蠲翻譯文言文
A. 文言文翻譯
原句:
1、芝生治所,眾以治行之致,元鳳曰:「五穀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
2、輟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緇流泛濫之恩,以給顛沛之眾。
3、轉運使阿貫意,劾其格德政,倡異論,侵辱使者。
4、前尹王革慘而怯,盜無輕重悉抵死,小有警,輒閉城以兵自衛。
譯文:
1、(有)靈芝在饒州冶司官署生成,眾人認為這是(程元鳳)政績突出才導致靈芝在官署生長的,程元鳳說:「五穀成熟豐收百姓就會蒙受恩惠,這不值得驚異。」
2、罷停(一切)無益的土木工程的勞役,來救濟(那些)流離失所的百姓;轉移對僧徒(太過)泛濫的恩惠,來供給顛沛流離的大眾。
3、轉運使逢迎童貫的心意,彈劾他(徐處仁)阻礙(推行)德政,倡導異端邪說,凌辱使者。
4、前任應天尹王革內心殘忍而生性膽小,(作亂的)盜賊無論情節輕重全都處以死刑,稍微有點邊警,就關閉城門安排重兵守護自己。
重點詞語詳註:
1、緇流:僧徒。僧尼多穿黑衣,故稱。北魏楊炫之《洛陽伽藍記·城內胡統寺》:「(諸尼)入宮與太後說法,其資養緇流,從無比也。」唐盧綸《秋夜同暢當宿藏公院》詩:「將祈竟何得?滅蹤在緇流。」明謝榛《四溟詩話》卷四:「或謂脗合禪機,前身亦緇流中人也。」《西湖佳話·靈隱詩跡》:「老師父佳作……自是詩壇名宿,盧、駱、王、楊之儔也,決非隱逸中偶然得句者。不知為何遁入緇流?」
2、暴露:露在外面,無所遮蔽。《荀子·王制》:「兵革器械者,彼將日日暴露毀折之中原,我今將修飾之,拊循之,掩蓋之於府庫。」《漢書·嚴助傳》:「今方內無狗吠之警,而使陛下甲卒死亡,暴露中原,沾漬山谷。」宋曾鞏《瀛州興造記》:「是日大雨,公私暴露,倉儲庫積,無所覆冒。」清和邦額《夜譚隨錄·施二》:「僧房數十間,強半傾圮,佛像暴露,鍾魚闐寂。」
3、異論:異端邪說。
4、侵辱:凌辱。《史記·酷吏列傳》:「高後時,酷吏獨有侯封,刻轢宗室,侵辱功臣。」《後漢書·度尚傳》:「如忍以苟免,永受侵辱之恥,生為惡吏,死為敝鬼。」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醫術》:「中夜,主人撾門甚急。意其子死,恐被侵辱,驚起,逾垣疾遁。」
附註:以上1、2句話均出自《宋史·程元鳳傳》。3、4均出自《宋史·徐處仁傳》。
附錄1:
《宋史·程元鳳傳》
程元鳳,字申甫,徽州人。紹定元年進士,調江陵府教授。端平元年,差江西轉運司干辦公事。丁母憂。
淳祐元年,遷禮、兵二部架閣,以父老不忍去側,遷太學正,以祖諱辭,改國子錄。父憂,服闋,遷太學博士,改宗學博士。以《詩》、《禮》講榮王府。旁諷曲諭,隨事規正,多所裨益,王亦傾心敬聽。輪對,極論世運剝復之機及人主所當法天者。理宗覽之曰:「有古遺直風。」
六年,進秘書丞兼權刑部郎官。七年,兼權右司郎官,遷著作郎,仍權右司郎官。輪對,指陳時病尤激切,當國者以為厲己。丐外,知饒州。郡初罹水災,元鳳訪民疾苦,夙夜究心,修城堞,置義阡,寬誅求,察誣證。進江、淮、荊、浙、福建、廣南都大提點坑冶,仍兼知饒州冶司,歲有冬夏帳銀,悉舉以補郡積年諸稅斂之不足者。芝生治所,眾以治行之致,元鳳曰:「五穀熟則民蒙惠,此不足異也。」召奏事,辭,不允,遷右曹郎官。疏言實學、實政、國本、人才、吏治、生民、財計、兵威八事。尋兼右司郎官,拜監察御史兼崇政殿說書。丞相鄭清之久專國柄,老不任事,台官潘凱、吳燧合章論列,清之不悅,改遷之,二人不拜命去。元鳳上疏斥清之罪,其言明白正大,凱、燧得召還。有事於明堂,元鳳疏言「祈天以實不以文」。又言邊備,謂「當申儆軍實,以起積玩之勢。」及言濫刑之敝。
十二年,拜右正言兼侍講,以祖諱辭。詔權以右補闕系銜。上疏論格心之學,謂「革士大夫之風俗,當革士大夫之心術。」至於文敝、邊儲、人才、民心、儲將帥、救災異,莫不盡言。余晦以從父天錫恃恩妄作,三學諸生伏闕上書白其罪狀,司業蔡抗又力言之,元鳳數其罪劾之。奏上,以晦為大理少卿,抗為宗正少卿。元鳳又上疏留抗而黜晦,以安士心。乃命抗仍兼司業,晦予郡。升殿中侍御史,仍兼侍講。京城災,疏言:「輟土木無益之役,以濟暴露之民;移緇流泛濫之恩,以給顛沛之眾。務行寬大之政,固結億兆之心。旁招俊乂,而私昵無濫及之恩;屏去奸私,而貪黷無覆出之患。謹便嬖之防,而不使之弄權;抑恩澤之請,而不至於無節。」言多剴切。
寶祐元年,兼侍讀,遷侍御史,言法孝宗八事。薦名士二十餘人,進尚書吏部侍郎兼中書舍人,兼同修國史、實錄院同修撰,仍兼侍讀。亟辭,
出關,不允。有事於南郊,元鳳為執綏官,答問多所開陳。帝因欲幸西太乙宮,力諫止之。
三年,遷權工部尚書,力求補外,特授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蜀境與沅、靖交急,朝廷欲擇重臣出鎮上流,用徐敏子易蜀帥及用向士璧為鎮撫。元鳳請下荊南,調兵援蜀,移呂文德上沅、靖。進依前職,簽書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進參知政事,尋進拜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新安郡公。力辭,御筆勉諭,猶周回累日而後治事。疏奏正心、待臣、進賢、愛民、備邊、守法、謹微、審令八事。高、孝、光、寧四朝國史未就,奏轉任尤焴領其事,纂修成之。會丁大全謀奪相位,元鳳力辭,授觀文殿大學士判福州、福建安撫使。又力辭,依前職,提舉洞霄宮。
開慶兵興,上手疏收人心、重賞罰、團結民兵數事。俄起判平江府兼淮、浙發運使。四上章乞免。三年,御筆趣行,奏免修明局米五萬石。拜特進,依前職。充醴泉觀兼侍讀。度宗即位,進少保。三年,拜少傅、右丞相兼樞密使,進封吉國公,以言罷,依舊少保、觀文殿大學士、醴泉觀使。乞致仕,不許。四年,罷觀使,以守少保、觀文殿大學士致仕。卒,遺表聞,帝震悼輟朝,特贈少師。
元鳳之在政府也,一契家子求貳令,元鳳謝之曰:「除授須由資。」其人累請不許,乃以先世為言。元鳳曰:「先公疇昔相薦者,以某粗知恬退故也。今子所求躐次,豈先大夫意哉?矧以國家官爵報私恩,某所不敢。」有嘗遭元鳳論列者,其後見其可用,更薦拔之,每曰:「前日之彈劾,成其才也;今日之擢用,盡其才也。」所著《訥齋文集》若干卷。
附錄2:
《宋史·徐處仁傳》
徐處仁,字擇之,應天府谷熟縣人。中進士甲科,為永州東安縣令。蠻人叛,處仁入峒,開示恩信,蠻感泣,誓不復反。知濟州金鄉縣。以薦者召見,徽宗問京東歲事,處仁以旱蝗對。問:「邑有盜賊乎?」曰:「有之。」上謂處仁不欺,除宗正寺丞、太常博士。
時初置算學,議所祖,或以孔子贊《易》知數。處仁言:「仲尼之道無所不備,非專門比。黃帝迎日推策,數之始也,祖黃帝為宜。」擢監察御史,遷殿中、右正言、給事中。攝開封府,裁決如流,囚系常空。進戶部尚書,繼拜中大夫、尚書右丞。丁母憂,免喪,以資政殿學士知青州,徙知永興軍。
童貫使陝西,欲平物價,處仁議不合,曰:「此令一傳,則商賈弗行,而積藏者弗出,名為平價,適以增之。」轉運使阿貫意,劾其格德音,倡異論,侵辱使者。詔處仁赴闕。尋改知河陽,落職知蘄州。久之,以顯謨閣直學士知潁昌府。民有得罪宮掖者,雖赦不原,處仁為奏上。童貫乘是擠之,奪職,提舉鴻慶宮。復延康殿學士、知汝州,再奉鴻慶祠、知徐州,召為醴泉觀使。
徽宗訪以天下事,處仁對曰:「天下大勢在兵與民,今水旱之餘,賦役繁重,公私凋弊,兵民皆困,不及今謀之,後將有不勝圖者。」上曰:「非卿不聞此言。」明日,除侍讀。進讀罷,理前語,處仁言:「昔周以冢宰制國用,於歲之杪,宜會朝廷一歲財用之數,量入為出,節浮費,罷橫斂,百姓既足,軍儲必豐。」上稱善詔置裕民局討論振兵裕民之法。蔡京不悅,言者謂:「今設局曰『裕民』,豈平日為不裕民哉?」乃罷局,出處仁知揚州。未幾,以疾奉祠歸南都。
方臘為亂,處仁亟見留守薛昂,為畫守戰之策。因語昂曰:「睢陽蔽遮江、淮,乃國家受命之地,脫有非常,吾助君死守。」語聞於朝,起為應天尹。河北盜起,徙大名尹。前尹王革慘而怯,盜無輕重悉抵死,小有警,輒閉城以兵自衛。處仁至,即大開城門,徹牙內甲兵,人情遂安。
徽宗賜手詔曰:「金人雖約和,然狼子野心,易扇以變,有當行事以聞。」處仁上《備邊御戎》十策。進觀文殿學士,召為寶籙宮使,特升大學士。舊制,大觀文非宰相不除,前二府得除,自處仁始。
欽宗即位,金人犯京師,處仁儲糧列備,合銳兵萬人勤王;奏乞下詔親征,以張國威。奏至,朝廷適下親征詔書,以李綱為行營使。即移書綱,言備御方略。金人請和而歸,處仁奏宜伏兵浚、滑,擊其半濟,必可成功。召為中書侍郎。入見,欽宗問割三鎮,處仁言:「國不競亦陵,且定武陛下之潛藩,不當棄。」與吳敏議合。敏薦處仁可相,拜太宰兼門下侍郎。
童貫部勝捷軍衛徽宗東巡,貫既貶,軍士有惡言。徽宗將還,都人洶懼,或請為備。處仁曰:「陛下仁孝,思奉晨昏,屬車西還,天下大慶,宜郊迎稱賀。軍士妄言,臣請身任之。」乃以處仁為扈駕禮儀使,統禁旅從出郊,迄二聖還宮,部伍肅然。
初,處仁為右丞,言:「六曹長貳,皆異時執政之選,而部中事一無所可否,悉稟命朝廷。夫人才力不容頓異,豈有前不能決一職而後可共政者乎?乞詔自今尚書、侍郎不得輒以事諉上,有條以條決之,有例以例決之,無條例者酌情裁決;不能決,乃申尚書省。」會處仁以憂去,不果行,及當國,卒奏行之。
聶山為戶部尚書兼開封尹,庫有美珠,山密語寧德宮宦者,用特旨取之。處仁奏:「陛下鑒近患,事必由三省。今以珠為道君太上皇後壽,誠細故,且美事;然此端一開,則前日應奉之徒復縱,臣為陛下惜之。」乃抵主藏吏罪。
處仁言論,初與吳敏、李綱合,尋亦有異議。嘗與敏爭事,擲筆中敏面,鼻額為黑。唐恪、耿南仲、聶山欲排去二人而代之位,諷言者論之,與敏俱罷,處仁以觀文殿大學士為中太一宮使。尋知東平府,提舉崇福宮。高宗即位,起為大名尹、北道都總管,卒於郡。
處仁在宣和間,數請寬民力以弭盜賊。尹大名,以剛廉稱。及為首相,無大建明,方進言以金人出境,社稷再安,皆由聖德儉勤,致有天人之助。仲師道請合諸道兵屯河陽諸州,為防秋計,處仁謂金人豈能復來,不宜先自擾以示弱。南都受圍時,處仁在圍城中,都人指為奸細,殺其長子庚。幼子度,吏部侍郎。
B. 求大神翻譯一下這段文言文。急急 朱熹知南康,講荒政,下五等戶租五斗以下悉蠲之,袤推行於諸郡,民無流
參考:
朱熹管理南康的時候,實行賑濟飢荒的措施,五類下等戶租五斗數量的,全部免除谷租,然後推廣到各個郡縣,百姓沒有出現流亡而餓死的現象。之後任直秘閣,再晉升為江西運糧官兼治理隆興府。數次請罷職想管理禮教道觀,任直敷文閣,又改任江東提刑官。
C. 治官如治家文言文翻譯
《三事忠告》二則
張養浩
治官如治家
【原文】
治官如治家,古人常有是訓矣。蓋一家之事,無緩急巨細,皆所當知;有所不知,則有所不治也。況牧民之長,百責所叢,若庠序,若傳置,若倉廥,若囹圄,若溝洫,若橋障,凡所司者甚眾也。相時度力,弊者葺之,污者潔之,堙者疏之,缺者補之,舊所無有者經營之。若曰彼之不修,何預我事,瞬息代去,自苦奚為?此念一萌,則庶務皆墮矣。前輩謂:「公家之務,一毫不盡其心,即為苟祿,獲罪於天。」
【譯文】
管理官員就像治理家庭一樣,古人經常有這樣的訓誡。一個家庭的事情,無論是緩是急,是大是小,都是應當知道的;有所不知道的,就有治理不到的地方。何況管理百姓的長上官,是負有各種各樣的責任的,如學校教育工作,如驛站轉運工作,如糧食和草料的儲運工作,如刑獄司法工作,如農田水利工作,如道路橋梁和邊防城堡建造工作等,一應分管的事情太多了。要觀察時機,估計力量,有弊端就修葺改造,有被污染的就清潔它,有堵塞的就疏通它,有缺少的就補足它,原先所沒有的就從頭規劃營治。如果(有人)說他不勤心治事,干我什麼事啊,人的一生一瞬間就過去了,為何要如此難為自己呢?這種念頭一旦萌生,各種政務就會荒廢了。年輩長、資歷深的人(曾經)說過:「國家的事務,如果一絲一毫也不盡心,(作為官員)就是無功受祿,就會老天的懲罰。」
【注釋】
1、牧民:治民。《國語·魯語上》:「且夫君也者,將牧民而正其邪者也,若君縱私回而棄民事,民旁有慝無由省之,益邪多矣。」晉葛洪《抱朴子·百里》:「蒞政而政荒,牧民而民散。」明宋濂《送王明府之官序》:「余聞昔子游氏之為武城也,以禮樂為教,而聖人喜之,此千載牧民之良法。」清姚鼐《詠史》:「牧民豈謂非良干,伐畔何教震友邦。」
2、百責:各種責任。百:形容很多。
3、叢:聚集。
4、若:連詞,表示列舉。
5、庠序:古代的地方學校。後亦泛稱學校。《孟子·梁惠王上》:「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漢書·董仲舒傳》:「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舊唐書·儒學傳上·蕭德言》:「自隋氏版盪,庠序無聞。」李大釗《警告全國父老書》:「學子憤慨於庠序,商賈喧噪於廛市。」
6、傳置:本指驛站。《漢書·文帝紀》:「太僕見馬遺財足,余皆以給傳置。」顏師古註:「置者,置傳驛之所,因名置也。」王先謙補注引宋祁雲:「傳,傳舍;置,廏置。」《宋史·禮志七》:「出廏馬,增傳置。」這里指驛站轉運。唐元稹《李立則知鹽鐵東都留後》:「勑李立則:國有移用之職曰轉運使,每歲傳置貨賄於京師。」清錢謙益《明故光祿大夫成公神道碑》:「自時厥後,國勢日蹙,上心益困,登拜如踐更,罷免如傳置。」
7、倉廥(kuài):貯藏糧食和草料的倉庫。《史記·平準書》:「天子遣使者虛郡國倉廥以振貧民。」《新唐書·宋慶禮傳》:「不數年,倉廥充,居人蕃輯。」清劉大櫆《乞里人共建義倉引》:「朝廷遽下蠲租之詔,虛郡邑倉廥以振之。」
8、囹圄:監獄。《禮記·月令》:「(仲春之月)命有司,省囹圄,去桎梏。」孔穎達疏:「囹,牢也;圄,止也,所以止出入,皆罪人所舍也。」《漢書·禮樂志》:「禍亂不作,囹圄空虛。」鄒韜奮《揭穿妨害民主的幾種論調》:「拘後則審訊無期,又不開釋,致令久禁囹圄,呼籲無門。」
9、溝洫:本指田間水道。《周禮·考工記·匠人》:「匠人為溝洫……九夫為井,井間廣四尺,深四尺,謂之溝。方十里為成,成間廣八尺,深八尺,謂之洫。」鄭玄註:「主通利田間之水道。」晉左思《蜀都賦》:「溝洫脈散,疆里綺錯,黍稷油油,稉稻莫莫。」曹禺等《膽劍篇》第三幕:「我們要開溝洫。」這里借指農田水利。《論語·泰伯》:「卑宮室而盡力乎溝洫。」
10、橋障:道路橋梁和邊防城堡。
11、所司:所主管的。司:主管;主持。
12、相時度力:觀察時機估計力量。唐司空圖《題東漢傳後》:「君子救時雖切,必相時度力,以致其用。」
13、經營:規劃營治。《詩·大雅·江漢》:「江漢湯湯,武夫洸洸。經營四方,告成於王。」《史記·項羽本紀論》:「自矜功伐,奮其私智而不師古,謂霸王之業,欲以力征經營天下,五年卒亡其國。」宋葉適《上寧宗皇帝札子》之二:「故臣欲經營瀕淮沿漢諸郡,各做家計,牢實自守。」毛澤東《論持久戰》五五:「同時,敵後廣大游擊區的經營也是非常之要緊的,也應把它們的各方面發展起來,也應發展其文化工作。」
14、自苦:自己受苦;自尋苦惱。《書·盤庚中》:「爾惟自鞠自苦。」《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文君久之不樂,曰:『長卿第俱如臨邛,從昆弟假貸,猶足為生,何至自苦如此!』」《後漢書·仲長統傳》:「而清潔之士,徒自苦於茨棘之間,無所益損於風俗也。」唐盧照鄰《對蜀父老問》:「何其不一干聖主,効智出奇,何棲棲默默,自苦若斯?」清譚嗣同《別意》詩:「為君歌,為君舞,君第行,毋自苦!」
15、奚為:為何;為什麼。這是一個賓語前置句式。奚:疑問代詞,相當於「何」,什麼。為:介詞,表原因,因為。
16、庶務:各種政務;各種事務。 晉 陸機 《辯亡論下》:「百官苟合,庶務未遑。」《宋史·司馬光傳》:「躬親庶務,不舍晝夜。」《紅樓夢》第一一○回:「老爺是一味的盡孝,庶務上頭不大明白。」
17、墮(huī):荒廢;廢棄。
18、前輩:稱年輩長、資歷深的人。漢孔融《論盛孝章書》:「今之少年,喜謗前輩。」唐杜甫《贈秘書監江夏李公邕》詩:「古人不可見,前輩復誰繼?」《宋史·田晝傳》:「議論慷慨,有前輩風。」魯迅《且介亭雜文·從孩子的照相說起》:「『爸爸』和前輩的話,固然也要聽的,但也須說得有道理。」
19、公家:指朝廷、國家或官府。《漢書·食貨志下》:「(商賈)財或累萬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三國志·魏志·毛玠傳》:「公家無經歲之儲,百姓無安固之志,難以持久。」宋范仲淹《上資政晏侍郎書》:「某嘗辱不次之舉,矧公家之事,何敢欺默。」《水滸傳》第一○八回:「蕭嘉穗道:『……蕭某見若干有抱負的英雄,不計生死,赴公家之難者,倘舉事一有不當,那些全軀保妻子的,隨而媒孽其短,身家性命,都在權奸掌握之中。』」
20、苟祿:指官吏無功而受俸祿。金王若虛《門山縣吏隱堂記》:「吏隱之說,始於誰乎?首陽為拙,柱下為工,小山林而大朝市,好奇之士往往舉為美談,而屍位苟祿者遂因以藉口。」明宋濂《遁耕軒記》:「受民之佣而無功以報之,則為苟祿。」清朱琦《感事》詩:「忠義乃在民,苟祿亦可恥。」
21、獲罪於天:從老天那裡獲罪。即受到老天的懲罰。獲罪:得罪;遭罪。《國語·晉語二》:「夫孺子豈獲罪於民?」《史記·孔子世家》:「昔此國幾興矣,以吾獲罪於孔子,故不興也。」宋司馬光《蘇主簿夫人墓誌銘》:「時祖姑猶在堂,老而性嚴,家人過堂下,履錯然有聲,已畏獲辠,獨夫人能順適其志,祖姑見之必說。」《資治通鑒·唐憲宗元和十五年》:「上服金丹,多躁怒,左右宦官往往獲罪,有死者,人人自危。」郭沫若《李白與杜甫·杜甫的階級意識》:「杜甫在左拾遺任內,以疏救廢相房琯獲罪。」
D. 文言文翻譯
劉清之,(他的)字是子澄,是臨江人,跟從兄長靖之學習,家境貧苦但學習努力,書看得很多,經傳各類都看。調到萬安縣當官,當時江右背叛軍大舉入侵,郡縣的榜文說當地大旱,走到田間土地處。劉清之和百姓接觸了解,凡是有的都免除,都做到了。州縣里商議減少常平常米價,清之說:「這樣的恩惠不過三十里內罷了,外鄉和遠處的人怎麼會來。年幼有疾病患的人定會有餓死的。現今家有糧食的人家,閉門不肯賣米,是等著搶別人吧。這個時候,我是管理者,大家得錢,人民得米,兩廂都方便。」於是請境內的地為八分,有糧食的人者賑濟百姓,當官的人主持。規畫防止閑話,民十分信賴他。
E. 蠲的古文意思是什麼
[ 蠲 ] juān
〈名〉
蟲名。又名「馬蠲」、「馬陸」。俗稱「香油蟲」。
[ 蠲 ] 馬蠲也。從蟲目,益聲回。象形。《明堂月令》答曰:腐艸為蠲。古玄切。——《說文》
詞性變化
[ 蠲 ] juān
〈動〉
2. 除去、驅出、去掉。同「捐」。
宜弘大務,蠲略細微。——《後漢書·慮植傳》
十家租稅九家畢,虛受吾君蠲免恩。——白居易《杜陵叟》
2. 又如:蠲資(出資);蠲恤(免去勞役賦稅等項,並給與安慰或救濟);蠲痾(除去疾病);蠲丁(免除丁口錢);蠲欠(免除積欠租稅);蠲平(消除平息)
3. 清除,疏通。
應時而蠲。——揚雄《劇秦美新》
蠲濁而流清。——柳宗元《永州韋使君新堂記》
4. 又如:蠲疏(清除疏通);蠲滌(清除,除去);蠲盪(清除;廢除)
5. 使清潔。
剖腹以蠲腸。——《晉書·皇甫謐傳》
6. 又如:蠲潔(清潔;明潔);
7. 明示,顯示。
惠公蠲其大德。——《左傳》
8. 通「涓」。擇取。
圖厥政,不蠲蒸,天惟降時喪。——《書·多方》
F. 文言文翻譯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謝玄(343―388年),字幼度,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縣)人,東晉著名軍事家。
謝玄是宰相謝安之侄,自幼聰慧過人,與表兄謝朗一起,都被謝安所器重。謝安常告誡子侄,並問:「子弟亦何豫人事,而正欲使其佳?」諸人莫有言者,唯謝玄回答:「譬如芝蘭玉樹,欲使其生於庭階耳」(《晉書 謝玄傳》)。謝安聽後很高興。謝玄小時候喜歡佩帶紫羅香囊,謝安對此很是擔心,但為了不讓他傷心,於是便在一次和他作游戲的時候設法把香囊取到手中,把它燒掉,並勸說他以後別帶這種東西,謝玄很聽謝安的話,於是從此也不去佩帶這一類物什。
謝玄長大後,顯示出經國才略,朝廷幾次召用他,他都推辭不受。後來謝玄與王珣被大將軍桓溫召為掾吏,不久任征西將軍桓豁的司馬、領南郡相,監北征諸軍事。
當時北方前秦最為強大,前秦王苻堅四處用兵,逐漸統一了中國北方,並多次侵擾晉國邊境。於是朝廷商議要挑選一位能夠防禦北方的良將。太元二年(377年)十月,謝安便推薦了謝玄。中書郎郗超雖然一向和謝氏不和,但聽到這一舉薦卻十分高興,他稱贊道:「安違眾舉親,明也。玄必不負舉,才也」(《晉書 謝玄傳》)。而別人卻不贊同郗超的意見,郗超又說:「吾嘗與玄共在桓公府,見其使才,雖履屐間亦得其任,所以知之」(《晉書 謝玄傳》)。於是朝廷召謝玄回朝,任他為建武將軍,兗州刺史,領廣陵相、監江北諸軍事,鎮守廣陵(今江蘇揚州市)。
謝玄上任後,仔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然後他鑒於當時晉軍缺乏戰鬥力的事實,招募勇士,組成「北府兵」。他所招募的人多是從北方逃來的農民,他們這些人背井離鄉、歷盡磨難,有北上抗敵、重返故鄉的強烈願望。經過一段時期的嚴格訓練,成了一支能征善戰的勁旅。
太元三年(378年)二月,苻堅派軍攻打襄陽(屬今湖北省),但為晉軍守將朱序所阻,頓兵城下,久攻不克。苻堅遂採納兗州刺史彭超的建議,在襄陽以東開辟新的戰場,進攻東晉江北各戰略要點,威脅晉都建康,支援襄陽戰場的作戰。七月,令彭超都督東討諸軍事,進攻彭城(今江蘇徐州市);令後將軍俱難、右禁將軍毛盛、洛州刺史鄒保率步騎7萬攻淮陽(今江蘇清江西)、盱眙(今江蘇盱眙東北),同時會梁州刺史韋鍾進攻魏興(今陝西白河東漢江南),以牽制西部東晉軍。八月,彭超率兵7萬攻彭城,晉沛郡太守、龍驤將軍戴逯率眾守城。晉廷又派右將軍毛虎生率軍5萬鎮守姑孰(今安徽當塗),以抵禦秦軍。
太元四年(379年)二月,謝玄率萬餘人救援彭城,進駐泗口(今江蘇清江西南,即古泗水入淮水之口)。謝玄欲派人潛入城內通知戴逯援軍已到,部將田泓自請前往,卻被秦軍俘虜。秦軍用重金賄賂田泓,讓他宣傳晉軍已經失敗,田泓假裝答應。到城下時,田泓告訴城中守軍:「南軍垂至,我單行來報,為賊所得,勉之。」(《晉書 謝玄傳》)田泓遂為秦軍所殺。城中守軍聞後,士氣大振。當時彭超的輜重留在留城(今江蘇沛縣東南),親率輕軍進攻彭城。謝玄於是揚言要派後軍將軍何謙襲擊留城,彭超聞後十分恐慌,放棄對彭城的包圍,返回留城,護衛輜重。戴遁和彭城太守戴逯乘機率彭城人馬,隨同何謙合力突圍,順利撤出,戴遁帶眾隨謝玄撤回廣陵。
同月,彭超入彭城後,遂留治中徐褒守衛,繼與俱難會師向南進軍。四月,秦將毛當、王顯率步騎2萬自襄陽(今屬湖北)出發,向東與俱難、彭超等人會合,進攻淮南。五月,俱難、彭超攻下盱眙,俘獲晉高密內史毛躁之。秦軍6萬人將晉幽州刺史田洛圍困於三阿(今江蘇金湖東南)。晉廷極為震驚,速派征虜將軍謝石率水軍屯塗中(指安徽、江蘇境內滁水流域)。晉右衛將軍毛安之等率4萬人屯堂邑(今江蘇六合北)。秦將毛當、毛盛率騎兵2萬襲擊,毛安之等潰退。謝玄自廣陵出發救援三阿。不久,秦軍失敗,退保盱眙。六月,謝玄與田洛率軍5萬進攻盱眙,俱難、彭超再次失敗,退往淮陰。謝玄派何謙等率領水軍乘潮而上,乘黑夜焚燒了前秦在淮水上鋪設的浮橋,邵保戰死,俱難、彭超倉皇北渡淮水。謝玄與何謙、田洛共同率軍追擊,與秦軍在君川(今江蘇盱眙北)決戰,晉軍大勝,俱難、彭超隻身逃往北方。此次作戰之後,朝廷論功封他為冠軍將軍,加領徐州刺史,封東興縣侯。
另:大小謝是指南北朝宋時的謝靈運、齊時的謝朓,是山水詩的代表作家,世稱「大小謝」。
G. 這兩句文言文怎麼翻譯,大家幫幫忙啦~~~急急急
范承謨
范承謨
〔清〕字覲公(一六二四至一六七六),一字螺山,鑲黃旗漢軍人。清朝大功臣範文程第二子。順治九年(一六五二)進士,歷官浙江巡撫、福建總督。任上歷勘浙江荒田,請免賦三十餘萬畝,賑災撫民,漕米改折。「三藩之亂」起,被耿精忠囚禁,後被殺。贈兵部尚書,謚忠貞公。詩宗盛唐,字則骨勁神清,法兼顏、米。卒年五十三。《陸光旭忠貞遺墨跋、頻羅庵集》 范承謨,字覲公;漢軍鑲黃旗人,大學士範文程之次子。年十七,選充侍衛;仍以茂秀得應制科,中順治壬辰進士,由翰林院編修擢秘書院侍讀學士,遷國史院學士。
康熙七年,授都察院副都御史,巡撫浙江。時吳三桂王雲南、耿精忠王福建、尚可喜王廣東,號三藩王;驕蹇未易控抑,朝廷一示以寬大,恐急激生變。承謨至浙,以固民心為本,劾奏吏之為民害者;及得民間豪猾,除之,務使民安靜樂業。浙東諸郡田磽確,積逋年久;承謨請蠲免,得詔行。巡山,農進脫栗飯、瓜果,受食之;與父老童稚相接語。以故悉民疾苦,設施拯恤。八年,嘉、湖二府水災,疏請漕糧停運十年,請寧海、太平、平陽、石門、烏程五縣及溫州衛漕糧積逋概行停止;戶部核漕糧無豁免例,聖祖特旨下部再議,卒寬恤免徵。承謨在浙四載,前後疏奏,天子悉俞其所請;民無負累,以得安其新業。朝廷知承謨曲體民隱,撫民如食疾子;而福建邊疆重地、海氛未靖,加承謨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總督福建軍務。承謨未赴任,以病疏辭,不允;請陛見,允之。遂入覲,口陳軍食欠闕及需餉急切情狀;時康熙十二年七月也。承謨至閩,疏言『閩人活計,非耕即漁。自禁海已來,徙邊海之民居,內以台塞為界;民田廢棄二萬余頃,虧減正供至二十餘萬。請聽民沿邊采捕,十取一以充漁課;其所入可接軍餉』。又陳軍屯有五便,請使受餉之士卒墾辟荒地;六年後,始裁其餉。是時吳三桂反於雲南,承謨密上封事,言『功令錢糧考成太重及盜案處分太嚴,致有司專務催科,共相諱盜,圖苟免參劾;請因時制宜,以寬廣得民』。會閩藩陰與吳三桂連結,謀逆已成。承謨覘其言貌異常,欲出巡海嶠赴漳、泉閱鎮兵以遙制之,不果行;乃密檄諸道,將以謁新總督為名,各率健兒前至,用折逆謀。事未集而閩藩反,詐執承謨,承謨仰天大罵,耿精忠素憚承謨威望,殺之重民之怒,乃械繫承謨,置守者三十二人。賊進水漿,承謨絕食,八日不死。而巡撫劉秉政已為精忠所得,遣說承謨降;承謨令兩卒扶持下床,秉政且進且揖,承謨奮足蹶秉政仆地,罵曰:『諸逆旋當受誅,我先褫其魄』!十七年九月,王師破仙霞關,精忠降;趣遣人刺承謨,以滅反狀。同時死者,自幕客至隸卒五十三人。
承謨居械所三載,冠御賜冠、衣辭母時衣,每朔望奉「時憲書」置上幾,北面拜跪。及死時,賊夜至,承謨起索冠,賊奪而擲之;承謨以械拉擲冠者頭,乃整衣望闕九叩首,竟被害。賊焚其屍,棄之野。泰寧人許鼎,先伏匿,收得燼體;明年,潛行負至京師。天子震悼,賜謚「忠貞」。
以上戴震《范忠貞傳》
H. 文言文翻譯~~急~~~要直譯,字字落實
雖然這個樣子,還是是要仰賴嚴格的君王,親自實踐節儉的政策,發布寬容體恤老百姓的詔令,如果不這么做,卻立刻想要官吏不去當駝醫,做的到嗎?咳!處在今天的世道,不用說同前代相比,就同英宗、孝宗二祖時期,一年比一年減少,一年比一年減免比,也令人覺得有今古之巨大差別啊!
文章引用自: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3366e701000aeg.html
古之富貴而名摩滅:古代有錢有權但卻沒有留下名字的人.「而」字表轉折,但是的意思。
王嘗語莊子以好樂 :介詞結構「以好樂」放在動詞「語」後作補語,相當於「把」。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
在這個句子中,作者陳述的對象是什麼,是說「鏗然有聲之石」這一事物呢,還是說「石鏗然有聲」這一現象呢?我以為整個句子是在說「某種現象」具有「普遍性」,「石」與「鏗然有聲」構成主謂短語,充當主語。「之」是取消句子獨立性的助詞,「者」是表提頓的助詞,「是」復指「石之鏗然有聲」這種現象。
如果認為是定語後置,就是「的」。
搜出來滴..希望能幫到你0..
I. 宋史顏師魯傳文言文翻譯
實在找不到翻譯,原文又太長,容後再翻。
宋史顏師魯傳
【原文】
顏師魯,字幾聖,漳州龍溪人。紹興中,擢進士第,歷知莆田、福清縣。嘗決水利滯訟,辟陂洫綿四十里。歲大侵,發廩勸分有方而不遏糴價,船粟畢湊,市糴更平。鄭伯熊為常平使,薦於朝,帥陳俊卿尤器重之。召為官告院,遷國子丞,除江東提舉。時天雨土,日青無光,都人相驚,師魯陛辭,言:「田裡未安,犴獄未清,政令未當,忠邪未辨,天不示變,人主何繇省悟!願詔中外,極陳得失,求所以答天戒,銷患未形。」上韙其言。
尋改使浙西。役法敝甚,細民至以雞豚罌榻折產力,遇役輒破家。師魯下教屬邑,預正流水籍,稽其役之序,寬比限,免代輸,咸便安之。鹽課歲百鉅萬,本錢久不給,亭灶私鬻,禁不可止,刑辟日繁。師魯撙帑緡,盡償宿負,戒官吏毋侵移,比旁路課獨最。上謂執政曰:「儒生能辦事如此。」予職直秘閣。農民有墾曠土成田未及受租者,奸豪多為己利,師魯奏:「但當正其租賦,不應繩以盜種法,失劭農重本意。」奏可,遂著為令。
入為監察御史,遇事盡言,無所阿撓。有自外府得內殿宣引,且將補御史闕員,師魯亟奏:「宋璟召自廣州,道中不與楊思勖交一談。李鄘恥為吐突承璀所薦,堅辭相位不拜。士大夫未論其才,立身之節,當以璟、鄘為法。今其人朋邪為跡,人所切齒,縱朝廷乏才,寧少此輩乎?臣雖不肖,羞與為伍。」命乃寢。繼累章論除職帥藩者:「比年好進之徒,平時交結權幸,一紆郡紱,皆掊克以厚包苴,故昔以才稱,後以貪敗。」上出其疏袖中,行之。
十年,繇太府少卿為國子祭酒。初,上諭執政擇老成端重者表率太學,故有是命。首奏:「宜講明理學,嚴禁穿鑿,俾廉恥興而風俗厚。」師魯學行素孚規約,率以身先,與諸生言,孳孳以治己立誠為本,藝尤異者必加獎勸,由是人知飭勵。上聞之喜曰:「顏師魯到學未久,規矩甚肅。」除禮部侍郎,尋兼吏部。
有旨改官班,特免引見。師魯獻規曰:「祖宗法度不可輕馳,願始終持久,自強不息。」因言:「賜帶多濫,應奉微勞,皆得橫金預外朝廷會,如觀瞻何?且臣下非時之賜,過於優隆;梵舍不急之役,亦加錫齎。雖南帑封樁不與大農經費,然無功勞而概與之,是棄之也。萬一有為國制變禦侮,建功立事者,將何以旌寵之?」高宗喪制,一時典禮多師魯裁定,又與禮官尤袤、鄭僑上議廟號,語在《袤傳》。
詔充遺留禮信使。初,顯仁遺留使至金,必令簪花聽樂。師魯陛辭,言:「國勢今非昔比,金人或強臣非禮,誓以死守。」沿途宴設,力請徹樂。至燕山,復辭簪花執射。時孝宗以孝聞,師魯據經陳誼,反復慷慨,故金終不能奪。
遷吏部侍郎,尋除吏部尚書兼侍講,屢抗章請老,以龍圖閣直學士知泉州。台諫、侍從相繼拜疏,引唐孔戣事以留行。內引,奏言:「願親賢積學,以崇聖德,節情制欲,以養清躬。」在泉因任,凡閱三年,專以恤民寬屬邑為政,始至即蠲舶貨,諸商賈胡尤服其清。再起知泉州,以紹熙四年卒於家,年七十五。
師魯自幼莊重若成人,孝友天至。初為番禺簿,喪父以歸,扶柩航海,水程數千里,甫三日登於岸,而颶風大作,人以為孝感。常曰:「窮達自有定分,枉道希世,徒喪所守。」故其大節確如金石,雖動與俗情不合,而終翕然信服。嘉泰二年,詔特賜謚曰定肅。
——《宋史·卷三百八十九·列傳第一百四十八·顏師魯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