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李珏

文言文李珏

發布時間: 2020-12-04 10:54:05

㈠ 馮宿,東陽人文言文翻譯

新唐書·馮宿傳翻譯

馮宿的字叫拱之,婺州東陽縣人。
他父親馮子華,在父母墓邊搭棚守喪時,有靈芝、白兔出現,人稱他家為「行孝的馮家」。
馮宿在貞元年間和弟弟馮定、叔伯弟弟馮審和馮寬一起考中了進士,徐州節度使張建封任命他為掌書記。張建封去世了,他兒子張忄音被軍人脅迫主管留守事務。李師古想趁喪期收復原屬自己的土地,張忄音很擔心。當時,王武俊集結軍隊想利用矛盾,馮宿寫信勸王武俊說:「張元帥和您結為兄弟,想一起努力使河南、河北歸順皇帝,全國人沒有不知道的。現張元帥去世,年幼的兒子被騷亂的軍人脅迫,國內不能受朝廷信任,境外有強敵威逼,您怎麼能袖手旁觀呢?您如果能啟奏皇帝不忘張元帥過去的功勞,赦免張忄音的罪,讓他到朝廷請罪,那麼您就有平定禍亂的功勞,挽救張家的恩德了。」王武俊高興了,就奏報皇帝,任命張忄音為留後。馮宿不想輔佐張忄音,跑到浙東觀察使賈全府中效力,張忄音討厭他離開自己,上奏貶他為泉州司戶參軍。
後皇帝召他任太常博士。王士真去世了,他兒子王承宗不服從朝廷命令,朝廷就沒給他賜謚號,馮宿認為他生前的功勞不能忘記,就呈報了好謚號,表示不忘他的忠心。馮宿兩次陞官後任都官員外郎。裴度任彰義軍節度使時,任命他為判官。淮西平定後,他被任命為比部郎中。長慶年間,升任知制誥。牛元翼調任山南東道節度使,因被王廷湊包圍,就任命馮宿主持留守事務。他回京後,升任中書舍人,後派他出京任華州刺史,他為避父親的諱不願上任,改任左散騎常侍、兼集賢殿學士。後又任河南府尹。
洛陽宮苑使姚文壽放縱部下搶奪百姓的田地,後藏到軍營里,官吏不敢去抓。河南府大集會,那部下和姚文壽一起來了,馮宿把他抓住用杖刑打死了。馮宿後任過工部和刑部侍郎。撰有《格後敕》三十篇,在當時流傳。他多次晉爵後被封為長樂縣公。
後升任東川節度使,他修好了城牆,添置軍械十多萬件,有詔命將多餘的鎧甲送給黔巫道。涪水多次沖毀人民房屋,馮宿修築堤防,當地百姓都受了益。
他病重了,遇上要判罪人重刑,他家裡人請求寬恕罪人,他說:「壽命長短由上天決定,違法來求神保佑,我不敢做。」後去世了,享年七十歲,贈官為吏部尚書,賜謚號叫懿。他頭腦清醒時說不要厚葬,將生前寫的書放在墳墓里。
他兒子馮圖的字叫昌元,連續考中了進士和博學宏辭科。大中年間,官當到戶部侍郎、判度支。
馮寬曾任起居郎。
馮定的字叫介夫,身材魁梧。和馮宿名聲一樣大,人們把他們比作漢代的馮野王和馮立兩兄弟。於由頁在襄陽時,馮定步行去拜見他,他手下官吏不肯通報,馮定掉頭就走。他聽說後,斥責了官吏,送給馮定五十萬文錢,在轄區邊境上追上了馮定,馮定退還他送的錢,寫信責備他不禮敬士人,他很慚愧。
馮定以優等考中了進士,被浙西節度使薛草用為幕僚,後任戶縣尉和集賢殿校理。開始,馮定因為守喪時,哭壞了身體,多次請病假,大學士懷疑他不敬懶惰,免去了他的職務。後多次陞官後任祠部員外郎,又出京任郢州刺史。有官吏告他強奪百姓妻子,侵吞倉庫錢財,御史審訊無罪。但被判遊玩飲宴不節制被免職。後又被任用為國子司業,兩次陞官後任太常少卿。唐文宗曾命排練開元年間的《霓裳羽衣舞》,M.233mR.cOm用《雲韶》樂伴奏,在朝廷上檢查。馮定率樂師站在宮殿上,神色莊重像雕塑一樣。皇帝對他感到驚奇,問學士李珏是誰,李珏說是馮定。皇帝高興地說「:難道是能寫古詩的那人嗎?」又親自吟誦他的《送客西江》詩,召他上殿,賞給他宮中上好的錦緞,並命獻上他所有的作品。後又升任諫議大夫。
這年,因李訓、鄭注起事失敗,殺死了很多大臣,朝廷內外人心惶惶。到改年號後,皇帝到前殿上朝,仇士良請求派神策軍持兵器守衛宮殿大門,馮定極力爭論才否定了。他又請求准許左右史跟隨宰相到延英殿去記載他們的談話,宰相不高興了,調他任太子詹事。鄭覃兼任太子太師時,想在尚書省聚會,馮定根據禮書認為應當在詹事府聚會,有詔同意馮定的意見。議論的人認為他很正直。後調任衛尉卿,在左散騎常侍任上退休。此後去世了,贈官工部尚書,賜謚號為節。
當初,源寂出使新羅,看到那個國家的人流傳馮定的《黑水碑》、《畫鶴記》;韋休符出使吐蕃,住處屏風上寫有馮定的《商山記》。由此可見他的名聲已在異族傳開了。
馮審的字叫退思,開成年間,任諫議大夫,後任桂管觀察使,又當過國子祭酒。國子監有孔子碑,武則天時樹的,唐睿宗寫的標題。馮審請求鏟去「周」字改為「唐」字。後他官當到秘書監。
他兒子馮緘的字叫宗之,乾符初年,任過京兆尹和河南尹。

㈡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譯.李固言字仲樞,其先趙人

【高中文言文全文翻譯.李固言字仲樞,其先趙人】
李珏的字叫待價,他的祖先來自趙郡,遷居淮陰。他早年失去了父親,侍奉母親以行孝出名。才二十歲,考中了明經科。李絳任華州刺史,見了他,說「:你額頭飽滿,不是一般人的相貌,明經太平常,不適合你。」他就又考中了進士中的高等。河陽節度使烏重胤上表要他到府中任職。他又考中拔萃被任命為渭南縣尉,後升任右拾遺。
唐穆宗登基,貪戀美酒女色,景陵才蓋土,就把李光顏從..寧、李訫從徐州召來,定於九月九日和百官大擺宴席。李珏和宇文鼎、溫余田、韋馞、馮約一起進諫說「:朝外人都說皇上召喚李光顏等人,要和群臣聚會。但年號沒改,陵墓才蓋土,三年心中悼念,全國都是一樣。現各地吊喪使者才走,去外國使臣沒回,下禁令和解禁,本是為使人行動一致,奏樂宴會,喪期不能在宮內進行。天子的舉動,被全國人效仿,不能不慎重。李光顏、李訫是忠心有功的臣子,正因深秋在邊境,防止異族入侵,如果下令征詢意見,託付邊疆事務,召他們來是可以的,難道把吃喝看得這么重要嗎?」皇帝雖然擱置了他們的意見,但優厚地慰勞、打發了他們。
鹽鐵使王播增收十分之五的茶稅來維持開銷。李珏上奏說「:專賣本是為接濟軍需,而且收茶稅從貞元年以後才有。
現全國沒有戰爭,卻突然增重稅來傷害國家根本,這是不行的第一點。茶被人飲用,和鹽、糧同為生活必需,如果收高茶稅,售價一定高,受害的首先是窮苦人,這是不行的第二步。山野里產量沒有一定,按斤收稅,以出售多為有利,如價格激增,買的人就少,能收多少稅呢?
這是不行的第三點。皇上剛登基,下詔懲罰橫征暴斂。現反而增收茶稅,一定使人民失望。」皇帝沒有採納。那時候,宮中建造百尺高樓,建築費很高,因此王播急於徵收,私下滿足皇帝的慾望。李珏因多次進諫不能留任,被貶出朝廷任下圭阝縣令。武昌節度使牛僧孺任命他為掌書記官。後調回朝廷任殿中侍御史。
宰相韋處厚說:「他是治國的人才,哪裡是掌監察的人才呢?」任命他為禮部員外郎。牛僧孺重任宰相,任命他以司勛員外郎、知制誥身份任翰林學士,後升任戶部侍郎。
當初,鄭注靠醫術陞官,唐文宗有天對李珏說:「你也知道有個叫鄭注的嗎?應和他談談。」李珏說:「我知道他,是個邪惡的人。」皇帝吃驚地說:「我的病能好,是鄭注的功勞,怎能不見一下他呢?」
鄭注從此恨李珏。到李宗閔因判罪免相,李珏給他申辯,被貶為江州刺史。後調任河南府尹,又調任戶部侍郎。
開成年間,楊嗣復受皇帝寵信,推薦李珏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和李固言又都要好。他們三個人在朝中掌權,和鄭覃、陳夷行等人觀點對立,雙方都態度一致,互相呼應,宗派更嚴重了。李珏多次辭職,沒有批准。皇帝曾自言自語地說:「我治理國家十四年,雖然沒能治理得極好,但像今天這樣太平也少有了!」李珏說「:治理國家像調養身體,趁身體健康,要調整好,使身體健康發展,如仗著健康就大意,疾病就產生了。在國家沒有禍亂時,還想到欠缺之處,禍亂會產生嗎?」
杜..掌管度支有功勞,皇帝想任命他為戶部尚書,為這問宰相們,陳夷行回答說「:衡量獎懲任官免職,希望皇上自己決斷。」李珏說:「先帝倚重宰相,國家事務先讓他們評價辨別,所以定官名叫平章事。君臣互相依靠,才能使天下太平。如果任命每位官員,處理每件事都由皇帝決定,還要宰相做什麼?隋文帝為小事操勞,懷疑臣下,所以兩代就亡了國。皇上曾對我說:『竇易直勸告我,凡是宰相想任命官員,五個只批准三個,二個只批准一個。他應該勸我挑選宰相,不應勸我懷疑宰相。』」皇帝說:「竇易直這話真淺薄。」皇帝又說「:貞元初年政務確實不錯。」李珏說「:德宗皇帝晚年喜歡聚斂錢財,藩鎮用進貢來邀寵,官吏得以在賦稅外勒索,這是他在位時的弊病。」
皇帝說「:國君減輕賦稅,節約用度,可以嗎?」李珏說:「貞觀年間,房玄齡、杜如晦、王王圭、魏徵給太宗皇帝獻計,也就是這!」皇帝很尊敬地採納了。提升封他為贊皇縣男爵。
當初,庄恪太子去世後,皇帝想立陳王為太子。後來皇帝去世了,宦官召宰相商量該立誰,李珏說:「皇帝已命立陳王了!」後來唐武宗登基,人們都替他擔心。他說「:我只知報告皇帝說過的話,哪管宮中的事?」皇帝管理朝政後,他多次稱引《尚書·無逸篇》來勉勵皇帝。當時潞州劉從諫獻高頭大馬,滄州劉約獻白色鷹,李珏請求退還掉向全國表示崇尚節儉。後升任門下侍郎,又擔任唐文宗山陵使。遇上秋天下大雨,靈車走到安上門陷到泥里,不能前進,被免職任太常卿。最終因立皇帝時的議論,被貶為江西觀察使,後又貶為昭州刺史。
唐宣宗即位,他調任郴、舒兩州刺史,後任太子賓客掌管洛陽分署。又升任河陽節度使,免去額外賦稅和過去欠債一百多萬。後被召進朝廷任吏部尚書,他離開時,倉庫儲蓄是剛去時的十倍。不久任檢校尚書右僕射、淮南節度使。他認為自己是重臣,從道義上不應因在朝廷外任職而不管,上表請求立皇太子維系全國人的心。江淮天旱,他開倉賑救逃荒的,用軍隊節余和儲備的糧食按半價發給人民。後去世了,享年六十九歲,贈官司空,賜謚號叫貞穆。
當初,淮南三位節度使都在任去世,有人勸他換官署住處,他說:「皇帝令我鎮守揚州,這就是居住治事處,怎能離開?」到他病重了,部下到卧室看他,他只遺憾州里有酒稅錢但神策軍卻常被大商人盤剝,剛上奏,還沒有答復,一句話沒提家裡的事。他生性很少慾望,妻子早逝,他不買小妾和侍女,也沒人上門送東西。據說淮南的人感激他的恩德,他死後,到皇宮請願,要樹碑刻上他的事跡。

㈢ 文言文翻譯 除大理司直,辭,尋添差江西運司干辦公事,江西帥李珏、漕使王補之交薦之。會洞寇作亂,帥、

【原文】
除大理司直,辭,尋添差江西運司干辦公事,江西帥李珏、漕使王補之交薦之。會洞寇作亂,帥、漕議平之,而各持其說。燔徐曰:「寇非吾民耶?豈必皆惡。然其如是,誠以吾有司貪刻者激之,及將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則皆民矣。」帥、漕曰:「干辦議是。誰可行者?」燔請自往,乃駐兵萬安,會近洞諸巡尉,察隅保之尤無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險,馳辯士諭賊逆順禍福,寇皆帖服。
【譯文】
李燔被授予大理司直之職,他推辭掉了,不久額外增添差事做江西運司干辦公事,江西帥李珏和漕使王補之交相推薦他。適逢洞地賊寇作亂,李鈺和王補之打算平定他,但是各自堅持自己的觀點,(意見不一致)。李燔慢慢地說:「叛賊不是我們的百姓嗎?難道一定都是惡人嗎。然而即使他們真的是惡人,也實在是因為我們的官員貪污刻薄刺激他們(成為叛賊)的,以及那些邀功求賞的將領們逼迫他們(成為叛賊)的。(如果我們的官員、將領)不這樣做的話,那麼那些人就都是我們的百姓。」李鈺和王補之說:「干辦您的看法是對的。(可是)誰能做好這件事呢?」李燔請求自己去辦,於是在萬安縣駐兵,適逢靠近洞地的幾位巡察的校尉,偵察到那些官兵特別無良的地方最容易設置勸降點,於是分兵守住險地,快馬載能言善辯的人跟賊寇們繼續為惡則亡改惡從善則順的道理,最後賊寇都心悅誠服地歸降了。
【注釋】
1、添差:宋制,凡授正官,皆作計給祿俸的虛銜,實不任事。內外政務則於正官外另立他官主管,稱「差遣」。凡於差遣員額外增添的差遣,叫「添差」。宋洪邁《夷堅乙志·秦昌時》:「既而添差寧國軍簽判,不欲往。」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衛魁廷尉》:「策中力陳添差贅員之弊。」《續資治通鑒·宋孝宗淳熙三年》:「帝以張默為秀王夫人之親,欲與一添差監當,龔茂良言;『近制,惟宗室,戚里及歸正人方得添差。』」範文瀾、蔡美彪等《中國通史》第三編第四章第一節:「它保存唐、五代留下的無數官位,又設置事實上必需的職和差遣……官職固然多,做官的人數更多,因而有一官五六人共做的怪象,趙佶時每一州郡添差歸明官(降人做官)百餘員。」
2、貪刻:貪婪刻剝。《晉書·諸葛長民傳》:「桓玄引為參軍平西軍事,尋以貪刻免。」唐李華《潤州丹陽縣復練塘頌》:「上無貪刻,下無冤憤。」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八:「凡賢材者留,其貪刻庸鄙及老疾者悉送吏部罷之。」
3、無良:不善,不好。《書·泰誓下》:「受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舊唐書·宣宗紀》:「比有無良之人,於街市投匿名文書。」魯迅《書信集·致姚克》:「近二年來,一切無恥無良之事,幾乎無所不有。」
4、辯士:能言善辯之士,游說之士。《管子·禁藏》:「陰內辯士,使圖其計。」宋陳亮《酌古論·鄧禹》:「使其既據長安,大張勝氣,分慰居民,合饗士卒,使辯士以尺書風諭威德,則赤眉、延岑可指麾而定矣。」章炳麟《文學說例》:「辯士凌誶,固非韻文所能檢柙矣。」
5、帖服:順從。宋司馬光《賈生論》:「然終文帝世,諸侯帖服。」宋陸游《監丞周公墓誌銘》:「公徐曉之,如所以告卓,辭旨明辯,卒皆帖服,無敢讙(歡)者。」《三國演義》第九十回:「塞外蠻人方帖服,水邊鬼卒又猖狂。」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司馬》:「北兵遙望皆卻走,以故帖服若神。」

附錄:宋史列傳卷一百八十九道學四(朱氏門人)李燔傳
○黃干 李燔張洽 陳淳 李方子 黃灝
【原文】
李燔字敬子,南康建昌人。少孤,依舅氏。中紹熙元年進士第,授岳州教授,未上,往建陽從朱熹學。熹告以曾子弘毅之語,且曰:"致遠固以毅,而任重貴乎弘也。"燔退,以"弘"名其齋而自儆焉。至岳州,教士以古文六藝,不因時好,且曰:"古之人皆通材,用則文武兼焉。"即武學諸生文振而識高者拔之,辟射圃,令其習射;稟老將之長於藝者,以率偷惰。以祖母卒,解官承重而歸。
改襄陽府教授。復往見熹,熹嘉之,凡諸生未達者先令訪燔,俟有所發,乃從熹折衷,諸生畏服。熹謂人曰:"燔交友有益,而進學可畏,且直諒朴實,處事不苟,它日任斯道者必燔也。"熹沒,學禁嚴,燔率同門往會葬,視封窆,不少怵。及詔訪遺逸,九江守以燔薦,召赴都堂審察,辭,再召,再辭。郡守請為白鹿書院堂長,學者雲集,講學之盛,它郡無與比。
除大理司直,辭,尋添差江西運司干辦公事,江西帥李珏、漕使王補之交薦之。會洞寇作亂,帥、漕議平之,而各持其說。燔徐曰:"寇非吾民耶?豈必皆惡。然其如是,誠以吾有司貪刻者激之,及將校之邀功者逼城之耳。反是而行之,則皆民矣。"帥、漕曰:"干辦議是。誰可行者?"燔請自往,乃駐兵萬安,會近洞諸巡尉,察隅保之尤無良者易置之,分兵守險,馳辯士諭賊逆順禍福,寇皆帖服。
洪州地下,異時贛江漲而堤壞,久雨輒澇,燔白於帥、漕修之,自是田皆沃壤。漕司以十四界會子新行,價日損,乃視民稅產物力,各藏會子若干,官為封識,不時點閱,人愛重之則價可增,慢令者黥籍,而民訁壽張,持空券益不售。燔與國子學錄李誠之力爭不能止。燔又入札爭之曰:"錢荒楮涌,子母不足以相權,不能行楮者,由錢不能權之也。楮不行而抑民藏之,是棄物也。誠能節用,先谷粟之實務,而不取必於楮幣,則楮幣為實用矣。"札入,漕司即弛禁,詣燔謝。燔又念社倉之置,僅貸有田之家,而力田之農不得沾惠,遂倡議裒谷創社倉,以貸佃人。
有旨改官,通判潭州,辭,不許。真德秀為長沙帥,一府之事咸咨燔。不數月,辭歸。當是時,史彌遠當國,廢皇子竑,燔以三綱所關,自是不復出矣。真德秀及右史魏了翁薦之,差權通判隆興府,江西帥魏大有辟充參議官,皆辭,乃以直秘閣主管慶元至道宮。燔自惟居閑無以報國,乃薦崔與之、魏了翁、真德秀、陳宓、鄭寅、楊長孺、丁黼、棄宰、龔維藩、徐僑、劉宰、洪咨夔於朝。
紹定五年,帝論及當時高士累召不起者,史臣李心傳以燔對,且曰:"燔乃朱熹高弟,經術行義亞黃干,當今海內一人而已。"帝問今安在,心傳對曰:"燔,南康人,先帝以大理司直召,不起,比乞致仕。陛下誠能強起之,以置講筵,其裨聖學豈淺淺哉。"帝然其言,終不召也。九江蔡念成稱燔心事有如秋月。燔卒,年七十,贈直華文閣,謚文定,補其子舉下州文學。
燔嘗曰:"凡人不必待仕宦有位為職事,方為功業,但隨力到處有以及物,即功業矣。"又嘗曰:"仕宦至卿相,不可失寒素體。夫子無入不自得者,正以磨挫驕奢,不至居移氣、養移體。"因誦古語曰:"分之所在,一毫躋攀不上,善處者退一步耳。"故燔處貧賤患難若平素,不為動,被服布素,雖貴不易。入仕凡四十二年,而歷官不過七考。居家講道,學者宗之,與黃干並稱曰"黃、李。"孫鑣,登進士第。

㈣ 求文言文老師翻譯下.............

謝先生敬啟(過去對老師不分男女都稱先生),
久無音信,未知近來安康否。聞內家慈雲,君為犬子容恩師,小兒其性頗頑,唯冀君不吝誨之。苟來日此兒若成棟梁,定不負恩師授業之恩也。恭祝安康!
同窗XXX敬上

㈤ 文言文 宋史賈涉傳的翻譯

拷貝自 新浪博客

今晚 翻譯印證一下。

民族英雄賈涉應融入南宋古都文化旅遊
唯慧居士
南宋153年的歷史,從軍事方面說,是抗金抗元的歷史。期間涌現了宗澤、李綱和「中興四將」(岳飛、韓世忠、張浚、劉光世)、「宋末三傑」(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等諸多民族英雄。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民族英雄,要麼出現在南宋初期高宗(公元1127~1162)年間,要麼出現在南宋末期恭帝(公元1274~1276)、端宗(1276~1279)年間,這兩頭加在一起,不到50年,在其餘的100多年的歷史中,還有哪些民族英雄在抗金抗元前線浴血奮戰?《宋史》上有比較詳細的記載,但在民間傳說,尤其在南宋都城杭州的古都遺存史跡上很難找到印記。
賈涉就是被遺忘的民族英雄之一。
賈涉(1178~1223),字濟川,浙江天台人。其父賈偉,高宗紹興二十七年(1157年)進士及第,任秘書郎,官至漢州太守,因直言進諫得罪權貴,受迫害致死。賈涉泣訴10年申冤成功,恩蔭世祿進士,歷任高郵尉、萬安丞、寶應令、真州通判、大理司直兼知盱眙軍、淮東提點刑獄兼楚州節制京東路忠義兵馬、淮東置制司、太府少卿兼置制副使、淮東置制使兼節制京東河北兵馬、吏部侍郎等職。因帶病徵戰,辛勞過度,在回師途中,病歿於杭州黃鶴山,終年46歲。死後被詔贈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理宗時晉贈魏國公。
1141年「紹興和議」和1165年「宋金和議」之後,宋金之間劃定的邊界為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南宋北金共存,期間,雖互有襲擾摩擦,但沒有規模化的戰事,宋金兩國間維持了約40年的相對和平。也就是說,採取「以土地換和平,以稱臣納歲幣換和平」政策後,高宗後期,經孝宗(1162~1189)、光宗(1189~1194),到寧宗(1194~1224)嘉定(1208~1224)前期,宋金間南北對峙,相安無事。
寧宗嘉定十年(1217)四月,金以宋拒納歲幣為由,渡淮南侵,攻破光州(今河南潢川),再攻樊城(今湖北襄樊)、棗陽(今屬湖北)、光化(今屬湖北),還自陝西發兵攻四川。被宋京湖、江淮、四川制置使趙方、李珏、董居誼率部擊退。六月,宋下詔伐金,並傳檄詔諭中原官吏軍民。自此,金、宋連年交兵。在這個時候,賈涉上書朝廷請纓,一介書生,投筆從戎,開始了馳騁疆場的軍事生涯。
其時,金人對山東等地百姓壓迫奴役過甚,不斷激起民變,以楊友、劉全、李全為首的山東紅襖軍,以石珪為首的漣水義軍,以葛平、楊德廣為首的山陽義軍等民間抗金武裝應運而生。
身為寶應令的賈涉給朝廷上疏:「降附踵至,而金乃請和,此正用高澄間侯景遣策,恐山東之禍必移於兩淮。況金人所乏唯財與糧,若舉數年歲幣還之,是以肉啖餒虎,啖盡將反噬。至若忠義之人源源而來,不立定額,自為一軍,處之北岸,則安能以有限之財應無窮之須?飢則噬人,飽則用命,其勢然也。」建議朝廷吸取南北朝時東魏攝政王高澄處理尾大不掉的侯景所用策略的經驗教訓,主張在堅決伐金的同時,招安義軍。
建議得到宋廷採納,寧宗起用賈涉,先任真州通判,改大理司直兼知盱眙軍。嘉定十一年(1218),通過招安,宋廷收編紅襖軍和漣水軍、山陽軍,組成了山東「忠義軍」。
嘉定十二年(1219)春,金左副元帥仆散安貞統兵攻宋。金軍進入淮南,宋廷為之震動。賈涉臨危受命,出任淮東提點刑獄兼知楚州節制京東路忠義兵馬。賈涉命忠義軍李全、李福配合作戰,在於化湖陂殺金將數人,大敗金兵於曹家莊。
嘉定十三年(1220)閏三月,金分兵入侵光、黃、濠、盱眙、徐、揚、真等州,建康震驚。同時,由於金人離間,忠義軍石珪、葛平、楊德廣所部嘩變,渡過淮河,攻佔淮州。朝廷派忠義軍李全所部抵禦叛軍,但控制不住,情勢十分危急。
身處最前沿的賈涉一方面向各州派遣忠義軍與駐地正規軍一起抵禦金兵,一方面傳檄石珪等叛軍首領,希望他們分清敵我、廓清時勢,明確轉達朝廷的意旨是逆禍順福、迷途知返、不計前嫌。而且,賈涉輕裝簡從,親至叛軍統帥駐地山陽曉諭。感賈涉之誠,楊德廣出城相迎,伏地請罪,發誓改過自新。
賈涉說到做到,對參與史稱「南渡門之變」的葛平、石珪、楊德廣歸正官兵既往不咎,待之以誠,使誓死抗金的隊伍一下子擴充了約5萬人。宋金對敵形勢發生了有利於宋軍的大逆轉。
為了防止忠義軍再度叛亂,賈涉整頓忠義軍,把石珪部、葛平楊德廣部、陳孝忠部、季先部、夏全部分到兩地屯紮,裁減了老弱殘兵3萬多人,只保留了精幹官兵5萬多人。時江淮正規軍常屯量為7萬人,以之牽制忠義軍。此舉,既整肅了忠義軍,增強了忠義軍的戰鬥力,又為朝廷節省了軍費開支「十之三四」。朝廷分江淮為三司,賈涉為淮東置制司。
金仆散萬忠、盧國瑞統兵10萬大肆進犯江淮,同時故伎重演,計誘石珪。賈涉洞悉軍機,調兵遣將,把石珪與夏全、時青調向濠州(今安徽鳳陽臨淮鎮),分派陳孝忠守徐州,季先、葛平、楊德廣赴滁州,李全、李福繞到敵後,形成口袋陣。不數日,各路忠義軍先後報捷,李全活捉了金軍統帥萬忠。此後六七年來,「金人不敢窺淮東」。
賈涉乘勝擴大戰果,命李全率萬人出擊山東,攻取金國南大門海州(今江蘇連雲港)和北宋失地密州、濰州(今山東諸城、濰坊),迫使金寧海州(今山東牟平)太守王琳和青州(今山東益都)太守張林請降,很快收復了金國統治的登、萊、濟、沂等州,緊接著,原屬金國的恩、博、景、德、邢、梁等十幾州相繼降宋。
賈涉繼而一方面傳檄中原:「以地來歸及反戈自效者,朝廷裂地封爵無所吝」,一方面勉勵忠義軍諸將,同心協力,謀取尚未收復的北宋州郡。寧宗大慰,升賈涉為太府少卿、置制副使,旋又升任淮東置制使兼京東、河北兵馬節制使。
嘉定十四年(1221),金10萬余兵馬犯淮西黃州(今湖北黃岡)、蘄州(今湖北蘄春),淮西帥趙善湘向朝廷請援。丞相史彌遠調賈涉忠義軍馳援。淮東援軍未到淮西之前,趙善湘派往蘄州馳援的主將徐暉帶兵臨陣脫逃,致使蘄州、黃州相繼失守。淮西帥趙善湘姑息徐暉,不敢問責。賈涉聞之大怒,請令斬徐暉於軍前,眾將無不畏懼,個個捨命奮戰,軍威大振,保全戰時的淮西門戶安慶。
賈涉指揮的李全忠義軍,與京湖置制使趙方指揮的趙范、趙葵宋軍,互為犄角,連戰皆捷,再乘勝追擊金兵至下灣渡,「盡淹金人於淮水」。賈涉升遷為吏部侍郎。
嘉定十六年(1223),因操勞過度,賈涉患病,加之朝廷驕縱李全,對忠義軍的節制難度極大,於是再三請辭。金兵復來,分三路渡過淮河犯宋。賈涉不得不帶病投入戰斗。賈涉大膽任用降宋的原金國驍將「賽張飛」張惠率領的「花帽軍」御敵,大敗金人。金軍首領李術魯答哥溺死於淮河,金兵死者約兩千員。
在班師回朝,臨近臨安城時,賈涉心力體能耗盡,歿於餘杭黃鶴山。寧宗大慟,贈賈涉龍圖閣學士、光祿大夫,著歸葬於故鄉天台的龍山。因賈涉子女年幼,又賜其遺屬一座宅第於臨安城武林門外賣魚橋旁(今杭州市拱墅區賈家弄)。
為彰顯賈涉的功績,理宗(1224~1264)選賈涉的女兒賈蓉為貴妃,蔭封其子賈似道為嘉興司倉,晉贈賈涉魏國公。
以上史實,《宋史》都做了比較全面的記載。由於賈似道在理宗開慶(1259)和景定(1260~1264)年間以及度宗(1264~1274)年間權傾朝野,懈怠政務,成為《宋史》認定的南宋覆滅罪魁禍首,賈涉的功績隨之被抹煞而沉寂。《宋史》是後人編纂的,編纂者出於對賈似道的仇恨,不可能為其父賈涉歌功頌德的,因此,《宋史》關於賈涉的記述真實可信,不會帶有任何水分。
從這些記述不難看出,賈涉是南宋寧宗年間涌現的為數不多的抗金英雄中的傑出代表,他不僅為南宋理宗40年余的邊疆穩定、安居樂業奠定了基礎,也為理宗後期宋蒙聯手滅金創造了條件,堪稱南宋鼎盛時期最突出的民族英雄。
如今,「中興四將」和「宋末三傑」,都被後人建祠立廟祀奉,此前的李綱、宗澤和同朝的趙方、李珏、董居誼等也都在各自的鎮守處建有紀念館祠,唯紀念賈涉事宜無人問津。這不符合史跡保護和發掘的基本原則。在南宋的都城追古論今,賈涉應該佔有一席之地,應該融入杭州的南宋古都文化和旅遊文化之中。
何況從南宋消亡的主要原因分析,賈似道的過錯所起的作用微乎極微。有史學家認為,南宋亡於經濟破產。四川的人口佔南宋五分之一,30%的稅收出於天府之國四川,但這些稅收很少能夠繳納到中央,大部分用於本地軍費。四川在蒙古不斷攻襲的40餘年中,人口凋亡,十不存一,農業生產遭到毀滅性的破壞。宋廷為了維持四川的防禦,勢必要從其他地方的稅收中調劑入川。除此之外,兩淮、荊襄戰線也需要大量軍費。而理宗後期,官吏中飽私囊,土地兼並嚴重,國庫空虛。為了增加收入,賈似道採取了一些措施如打演算法、公田法、經界法等,終因積重難返,回天乏力。為了滿足軍費開支,朝廷不得不濫發紙幣,造成通貨膨脹,物價飛漲,經濟進一步衰敗。經濟崩潰才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這樣說,沒有為賈似道翻案的想法,只是希望追尋真實的歷史軌跡。尊重歷史,開拓未來,是傳統文化研究的核心價值觀。具體到賈涉,建議杭州市人民政府在賈家弄或黃鶴山建設一處紀念設施。地處餘杭星橋與江干丁橋之間的黃鶴山,人口居住逐漸集中,已經具備開辟成旅遊休閑區的條件,如果加入「賈涉犧牲處」這一歷史文化內涵,景區的形象一定會更加豐滿。

熱點內容
如何愛校 發布:2025-07-12 04:25:07 瀏覽:950
美國研究生數學專業排名 發布:2025-07-12 02:36:31 瀏覽:902
臨沂市教育局網站 發布:2025-07-12 01:04:56 瀏覽:246
教師節資料50字 發布:2025-07-12 00:58:21 瀏覽:345
老師面試班 發布:2025-07-11 23:57:06 瀏覽:802
如何鋪地磚 發布:2025-07-11 22:46:37 瀏覽:232
田靜老師 發布:2025-07-11 22:21:52 瀏覽:758
文科生物會考知識點 發布:2025-07-11 21:32:18 瀏覽:808
班主任工作案例小學 發布:2025-07-11 21:21:02 瀏覽:729
寶藍色校園 發布:2025-07-11 20:31:21 瀏覽: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