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畫文言文啟示
⑴ 《偷肉》文言文
偷肉
廚子往一富家治酒,竊肉一大塊,藏於帽內。適為主人窺見,有意點作耍他拜揖,好使帽內肉跌下地來。乃曰:「廚司務,偽勸你,我作揖奉謝。」廚子亦知主人已覺,恐跌出不好看相,急跪下曰:「相公若拜揖,小人竟下跪。」
⑵ 袁枚 偷畫 拜託了!!!!急、
嗤:譏笑鄙視
竟:竟然
貧窮到沒辦法,情願用這幅畫換幾斗米
這幅畫首先表現的是小偷的「機智」,反映了主人不可一世,
⑶ 文言文 偷畫中揮叱之去是什麼意思
揮斥之去:抄揮手呵斥他離開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奈,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譯文:有一個人白天進入一戶人家偷畫,剛捲起畫要出門,這家主人從外邊回來。小偷很尷尬,拿著畫跪下說:「這是我家祖宗的畫像,我窮的沒辦法了,想用它來換幾斗米。」主人大笑,譏諷他的愚昧無知,揮手呵斥讓他走了,也沒有打開看。進屋一看,是牆上掛的趙子昂的畫丟了。
這小偷強悍~
⑷ 文言文偷畫的翻譯
有個人白天去別抄人家裡襲偷畫,剛拿畫出門,主人就從外面回來。賊感到很窘迫,手拿著畫跪著說:這幅是我家祖宗的畫像,窮的沒辦法,我願意用幾斗米換。主人聽了大笑,嗤笑他愚蠢,揮手呵斥他離去,也不取畫觀看。主人進了大堂後,發現掛的趙子昂的畫消失了。
⑸ 偷畫文言文易的意思
易:交易、交換。
願以易米數斗:願意用(這幅畫)換幾斗米。
現代漢語中,「易」仍然用於商品交換,如:貿易、交易、易手等等。
【詩詞分析】
我們老師說:每天積累一首詩詞,看賞析,有利於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做起題來思路會清晰些。
我建議,你找些曾經做過的題,看看題型(貌似有畫面描繪、賞析作者情感、分析詞語表達作用、分析表達方式等),積累做題方法。
【詩詞賞析方法】
一、 從詩詞的標題入手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有的標題概括了作品的重要內容,有的標題揭示了作品的線索,有的標題奠定了作者的感情基調。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雲俱黑,江船火獨明。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
標題中的「喜雨」二字是全詩的線索,也是理解全詩內涵的關鍵。首聯著一「好」字贊雨,說它「知時節」;第二、三兩聯以「適時」、「潤物」進一步表現和風細雨的好;尾聯是想像「好雨」之後,萬物發榮滋長的情景。「喜」雖未露面卻「喜」意迭出,表達了詩人滿心歡喜的心情。
二、 從詩詞描寫景色的「冷」「暖」色調入手
古人寫詩作詞,常常是借景抒情,寓情於景。因此,鑒賞時可以先找出寫景的詞句,體味辨別所寫之景色調的「冷」「暖」,准確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水檻遣心二首(其一)杜甫
去郭軒楹敞,無村眺望賒。 澄江平少岸,幽樹晚多花。
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城中十萬戶,此地兩三家。
此詩寫景主要集中在二、三兩聯,詩人先用「澄江少平岸,幽樹晚多花」繪出開闊、幽美的草堂環境,再用「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 畫出一幅生機勃勃的春景圖。你看,魚兒在毛毛細雨中搖曳著身軀,燕子在微風的吹拂下輕盈地飛翔,多麼歡快、多麼閑適啊!詩人正是通過這樣的「暖」色之景,抒發了經歷長期流離生活之後得以安身的閑適、喜悅的心情和對大自然春天的熱愛。
三、 從詩詞所選取的意象入手
意象就是作者把情感化為可以感知的形象符號、情感的客觀對應物。它是構成優美詩篇的基礎,是詩歌的靈魂。古詩詞中的許多意象都有特定的含義,詩人常常通過選取特定的意象來表達內心獨特的情感。我們鑒賞時就要留心詩詞中出現的意象,調動積累,揣摩意象的含義,從而理解作品的內容。
設題方式與解答技巧
設題方式 1、營造了一種怎樣的意境?2、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3、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解答技巧 ①描繪詩中展現的圖景畫面;②概括景物營造的氛圍(如孤寂冷清、恬靜優美、雄渾壯闊、蕭瑟凄涼等);③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如哀怨、激憤、憎惡、憂愁、欣喜、歡快、嚮往、離愁別恨、追古傷今、憂郁沉悶、愉悅、歡快、激動、沉痛、悲憤、哀傷,贊美之情、仰慕之情、惜別之情、依戀之情、豪邁之情、閑適恬淡之情等)。
渡遠荊門外,來從楚國游。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雲生結海樓。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為我們描繪了一幅什麼樣的畫面?
①連綿的群山隨著船行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浩盪的江水奔騰不息,在無盡的原野上滾滾東流。②雄渾壯闊。③抒發了詩人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和對故鄉無限愛戀的真摯情感。
【設題方式與解答技巧】
設題方式1、語言上有何特色?2、分析語言風格或談語言藝術特點?
解答技巧①點明語言特色(如:清新自然、朴實無華、華美絢麗、明白曉暢、多用口語、委婉含蓄、雄渾豪放、筆調婉約、簡練生動,有節奏感、有音樂美、有藝術感染力等);②結合詩句具體分析;③指出詩句表達的感情。
春怨(金昌緒)
打起黃鶯兒,莫教枝上啼。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
請分析此詩的語言特色。
①此詩語言清新自然,朴實無華。②「啼時驚妾夢,不得到遼西」用質朴的語言表明了打黃鶯是因為它驚擾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夢。③表現了女子對丈夫的思念之情。
設題方式1、用了怎樣的表現手法?2、用了什麼表現技巧/藝術手法/手法?
解答技巧①指出所用手法(如抒情:直抒胸臆、托物言志、融情於景、借景抒情;描寫:襯托、聯想和想像、白描;修辭:比興、比喻、擬人、誇張、雙關、用典、設問、反問、反語等);②闡明為什麼;③傳達出詩人的感情。
使至塞上(王維)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征蓬出漢塞」運用了怎樣的手法?應該怎樣理解這句詩?
①運用比喻修辭手法。②詩人寫自己像飄飛的蓬草、歸來的大雁一樣來到北部邊塞。③通過比喻曲折地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抑鬱和激憤。
設題方式:為何說某詞是全詩的關鍵?
解答技巧①對突出主旨的作用;②結構上的作用。
春夜洛城聞笛(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折柳」二字是全詩的關鍵,「折柳」寓意是什麼?你是否同意「關鍵」之說,為什麼?
同意。「折柳」的寓意是「惜別懷遠」,①而此詩的主旨正是思鄉之情。②這種思鄉之情是從聽到「折柳」曲的笛聲所引起的。所以說「折柳」是全詩的關鍵。
設題方式:1、為何說某字最生動傳神?2、某字好在哪裡?
解答技巧①釋義;②據字聯想,再現景象;③烘托的意境,表達的情感。
辛棄疾《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
試說說「了卻君王天下事」的「了卻」二字好在哪裡?
①「了卻」是了結,把事情做完。②現實無奈,詩人終於在夢中「了卻」了驅金復國這一宿願。③語中充滿意氣昂揚的欣慰之情。
設題方式1、蘊涵了怎樣的哲理?2、此句好在哪裡或簡要賞析。
解答技巧①描繪形象或畫面;②闡釋蘊涵的哲理或表達的感情。
《次北固山下》王灣
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
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
膾炙人口的「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一句蘊涵了怎樣的哲理?
①當殘夜還未消退之時,一輪紅日已從海上升起;當舊年尚未逝去之際,江山已呈露春意。②蘊含新事物孕育於舊事物解體之時的哲理。
【課外文言文】
不清楚你們那課外文言文考些什麼(翻譯?和課內文段比較?分析作者?)
個人認為文言文句子翻譯很注重平日里的積累,在學習課內古文時,應有計劃的歸納總結並記憶,例如「的」字的用法分為助詞、消除句子獨立性、代詞等。如果是高中生,對句子結構要明確,主賓定狀補要清楚,才能明確省略句、賓語後置句等,真正把握翻譯大意。
【中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方法】
隨著新課改不斷的深入,對學生全面的素質要求越來越高,尤其是文言文教學。因此,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讓學生學習文言文,尤其學習課外文言文,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我經過教學實踐,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對中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方法的指導。
一、加強對中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方法指導的現實意義
初中文言文是學生學習中的難點。老師在教學中不是過於死摳字、詞、句而顯得呆板、缺乏生機,就是流於形式而顯得浮誇、不扎實;同學們在學習中對於這些「之乎者也」的文字興趣也不大,甚至感到頭疼。這樣一來,往往課內文言文最終以死記硬背來應付考試的需要。如此,也勢必影響了同學們們對課外文言文的閱讀和理解。因此,使學生走出這樣一個困境,真正體會古人的思想情感,領悟文章的時代意義和指導意義,感受中國古文化的博大精深,應該成為我們語文教師嘗試和探索的方向。在多年的教學中,我覺得對學生進行課外文言文閱讀理解的方法指導,顯得尤為重要。「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讓學生掌握方法,使之不懼怕課外文言文,做到對課外文言文的真正理解和感悟。
中考文言文閱讀必然會考到課外語言材料。面對從未讀過的語段或文章,又無工具書可查,怎麼辦?在解答這類題目時,很多同學感到束手無策。下面本人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談談課外文言文閱讀指導的幾點體會。
二、如何指導中學生課外文言文閱讀
(一)、讀
所謂讀,就是誦讀。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是進入作品的最有效途徑,是整體理解作品的必要前提。讓學生在誦讀中聽其言,入其境、品其味、動其情,搜集文章中的外顯信息和頭腦中內存語言知識及生活體驗等信息達到理解的拓寬和深入。
1、速讀全文,整體感知。
許多學生在閱讀中急急忙忙,囫圇吞棗,抓到題目,再回頭看文本,找答案。事實上這樣做只能是事倍功半,既浪費時間,又抓不到要點。所以,學生拿到一篇課外文言文,教師可以先指導他們進行整體的速讀,感知全文內容。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都是一些短小、精悍的小故事,教師可指導學生採用默讀或散讀的方式,快速了解短文的幾個要素,如:時間、地點、人物、人物之間的關系、故事的基本情節和結局等,從而達到初步整體感知故事內容的目的。
2、 精讀語句,正確停頓。
面對一篇陌生的文言課文,許多學生缺乏耐心來疏通文本內容。尤其是一些語句內的停頓往往被忽略了,從而造成閱讀的障礙或歧義。如何正確處理停頓?當然首推朗讀。教師應指導學生採用一定的朗讀方法反復朗讀,感受恰當而必要的句讀,理清句子內部的層次和關系,從而深入了解文意。
3、 品讀細節,把握人物。
課外文言文以故事取勝,了解了文章的主要情節內容後,要想進一步體會文章主旨,自然離不了人物,而把握人物形象則要關注人物描寫,尤其是一些細節的描寫往往能傳達出人物的本質和用心。教師此時要引導學生品讀這些細節,如:揣摩人物語言的語氣,關注神態的變化,注意動作的指向等,從而明白人物的真正意圖。例如語段《偷畫》: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賴,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這則短文中主人的「大笑」「嗤」「揮叱」「竟不取視」等神態、語氣,仔細品讀,就可發現主人是一個自以為是、易被假象蒙蔽的人。如此,再結合結局,短文的啟示意義就凸顯而出了。因此,品讀人物言行,人物的性格、為人也就瞭然於心,對文章主旨的把握也必然順理成章了。
(二)、猜
所謂猜,就是猜讀,根據字形揣摩字義。因為字形和字義之間大都有密切的關系。只有把文言文字義弄清楚,才能正確無誤的閱讀文言文,理解文章內容,把握作者思路和構想。
1、利用字形特點,猜測字義。
形聲字在漢字里佔了約85%,弄懂形聲字的字義對我們看懂古文有很大的幫助。首先我們先弄懂形聲字的形旁,它對我們結合句意推斷該字的詞義有很重要的提示作用。如:
①歸以告蒙母,母恚欲罰之。《呂蒙傳》 「恚」與「心」有關,想去征罰他的應是心裡「很生氣」 。
②翌日,問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明史》 「饌」是「飠」旁,可猜與食物有關。
③炳燭之明,孰與昧行。《師曠論學》 「昧」從「日」旁,與「日光」有關,「日未」可猜為「沒有日光」,「昧行」就是「摸黑走路」。
又凡從「頁」的字,多與人的腦袋有關(「頁」是「首」的變形)。有的是頭部各部分,如頭、顱、頂、顛、頰、頤等;有的是頭的形象,如頹(禿發)、頒、碩(大頭)、頃、頗(頭不正)、頌(容顏)等;有的是頭的動作或感覺,如頓(磕頭)、頫(低頭)、煩(發熱頭痛)等。又如從從「貝」的字多與財物有關等。會意字、指事字也可以猜其字義,如:間問群臣臧否《明史》「間」原指陽光從門縫中照進來。引申為「私下」。讓學生根據字形大膽地猜字義,學生越猜越起勁,簡直樂在其中。
2、利用組詞特點,猜測詞義。
古漢語構成句的最小單位以單音節詞占絕大多數,而現代漢語則以雙音節詞居多,在由單音節向雙音節詞轉換的過程中,又多以同義合並或近義合並或反義並列為構詞特徵。我們在閱讀中遇到不懂的實詞時,可以使用組詞的方法,猜讀其意義。如:
①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鄭人逃暑》
流(流動),影(影子),移(移動),徙(遷徙),從(跟從),陰(陰影)
②縝少孤貧,事母孝謹。《范縝篤學》
少(年少),孤(孤兒),貧(貧困),孝(孝順),謹(恭謹)
先組詞,再結合句子、上下文的內容,我們大致可以比較准確地猜度出句子的含義。
3、利用詞性辨識,推測詞義。
漢字具有多義性的特點,詞性不同,其詞義往往也是不同的,因此,可以根據整個句子的含義或詞的結構特點來推測出句子中較難理解的詞的意義了。
採用詞性辨識揣摩詞義的方法,既可以加強基礎知識的訓練,起到「溫故」的作用,又可舉一反三,以此貫彼,得到「知新」的樂趣。如:
①王賢其母,說其義。《韓詩外傳》「賢」意動用法「認為……賢明」
②毋妄言,族矣。《學萬人敵》「族」作謂語可理解為動詞「滅族」
假如引進一組同詞面而詞性不同的詞來比較教學,則效果會更佳。如:
① 爾何來竊吾所秘?《書斷 王羲之》「所」字後面跟名詞,「秘」應理解為「秘籍」
②父見其小,恐不能秘之。《書斷 王羲之》「秘之」中的「秘」應是謂語是動詞應理為「守秘」
4、利用對文互義特點,猜測詞義。
古漢語相對於現代漢語文法講究語言的工整,這是古文的又一顯著特點。那麼,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於對應位置的詞語,我們往往可以根據其意義上相同、相近、相對的特點,求得詞語的正確解釋。如:性質直,好危言高論《范縝篤學》「危」與「高」可猜為意思相近的字。「危言高論」可理為「標新立異的宏論」。採用兩句或一組整齊的句子來表達同一層意思。這種語言特點,為我們的釋詞教學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總的來說用「猜」方法理解字義雖然並不十分科學,很多時候我們必須依靠字典來確定字詞的含義。但是這種方法帶給學生一種信息,那就是:學古文我們先不要怕它,把一篇古文分拆成許多字詞,一個一個字詞的意思弄明白了,就能慢慢弄懂整篇文章。這種方法的意義在於,讓學生找到閱讀古文的「入口」,像庖丁解牛一樣,找到下刀的地方,找到切割的方法,翻譯古文不是一件難事,閱讀古文甚至會變得很有趣。
(三)、通
所謂通,就是疏通文本。為了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本思想內容,對於短文中出現(注釋中未出現)的關鍵字詞句的理解,也要學會適當的方法,從而更好地疏通文意,為把握人物,感悟中心服務。
字詞的含義理解了,並不代表同學們能順暢地疏通文意了,還進行句子解釋的指導。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子有固定的句式或句型,只要同學們熟練掌握,句意的疏通問題將迎刃而解。
首先,學生要熟悉熟悉一些常見的固定句式,了解幾種常見的文言句式標志。如:
判斷句:用於表示判斷的詞常有「…者,…也」、「…者」、「…也」等
疑問句:疑問代詞(誰、何、安、焉)等,疑問語氣詞(乎、耶、邪)等
被動句:被動詞(於、為、為…所)等
否定句:否定詞(不、未、非、無、否)等
其它還有「乃」「為」「非」「悉」等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斷。
其次,學會調整倒裝的成份。如:賓語前置、狀語後置、數量詞後置等,讓同學們學會調整語序,符合現代漢語的規范。
再次,養成主動補充省略成份的習慣。如有些語句主語省略、賓語省略、量詞省略,等等,教師要指導同學們聯繫上下文,作出恰當的補充,使句子意思完整。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教師應提醒學生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提醒學生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四)、積
知識積累是能力提高的基礎。閱讀文言文,平日里養成「善於積累」的好習慣,就會具備一定的閱讀能力,而積累字詞解釋是讀懂課外文言文的關鍵。
學生在平時課內文言文學習的時候,要積累一些這些知識。
一是積累文言文中特殊字詞的用法,即:通假字、多義詞、古今詞(古今詞義差別大的詞)、活用詞。
二是積累特殊句式,文言文常見的特殊句式有:省略句、被動句、倒裝句、判斷句。
這兩方面的積累量比較大,有的也很有難度,有學生就望而生畏。其實,這些特殊詞彙和句子它們是分散到具體課文裡面的,看起來很多,每篇文章卻不是很多,每學習一篇,把他們整理下來,默記於心,三年下來,數量就很可觀!加上老師在上課的時候也會反復講解並強調,還有各種參考資料,每一課這些特殊詞彙和特殊句子的用法人家都總結出來了,只要我們有了積累的意識,上課用心聽講,下課勤翻資料勤整理,有的放矢,積少成多,三年下來,數量就很可觀了,所以沒有望而生畏的必要哦!
三是積累經典句子或詞彙,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些經典句子,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給我們日常的談吐和寫文章錦上添花的!
有的積累也可以從字源入手激發學生積累興趣。
1、追朔字源,激發興趣。
我們應根據古漢語的特點來激起學生的興趣,漢字屬於表意體系的文字。其字義和字形之間大都有密切的關系,從其構字特點中,往往可以探求這個字的意義軌跡。引導學生了解造字法,不僅能使學生牢牢地記住字義,並能准確地區分其細小差別。如:
金文的「步」像腳趾朝上的左右腳掌,當人的雙足交替向前走動,其本義就是「行」。
金文的「行」的中間是一條大路,左右兩側分開兩條小路,樣子與「十字路口」相近,行字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走」。
金文的「走」字上面像一個擺動雙臂向前奔走的人形,下面的「止」代表腳,一個向前奔走的人再加多一隻腳,說明走得很快。本義是「跑」。
學生在追朔字源,積累字義過程中,對古漢字產生了極大的興趣,都認為古文不再枯燥難懂,學習熱情高漲。
2、建「知識庫」,形成系統。
為使學生記得更牢固,並使之形成系統。本人還要求每位學生都准備一個筆記本, 建立「文言知識庫」, 把每課課內文言文的課後的註解中重點實詞、虛詞,常用句式等做好登記,定期回顧、翻查從前學過的意義和用法,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聯系、歸類、比較。做到縱向積累和橫向積累相結合。學生在積累中不但提高了在文言文閱讀中的詞語辨析能力,還體會到積累帶來的極大益處。結果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積極性很高,這為閱讀課外文言文打下很好的基礎。
(五)、移
所謂移,就是遷移的意思。
遷移就是「學以致用」,課外文言文,理解詞語、疏通全文的時候,一定要聯系學過的知識,萬不可望文生義,例如「我有父母妻子,待此然後食。」一句中的「妻子」,我們在文言文《桃花源記》中學過,切不可理解為「男子的配偶」,而是「妻子和孩子」;有一句文言文「吾欲與仲孺過魏其侯,會仲孺有服。」其中「過」,不能以現在的意思來妄加推測成「路過、經過」,在孟浩然的詩歌《過故人庄》中我們已經學過,它是「拜訪」的意思,其中的「會」,我們在《口技》一文中也學過,是「適逢,恰巧遇到」的意思,和現代漢語中的意思大相徑庭,所以,學習文言文,要學會遷移,就是要善於聯系課內學過的知識,舉一反三,而且要有文言意識,疏通文義不能只考慮詞彙的現代漢語中的意思。
三、方法能使學生提高課外文言文閱讀能力
通過教學實踐,我深深體會到,文言文課內學習是第一位的,是基礎,課內學得好、學得精,腦中裝了幾十篇文章,知識便可轉化為能力,閱讀文言文的水平也就會提高得很快;相反,平時不好好學習課文,學了後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試前只是盲目做題,考試時全憑猜測,那麼,十個有十個是不會成功的。
不少省市在課內向課外延伸、拓展、遷移上,已作了積極的嘗試。對於課外短文閱讀分析的內容,不少學生感到復習無從下手。其實,只要平時認真地學好課內文言文,課外文言文的閱讀也就迎刃而解了。因為課外的文言短文考查大多選淺顯的、與初中生認知水平接近的文章,且所考查的詞句均在課內文言文中出現過的。考生在解答這類題目時,首先要保持良好的心態,努力穩定自己的情緒;其次要努力通過回憶和再現課本上學到的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絕大部分題目都能迎刃而解;再者平時要適當增加一些課外淺顯文言文的閱讀,提高自己文言文閱讀能力。
運用「讀、猜、通、積、移」的方法指導學生閱讀課外文言文,培養了學生閱讀文言文的興趣,激發他們對祖國語言文字的情感,使學生望而生卻的課外文言文將不再是「霧里看花」,給初中文言文閱讀教學帶來了無限生機。
最後,願你在語文學習中更上一層樓~~
⑺ 子曰,古語,文言文,或者名言。偷東西不好,或者偷人家東西可恥類似的古語。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奈,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
⑻ 偷畫 文言文中的賊和主人的性格
盜賊比較機智,隨機應變能力較強;
主人則高傲不屑,目中無人,最後總導致吃大虧。
⑼ 以前初中做文言文,有一個文人交往的故事,大概是書童偷了畫,但是一方見另一方病篤就沒有告訴他
不好意思,我沒有什麼印象。
剛才搜了一下初中的文言文,也沒有找到和你說的類似的,抱歉了。
⑽ 文言文偷畫的翻譯
譯文:賊人驚慌急迫之間,捧著畫跪下說道「這是小人祖宗的畫像,(我)實在窮得沒辦法了,願將此畫換您的幾斗米。」主人聽了大笑,譏嗤賊人愚笨,將他趕了出去,卻沒有想過要把畫拿來查看查看。待到進了廳堂,(才發現堂上)掛著的趙子昂的名畫不見了。
原文如下:
有白日入人家偷畫者,方卷出門,主人自外歸。賊窘,持畫而跪曰:「此小人家祖宗像也,窮極無奈,願以易米數斗。」主人大笑,嗤其愚妄,揮叱之去,竟不取視。登堂,則所懸趙子昂畫失矣。
《偷畫》選自清代文學家古典名著小說《子不語》第二十三卷。
(10)偷畫文言文啟示擴展閱讀
《子不語》成書於乾隆年間,這個時期是清朝國力正值強盛的階段,也是中國封建文化專制嚴重的時代。乾隆皇帝堅持以文治來控制天下百姓的行為和思想,要求「思不出其位」,滿朝官員不敢妄談時政,讀書人不敢輕易著述,對文字帶來禍患的懼怕,使他們在創作上畏首畏尾,一旦有所逾矩,就會付出失去生命的沉重代價。
整個乾隆朝所發動的文字獄是有清一代數量最多、波及最廣、歷時最久的。在前所未有的文化高壓和緊張的社會氛圍下,小說作為街談巷語和道聽途說的「小道之言」,只要不涉及到當朝的政治問題,被查禁的尚屬少數,但這也極大地限制了文言小說的創作題材和風格。一部分文人於是轉向以想像和虛構為特徵的文學創作,如清初出現的《聊齋志異》,對同時期和後期文學作品有著深遠影響。
《聊齋志異》的成功之後,出現了許多模仿之作,這些後起之作便包括了袁枚的《子不語》。與蒲松齡借書抒憤和《聊齋志異》的「托鬼言志」不同,袁枚雖仕途不甚順利,沒有實現心中的預期,但是他一生生活無憂,對人間冷暖的體察感悟自然多是閑情、溫情,而非悲情,袁枚在《子不語》的序言中說:「餘生平寡嗜好,凡飲酒、度曲、樗蒲,可以接群居之歡者,一無能焉。文史外無以自娛,乃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非有所惑也。」
從這可以看出,袁枚創作《子不語》基本上是出於自己的興趣,記錄奇聞異事也多是為了娛樂的需要,為自己和讀者都提供輕松的消遣。
《子不語》的材料多數來自袁枚的親朋好友口述,其次是作者所親歷或目擊加以演繹而成,也有一小部分出自當時官方的邸報或公文,還有採用他人著作的。這些,袁枚都作了交待。如卷一《常格述冤》開頭即註明「乾隆十六年八月初三日,閱邸抄」,卷十三《見娘堡》結尾論「事載姜西溟文集中,韓尚書為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