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拔文言文
Ⅰ 文言文,臣初奉先帝,資仰於官,不自治生......翻譯,最好有問題加答案
伏願陛下清心寡慾,約已愛民,達孝道於先君,存人心於褢於(寰宇),提拔隱逸
提拔隱逸的隱逸應該是指那些隱士
Ⅱ 官吏選拔文言文相關
張衡字平子,南陽西鄂人也。衡少善屬文,游於三輔,因入京師,觀太學,遂通五經,貫六藝。雖才高於世,而無驕尚之情。常從容淡靜,不好交接俗人。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時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善機巧,尤致思於天文、陰陽、歷算。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Ⅲ 古文里得到提拔怎麼說
擢,擢升。
如:「時瑞已擢嘉興通判。」——《明史》(那時候海瑞已經提拔為嘉興通判)
Ⅳ 找一句古文,大意是意思是當官提拔了,感到受寵若驚,會更加謙虛甚至低頭哈腰。請問這是哪句話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Ⅳ 請提供一些關於擇優提拔人才的成語、典故、古詩文
詞目 愛才若渴
發音 ài cái ruò kě
釋義 才:賢才,人才。愛慕賢才,急欲求得,就象口渴急於版喝水一樣。權
出處 清·葉燮《原詩·外篇上》:「嫉惡甚嚴,愛才若渴,此韓愈之面目也。」
詞目 識才尊賢
發音 shí cái zūn xián
釋義 能識別並尊重有才能的人。
Ⅵ 古人祝賀陞官的詩詞有哪些
古人祝賀陞官的詩詞有:
一、《秦州見敕目薛三璩授司議郎畢四曜除內監察與二子有故容遠喜遷官兼述索居凡三十韻》出自杜甫。「大雅何寥闊,斯人尚典刑。交期余潦倒,材力爾精靈。
二子聲同日,諸生困一經。文章開穾奧,遷擢潤朝廷。
舊好何由展,新詩更憶聽。別來頭並白,相見眼終青。
伊昔貧皆甚,同憂心不寧。棲遑分半菽,浩盪逐流萍。
俗態猶猜忌,妖氛忽杳冥。獨慚投漢閣,俱(一作但)議哭秦庭。
遠蜀祗無補,囚梁亦固扃。華夷相混合,宇宙一膻腥。
帝力收三統,天威總四溟。舊都俄望幸,清廟肅惟馨。
雜種雖高壘,長驅甚建瓴。焚香淑景殿,漲水望雲亭。
法駕初還日,群公若會星。宮臣仍點染,柱史正零丁。「
二、《行路難》出自李白。」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1、意為盡管前路障礙重重,但仍將會有一天會乘長風破萬里浪,掛上雲帆,橫渡滄海,到達理想的彼岸。
2、引申為相信總有一天會實現理想施展抱負,雖然苦悶但不失去信心,給人以激勵。
三、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四、扶搖三萬里,抖擻九重天。等有一天會強大的,化作龍,並且會一發不可收拾,(比喻有本事了)它可以扶搖直上直到九萬里的高空就是有朝一日。
Ⅶ 因功而受提拔重用古文怎麼說
以功升為……
Ⅷ 古代表示提拔的說法有哪些
表示提升的詞抄語:
①擢、超擢:提襲升、選拔、破格提拔。 eg.「擢為後將軍[後將軍:武官名]。」《漢書》 ②拔、甄拔:提拔。 eg.「山濤作冀州,甄拔三十餘人。」李白《與韓荊州書》
【注意】一般「拔」指提拔沒有官職的人,而「擢」指在已有的官職上再提拔。
③陟(zhì):提升、提拔。
eg.「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臧:好;否(pǐ):壞;宜:應該;異同:有差別]」《出師表》 ④升:升職;兼職。 eg.而符獨耿介(耿直)不同於俗,以此遂不得升進。《宋書?王符傳》 ⑤遷:調動官職,一般指升職。 eg.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張衡傳》 ⑥超遷:越級破格提升。 eg.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史記〃賈誼傳》 ⑦進:用於較高職務。 eg.於是忌進孫子於威王。《史記〃孫臏傳》
Ⅸ 文言文表官職升遷任命的詞有哪些
一、表「授官、做官」的詞語
1.辟:由中央官署徵聘,然後向上薦舉,任以官職。
如①《晉書·謝安傳》: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②《宋史·辛棄疾傳》:辟江東安撫司參議官,留守葉衡雅重之。
2.除:任命,授職(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如①李密《陳情表》:尋蒙國恩,除臣冼馬。②文天祥《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
③《南史·虞願傳》:除太常丞,尚書祠部郎,通直散騎侍郎。
3.察:考察後予以推薦、選舉。如《三國志·吳主傳》:郡察孝廉,州舉茂才。
4.薦: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①《宋史·侯可傳》:韓琦鎮長安,薦知涇陽縣。②《漢書·平帝紀》:諸有藏及內惡未發而薦舉者。③《譚嗣同》:公以學士徐公致薦,被征。
5.舉:由地方政府向中央推薦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職。
如①《左傳·宣三十年》:舉不失德,賞不失勞。②《文選·陳情表》: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④《左傳??襄公三年》:舉其偏,不為黨。
6.授:授予官職。
如①《漢書·翟方進傳》:遣使者持黃金印,赫發繼,朱輪車,即軍中拜授。②《宋史·辛棄疾傳》:召見,嘉納之,授承務郎、天平節度掌書記。
7.選:通過推薦或科舉選拔任以官職。如《史記·李將軍列傳》:李陵既壯,選為建章監,監諸騎。
8.起:重新啟用,任以官職。
如①《元史·賈魯傳》:魯居喪服闋,起為太醫院都事。②《戰國策》:起樗里子於國。
9.復:恢復原職務。如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後漢書·張衡傳》
10.征:由朝廷徵聘社會知名人士充任官職。徵召,特指君招臣。
如①《後漢書·王渙列傳》:歲余,征拜侍御史。②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③梁啟超《譚嗣同傳》: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被征。
11.仕:做官。如《論語·子張》:學而優則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職。如《孔雀東南飛》:汝是大家子,仕宦於台閣。
13.仕進:進身為官。如《晉書·許邁傳》:邁少恬靜,不慕仕進。
14.任:擔負、擔任。如《史記??蒙恬傳》:恬任外事,而毅常為內謀。
二、表「調動、補任」的詞語。
1.改:改任官職。如《宋史·范仲淹傳》:(范仲淹)改集慶軍節度推官,始還姓,更其名。
2.調、徙、轉:調動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如①《史記·袁盎晁錯列傳》:調為隴西都尉。②《史記·淮陰侯列傳》:徙齊王信為楚王。③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衡不慕當世,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④《史記·高祖本紀》:徙韓王信太原。⑤《隋史·徐文寶傳》:文寶處法平允,考績連最,轉大理正。⑥《宋史·理宗紀》:程大元、李和以下將士六百一十三人補轉官資有差。 ⑦《張衡傳》:再轉,復為太史令。
3.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降等。
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再遷為太史令。
又如不韋遷蜀,世傳呂覽。《史記·太史公自序》
4.累遷:表示多次調動。如范曄《後漢書·趙咨傳》:累遷敦煌太守。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河間相。
7.補:補任空缺官職。
如①《漢書·蕭望之傳》:遷補太守卒史,舉賢良為大司農丞。②《漢書·蕭望之傳》: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③《漢書·王尊傳》:太守察王尊廉,補遼西鹽官長。
8.蔭補:靠先人的業績補缺做某官。
如①《新唐書??李德裕傳》:以蔭補校書郎。②《梅聖俞詩集序》:予友梅聖俞,少以蔭補為吏,累舉進士。
三、表「陞官、加封」的詞語。
1.拜:按一定禮節授予(任命)官職,一般用於升任高官。
如①《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拜亮為丞相。②《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③《史記·淮陰後列傳》:至拜大將,乃韓信也,一軍皆驚。④《指南錄後序》:於是辭相印不拜。
2.晉、進:晉陞官職,提高職位或級別。如成語「加官晉爵」。
3.加:加封,即在原來官銜上增加某種榮銜,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權。
如《宋史·辛棄疾傳》:平劇盜賴文政有功,加秘閣修撰。
4.超遷:越級升遷。
如①《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孝文帝說之,超遷。一歲中至太中大夫。②《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今陛下以嗇夫口辯而超遷之,臣恐天下隨風靡靡,爭為口辯而無其實。
5.擢:在原官職上提拔官職。
如①《南史·何遠傳》:武帝聞其能,擢為宣城太守。②《戰國策·燕策》: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6.超擢:破格提拔。如梁啟超《譚嗣同》: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
7.陟:提陞官職。如諸葛亮《出師表》: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8.升:提升。如梁啟超《譚嗣同》:旋升寧夏道。
9.拔:提升沒有官職的人。如①《漢書·趙充國傳》:拔之為後將軍。②《文選·陳情表》:過蒙拔擢,寵命優渥。
10.提:提拔。如《北史·魏收傳》:提獎後輩,以名行為先。
四、表「貶官、免官」的詞語。
1.貶:①降低官職,降級。②降職並外放。如①《三國志·諸葛亮傳》:請自貶三等,以督厥咎。②《新唐書·柳宗元傳》:貶邵州剌史,不半道,貶永州司馬。③《舊唐書·劉禹錫傳》:貶連州刺史。
2.竄:放逐、貶官。如韓愈《進學解》:暫為御使,遂竄南夷。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如梁啟超《譚嗣同傳》:既而胡即放寧夏道。
4.謫:降職,封建時代把高級官吏降職並調到邊遠地方做官。如范仲淹《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
5.左遷:降職貶官,特指貶官在外。如柳宗元《送李渭赴京師序》:過洞庭,上湘江,非有罪左遷者罕至。
6.左除、左降、左轉:降職。如《新唐書·裴延齡傳》:帝怒,乃罷(陸)贄宰相,左除 (張)滂等官。
7.出:離開京城外調,一般指貶官(與「入」相對,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為榮),有時也指平調。如①《晉書卷二十八》:韋仁約彈右僕射褚遂良出為同州刺史。②《後漢書·張衡傳》:永和初,出為何間相。③《晉書卷二十八》:遷侍中,以出為征虜將軍。
8.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如《後漢書·明帝紀》:郎官上應列宿,出宰百里,有非其人,則民受其殃。
9.黜、絀:廢掉官職。如①《國語·晉語一》:(晉獻)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②《司馬遷〈屈原列傳〉》:屈平既絀。③高啟《書博雞者事》:台臣慚,追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
10.免:罷免官職。如《史記·呂後本紀》:王陵遂病免歸。
11.奪:削去,罷免。如高啟《書博雞者事》: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
五、表「辭官」的詞語。
1.告老:官員年老辭職。如蔡邕《陳太丘碑文》:時年已七十,遂隱丘山,懸車告老。
2.解官:辭去官職。如《宋史·包拯傳》:得監和州稅,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歸養。
3.請老:古代官吏請求退休養老。如《左傳·襄公三年》: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
4.乞身:古時認為官吏做官是委身事君,因此稱請求退職為「乞身」。如《後漢書·李通傳》:時天下略定,通思欲避榮寵,以病上書乞身。
5.乞骸骨:古代官吏請求退職,意思是使骸骨歸葬故鄉。如①《後漢書·王龔傳》:龔在位五年,以老病乞骸骨。②《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6.移病:上書稱病,為居官者請求退職的委婉語。如《漢書·疏廣傳》:即日父子俱移病,滿三月賜告。
7.謝病:託病引退或謝絕賓客。如《戰國策·秦策三》:應候因謝病,請歸相印。
8.致仕:交還官職,即退休。如《新唐書·白居易傳》:以刑部尚書致仕。
六、表「兼職、代理」的詞語。
1.假:臨時的、代理的。如①《史記·項羽本紀》:乃相與共立羽為假上將軍。②《漢書·蘇武傳》:武與副中郎將張勝及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餘人俱。
2.兼:兼任,同時監管。如①《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②《舊五代史·甘荷余傳》:未幾,移鎮青州,就加兼中書令。
3.領:兼任(較為低級的官職)。如①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王子晞為尚書,領行營節度使,寓軍鄶州。②《南史·虞願傳》:遷中書郎,領東觀祭酒。
4.判:高位兼任低職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如《宋史·韓琦傳》:除鎮安武勝軍節度使、司徒兼侍中,判相州。
5.權:暫時代理官職。如①胡仔《苕溪漁隱叢話》:韓愈吏部權京兆。②《宋史·李綱傳》:積官至監察御史,兼權殿中侍御史。③《上孝宗皇帝第一書》:以京官權知,三年一易。
6.攝:暫代官職。如《新唐書·杜如晦傳》:俄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
7.署:暫任、代理官職。如《三國志·諸葛亮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
8.守:代理官職。如《三國志·王修傳》:初平中,北海孔融召以為主簿,守高密令。
9.行:代理官職。如①《三國志·武帝紀》:太祖行奮武將軍。②《瀧岡阡表》:觀文殿學士特進行兵部尚書。
七、與「官員任職相關」的詞語。
1.知:主持。如①《宋史·黃庭堅傳》:知舒州。②《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子產其將知政矣。
2.典:主持;主管。如《書·堯典》:命汝典樂。《三國志·吳儀傳》:專典機密。
3.主:主持,掌管。如①《世說新語·政事》:有劫賊殺財主,主者捕之。②方苞《獄中雜記》:主縛者亦然,不如何欲,縛時既先折筋骨。
4.視事:官吏到職開始工作;在任。如范曄《後漢書·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5.下車:新官到任。如衡下車,治威嚴,整法度,陰知奸黨名姓,一時收禽,上下肅然,稱為政理。《後漢書·張衡傳》
6.坐:因犯……罪或錯誤。如《漢書》:群臣坐陷王於惡不道,皆誅死者二百餘人。
7.封:指帝王將爵位或土地賜給臣子。如《新唐書·魏微傳》:拜諫議大夫,封巨鹿縣男。
8.秩滿:官吏任期屆滿。前後所居官,未嘗至秩滿,裁朞月,便自求解退。《南史·虞寄傳》
其年秩滿,解尹,加散騎常侍,將軍、尚書竝如故。《陳書·袁樞傳》
9.行部:巡行部屬(漢制,刺史常於八月巡視部署,考察刑政,稱為行部。)漢,郭伋字細侯,茂陵人,為並州守。素結恩德。後行部至西河。
(補充)【官職的任免升降】
「三省六部」制出現以後,官員的升遷任免由吏部掌管。官職的任免升降常用以下詞語:
(1)拜。用一定的禮儀授予某種官職或名位。如《(指南錄>後序》中的「於是辭相印不拜」,就是沒有接受丞相的印信,不去就職。
(2)除。拜官授職,如「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指南錄>後序)》一句中的「除」,就是授予官職的意思。
(3)擢。提陞官職,如《戰國策·燕策》:文言文網www.wenyan51.com「先王過舉,擢之乎賓客之中,而立之乎群臣之上。」 (4)遷。調動官職,包括升級、降級、平級轉調三種情況。為易於區分,人們常在「遷」字的前面或後面加一個字,升級叫遷升、遷授、遷敘,降級叫遷削、遷謫、左遷,平級轉調叫轉遷、遷官、遷調,離職後調復原職叫遷復。
(5)謫。降職貶官或調往邊遠地區。《岳陽樓記》「滕子京謫守巴陵郡」中的「謫」就是貶官。 (6)黜。「黜」與「罷、免、奪」都是免去官職。如《國語》:「公將黜太子申生而立奚齊。」
(7)去。解除職務,其中有辭職、調離和免職三種情況。辭職和調離屬於一般情況和調整官職,而免職則是削職為民。
(8)乞骸骨。年老了請求辭職退休,如《張衡傳》:「視事三年,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
Ⅹ 意思是官員第一次提拔要慬慎第二次要俯首,第三次要靠牆行走的古文是什麼
三命而俯
「三命而俯」本來的意思是每一次受命都誠惶誠恐,第一次是彎腰受命,第二次是鞠躬受命,第三次是俯下身子受命。
典故出自《左傳·昭公七年》:孟僖子病不能相禮,乃講學之,苟能禮者從之。及其將死也,召其大夫曰:「禮,人之干也。無禮,無以立。吾聞將有達者曰孔丘,聖人之後也,而滅於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厲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茲益共。故其鼎銘雲:『一命而僂,再命而傴,三命而俯。循牆而走,亦莫余敢侮。 於是,鬻於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孫紇有言曰:『聖人有明德者,若不當世,其後必有達人。』今其將在孔丘乎?我若獲沒,必屬說與何忌於夫子,使事之,而學禮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與南宮敬叔師事仲尼。仲尼曰:「能補過者,君子也。《詩》曰:『君子是則是效。』孟僖子可則效已矣。」
這段記載的意思是:孟僖子(?—公元前518年,魯國孟孫氏第八代宗主,名貜,世稱仲孫貜)因自己不精通禮儀而感到羞愧,於是學習禮儀,如果有精通禮儀的人就跟他學習。孟僖子在死之前,召集屬下大夫,告誡他們:「禮,就好像是人的軀干。一個人如果沒有軀干是無法站起來的。人如果不懂得禮,他在社會中也是無法立足的。我聽說魯國有一位通達禮的人,他的名字叫作孔丘。孔丘是聖人的後代,他的祖先原先是宋國的貴族,他的十世祖弗父何原本可以繼位為宋國的國君,但卻讓位給其弟鮒祀,甘居為公卿;他的七世祖正考父當時連續輔佐宋戴公、宋武公、宋宣公三位君主,官位做到上卿,但是正考父的官位越高,越加謙恭有禮。他曾經在鼎上刻鑄這樣的銘文:『第一次受命,我鞠躬去接受;第二次任命,我彎腰去接受;第三次任命,我俯首去接受。平時我不敢在路中央大搖大擺地走,只跟一般人一樣沿著牆邊走路,這樣也就不會有人侮辱我。無論稠的稀飯或稀的稀飯,都可以用來糊我的口,填飽我的肚子。』正考父是這樣謙恭。我魯國的大夫臧孫紇曾經這樣稱贊正考父:『有良好行為以及完美道德的聖人,他本人就算沒有當到國君執政的大位,他的後代子孫必定有才德出眾的達人。如今孔丘年少而這樣愛好禮,我想這個才德出眾的達人要應在孔丘身上了吧!我如果能夠善終,你們就讓我的兒子南宮敬和孟懿子去跟孔子學禮,以穩定他們的地位。』」所以孟懿子和南宮敬就去向孔子學禮。孔子稱贊孟僖子:「一個知道而且能夠彌補自己缺點的人,就是個君子。詩經上也曾經說:『君子是我們的好榜樣,讓我們學習並效法他們。』孟僖子就是值得我們效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