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誠實的文言文

誠實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4 13:44:20

①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譯文:

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布,公孫鞅怕百姓不信任,於是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回三丈的木桿答,下令說有人能把它搬到北門去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很古怪,沒人動手去搬。公孫鞅又說:「能搬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倍半疑地拿著木桿到了北門,立刻獲得了五十金的重賞。這時,公孫鞅才下令頒布變法法令。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這時,那些當初說新法不便的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② 文言文《宗道誠實》怎樣翻譯

《宗道誠實》的翻譯:

魯宗道做人剛正,正直,嫉惡如仇很少容忍,遇到事情敢於直言,不拘謹。作教育太子的官時,家住得離酒店很近,有一次穿著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他)入宮,使者到了門,過了很久,魯宗道才從酒店回來。

使者先回宮了,約定說:「如果皇上怪罪你來晚了,用什麼來回答?」魯宗道說:「(你)只管說實話。」使者說:「你這樣是會有罪的。」(魯宗道)說:「喝酒,人之常情。欺騙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問了,使者詳細地把魯宗道所說的告訴了皇上。

皇帝問魯宗道,他道歉說:「有老朋友從鄉里來,我家貧窮得沒有杯盤,所以到酒店去喝。」皇帝因為他忠誠誠實認為可以重用。

《宗道誠實》的原文:

宗道為人剛直,疾惡 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微行就酒肆中,偶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使者先入,約曰:「即上怪公來遲,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言對。」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

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問,使者具 以宗道言對。帝詰 之。謝曰:「有故人自鄉里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可大用。

此文出自元末·脫脫所寫的《宋史》

(2)誠實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宋史》最早為至正刊本,次為成化朱英重刊本。

元初,元世祖忽必烈就曾詔修宋史,但因體例、年號不一而未成。

元順帝至正三年(1343年)三月,下令修遼、金、宋三史。鐵木兒塔識、賀惟一、張起岩、歐陽玄等七人任總裁官,還有史官斡玉倫徒、泰不華、於文傳、貢師道、余闕、賈魯、危素等23人,脫脫於至正四年五月(1344年)辭職,中書右丞相阿魯圖繼任,阿魯圖雖名為都總裁,但不諳漢字。

作者簡介:

脫脫(1314年-1355年),亦作托克托,亦作脫脫帖木兒,蔑里乞氏,字大用,蒙古族蔑兒乞人 脫脫幼養於伯顏家,從浦江吳直方學。元朝元統二年(1334年),脫脫任同知宣政院事,遷中政使、同知樞密院事、御史大夫、中書右丞相。

當時伯顏為中書右丞相,權傾朝野,向為元順帝所忌,脫脫恐受其累,與順帝密謀逼退伯顏。至正一年(1341年)脫脫為相,大改伯顏舊政,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1343年),脫脫主編《遼史》、《宋史》、《金史》,任都總裁官。

至正四年(即1344年),脫脫因病辭職,到至正九年(即1349年)復出為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卓著,贏得水患災民的民心,上賜號答剌罕(意謂:自在),被贊譽為「賢相」。

③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商鞅立木取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南門,募民有能徙之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④ 國學經典有關誠信的文言文

精銳教育提醒您:曾子殺豬
曾子之妻之市①,其子隨之而泣。其母曰:"女還②,顧反,為女殺彘③。
妻適市反⑤,曾子欲捕彘殺之④,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⑥。"
曾子曰:"嬰兒非與戲耳⑦。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⑧,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⑨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⑩。"
遂烹彘也⑾。
選自《韓非子》,中華書局《諸子集成》本1954年版
注釋
①市:集市。
②女還:你回去吧。 女,同「汝」,人稱代詞,你。
③顧反為女殺彘:等我回來為你殺豬。顧反:我從街上回來。 反,通「返」,返回。彘:讀"zhì」,意為豬。
④(曾子欲捕彘殺)之:代詞,指豬。
⑤妻適市反:妻子剛從集市回來。適:恰巧。
⑥特與嬰兒戲耳:只不過與小孩子開個玩笑罷了。特……耳:不過……罷了。特,不過,只是。 耳,同「爾」,罷了。
⑦非與戲:不可同……開玩笑
⑧今子欺之:現在你欺騙他。子:你,對對方的稱呼。
⑨而:則;就。
⑩成教:教育有效果。
⑾逐烹彘也:於是就殺豬煮肉吃。
[編輯本段]譯文
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回家,等我回來殺豬給你吃。」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殺豬。他的妻子阻止他說:「不過是和孩子開玩笑罷了。」曾子說:「(妻子),小孩是不能和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等著父母去教他,聽從父母親的教導。今天你欺騙孩子,就是在教他欺騙別人。母親欺騙了孩子,孩子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用來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方法。」 於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
[編輯本段]參考故事
曾子的妻子到集市上去,她的兒子哭著跟著她。他的母親(騙他)說:「你回去,等一會(娘)回來給你殺豬(吃)。」孩子信以為真,一邊歡天喜地地跑回家,一邊喊著:「有肉吃了,有肉吃了。」
孩子一整天都待在家裡等媽媽回來,村子裡的小夥伴來找他玩,他都拒絕了。他靠在牆根下一邊曬太陽一邊想像著豬肉的味道,心裡甭提多高興了。
傍晚,孩子遠遠地看見了媽媽回來了,他一邊三步作兩步的跑上前去迎接,一邊喊著:「娘,娘快殺豬,快殺豬,我都快要饞死了。」
曾子的妻子說:「一頭豬頂咱家兩三個月的口糧呢,怎麼能隨隨便便就殺豬呢?」
孩子哇的一聲就哭了。
曾子聞聲而來,知道了事情的真相以後,二話沒說。轉身就回到屋子裡。過一會兒,他舉著菜刀出來了,曾子的妻子嚇壞了,因為曾子一向對孩子非常嚴厲,以為他要教訓孩子,連忙把孩子摟在懷里。哪知曾子卻徑直奔向豬圈。
妻子不解地問:「你舉著菜刀跑到豬圈裡幹啥?」
曾子毫不思索地回答:「殺豬」。
妻子聽了撲哧一聲笑了:「不過年不過節殺什麼豬呢?」
曾子嚴肅地說:「你不是答應過孩子要殺豬給他吃的,既然答應了就應該做到。」
妻子說:「我只不過是騙騙孩子,和小孩子說話何必當真呢?」
曾子說:「對孩子就更應該說到做到了,不然,這不是明擺著讓孩子學著家長撒謊嗎?大人都說話不算話,以後有什麼資格教育孩子呢?」
妻子聽後慚愧地低下了頭,夫妻倆真的殺了豬給孩子吃,並且宴請了鄉親們,告訴鄉親們教育孩子要以身作則。
雖然曾子的做法遭到一些人的嘲笑,但是他卻教育出了誠實守信的孩子。曾子殺豬的故事一直流傳至今,他的人品一直為後代人所尊敬。

⑤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

關於誠信的文言文:《商鞅立木建信》

原文: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於國都市之南門,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國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數。於是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 。

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說,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於公戰,怯於私鬥,鄉邑大治。

譯文:

商鞅變法的條令已准備就緒,還沒公布,擔心百姓不相信自己,於是(命人)在都城市場南門前放置一根高三丈的木頭,招募(能)搬到北門的人,給予十金。

百姓看到後對此感到奇怪,沒有人敢去搬木頭。(商鞅)又說:「能搬木頭的人賞五十金。」有一個人搬了木頭,就給了他五十金,以此來表明沒有欺騙(百姓)。

變法令頒布了一年,秦國百姓前往國都控訴新法使民不便的數以千計。這時太子也觸犯了法律,公孫鞅說:「新法不能順利施行,就在於上層人士帶頭違犯。太子是國君的繼承人,不能施以刑罰,便將他的老師公子虔處刑,將另一個老師公孫賈臉上刺字,以示懲戒。」

第二天,秦國人聽說此事,都遵從了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國出現路不拾遺、山無盜賊的太平景象,百姓勇於為國作戰,不敢再行私鬥,鄉野城鎮都得到了治理。

本文所記載的事,發生在周顯王十年(公元前359年)。秦國在實施新法令之前,立於南門,取信於民。新法實行後,太子犯法,刑其師傅。這兩件事說明了信用是國家的重寶,善於治理國家的人必定得到民眾的信任。

(5)誠實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名鞅,衛國頓丘(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庄鎮) 人。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代。

商鞅輔佐秦孝公,積極實行變法,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

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賜予商於十五邑,號為商君,史稱為商鞅 。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後,商鞅被公子虔指為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屍身車裂,全族被殺。

⑥ 關於誠信的名言文言文

關於誠信的古文名言匯總如下

1、言必誠信,行必忠正。——孔子

2、不信不立,不誠不行。——晁說之

3、一言之美,貴於千金。——葛洪

4、若有人兮天一方,忠為衣兮信為裳。——盧照齡

5、君子憂道不憂貧。——孔子

6、言必信,行必果。——孔子《論語·子路》

7、誠信者,天下之結也。——墨子

8、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9、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

10、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11、千教萬教,教人求真;千學萬學,學做真人。——陶行知

12、信猶五行之土,無定位,無成名,而水金木無不待是以生者。——朱熹

13、小信誠則大信立。——韓非子

14、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王充

15、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子

16、推人以誠,則不言而信矣。——王通《文中子·周公》

17、信不足,安有信。——《管子》

18、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李白

19、民無信不立。——孔子

20、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司馬光

21、人無忠信,不可立於世。——程頤

22、人背信則名不達。——劉向

23、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程頤

24、言無常信,行無常貞,惟利所在,無所不傾,若是則可謂小人矣。——荀子

25、不寶金玉,而忠信以為寶。——《禮記》

26、不須犯一口說,不須著一意念,只憑真真誠誠行將去,久則自有不言之信,默成之孚。

27、人之所助者,信也。——《易經》

28、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孔子

⑦ 關於誠信的古詩文

1、陳太丘與友期

南北朝:劉義慶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文:陳太丘和朋友相約同行,約定的時間在中午,過了中午朋友還沒有到,陳太丘不再等候他而離開了,陳太丘離開後朋友才到。

元方當時年齡七歲,在門外玩耍。陳太丘的朋友問元方:「你的父親在嗎?」元方回答道:「我父親等了您很久您卻還沒有到,已經離開了。」

友人便生氣地說道:「真不是人啊!和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別人先離開了。」元方說:「您與我父親約在正午,正午您沒到,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孩子罵父親,就是沒有禮貌。」朋友感到慚愧,下了車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頭也不回地走進家門。

2、文侯與虞人期獵

兩漢:劉向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是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是乎始強。

譯文:魏文侯同掌管山澤的官約定去打獵。這天,魏文侯與百官飲酒非常的高興,天下起雨來。文侯要出去赴約,隨從的侍臣說:「今天飲酒這么快樂,天又下雨了,您要去哪裡呢?」

魏文侯說:「我與別人約好了去打獵,雖然在這里很快樂,但是怎麼能不去赴約呢?」於是自己前往約定地點,親自取消了打酒宴。魏國從此變得強大。

3、吳起守信

明代:宋濂

昔吳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諾,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來,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來,方與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軍歟?欲服三軍,非信不可也!

譯文:從前吳起外出遇到了老朋友,就留他吃飯。老朋友說:「好啊,等我回來就(到你家)吃飯。」吳起說:「我(在家裡)等待您一起進餐。」(可是)老朋友到了傍晚還沒有來,吳起不吃飯而等候他。

第二天早晨,(吳起)派人去找老朋友,老朋友來了,才同他一起進餐。吳起不吃飯而等候老朋友的原因是怕自己說了話不算數。他堅守信用到如此程度,這是能使軍隊信服的緣由吧!要想使軍隊信服,(作為將領)不守信用是不行的。

4、賈人食言

清代:鄒弢

濟陰之賈人,渡河而亡其舟,棲於浮苴之上,號呼救命。有漁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賈人曰:"我富者也,能救我,予爾百金!"漁者載而登陸,則予十金。

漁者曰:"向許百金而今但予十金?"賈人勃然作色曰:"若漁者也,一日捕魚能獲幾何?而驟得十金猶為不足乎?"漁者黯然而退。他日,賈人浮呂梁而下,舟薄於石,又覆,而漁者在焉。或曰:"何以不就?"漁者曰:"是許金而不酬者也!"未久,賈人沒。

譯文:濟陰有位商人,渡河的時候沉了船,趴在浮在水面的水草上呼救。一位漁夫駕著小舟去救他,不等船劃到跟前,商人就急忙大喊:「我是濟北的大戶,你能救了我,我送給你一百兩銀子。」 漁夫用船把他載到岸上去以後,他卻只給了漁夫十兩銀子。

漁夫問他:「我救你的時候你親口許諾給我一百兩銀子,可是現在只給十兩,這恐怕不合理吧?」商人馬上變了臉說:「你是個打漁的,一天能有多少收入?現在一下子得了十兩銀子,還不滿足嗎?」漁夫很不高興地走開了。

過了些日子,這位商人坐船沿著呂梁河東下,船撞在礁石上又沉了,而那位漁夫剛好在他沉船的地方。有人見漁夫沒動,便問他:「你怎麼不去救救他?」

漁夫輕蔑地回答說:「這是那位答應給我百兩銀子卻又說不算的人。」於是,漁夫把船停在岸邊,看著那位商人在水裡掙扎了一陣就沉沒於河水之中了。

5、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先秦:左丘明

昔齊攻魯,求其岑鼎。魯侯偽獻他鼎而請盟焉。齊侯不信,曰:「若柳季雲是,則請受之。」魯欲使柳季。柳季曰:「君以鼎為國,信者亦臣之國,今欲破臣之國,全君之國,臣所難」魯侯乃獻岑鼎。

譯文:從前,齊國攻打魯國,要索取魯國的鎮國之寶-岑鼎。魯國國君悄悄地換了另外一個鼎獻給齊君,並向齊君請求訂立合約。齊君不相信魯君會把真的岑鼎送來,便提出:「如果柳季說這是真品,那麼我就接受它。」魯君只得去請求柳季。

柳季說:「您把岑鼎當作是國家的重器,而我則把信用看成立身處事的根本。眼下你想破壞臣的根本,保全您的國家,這是臣下難以辦到的事。」魯君無奈只得將岑鼎獻給齊君。

⑧ 有關誠信的古文、詩句都有那些呢

一、惟天下之至誠,為能化。

出自:《禮記·中庸》

解釋:只有天下最真誠的心才能感化人。

二、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

出自:《孟子·離婁上》

解釋:真誠,是自然之理;心地真誠,是為人處世之理。

三、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恆。

出自:《周易·家人》

解釋: 言:言談。物:實際內容。行:行為。恆:恆心。君子說話有根據,做事有恆心。

四、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

出自:《孔子家語·顏回·孔子語》

解釋:君子用行動來說話,小人則光說不做。

五、處己、事上、臨下,皆當如誠為主。

出自:明·薛瑄《讀書錄》

解釋:衡量自己,服膺上級,領導下屬,都應當一概以真誠為准則。

(8)誠實的文言文擴展閱讀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但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熱點內容
二年級語文第一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3 23:48:29 瀏覽:271
湖裡區教師進修學校 發布:2025-07-13 23:20:30 瀏覽:530
給老師的101條建議 發布:2025-07-13 21:59:07 瀏覽:877
教師美文誦讀材料 發布:2025-07-13 20:46:09 瀏覽:211
2017數學高考答案解析 發布:2025-07-13 20:21:13 瀏覽:721
黃岡小狀元四年級上冊語文答案 發布:2025-07-13 18:50:35 瀏覽:24
告訴英語 發布:2025-07-13 18:39:33 瀏覽:202
南陵縣教育信息網 發布:2025-07-13 18:21:05 瀏覽:638
信息技術與英語教學 發布:2025-07-13 14:42:16 瀏覽:896
對教育的 發布:2025-07-13 14:06:14 瀏覽: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