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無用之辯文言文翻譯

無用之辯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4 12:47:07

㈠ 莊子「無用」之辯的翻譯

正如莊子所說:世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內用之容用也。
As zhuang zi said: known around the world with, and useful knowledge with the useless mughal.

㈡ 莊子的「無用」之辨的翻譯

他不但極力揭示現實的人與物的世界中的有用之患,更可貴的是他看到了無內用之患。容
「人切切不可自以為了不起」,切切不可以為自己有一點「用」就沾沾自喜、目空一切,切不可認為因為自己的某種有用,而覺得自己比別人更高明、更高貴,殊不知,別人如「散木」也有其用,只不過暫時不為人知罷了。莊子認為,站在宇宙大道的高度看待世間的一切,世間萬有皆平等,每一物、每一人,都有其各自的「用」即價值,都是大自然演奏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樂器,缺乏其中任何一個「樂器」,大自然可能就很難演繹出和諧而宏大的天籟之音。
無用可以全生,讓人性得到復歸。莊子實際上是提醒世人,讓自己成為對於統治者而言的無用之人,反而可以游離於統治集團貪婪而凶險的視野之外,「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羈。

㈢ 一人曰:吾弓良,無用矢……而教之射。的文言文翻譯

一個人說:「我的弓好,不需要用箭。」一個人說:「我的箭好,不需要用弓。」後羿(古代善射者)聽了說:「沒有弓怎麼將箭發射出去?沒有箭怎麼射中目標?」讓弓箭配合一起教他們射箭

㈣ 文言文的「無用」之辯是什麼

文言文以言簡意賅,微言大義為鮮明特徵,要想寫出好的白話文作品,一定要有的文言文功底,以文言文為基礎,這樣才能做到「一(文言文)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白話文)」。

㈤ 翻譯古文

1元年春,不稱即位,公出故也。公出復入,不書,諱之也.
譯文:
2願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
譯文:希望你(對項王)詳細地說明,我是不敢忘恩負義的
3何由知吾可也?
譯文:從哪裡知道我可以呢
4以母則不食,以妻則食之,以兄之室則弗居,以於陵則居之:是尚為能充其類也乎?
譯文:可他卻認為他哥哥的俸祿是不義之財而不去 吃,認為他哥哥的住房是不義之產而不去住,避開哥哥,離開母 親,住在於陵這個地方。
5宮之奇以其族行,曰:「虞不臘矣,在此行也,晉不更舉矣。」
譯文:宮之奇帶領他的家族離開了虞國,並說: 「虞國不能舉行年終的臘祭了。這一次虞國就滅亡了,晉國用不著 再發兵了。」
6奪項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屬今為之虜矣!
譯文:搶走項王的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們這些人將會被他俘虜
7誠用客之謀,陛下事去矣。
譯文:如果真的要採用這位客人的計策,陛下的大事就完了
8子曰「甚矣,吾哀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
譯文:孔子說:我感到十分的哀傷,我沒有再夢見周公已經很久了.
9天下苦秦久矣!
譯文:天下人對秦朝的殘暴統治感到很痛苦,已經很久了
10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軍旅之事,則為之學也
譯文:祭祀禮儀之類的事,我聽說過;用兵打仗的事,我沒有學過
11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譯文:孔子便說:「(仲由嘛,)他在學習上已經達到升堂的程度了,只是還沒有入室罷了。」
12我未見力不足者。蓋有之矣,我未之見也。
譯文:我從未見過能力不夠的人的人,大概有這樣的人吧,但我從未見過他們
13仲尼之徒,無道恆文之事者,是以後世無傳焉。
譯文:孔子的徒弟,沒有談論齊桓公和晉文公的事情的,因此後世沒有這方面的記載。
14王變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生之樂也,直好世俗之樂耳。」
譯文:王臉色大變說:「寡人不是喜好先王所好的音樂,只是喜好世俗的樂聲啊!」
15狡兔有三窟,僅得兔其死耳
譯文:狡猾的兔子有三個窩,僅僅是為了逃避死亡
16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
譯文:諸多將領都很容易得到,但是像韓信這樣的,舉國上下難有第二人。
17今肅等可迎操耳,於將軍不可也
譯文:現在我魯肅迎順曹操,曹操想必會把我送還鄉里
18子以秦為將救韓乎?其不乎?
譯文:你認為秦國是將要救韓國,還是不救呢
19子曰:「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從我者,其由與?」
譯文: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能跟從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20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譯文:高遠的天空深青色,這是它真正的顏色嗎?它向遠處延伸延伸而沒有邊界嗎?
21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譯文:怎能讓讓自己純潔的心靈蒙受世俗塵埃的污染呢?
22閭巷之人,欲砥行立名者,非附青雲之士,惡能施於後世哉?
譯文:普通的平民百姓,想要磨煉德行建立名聲,不依附那些德高望重的人,怎麼能留傳到後世呢!
23欲加之罪,其無辭乎?
譯文:想要強加給人什麼罪名,難道還會找不到理由嗎
24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譯文:有權利高貴的人,都是生來就有的嗎?
25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比為之辭。
譯文:君子痛恨那種不肯實說自己想要那樣做而又一定要找出理由來為之辯解的作法
26左右曰:「乃歌夫「長鋏歸來」者也。」
譯文:左右的人說:「就是唱那個『長鋏歸來』的人。」
27夫腹飢不得食,膚寒不得衣,雖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
譯文:肚子餓弄不到食物,身子冷弄不到衣服,即使是慈愛的母親也不能保有自己子女,君主又怎麼能擁有他的百姓呢?
28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譯文:
29《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譯文《詩》說:「孝順的子子孫孫層出不窮,上天會恩賜福祉給孝順的人。 」這說的就是這樣嗎?
30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
譯文:周昭王南巡沒有返回,還是請你到水邊去問一問吧!
31子貢問:「師與商也孰賢?」子曰:「師也過,商也不及。」
譯文:子貢問孔子:「子張和子夏二人誰更好一些呢?」孔子回答說:「子張過份,子夏不足。」
32是以知天下之君子也,辯義與不義之亂也。
譯文:由此可知世上的君子,分辨義與不義是多麼混亂啊。
33是皆率民而出於孝情者也,胡為至今不朝也?
譯文:她是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為什麼至今還不封嬰兒子為命婦讓她入朝呢?
34此皆率民而出於無用者也,何為至今不殺乎?
譯文:這是帶頭要人們做一個對國家不負責任的人,為什麼至今還不殺掉他呢?」
35梁父即楚將項燕
譯文:項梁的父親就是楚國大將項燕
36君若伐鄭以除君害,君為主,敝邑以賦與陳、蔡從、則衛國之願也
譯文:
37長沮曰:「夫執與者為誰?"子路曰:"為孔丘。」
譯文:長沮問子路:「那個拿著韁繩的是誰?」
38並後、匹嫡、兩政、耦國,亂之本也
譯文:
39平原君趙勝者,趙之諸公子也
譯文:平原君趙勝,是趙國諸多公子中的一個。
40衛庄公娶於齊東宮得臣以妹,曰庄姜,美而無子,衛人所為賦《碩人》也
譯文:衛庄公娶了齊國太子得臣的妹妹為妻,名叫庄姜。庄姜長得 很美,但沒有生孩子,衛國人給她作了一首詩叫《碩人》。
41君子創業垂統,為可繼也。若夫成功,則天也。
譯文:

樓主,我查的好辛苦的,希望採納啊!!!!
謝謝!

㈥ 學習文言文有用 和沒用的辯論會 我是正方

首先,文言文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語言與文字不同,不識字的農民也可能有非常豐富的語言,識字的讀書人有可能是個啞巴。文言文,尤其是一些經典,是我們文化的正源,是我們的祖先曾經使用過的語言和文字,在其後的幾千年的時間里,語言的變化可能是天翻地覆,但是,由於文言文的存在,由於文言文被作為教材、被作為考試范圍,使得語言的變化被限定在了一個源頭之下,這樣使得文化得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得以延續。
白話文的缺點恰恰在於他是始終處於變化之中的,沒有一個正宗,現在來看新文化運動主將的「白話文」同樣覺得不夠白話,而這些「白話文」里的「白話」又演變成為另外一種白話,以至於現在出現了所謂「用身體寫作」的作家了,這難道是新文化運動的初衷嗎?這難道是文化嗎?這樣下去的話,文字都會消失。

其次,文言文以言簡意賅,微言大義為鮮明特徵,要想寫出好的白話文作品,一定要有的文言文功底,以文言文為基礎,這樣才能做到「一(文言文)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白話文)」,難道《西遊記》那樣的優秀作品不是白話文嗎?朱熹先生所說的「唯有源頭活水來」是非常有道理的,而這恰恰是上個世紀新文化運動所忽略了的,也是致命的缺點。

再說上個世紀的文化運動是轟轟烈烈的,大革命的領袖、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兒時都是接受的文言文教育,應該說他們都是文言文教育的受益者,這一點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當然,他們可能只是一部分能夠從文言文教育的「缺點」中走出來的,另外一部分都接受不了文言文的「缺點」,但是那會能夠接受教育的人本來就少,相對於那麼多的人才來說,文言文的教育還是成功的,也可以這么說,恰恰是文言文的「缺點」成就了他們。

不過就我讀文言文來說,它對我的吸引主要是由於:
1.精煉簡潔.我覺得這是文言文最大的特點.就拿論語來說,本來多麼簡潔明了.被翻譯後不知所雲.
2.有韻律感.還是論語,翻譯過去在翻譯回來,韻味大變,

㈦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七列轉第五十二有文言文翻譯

新唐書卷一百二十七列轉第五十二譯文資料供參考:
宋之問字延清,又名少連,汾州人。

父宋令文高宗時任東台詳正學士。之問形貌魁梧,善於論辯。二十歲時,武後召他與楊炯分別代行掌管習藝館。多次遷升為尚方監丞、左奉宸內供奉。武後游洛陽龍門,詔令從官賦,左史東方箈先寫好,武後賜錦袍。之問隨即也獻,武後看後十分嘆賞,把給箈的錦袍改賜給之問。
那時張易之等受到特殊的愛寵,之問與閻朝隱、沈亻全期、劉允濟傾心媚附。
易之所寫的各詩文全是之問、朝隱等人所做,甚而至於為易之捧尿壺。到易之被殺,之問貶瀧州參軍,朝隱貶崖州參軍。之問逃歸洛陽,躲在張仲之家。適逢武三思再次當權,張仲之與王同皎商議殺掉武三思以安王室。之問知道了,就讓侄子宋曇與冉祖雍去告密,請求以功贖罪。為此提升為鴻臚主簿。世人不屑他的醜行。
景龍年間,升為考功員外郎。諂媚太平公主,所以被任用。及至安樂公主權盛,又去巴結她。太平公主因之很恨他。中宗准備任他為中書舍人,太平公主揭發他主持貢舉時收受賄賂的醜行,於是貶為汴州長史,還未去,改調越州長史。任內頗能盡力為政。遍游剡地山水,飲酒賦詩。其詩流傳到京師,人人傳誦。
睿宗立,宋之問以奸詐凶險作惡太多罪流放欽州。冉祖雍歷任中書舍人、刑部侍郎。曾在省中擁妓飲酒,被御史揭發,貶為蘄州刺史。這時也流放嶺南。
兩人同賜死桂州。之問得詔令後心驚肉跳,左右徘徊,不能自裁。祖雍請求使者說「:之問有妻兒,請讓他與之訣別。」使者同意,但之問慌亂失措,不能安排家事。祖雍怒,說「我與你同有負於國家,罪有應得,還有什麼可遲疑的?」於是飲酒進食洗沐後自盡。祖雍,是江夏王道宗的外甥,中了進士,當時很有名。
魏建安後直至南朝,詩律多次變化。
到沈約、庾信,要求音韻調協、對仗精密。
到了宋之問、沈亻全期,又加濃艷婉麗,迴避聲韻上的疵病,規定字數、句數,使寫詩如編織錦綉一樣,學習者十分推崇,稱之為「沈、宋」,還說「蘇、李居前,沈、宋並肩」。蘇、李指蘇武與李陵。
當初,之問的父親宋令文,擅長文辭,精研書法,還有超人之力。世人稱他為「三絕」。京都有頭牛好鬥,沒人敢去撩它。宋令文迎面上去拔取它的角,扭折它的頸子殺死了它。後來宋之問以文章陞官,弟之悌因驃悍知名、之訹精於書法。世人說他們兄弟各繼承父親的一絕。
宋之悌,身高八尺。開元中歷任劍南節度使、太原尹。曾犯法被流放朱鳶。
正好蠻人攻陷..州,任宋之悌為總管迎敵。他召募了壯士八人,全副武裝後,大聲喊叫著逼近賊兵「:誰動就死。」賊兵七百人都伏在地上不敢起身,賊亂即平。
宋之訹為連州參軍,刺史聽說他善歌,要他教婢女。他每天手執笏立在簾外,從容地吟唱。
李邕字泰和,揚州江都人。父李善,品行好,學識貫通古今,但不善於寫文章。所以人稱他為「書箱」。顯慶年間,陞官至崇賢館直學士兼沛王侍讀。做《文選注》,闡述分析得精深准確。書獻上後得賞賜頗為豐厚。被委任為潞王府記室參軍,授涇城令。因與賀蘭敏之友好而株連流放姚州。遇赦後回。居住在汴、鄭間教學。學生們從四方遠道而來,傳授其學術,稱之為「文選學」。
李邕年輕時即知名。當初其父注《文選》,有時依詞解析忽略了文意。書成後問到李邕,邕不敢回答。李善一再追問,李邕以為要有所更改。李善說:「替我補充試試。」李邕據詞而表述旨意。
李善覺得兩種解法無法決斷,所以將兩者並錄。邕二十歲後去見特進李嶠,說:「有些書還沒讀過,希望能讀一讀宮廷藏書。」嶠說「:秘閣有萬卷書,哪是短時間就能讀完的?」邕再三懇求,於是讓他暫任秘書。不久,邕告辭。嶠很驚訝,試就秘本書及未公開的文章問他,邕對答如流,嶠十分感嘆:「你將來會成為名家。」
嶠為內史,與監察御史張廷王圭推薦李邕文章高深,氣質耿直,其才堪任諫諍。於是召他授官左拾遺。御史中丞宋瞡揭發張昌宗等謀反事,武後不應。邕立在階下大聲嚷「:瞡所陳述的是社稷大事,陛下應該聽從。」武後的臉色緩和了,同意了宋瞡的奏請。散朝後,有人指責邕說「:你職位卑微,一旦觸怒皇帝,會有不測之禍。」邕說:「不這樣,我的名字也不會傳聞。」
中宗立,鄭普思因善方技而得寵幸,升為秘書監。邕勸諫「:陛下親自主政還不久,再加宮廷之森嚴,故而聽不見世人的議論。如今議論紛紛的都是說普思憑著詭詐妖惑,亂說凶吉,陛下不了解實情,竟讓他供職朝廷。孔子說:『《詩》三百篇,其中心旨意一句話可以概括,就是沒有邪思。』陛下如認為普思確實有長生之術,則爽鳩氏會因之永有天下,天子之位就不是陛下您今日可有的了。他能請來神仙嗎?那秦、漢會因之永有天下,陛下今日也不會是天子了。他會佛法嗎?
那麼梁武帝會因之永有天下,帝位非陛下可得了。他能行鬼道嗎?那麼墨翟、干寶就會各獻其主,永有天下,也沒有今天的陛下了。自古堯舜被尊為聖者,臣看他們所作所為,皆在人事。他們使九族親密和睦,使百官因功受勛。沒聽說以鬼神之道治理天下的。恭請陛下審察。」皇帝聽不進。
漢陽王張柬之、扶陽王桓彥范、平陽王敬暉、南陽王袁恕己、博陵王崔玄日韋五王被殺,邕受株連,被調出京任南和令,又貶為富州司戶參軍事。韋氏亂平,召回任左台殿中侍御史,揭發在任職官之錯誤,人們頗忌怕他。譙王李重福謀反,邕與洛州司馬崔日知追捕余黨有功,調任戶部員外郎。岑羲、崔..厭惡崔日用,而邕與之交往。玄宗還是太子時,邕及崔隱甫、倪若水同受禮遇,岑羲等忌恨他,設法貶邕為舍城丞。玄宗即位,召邕為戶部郎中。張廷王圭為黃門侍郎,姜日交正得寵。共薦邕為御史中丞。宰相姚崇不喜歡邕奸險浮躁,貶他為括州司馬,後徵用為陳州刺史。
皇帝封泰山歸。邕在汴州拜見皇帝。詔令獻辭賦,皇帝看了很高興。因之甚自傲,自稱該居宰相。邕一向輕視張說,張說也不喜歡他。恰有人告邕貪贓枉法,審訊後判死罪。許昌人孔璋上書天子說:「開明之主舉用能人而不計其過錯,取其才能而不問其行為。烈士堅持節操,勇士不避危難。所以晉用林父不計他的過錯,漢任陳平不究他以前的行為。
禽息寧願一死,北郭自甘斷頭。過去如果林父被殺,陳平處死,不用百里奚,放逐晏嬰;那麼,晉就不會擁有赤狄的國土,漢也不會有天子之尊,秦國不會強盛,齊也成不了霸業。臣下見陳州刺史李邕,剛毅忠烈,臨難不以不正當手段求得免禍。過去曾斥敗二張,挫折韋氏,雖屈遭貶謫,但奸人之陰謀未能得逞。這是邕有功於國。且邕所做的,是周濟撫恤孤苦貧病者,家中並無私產。今聽說因受賄罪入獄,死在旦夕。臣聽說活著無益於國的人,不如一死以表彰賢能。
臣願以六尺之軀血染斧鉞以代邕死。臣與邕生平並無來往,臣知邕而邕並不認識臣。臣比不上邕是很明白的。人能識賢而舉薦,是仁;能擔當他人的患難,是義。能做了這兩件好事而後死,臣再無企求。懇請陛下恕邕免死,使能改過自新。能建立林父、曲逆之功,臣得以瞑目;能追隨禽息、北郭的心跡,臣的大願滿足了。倘若陛下認為時當春日不可用刑,則臣請伏劍自刎,不敢麻煩有司。皇天後土可以為證。過去吳楚叛亂,漢得劇孟,賊寇不足為憂,一個賢人就能敵七國之眾。切望能敷設帶罪立功之路,有不計瑕疵之義,遠想劇孟、近赦李邕。況且封泰山大禮之後,天地更新,赦而免論。人誰無過,惟明智之主能謀劃恰當。
臣聽說士為知己者死。臣不被為之而死的人所知而甘於死的原因,並不是特別愛惜邕的賢能,而是為了成就陛下愛惜才能的德行。」
奏書送上後,邕得免死,貶為遵化尉。孔璋流放嶺南。邕妻溫氏又替邕請求戍邊自贖:「邕幼時就學習文章,嫉惡如仇,不被眾人所容。邪佞恨他,儒者也側目而視。多次離開朝廷,貶謫遠郡,幾達十年。歲節都感嘆戀念,聽來令人傷懷。
正逢國家祭於泰山。在法駕回歸時,邕獻牛酒,蒙受帝恩。妾聽說聘用正人則佞人憂慮。邕的遭禍就源於此。邕接連任外官,無人詆毀,偶順天意回朝,罪過旋踵而生,正如諺語所說『士人無論賢或不肖,入朝即遭人忌恨』。願陛下能明察。邕開始受審訊,即被拘於獄中,有五天連水都不得入口,以致氣息奄奄,只得聽命於獄吏。事情都是獄吏口授,迫邕書寫。貸蠶種給人被說成枉法,購羅貢奉,被誣為奸贓。呈上奏書只能投入匭中,戍邊守捉嚴密堅實,即使呼天搶地,有誰能聽。泣血離國,投骨荒野,將永無歸期。妾願讓邕當一名士兵,效力王事,即使戰死沙場,亦是邕的夙志。」表呈上後不看。
邕後來隨宮中權臣楊思勖討嶺南賊有功,調任澧州司馬。開元二十三年(735),起用為括州刺史。喜歡興利除害。後來又因誣枉犯法,被判罪。天子知道他的名字,詔令不判罪。後歷任淄、滑二州刺史,送計簿入京師。當初,邕早就有名望,重義愛士。被斥在朝外日久,不與士大夫交往。入朝後,人們傳說他的眉眼奇特,以致出門時路人聚觀。年輕人慕名去拜謁,門巷都塞滿了。宮中近臣來訪,索要所寫文章,並送給皇帝看。由於別人的嫉妒和進讒,他不能留在朝中,出京任汲郡、北海太守。
天寶年間,左驍衛兵曹參軍柳責力有罪下獄。邕曾贈馬給責力,吉溫要責力牽扯邕曾與之議論國家凶吉,私下厚賂責力。
宰相李林甫一向忌恨邕,於是連及邕也判罪。詔令刑部員外郎祁順之、監察御史羅希..去邕所在郡殺了他。邕時年七十,代宗時,追贈秘書監。
邕的文章長於寫碑頌。人們帶著錢物來請他寫文章。前後收的錢有上萬。
邕雖仕途上不得意,但文章聞名天下,時人稱之為李北海。盧藏用曾說「:邕有如干將莫邪,很難與之爭鋒利,但就是怕被傷殘。」後來邕的命就如此。杜甫知道邕遭受誹謗而死,做《八哀詩》,讀來會替他難過。邕天性豪放,不拘細節,收納饋贈,游獵盡興,終於因此而敗毀。
王翰字子羽,並州晉陽人。年輕時豪放剛健,自恃有才,考中進士,但喜歡賭博酗酒。張嘉貞任並州長史,很賞識他,待他很好。一次王翰親自歌舞以悅張嘉貞,氣宇軒昂瀟灑自如。張說到並州,對王翰更加禮遇,又推薦他為直言極諫,調任昌樂縣尉,又舉薦為超拔群類。
此時正當張說為相,所以徵召王翰為秘書正字,又提升為通事舍人、駕部員外郎。家裡養著一批歌姬舞女,王翰頤指氣使,以王侯自居,人們沒有不厭惡他的。張說免除宰相後,王翰被派出京為汝州長史,又調任仙州別駕,整天與才士豪俠之徒聚飲游樂打獵,擊鼓盡歡,因此又貶為道州司馬,不久死去。
李白,字太白,興聖皇帝九世孫。其父親隋末時因犯罪被流放西域。神龍初年,偷跑回來,客居巴西。李白出生時,其母夢見長庚星,就以此為名。十歲通曉詩書,長大後隱居岷山。州里薦舉他,他不應征。蘇廷頁為益州長史,見白不凡,說「:這人是個非一般的天才,略加培養,可與司馬相如比美。」但李白愛好縱橫之術,喜歡擊劍,輕財行俠。遷居任城,與孔巢父、韓准、裴政、張叔明、陶沔等人住在徂來山,每日酣飲,號曰「竹溪六逸」。
天寶初年,李白南下會稽,與吳筠友善,筠被召入京,白也到了長安。白去見賀知章,知章看了他的文章,嘆賞:「你,是謫仙人啊。」遂向玄宗介紹。皇帝在金鑾殿召見白,與之談論當世事,白獻頌辭一篇。皇帝賜食,親自為他調羹。詔他供奉翰林。白依然與酒友在市中酣飲。
一次皇帝在沉香子亭,見景生情,想要李白譜寫樂章。召他進宮,而白已醉。左右用水灑臉,酒意稍退。給他筆,頃刻之間文即寫成,寫得婉麗精切。皇帝愛其才,多次宴會時召見他。白曾侍候皇帝而沉醉殿上,要高力士替他脫靴。高力士一向尊貴,以此為恥,就挑剔他的詩句刺激楊貴妃。皇帝想封李白為官,貴妃就總是阻止。白自知皇帝身邊的人不能容他,更加放縱灑脫,毫無約束。與賀知章、李適之、汝陽王李..、崔宗之、蘇晉、張旭、焦遂等結為「酒八仙人」。懇求回山,皇帝賜金放還。白於是雲游四方。
曾乘月與崔宗之自採石至金陵,穿著宮廷錦袍坐在船中,旁若無人。
安祿山叛亂,李白輾轉宿松、匡廬間。永王瞞召他為幕府。瞞起兵,白逃回彭澤。瞞事敗,白受牽連被判死罪。
當初,李白在並州,見到郭子儀,覺得他不一般。子儀曾犯法,白設法救了他。
這一次子儀請求免自己的官贖李白之罪,於是詔令流放夜郎。遇到大赦,回尋陽,又因其他事下獄。當時宋若思率領吳兵三千赴河南,經過尋陽,放了白並召他為參謀,不久即辭職。李陽冰任當塗令,白去依附他。代宗立,召李白任左拾遺,但白已去世,年六十多歲。
李白晚年愛好黃老之說。過牛渚磯到姑孰,喜愛謝家青山,想在此終老。他死後即葬在此山東麓。元和末年,宣歙觀察使范傳正來祭祀,禁止人們在墳周圍斫柴。去訪問李白後裔,只有兩個孫女嫁給平民為妻,舉止仍有大家的風范。
因此感傷說「:你們的祖父志在青山。此刻葬在東麓,不是他的本意。」傳正為他改葬,立二碑。並告訴兩個孫女,將為她們改嫁士族。二女辭謝說因孤苦窮困已失身民間,這是命,故而不願意改嫁。傳正贊嘆其志節,免了她們丈夫的徭役。
文宗時,詔令將李白的詩歌、裴..的劍舞、張旭的草書稱之為「三絕」。
張旭,蘇州吳人。嗜酒,每次大醉,大聲呼叫著跑來跑去,這才下筆寫字。
有時用頭蘸墨汁寫字。醒後自己細看,以為是神的傑作,再也寫不出那麼好的字。世人稱他為張顛。
起初,旭任常熟尉,有個老人遞上狀紙要求判決,第二天又來,旭討厭他麻煩,斥責他。老人說:「看您老的書法奇妙,想得到您的字收藏起來。」旭於是問他收藏了些什麼。老人拿出他父親的書法。旭看去,真是天下的奇筆。由此細研揣摩,盡得其法。旭自己說,當初看見公主與挑夫爭路,又聽見鼓吹,由此得書法的精意。又看了公孫大娘舞劍器,學得了舞的神韻。後人論書法,對歐、虞、褚、陸都有不同的觀點。至於對張旭,沒一個說不好的。能繼承他的筆法的,只有崔邈、顏真卿。
鄭虔,鄭州滎陽人。天寶初年,任協律郎採集當時世事,著書八十餘篇。有人偷看了他的文稿,就上書告鄭虔私自修撰國史,鄭虔慌忙地燒掉了它,因此事被貶謫十年。後來回到京城,玄宗愛他的才華,想讓他在身邊任職,因為他不幹事,改為安置在廣文館,以鄭虔為博士。
鄭虔聽到任命,不知廣文館是管什麼的。
問宰相,宰相說:「皇上為加強儒學,設置廣文館,以集聚賢人,使後代說廣文博士之職是由你開始的,這不是一件美事嗎?」鄭虔才就職。時間長了,雨水腐蝕了房屋,有關部門不再修葺,就寄居治事於國子館,廣文博士之職從此就廢止了。
當初,鄭虔追記輯錄可以記憶的舊書得四十八篇,國子司業蘇源明題其書為《會粹》。鄭虔善畫山水,喜歡書法,常常苦於無紙,而慈恩寺貯存了幾屋子柿葉,就每日去取葉練習書畫,年久幾乎寫遍了這些柿葉。曾自寫其詩及畫進獻,玄宗用大字在書畫後寫道「:鄭虔三絕。」
升為著作郎。
安祿山反叛,派張通儒劫持百官置於洛陽,賊任鄭虔偽職為水部郎中,因自稱有風疾而未到任,要求為代理市令,暗中以秘密奏章送達靈武。賊亂平定,與張通、王維一起被囚禁於宣陽里。這三人都善做畫,崔圓命他們在書齋中做壁畫,鄭虔等正懼怕被處死,就極力想求救於崔圓,終於被免了死罪,鄭虔貶為台州司戶參軍事,王維只做降職處理。幾年後鄭虔死。
鄭虔之學長於地理,舉凡山川的險易、邊境要地的物產、戍邊兵員的多少,無不詳熟。曾著《天寶軍防錄》,文字典雅,事實詳備。許多儒學家佩服他會寫書,當時號稱「鄭廣文」。居官十分清貧節儉,不求名利。杜甫曾贈詩說:「才名四十年,坐客寒無氈。」
有個叫鄭相如的人,從滄州來,以師禮侍奉鄭虔,虔未以禮相待,一會兒問他所習何業,鄭相如說:「聞孔子說:『繼周者百世可知。』我也能知道。」鄭虔甚感驚駭,相如接著說:「開元三十年後當改年號,十五年後天下要亂,賊臣要僭位稱帝,您會為偽官所污,希望您能謹守臣節,可以免禍。」鄭虔又問:「你自己又會怎樣呢?」相如答說:「我可做三年官,死於衢州。」這一年鄭相如考中進士,任信安縣尉。三年後,鄭虔向吏部詢問,相如果然死去,所以鄭虔記著他的話,終於沒有歸附逆賊。
蕭穎士字茂挺,梁朝鄱陽王蕭恢的七世孫。祖父蕭晶,賢能而有謀略,任雅相討伐高麗時,表奏他為記室。越王李貞興兵,蕭晶拿著簡策晉見,陳述了三條計策,越王不用,蕭晶忖度越王必敗,於是出走,客居並死於廣陵。
穎士四歲能寫文章,十歲補為太學生。看書過目成誦,精通百家譜系與文字之學。開元二十三年考中進士,對策考試第一。其父蕭..,做莒縣丞時獲罪,穎士向府佐張惟一投訴,張惟一說:「蕭..有好兒子,我因蕭..的事受責也不遺憾。」於是平反寬宥了他。
天寶初年,穎士任秘書正字。此時,裴耀卿、席豫、張均、宋遙、韋述等都是前輩,器重蕭穎士的才幹,以平等之禮相待,從此蕭穎士便名揚天下。奉命到趙、衛間搜求散佚之書,滯留很久不復命,被主管官員彈劾免職,留下客居濮陽。於是尹征、王恆、盧異、盧士式、賈邕、趙匡、閻士和、柳並等都以弟子的禮節待他,蕭穎士順序講學,被稱為「蕭夫子」。後奉召為集賢校理。宰相李林甫想見他,穎士正為父親服喪,不去。李林甫曾到朋友家邀穎士見面,穎士前往,哭於門內等待李林甫,李林甫不得已,前往蕭家吊喪後就走。怒怨潁士對自己不謙恭,調他任廣陵參軍事,潁士煩躁不能忍受,做《伐櫻桃樹賦》說:「選擇無用的細枝,在支乾的庇蔭下以苟安,雖本無聞而有人舉薦,但終究不是調味的正品。」以諷刺李林甫。君子可惜他的心地太窄。適逢母親去世免職,流浪於吳越間。
穎士曾說:「孔子做《春秋》,為百代君王不可變易的法則,而司馬遷做本紀、書、表、世家、列傳,敘事模稜兩可,有失一字寓褒貶的筆法體例,不足為訓。」於是從漢元年起到隋恭帝義寧年止,按編年史體例,依照《春秋》按義分類方法做傳百篇。記魏國高貴鄉公曹髦之死時,寫道「:司馬昭弒帝於南闕。」記梁代陳受禪讓時,寫道:「陳霸先反叛。」又因自己是梁代裔孫,梁宣帝降西魏後又被立為帝,繼承了梁的社稷,所以使開國之君的梁武帝又得以享受祭祀三十餘年;往昔曲沃篡位為晉國國君,晉文公為五霸之一,孔子並不貶抑。於是貶抑陳與隋,以唐土德繼承梁的火德為正統,這些都是自做論斷,各儒學家不贊同他的觀點。
太原王緒,是王僧辯的後裔,撰寫了《永寧王輔梁書》,貶抑陳代不稱之為帝,穎士佐助他,也著《梁蕭史譜》並寫《梁不禪陳論》文章來闡發王緒的主旨和體例,使其論點更加鮮明。
史官韋述推薦蕭穎士代替自己,朝廷召他到史館等候詔令,穎士乘傳車到京城。此時李林甫正專權,作威作福,潁士不肯屈從,更加被忌恨,不久就免官,往來於..、杜兩地之間。李林甫死,又調任河南府參軍事。倭國派遣使臣來朝,提出倭國人希望聘請蕭夫子為師,中書舍人張漸等進諫認為不可,於是作罷。
安祿山恃寵放肆,穎士暗地裡對柳並說「:胡人得寵驕傲,不久就會作亂,洛陽也許要先陷入賊手!」就稱病去游太室山。接著安祿山叛亂,穎士去見河南采訪使郭納,就防禦計策進言,郭納忽視不用,穎士嘆息說:「高官們以兒戲態度抵禦強寇,真難辦啊!」聽說封常清在洛陽布置軍隊,穎士去看了看,沒過夜就回來了。於是將家裡書籍藏於箕山、穎水間,隻身到山南,節度使源洧徵召他為掌書記。賊軍的一支部隊進攻南陽,源洧害怕了,想退守江陵,潁士進言說「:官兵守潼關,錢糧需用很急,必待江、淮轉運糧餉才夠用,而糧道經由漢江、沔水,那麼襄陽就是當今天下的咽喉要地,一旦失守,就會喪失天下。而且您現擁有州郡數十、人口百萬,練兵鏟除賊寇,是保衛社稷的大功啊。叛賊正橫行於崤、陝間,您為什麼倉猝丟掉土地,想讓天下人笑話嗎?」源洧就按兵不出。適逢安祿山死,賊兵退去。源洧死後,蕭穎士往金陵客居。永王李瞞召見他,蕭穎士不見。
這時盛王為淮南節度大使,留居蜀地不履任,副大使李承式玩忽軍備、兵勢不振。蕭穎士給宰相崔圓寫信說「:現在軍隊的供應在東南,但楚、越在中原相隔千山萬水,自古中原亂,則東南盜賊先起,應及時派遣盛王去鎮守江淮。」不久,劉展果然反叛。賊兵圍雍丘城,威脅泗上軍,承式遣兵往救,行前大宴賓客,並安排歌姬舞女表演助酒。蕭穎士說「:天子流離在外,這豈是臣子盡情歡樂的時候嗎?派出的援軍處於勝負未卜之境,卻使他們流連聲色,一旦有歸心,誰能拚死效命呢?」李承式不聽。宰相崔圓聽到此事,就任命蕭穎士為揚州功曹參軍。
到任,住了兩天就走了。後來客死於汝南旅舍,年五十二歲,弟子們共擬私謚,稱為文元先生。
穎士喜歡稱道別人的優點,以推薦引進後輩為己任,如李陽、李幼卿、皇甫冉、陸渭等數十人,由於蕭穎士的獎掖品評,都成為知名之士。天下推崇他能識別人才稱之為蕭功曹。曾以兄禮待元德秀,而以殷寅、顏真卿、柳芳、陸據、李華、邵軫、趙驊為友,當時人稱為「殷、顏、柳、陸、李、蕭、邵、趙」,因為他們能一直保持友誼。與他交遊的還有孔至、賈至、源行恭、張有略、族弟蕭季遐、劉穎、韓拯、陳晉、孫益、韋建、韋收等。以上這些人惟有李華能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
曾與李華、陸據游洛陽龍門,讀路旁碑文,蕭穎士一看便能背誦,李華需讀兩遍,陸據要讀三遍才能完全記住。聽說此事的人認為據此可以分出三人才學的高下。有僕人侍候蕭穎士十年,遭殘酷鞭打,有人勸他離去,僕人回答「:不是不能走,而是愛他的才罷了。」穎士多次說班彪、皇甫謐、張華、劉琨、潘尼能崇尚古風,雖處流俗而不動搖,是曹植、陸機所不及的。又說裴子野善於著書。當世人他能看得起的,只有陳子昂、富嘉謨、盧藏用之文章詞藻,董南事、孔述睿之博學而已。
蕭穎士之子蕭存,字伯誠,忠誠耿直有其父之風;文章寫得好,與韓會、沈既濟、梁肅、徐岱等為好友。浙西觀察史李棲筠表奏他為常熟主簿。顏真卿在湖州時,與蕭存、陸鴻漸等探討古今韻字的本源,做書數百篇。建中初年,由殿中侍御史四次升調為比部郎中。張滂主管財稅,徵召他留在京城工作。裴延齡與張滂不和,蕭存厭惡裴不正派,辭去官職,患手足麻痹症而死。
韓愈青年時為蕭存所賞識,從袁州回來時,經過蕭存的廬山故居,蕭的幾個兒子已先死,只有一個女兒尚在,韓愈在經濟上接濟過他的家。
殷寅是陳郡人。邵軫是汝南人。
皇甫冉,字茂政,十歲便能寫文章,張九齡贊嘆稱奇。與弟皇甫曾都善於做詩。天寶年間,相繼考中進士,被任命為無錫縣尉。王縉為河南元帥,表奏他任掌書記。逐步升為右補闕,死去。
皇甫曾字孝常,曾任監察御史。其名聲與皇甫冉不相上下,當時人們把他們比作張景陽、張孟陽兄弟。

㈧ 莊子的「無用」之辨的翻譯

人生路上有太多的未知,誰也無法肯定哪天會發生什麼事情會徹底地改變你。當然版,越深入地認識自己權的本質,以終為始地去思考,能夠比較好地防止這種認識差距。但是,閱歷、經驗、知識結構等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理解到本質的能力。所以,沒有必要那麼心急地要一個確定的答案。越成長,對一些東西會越清晰確定,但對另一些東西也會越不確定。但是我逐漸懂得了安心接受這種對未來的不確定。

㈨ 文言文「無用」之辯

正方抄觀點:
首先,文言文可以起到正本清源的作用。語言與文字不同,不識字的農民也可能有非常豐富的語言,識字的讀書人有可能是個啞巴。文言文,尤其是一些經典,是我們文化的正源,是我們的祖先曾經使用過的語言和文字,在其後的幾千年的時間里,語言的變化可能是天翻地覆,但是,由於文言文的存在,由於文言文被作為教材、被作為考試范圍,使得語言的變化被限定在了一個源頭之下,這樣使得文化得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歷史得以延續。
白話文的缺點恰恰在於他是始終處於變化之中的,沒有一個正宗,現在來看新文化運動主將的「白話文」同樣覺得不夠白話,而這些「白話文」里的「白話」又演變成為另外一種白話,以至於現在出現了所謂「用身體寫作」的作家了,這難道是新文化運動的初衷嗎?這難道是文化嗎?這樣下去的話,文字都會消失。

其次,文言文以言簡意賅,微言大義為鮮明特徵,要想寫出好的白話文作品,一定要有的文言文功底,以文言文為基礎,這樣才能做到「一(文言文)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白話文)」。
反方觀點:
文言文表意過於籠統,念起來較拗口,被白話文取代也是正常的

熱點內容
家庭教師txt下載 發布:2025-07-12 21:17:51 瀏覽:357
挖掘機英語 發布:2025-07-12 21:08:58 瀏覽:521
數學書籍讀後感 發布:2025-07-12 20:52:09 瀏覽:301
2017理科數學三卷 發布:2025-07-12 19:57:52 瀏覽:647
泡溫泉哪裡 發布:2025-07-12 19:48:11 瀏覽:713
師德閱讀答案孫春平 發布:2025-07-12 17:44:03 瀏覽:999
老師被h 發布:2025-07-12 16:59:10 瀏覽:778
化學萬能夾 發布:2025-07-12 15:22:16 瀏覽:206
師德師風大討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2 13:36:50 瀏覽:887
教育功能有哪些 發布:2025-07-12 12:01:32 瀏覽: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