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排列
❶ 3本不同的語文書,4本不同的數學書,5本不同的英語書隨機排成一列,求同學科的書不在一起的概率
語文書A 數學書B 英語書C
定義運算時 A53表排列先下標後上標
即A53=5*4*3
C53=5*4*3/3*2*1
先算所有的排法為:12!
先排語數(註:AAA記為A 3
A AA記為A 1+2
AA A歸入 A 1+2
同理 B BBB (BBB B)記為 B 1+3
BB BB 記為 2+2
A3下分類B4 (AAABBBB、BBBBAAA),(則5個C必插在AAA BBBB的5個空里)
A33* A44* A22* A55
(A22表AAA BBBB順序)
A3下分類B1+3 A33* A43* A22* C41*A55
(C41表4個C必插在AAA BBB的4個空里,在選一個空)
A3下分類B2+2 A33* A42* A22* C41*A55
(A42* A22表BB BB本身就體現了先後順序,不太好理解,可追問)
以下不再多做解釋
A2+1下B4 A32*A22* A44* C41*A55
A2+1下B1+3 A32*A22* A43* C21*C21* C52*A55
A2+1下B2+2 A32*A22* A42* A22*C21* C52*A55
A2+1下B1+1+2 A32*A22* A42* A33* C63*A55
A1+1+1下B1+3 A33* A43* A22* C63*A55
A1+1+1下B2+2 A33* A42* A22* C63*A55
A1+1+1下B1+1+2A33* A42* A33* C74*A55
窮舉結束!!
作和/12!=61/3960
絕對標准答案,我也給學生出過,哈~~~~~~~~~
❷ 新高考改革3+1+2模式,選了化生歷組合的學生將何去何從。
為了幫助家長從根本上解決新高考政策下的這一系列的問題,知涯升學決定拿出干貨,「手把手」教大家如何選科!
只要跟著下面知涯升學總結出的選科3部曲走,保證大家可以匹配出最優選科組合!
由於目前各省的新高考選科的模式並不統一,除了大家常聽到的3+1+2的選科模式,還有3+3和7選3的選科模式。
各省的選科模式不同,代表著其背後選科組合的排列也並不完全相同,因此大家首先要確定自己是屬於哪種選科模式呢?
當然,最快捷的辦法就是打開知涯升學APP里的「新高考選科」功能,裡面收錄了全國近3000所高校的歷年招生數據。
只需選定自己的高考省份,系統會根據省份,自動匹配出該省的選科模式,還提供了「3種選科模式」供大家參考。
根據系統智能匹配的選科組合,學生可直接查看下面的專業門類以及「專業簡介」。
3種選科模式,對應3種選科情況。
無論你目前面臨哪種選科模式,知涯升學都能為你提供新高考選科幫助!
其實歷年來大學的選考科目1萬多個專業(類)中,物理學科就佔了八成多,其次是化學,而選考要求最少的是政治學科。當然,雖然每年各高校可能會對選考科目有細微調整,但調整的范圍的幅度一般都非常小。所以即將面臨選科的同學們,也可以參考一下這個數據。
最後,祝福大家,在知涯升學的指導下,匹配出最適合自己的個性化選科組合哦!
❸ 組合數學是一門怎樣的學科,與計算機有關系嗎
合數學(combinatorial mathematics),又稱為離散數學。
廣義的組合數學就是離散數學,狹義的組合數學是圖論、代版數結構、權數理邏輯等的總稱。但這只是不同學者在叫法上的區別。總之,組合數學是一門研究離散對象的科學。隨著計算機科學的日益發展,組合數學的重要性也日漸凸顯,因為計算機科學的核心內容是使用演算法處理離散數據。
據組合學研究與發展的現狀,它可以分為如下五個分支:經典組合學、組合設計、組合序、圖與超圖和組合多面形與最優化。由於組合學所涉及的范圍觸及到幾乎所有數學分支,也許和數學本身一樣不大可能建立一種統一的理論。然而,如何在上述的五個分支的基礎上建立一些統一的理論,或者從組合學中獨立出來形成數學的一些新分支將是對21世紀數學家們提出的一個新的挑戰。
❹ SQL怎麼取出每個科目前三名並按科目和分組排列
select BB.科目,BB.rk,BB.姓名,BB.分數
from (select B.*,
rank() over(partition by B.科目 order by B.分數 desc) rk
from B )BB
where BB.rk < 4;
oracle 10g 已經測試。
❺ 共3門學科,要求用C語言編程,輸入全班成績,並把它們的平均分進行排序,如何做到
#include<stdio.h>
#include<string.h>
#include<malloc.h>
#definestuNum3//假設全班學生3人太多我懶得輸,反正測試,你想改多少自己改
#definenameLen11//學科名稱的最大字元數我預設最多5個中文字不滿意自己改
typedefstructxueke
{
charxkName[nameLen];//學科名稱
floatxkp;//學科平均分
}XK;
intmain()
{
inty[stuNum],s[stuNum],w[stuNum],i,j;//定義語文數學外語三學科
intnumsave,sum[]={0,0,0};//記錄三科成績和
char*nameSave=(char*)malloc(sizeof(char)*nameLen);
XKxk[3];//記錄三科名稱及平均分
//錄入成績
printf("錄入%d名學生的語文成績:
",stuNum);
for(i=0;i<stuNum;i++)
{
scanf("%d",&y[i]);
sum[0]=sum[0]+y[i];
}
printf("錄入%d名學生的數學成績:
",stuNum);
for(i=0;i<stuNum;i++)
{
scanf("%d",&s[i]);
sum[1]=sum[1]+s[i];
}
printf("錄入%d名學生的外語成績:
",stuNum);
for(i=0;i<stuNum;i++)
{
scanf("%d",&w[i]);
sum[2]=sum[2]+w[i];
}
strcpy(xk[0].xkName,"語文");
xk[0].xkp=(float)sum[0]/stuNum;
strcpy(xk[1].xkName,"數學");
xk[1].xkp=(float)sum[1]/stuNum;
strcpy(xk[2].xkName,"外語");
xk[2].xkp=(float)sum[2]/stuNum;
for(i=0;i<3;i++)
{
for(j=i;j<3;j++)
{
if(xk[i].xkp<xk[j].xkp)//降序排列
{
numsave=xk[i].xkp;
memset(nameSave,0,nameLen);
strcpy(nameSave,xk[i].xkName);
xk[i].xkp=xk[j].xkp;
memset(xk[i].xkName,0,nameLen);
strcpy(xk[i].xkName,xk[j].xkName);
xk[j].xkp=numsave;
memset(xk[j].xkName,0,nameLen);
strcpy(xk[j].xkName,nameSave);
}
}
}
//列印
printf("降序排列
");
for(i=0;i<3;i++)
{
printf("學科:%s平均分:%.1f
",xk[i].xkName,xk[i].xkp);
}
}
❻ 編寫c語言程序 將成績按學科分類降序排列
#include<stdio.h>
structstudent
{
charszName[100];
intscore;//成績
//等號重載
studentoperator=(student&st)
{
sprintf(szName,st.szName);
score=st.score;
return*this;
}
};
intmain()
{
constintstuCount=10;
studentstuArray[stuCount];
for(inti=0;i<stuCount;i++)
{
printf("請輸入第%d個學生的姓名成績 ",(i+1));
scanf("%s%d",
stuArray[i].szName,
&stuArray[i].score);
}
//排序
for(inti=0;i<stuCount;i++)
{
for(intj=0;j<stuCount-i-1;j++)
{
if(stuArray[j+1].score>stuArray[j].score)
{
studentstu=stuArray[j];
stuArray[j]=stuArray[j+1];
stuArray[j+1]=stu;
}
}
}
//列印
printf("名次 姓名 成績 ");
for(inti=0;i<stuCount;i++)
{
printf("%d %s %d ",(i+1),stuArray[i].szName,stuArray[i].score);
}
return0;
}
❼ )某教師要把語文、數學、外語、歷史四個學科排到如下的課表中,如果相同科目既不同行也不同列,星期一的
24種,用排列知識去推算,就可以了。
❽ 9種學科三三組合,有多少種方式
大學排列組合
C9/3
C9/3=9!【3!(9-3)!】內
嘆號代表容階乘計算,9!=9*8*7*6*5*4*3*2*1=362880
3!=3*2*1=6, (9-3)!=6!=6*5*4*3*2*1=720
C9/3=9!【3!(9-3)!】
所以C5C9/3=9!【3!(9-3)!】/3=362880/6*720=362880/4320=84
9種學科三三組合,有84種方式
看在我辛苦計算的份上 採納我唄~~~謝謝啦
❾ 新高考選科怎麼選各科對應什麼專業
1、物理:物理學與信息技術、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航空航天技術、生物技術等有重要作用,想在未來從事上述相關行業,就必須學好物理。
分享給你12種選科的優劣勢與報考就業分析,還是要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選擇啊。
1、物化生
專業覆蓋率:96.22%
科目關聯度:該組合為傳統的純理科組合,科目之間的學習關聯度較高,一般理科特別強的考生會做此選擇。
學科學習難度:物理、化學都屬於理科類比較難的科目,生物的學習難度雖然低於這兩者,但是同樣也需要考生具有超高的記憶力和理解力,這種組合的學習難度較大。
競爭壓力:選擇該組合的考生人數較多,而且多為優等生,競爭壓力較大,如果成績一般的考生選擇這個組合,很明顯會處於競爭的劣勢。
2、物化政
專業覆蓋率:96.58%
科目關聯度:物理和化學都屬於理科類學科,政治注重知識記憶和理解,三個學科之間的關聯度不高,學科領域跨度較大。
學科學習難度:物理和化學都屬於理工類科目,物理的學習難度較高,知識之間的聯系緊密,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化學的學習難度在物理和生物之間,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要求考生具有較高記憶能力還能夠充分理解,政治屬於文科學科,偏記憶性的知識較多,但是又比較貼合生活和時政熱點,所以政治想要得高分還是比較難的。
競爭壓力:這種組合專業選擇面廣,專業覆蓋率高,同時政治科目的加入也為未來發展提供幫助,有利於考生考研和公務員。這種組合選擇人數較多,有一定的競爭壓力。
3、物化地
專業覆蓋率:95.84%
科目關聯度:地理又被稱為文科中的理科,物化地的組合方式背誦內容較少,符合理科學習「少背誦、多理解」的特點,該組合的學習科目之間關聯度較高。
學科學習難度:綜合來說,物化地組合的學習難度並不比物化生的學習難度低,學習難度較大。
競爭壓力:能夠選擇物理化學的考生理科學習能力更強,以理科的思維學習地理也能夠起到很大的幫助,該組合選擇人數較多,且理科優等生較多,競爭壓力較大。
4、物生政
專業覆蓋率:87.66%
科目關聯度:生物學中有很多偏向於記憶性的知識,而政治學同樣也需要記憶和理解兼備,從知識的學習上來看,這兩者關聯度較高,但是這兩者和物理學的學習上有些不同,學科的跨度較大。
科目學習難度:物理和生物雖然都屬於理科學科,但是生物的難度和地理的難度相差不是太大,當然也是因人而異。政治背誦理解知識較多且貼合生活,取得高分較難,這個組合學習難度不大,想得高分還是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競爭壓力:選擇物理保證了一定的專業覆蓋率,政治則為考生後續考驗和考公務員提供了基礎。選擇這一組合的考生人數較多,競爭壓力大且不利於高水平層次競爭。
5、物生地
專業覆蓋率:87.61%
科目關聯度:地理和生物的文理界限劃定並不是十分的明顯,生物學有很多知識點需要較高的記憶力,地理也需要一定的理解力,物理就是典型的理科思維,注重邏輯思維的培養,科目之間有一定的關聯度。
科目學習難度:學習有一定的難度。和化學相比,地理和生物的難度還是要低一些的,選擇此組合的考生基本上是以物理作為專業選擇的定向,以地理和生物作為得分的重要方式。
競爭壓力:從目前各省選科數據來看,生物、地理的選科人數較多,在賦分制的前提下,中等生選擇這一組合不佔優勢,不利於考生在高水平層次競爭。
6、物政地
專業覆蓋率:82.19%
科目關聯度:學科之間跨度較大,選擇這一組合的考生,要麼是喜歡物理但是不喜歡生化,要麼就是擅長文科但是想拓寬專業的選擇范圍,也是兩權相害取其輕的選擇方式了吧。
學習難度:政治地理偏記憶和理解,物理注重邏輯思維基礎,整體來說,有一定的學習難度,取得高分的概率不是很高。
競爭壓力:這個組合是最具挑戰性的,由於學校師資和場地的限制,大部分學校很難單獨為人數少的組合設計走班課程時間表,選擇這個組合的人數較少,同組合的競爭壓力小。
7、史政地
專業覆蓋率:49.34%
科目關聯度:歷史+地理+政治,該組合是最傳統的文科組合,科目關聯密切。
科目學習難度:這個組合相對更輕松,注重的是文科思維,知識的記憶和理解等,這一組合適合不擅長理科的廣大考生。
競爭壓力:從已經試點高考改革的省份看,也是選課人數最多的組合之一,因此,意味著競爭異常激烈。
8、史政化
專業覆蓋率:51.92%
科目關聯度:歷史政治都是文科類學科,這兩者在科目的學習上關聯度較高,化學屬於理科類,但是又不像物理那樣具有很強的理科性質,三者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關聯。
學習難度:這種組合各科目的學習難度都不是特別大,此組合適合有文科偏好但是對地理不感興趣的考生,有了化學的加入,擴寬可選擇的專業范圍。
競爭壓力:選擇這個組合的考生並不是很多,組合內競爭壓力一般,但是專業可選擇范圍有限。
9、史政生
專業覆蓋率:50.50%
科目關聯度:這一組合在學習上都偏向於知識的記憶理解,學習的邏輯上關聯度較大。
科目學習難度:這一組合偏文科,在專業的選擇上也偏向於傳統的文科專業,但是生物和地理的學習難度差距不大,考生做出此選擇多是因為以理科專業拓寬專業范圍或者不擅長地理學科。
競爭壓力:這一組合適合文科思維有優勢,文字表達能力和記憶能力強,邏輯思維相對不太強的學生,競爭壓力不大,但是想取得高分有一定的困難。
10、史化地
專業覆蓋率:50.71%
科目關聯度:這一組合在科目上沒有太大的割裂,知識點注重記憶和理解。
科目學習難度:此組合適合記憶力較好、文字表達能力強的考生,學習難度不大。
競爭壓力:學科似乎跨度小但思維跨度大,競爭非常激烈,地理要和學物理的過招,化學、生物要和學物理的比拼,選擇該組合的人要慎重。
11、史化生
專業覆蓋率:50.25%
科目關聯度:化學生物屬於理科專業但是也需要一定的記憶力,歷史則側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考生做此選擇應該是十分不擅長物理,但是對化學生物有一定的興趣,科目的學習上有一定的關聯度。
學習難度:該組合學習難度不大,考生可以取得不錯的分數,但是在專業的競爭上不佔優勢。
競爭壓力:選擇這一組合的考生一般為成績不是很好的考生,文理分化嚴重,選擇此組合的考生人數不多。
12、史生地
專業覆蓋率:49.86%
科目關聯度:生物也被稱為理科中的文科,偏記憶的知識很多,這一組合在學習上有一定的關聯性。
科目學習難度:這一組合的知識沒有太大的開放性,以擅長記憶為主,學習難度不大,但是也因人而異。
競爭壓力:「歷史+地理+生物」這個組合適合物理不擅長、政治不喜歡,或擅長以記憶為主,動手能力強,文字表達好的學生,學科跨度小但思維跨度大,競爭非常激烈。
河北強基計劃友情提示:
適合自己的選科組合就是最優的組合,也是最容易能夠上名校的組合!首先要明確自己的興趣所在,優勢的學科是什麼,未來更想要從事什麼樣的職業,結合這3個因素來進行選科。
❿ 有人能照排名排列中國大學前十名大學嗎
基於中國官方數據的前十名:
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A類學科數量前十名:1.浙江大學;2.清華大學;3.北京大學;4.上海交通大學;5.復旦大學;6.南京大學;7.武漢大學;8.哈爾濱工業大學;9.四川大學;10.北京師范大學。
2017年教育部學科評估,A+學科數量前十名: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中國科學院大學;4.浙江大學;5.中國人民大學;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並列).北京師范大學、中國農業大學;9(並列).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
「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入選數量前十名:1.北京大學;2.清華大學;3.浙江大學;4(並列).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6.南京大學;7.中國人民大學;8(並列).中山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師范大學、東南大學。
2018年部署高校預算前十名(中央財政支持力度):1.清華大學;2.浙江大學;3.上海交通大學;4.中山大學;5.同濟大學;6.北京大學;7.復旦大學;8.華中科技大學;9.吉林大學;10.武漢大學。
第三方排名:
QS亞洲大學排行榜(大陸地區部分):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復旦大學;4.上海交通大學;5.浙江大學;6.中國科學技術大學;7.南京大學;8.北京師范大學;9.武漢大學;10.同濟大學。
THE亞洲大學排行榜(大陸地區部分):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中國科學技術大學;4.復旦大學;5.南京大學;6.浙江大學;7.上海交通大學;8.中山大學;9.武漢大學;10.同濟大學。
上海軟科世界大學學術排行榜(大陸地區部分):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6.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浙江大學;7-9.哈爾濱工業大學、四川大學、中山大學;10-18.北京師范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南京大學、蘇州大學、華南理工大學、東南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西安交通大學。
武書連2018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大陸地區部分):1.清華大學;2.浙江大學;3.北京大學;4.上海交通大學;5.復旦大學;6.南京大學;7.武漢大學;8.華中科技大學;9.四川大學;10.吉林大學。
校友會2018中國大學綜合實力排行榜(大陸地區部分):1.北京大學;2.清華大學;3.浙江大學;4.復旦大學;5.中國人民大學;6.上海交通大學;7.武漢大學;8.南京大學;9.中山大學;10.吉林大學。
其他影響力相對偏小的武大版、廣州日報版等略。
錄取分數:
2017年高考錄取分數綜合量化排行榜(源自網大論壇):
理科前十名(不含單獨招生部分如醫學部等):1.北京大學;2.清華大學;3.復旦大學;4.上海交通大學;5.中國科學院大學;6.浙江大學;7.中國科學技術大學;8.中國人民大學;9.南京大學;10.上海財經大學。
文科前十名:1.清華大學;2.北京大學;3.上海交通大學;4.復旦大學;5.中國人民大學;6.南京大學;7.浙江大學;8.香港中文大學;9.上海財經大學;10.武漢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