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高中美術課怎麼上

高中美術課怎麼上

發布時間: 2020-12-03 22:51:50

❶ 高中美術課該怎麼

(我不是老師`我是高中生)我們年級的老師是這樣的:

1.先介紹本課內容/概念(比如說內要講"版畫"就先說容"版畫"是什麼);

2.掏出課本和資料,給大家看名家的作品,分析他們畫的好在哪裡;

3.教大家本課的技能(比如說"版畫"怎麼做,拿出什麼工具來),大家動手做;

4.點評學生的作品(隨便抽幾份,哪裡好哪裡不好給出建議).

時間緊迫那就只說第1、2點.

如何上好一節高中美術課

首先要提前備好課,最好是能到網上有相關年級的視頻,看看其他老師是怎麼上課的。其次,自己要有相當的美術功底,能夠相逢畫出樣圖,學生們羨慕的作品才可以。

❸ 高中美術課怎麼安排

其實高中也只有高一的學生或許會有美術課,其他的都會被正課老師佔掉,高中學美版術的基本都是藝術權生,除了藝術生之外,其他的學生對美術應該都沒什麼興趣,可以分半節課講課,半節課讓學生們自由安排,或者布置課堂作業讓他們做,或許他們更樂意

❹ 如何上好高中美術課

高中美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的一部分,它既要體現整體性、基礎性,又要體現適應專性、現屬實性、超前性,還要以「美」育「德」,以「美」育「智」,以「特色」促「全面」,教師不但要在非常有限的時間內完成教學任務,還要發現和培養學生的個性意識和藝術素養.在教學中要以培養學生的初步感受美、欣賞美、表現美的能力為宗旨.

❺ 高中美術第一課怎麼上

高中生處於叛逆期,第一節課,你是老師吧?一定要和學生搞好關系,要讓學生覺得你是個既幽默有意思的老師,同時也是個比較不是好欺負的老師

❻ 如何上好高中美術模塊的課堂教學

新課程標准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這就是說。跨入新世紀,社會發展對未來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育觀年和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作為處在改革陣地前沿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參與課的能力,如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愛上美術課,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方面來談談筆者的見解與體會。
一、轉變教師角色與觀念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前提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學被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將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體驗。我認為,教師的角色可以做出相應的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我對每個要點都盡可能的以問題的形式提問學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創造》一課中,當我問到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勞動,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游戲,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巫術,你傾向於那種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時?有的同學說:「游戲」也有的同學說:「巫術」還有同學說:「勞動」。突然我聽到有個同學輕聲到:「也許三個可能都有」。是呀,為什麼不可能是三個都有呢?他們是相輔相成,共同催近的呢?這位同學看似不太守紀律的話到提醒了我,這樣的問題他們提的多好呀?於是我馬上微著鼓勵那個提問題的同學把剛才的問題再說一遍,請其他同學也回答一下,結果一些同學都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游戲也存在於勞動中,勞動的豐收又和巫術緊密相連,巫術又是可能通過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等他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後,我在此基礎上通過實例與他們一起來分析原因。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始終在課堂上處於一種積極的,活潑的,興奮的狀態。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索和討論,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結合實際,教學形式多變以吸引學生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保證
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為保證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的持久性,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多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其一、教師授課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將一些優秀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在欣賞過程中,將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觀、歷史等等有機組合在一起,再配上當地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 其二、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能光唱獨角戲,做好師生互動。
在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而不能從頭講到尾,即便教師運用動聽的語調,做到聲情並茂,學生還是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教師及時接收反饋信息,以提高教學效果。
其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強化美術作品相關故事情節的講述,以此激發學生對美術課堂學習的興趣。
在美術欣賞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引入與美術作品有聯系的事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這樣,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而且也利於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拓寬知識面。例如《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一課的教學活動是「嘗試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並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從相冊中挑出你認為最能體現自己個性特點的一張或幾張照片,談談自己喜愛的理由」,按舊的標准來說,這樣的課根本沒有「知識點」。我認為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每一個人個性化的審美觀。又如《戰爭與和平》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求學生以畢加索《格爾尼卡》為參照,以南京大屠殺為題創作一副作品。學生通過作品表現了對戰爭的反思,表達出如何才能讓慘劇不在重演,讓和平永駐人間的美好情感,繪畫的訓練要求為這種情感提供了表現和宣洩的載體。再如《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課的標題就很能說明編者的意圖,每個學生的眼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中寄託的情感就很不一般,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自己個性審美和想像的肯定與自信。
三、以點代面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是上好美術課的最終目的
「教學有法卻無定法,教無定法乃至法」。欣賞教學工作也應當是一個創造活動;在欣賞教學中必須採取合適的多樣的教學方法,結合一定的多媒體手段,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中獨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並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揮創造和想像,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要教會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去學習對美術品的欣賞,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意圖評價,最後教會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進行欣賞,以此達到提高審美的教學目的。

❼ 高中美術課怎麼上,學生才喜歡

你和同學們互動呀,問問他們喜歡喜歡,喜歡什麼網游,高中的學生喜歡談情說愛,講點他們願意聽得。關系拉好,然後他們學的也開心。

❽ 初、高中的課堂美術課該怎麼上(以動手為主)

其實更本就不要教什麼!
我們老師就交我們看看圖。謝謝字。
像我美術專業生才會教我們實際版的東西。權
其他的同學就寫寫字。欣賞下圖片啊!
一些世界名圖給我們欣賞。
教我們 顏色的冷暖。
以上是高中的。
初中就畫幾個水果結構圖。
叫他們自己臨摹。
再就沒什麼了?
起碼我們學校就這樣。
你還想知道我可以幫你。但你要教我畫畫。
我們明年要年考了。
我不知道的還可以問老師。

希望你採納。你扣扣?

❾ 如何上好高中美術欣賞課

在學校教育中,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決定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這意味著美術教育者應該在尊重學生願望和需求的基礎上引導他們學習,所以教師必須了解學生現狀,多做一些探討和研究,真正上好高中美術欣賞課。目前,高中學生正處在思維活躍,求知慾強,接受能力快的時期,學科知識結構也相對比較完善。隨著年齡的增長和理解能力的增強,逐漸對美術欣賞活動產生了很大興趣。這種興趣對於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是十分有利的因素。然而我們也應清醒地看到,一個人審美能力的提高,並不以年齡的增長,智力的發展和理解能力的增強而呈現上升趨勢。因為在學生身上還存在著許多對美術欣賞學習不利的因素。撇開社會制約因素不說,就學生自主能力方面就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大多數學生對於美術知識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無論是系統性還是寬廣性,都遠不能滿足欣賞的需要,更無法把作品與其文化情境相聯系起來。欣賞美術作品時,需要欣賞者調動自己已有的大量與作品相關的知識和經歷。如:在欣賞古希臘的美術作品時,如不了解希臘神話就無法理解其內容表現;欣賞文藝復興時期的作品時,如果不了解在此之前的歐洲中世紀時期的美術樣式,就無法體會到文藝復興美術中的人文主義精神的內涵。還有,學生對形式的分析和理解能力,以及所具有的審美創造能力等因素,都會制約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乃至影響到美術欣賞學習。當然,造成這種情況,既有主觀的原因,又有客觀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人的意識和社會原因所致,另一方面,美術是一個龐大而又復雜的學科,初中階段的學生由於認識能力有限,在有限的時間里,無法也不可能像語文學習那樣從修辭到語法進行系統的訓練,到高中階段出現上述現象也就不足為怪了。因此在高中欣賞教學中,教師對這些因素必須加以考慮。第二,學生的審美習慣和方法不能滿足對美術作品的審美需要。長期以來,由於學生缺少對美術語言的感受訓練,他們的審美態度並未完全形成,對藝術的形態!形式!風格缺少識別能力。他們已經習慣了用文字語言描述問題和內容,在對待美術作品時,也總是帶著這種習慣進行欣賞。導致的結果是,面對美術作品卻無法把作品中的語言形式轉化為情感體驗。比如,在馬蒂斯等人的作品面前,他們無法理解畫面中強烈而誇張的色彩和筆觸,而仍然試圖以再現性繪畫的肖似性特徵去理解作品,用文學閱讀的方式去尋找答案。這一方面說明學生對美術風格的多樣性缺乏了解,另一方面也說明他們在欣賞方法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種審美習慣的存在,導致學生缺乏對美術作品形式要素的分析和對作品情感要素的感受與體驗,因而致使審美過程不能徹底完全實現。如果教師不對學生加以引導並給以幫助,他們的審美興趣就會受到挫傷,為以後的學習帶來困難。第三,高中學生在欣賞中往往表現出重理性輕感性的現象。例如在米羅的作品前他們無從評說,更不能感受到欣賞所帶來的愉悅。而令人奇怪的是,每個小學生面對這幅作品都能講出一個非常美妙的故事。這不能不說明我們的高中學生對藝術再造想像力方面的極度匱乏。他們在欣賞作品時往往更善於或是習慣於運用理性思維去分析藝術形象存在的合理性,而缺少運用感知器官去體會作品形式帶來的情感性和精神愉悅。這種不動用情感的/欣賞0通常會使欣賞只停留於表層,而不能體會出作者的感情,更無法深入到作品的內涵和意蘊,因而也就不可能實現對作品的文化情境的深刻理解。這種現象表明,學生所存在的問題不僅僅是審美方法的不當,也暴露出他們在審美心理能力上的欠缺。這種能力的缺陷甚至已經影響到了他們的個性發展,如:不能或不敢在作品面前發揮自己的審美再造想像,害怕發表自己的審美看法,畏懼權威,畏懼挑戰。長此以往,他們對美的事物的感悟能力,以及他們對美的創造能力就不能不令人擔憂。由於這些因素的普遍存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總是出現大致相同的狀況:即:學生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僅僅流於表面,一掃而過。他們喜歡看外觀,不願究內涵,喜歡聽教師講,但又害怕自己講;喜歡能看得懂的,害怕看不懂的。通過以上對學生現狀的了解,筆者認為,在高中美術欣賞教學中,教師一定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充分把握學生現狀,切入實際的進行有效教學。既要讓學生掌握相關的美術知識,介紹美術作品,了解美術流變的關系等,又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對作品獨特的藝術語言的理解,從提高視知覺的感受能力去帶動對作品的情感體驗,用心去與作品交流,從而實現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習慣態度,提高學生審美感受能力的目的。在實際教學中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加強橫向聯系,拓寬知識范圍學生在欣賞作品時,除了對作品外在形式的感受之外,還想了解更多的與作品相關的知識,以尋求對作品進一步理解和分析的依據。在造型藝術中,任何一件作品,都是創作主體主觀思想情感和觀念的被物化了的產物。也就是說美術作品中包含著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個性氣質等。如果學生不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所處的時代背景,以及作者的藝術觀念和態度,那麼在欣賞過程中,就總是以自己的生活經驗和過去的審美經驗去評價與衡量作品,無法與作品的文化情境產生共鳴。在這種情況下,往往造成作品的知覺樣式與欣賞者的期待水平相差太遠,最終導致欣賞者因失去判斷的依據而不知所措。另外,任何一件美術作品,都是特定文化背景下的一部分。我們可以通過欣賞作品去了解歷史,那麼在欣賞學習中,當然也可以通過對歷史的了解來理解作品因此,學生掌握一定的歷史文化背景,對美術欣賞是十分有益和非常必要的。當然,有時這些知識對於學生來說並不是沒有積累,比如歷史書!文學作品,課外讀物!電影電視,甚至連環畫書中的信息,都有可能會對美術欣賞提供幫助。再者,各種藝術形式之間也都有共同的特點,比如,美術與音樂!文學!電影等藝術形式在情感的抒發!意境的表達!風格的演變等諸多方面都有相似性,有時稍做啟發,學生就會觸類旁通。教師要善於利用學生所掌握的現有經驗,加強橫向聯系,拓寬知識范圍,為欣賞所用。當然,教師在利用這些知識時,應該是有選擇的,有側重的,是對加深理解作品有益的內容。二、認識藝術語言,培養審美態度作者的一切思想和情感都是通過一定的物質形式傳達出來的。不同的美術門類,由於它們的基本特徵都表現為造型性!視覺性!靜態性和空間性,因而在審美要素中,他們表現出的情感要素與意蘊美方面都具有共同特點。然而,不同美術門類作品所使用的物質材料及製作方法各不相同,就造成了它們在審美形式要素上有很大區別。如:繪畫中表現出色彩!明暗!筆觸!線條等;雕塑則表現出材質的體積!量感質感!肌理等。不同時期的作品又會體現出不同的風格與形態。正因為如此,在欣賞學習中,教師應讓學生接觸大量的優秀作品,從中認識藝術語言的作用,對不同美術門類的作品,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採取不同的審美態度去進行欣賞尤其是通過不同的教學手段,讓學生有機會比較和體會各種藝術不同語言的特點,鍛煉用口述和筆述的方式加強對藝術語言的感受與理解,從而提高學生的感知能力。三、採用正確方法,提高審美能力欣賞教學不能滿足於讓學生熟悉幾件作品,了解一些與作品有關的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對這些作品的欣賞,使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逐漸培養和提高他們對作品的審美感受。具體應從以下幾個環節對學生進行引導。1.直觀感受。對作品最初的直觀感受往往是獲得美感的重要基礎,由於這種感受是一種未受干擾的,整體的把握,因而它是新鮮的!生動的。但這種感受的強弱程度是因人而異的。它取決於觀賞者的生活經驗,審美經驗和知識水平的高低,同時也取決於作品本身的知覺樣式。欣賞中,造成學生欣賞過程不能進一步深入的原因,有時正是由於學生對該作品的形式感不理解,從而激發不起審美興趣,這時就需要教師加以引導和培養,實際上,對學生直觀感受能力培養的過程,也就是要求觀賞者注意不斷提高自己的審美意識,豐富自己的生活積累,增強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並使之運用於欣賞實踐的過程。2.分析理解。學生的欣賞學習,不能只停留在感性階段,還必須引導學生完成由感性到理性的深化。這就有賴於對作品進行更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藝術家總是運用美術語言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和審美理想。接受者面對美術作品時,最初感知到的作品中的可視的形態!形象!形式,都傳達著作者的理想,乃至人生態度,甚至政治傾向。接受這些,只有運用自己的所有的知識,從思想內容到形式技巧,細致地加以剖析,才能達到對作品的藝術形象的構成和思想內涵的理解。這也就要求接受者具有比較廣泛的知識和較高的藝術修養。由此看出,欣賞活動實際上是運用自己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取得新的知識和感受的過程。教師應該讓學生懂得,分析理解是欣賞的重要步驟,是獲得美感的愉悅的唯一途徑,也是美術欣賞的基本功。教學中應反復訓練學生這種能力,並能熟練地運用。3.審美體驗。觀賞者通過對作品內容和形式深入分析理解後,突然頓悟出作者欲表達的思想和觀念,甚至領悟到所有形式因素都包含著深刻的含義,獲得一種自身已融入到作品之中的體驗,這樣就達到了審美的最高境界。教學中,教師應該讓學生了解這種/體驗0的感覺。並鼓勵學生朝著審美活動最高目標去努力。總之,在教學活動中,教師只有真正做到了解學生,從學生的實際需要出發,才能有的放矢,使欣賞教學獲得良好效果

❿ 淺談如何上好高中美術鑒賞課

必然會使得本應充滿活力的藝術學科在學生面前變得黯然失色。那麼,如何克服這種求知的浮躁,讓他們愛上這個課堂,在課改的大背景下,作為一名高中美術教師,如何與時俱進,上好一堂美術課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 [關鍵詞]:角色觀念;因材施教;互動;結合實際 新課程標准指出:「應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並在一種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的特徵、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這就是說。跨入新世紀,社會發展對未來教育和人才培養提出了新的要求,傳統的教育觀年和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的要求。作為處在改革陣地前沿的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參與課的能力,如何上好美術課,讓學生愛上美術課,本文將從如下幾個方面方面來談談筆者的見解與體會。 一、轉變教師角色與觀念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前提 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向開放,教學被看成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將分享彼此的知識和經驗,交流彼此的感受和體驗。我認為,教師的角色可以做出相應的轉變。教師不再是知識的傳播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由教學中的主角轉向「平等中的首席」。為了能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和參與性,我對每個要點都盡可能的以問題的形式提問學生:例如在《原始人的創造》一課中,當我問到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勞動,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游戲,有人說原始美術起源於巫術,你傾向於那種觀點,談談自己的看法時?有的同學說:「游戲」也有的同學說:「巫術」還有同學說:「勞動」。突然我聽到有個同學輕聲到:「也許三個可能都有」。是呀,為什麼不可能是三個都有呢?他們是相輔相成,共同催近的呢?這位同學看似不太守紀律的話到提醒了我,這樣的問題他們提的多好呀?於是我馬上微著鼓勵那個提問題的同學把剛才的問題再說一遍,請其他同學也回答一下,結果一些同學都認同他的觀點,因為游戲也存在於勞動中,勞動的豐收又和巫術緊密相連,巫術又是可能通過游戲的方式表現出來的。等他們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後,我在此基礎上通過實例與他們一起來分析原因。 其次,教師要引導學生尋找,收集和利用學習資源,營造開放式的課堂氣氛。讓學生始終在課堂上處於一種積極的,活潑的,興奮的狀態。引導學生圍繞問題的核心進行探索和討論,建立和諧,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引導學生分享彼此的思想成果,並重新審視自己的想的下一代。 二、結合實際,教學形式多變以吸引學生是上好美術課的重要保證 在美術欣賞的教學中,為保證學生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的持久性,避免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筆者多採取不同的方法進行教學。 其一、教師授課結合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 將一些優秀的作品匯集在一起,在欣賞過程中,將不同地區的風土人情、地域地貌、人文景觀、歷史等等有機組合在一起,再配上當地音樂,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受,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內涵。 其二、教師的授課方式不能光唱獨角戲,做好師生互動。 在欣賞與學習的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而不能從頭講到尾,即便教師運用動聽的語調,做到聲情並茂,學生還是會感到枯燥無味。因此,讓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問題,教師及時接收反饋信息,以提高教學效果。 其三、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適當強化美術作品相關故事情節的講述,以此激發學生對美術課堂學習的興趣。 在美術欣賞課上,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個性特點,通過引入與美術作品有聯系的事物或知識,來引導學生對美術作品的理解,以達到欣賞的目的。這樣,不僅能提高同學們對美術欣賞課的興趣,而且也利於對美術作品的理解,還可以加強與學科之間的聯系和拓寬知識面。例如《美術家眼中的自己》一課的教學活動是「嘗試為自己畫一幅自畫像,並與同學交流一下自己的感受;或者從相冊中挑出你認為最能體現自己個性特點的一張或幾張照片,談談自己喜愛的理由」,按舊的標准來說,這樣的課根本沒有「知識點」。我認為它的目標之一就是培養每一個人個性化的審美觀。又如《戰爭與和平》的教學設計中我要求學生以畢加索《格爾尼卡》為參照,以南京大屠殺為題創作一副作品。學生通過作品表現了對戰爭的反思,表達出如何才能讓慘劇不在重演,讓和平永駐人間的美好情感,繪畫的訓練要求為這種情感提供了表現和宣洩的載體。再如《我們怎樣運用自己的眼睛》,這一課的標題就很能說明編者的意圖,每個學生的眼裡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王國,他們在欣賞藝術作品中寄託的情感就很不一般,這樣非常有利於培養學生對自己個性審美和想像的肯定與自信。 三、以點代面用比較的方法進行美術欣賞教學是上好美術課的最終目的 「教學有法卻無定法,教無定法乃至法」。欣賞教學工作也應當是一個創造活動;在欣賞教學中必須採取合適的多樣的教學方法,結合一定的多媒體手段,充分調動激發學生的興趣,充分尊重學生的學習主體,緊緊圍繞形象展開活動。引導學生發掘每件作品中獨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質、最感人的美點,並能對其做深刻分析,讓學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發揮創造和想像,逐漸培養他們的藝術修養和創造性審美能力。要教會學生運用一定的理論去學習對美術品的欣賞,通過感知與體驗對美術作品作出正確的認識,正確的把握創作者的思想意圖評價,最後教會學生掌握欣賞的基本方法讓學生能夠獨立自主的進行欣賞,以此達到提高審美的教學目的。

熱點內容
老師被虐漫畫 發布:2025-05-16 14:44:27 瀏覽:702
生物中規律 發布:2025-05-16 10:58:44 瀏覽:154
班主任種子 發布:2025-05-16 09:59:57 瀏覽:333
財富地理博客 發布:2025-05-16 08:15:18 瀏覽:567
語文練習與測試六年級上冊 發布:2025-05-16 05:07:12 瀏覽:666
英語代詞表格 發布:2025-05-16 04:23:00 瀏覽:442
生物之最 發布:2025-05-16 01:24:17 瀏覽:701
生物醫葯峰會 發布:2025-05-16 01:03:54 瀏覽:210
科倫博泰生物 發布:2025-05-16 00:28:34 瀏覽:308
徐老師來巡山投稿 發布:2025-05-16 00:26:18 瀏覽:5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