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且的用法

文言文且的用法

發布時間: 2020-12-04 11:41:09

A. 『且』在文言文中的所有意義與用法

B. 以字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①<動>用;使用。《涉江》:「忠不必用兮,賢不必~。」
②<動>做。《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坐》:「如或知爾,則何~哉?」
③<動>認為。《鄒忌諷齊王納諫》:「皆~美於徐公。」
④<介>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可視情況譯為「拿」、「用」、「憑」、「把」等。《廉頗藺相如列傳》:「願~十五城請易璧。」
⑤<介>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廉頗藺相如列傳》:「秦亦不~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⑥<介>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等。《捕蛇者說》:「而吾~捕蛇獨存。」《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強秦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⑦<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地點,可譯為「在」、「從」。《蘇武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⑧<介>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戰國策?周策》:「天下有變,王割漢中~楚和。」《信陵君竊符救趙》:「(公子)欲~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
⑨<連>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並且」等,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夫夷~近,則游者眾;險~遠,則至者少。」
⑩<連>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和方式,可譯為「而」,也可省去。《游褒禪山記》:「予與四人擁火~入。」
⑾<連>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由於」。《廉頗藺相如列傳》:「吾所以為此者,~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
⑿<連>表修飾和被修飾關系。《歸去來辭》:「木欣欣~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⒀<連>表目的關系,可譯為「而」「來」「用來」等。《師說》:「作《師說》~貽之。」
⒁<連>表示時間、方位、數量的界限或范圍,用法同現代漢語。《張衡傳》:「自王侯~下,莫不逾侈。」
⒂<連>表示在敘述某件事時又轉到另一件事上,可譯為「至於」。《柳毅傳》:「然自約其心者,達君之冤,余無及也。~言慎勿相避者,偶然耳,豈有意哉!」
⒃<副>通「已」。已經。《陳涉世家》:「座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怪之矣。」

C. 文言文中既的用法

既,在古漢語中是一個多義詞。常用意義有:
1、已經,在……之後。這個意義最常見。
2、既然。
3、不久,時間不長。

D. 文言文中「且」用法

A,況且,表遞進
B,尚且
C, 且 是而且 並且 的意思
所以應該選 B
回答正確的話,分分要給我哦!!!

E. 以在文言文中的用法

【以】
(一)介詞
1.表示工具。譯為:拿,用,憑著。
①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璧之下。(《石鍾山記》)
2.表示憑借。譯為:憑,靠。
①以勇氣聞於諸侯。(《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③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3.表示所處置的對象。譯為:把。
①操當以肅還付鄉黨。(《赤壁之戰》)
4.表示時間、處所。譯為:於,在,從。
①以八月十三斬於市。
②以崇禎十七年夏,自京師徒步入華山為黃冠。
③果予以未時還家,而汝以辰時氣絕。
5.表示原因。譯為:因為,由於。
①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五人墓碑記》)
③懷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屈原列傳》)
6.表示依據。譯為:按照,依照,根據。
①今以實校之。(《赤壁之戰》)
②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說明:「以」字的賓語有時可以前置,有時可以省略。
①以一當十(成語)
②夜以繼日(成語)
③秋以為期(《詩經·氓》)
(二)連詞。
1.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
①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②忽魂悸以魄動。(《夢游天姥吟留別》)
2.表示承接關系,前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①余與四人擁火以入。(《石鍾山記》)
②樊噲側其盾以撞。(《鴻門宴》)
③各各竦立以聽。(《促織》)
3.表示目的關系,後一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①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與汝子(《祭十二郎文》)
③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於亡(《六國論》)
4.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①不賂者以賂者喪(《六國論》)
②所謂華山洞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游褒禪山記》)
③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5.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①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三)助詞
1.作語助,表示時間、方位和范圍。例:
①受命以來,夙夜憂嘆。(以:表時間)(《出師表》)
②指從此以往十五都予趙。(以:方位)(《廉頗藺相如列傳》)
③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以:表范圍)
2.作語助,起調整音節作用。例:
①逆以煎我懷。(《孔雀東南飛》)
(四)動詞
1.以為,認為。
①老臣以媼為長安君計短也。(《觸龍說趙太後》)
②皆以美於徐公。(《鄒忌諷齊王納諫》)
2.用,任用。
①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涉江》)
(五)名詞。譯為:緣由,原因。
①古人秉燭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六)通假
1.通「已」,已經。
①固以怪之矣。
②日以盡矣。
2.通「已」,止。
①無以,則王乎?
【以為】
1.認為,把……當作或看作。
①虎視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
②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
⑵把……作為或製成。
①南取百越之地,以為桂林、象郡。(以為:把它設為。)
②鑄以為金人十二。
【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①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鍾山記》)
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復返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有以】【無以】意思分別是「有什麼辦法用來……」「沒有什麼辦法用來……」
①項王未有以應,曰:「坐。」(《鴻門宴》)
②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
③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勸學》)
④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陳情表》)

F. 高考文言文中「且」字有哪些用法

用作連詞

1.遞進關系,而且,並且。

①且立石於其墓之門(《五人墓碑記》)

②肅宣權旨,論天下事勢,致殷勤之意,且問備曰。(《赤壁之戰》)

③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

2.遞進關系,況且,再說。

①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陳涉世家》)

②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③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

3.讓步關系,尚且,還。

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②故之聖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4.並列關系:又,又……又……,一面……,一面……

①示趙弱且怯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命如南山石,四體康且直(《孔雀東南飛》)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石鍾山記》)

④凡四方之士無有不過而拜且泣者。(《五人墓碑記》)

2用作副詞

1.將,將要。

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②且為之奈何(《鴻門宴》)

③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④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2.暫且,姑且。

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②誓不相隔卿,且暫還家去。(《孔雀東南飛》)

【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

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餚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

②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赤壁賦》)

③且夫臧獲婢妾,猶能引決,況仆之不得已乎(《報任安書》)

【且如】就像。

①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

G. 文言文中「而」的用法和意義 請舉個例子

(一)用作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陳情表》)
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7.表示因果關系,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8.表示目的關系,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
①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②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於茲(《項脊軒志》)
(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軍驚而壞都舍。(《察今》)
【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
①未幾而搖頭頓足者,得數十人而已(《虎丘記》)
②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③我決起而飛,槍榆枋而止,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逍遙游》)
【而後】才,方才。
①臣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②三月而後成。
【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
①今以鍾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
②技經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
臣雖下愚,知其不可,而況於明哲乎(《諫太宗十思疏》)
【既而】不久,一會兒。
①既而以吳民之亂請於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
②既而得其屍於井,因而化怒為悲,搶呼欲絕(《促織》)
③既而將訴於舅姑,舅姑愛其子,不能御(《柳毅傳》)

H.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

之的用法
熟記幾個常見的文言虛詞的用法,對文言文的學習大有益處。"之"在文言文中是用法最多、出現頻率最高的文言虛詞之一,下面總結一下"之"的常見用法。
一、代詞
1.可代人、代事、代物。代人多指第三人稱代詞,可譯為他、她、它(們)。
例如:①我見相如,必辱之。(《廉頗藺相如列傳》)②暮寢而思之。(《鄒忌諷齊王納諫》)③秦人視之,亦不甚惜。(《阿房宮賦》)
以上三句中的"之":①代藺相如,可譯為"他"。全句的意思是:我見到藺相如,一定要羞辱他。②代這件事。全句的意思是:晚上睡覺時反復考慮這件事。③代擲棄的珍寶,可譯為"它"。全句的意思是:秦人看到它,也不感到很可惜。
2.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
例如:①唐浮圖慧褒始舍於其址,而卒葬之。(《游褒禪山記》)②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廉頗藺相如列傳》)
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這"。①句的意思是:唐浮圖慧褒開始在這里住舍定居,死後就埋葬在這里。②句的意思是:衡量這兩種辦法,寧肯答應下來,讓秦承擔理虧(的責任)。
二、助詞
1.結構助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的"。
例如:①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②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六國論》)以上兩句中的"之"都譯為"的"。
2.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
例如: ①何陋之有?(《陋室銘》)
--有什麼簡陋的呢?
②何後之有?(《勾踐滅吳》)
--有什麼遲的呢?
③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師說》)
--不懂得斷句,不理解疑難問題,有的從師學習,有的卻不向老師學習。
3.結構助詞,定語後置的標志。
例如:①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強的筋骨。
②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歸附曹操的荊州百姓,只不過是被武力所逼迫罷了。
4.放在主語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
例如: ①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為也已。(《燭之武退秦師》)
--我壯年的時候,尚且還不如一般人;現在老了,不能做什麼了。
②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客人認為我美,是對我有所求。
5.音節助詞,起湊足音節的作用,無實在意義。
例如:①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
--時間長了,(那隻狼)的眼睛似乎閉上了,神情悠閑得很。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項脊軒志》)
--時間長了,能根據外面人們走路的腳步聲辨別是誰。
三、動詞,往,到……去。
例如:①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宮賦》)
--轆轆的車聲越來越遠,不知道宮車到什麼地方去了。
②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鴻門宴》)
--項伯於是連夜騎馬趕到劉邦軍營。

I. 文言文而的用法和意義及例句有哪些

1、頰毛;胡須。

例句:先秦《周禮·考工記》:「深其爪,出其日,作其鏻之而。」

譯文:深藏它的爪,在這一天,當作他的王鱗的胡須。

2、通「爾」你,你的。

例句:明代崔銑《記王忠肅公翱事》:「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

譯文:你父親長銓,升我到京城述職,那麼你從早到晚侍奉母親。

3、通「如」。好像

例句:戰國時期呂不韋屬下門客《察今》:「軍驚而壞都舍。」

譯文:軍隊驚慌的好像房屋倒塌。

4、作介詞:

(1)表並列關系。

例句:唐代文學家柳宗元《捕蛇者說》:「黑質而白章。」

譯文:它黑色的身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表相承關系。

例句:先秦韓非《扁鵲見蔡桓公》:「扁鵲望桓侯而還走。」

譯文:扁鵲看見桓侯就逃。

(3)表示遞進關系。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君子愽學而日參省乎已。」

譯文:君子廣博地學習,並且每天檢驗反省自己。

(4)表轉折關系。

例句:戰國左丘明《餚之戰》:「吾見師出,而不見其入也。」

譯文:我看見老師出來,卻不能看見你帶領軍隊回來啊。

(5)表修飾關系。

例句:戰國時期荀子《勸學》:「吾嘗終日而思矣。」

譯文:我曾經一天到晚地冥思苦想。

(6)表假設關系。

例句:漢代司馬遷《信陵君竊符救趙》:「吾攻趙,旦暮且下,而諸侯敢救趙者,已拔趙,必移兵先擊之。」

譯文:我攻打趙國,很快就要下,而諸侯敢救趙的,攻下趙國,一定調兵先攻打他。

(7)表因果關系。

例句:漢代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

譯文:我實在是怕被大王欺騙而對不起趙國。

(8)表時間、方位、范圍的界限,相當於「以」。

例句:清代文學家袁枚《祭妹文》:「今而後,吾將再病,教從何處呼汝耶。」

譯文:從今以後,我要再生病了,教我從哪裡去呼喚你呢。

5、表感嘆語氣,相當於「啊」「吧」。

例句:先秦《論語·子罕》:「豈不爾思,室是遠而。」

譯文:怎不叫人為你費思慮,房子是那麼遠啊。

5、詞綴,嵌在某些時間詞後面。

例句:清代林嗣環《口技》:「俄而,百千人大呼。」

譯文:不久,成百上千的人大喊。

(9)文言文且的用法擴展閱讀

1、概述:

而是一個漢語字,讀音有ér或者néng,基本意思是作名詞時表示頰毛,作動詞時表示能夠。一般是做定詞後助詞或連詞。

出自《說文》:「而,頰毛也。象毛之形。」譯:「而,是頰毛。類似毛發的形狀。

2、相關詞語:

(1)而後: 以後;後來;然後。

(2)而或:有時候

(3)而今:現在

(4)而況:連詞。何況

(5)而立:指年至三十,學有成就。後來用「而立」指人三十歲。

J. 且 古文言文中什麼意思

」且「字用法比較多,詞性也比較復雜。除了少數文言中虛詞用法外,一直沿用至今。
主要用法有:
一、助詞 用在句末,相當於「啊」。

二、代詞此,這;今。匪且有且,匪今斯今。——《詩·周頌·載芟》。

三、發語詞,用在句首,與「夫」相似:且說。

四、副詞
1、將近;幾乎。年且九十。——《列子·湯問》
2、將;將要。且為之奈何。——《史記·項羽本紀》
3、暫且;姑且;且往觀乎?——《詩·鄭風》
4、表讓步,尚且;都;還。父母且不顧,何言子與妻!——《白馬篇》

五、連詞
1、表示並列關系,相當於「又」、「而且」。君子有酒,旨且多。——《詩·小雅》
2、又……又。連用以表示兩件事同時並進。如:既高且大;且戰且退。
3、表示選擇關系,相當於「抑或」、「或者」。是且非邪。——唐·韓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4、表示遞進關系,相當於「尚且」、「況且」。且北方之人,不習水戰。——《三國志》
5、表示假設關系,相當於「若」、「假如」、「就是」、「即使」。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廉頗藺相如傳》
6、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史記·項羽本紀》

更詳細的用法可以參考網路裡面的,或者《辭海》、《現代漢語大辭典》等工具書,都比較完善。

熱點內容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
什麼什麼工作 發布:2025-07-12 11:04:17 瀏覽:624
dnf緊急任務是什麼 發布:2025-07-12 09:36:55 瀏覽:227
媽媽的心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2 09:33:04 瀏覽:158
師德師風測試題 發布:2025-07-12 09:03:10 瀏覽:7
日本歪曲歷史 發布:2025-07-12 08:37:05 瀏覽:424
優化的英語 發布:2025-07-12 07:23:08 瀏覽:772
一年級數學競賽試題 發布:2025-07-12 06:54:47 瀏覽:673
自己班主任 發布:2025-07-12 06:37:42 瀏覽: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