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求知的文言文

求知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4 09:46:31

1. 帝以其章示偕,偕不自安,乃求知越州,道改杭州,古文翻譯

參考答案:
皇上將王素、歐陽修等人的奏章拿給楊偕看,楊偕心裡很不好受,就要求出任越州知府,中途又改任杭州知府。

2. 關於求知的古詩

1、博觀而約來取,厚積而薄發.(蘇軾)
2、不登高源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荀子》)
3、不操千曲而後曉聲,觀千劍而後識器.(劉勰)
4、察己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呂氏春秋》)
5、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李白)
6、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文天祥)
7、發奮忘食,樂以忘優,不知老之將至.(論語)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劉禹錫)
8、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
9、不飛則已,一飛沖天;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司馬遷)
10、當斷不斷,反受其亂.(漢書)
11、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
12、登山則情滿於山,觀海則意溢於海.(劉勰)
13、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三國志)
14、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15、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16、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子)

3. 求知慾這個詞在古代文言文怎麼

求知慾」雖然古文中沒有這個說法,但它的構詞方式就是文言文版。
求知慾是來自權西方心理學或教育學的概念,被引進時,譯者按照中國文言習慣,「構造」了這個詞。所謂文言文,就是區別於口語的書面語言(文言),用這種語言形式寫的文章就叫文言文。假如現代人寫文言文,說某個孩子具有很強烈的求知慾,可寫成:「此子求知慾甚。」

4. 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小題1:士子修己篤學,獨善其身,不求知於人。(2


小題1:讀書人加強自身修養,專心治學,只求使自我完善,不要求被別人知道(或理解)。
小題:假如一天的用度足夠,他就專心研讀典籍,不從事(進行)交遊。
小題3:一套衣服和萬鍾糧食一樣罷了,如果無理由地接受它,這是不能分辨禮法道義啊。

5. 從你積累的古詩文名句中,任寫一句有關做人或求知的句子。

求知態度: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求知態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修身做人: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6. 《求知之道》文言文閱讀答案是什麼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因人版言權始知有其二次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譯文:人不是聖賢,怎可能什麼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點,唯恐不只是這一點,而想方法去尋求另外的內容,這是最聰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因為聽別人說還有另外的含義,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喝彩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卻不敢相信,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討厭別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7. 《求知之道》文言文閱讀答案。

人非聖賢,安能無所不知?只知其一,惟恐不止其一,復求知其二上也;止知其一專,因人言始知有其二次屬也;止知其一,人言有其二而莫之信者又次之也;止知其一,惡人言有其二者,斯下之下矣.



譯文:人不是聖賢,怎可能什麼都知道呢?只知道其中一點,唯恐不只是這一點,而想方法去尋求另外的內容,這是最聰明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因為聽別人說還有另外的含義,這是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喝彩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卻不敢相信,這是又差一些的求知者;只知道其中一點,討厭別人說還有另外的意思,這是最差等的求知者.

8. 士子修己篤學,獨善其身,不求知於人。 文言文翻譯

(凡是)有學問的人對自己修身養性,嚴格學習,(只是為了)讓自己更加完善,而不是讓其他人知道。

熱點內容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
幼兒教師演講稿精選 發布:2025-07-11 14:51:14 瀏覽:105
燃料電池歷史 發布:2025-07-11 13:49:58 瀏覽: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