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更美術
① 現代美術的現代藝術家
19世紀末
浪漫主義: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
寫實主義:古斯塔夫·庫爾貝(Gustave Courbet)
印象派:埃德加·德加(Edgar Degas)、馬奈(Édouard Manet)、莫奈(Claude Monet)
後印象派:修拉(Georges-Pierre Seurat)
象徵主義:莫羅(Gustave Moreau)
那比派(Les Nabis)
塞尚(Paul Cézanne)、高更(Paul Gauguin)、梵高(Vincent van Gogh)和羅特列克(Henri de Toulouse-Lautrec)等人的作品帶有高度實驗性及個人風格
重要的現代雕塑先驅:馬約爾(Aristide Maillol)和羅丹(Auguste Rodin)
20世紀初期(一次大戰前)
新藝術:克林姆(Gustav Klimt)
表現主義:安索爾(James Ensor)、柯克西卡(Oskar Kokoschka)、諾爾德(Emil Nolde)、蒙克(Edvard Munch)
野獸派:德朗(André Derain)、馬蒂斯(Henri Matisse)、弗拉曼克(Maurice de Vlaminck)
橋派(Die Brücke):基爾希納(Ernst Ludwig Kirchner)
藍騎士派(Der Blaue Reiter):康丁斯基(Wassily Kandinsky)、馬爾克(Franz Marc)
立體主義:布拉克(Georges Braque)、葛利斯(Juan Gris)、雷捷(Fernand Léger)、畢加索(Pablo Picasso)
奧費主義(Orphism):德洛內(Robert Delaunay)、維雍(Jacques Villon)
未來主義:巴拉(Giacomo Balla)、薄丘尼(Umberto Boccioni)、卡拉(Carlo Carrà)
俄國:賈柏(Naum Gabo)、康丁斯基、李西斯基(El Lissitzky)、馬勒維奇(Kasimir Malevich)、塔特林(Vladimir Tatlin) 風格派(De Stijl):杜斯博格(Theo van Doesburg)、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
雕塑:馬蒂斯、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si)
攝影:畫意攝影主義(Pictorialism)、純粹攝影(Straight photography)
② 在美術史力有什麼藝術家是接見過一些原始藝術,比如木雕,土著藝術等等的除了畢加索。
借鑒原始藝術的藝術家基本是19世紀末開始出現的,畢加索借鑒非洲藝術為主,並進行了巨量的再創作,算是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此外當時還有高更長期在太平洋島國上居住創作,將包括中國和日本藝術以及土著居民的藝術等很多新鮮事物引入了歐洲繪畫圈。
此後或同時馬蒂斯、塞尚等人也開始對原始藝術和東方藝術有了一定的接觸,打破了許多傳統繪畫的准則。
隨著考古和科技的發展,之後的保羅克利等人受到遠古壁畫和雕塑的影響越來越多,也越來越露骨,傳統繪畫的嚴謹的技術與知識的重要性也越來越低,思想內涵也發展成了藝術品堪與美感並列的評判標准。
——————
以上手打
③ 梵高 書畫美術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他是表現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德國表現主義。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現已擠身於全球最具名、廣為人知與昂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終因精神疾病的困擾,在美麗的法國瓦茲河畔結束了其年輕的生命,是年他才37歲。
文森特·梵高荷蘭人,後期印象畫派代表人物
1853年3月30日生於津德爾特,1890年7月29日在法國瓦茲河畔因患精神病自殺身亡。早年經商,後熱衷於宗教,1880年以後開始學習繪畫。曾在巴黎結識E.貝爾納、P.西涅克和P.高更等畫家。
早期作品受印象主義和新印象主義畫派影響,代表作有《食土豆者》、《塞納河濱》等。曾兩次在咖啡館和飯館等地向勞工階層展出自己的作品。不久厭倦巴黎生活,來到法國南部的阿爾勒,開始追求更有表現力的技巧;同時受革新文藝思潮的推動和日本繪畫的啟發,大膽探索自由抒發內心感受的風格,以達到線和色彩的自身表現力和畫面的裝飾性、寓意性。台灣譯名梵谷。
藝術特色:點彩畫法。
代表作《向日葵》、《郵遞員魯蘭》、《 咖啡館夜市 》、《星月夜》、《包紮著耳朵的自畫像》、《星光燦爛》、《梵高在阿爾勒卧室》、《阿爾附近的吊橋》等,都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以及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當時他的作品雖很難被人接受,卻對西方20世紀的繪畫藝術有深遠的影響。
法國的野獸主義、德國的表現主義以及20世紀初出現的抒情抽象主義等,都從他的主體在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自由抒發內心感情、意識和把握形式的相對獨立價值、在油畫創作中吸收和擷取東方繪畫因素等方面,得到啟發,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繪畫流派。
梵高摒棄了一切後天習得的知識,漠視學院派珍視的教條,甚至忘記自己的理性。在他的眼中,只有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觀,他陶醉於其中,物我兩忘。他視天地萬物為不可分割的整體,他用全部身心,擁抱一切。梵高很晚才作為一位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距他去世時只有八年。
1.《夜晚的咖啡館》
梵高的激情,來自他所生活在其中的那個世界,來自他所認識的人們所做的按捺不住的強烈反應。這絕不是一個原始人或小孩子所做的那種簡單的反應。他寫信給弟弟提奧的信,是一個藝術家寫出來的最動人的故事。信中表明了他高度敏感的知覺力,這種知覺力完全符合他他那感情的反應。他敏銳地意識到,自己正在獲得效果,這種效果是通過黃色或藍色來取得的。雖然他的大部分色彩觀念用來表達對於人物和自然的愛,及其表現過程中的愉快,但他對較深的色彩十分敏感,所以在談到《夜晚的咖啡館》時說:「我試圖用紅色和綠色為手段,來表現人類可怕的激情。」《夜晚的咖啡館》是由深綠色的天花板、血紅的牆壁和不和諧的綠色傢具組成的夢魘。金燦燦的黃色地板呈縱向透視,以難以置信的力量進入到紅色背景之中,反過來,紅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與之抗衡。這幅畫,是透視空間和企圖破壞這個空間的逼人色彩之間的永不調和的斗爭。結果是一種幽閉、恐怖和壓迫感的可怕體驗。作品預示了超現實主義用透視作為幻想表現手段的探索,但是沒有一種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梵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系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准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梵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這在他那一代的藝術家裡鮮見的。他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畫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樣,從一開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殺前的幾個月里所畫的最後自畫像都是如此。它如實地表現出瘋人凝視的可怕和緊張的眼神。一個瘋人,或者一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畫出這么有分寸、技法嫻熟的畫來。不同層次的藍色里,一些節奏顫動的線條,映襯出美麗的雕塑般的頭部和具有結實造型感的軀干。畫面的一切都呈藍色或藍綠色,深色襯衣和帶紅鬍子的頭部除外。從頭部到軀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與節奏的組合,以及所強調部位的微妙變化,都表明這是一個極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藝術家,彷彿梵高完全清醒的時候,就能記錄下他精神病發作時的樣子。
3.《烏鴉群飛的麥田》
在這幅畫上仍然有著人們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黃色,但它卻充滿不安和陰郁感,烏雲密布的沉沉藍天,死死壓住金黃色的麥田,沉重得叫人透不過氣來,空氣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亂低飛的烏鴉、波動起伏的地平線和狂暴跳動的激盪筆觸更增加了壓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畫面極度騷動,綠色的小路在黃色麥田中深入遠方,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奮情緒,這種畫面處處流露出緊張和不詳的預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線條組成的無言絕命書。就在第二天,他又來到這塊麥田對著自己的心開了一槍。
4.《割耳朵後的自畫像》
1888年梵·高邀請高更來阿爾同住,起初他們相處愉快,但隨著梵高病情反復,兩個的藝術家卻是不斷的爭吵。在一場劇烈爭執後,高更大怒而去,梵·高無法阻止,亦無法抑制自己的激動,竟割下自己的右耳。
世界把自己的癲狂最先傳染給人類的畫師——就像曾經給他的筆端注入魔力。我們驚訝地注視著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顫抖的手勢:他彷彿在代替整個人類受刑,成為痛苦的化身。想到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掙扎的線條與狂舞的色塊:傾泄的顏料里調和著他的血,而畫布,不過是他包紮傷口的綳帶。這是一位生活在傷口裡的大師,他習慣用傷口對世界發言。這是一個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鐮刀最終收獲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卻留下了一隻著名的耳朵——這最後的遺物似乎並沒有失去聽覺,收集著後人的議論。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設在我們生活中的聽診器,刺探著我們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還活著,還擁有記憶。為什麼不在他呻吟與崩潰的時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聽見了嗎?你的耳朵長在何處?
5.《十五朵向日葵》
這些簡單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現出令人心弦震盪的燦爛輝煌。梵·高以重塗的筆觸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塊黏土。黃色和棕色調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現出充滿希望和陽光的美麗世界。然而在畫此作的同時,畫家死命想抓住的這個世界還是緩慢卻無情地溜走了。或許這畫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劇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終結時期的心理狀態。他是個熱愛自然並能從簡單的事物看到純粹之美的畫家,他說他寧可畫從窗戶向外看到的樹影而不想像中的美麗幻像。
④ 以下畫家中,不屬於後印象主義畫派的人是()。 A 塞尚 B 高更 C 達利 D 梵高
C 達利。
後印象主義畫派代表人物有:塞尚(Paul Cezanne,1839-1906)、 高更(Paul Gauguin,1848-1903)、 及梵高(Vincent Van Gogh,1853-1890)等。
其創作特色是重視形和塞尚《奧維爾的曲徑》(油畫)構成形的線條、色塊和體、面,以及強烈的內心化和個性化。只是每人所採用的藝術語言不同。塞尚注重物質的具體性、穩定性和內在結構的表現,對立體主義、構成主義等有較大促進。
梵谷追求線和色彩自身的表現力以及畫面的裝飾性,直接啟發了野獸主義、表現主義等流派。高更則專注於藝術表現的原始性和象徵性,給予象徵主義、超現實主義等流派以重要影響。
後印象主義完全拋棄了自然主義的態度,動搖了西方繪畫中以模仿為職能的根基,將繪畫引向一個更新奇、更加滲透著強烈情感的主觀世界,為20世紀西方現代諸美術流派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範式。
此外在一些美術史中:後印象派其他代表人物還有勞特列克(殘疾貴族,下肢殘疾,他的畫作主要以紅燈區的旅館和酒吧中的妓女等下層人物為題材)等人。
(4)高更美術擴展閱讀:
後印象主義藝術運動是1885年至1905年間出現於法國的一種繪畫風格,它包括所有印象主義派生出來的或者與之對立藝術運動,譬如:新印象主義、象徵主義、綜合主義和納比派等等。印象主義和後印象主義皆是以感覺而用科學的方法作畫, 是一種非常客觀的藝術,也是寫實主義過分發達的結果。
受哲學及文學方面反客觀的科學之影響,繪畫不得不加入了主觀的成份,亦即以個性為基礎的強烈自我表現。另受東方簡潔明了的山水畫風影響,以及更為精密和正確的照相術之純客觀比較觀點來看,都是激起後期印象派藝術興起的原因。
通俗地說,印象主義表現的是瞬息即逝的光色效果,過分的最求感受光色,以偶然代替必然。既然是憑感覺,那必然是主觀的,所以印象派所描繪的是運用主觀的顏色來描繪的客觀事物。
⑤ 美術藝術生到底是藝術重要還是文化分重要
你好,現在高校招藝術生對文化課的要求越來越嚴格,單純靠藝術分已經不可能了,而是藝術和文化一樣重要,錄取時也是以綜合分進行的,即藝術分與文化分綜合後的成績錄取
⑥ 梵高、高更、塞尚在美術史上的地位
他們是西方繪畫走向現代的開創者和奠基者。
⑦ 塞尚,高更,梵高 的繪畫特點的後續流派各是什麼
塞尚(1839~1906)Cézanne,Paul,法國畫家。1839年1月19日生於普羅旺斯地區艾克斯,1906年10月22日卒於家鄉。早年學法律,同時愛好美術和文學。後到巴黎學畫。早期作品曾被沙龍拒絕,卻受到作家E.左拉的稱贊;代表作如《強暴》、《驗屍》、《野餐》等富於戲劇性,多表現悲劇的愛情和死亡。他研究過古典繪畫,臨摹過P.P.魯本斯、E.德拉克洛瓦、威尼斯畫派和巴洛克大師們的作品,其作品不合乎古典法則,卻顯示出自己的獨特個性。70年代末以後的30年,是其創作的成熟期。所作《肖凱像》、《玩紙牌者》、《酒神宴舞》、《浴女們》等,寫意特徵更加鮮明,充分發揮了繪畫語言的表現力。他對繪畫的革新主張和實踐,受到藝術家們的普遍重視,被譽為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繪畫革新家,歸入後印象主義流派。
保羅·高更(Paul Gauguin,1848年6月7日—1903年5月9日),生於法國巴黎,印象派畫家。大部份藝術史家將他歸於後印象派。高更的作品趨向於「原始」的風格。其用色和線條都較為粗獷。高更的作品中往往充滿具象徵性的物與人。此外他是印象派中融合了原始藝術風格的知名藝術家。現代藝術史中,高更往往被拿來與梵高並論,他們曾經是很好的朋友,互相畫過對方的肖像,但最後卻步上不同的道路,並沒有維持很好的友誼。高更不喜歡都市文明,反而嚮往蠻荒的生活,這些都在他的作品中看得出來。
文森特•凡•高(Vincent van Gogh, 1853.3.30-1890.7.29)出生在荷蘭一個鄉村牧師家庭。他是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
凡•高年輕時在畫店裡當店員,這算是他最早受的「藝術教育」。後來到巴黎,和印象派畫家相交,在色彩方面受到啟發和熏陶。以此,人們稱他為「後印象派」。但比印象派畫家更徹底地學習了東方藝術中線條的表現力,他很欣賞日本葛飾北齋的「浮世繪」。而在西方畫家中,從精神上給他更大的影響的則是倫勃郎、杜米埃和米萊(Millet)。
⑧ 後印象主義美術與印象主義美術有什麼不同
後印象主義 POST-IMPRESSIONISM(1890-1900):也稱「印象派之後」或「後期印象派」,是法國美術史上繼印象主義之後的美術現象。後印象主義一詞是英國人和美國人用來描述文森特·梵高、高更和保羅·塞尚等為代表的一群畫家以及畫風的。該詞由英國藝術評論家並曾任紐約大都會博物館館長福萊(Roger Fry,1866-1934)提出的。他想對保羅·塞尚立論,就需要一個新術語。幾十年來,法國人並沒有將這三個人和印象主義加以區別,只是近期才用這一術語把他們和那些主要名家區分開來。雖然保羅·塞尚一生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和那群畫家一起展出作品,但「後印象主義」仍是一個方便的術語用來突出這三位後來的畫家,而且他們也確實與該群體十分不同。
所謂後印象主義是指塞尚、凡·高和高更的藝術觀念和藝術創造。他們三個人最初都是學印象主義。塞尚和高更還參加過印象主義畫展,凡·高雖然沒有參加過印象主義展覽,但他一直自稱是印象主義。後來他們三人都認為繪畫不能僅僅像印象主義那樣去模仿客觀世界,而應該更多地表現畫家對客觀事物的主觀感受,他們雖有共同的創作傾向又有各自鮮明的藝術個性:塞尚一生的創作活動都是為了追求心目中永恆性的形體和堅實的結構,以創造形象的重量感、體積感、穩定感和宏偉感,最後達到簡單化和幾何化的效果,這使他成為後來的立體主義和抽象主義的始祖。高更主張不要面對實物,而憑記憶作畫,提倡綜合的和象徵的美學原則。凡·高的新畫風,可以說是印象主義、新印象主義,日本的浮世繪版畫融合在他個人氣質中的產物,是東西方繪畫合流的結果。凡·高的畫,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強烈地表現了自己的個性。有人說,他的畫都是他的自畫像。
這三位畫家都是在去世後很久才得到社會的承認,他們三人共同開啟了現代藝術的大門,在他們的創作思想、藝術觀念影響下產生了野獸主義、立體主義、表現主義、抽象主義等,是他們徹底地改變了西方繪畫面貌,由客觀再現走向主觀表現,並使之走向現代,他們被譽為現代藝術之父。
嚴格意義講後印象主義不是一個畫派,他們之間不是團體,也沒有聯合開過畫展,更沒有什麼宣言,只是三人都脫胎於印象主義又有著共同創作傾向而已。後來的美術史家們發現他們既有與印象主義聯系又不同於印象主義,便稱他們為「後印象主義者」。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
⑨ 後印象派在美術史上的地位
話說後印象派,短短千餘字,豈能將其豐腴內涵言於讀者。此,僅拾三人,塞尚、梵高、高更三人皆是後印象派集大成者。首先介紹塞尚,塞尚眼觀新印象派的窮途末路,新印象主義的純理性精神將藝術走向死亡胡同:那時色彩僅是分光鏡里的分裂,純科學的審美方式的修拉、西涅克不得不走向色光混合,將印象派畫法加上了無行的概念定論,以一種數字化的結束來告別主觀意識,使藝術陷入科學的驗證品。塞尚的眼光未停留於此,看到前期印象派的通病,忽視色彩固有其實,而一味追求色光分解和混合的瞬息感受,仍舊只是一種范化的程式。早以厭倦此形式的塞尚,將古典主義感覺與造型融合起來,開辟了印象派的體積觀,為後來的表現主義和立體主義的形體解構奠定了基礎。他畫紅色山的那幅作品,很明顯影響了抄襲、淫氓的畢加索。不管是畢氏的藍色時期、玫瑰時期亦或綜合立體主義時期,皆然如此。塞尚風格的圓球、立錐體、圓柱體在勃拉克的作品中都有一些「似曾相識」的原形。就連畢加索自己也不得不承認他「傳承」塞尚的風格或藝術動向。他的《亞威隆少女》的臉龐挪用了非洲木雕的面具,其諸多人物造型都自覺或不自覺地偷用埃及造型,卻不知羞恥地鼓吹為創造。就連他的好友賈科梅蒂也不放過,導致賈氏與畢反目。達利亦認為他的色彩很平庸,我想他的素描更遜一疇。正如范曾所說,經騙了多年的巴黎人十之八九對他十分厭恨。不知情的國人還不惜餘力為他人做嫁衣裳,吾深感惋惜。不知這位淫瘤會讓多少藝術家喪生!故此,我為這位自慰習塞尚之徒感到悲哀。
草草論及這位現代繪畫之父後,再來看看梵谷和高更。高更未到塔希提島前,他與梵谷相互影響,讓梵谷放棄了原有畫風。當我考察塔希提島風土民俗的時候才知道,塔希提島的原始土著居民(女人),裸露自己乳房並不覺得羞恥,恰恰相反,倒對自己的美麗健康充滿了自信。固然,高更的作品有許多原始居民的習俗,並非是有意請來裸身女模。知道他生活在這原始的、本能的地方,其作品也就容易理解了。
色彩暗示。梵高暗示著力量,而高更暗示著原始的本能的沖動。宗白華先生認為「《夜咖啡館》里用紅與綠來表現人類的可怕的情調。這些色彩不是呆板地按照現實主義立場的字句來說,是眼睛的欺騙者:而是一種暗示力色彩,他們表現出人們火熱的情緒活動。」在梵高的代表作品《向日葵》中,讓我們讀到了一種暗示力的東西——生命力的抗爭。這種東西,使你不得不覺得每朵葵花都在競相生長。然而,美國有位醫生做過這樣的實驗,讓瘋人畫畫,可畫出的作品與梵高類似,尤其是《星空》的那副作品,簡直像極了。由此可見,梵高作品是瘋人畫還是暗示力尚未知之。高更很令我深感敬意,雖然他成就不如梵高、塞尚,但他的精神令人神往。他的原始本能暗示和裝飾畫里的夢的暗示,使他產生了偉大的作品《我們從哪裡來?我們是誰?我們向哪裡去?》。這種有似於涅槃境界的嘗味,將人帶向追問自我的本根。然而,這般天真的疑問,有如原始土著居民的代代求索,又是高於他們的追索,正是人生窮極追思的哲學追溯,又使人感到藝術的純真。梵谷和高更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表現主義的繪畫,馬蒂斯作品中的粗獷、野蠻都是原始本能的沖動,表現的色彩和造型均可見到這二位大師的影子,乃至在後來的蒙克那裡仍可見到他們留下的痕像。
後印象主義的豐碩成就,極大地影響著後來的畫派。塞尚的畫風影響著立體派,高更和梵高的畫風分別影響象徵派,三人又同樣影響著表現主義。他們審美的主觀意識為後來的藝術家觀察自然,審視藝術奠定了基礎,開拓了自然主義「審丑」的延續,以至霸佔了整個現代藝術的取向,為現代、當代美學有著繼往開來的作用。不過,這「非理性」審美觀,但也為今天審美的錯亂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我想更淵於他們的解構意識。
⑩ 初二美術第3課 課件(人教版)
- -1 初中的美術學什麼東西?素描????不是專業的基本都是應付了事。如果是專業的估計這個第三節還在打線條或者畫正方體,起碼蘋果都畫不出來
----------------------------------------
人家一般的刻件都是人家老師自己編寫的,哪那麼簡單就發到網上去。
即使有想發的也不一定上網路,也不一定看的到你,戲美的人本來就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