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關閉的文言文

關閉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3 22:36:04

⑴ 關上窗戶 用文言文怎麼

抄文言文的特點是使用單襲音節詞,如「窗戶」這樣的聯合片語只用「窗」,「關上」這樣的動補片語只用「關」。那麼,「關上窗戶」用文言文說就是「關窗」。
上古時期,屋頂的窗戶叫「窗」,牆上的窗戶叫「牖」,後來牆上的叫「窗」,屋頂的叫「囪」。所以,關上窗戶也可以說「閉牖」。

⑵ 與鳥有關的古詩文有哪些

①不帶「鳥」字的詩句
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唐杜甫《獨步江畔尋芳》
雙飛燕子幾時回,夾岸桃花蘸水開。——宋·徐俯《春遊湖》
獨憐幽草岸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花開紅樹亂鶯啼,草長平湖白鷺飛。——宋·徐元傑《湖上》
三月殘花落更開,小檐日日燕飛來。——宋·王令《送春》
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唐·杜甫《旅夜書懷》
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宋·晏殊《浣溪沙》
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唐·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宋·辛棄疾《西江月》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唐·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四首》
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唐·白居易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宋·張志和《漁歌子》
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唐·杜甫《羌村三首(之一)》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跟散作九秋蓬。——唐·白居易《望月有感》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元·馬致遠《秋思》
孤雲將野鶴,豈向人間住?——唐·劉長卿《送上人》
獨立衡門春雨細,白雞飛上樹枝啼。——宋·葉紹翁《西溪》
②帶「鳥」字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唐·韋庄《台城》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唐·杜甫《望岳》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唐·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回答者:liuchaofeng - 秀才 三級 4-13 22:55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0 個人評價

50% (0) 不好
50% (0)

其他回答共 1 條
②帶「鳥」字的詩句
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唐·王維《鳥鳴澗》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唐·孟浩然《春曉》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唐·柳宗元《江雪》
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唐·賈島《題李凝幽居》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古詩十九首》之《行行重行行》
鳥飛反故鄉兮,狐死必首丘。——屈原《九章哀郢》
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唐·王籍《入若耶溪》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唐·杜甫《春望》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唐·韋庄《台城》
芳草無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鳥空啼。——李華《春行即興》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唐·杜甫《望岳》
白發悲花落,青雲羨鳥飛。——唐·岑參《寄左省杜拾遺》
風暖鳥聲碎,日高花影重。——唐·杜荀鶴《春宮怨》

⑶ 《公儀休嗜魚》 文言文 的翻譯

一、譯文:公孫儀在魯國做宰相,並且特別喜歡吃魚,國人獻給他魚,他卻不肯接受。他的弟子勸他說:「您喜歡吃魚卻不接受別人的魚,這是為什麼?」他回答說:「我正因為愛吃魚,所以我才不接受。如果我接受了他們獻給我的魚,我就必定要遷就與他們;遷就於他們,就必定會歪曲法律;歪曲法律,就會被罷免宰相。」

「 雖然(我)愛吃魚,這些人不一定再長期送給我魚,我又不能自己供給自己魚。如果不收別人給的魚,就不會被罷免宰相,盡管(我)愛吃魚,但別人不用送給我魚,我能夠長期自己供給自己魚。」這是明白了依靠別人不如依靠自己的道理啊!這是告訴人們,依靠為自己辦事的人不如自己去辦事。

二、原文:秦 韓非子《初譚集·廉勤相》

公孫儀相魯而嗜魚,一國盡爭買魚而獻之,公孫儀不受。其弟子諫曰:「夫子嗜魚而不受者,何也?」對曰:「夫唯嗜魚,故不受也。 夫即受魚,必有下人之色;有下人之色,將枉於法;枉於法,則免於相。雖嗜魚,彼必不能長給我魚,我又不能自給(jǐ)魚。既無受魚而不免相,雖嗜魚,我能長自給魚。」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明於人之為己者,不如己之自為也。

(3)關閉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一、感悟

公孫儀嗜魚但拒魚的故事,千百年來之所以被人們傳為美談,就是因為他能夠清醒認識個人好惡與事業興衰成敗之間的關系,始終做到管住小節,抵禦誘惑,慎其所好。給我們的啟示:清白做人,堂正為官。所以說人心不古,用現代的價值觀去判斷古人的價值是不可取的。德與法的辯證關系也有所體現。

二、作者簡介

韓非(約公元前280年—公元前233年),戰國末期韓國(河南新鄭)人,出身於貴族世家。他和秦始皇的宰相李斯都是荀況的學生,是秦王朝統一全國前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曾建議韓王採用法家主張,實行變法以圖自強,但未被採納。

後來韓非的著作如《孤憤》、《五蠹》等傳到秦國,秦始皇讀後十分欣賞韓非的才識,說:「寡人得見此人與之游,死不恨矣。」(《史記·老子韓非列傳》)為此秦始皇使用兵力威逼韓國,韓王命韓非出使秦國。韓非到秦後,不久遭到李斯的陷害,在獄中服毒而死。但韓非的政治主張卻為秦始皇所實踐。韓非思想主要保留在《韓非子》一書中。

⑷ 我忘記一句文言文了,大概意思這樣,每天早上起來洗漱收拾,然後忙一天的事,天黑了就打掃,親自清點,關

於右任治家格言:
清晨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
晚間無事早睡,睡前檢點門戶火燭。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之維艱。
凡事宜未雨綢繆,毋臨渴而掘井。
自奉必須節儉,宴客不可浪費,衣飾器具,婚喪壽慶,不可奢華;飲食注意衛生,保持健康為度,房屋夠住即足,不求高堂華屋,追求享受;不獨物有窮盡,且致子孫驕惰。
酒色亂性喪身,嫖賭傾家敗德,一夫一妻,才是家庭之福。
家中之事,最好自己操作,勞動可以健身,居身務求正直,教子要有義方,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婦相敬互阻。
時代雖不同而倫常不可不講,良田千畝,不如專技,正當職業解釋神聖。
財多孫志,知識便是財富。
讀書不必志在做官,重在做人做事。
求學要立志下苦功,且須有恆,好高取巧決無成就。
樂觀可以成事,玄想無補實際,行險僥幸,禍必及身,莫為己甚之事,莫貪不義之財。
言語要有分寸,多言多敗。
毋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人有喜慶不可生嫉妒心;人有禍患不可生喜幸新。
助人心地愉快;自私便遭人棄。
驕矜招損,諂媚可恥。
與人來往,不可失信,更不可存心欺詐,或恃強凌弱。
施惠無念,受恩莫忘。
禮尚往來,有禮則安。
益友可以相成,損友終受其累。
和氣致祥,寬仁得眾。
人生何處不相逢?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爭訟多凶,息事所以寧人,好鬥絕蔽圓非真勇,粗暴一時,後悔莫及。
憤怒既傷身骨,且是債事,憂思能致疾病,不能解決問題。
須從根本上努力,百指吵種弊端皆由懶生,但問耕耘,莫問收獲。
功名富貴,不可強求。
知足常樂,得意宜知,自省自謙,勤儉朴實,才是治事治家之本。
家門和宏逗塌順,雖三餐粗劣,亦有餘歡。
重視公共道德,遵守大眾秩序。
安守本分,愛國守法,為人若此,蔗幾無憾。

⑸ 誰有關恆寬《鹽鐵論》文言文的翻譯

本議第一
【題解】本,基本;議,討論.「本議」就是這次會議所討論的中心議題,指有關鹽鐵、均輸、酒榷等官營事業而言.
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
【注釋】惟,發語詞.始元:漢昭帝劉弗陵的年號.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
詔書:古代帝王發布的文告.丞相:秦漢時輔助皇帝執掌國政的官員,官位最高.這里指田千秋.御史:御史大夫,皇帝的秘書長兼管監察,副丞相的職務.這里指桑弘羊.賢良、文學:是漢代選拔人才的科目之一.其中賢良是有功名的,但沒有一定的官職.文學,統稱讀書人.語:討論.
【譯文】始元六年,漢昭帝發出詔書,讓丞相、御史大夫和各地推選的賢良、文學討論,詢問民間的疾苦.
文學對曰:竊聞治人之道(1),防淫佚之原(2),廣道德之端(3),抑末利而開仁義(4),毋示以利(5),然後教化可興,而風俗可移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6),與民爭利.散敦厚之朴(7),成貪鄙之化(8).是以百姓就本者寡(9),趨末者眾(10).夫文繁則質衰(11),末盛則本方.末修則民淫,本修則民愨(12).民愨則財用足,民侈則飢寒生.願罷鹽鐵、酒榷、均輸,所以進本退末,廣利農業,便也(13).
【注釋】(1)竊聞:私下聽說.謙詞.
(2)淫佚(y@):放縱享樂.原:根源.
(3)廣:推廣,發揚.端:開端,本源.
(4)末利:經營工商業的利益.
(5)毋:不要.
(6)郡國:西漢承襲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分封諸侯國.郡和國合稱為「郡國」,統指地方.鹽、鐵:指鹽、鐵官營,始於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酒榷(qu8):指酒類專賣,官釀官賣,禁止私人釀酒,始於天漢三年,即公元前98年.均輸:指均輸法,即在全國各地設均輸官,掌管運輸、收購物資、調劑有無,防止私商獲取暴利.始於元鼎二年,即公元前115年,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全面推廣.
(7)散:破壞.敦厚:忠厚,朴,本質.
(8)貪鄙:貪婪卑鄙.化:指風氣.
(9)就:從事.本:農業.
(10)趨:追求.
(11)文:外表.質:本質.
(12)愨(qu8):誠朴,誠實儉朴.
(13)便:妥當.
【譯文】文學回答說:我們聽說治理人民的方法,應該防止產生放縱享樂的根源,發揚人們固有的道德因素,抑制工商之利而宣揚仁義,不要引導他們追求財利,這樣,古代帝王的教化才能復興,當今的風俗才能改變.現在,全國各地都在推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與民爭利.破壞了忠厚的本質,形成了貪婪卑劣的風氣.因此,老百姓務農的少了,熱衷於工商業的多了.外表太華麗,就使本質衰敗;工商業興盛,就會使農業衰落.工商業發展,老百姓就奢侈,農業發展,老百姓就誠朴.老百姓誠朴,財用就富足,老百姓奢侈,飢寒就產生.希望廢除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以便促進農業,限制工商業,有利於發展農業,這才妥當.
大夫曰:匈奴背叛不臣(1),數為寇暴於邊鄙(2).備之則勞中國之士(3);不備則侵盜不止.先帝哀邊人之久患(4),苦為虜所系獲也(5),故修障塞(6),飭烽隧(7),屯戍以備之(8).邊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9),以佐助邊費.今議者欲罷之,內空府庫之藏,外乏執備之用(10),使備塞乘城之士(11),飢寒於邊,將何以贍之(12)?罷之,不便也.
【注釋】(1)匈奴:指西漢時我國北方的一個游牧民族,當時處在奴隸制社會階段.這里指匈奴奴隸主統治者.不臣,不服從.
(2)數(shu^):屢次.寇暴:侵擾.邊鄙:邊境.
(3)中國:指中原地區.
(4)先帝:指漢武帝劉徹.哀:憐憫.
(5)虜:這里是對匈奴的輕蔑稱呼.系獲:俘虜,掠奪.
(6)障塞,邊境險要處的城堡、要塞.
(7)飭:修整.烽燧(sh@):烽火燧煙.古代在邊境上建築高土台,發現敵情,白天放煙報警叫「燧」,晚上舉火報警叫「烽」.
(8)屯戍:屯田駐軍以戍守邊疆.
(9)蕃:繁殖,增加.長(zhang),增加.
(10)執:守.執備,守備.
(11)備塞:守備邊塞.乘城:在城上防守.
(12)贍:供給.
【譯文】大夫說:匈奴背叛不服,屢次侵擾邊境.防備它,就會使中原士兵很勞苦;不防備,他們又進犯不止.先帝憐憫邊境人民長期遭受禍害,苦於被匈奴虜掠,所以在邊境建造城堡要塞,修整烽火台,屯田駐軍來防禦敵人.因為邊防費用不足,所以才實行鹽、鐵官營、酒類專賣和均輸法,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以補充邊防經費.現在你們想要廢除它,對內則使國庫空虛,對外則使邊防費用缺乏,讓守衛在邊疆的戰士挨凍受餓,國家用什麼去供給他們呢?廢除這些政策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孔子曰:「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畜仁義以風之,廣德行以懷之.是以近者親附而遠者悅服.故善克者不戰,善戰者不師,善師者不陣.修之於廟堂,而折沖還師.王者行仁政,無敵於天下,惡用費哉?
【注釋】ǐ語見《論語·季氏篇》.諸侯的封地稱國,大夫的封地稱家.
這三句是《荀子·大略篇》語.
畜:通蓄,蓄積.風:作動詞,教化的意思.
廣:推廣.懷:安撫.
這幾句話引自《春秋》庄公八年《穀梁傳》.《漢書·刑法志》亦有此文,但三處都大同小異.
這兩句話見《呂氏春秋·召類篇》.修:修明政治.廟堂:指朝廷.沖:戰車.折沖,使敵人的戰車退回去,即制服敵人.還師:使敵人退乓.
惡:何必.
【譯文】文學說:孔子說:「諸侯和大夫,不必擔心土地少,而應擔心分配不平均;不必擔心財產貧乏,而應擔心不安分守己.」所以天子不談論財富的多和少,諸侯不談論利和害,大夫不談論得和失.他們都積蓄仁義去教化民眾,推廣仁德去安撫百姓.因此,近處的人都親近歸順他們,遠處的人也對他們心悅誠服.所以,善於克敵制勝的人不必去打仗,善於打仗的人不必出動軍隊,善於統帥軍隊的人不必排列陣式.只要在朝廷上修明政治,就可以使敵人不戰而退.聖明的君主施行了仁政,就可以無敵於天下,何必要什麼費用呢?
大夫曰:匈奴桀黠(1),擅恣入塞(2),犯厲中國(3),殺伐郡縣朔方都尉(4),甚悖逆不軌(5),宜誅討之日久矣.陛下垂大惠(6),哀元元之未贍(7),不忍暴士大夫於原野(8).縱難被堅執銳(9),有北面復匈奴之志(10),又欲罷鹽、鐵、均輸,擾邊用(11),損武略,無憂邊之心,於其義未便也.
【注釋】(1)桀黠(xia):兇悍狡猾.
(2)擅恣:驕橫放肆.入塞:侵入長城內地.古代稱長城為紫塞,即謂紅土築成的塞垣.(3)犯厲:侵犯.
(4)朔方:漢武帝所立郡名.在今內蒙古自治區伊克昭盟西北,是抗擊匈奴入侵的前線據點之一.都尉:武官名,這里泛指地方官吏.
(5)悖逆:叛逆作亂.不軌:不法.
(6)陛下:對國王或皇帝的敬稱.這里指漢昭帝劉弗陵.垂:施.
(7)元元:老百姓.
(8)暴(p)):同「曝」,即曝露.
(9)難:原作「然」,今據楊樹達說改.被堅執銳:身穿堅甲,手執武器.(10)復:報復,抗擊.
(11)擾:原作「憂」,涉下文「憂邊」而誤,今改.擾,干擾.
【譯文】大夫說:匈奴兇悍狡猾,驕橫放肆,侵入長城內地,侵犯中原,殺害我朔方等郡縣的官吏,叛逆作亂,圖謀不軌,早就該出兵去討伐了.皇帝大施恩惠,既憐惜百姓生活不富足,又不忍心將士們證戰於荒野之中.你們這些人既然很難有身披鎧甲、手執武器到北方去抗擊匈奴的志氣,卻又想廢除鹽鐵官營和均輸法,破壞邊防軍費的供應,損害國家的戰備計劃,毫無憂慮邊境安危之心,這在道理上是很不妥當的.
文學曰:古者貴以德而賤用兵.孔子曰:「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興師而伐之,屯戍而備之,暴兵露師以支久長,轉輸糧食無已,使邊境之士飢寒於外,百姓勞苦於內.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故以罷之為便也.
【注釋】語見《論語·季氏篇》.
任:用.兵革:武器,盔甲.這里指軍隊、武力.
張:設立.利官:主管財利之官,指鹽官、鐵官、均輸官等.
【譯文】文學說:古時候崇尚以德服人而鄙視武力征服.孔子說:「遠方的人不肯歸服,就修治禮樂德政招他們來.已經來了,就使他們安心住下.」現在廢棄道德而任用武力,出兵去攻打他們,屯田駐軍來防備他們,長期陳兵於外,無休無止地轉輾運輸糧食,使邊境的將士在外挨餓受凍,百姓在國內勞苦備戰.實行鹽鐵官營,設置掌管財利的官吏來供給邊防費用,這決不是長久之計.所以,還是把這些廢除為好.
大夫曰:古之立國家者,開本末之途,通有無之用.市朝以一其求,致士民,聚萬貨,農商工師各得所欲,交易而退.《易》曰:「通其變,使民不倦.」故工不出,則農用乏;商不出,則寶貨絕.農用乏,則谷不殖;寶貨絕,則財用匱.故鹽、鐵、均輸,所以通委財而調緩急.罷之,不便也.
【注釋】市朝:集市,市場.一其求:統一解決需要.
引文見《易·系辭》.
出:發展.乏:原作「乖」,盧文弨引《大典》本,明初本、華氏活字本作「乏」,《意林》三、《通典》十一、《通考》二○、《鹽政志》引都作「乏」,今據改正.殖:繁殖,即增產.
匱(ku@):缺乏,不足.
委財:積壓的財物.調緩急:調濟急需的意思.緩急,這里是偏義復詞,只用「急」的意思.【譯文】大夫說:古代建立國家的人,開辟發展農業和工商業的途徑,溝通物資有無.通過市場統一解決各方面的需求,招來四方百姓,聚集各種貨物,使農民、商人,工匠都能在這里得到各自所需的東西,互相交換之後便各自回去.《易經》上說:「交流產品,互通有無,這樣就可以使老百姓努力生產.」因此,手工業不發展,農具就缺乏;商業不發展,物資就不能流通.農具缺乏,糧食就不能增產;物資不流通,政府財政就困難.所以實行鹽鐵官營和均輸法,正是為了流通積壓的貨物,供給急切的需要,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夫導民以德,則民歸厚;示民以利,則民俗薄.俗薄則背義而趨利,趨利則百姓交於道而接於市.《老子》曰:「貧國若有餘.」非多財也,嗜欲眾而民躁也.是以王者崇本退末,以禮義防民欲,實菽粟貨財.市,商不通無用之物,工不作無用之器.故商所以通郁滯,工所以備器械,非治國之本務也.
【注釋】今本《老子》無此語.《老子》,古代道家的著作,相傳是老聃(dan)作的,又名《道德經》.躁:焦急不安,這里指急於求利.
實,充實.菽(sh&):豆類.粟:小米.「菽粟」,指糧食.
【譯文】文學說:用仁德教導百姓,百姓就會變得敦厚;用財利引誘百姓,風俗就會變得鄙薄,風俗鄙薄,百姓就違背仁義而追求財利,追求財利,百姓就奔走往來於道路上和集市中.《老子》上說:「貧窮的國家似乎有多餘的財富.」其實並非如此,而是百姓慾望太多,急於求利的緣故.因此,高明的執政者重視農業,抑制工商業,用禮義來防止百姓的貪欲,以充實糧食和貨財.在集市上,商人不販賣無用的貨物,工匠不生產無用的器具.所以,商業只是用來流通積壓的貨物,手工業只是生產各種用具,它們都不是治理國家的根本事業.
大夫曰:《管子》雲:「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器械不備也.
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商工不備也.」隴、蜀之丹漆旄羽,荊、揚之皮革骨象,江南之柟梓竹箭,燕、齊之魚鹽旃裘,兗、豫之漆絲絺紵,養生送終之具也,待商而通,待工而成.故聖人作為舟楫之用,以通川穀,服牛駕馬,以達陵陸;致遠窮深,所以交庶物而便百姓.是以先帝建鐵官以贍農用,開均輸以足民財;鹽、鐵、均輸,萬民所戴仰而取給者,罷之,不便也.
【注釋】今本《管子》無此引文.
隴:漢隴西郡,今甘肅省一帶.蜀:漢蜀郡,今四川省一帶.丹:硃砂.旄(mao):氂牛尾.
荊:今湖北省一帶.揚:今安徽、江蘇等省部分地區.骨象:獸骨、象牙.柟(nan),同「楠」,即楠木.梓(z0):梓木.箭:箭竹,桿細而硬,可做箭桿.燕齊:戰國時國名.燕,今河北省北部一帶.齊,今山東省北部一帶.旃(zhan):同「氈」,即氈子.裘:皮襖.
兗(yan):兗州,今山東省西南部及河南東部.豫:豫州,今河南省一帶.絺(ch9):細葛布.紵(zh)),紵麻織成的布.
楫(j0):船槳.
服:使用,駕御.
陵:丘陵.陸:平地.
交:流通.庶物:各種各樣的貨物
【譯文】大夫說:《管子》上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土地,而百姓還吃不飽,是由於生產工具不完善;有山林大海出產的各種物品,而百姓仍然經濟不富裕,是由於工商業不發達.」隴、蜀兩郡的硃砂、大漆、氂牛尾和鳥羽,荊、揚兩州的皮革、獸骨和象牙,江南的楠木、梓木和毛竹、箭竹,燕、齊兩地的魚、鹽、氈子和皮襖,兗州、豫州出產的漆、絲、葛布和麻布,都是人們養生送死的必需品.這些東西,都是要靠商業來流通,靠工匠來製作.所以,聖人製造船、槳,通行於江河峽谷,駕御牛馬,通行於山陵內陸;甚至到達邊遠地區,深入窮鄉僻壤,為的是流通各種貨物,便利百姓.所以,武帝設置鐵官,以供應農業需要的用具,實行均輸,使百姓富裕;鹽鐵、均輸政策是全國人民所擁戴並賴以取得生活必需品的,廢除它,是不行的.
文學曰: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於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有山海之貨而民不足於財者,不務民用而淫巧眾也(1).故川原不能實漏卮(2),山海不能贍溪壑(3).是以盤庚萃居(4),舜藏黃金(5),高帝禁商賈不得仕宦(6),所以遏貪鄙之俗而醇至誠之風也(7).排困市井(8),防塞利門(9),而民猶為非也,況上之為利乎?《傳》曰:「諸侯好利則大夫鄙,大夫鄙則士貪,士貪則庶人盜(10).」是開利孔為民罪梯也(11).
【注釋】(1)淫巧:過於精巧的物品,指奢侈品.
(2)漏卮(zh9):有漏洞的酒杯.
(3)壑:山谷.
(4)盤庚:商朝的國王.萃:草.盤庚曾遷都於殷(今河南安陽).初到時,居住茅屋,所以叫「萃居」.
(5)舜:古代傳說中的原始社會部落聯盟的領袖.舜藏黃金,見《淮南子·泰族訓》.傳說舜把黃金(即銅)藏到深山裡,目的在於堵塞人民的貪財之心.
(6)高帝:指漢高祖劉邦.為了打擊商人,劉邦曾下令,商人不得穿絲綢、乘車,租稅也很重.後來又規定商人子弟不得做官.
(7)遏:遏制,制止.醇(ch(n):純正,培養.
(8)排困:排斥,抑制.市井:本指商人做買賣的地方,這里指商人.
(9)防塞:堵塞,杜絕.利門:求利的門路.
(10)文見《說苑·貴德篇》.但文有異.
(11)利孔:謀利的門路.罪梯:犯罪的階梯.
【譯文】文學說:國家有肥沃富饒的土地,而百姓還吃不飽,是由於工商業興盛而農業荒廢的緣故;有山林大海出產的各種財貨,而百姓仍然不富裕,是由於不努力生產人們的必需品,而製作了過多的奢侈品的緣故.所以,大河的水也裝不滿漏的酒器,山林大海所產的豐富財貨也填不滿深溝峽谷.因此,盤庚住茅屋,舜藏起黃金,高帝禁止商人做官,為的是遏止貪鄙的習俗,培養人們誠朴的風氣.抑制商人,堵塞求利的門路,尚且還有人為非作歹,更何況朝廷帶頭牟利呢?《公羊傳》上說:「諸侯好利,大夫就卑鄙;大夫卑鄙,士就貪財;士貪財,老百姓就要偷盜.」這就是打開了求利的門路,給人們提供了犯罪的階梯.
大夫曰:往者郡國諸侯各以其方物貢輸,往來煩雜,物多苦惡,或不償其費.故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開委府於京師,以籠貨物.賤即買,貴則賣.是以縣官不失實,商賈無所貿利,故曰平準.平準則民不失職,均輸則民齊勞逸.故平準、均輸所以平萬物而便百姓,非開孔利為民罪梯者也.
【注釋】貢輸:把特產運送到京師里,進貢給中央.
苦惡:指東西質量粗劣.
委府:倉庫.
籠:收歸國有的意思.
縣官:指朝廷、政府.實:實物.
貿利:下文作「侔利」,《史記》、《漢書》皆作「牟利」,都是舊社會投機商哄抬物價,牟取暴利的意思.
平準:平定物價.這里指平衡物價的政策.
失職:失業.
齊勞逸:勞逸均衡.
【譯文】大夫說:過去各地諸侯,把本地特產作為貢物運到京城,往來既麻煩又困難,貨物大多數很粗劣,有的東西的價值還不夠抵償它的運費.因此,在各郡國設置均輸官,來幫助運輸,便利於遠方交納貢物,所以叫做均輸.在京城設立倉庫,用來收購和貯存貨物,物價賤時就買進,物價貴時就賣出.因此,政府手裡掌握著實物,商人不能牟取暴利,所以叫做平準.實行平準,百姓就能各安其業;實行均輸,百姓的勞逸就均衡得當.所以,平準、均輸是為了平抑物價而方便百姓,決不是打開牟利的門路而成為人們犯罪的階梯.
文學曰:古者之賦稅於民也,因其所工(1),不求所拙(2).農人納其獲,女工效其功(3).今釋其所有(4),責其所無(5).百姓賤賣貨物,以便上求.問者(6),郡國或令民作布絮(7),吏恣留難(8),與之為市(9).吏之所入,非獨齊、阿之縑(10),蜀、漢之布也(11),亦民間之所為耳.行奸賣平(12),農民重苦(13),女工再稅,未見輸之均也.縣官猥發(14),闔門擅市(15),則萬物並收.萬物並收,則物騰躍(16).騰躍,則商賈侔利.自市(17),則吏容奸(18).豪吏富商積貨儲物以待其急(19),輕賈奸吏收賤以取貴(20),未見准之平也.蓋古之均輸,所以齊勞逸而便貢輸,非以為利而賈萬物也.
【注釋】(1)工:工巧,這里引申為特產.
(2)拙:笨拙.這里指不擅長的.
(3)女工:指勞動婦女.效其功:呈獻自己的勞動成果.功,這里主要指紡織品.(4)釋:放棄.
(5)責:索取.
(6)間者:近來.
(7)布絮:粗的絲綿.
(8)恣留難:任意刁難.
(9)與之為市:強行收購.市,交易.
(10)「阿」原作「陶」,今據洪頤煊說校改.阿,今山東省東阿縣.齊、阿都是漢代絲綢的著名產地.縑(jian):細絹.
(11)漢:今陝西省漢中一帶地區.「蜀」、「漢」都是漢代麻布的著名產地.(12)行奸賣平:用欺詐的手段,低價買進,高價賣出.
(13)重(ch¥ng)苦:加倍受苦.
(14)猥發:亂發號令.猥,雜亂.
(15)闔門:關閉城門.擅市:壟斷市場.擅,獨占.
(16)騰躍:飛漲.
(17)自市:指官吏自己經營貿易.
(18)吏客奸:官吏和姦商互相勾結.容,包庇.
(19)「吏」原作「而」,今據攖寧齋鈔本、沈延銓本及《續漢書·百官志》注、《通典》改正.待其急:等到買主有緊急需要時,高價出賣,即囤積居奇.
(20)輕賈:不法商人.
【譯文】文學說:古時向百姓征稅,是徵收他們的特產,不強求其不能生產的東西,所以農民交納農產品,婦女交納紡織品.現在,放棄他們生產的東西,而索取他們不能生產的東西.百姓只好賤價賣出自己的產品,換回政府所要徵收的東西,以滿足其需求,近來,有的地方命令百姓生產布絮,官吏任意刁難,強行收購.官吏所徵收的,不僅是齊、阿的細絹,蜀、漢的麻布,而且也有民間所生產的其他物品.他們採用欺詐手段,低價收購,使農民加倍受苦,婦女再次納稅,看不到所謂均輸均在哪裡.官府亂發號令,關閉城門,壟斷市場,什麼東西部收購.什麼東西都收購,物價就飛漲.物價飛漲,商人就能牟取暴利.官吏自己經商,就會和姦商勾結,豪吏、富商乘機囤積居奇,等到市場上缺貨時就高價出害.這些奸商污吏,低價購進以高價出售,看不到所謂平準平在哪裡.古代的均輸是用來調節勞逸,便利貢物的運輸,並不是為獲取暴利而收購一切貨物.

⑹ 欠了好多錢,現在想把不必要的開銷通通關閉,一心賺錢還賬用文言文怎麼說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能還就盡量還吧,人前才能抬頭走路,還一點心裡就舒服一點,誰都不容易!

⑺ 智囊文言文關於漢成帝建始終,關內大雨四十餘日。……此又善於止訛者。的這部分的翻譯

翻譯:

漢成帝建始年間,關內下了四十多天的大雨,京師的民眾無故互相的驚擾,說馬上有洪水要來了。百姓都急著去逃難,導致互相踐踏,老弱慘叫聲不絕於耳,長安城裡大亂。大將軍王鳳提議太後、成帝及後宮嬪妃立刻登船,再命令官吏百姓上城避水。

群臣都贊同王鳳的建議,只有右將軍王商說:「自古以來,再無道的國君當政,洪水尚且不會泛濫到越過城牆,今天為什麼會有洪水在一天之間就暴漲而來?這一定是謠言,不該命令百姓上城,以免他們更加驚擾。」成帝於是沒有下詔。不久,混亂稍微平定,一問,果然是謠言。大家都贊美王商鎮定有眼光。

明朝嘉靖年間,東南倭寇作亂,蘇州城戒嚴。忽然傳說倭寇從西邊來,已經經過滸墅。太守率士兵上城,緊急下命關閉城門。避寇的鄉民上萬人蜂擁於城門之外,呼號聲震動天地。同知任環憤怒地說:「還沒見到倭寇就舍棄百姓,稱得上牧守嗎?有事情我來擔當。」

就分派縣吏打開了六個城門,來收容城外的百姓們,自己則佩劍率領士兵,坐鎮於官府之上,然後下命阻斷西邊的道路,讓鄉民全數進入城中。過了很久之後倭寇才到城門口,任環的這個舉動救活了很多百姓們,江蘇人到如今還在祀奉他。

萬曆年間,無錫某鄉築戲台演戲娛神,有人在戲台上起鬨說倭寇來了,演員來不及換下戲服就倉皇逃避,看戲的人也一哄四散,爭相傳倭寇要來的消息,消息一下子就傳遍全城。且有人說親眼看見錦衣的倭寇。因此城門白天就關閉起來,城外的人擁擠踐踏,死了近百人,到深夜才得以安定。

這雖然近乎妖言惑眾,也是由於處事不夠練達的過失。大抵戰亂的時候,應當在遠方安置偵探,即使盜寇真的逼近城來,仍須要鎮靜地處理,使人心不亂,然後才開始商議決定作戰或防禦的策略。如果是謠言,應當直接以真確的事實來加以消除。

唐玄宗開元初年,民間謠傳皇帝將選采官女。玄宗聽到這件事,便命人挑選後宮無用的宮女,用車子載返其家,謠言於是平息。俗語說:「想要制止別人毀謗你,不如自己修養自己的德行。」這也是個善於平息謠言的人。

明代馮夢龍《智囊》的原文:

漢成帝建始中,關內大雨四十餘日。京師民無故相驚,言「大水至」,百姓奔走相蹂躪,老弱號呼,長安中大亂。大將軍王鳳以為太後與上及後宮可御船,令吏民上城以避水。群臣皆從鳳議,右將軍王商獨曰:「自古無道之國,水猶不冒城郭,今何因當有大水一日暴至?此必訛言也。不宜令上城,重驚百姓。」上乃止。有頃稍定,問之,果訛言,於是美商之固守。

嘉靖間,東南倭亂,蘇城戒嚴。忽傳寇從西來,已過滸墅。太守率眾登城,急令閉門。鄉民避寇者萬數,騰踴門外,號呼震天。任同知環憤然曰﹕「未見寇而先棄良民,謂牧守何!有事,環請當之!」乃分遣縣僚洞開六門,納百姓,而自仗劍帥兵,坐接官亭以遏西路。鄉民畢入,良久,而倭始至,所全活甚眾。吳民至今屍祝之。

又萬曆戊午間,無錫某鄉構台作戲娛神。有哄於台者,優人不脫衣,倉皇趨避。觀劇者亦雨散。口中戲雲﹕「倭子至矣!」此語須臾傳遍,且雲「親見錦衣倭賊」,由是城門晝閉,城外人填踴,踐踏死者近百人,迄夜始定。此雖近妖,亦有司不練事之過也。

大抵兵火之際,但當遠其偵探,雖寇果臨城,猶當靜以鎮之,使人心不亂,而後可以議戰守;若訛言,又當直以理卻之矣。

天啟初,吳中訛言「中官來采綉女」,民間若狂,一時婚嫁殆盡。此皆惡少無妻者之所為,有司不加禁緝,男女之失所者多矣。開元初,民間訛言「上采女子以充掖庭」。上聞之,今選後宮無用者,載還其家,訛言乃息。語曰:「止謗莫如自修。」此又善於止訛者。

(7)關閉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智囊》初編成於明天啟六年(1625),這年馮夢龍已屆天命之年,還正在各地以做館塾先生過活,兼為書商編書以解無米之炊。此時也是奸黨魏忠賢在朝中掌權,提督特務機關東廠,大興冤獄,正紅得發紫之際,是中國封建社會最黑暗的時期之一。馮夢龍編纂這部政治色彩極濃,並且許多篇章直斥閹黨掌權之弊的類書。

《智囊》共分上智、明智、察智、膽智、術智、捷智、語智、兵智、閨智、雜智十部共計二十八個小類故事集,輯錄了一千多則小故事,是一部反映古人巧妙運用智術計謀來排憂解難、克敵制勝的處世奇書。

賞析:

全書既有政治、軍事、外交方面的大謀略,也有士卒、漂婦、仆奴、僧道、農夫、畫工等小人物日常生活中的奇機智。這些故事匯成了中華民族古代智慧的海洋。書中涉及的典籍幾乎涵蓋了明代以前的全部正史和大量的筆記、野史,使這部關於智慧和計謀的類書還具有重要的資料價值、校勘價值。

書中的一千多則故事,多數信而有徵,查而有據,真實生動。各部類之前的總敘、分敘,各篇之後的評語,文中的夾批,均由馮夢龍撰寫。這些地方是馮氏政治態度、人生見解、愛憎之情的最集中、最直接的表達,喜笑怒罵皆成文章,是研究馮氏思想的第一手材料。

作者簡介:

馮夢龍(1574一1646)明文學家、戲曲家。馮夢龍以其對小說、戲曲、民歌、笑話等通俗文學的創作、搜集、整理、編輯,為我國文學做出了獨異的貢獻。他卒於南明唐王隆武二年,也就是清順治三年,終年七十三歲。代表作有《智囊》、《喻世明言》、《情史》、《警世通言》、《醒世恆言》等。

⑻ 求跟茶有關的古詩,古文,需要表達品茶的樂趣或深意的詩句~

一 詩
1盧仝,自號玉川子,愛茶成癖,被後人尊為茶中亞聖,他的《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即《飲茶歌》是他在品嘗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之作,是一首著名的詠茶的七言古詩: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射門驚周公。
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
聞道新年入山裡,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
仁風暗結珠蓓蕾,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
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
三碗搜枯腸,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
七碗吃不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
蓬萊山,在何處?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
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顛崖受辛苦。
便為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月團喻指茶餅)
該詩又稱《七碗茶詩》。它以神逸的筆墨,描寫了飲茶的好處,為世人稱奇。
詩中描述詩人關閉柴門,獨自煎茶品嘗,茶湯明亮清澈,精華浮於碗面。碧雲般的熱氣裊裊而上,吹也吹不散。
詩人剛飲一碗,便覺喉舌生潤,乾渴頓解;
兩碗下肚,胸中孤寂消失;
三碗之後,精神倍增,滿腹文字油然而生;
四碗飲後,身上汗水漫漫冒出;平生不快樂的事情,隨著毛孔散發出去了;
喝了第五碗,渾身都感到輕松、舒服;
第六碗喝下去,彷彿進入了仙境;
第七碗可不能再喝了,這時只覺兩膠 生出習習清風,飄飄然,悠悠地飛上了青天,「蓬萊山,在何處?」詩人要乘此清風而去!
優美的詩句,高雅的立意,深受歷代文人的喜愛。
詩人把茶餅比喻為月,於是後代詩作反復摹擬其意。如蘇武的「獨攜天上小團月,來試人間第二泉。」「明月來投玉川子,清風吹破武林春。」特別是「唯有兩 習習清風生」一句,文人尤愛引用,梅堯臣「亦欲清風生兩 ,以教吹去月輪旁。」盧仝的號玉川子,也因而為人們津津樂道。陳繼儒「山中日月試新泉,君合前身老玉川。」
《七碗茶詩》在描繪飲茶好處之時,同時對帝王們憑借顯赫權勢為所欲為的驕橫也作了巧妙的諷刺:「天子欲嘗陽羨茶,百草不放先開花」,既把貢茶採制的季節(在百花開放之前採摘)烘托顯示出來,又把帝王凌駕一切的囂張之勢暗示出來。

2齊已的《詠茶十二韻》是一首優美五言排律。
百草讓為靈,功先百草成。
甘傳天下口,貴占火前名。
出處春無雁,收時谷有鶯。
封題從澤國,貢獻入秦京。
嗅覺精新極,嘗知骨自輕。
研通天柱響,摘繞蜀山明。
賦客秋吟起,禪師晝卧驚。
角開香滿室,爐動綠凝鐺。
晚憶涼泉對,閑思異果平。
松黃干旋泛,雲母滑隨傾。
頗貴高人寄,尤宜別櫃盛。
曾尋修事法,妙盡陸先生.
齊己名德生,姓胡氏,潭之益陽人,出家大溈山同慶寺,復棲衡岳東林,自號衡岳沙門。
這首五言排律的茶詩共有十二聯。前二聯首先介紹了百草之靈的茶所具有的品性,後十聯分別描繪了茶的生長、採摘、入貢、功效、烹煮、寄贈等一系列茶事,語言上的對仗堪稱一絕,除首尾二聯外,每聯上下兩句都對仗工整,極顯語言的優美整飭。

3唐朝詩人元稹的寶塔詩《一字至七字茶詩》
茶。
香葉、嫩芽。
慕詩客、愛僧家。
碾雕白玉、羅織紅紗。
銚煎黃蕊色、碗轉曲塵花。
夜後邀陪明月、晨前命對朝霞。
洗盡古今人不倦、將至醉後豈堪誇。

這是一道饒有趣味的詩,在描寫上,有動人的芬芳:香葉,有楚楚的形態:嫩芽,曲塵花,還有生動的色彩:「碾雕白玉,羅織紅紗。銚煎黃蕊色」;飲茶之時,應是夜後陪明月,晨前對朝霞,真是如神仙般的生活,可謂「睡起有茶飴有飯,行看流水坐看雲」(《痴絕翁》);而茶可洗盡古今人不倦,又是何等的妙用啊。

4關於採茶的,我們來看唐朝劉禹錫的《西山蘭若試茶歌》(節選):
山僧後檐茶數從,春來映竹抽新茸。
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

暮春時節的清晨,那時山上晨氣清稀,露香猶在,在山寺後的綠茶叢中採摘形如鷹嘴的嫩芽,讓人感受到的是幻術般的露的芬芳和風雅發生。

煮茶、煎茶需要潔凈的茶具,
5「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唐·陸士修《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6「巧剜明月染春水,輕旋薄冰盛綠雲」(唐·徐夤《茶盞》);
講究用輕清之水煎茶,用泉水、江水,甚至用松上雪、梅花蕊上雪,清高鶚在《茶》中就曾寫道:7「瓦銚煮春雪,淡香生古瓷。晴窗分乳後(分乳即泡茶),寒夜客來時」;更需水沸適度:
8「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唐·皮日休《煮茶》),因此煮茶的過程是別具情趣的,
其中宋代蘇軾的那首9《汲江煎茶》,刻畫情景細致入微,又兼傳神寫意,頗有獨到處: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清。
大瓢貯月歸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
枯腸未晚禁三碗,生聽荒城長短更。

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這樣一幅畫面:一個凄冷的夜晚,詩人獨自到江邊汲水,江畔寂寥無人,正是「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的景象。踩在釣石上,用瓢舀水,月影隨入;小杓分江,江水入瓶……歸到家中,生爐煎茶。看那水沸如雪乳,蟹目生、魚眼起;聽那煮茶聲,嗖嗖如松風帶雨鳴,未飲便先心神俱盪,孤窗外,偶爾傳來長長短短的更聲。這樣的一個夜,真是「禪心夜更閑,煎茶留靜者」。宋朝楊萬里亦給了此詩以高度評價:「一篇之中,句句皆奇,一句之中,字字皆奇。」詩人以我觀物,雖為我之境,然情景交融,可謂言有盡而禪意無窮。

10烘豆茶,更是待客的上品。
有古詩《烘豆》為證:「乍收豆莢已齊檐,薰豆初添火一杯。生怕點茶滋味淡,不妨稍下水晶鹽。」

11"揚子江心水,蒙山頂上茶」。一聯古詩千古流傳。九州華夏,大凡品茗者,對此聯無不知曉。聯中所指的蒙山,即為蜀中三大歷史文化名山之一的蒙頂山,名山縣也因此而得名。又有古詩雲,12『蒙山之巔多秀嶺,不生惡草生淑茗」。

13李白的一首五言古詩《答族侄僧中孚贈玉泉仙人掌茶並序》(序略)
嘗聞玉泉山,山洞多乳窟。
仙鼠白如鴉,倒懸清溪月。
茗生此中石,玉泉流不歇。
根柯灑芳津,采服潤肌骨。
楚老卷綠葉,枝枝相接連。
曝成仙人掌,似拍洪崖肩。
舉世未見之,其名定誰傳。
宗英乃禪伯,投贈有佳篇。
清鏡觸無鹽,顧慚西子妍。
朝坐有餘興,長吟播詩天。
此詩是一首詠茶名作,字里行間無不贊美飲茶之妙,為歷代詠茶者贊賞不已。
公元752年,李白與侄兒中孚禪師在金陵(今南京)棲霞寺不期而遇,中孚禪師以仙人掌茶相贈並要李白以詩作答,遂有此作。
它生動描寫了仙人掌茶的獨特之處。前四句寫景,得天獨厚,以襯序文,後入句寫茶,生於石中,玉泉長流「根柯灑芳澤,采服潤肌骨」好的生長環境培養了上乘的品質。最後八句寫情,以抒其懷。
詩仙李白自號「酒中仙」,他的詩作中詠酒詩佔一半多,頌茶的詩只有一首,而這首詩贊頌的正是峽州茶。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李白有一位遠在三峽地區玉泉寺為僧的族侄李英(法名中孚),將玉泉寺出產的「仙人掌」茶帶到金陵(南京)棲霞寺給他品嘗,李白飲後詩興勃發,揮毫寫下了《答族侄僧中孚玉泉仙人掌茶》,並附詩序:「……此茗清香滑熟,異於他者,所以能返童振枯,扶人壽也。余游金陵,見宗僧中孚示余數十片,拳然重疊,其狀如掌,號為仙人掌茶。」中字禪師僅給李白送去數十片,可見當時玉泉仙人掌茶之稀貴;李白的足跡遍及大江南北,對於茶亦可謂見多識廣,唯獨對玉泉仙人掌茶如此青睞,足以證明三峽地區出產茶葉品質之魅力。

14白居易的《琴茶》
兀兀寄形群動內,陶陶任性一生間。自拋官後春多醉, 不讀書來老更閑。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 窮通行止長相伴,誰道吾今無往還。 ,
15皎然的《訪陸處士羽》
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 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 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17著名詩人鄭谷游歷三峽時,曾親自品嘗了峽茶,並即興寫了《峽中嘗茶》一詩:「簇簇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前嘗,吳僧漫說鴉山好,菊里休誇烏嘴香,入座半瓶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18北宋范仲淹作《鬥茶歌》描繪了茶文化在當時的盛行。

19清鄭燮的詩句:「汲來江水烹新茗;買盡青山當畫屏。

20茶聖陸羽和他的朋友耿湋歡聚時所作的《連日多暇贈陸三山人》詩:
一生為墨客,幾世作茶仙。 (湋)
喜是樊闌者,慚非負鼎賢。 (羽)
禁門聞曙漏,顧渚入晨煙。 (湋)
拜井孤城裡,攜籠萬壑前。 (羽)
聞喧悲異趣,語默取同年。 (湋)
歷落驚相偶,衰贏猥見憐。 (羽)
詩書聞講誦,文雅樓蘭荃。 (湋)
未敢重芳席,焉能弄綠箋。 (羽)
黑池流研水,徑石澀苔錢。 (湋)
何事重香案,無端狎釣船。 (羽)
野中求逸禮,江上訪遺編。 (湋)
莫發搜歌意,予心或不然。 (羽)

21午後昏然人慾眠, (唐伯虎)
清茶一口正香甜。 (祝枝山)
茶餘或可添詩興, (文徵明)
好向君前唱一篇。 (周文賓)

22唐代的政治家、書法家顏真卿在浙江湖州刺史任上時,曾邀請友人月夜啜茶,與陸士修等人即興作《五言月夜啜茶聯句》:
泛花邀坐客,代飲引清言。 (陸士修)
醒酒宜華席,留僧想獨園。 (張 薦)
不須攀月桂,何假樹庭萱。 (李 崿)
御史秋風勁,尚書北斗尊。 (崔 萬)
流華凈肌骨,疏淪滌心原。 (顏真卿)
不似春醪醉,何辭綠菽繁。 (葉 晝)
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 (陸士修)

23蘇軾的茶迴文詩有《記夢二首》。詩前有短序:
十二月二十五日,大雪始晴,夢人以雪水烹小茶團,使美人歌以飲。余夢中寫作迴文詩,覺而記其一句雲:「亂點余花吐碧衫。」意用飛燕吐花事也。乃續之為二絕句。
序中清楚地記載了一個大雪始晴後的一個夢境。在夢中人們以潔白的雪水烹煮小團茶,並有美麗的女子唱著動人的歌,蘇軾沉浸在美妙的情境中細細地品茶。夢中寫下了迴文詩。夢醒之後蒙矓間只記得起其中的一句,於是續寫了兩首絕句:

其一:
酡顏玉碗捧纖纖,亂點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雲凝靜院,夢驚松雪落空岩。
其二:
空花落盡酒傾缸,日上山融雪漲江。
紅培淺甌新火活,龍團小碾斗晴窗。

這是兩首通體迴文詩。又可倒讀出下面兩首,極為別致。
其一:
岩空落雪松驚夢,院靜凝雲水咽歌。
衫碧吐花余點亂,纖纖捧碗五顏鴕。
其二:
窗晴斗碾小團龍,活火新甌淺焙紅。
江漲雪融山上日,缸傾酒盡落花空。

24清代的黃伯權(清本著名詩人黃遵憲之侄)還創作過一首《茶壺迴文詩》,其詩如下:

落雪飛芳樹,幽紅雨淡霞。
薄月迷香霧,流風舞艷花。

其詩又可回讀為:
花艷舞風流,霧香迷月薄。
霞淡雨紅幽,樹芳飛雪落。

25此外,清代詩人陳瓊仙曾以秋天的景物為名創作27首迴文詩,總標題名為《秋宵吟》,其中《秋月》一首,算是首茶詩,它寫詩人於月下泛舟,樹木與山巒在模糊的月光下移動著,詩人品茗彈琴,在竹聲中詩興頗濃。詩雲:
輕舟一泛晚霞殘,潔漢銀蟾玉吐寒。
楹倚靜蔭移沼樹,閣涵虛白失霜巒。
清琴瀹茗和心洗,韻竹敲詩入夢刊。
驚鵲繞枝風葉墜,聲飄桂冷露浸浸。

其詩可回讀為:
浸浸露冷桂飄聲,墜葉風枝繞鵲驚。
刊夢入詩敲竹韻,洗心和茗瀹琴清。
巒霜失白虛涵閣,樹沼移蔭靜倚楹。
寒吐玉蟾銀漢潔,殘霞晚泛一舟輕。

26在迴文茶詩中,最有名的要數清代張奕光的《梅》:
香暗繞窗紗,半簾疏影遮。
霜枝一挺干,玉樹幾開花。
傍水籠煙薄,隙牆穿月斜。
芳梅喜淡雅,永日伴清茶。

其詩倒讀為:
茶清伴日永,雅淡喜梅芳。
斜月穿牆隙,薄煙籠水傍。
花開幾樹玉,干挺一枝霜。
遮影疏簾半,紗窗繞暗香。

由於迴文詩的用韻、形式要求苛刻,所以歷代留傳下來的絕大多數迴文茶詩詩意不夠新鮮、完整,有的甚至莫名其妙,辭意混亂,成為一種無聊的文字游戲。
[批註] 玉連環
迴文詩的一種,由八字首尾連成環形,每四字一句,或左或右,以任何一字為起端,皆可成文。

竹枝詞
竹枝詞是原唐代巴蜀一帶的民歌,自劉禹錫仿作後,成為文士競相慣用的文學形式。
竹枝詞專以泛詠地方風土為分,其中有不少是反映茶鄉、茶市、茶俗的。如以下幾首:
27范成大的《夔州竹枝歌》:

白頭老媼簪紅花,黑頭女娘三髻丫。
背上兒眠上山去,採桑已閑當採茶。

28元人馬祖常的一首竹枝詞:

紅藍染裙似榴花,盤蔬飣餖芍葯芽。
太官湯羊厭肥膩,玉甌初進江南茶。

29明 王稚登一首,專詠西湖龍井:
山田香土赤如沙,上種梅花下種茶。
茶綠采芽不採葉,梅花論子不論花。

30清康友祥一首專詠茶器:

州西陶老制茶壚,赤日行天雨傘舒。
一至官場人送禮,陶壚名已傳江湖。

31清佚名作《上海洋場竹枝詞》詠高大雅緻的上海麗水台茶樓:

台名麗水上三層,龍井珠蘭香味騰。
楚館秦樓環四面,王孫不壓曲欄憑。

32清周順侗《篿川竹枝詞》描寫了當時西鄉茶戶的生活:
三月春風長嫩芽,村莊少婦解當家。
殘燈未掩黃粱熟,枕畔呼郎起採茶。
茶鄉生計即山農,壓作方磚白紙封。
別有紅箋書小字,西商監制白芙蓉。
六水三山卻少田,生涯強半在西川。

故人寄茶
【唐】曹鄴
劍外九華英,緘題下玉京。
開時微月上,碾處亂泉聲。
半夜招僧至,孤吟對月烹。
碧沉霞腳碎,香泛乳花輕。
六腑睡神去,數朝詩思清。
月余不敢費,留伴肘書行。

煎茶
【唐】成彥雄
岳寺春深睡起時,虎跑泉畔思遲遲。
蜀茶倩個雲僧碾,自拾枯松三四枝。

焙茶塢
【唐】顧況
新茶已上焙,舊架憂生醭。
旋旋續新煙,呼兒劈寒木。

九日與陸處士羽飲茶
【唐】皎然
九日山僧院,東籬菊也黃。
俗人多泛酒,誰解助茶香。

酬友人春暮寄枳花茶
【唐】李郢
昨日東風吹枳花,酒醒春晚一甌茶。
如雲正護幽人塹,似雪才分野老家。
金餅拍成和雨露,玉塵煎出照煙霞。
相如病渴今全校,不羨生台白頸鴉。

與元居士青山潭飲茶
【唐】靈一
野泉煙火白雲間,坐飲香茶愛此山。
岩下維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從弟舍人惠茶
【唐】劉兼
曾求芳茗貢蕪詞,果沐頒沾味甚奇。
龜背起紋輕炙處,雲頭翻液乍烹時。
老丞倦悶偏宜矣,舊客過從別有之。
珍重宗親相寄惠,水亭山閣自攜持。

嘗茶
【唐】劉禹錫
生拍芳叢鷹觜芽,老郎封寄謫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滿碗花。

大雲寺茶詩
【唐】呂岩
玉蕊一槍稱絕品,僧家造法極功夫。
兔毛甌淺香雲白,蝦眼湯翻細浪俱。
斷送睡魔離幾席,增添清氣入肌膚。
幽叢自落溪岩外,不肯移根入上都。

茶中雜詠·煮茶
【唐】皮日休
香泉一合乳,煎作連珠沸。時看蟹目濺,乍見魚鱗起。
聲疑松帶雨,餑恐生煙翠。尚把瀝中山,必無千日醉。

與趙莒茶宴
【唐】錢起
竹下忘言對紫茶,全勝羽客醉流霞。
塵心洗盡興難盡,一樹蟬聲片影斜。

茶詩
【唐】鄭愚
嫩芽香且靈,吾謂草中英。
夜臼和煙搗,寒爐對雪烹。
惟憂碧粉散,嘗見綠花生。

峽中嘗茶
【唐】鄭谷
蔟蔟新英摘露光,小江園里火煎嘗。
吳僧漫說鴉山好,蜀叟休誇鳥觜香。
合座半甌輕泛綠,開緘數片淺含黃。
鹿門病客不歸去,酒渴更知春味長。

夏日閑居
【唐】張籍
多病逢迎少,閑居又一年。
葯看辰日合,茶過卯時煎。
草長晴來地,蟲飛晚後天。
此時幽夢遠,不覺到山邊。

題山居
【唐】曹鄴
掃葉煎茶摘葉書,心閑無夢夜窗虛。
只應光武恩波晚,豈是嚴君戀釣魚。

郊居即事
【唐】賈島
住此園林久,其如未是家。
葉書傳野意,檐溜煮胡茶。
雨後逢行鷺,更深聽遠蛙。
自然還往裡,多是愛煙霞。

即目
【唐】李商隱
小鼎煎茶麵曲池,白須道士竹間棋。
何人書破蒲葵扇,記著南塘移樹時。

即事
【唐】白居易
見月連宵坐,聞風盡日眠。
室香羅葯氣,籠暖焙茶煙。
鶴啄新晴地,雞棲薄暮天。
自看淘酒米,倚杖小池前。

訪友人不遇
【唐】李咸用
出門無至友,動即到君家。
空掩一庭竹,去看何寺花。
短僮應捧杖,稚女學擎茶。
吟罷留題處,苔階日影斜。

酬黎居士淅川作
【唐】王維
儂家真個去,公定隨儂否。
著處是蓮花,無心變楊柳。
松龕藏葯裹,石唇安茶臼。
氣味當共知,那能不攜手。

酬樂天閑卧見寄
【唐】劉禹錫
散誕向陽眠,將閑敵地仙。
詩情茶助爽,葯力酒能宣。
風碎竹間日,露明池底天。
同年未同隱,緣欠買山錢。

自述
【唐】元稹
延英引對碧衣郎,江硯宣毫各別床。
天子下簾親考試,宮人手裡過茶湯。

雪中偶題
【唐】鄭谷
亂飄僧舍茶煙濕,密灑歌樓酒力微。
江上晚來堪畫處,漁人披得一蓑歸。

二 詞
從宋代起,詩人把茶寫入詞中,留下了不少佳作,其中,以1黃庭堅最為有名,如《品令》:
鳳舞團團餅,恨分破,教孤零。金渠體凈,只輪慢碾,玉塵光瑩。湯響松風,早減二分酒病。味濃香永,醉鄉路,成佳境。恰如燈下故人,萬里歸來對影,口不能言,下快活自省。
2《滿庭芳》:
北苑春風,方圭圓壁,萬里名動京關。碎身粉骨,功合上凌煙。尊俎風流戰勝,降春睡,開拓愁邊。纖纖捧,研膏濺乳,金縷鷓鴣斑。相如,雖病渴,一觴一詠,賓有群賢。為扶起燈前,醉玉頹山,搜攪胸中萬卷,還傾動三峽詞源。歸來晚,文君未寢,相對小窗前。
3《看花四》:
夜永蘭堂醺飲,半倚頹玉,爛熳墜鈿墮履,是醉時風景。花暗觸殘,歡意未闌,舞燕歌珠成斷續,催茗飲,旋煮寒泉,露井瓶竇響飛瀑。纖指緩,連環動觸。漸泛起,滿甌銀粟,香引春風在手,似粵嶺閩溪,初采盈掬。暗想當時,探春連雲尋篁竹。怎歸得,鬢將老,付與杯中綠。
4另外,蘇軾有一首《行香子》:
綺席才終,歡意猶濃,酒闌時高興無窮。共誇君賜,初拆臣封。看分香餅,黃金縷,密雲龍。斗贏一水,功放千鍾,覺涼生兩腋清風。暫留紅袖,少卻紗籠。放笙歌散,庭館靜,略從容。

三 元 曲
元曲中有相當部份是與茶有關的,如李德載《喜春來,贈茶肆》小令十首,下面節錄其中的三首:
(一) 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烹煎妙手勝維揚。非是謊,下馬試未嘗。
(七) 兔毫盞內新嘗罷,留得余香滿齒牙,一瓶雪水最清佳。風韻煞,到底屬陶家。
(十) 金芽嫩采枝頭露,雪乳香浮塞上酥,我家奇品世聞無。君聽取,聲價徹皇都。

四 茶的散文、小品文、書信,著名的有
柳宗元《為武中丞謝賜新茶表》
劉禹錫《代武中丞謝新茶表》
呂溫《三月三日花宴序》
皮日休《茶中雜詠序》
蘇東坡《葉嘉傳》
唐庚《鬥茶記》
張岱《閩老子茶》
張岱《陽和泉》
張潮《中冷泉記》。南京揚子江金山寺的中冷泉歷來有「天下第一泉」之稱。清代著名小品文作家張潮生動地描寫了自古到金山寺吸中冷的僧侶、道士胸中皆帶仙氣。金山寺上有一口中冷泉井,有瓦亭覆蓋,盤龍石欄,寺僧紛紛汲水,為當時來到燒香拜神的幾萬香客備茶。那根本不是真正的中冷泉。一位道士帶領張潮攀登嶙嶙的亂石,到山頂看見一面石壁,颳去青苔,露出幾行字,說真正的中冷泉,在郭璞墓間,必須在子午兩個時辰,用特製的銅瓶,用長索拴住,放下郭璞墓間的石窟中汲取。張潮跟隨道人答乘夜行船,兩天後到了閏州。午夜,小舟直奔郭璞墓,在江心石堆中,有一個黑洞洞的石窟,道人大喊「這就是中冷窟!」

⑼ 「闔戶啟篋取書」中的「闔」在文言文中 只有關的意思嗎

〈名〉
1、形聲。從復門,盍聲。本義制:門扇
闔,門扇也。——《說文》
外闔不閉。——《荀子·儒效》。注:「闔,門扇也。」
2、蓋牆用的草簾子
茨牆則剪闔。——《周禮》
3、姓。如:闔廬(指吳王夫差之父)

〈動〉
1、關閉
是故闔戶謂之坤。——《易·系辭上》。虞注:「闔,閉翕也。」
欲闔口而無言兮。——《楚辭·東方朔·七諫謬諫》
2、符合。通「合」
意者臣愚而不闔於王心邪?——《戰國策·秦策三》

〈形〉
1、全,總
今或至闔郡而不薦一人。——《漢書·武帝紀》

〈副〉
1、通「盍」。為什麼不,何不
夫子闔行邪?——《莊子·天地》

⑽ 燈謎以及有關春節的古詩收集

燈謎:

  1. 一根頭發,身穿紅裝,每逢春節,戶戶找它。(打一物品)—— 鞭炮

  2. 拜年。(打一作家名)—— 賀敬之

  3. 除夕夜守歲。(打一歇後語)—— 送舊迎新

  4. 春節放假三天。(打一字)—— 人(春字去掉三和下面的日)

  5. 元旦落雨。(打一字)—— 一

  6. 元旦休二日。(打一字)—— 兀

  7. 再有二日是元旦。(打一字)—— 兀

  8. 再有三日是元旦。(打一字)—— 兀

  9. 元旦結婚。(猜一省市名)—— 重慶

  10. 而立。(打時節俗稱)—— 年三十

  11. 新春伊始大團圓。(打一字)—— 慶

  12. 燦燦火光相連,歲歲除夕團聚。(打一字) —— 出

  13. 年終歲尾,不缺魚米。(打一字) —— 鱗

  14. 元旦放假,明天上班。(打一成語) —— 一不做,二不休

  15. 歡度春節。(打一詞牌名)—— 快活年

  16. 不知今歲已除夕。(打成語一) —— 忘年之交

  17. 美酒飄香千萬家。(打電影名一) —— 春滿人間

  18. 萬象更新一片紅。(打一中葯名) —— 回春丹

  19. 半部春秋(打一字)—— 秦

  20. 恭禧發財。(打一離合字) —— 賀

  21. 寒隨一夜去,春隨五更來。(打時節俗稱)—— 除夕

  22. 除夕守歲數鍾聲。(打商業用語) —— 年終盤點

  23. 春節三日守橋頭。(打一字) —— 休

  24. 閑話除夕。(打一成語) —— 聊以卒歲

  25. 春節三日去雲南。(打一字) —— 天

古詩:

  1.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王安石《元日》

  2.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 王灣《次北固山下》

  3. 故鄉今夜思千里,雙鬢明朝又一年。—— 高適《除夜作》

  4. 事關休戚已成空,萬里相思一夜中。—— 來鵠《除夜》

  5. 不求見面惟通謁,名紙朝來滿敞廬。—— 文徵明《拜年》

  6. 鄉心新歲切,天畔獨潸然。——劉長卿 《新年作》

  7. 共慶新年笑語嘩,紅岩士女贈梅花。 —— 董必武 《元旦口佔用柳亞子懷人韻》

  8. 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 —— 蘇軾《守歲》

  9. 一樽歲酒拜庭除,稚子牽衣慰屏居。 —— 錢謙益《丁卯元日》

  10. 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 —— 薛道衡《人日思歸》

  11. 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 —— 蘇軾《守歲》

  12. 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 —— 戴復古《除夜》

  13. 八神奉命調金鼎,一氣回春滿降囊。 —— 瞿佑《屠蘇酒》

  14. 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 —— 陸游《除夜雪》

  15. 年年此夕費吟呻,兒女燈前竊笑頻。 —— 黃景仁《癸巳除夕偶成》

(10)關閉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春節,即農歷新年,是一年之歲首,傳統意義上的「年節」。俗稱新春、新歲、新年、新禧、年禧、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慶歲、過年、過大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萬物本乎天、人本乎祖,祈年祭祀、敬天法祖,報本反始也。春節的起源蘊含著深邃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承載了豐厚的歷史文化底蘊。

熱點內容
教師招聘考試答題技巧 發布:2025-07-09 11:50:06 瀏覽:586
高中數學教學案例範文 發布:2025-07-09 11:21:11 瀏覽:269
汪麗老師 發布:2025-07-09 11:20:21 瀏覽:982
貴陽哪個 發布:2025-07-09 10:48:16 瀏覽:993
高中歷史框架 發布:2025-07-09 10:15:25 瀏覽:76
安全座椅哪個好 發布:2025-07-09 10:10:30 瀏覽:335
幻想老師漫畫 發布:2025-07-09 07:13:31 瀏覽:900
六年級語文補充答案 發布:2025-07-09 06:19:21 瀏覽:21
保證書寫給班主任100字 發布:2025-07-09 06:00:31 瀏覽:240
南科生物 發布:2025-07-09 04:15:57 瀏覽: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