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

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

發布時間: 2020-12-04 14:51:40

㈠ 跪求高一人教版美術鑒賞選修的第九課《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的課件

「中國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課件,希望對你有幫助

各位評委老師,你們好。我說課的內容是高中美術欣賞第二冊第18課《中國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我從教材分析、教法運用、學法指導、教學手段和教學過程五個方面加以闡述。

一、教材分析
(一)本課的內容、地位、作用
本課使學生初步了解什麼是「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我國在這方面具有的豐富資源和分步狀況。通過本課的引導學習,引起學生對民間美術的關注,學會欣賞並理解民間美術的價值及深刻內涵。使學生能關注自己的家鄉和我國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逐漸建立和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自覺成為非物質文化保護隊伍的一員。
(二)教學目標
使學生對中國民間美術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在這方面的具體資源有所認識和理解;開闊眼界、提高認識、增進知識,加深對保護中國民間美術與「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迫切性和重要意義的認識;建立和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意識。
(三)教學重點
本課教學重點是對我國的「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介紹。主要包括崑曲、面具、剪花娘子、服飾和織綉、民間傳說和故事等。
(理由:讓學生更多的了解中國民間美術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些具體項既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又是更好的理解「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必要手段)
(四)教學難點
對「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概念的理解。教師一方面要通過上述具體內容分析什麼是「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方面還要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的三個概念:自然遺產、文化遺產、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對比進行比較,讓學生學會區別三個不同的概念。
(由於 「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比較概念化,加之學生對民間藝術本來了解就不多,所以理解起來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
本課我主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播放相關圖片、戲曲、視頻,並結合討論法、實踐活動、講時事等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使學生在學習中獲得快樂。

三、學法:
觀察、感受、理解、記憶、實踐操作、討論、調查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聽戲曲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播放崑曲《十五貫》的部分選段。
提出問題:「剛剛聽完的這一段戲曲結合這些圖片,我想請同學們猜一猜這屬於什麼戲曲?」
學生活動:學生傾聽、欣賞、思考並舉手回答問題:「是京劇!」「是崑曲!」...
(用新穎的形式引起學生的興趣,從而引出主題的思考——「非物質文化遺產」。)
教師活動:「那好,我們再聽另外一段」。播放著名京劇《智取威虎山》選段。
提出問題:「這一段是什麼戲曲呢?」
學生紛紛表示:「這是京劇!」「智取威虎山」
教師提問:那京劇之前播放的選段,到底又是什麼呢?
學生回答:「崑曲」。
提問學生:「你以前聽過崑曲嗎?對它有什麼了解,還是有了課前預習,猜到的?」
(上面主要採用了對比教育,是教育滲透與加深印象、加深理解較好的形式,有助於課堂教學的生動化)

(二)講授新課
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崑曲」
教師留問:a、崑曲是什麼?
b、什麼是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學生活動:看課本,找答案。
(板書課題:中國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的保護)
(通過設問,引起學生思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1.「崑曲」是什麼?
教師活動:介紹崑曲《十五貫》,播放崑曲《牡丹亭》選段。
提出問題:a、崑曲有什麼特點?
b、崑曲和京劇在藝術上有哪些不同呢
學生活動:傾聽、欣賞、思考、各抒己見。
教師作總結並播放專家講解的短片。
(聽崑曲《牡丹亭》選段和專家講解是為了加深學生的印象)
2. 區別自然遺產、文化遺產、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教師活動:分別展示九寨溝、卧龍大熊貓棲息地和長城、故宮以及戲劇、舞蹈、唐卡等圖片進行比較。
提出問題:a、什麼是自然遺產?
b、什麼是物質文化遺產?
c、什麼是非物質文化遺產?
d、在中國,你都知道有哪些例子?
學生活動:看圖片,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闡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3.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教師提問:崑曲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有什麼重要意義?
學生回答:「對崑曲的復興和保護起到了積極的意義」,「有相應的立法進行保護」,「為民族文化的傳承起到積極的意義」。
(通過多發動學生回答問題,積極調動學生參與討論,讓學生樂於思考,善於總結,敢於闡述自己的觀點,使本課更好的達到教學目的)

(三)分類欣賞
1. 面具
教師活動:圖片介紹與實物介紹結合,並展示。
提出問題:同學們了解到這些面具出現在什麼時候,什麼民族?
教師根據學生回答進行總結歸納。
(用圖片與實物調動學生積極求知慾,從而深入研究其中的含義)
2. 剪花娘子
教師展示圖片,對民間剪紙藝術家之一及其剪紙藝術特點做簡單介紹。
提出問題:a、剪紙的工具和種類?
b、你能剪處什麼樣式的剪紙作品來?
(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讓學生在課前進行剪紙練習,並將作品在班上展示。因為通過操作,才能更深刻的體會剪紙藝術家的剪紙魅力)
3. 服飾和織綉
教師展示圖片並提問:民間服飾與織綉有什麼特點?
學生仔細觀察,回答問題。教師總結歸納。
4. 民間傳說和故事
教師活動:播放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提出問題:這是什麼曲子?來自什麼傳說故事?(請同學來講述《梁祝》的故事)
學生活動:傾聽,欣賞,回答問題,講故事。
(通過講故事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生的興趣,同時幫助學生對民間傳說進行客觀的認識和分析,結合「非物質文化的遺產」的保護來談)

(四)課堂小結
觀看紀錄片《達比亞》,談韓國注冊端午節一事,來討論非物質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和困惑以及該怎麼做。
(從學生自身出發講述自己的感受,也檢查對本課學習理解的情況。同時從課內聯繫到課外,引導學生關心時事,關心周邊的事,加深對保護中國民間美術與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切性和重要意義的認識)

(五)板書設計
1.、「人類口傳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
2、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義
3、我國有哪些非物質文化資源
4、非物質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我們該怎麼做

如何鑒定中國民間美術它包括哪些內容

中國民間美術包括繪畫、雕塑、玩具、刺綉染織、服飾、傢具器皿、戲具、剪紙、紙扎燈紙、編織。
1、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
2、 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活動玩具等。
4、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
5、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6、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
7、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
8、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
9、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
10、 編織。包括草編 、竹編 、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 、紙編等。食品。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

㈢ 中國民間美術的種類

民間美抄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①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活動玩具等。④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⑨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⑩ 編織。包括草編 、竹編 、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 、紙編等。食品。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

㈣ 高一美術16課中國民間美術教案

首先要吃透教材,把教材的編寫意圖弄明白,讀懂參考教學用書很重要版.
其次要備學生、備課文、備自權己,有教學思路
教案的格式:一教學內容分析;二教學目標(分為認知目標,技能目標,情感目標)三教學重點與難點;四學習者特徵分析;五教學策略與設計;六教學過程(重點);七教學評價設計;八課後反思及自我評價.

㈤ 中國民間美術的地方代表

一、窗花剪紙
窗花剪紙是陝西民間最廣泛、最普及的民間藝術活動。這種傳統的裝飾藝術源遠流長,早在漢代,民間農夫女子就使用金銀箔和彩帛剪成一種「方勝花鳥」,貼在鬢角以作美麗的裝飾風尚,後來逐步發展,到隋唐時代,在節日、慶典用彩紙剪成各種花草、動植物、人物故事,貼在窗格上的稱「窗花」」,貼在門楣上的稱「門簽」、「門畫」,婚嫁時床頭、牆炕上的稱「貼花」、「喜花」、「頂蓬花」等;宋代就有了系統的各種剪紙講究,使「喜花」、「禮花」、「門花」在婚嫁上應用到喪禮和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喪葬,有長筒形的各種「葬儀花」;明清時期,女子出嫁,十分講求「上炕剪子」(即會剪各種窗花、衣樣等刀剪工藝活路),所謂「上炕剪子下炕鐮」。發展到近現代,陝西各地農村,上至老年婦女,下至青少年女子,幾乎家家都有剪貼窗花的習俗,多數人都會剪出個「花鳥蟲魚」來,許多家戶,均保存有「窗花底樣」,逢年過節,前後窗格、牆頭,都貼有各種人物、戲曲、山水、花鳥蟲魚、家禽、獸物等剪紙和窗花,尤其以剪紙最為普遍。每逢紅(喜慶)白(喪葬)事、喜慶、節日,都要剪貼各種「花格」、「花邊」、單、雙「喜」字、「吉祥圖」、「太極圖」等,把房間、堂屋布置得有條有理,美觀鮮沽。這種習俗,代代相傳,有增無減,日漸興盛。在許多農戶,窗花剪紙成為擇婚的條件之一,如某某姑娘「能描(繪)、能剪(窗花、衣服樣式、款式)、能扎(綉工)」,就被農家競相擇婚,同時,這種剪紙工藝也成為人與人、戶與戶之問,求美、比美、爭勝的風俗內容之一。這都充分反映了陝西民間各族人民的共同心理。
陝西窗花剪紙,陝北、關中、陝南三個地域之間,各有特色和差異,這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區域文化傳統的差異。至於個人風格的差異,則取決於民間藝術家素質的差異,除了先天性因素外,閱歷、文化修養、個人愛好也是民間藝術家的重要後天因素。陝北窗花剪紙,在全國較有名氣,這是由於延安革命根據地的藝術家廣為扶植、引導、介紹的結果,當然,其窗花藝術的蘊藏和質地之雄厚,是歷史形成的。陝北窗花比較渾厚、純真,自然成趣,反映了陝北人民的質朴和敦厚,其山水人物、各種山區風情躍然紙上;關中的窗花剪紙,略顯粗獷兼有巧思,許多窗花剪紙有粗有細,巧、捷玲瓏,題材多而廣,形式雜而巧,並且,不以「識字」作為標准,許多不識字的老年婦女,所剪出的窗花,其巧思與結構,令識字者「瞠目啞舌」、贊嘆不已;陝南一帶的窗花,相對之下,較關中為少,但各種剪紙、工藝較多且廣泛,商洛、安康、漢中等地的剪紙、工藝還享名省內外。
在繁浩的窗花剪紙中,戲劇人物、戲劇故事、花鳥蟲魚、禽獸龍麟以及各種風習、世俗等方面的選題,是窗花剪紙的主要內容。其色調一般是單色(黑或某一種單彩),也有各種彩色窗花(彩紙或染成色紙),窗花剪紙構圖精巧,一般線條、線體互相接連,不能斷筆斷頭斷線。所以,構圖必須單純、優美,不能過於細碎、瑣繁,以免剪刀難於開合。
陝西窗花剪紙有名者!
一朝邑剪紙朝邑窗花剪紙,屬陝西東府具有特色的一派,它較其它縣的窗花古樸、秀麗,式樣略長,色彩獨具,其內容以剪各種戲劇人物為最有名,參加省展出的名品資料,現存陝西省群眾藝術館。
二永壽剪紙永壽剪紙的構圖、風格,被稱為巧捷渾厚,有山區、平原人民生活風俗奇趣。農村婦女安玉芳,60多歲,被稱為專家「花匠」,參加過省、地、縣三級美術大賽;夏玉梅,古屯鄉婦女,善剪各種飛鳥,得意之作《百鳥朝鳳》馳名國內,並赴法國展出。
三岐山、鳳翔剪紙鳳翔縣彪角鄉卧龍村,被稱為「剪紙村」,李拉翠是該村最有名者,可剪上千種花樣,窗花比其它縣大一倍,構圖豐滿,新奇別致,屬真正的傳統的岐(山)鳳(翔)窗花。岐、鳳窗花在該地農戶中,多被當作家庭副業,每年秋後動剪,「臘八」(臘月初八日)上市,十餘對可賣幾角錢,遠銷鳳翔縣城、蔡家坡、太白縣等地,有的巧手婦女,一年賣「彪角窗花」,可得數百元收入。
四大荔窗花大荔縣流行皮影戲,其刻技高超,民問紛紛仿效,因而窗花剪紙隨之興起。窗花中各種戲劇人物、故事因此而盛行當地,家家戶戶窗格、院牆,無不張貼各種窗花剪紙花樣,其人物活靈活現;另外,各種花鳥蟲魚剪紙,也不絕於各戶窗欞。
五安塞剪紙安塞剪紙名馳國內外,在手法上,分陽刻、陰刻兩種手法。陽刻,線條粗壯有力,黑白分明;陰刻,大刀闊斧,有如畫像、木刻。在省上舉辦的剪紙展覽中,安塞婦女張芝蘭的《三個老漢》獲二等獎、高全愛的《騎驢婆姨》獲一等獎,他們還展出了眾多的傳統、故事、童話剪紙系列,如《老鼠嫁女》、《王祥卧冰》等,也獲得好評。安塞剪紙現已成為陝西的一支流派和風俗畫勁旅。
六定邊剪紙 定邊剪紙是「三邊」剪紙的主要部分,其剪紙有濃厚的人情味和濃郁的生活氣息,在造型上酷似黑白木刻,題材廣泛,風格獨具一格。
陝西是民間藝術大省,窗花剪紙在全國享有很高的聲譽,建國後,先後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剪紙之鄉」的有:安塞、洛川、富縣、旬邑、定邊、靖邊6個縣,還有寶雞、鳳翔、千陽、澄城、華縣、合陽、大荔、延長、黃陵、佳縣、高陵等縣,作品在國內外多次展出並獲獎,有些剪紙藝術家被邀請出訪法國、美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如為陝西、為中國贏得了榮譽的高陵縣耿鎮剪紙藝人王順喜(男),剪紙從不繪大樣,也不下底樣,總是按心中的「心圖」,以眼定線與剪接連不斷地剪,剪出成千過萬的各種花蟲鳥魚及人物。他從八歲開始和父母學剪紙,到40多歲已剪紙30多年,每年臘月出售數斤至數十斤,所剪人物和魚鳥,翻栩如生,多用淡色漫紙,色調自然而巧捷。1980年,美國友人訪問咸陽之機,邀請他現場剪紙,他一不打稿,二不仿人,雙手一時剪出幾出戲劇人物,被拍成電視紀錄片,廣為傳播。
二、鳳翔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據史料所考,迄今已有476年歷史。按從事其業的一個家族一幅祖宗檔案記載,明正德二年(1507)肖里村邰氏家族已有八戶從事年畫副業生產;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前,邰氏已開辦早期年畫「畫局」,以後一直延續六代人190多年。鳳翔木版年畫從小到大,由粗到精,經過了多次起落、興衰,成為中國西北地區首屈一指的民間年畫勝地。邰氏《世興畫局》在近兩個世紀的進程中,立足鳳翔,面向全國,打向國外,起到了較大的促進作用。
木版年畫從畫稿、雕版、印刷到繪彩,都是農民在農閑時手工操作的。清代以前,年畫主題主要是門神,而且主要是筆畫染色;到清代中期的嘉慶、道光年問,年畫由印墨線手工染色,已逐步改變成全部套版印刷,如大門神秦瓊、敬德、方弼、方相等,但如胡須、眉毛部分還是筆描。生產村、戶除肖里村外,還有北肖里村和陳村鎮,三個村共三十多家,有正式的「畫局」六家,種類除了十多幅大門神、大牆畫外,其餘都是中小型門畫及神福,如「六全神」、「福祿壽三星」、「二十四孝」、「春牛圖」、「二十四節氣」、「葯王」等,年產十多萬張,主要銷往陝西關中、甘肅及寧夏、青海等省份。清末民國初,年畫生產發展到六、七十家,圓局有十多家,生產門畫、大中小門神約四十多種;造型有文武式,站、坐、騎馬式,形象多屬歷史人物,如商代的方弼、方相,唐代的秦瓊、敬德、魏徵、蓋蘇文,宋代的包文拯;還有神話故事人物,天官、福、祿、壽三星,劉海、鍾馗、神判等,六全神、槽馬、槽猴;灶神有單灶神、雙灶神、單印架、雙印架、花瓶、燈籠灶等;僅「穀雨」畫,就有五十多種,《十二相》、《四時報喜》等就有四十多種。年畫年產量400萬張以上,銷往全國十多個省市。陝、甘、寧、青、豫、四川等一些省份的農村,處處張貼鳳翔的各種年畫和灶神,已成定俗,年畫客商成批從鳳翔進貨,運回各地暢銷。抗日戰爭到建國前,年畫生產一度低落,但產量還保持年產600多萬張左右。特別是套印出銀色(也叫印銀)、描金以後,群眾如獲至寶,陝、甘、寧、青地區人民,給這種年畫,起了一個美名,叫「西鳳世興畫局」的《金三裁》名牌年畫。
建國後,從1950年到1963年,南、北肖里村,組織起百人以上的「年畫會」,投股金人股,全用機制的白辦公紙、白報紙,生產六神門神,年產300多萬張,仍銷往西北各地。後由於各種運動,年畫生產未恢復到建國前數量。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鳳翔木版年畫有了新生,加上全國及省、市美術工藝界的關心支持,研製出各種年畫近百種,年產又恢復到300多萬張以上。以後他們又組織起「南肖里民間工藝美術研究會」和「鳳怡木版年畫研究會」兩大家,加上個體戶57家,在全國性產銷訂貨會上,全國18個省市訂貨,促使年畫年產1000萬張以上,並銷往西歐、南洋、日本等十多個國家。
鳳翔木版年畫,以其風格獨特大方,概括性強、簡練、艷麗,實空對比強烈,主題突出,有濃厚的意境,健康的民族民間傳統美感,成為民間尊崇流行的一種欣賞、張貼、饋贈佳品,聞名於國內外。
三、鳳翔泥塑
陝西鳳翔縣六營的彩繪泥塑,迄今已有400多年歷史。
泥塑的製作:先制膠泥,多選用細質土,加上膠水,反復壓、踩、揉、蹈而成。制泥塑時,先在撮好的雛型上畫原稿,搞稿制模,按模翻拓,粘合修飾,使之成型,再用土兌膠,以墨色勾線,然後染色點彩,晾乾後刷一層膠水即成。彩繪泥塑有戲劇人物、神話人物、飛禽走獸一百多個品種。這些泥塑,色彩絢麗明快,造型誇張、簡練、質朴大方,妙趣橫生。最受人歡迎的是卧牛、立虎、掛虎、胖娃娃等。這些彩繪泥塑,多被西北各省農村視為逢年過節的佳品,或是給孩子做滿月的紀念品、家庭日常擺設的裝飾品、饋贈親友的禮品。近幾年,鳳翔彩繪泥塑已被陝西省列為旅遊紀念品,對外大量供應。 民間藝術綜述
河北省地處黃河中下游流域,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也是全國唯一的兼有平原、草原、高原、山地、湖泊和海濱的省份。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優越的自然條件,孕育了絢麗多彩、形式多樣的民間藝術。河北民間藝術的地方戲曲、民間曲藝、民間歌舞、鄉村古樂、民間美術、特色工藝、滄州武術、吳橋雜技,在國內外都是享有盛譽的。這些藝術從不同角度表現出的中華民族文化傳統,其共同特色是起源於民間生活,有的是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有的是從外地移植過來的,有的是在新的形式下創新的,最終逐步形成濃厚的地方特色,深為廣大群眾所喜愛,不僅在歷史上有一定的影響,而且至今仍然有著綿延不斷的藝術生命力。河北民間藝術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對人民群眾陶冶情操、娛樂身心、抒發情感、交流思想,起到了無形紐帶的作用,為促進河北省的社會進步,曾做出過彪炳史冊的貢獻。1949年後,河北民間藝術得到了全面系統的整理挖掘,進入了全面復興的時期。1978年以來,這些藝術重又煥發出了勃勃生機,並增加了新的時代特色。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科技文化的進步,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千秋大業中,河北民間藝術更以其獨具的藝術魅力,為凝聚人心、營造健康的精神氛圍,促進中外文化交流,服務於經濟建設,發揮著推進政治、經濟、文化全面發展的社會功能。
一、民間美術
河北民間美術包括民間繪畫、雕刻、手工藝、歷代書法碑帖、寺墓壁畫等內容,其中歷代書法碑貼是研究歷史文物、書法藝術的重要資料,而寺墓壁畫則是研究壁畫藝術和美術史的重要資料,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物價值。民間繪畫取材於民間生活,在繼承傳統繪畫風格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創新,也是河北民間美術的重要組成部分。河北省的手工藝品,數量眾多,藝術成就豐厚。不僅有歷史悠久的傳統陶藝,如定窯、磁窯、邢窯和黑陶等,還有巧奪天工的雕刻藝術,如泥玩具、剪紙、皮影、蠟染、石雕、骨雕、木雕、貝雕等;不僅有惟妙惟肖的裝飾工藝,如滕氏布糊畫、花絲、花絲首飾、花絲擺件
1、玉田泥玩具
河北玉田是一個與玉發生關系,極受歷代一些帝王和有關專家、學者珍視的古縣城。它位於京津唐三市中心,3000多年前為燕國初都所在地,春秋時期歸屬無終子國,唐初設為無終縣。自女皇武則天時期以晉代干寶志怪小說《搜神記》中「陽伯雍無終山種玉」①的故事而更稱為玉田縣。自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命名玉田縣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民間泥塑)」以後,俞加不言自名,炫人眼目。
玉田泥人生產已有二百餘年的歷史,其產地主要分布在戴家屯、西高丘等幾個村。1981年鄉土玩具專家、中國美術館研究員李寸松先生來玉田泥塑之鄉考證:早期玉田泥人動物作品與玉田出土的陶豬、陶馬、泥塤(哨)等漢墓明器頗如孿生。可見民間泥塑源遠流長。歷史的長河,孕育和造就了玉田這塊神奇的土地。清光緒年間,以劉凱(1870--1961)為代表的泥玩具藝人,隨著當時北方盛行的《安天會》(西遊記)、《南西廂記》、《寶劍記》等昆戈戲劇的盛行和楊柳青年畫的流行,對豐富手捏戲文內容的泥人題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後來將玉田泥人延續下來的著名藝人有劉俊祥、王希慶、劉廣田、吳玉成。□
二、民間戲劇
河北具有古老的傳統戲曲。金、元雜劇就是在河北省境內盛行之後,南下傳播到江浙一帶的。明清以來,弋陽、崑山、梆子、二黃等戲曲聲腔,先後在河北盛行。20世紀40年代末,影響最大、發展最快的河北地方劇種,主要有河北梆子與評劇。在河北流行的劇種有30多個,其中河北土生土長的有26個,代表性的有河北梆子、保定老調、安國老調、平調落子、新穎調、橫歧調、哈哈腔、四股弦劇、評劇、唐劇、唐山皮影、保定皮影、南辛庄木偶戲、固義攤戲、絲弦戲、壩上二人台、海興南鑼等。
三、民間曲藝
河北民間曲藝藝術歷史悠久,曲種繁多,節目豐富,在各地流傳的主要曲種有西河大鼓、樂亭大鼓、任丘大鼓、晉州龍鼓、贊皇旗鼓、安國架鼓、高邑腰鼓、常山戰鼓、藁城金鈸戰鼓、滄州木板大鼓、木板書、十不閑以及單弦、平書、相聲、數來寶、快板書、三句半等30餘種。這些曲種,有的演唱長篇大書,有的演唱小段,多年來流傳下來的大小書目數以千計,從事這些曲藝的專業演員和農村業余說唱藝人數以萬計。
四、民間歌舞
河北民間歌舞包括民歌、吹歌、歌舞等形式與內容。其中,河北民歌多為民間口頭創作,內容豐富風格多樣,反映廣闊的歷史生活畫卷,表達了人民群眾的心聲。河北吹歌是一獨具風採的民族民間樂器演奏形式,其樂器多以嗩吶為主,配以管子、笙、笛、板胡伴奏樂器以及鑼、鼓、釵等打擊樂器,在民間逢年過節、婚喪嫁娶或喜慶之日,進行演奏。河北歌舞基本上以秧歌為主,其它還有各種燈類、鼓類以及借用道具表演的獅子舞、竹馬、旱船、花船、小車、大頭舞等146種。
五、民間古樂
河北鄉村古樂活躍於河北鄉村,完整保留下來的主要有邢台市廣宗的太平道樂、巨鹿道教音樂班打醮科儀音樂、廊坊市固安縣屈家營音樂會、軍盧村義和團音樂。這四種音樂的共同特點是披著宗教外衣,卻完全體現著民族文化傳統,均可以稱之為僧儒道三家並用的莊重典雅音樂。這些珍貴的古代文化遺產是我國民族音樂的瑰寶,以其古樸、優雅、獨特在民間音樂大花園中爭奇斗艷。
六、民間武術
中國有民間武術129個拳種,其中52個發源於河北省。這52個拳種主要分布於滄州、邯鄲、保定、唐山、廊坊、衡水、邢台等地。
現存規模和影響較大的有滄州的八極拳、劈掛拳、燕青拳,邯鄲永年的楊式、武式太極拳,廊坊的八卦掌、邢台的梅花拳、深州的形意拳等。
七、民間雜技
河北雜技,歷史悠久,源遠流傳2000多年。中國雜技之鄉有多個,就歷史、民間基礎與國內外影響而言,河北吳橋是最負盛名的。河北吳橋發祥地是雜技搖籃,享有雜技之鄉的盛譽,馳名中外。
據調查,在民國初期,吳橋雜技內容可分為13種類型:一、武術;二、頂技;三、口技;四、蹬技;五、手技;六、車技;七、馬戲;八、高空節目;九、踩鋼絲;十、鑽技;十一、口捻子;十二、魔術;十三、其它(如踢毽子、抖空竹等)。歸納起來包括武術、雜耍、馴獸、幻術四大門類。
現今吳橋雜技在原來的基礎上,又創建和改進了許多新的節目,例如獅子舞、龍燈舞、套圈舞、綵綢舞、中幡、飛鈑、十字飛人、雙層鞦韆、腦擔子、大飛吊子、飛車走壁、大型魔術等。
在歷史上,吳橋縣產生過許多著名的雜技藝人。僅在清代,吳橋就造就了許多蜚聲中外的雜技名流和雜技世家。如,五代耍熊的狗熊程一家,號稱大王一的巨型魔術大師穆成林,曾經贏得衣索比亞皇帝嘆服、獲得一枚金質獎章的姚振奎,多次在皇宮中獻藝的中國民間戲法老前輩蔣德成,創辦中國第一個大馬戲團並享譽東南亞的雜技大師孫富友等,都是吳橋籍雜技藝人。
在全國各地的雜技團體與世界28個國家的雜技團,都有吳橋籍雜技藝人,故國內雜技界有沒有吳橋人不成雜技班之說。吳橋全縣目前共有雜技團29個,共有演員900餘名。
基於吳橋雜技在海內外的深遠影響,以及其廣泛的群眾基礎,河北省於1987年開始舉辦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至今已舉辦過八屆(1987,1989,1991,1993,1995,1997,1999,2001),共有來自亞、非、歐、美、澳等五大洲的近百個國家參加的世界雜技盛會。該雜技節逢單年舉行,一般在10月最後一周或11月的第一周舉行,會場設在省會石家莊,藝術節以滄州鐵獅子鎮海吼為範本,以象徵和平、友誼的綠色為底色,製作了節徽,設金獅、銀獅、銅獅獎。此舉不僅促進了中外雜技藝術的交流,而且也促進了河北對外文化和社會的全面發展。

㈥ 中國民間美術的特點

中國民間美術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 、扎紙 、符道神像 、服裝飾件 、龍舟綵船、月餅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

民間美術分布於各地,因地域、風俗、感情、氣質的差異又形成豐富的品類和風格。但它們都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

另外 ,它們的製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但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巧妙,擅長大膽想像、誇張,且常用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手法,積極樂觀、清新剛健、淳樸活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讓人有更多的喜慶感覺。

(6)美在民間中國民間美術擴展閱讀

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

1、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

2、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活動玩具等。

4、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

5、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㈦ 1.民間美術有哪些種類民間美術與民俗有什麼關系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 、扎紙 、符道神像 、服裝飾件 、龍舟綵船、月餅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民間美術分布於各地,因地域、風俗、感情、氣質的差異又形成豐富的品類和風格。但它們都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另外 ,它們的制 作材 料大都是 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但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巧妙,擅長大膽想像、誇張,且常用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手法,積極樂觀、清新剛健、淳樸活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讓人有更多的喜慶感覺。
種類

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①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② 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③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等。④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⑤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⑥傢具器皿。包括日用陶器、日用瓷器 、木器 、竹器 、漆器、銅器及革製品、車馬具等帶有裝飾及藝術價值者等。⑦戲具。包括木偶、皮影、面具、花會造型等。⑧ 剪紙。包括窗花、禮花、刺綉、刺綉花樣、掛箋等。⑨紙扎燈紙。包括各種花燈、各種紙扎。⑩ 編織。包括草編 、竹編 、柳條編、秫秸編、麥稈編、棕編 、紙編等。食品。糕點模、面花面點造型、糖果造型等。民間美術貫穿於人民生活和精神世界的各個領域,直接反映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和審美趣味,顯示出他們的聰明智慧和藝術才能。
民間美術的造型方法包括主題形象展開造型法,非靜止物象造型方法,時空綜合造型法,適形造型法,適合一定的畫面范圍,猶如適合紋樣。
民間美術造型的基本特徵主要有實用性造型,完美性造型,象徵性特徵,在民間美術的造型中存在著諧音、喻意、符號等三個象徵性藝術語言,表達了中國勞動人民豐富的聯想和含蓄的氣質心態。概括性造型——以概念的手法展現物象自然、質朴的本質風貌),隨意性造型(造型較少理念色彩、意念成份較多。抽象性造型——拋開現實形象的細節,用極簡單的線條概括抽象現實現象,以及程式性造型——按一定的傳統模式造型。
民間美術的審美意象是追求情感上的真。因此,不注重形象上的真,「不求形似,但求神似」是主觀的真實,創作的隨意性就是基於這個道理。民間美術隨意性的造型特點源於;民間藝人嫻熟的技藝所創造的「熟能生巧」之作和因陋就簡條件下的「弄巧成拙」。這類創作表現出「即興發揮」,造型上顯現「隨意、稚拙」的特點。在創作過程中民間藝人表現出異乎尋常的灑脫,他們的精力集中在創作主題的渲染上,乎略細節的處理,表現出一些違背生活常識的不合理情節,讓理念服從於意念、情理服從於情感。在造型中並不完全依賴對自然的觀察和簡單的直觀反映,而是靠記憶力,藉助意象進行創作,這樣一來造型的隨意性也就順理成章了。老百姓常說,「我想啥就畫啥,只要心裡有,看不到的東西也可畫在紙上」。這些朴實的話語道出了中國民間美術創作者的心理狀態,在他們看來,「畫是隨心草」,表達了民間美術創作的自由性、隨意性,同時又反映了老百姓對待現實生活、客觀事物的主觀態度。當你詢問民間剪紙藝人,為什麼側面牛的眼不是一隻?他們說:因為牛都長著兩隻眼睛;為什麼大牛肚子里有一隻小牛?他們說:牛懷著孩子就是這樣的。這是他們所見,在他們眼裡,這是最寫實的。民間美術創作的隨意性向我們展示了這樣一個藝術世界:老虎身上長著刀;老牛拉車可以兩只蹄子走路、兩只蹄子扶轅;打腰鼓的人可以三頭六臂、七八條腿;老虎可以趕來拉碾,耕地的兩頭牛背靠背躺在地上;蓮花開花、生藕、結子、生出胖娃娃都在一起,鵲橋相會里有牛郎織女、天上人間、日月星辰、銀河、燕子,河裡還有牡丹鯉魚等等。不同時空、人神鳥獸都可以集聚成一個整體,這種隨心所欲、輕松自由的創作令人難以想像。他們以為自己的剪紙、繪畫、泥塑最正確地再現了客觀現實。他們沒有像專業藝術家那樣有意識地概括、簡化、誇張、重新組合。民間美術造型的「心裡有」、「愛啥就畫啥」是他們自由無羈、無拘無束地表達自己的審美感受和審美理想的心理寫照,他們並沒有將自己心靈的感悟當作是真實的客觀存在,所表達的只是「心裡有」的東西。在審美創造活動中自己既是審美主體,又是客觀的觀察者;既可以自由地面對審美客體,又在冷靜地注視自己。「愛啥就畫啥」是一種「心上之音」、「得意忘象」的審美境界,強調審美創造的自我意識;而在藝術表達的時候則是積極主動的,客觀現實物象都被納入到作者的審美范疇中,各種造型有所依據,又不是客觀現實的影子,這種主觀認識又必定符合民眾的內心要求和審美感受。
二、圓滿完美的造型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中,有一基本信條:就是一切事物莫不在變化之中,宇宙是一個變易不息的大流。中國人自古形成了往而復返的空間觀念和周而復始的時間概念。古人的這種宇宙觀與人生觀與佛教哲學上「因果報應」、「三世輪回」的人生觀不謀而合,表現在民間美術造型上即崇尚圓滿完美,渾沌思維的整體性。民間藝人對事物的完整、全面的追求一一崇尚完美,這便是「天人合一」思想與人們主觀情感同外界事物同形同構的關系所致。圓滿完美的造型觀,反映出民間美術「求壘」、「求美」的特點。民間美術的創作是以全部的感性和理性認識來綜合表現對象,把長期觀察所得到的體驗充分表現在造型中。其一是通過透明透視,把對象的各個側面和背部進行壘方位的展現,體現了崇尚完整、圓滿的觀念。所描繪的對象內外重疊或前後重疊,互不遮擋。例如:透過虎、牛的肚皮可以看到腹內的小仔,透過房屋的牆面可以看到屋內的景象等。民間美術之所以能突破透視規律的局限,在於民間美術拋開了自然對象的實體真實,即立體的、佔有一定空間的真實,而是以全部感性與理性的認識來綜合表現對象,觀看得真實已讓位於觀念的真實,客體形象的真實已讓位於心象的真實。這種造型的完美特徵在各地的民間美術作品中都有體現,山東濰縣木牌牟畫中的騎虎,湖南年畫「老鼠嫁女」不是在側面身上出現正面頭,就是在側面頭部出現正面的兩只限,產生二維平面上的多維感。質朴的思想感情和審美需求,形成對民間美術造型的完美性要求。其二是通過看不見的內部真實,表現出造型上的求全求美,在表現石榴、葫蘆、南瓜一類的瓜果時往往剖開物體,使其露出籽來,透過母雞可以看到腹內的雞蛋,公雞肚子吞下了五毒,在老虎、牛、羊、鹿身上裝飾梅花等圖案。把完整與美好有機結合達到和諧統一的境界。其三是民間美術對事物完整、圓滿的理想化審美定向。因此,在民間美術作品中,很少看到殘缺的人物形象,講究構圖的完整性,常將畫面看成獨立的舞台,形成與外界隔離的小天地,通過完整形象的巧妙組合,達到集中、內向、充實、飽滿的藝術效果。山東濰坊木版年畫《男十忙》里描繪了十三個莊稼漢在耕田、耙地、種麥、鋤草、軋壟、收割、運糧等田間勞動情景。《女十忙》畫面中的十一個婦女,有的彈棉花,有的紡紗、捻線、織布,其間穿插有兒童、花貓、黑狗既填補了畫面空白又活躍了氣氛。在剪紙中男女老婦,衣服都飾以花紋,連老虎、獅子、鹿、狗動物身體上都描畫出花草的形象,為的是使畫面豐滿、完整、突出喜慶熱鬧的主題。為了達到完美的效果,民間美術的造型不拘泥於一般生活現象,創造出異想天開的畫面,完整與美好有機結合,達到和諧與統一的美學境界。民間美術的創作手段是以民族根源上流傳下來的造型語言為基礎,民間美術成為創作者對於自我主觀意識的強烈自信。它們有一些共同的表現特徵規律一一不以再現客觀現實為目的,而形成了藝術創作中重視直覺、意念、臆斷對客觀世界的認識,以重建美好的現實、理想和必然。民間美術色彩熱烈、喜慶,造型誇張、幽默,藝術形式生動活潑,表現技法質朴無華而又大膽、鮮明,使得勞動人民的情感在創作中得到淋漓盡致的體現。
三、造象的抽象性.概括性
勞動者是最先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了抽象創作的原動力,原始美術和民間美術成為抽象藝術的先導。民間藝人在形象的塑造上,多因時、因地、因材制宜,不假虛飾,以抽象性的手法表現出物象自然、質朴的本來面貌。拋開現實形象的細節,用極簡單的線條概括抽象現實形象:在織綿刺綉和桃花這類民間美術種類中,除少數具象圖案外,大部分都是點、線、面組成的幾何形圖案。這種抽象造型能力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時代,在彩陶的表面有圓點、三角、旋渦、波折、齒紋、魚紋、蛙等多種紋樣,拋開現實本身的各種細節和不規則因素,用極簡單的線條概括抽象現實的形象。把各種動物、植物、抽象為幾何圖案,不但要仔細觀察。抓住對象的主要特徵,集中概括,誇張變形,而且還要飽含濃厚的文化內涵和古老的造型意識;雲南滄源文化和古老的造型意識具有的抽象、象徵含義。漢族的民間服飾,日用品裝飾上也可以看到概括的抽象幾何圖形,如百家衣、百納幛。這種以菱形的碎布拼制而成,以色彩的拼接和幾何狀的結構,完整呈現出某種動物、植物造型,色調鮮艷和諧;生殖崇拜的華中樹、魚人、雞頭魚、雙魚,氣氛熱烈喜慶。民間美術概括性表現在程式化造型。如「十斤獅子九斤頭,一斤尾巴掉後頭」的畫訣,表現出大膽取捨,誇張、提煉其本質,舍棄、弱化細枝末節,並誇張畫中的內容:貴州民間泥玩中,野豬的造型十分奇特,頭部和嘴佔了大半位置,軀干幾乎被省略了,卻將野豬的生猛表現得鮮活生動。河北武強木版年畫為突出門神的勇武,盡量橫向誇張,把人體比例縮減為四個頭長,形成方厚如山的氣度,而仕女則被刻畫得格外清秀,細腰削肩極盡婀娜之態。民間木刻版畫在處理大場面時,以簡略的筆畫表現出多種物象。在戲劇表演中,幾個兵卒就是千軍萬馬,版畫中幾組細淺排列的草就是一片草地,這種造型上的省略手法存在合理性,言未盡而意已明。

熱點內容
爆高考語文 發布:2025-07-14 14:20:15 瀏覽:462
應用數學中心 發布:2025-07-14 13:37:52 瀏覽:19
雞哪裡最多 發布:2025-07-14 13:05:44 瀏覽:316
幼兒園安全教育活動方案 發布:2025-07-14 10:44:55 瀏覽:953
無翼鳥家庭教師 發布:2025-07-14 10:42:32 瀏覽:770
戴廟中學 發布:2025-07-14 09:56:33 瀏覽:699
寶寶吃多少 發布:2025-07-14 09:10:27 瀏覽:210
校園網學歷查詢 發布:2025-07-14 09:09:38 瀏覽:244
天策老師 發布:2025-07-14 08:46:39 瀏覽:801
初二物理奧賽 發布:2025-07-14 08:28:25 瀏覽: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