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言文言文
㈠ 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 且言大理卿朱延立,詹瀚共鍛成夏言獄,宜追奪其官,咸報也
並且說大理卿朱延立,詹瀚共同鍛造成漢語監獄,應當剝奪他的官,報告的權威
㈡ 李逐字邦良豐城人高一期中文言文閱讀
李遂,字邦良,豐城人。弱冠之年,跟從歐陽德學習。考中嘉靖五年(1526)進士,授官行人。升任刑部郎中。錦衣衛送強盜十三人,李遂只用一人抵罪,其他的都被他分辨釋放。確立太子時,大赦天下。李遂請求將「大禮」大案諸臣都列在赦令中,尚書聶賢恐懼不敢,於是和同官一起向都御史王廷相求問,王廷相聽憑他們這樣做,事情雖然沒有成功,但議者贊美他。
不久調他到禮部,忤逆尚書夏言。因事遭彈劾下詔獄,貶任湖州同知。三遷衢州知府,提升為蘇、松兵備副使。逐漸升職為廣東按察使,在位期間釋放囚徒八百多人。進官山東右布政使。江洋多盜賊,於是遷右僉都御史提督操江。軍政嚴明,盜不敢發。俺答侵犯京師,召李遂督蘇州軍餉。他沒有向皇上謝恩,就請求關防驗符用新的官銜。皇帝惱怒,削去他的官籍。
三十六年(1557),倭寇侵擾江北。朝廷討論說因督漕都御史兼理巡撫,沒有時間對付敵寇,請求特別設置巡撫,於是命李遂用原官身份巡撫鳳陽四府。當時淮、揚三次遭受倭寇侵掠,這一年又發大水,而且天天役使人民拉大木運送到京師。李遂請求增加糧餉增加兵士,撫恤黎民節省開支,這些措施都是為了戰、守作打算。
三十八年(1559)四月,倭寇數百艘船侵犯海門。李遂對諸將說「:敵賊跑到如皋,其眾一定會集合在一起。合則侵犯之路有三條:從泰州逼近天長、鳳、泗,則陵寢將受到驚動;從黃橋逼近瓜、儀,以動搖南都,則運輸要道將被梗塞;如果從富安沿海向東都廟灣,則是絕地。」於是命令副使劉景韶、游擊丘陛扼守如皋,而自己親馳泰州首當其沖。當時敵賊聲勢非常強盛,副將鄧城抵禦敵人被打敗,指揮張谷戰死。敵賊知道如皋有準備,准備侵犯泰州,李遂急檄令劉景韶、丘陛遏止敵賊。連戰於丁堰、海安、通州,都打了勝仗。敵賊沿海向東掠去,李遂高興地說「:敵賊沒有能力打了。」下令劉景韶、丘陛尾隨其後,而在廟灣招引敵賊。又顧慮到敵賊突向淮安,於是夜半賓士入城。敵賊不久就到達,李遂督參將曹克新等人在姚家盪抵禦他們。通政唐順之、副總兵劉顯前來支援,敵賊大敗逃走,用余眾保廟灣。劉景韶也在印庄打敗敵賊,追趕到新河口,焚殺敵人甚眾。廟灣敵賊占據險要不出,進攻了一個多月,還不能攻克。
李遂命令劉景韶堵塞塹要、砍樹木壓平壘陣,用火焚敵舟,敵賊乘夜雨潛逃。官軍占據敵人的巢穴,追趕敵人到蝦子港,江北的倭寇全部被平息。皇帝大喜,用璽書獎勵官兵。
駐扎在崇明三沙的敵人,准備侵犯揚州。劉景韶與他們交戰,連連取得勝利,將他們圍困在劉庄。等待劉顯來支援,李遂下檄令諸軍都歸劉顯指揮。攻破敵人巢穴,將敵賊追趕到白駒場,敵賊全部被殲。這時李遂已遷南京兵部侍郎。評定功勞,賜予他一個兒子官職,賞賜銀幣。御史陳志核實奏上李遂平定倭寇的功勞,前後二十餘次戰斗,斬獲三千八百多人。再次贈予一子世襲千戶,增加俸祿二級。
他蒞臨南京剛剛數月,振武營發生軍變。振武營是尚書張鏊招募健兒來抵禦倭寇的,向來驕悍。舊制,南軍有妻子的,月糧米一石;無妻子的,減少十分之四;春季和秋季的第二個月,米一石折銀五錢。馬坤掌管南京戶部,上奏減折色之一,督儲侍郎黃懋官又上奏革除新募補額之人的妻糧,諸軍非常怨恨。替代馬坤的人蔡克廉正在病中,諸軍因這一年發生飢荒向黃懋官請求恢復折色到原來的定額。黃懋官不許可,發放糧餉又超過期限。三十九年(1560)二月檢閱演習那天,振武營士兵在黃懋官公署鼓噪。黃懋官緊急招張鏊和守備太監何綬、魏國公徐鵬舉、臨淮侯李庭竹及李遂到來,這時諸營軍已經武裝進入裡面來,給他們銀子,他們爭相搶奪銀子。黃懋官見士兵其勢洶洶,翻越牆壁投到吏舍,亂兵跟著追趕。徐鵬舉、張鏊對亂兵進行慰問調解,他們不聽。竟將黃懋官殘殺,剝光衣服將死屍放在鬧市。何綬、徐鵬舉派遣官吏手持文書,許諾給賞萬金,士兵立即將它撕碎。一直到許諾犒賞十萬金,才漸漸平定。第二天,諸位大臣聚集在守備廳,亂卒也聚集在一起。李遂大聲說「:黃侍郎自己越牆致死,諸位士兵特不應該殘害侮辱他。我據實向朝廷奏說,不用反叛來誣蔑你們。」因而指揮眾人退去,許諾恢復士兵的妻糧和原來的定額。給予每人銀一兩補折價,亂兵才散去。李遂於是託病閉閣,給免死券來安慰他們,而密令營將抓捕首惡二十五人,拘囚入獄。皇帝下詔令追革黃懋官和蔡克廉的官職,罷去何緩、李庭竹、張鏊的官職,任用徐鵬舉如前,李遂因有功而被提升。只誅叛卒三人,其餘的戍守邊衛,而這三人已經先死了。李遂感嘆地說「:士兵從此更加驕橫了。」
不久,江東代替張鏊任尚書。江北池河營的士兵因為千戶吳欽革除他們的幫丁,就毆打吳欽並將他縛在竿子上。幫丁是操練防守士兵的每人給一丁兵餉,以資往來費用。李遂已被召封為兵部左侍郎,因言官推薦而提升為南京參贊尚書,由他來鎮壓安撫。營卒被妖僧綉頭所惑,又散布流言。李遂將綉頭捕住殺掉,再三向隊伍申嚴紀律,書寫軍士的姓名籍貫,年齡相貌,系牌腰間,軍士才止息。既而又上奏調鎮武軍保護陵寢,一日解散千人,留都自此沒有禍患。過了四年,因年老辭官引退。
李遂博學多智,長於用兵,但也善於逢迎。皇帝准備重新建造三殿,李遂奏說五河縣泗水中涌現大杉一棵,這是川澤效靈,為助聖主鼎新革故,皇帝大喜。李遂又進獻白兔,皇帝為此派遣官員告於宗廟。從此皇帝更加寵愛李遂。死後,贈太子太保,謚號襄敏。
㈢ 李時字宗易文言文翻譯
【全文翻譯】
李時,字宗易,河北任丘人。父親李蓕,進士出身,做過萊州知府。李時本人考中弘治十五年(1502)進士,改選庶吉士,授職編修。正德年間,做過侍讀、右諭德。世宗即位後,充任講官,不久升為侍讀學士。
嘉靖三年(1524)升為禮部右侍郎,不久因守喪回家。脫下喪服後,出任戶部右侍郎。後來又改任禮部右侍郎,不久就取代方獻夫當上了尚書。世宗確定尊崇父母的「大禮」以後,意氣慷慨,產生了藐視古人的意思,想要裁定古代的典籍,完成本朝制禮作樂的事業。張孚敬、夏言掌權時,都喜歡改這改那。世宗一朝所制定的各種典禮,都是別人開的頭,而由李時牽強附會地完成的。有時大臣們的討論意見不一,李時大都擺出兩頭的觀點,等待世宗自己來加以選擇,始終沒有大的爭議。所以世宗喜歡他為人的恭敬、和順。各地送上什麼吉祥之物來,李時都上書請進行祝賀。世宗如果謙讓,李時一定會再一次請求,所以世宗更認為李時忠心,賜給他的銀章上刻「忠敏安慎」四個字,讓他密封上書談論軍國大事。時間長了,他把銀章搞丟了,趕忙上書求罪,世宗又賜給他一枚。
十年(1531)七月,京城四郊的祭壇建成,李時被加官太子太保。雷電震壞了午門,彗星出現在東邊的井宿,李時上書請敕令大臣們修身反省,並傳令諫官上書陳述政治上存在的問題和改革措施。世宗認為提這些建議應該是給事中、御史的專門職責,放下他的建議未予實施。光祿寺的廚工王福、錦衣衛千戶陳升請把顯陵遷往天壽山,李時等人極力說不行。巡檢徐震奏請在安陸另建一個京師,李時等駁斥說這樣做不合祖制規定,於是朝廷決定把安陸所在的州改為承天府。
這年秋天,桂萼死了,世宗任命李時兼文淵閣大學士入內閣參預機要大事。當時張孚敬已被免除職務,翟鑾一個人為輔臣。李時在他後面進來,因為宮保官位尊貴一些,位置反而在他上邊。好在兩個人都謙虛下人,在一起倒也沒矛盾。世宗到無逸殿,召李時進來坐著講解《無逸篇》,翟鑾講解《豳風?七月》詩,武定侯郭勛及九卿、翰林都進來奉陪。講完之後,世宗退回到豳風亭賜他們一桌酒宴。從此以後,幾次召他,向他詢問政事。
第二年春天,孚敬又回到內閣中來,事事都一個人做主,李時也不敢有什麼評論。沒多久,方獻夫也進來了,與李時也能合得來。彗星又一次出現,世宗召見李時等人,教導他們要引咎、修身、反省,又隨便說到人才缺少。李時回來後上書講了實現安定局面、愛惜人才和慎重刑罰三件事,很有些話提到了因為「大禮」之爭而吃官司被罷黜的大臣們。世宗以贊揚的口吻做了批復,但最終還是沒有採用他的意見。給事中魏良弼、御史馮恩先後彈劾吏部尚書汪釒宏,觸怒了世宗,李時都替他們上書解救。
十二年(1533),孚敬又一次返回到內閣里來,翟鑾回家守喪去了,獻夫退休了。李時跟隨在孚敬後邊,只能是拱手說「好好」就是了,因此孚敬還容得下他。孚敬退休後,費宏又一次入閣,不久就死了,李時於是獨自一個做輔臣。他平時對人就寬厚、和易,到現在越發以清靜主持大局。世宗也經常傳他到便殿里談話,親切地向他咨詢政事。李時雖然沒有什麼大的補救,但是議論總是以忠厚為根本,朝中大臣也都認為他是個好人。客星在天蒬旁出現,世宗問會發生什麼事,他回答說:「事應的說法起自漢朝的京房,未必都與事實相符。全靠皇上修養自己的品德來消除為宜。」世宗聽後予以稱贊。後來他陪同世宗去晉見皇陵,經過沙河時,世宗看到附近村莊破爛不堪,居民很少,神色暗淡地說「:七座皇陵在這里,應該加以守護。」李時回答說:「過去丘..曾建議,京城應該設立四處屏障,以臨清為南屏,昌平為北屏,薊州、保定為東、西屏,各駐兵一二萬。現在如果在昌平增設一個總兵官,往南可以保衛京城,往北可以守護皇陵。」世宗於是下發大臣們討論,決定在沙河修築鞏華城,置兵防守。李時前後被加官為少傅、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當時夏言入閣,李時不與他對抗,事事都推讓給夏言做主,夏言也能容得下他。世宗對待李時不如孚敬、夏言那麼寵信,然而也很少指責、欺辱他,對他的信任始終沒有減少,這是孚敬、夏言也無法相比的。嘉靖十七年十二月,李時還在位時死掉了,贈太傅,謚文康。
㈣ 給事中趙廷瑞並劾之(文言文翻譯)
李承勛,字立卿,湖北嘉魚人。他的父親李田是進士出身,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為人有操行,理政不苛刻擾人。承勛考中弘治六年(1493)進士,由太湖知縣升任南京刑部主事,經工部郎中,轉任南昌知府。
正德六年(1511),贛州的盜賊進犯新淦,拘押了參政趙士實。靖安的盜賊盤踞在越王嶺瑪瑙岸,華林的盜賊又打下了瑞州。各路官兵不敢向前近敵。承勛督率民兵圍剿盜賊,幾次立了戰功。華林的盜賊殺死副使周憲,周憲的隊伍亂作一團,承勛單槍匹馬去到周憲的軍營里,他的隊伍才又集合起來。都御史陳金就此傳令承勛討伐盜賊。賊將王奇接受招安時,從他懷中搜出短刀來,承勛卻放他回去。王奇感動得掉下淚來,發誓以死相報答。承勛讓他秘密回到駐地,勸說他的同夥做內應,自己則親自率隊登山。王奇在夜間打開柵門,官軍奮勇向前,降兵又從內部殺出,盜賊於是潰不成軍。不久跟隨陳金斬殺了賊首羅光權、胡雪二,華林的盜賊被平定了。鎮守宦官黎安誣陷承勛擅自改動賊首王浩八的供詞,因此他被投入監獄。大理卿燕忠主持審訊,承勛得以昭雪。
因為被舉為治行優異,他得以越級升任浙江按察使。經陝西、河南左、右布政使,然後以右副都御史的名義巡撫遼東。當時,邊備鬆弛很久了,開原尤其如此。兵馬才有名額的十分之二多,牆堡、..望台坍塌幾盡。將士憑借塹河防守,城外幾百里土地全都是各部隊射箭、打獵的場所,承勛上書請求修城築防。正好世宗剛即位,就發給他國庫銀四十餘萬兩。他命令四位部將各領一隊人馬駐守要害地帶,自己身先士卒荷鍤挑擔,參加勞動。前後分別修城牆,挖護城河各九萬一千四百多丈,望敵台、土城堡一百八十一個,招集逃亡軍民三千二百人,開墾屯田一千五百畝。又在中固、鐵嶺築起城牆,切斷陰山、遼河的交通,加強蒲河、撫順的城防,扼守交通要沖。這樣邊防很堅固了。評定功績,他官升一級。此後他幾次上書主張革除對軍民不利的弊政,都得到朝廷批准。後來因病還鄉療養,重出後起任原官,到南院值勤,三次升遷,做到了刑部尚書,加封太子少保銜。
世宗因京營存在很多弊端,想加以整頓,於是加封承勛為太子太保,改當兵部尚書兼左都御史,專門督辦團營。不久兼職主持都察院。因為又生了病,三次上書請求退休,書中說:「山西潞城的盜賊,朝廷動用四道兵討伐它,權力不統一在一個人手中,所以沒有效果。川、貴芒部的戰事規劃不當,屢勝屢叛,應派伍文定深心謀劃,不要一味用兵。豐、沛地方的修河工程,二年之中換了三個大臣,
工程尚未竣工,應讓懂得水利的大臣各陳己見,然後由侍郎潘希會考慮可否。諸事之中尤其緊要的,在於疏通君臣之間消息不通。請陛下仿效唐、宋時轉對、次對故事,不時召見大臣。」世宗不允許他辭職,他的建議則下發給主管部門討論。當時陝西、山西、湖北、四川年成不好,皇上頒布詔書減免田租。承勛建議說「:主管部門按慣例十月份就開始徵收田賦。現在已九月份,恐怕地方上官吏催促百姓完租,暗裡圖謀侵吞減免田賦。應在他們還沒徵收時派遣官吏速到彼處,把減免數額予以公布,即使偏僻的山村,也讓百姓家喻戶曉。主管部門不能奉詔宣揚朝廷關心百姓的精神,就加以問罪;撫按不加舉報的,同罪。」世宗贊同並採納了這個意見。後來他又上書把京營把總湯清削了官,郭勛上書替湯清請求,言語之間攻擊了承勛,承勛於是請求退休。給事中王准等彈劾郭勛專橫,世宗於是頒發敕文批評了郭勛,並把湯清交給法司處理。
兵部尚書胡世寧退休後,世宗詔令承勛回兵部擔任尚書。他上書說「:朝廷有大事或者是推選文武大臣,肯定要下達朝中議論。但參加議論的人大多睜著眼睛,一語不發,拱著手聽別人說話。建議在議論之前,由被薦人詳述自己的主張,並公布給參加議論的大臣,讓大家先熟悉個中緣由,然後在討論時平心靜氣,商量辯論,都說出自己的想法。被薦人的主張如不稱人意,允許他再作奏議。如此或許足能聽到大臣們的各種意見,而推薦出來的人也出於公正了。」世宗認為他說得對,下詔對此加以強調。不久又讓他兼職督辦團營。高考文言文http://www.zhao-kao.com/1-gaokao諫官在攻擊張璁、桂萼一夥人時連及承勛,承勛連章請求退休,世宗又以溫和的口氣下詔挽留。當時宦官外出鎮守的大多殘暴、專橫。承勛根據諫官李鳳毛等人的主張,先後裁汰了二十七個鎮守宦官,又把五百名錦衣官予以革職,削減了幾千名混在監局中的濫冒宦官。只御馬監沒有撤除,又按著給事中田秋的奏議,多加裁減。然後又請把騰驤四衛改為部屬,核查其中的假冒人員,世宗同意了。有宦官說過去在彰義門打敗也先,在東市消滅曹賊,都是四衛的功勞;四衛兵在內值勤容易集合,隸屬兵部就多有不便了。承勛說「:彰義門戰事的發生,禍害是由劉瑾引起的;在東市做盜賊的不是別人,而是曹吉祥。」世宗最終聽了承勛的意見,把四衛改歸兵部管轄。盜賊侵犯大同時,朝廷決定派大臣外出督領軍隊。大家推舉都御史王憲,王憲不肯去。給事中夏言對承勛說:「情況緊急,先生您該走一趟了。」承勛最終還是沒有提出來。給事中趙廷瑞上書批評王憲並說到承勛,正好敵人被打
打退了,此事不了了之。
嘉靖十年(1531)春天,颳起大風來,白天的天色也灰暗不明,世宗因此憂念邊疆的事情。承勛建議說「:去年黃河一結冰,敵人的騎兵就都到河套來騷擾。我以為延、寧、固原都應當戒備。甘肅的軍餉全靠河東供應,應在蘭州設倉儲糧,以備急用。過去河西擔心吐魯番入侵,現在亦卜喇的人也敢深入進來。兩股敵兵紛擾邊疆,河西駐兵更顯得勢單力薄。我看敵人出入河套,都要經過庄浪,應在那裡緊急設防,修繕城堡,以期切斷戰線,使兩敵不得聚合一處。兀良哈部離北京最近,不好自安撫,就將成為門庭之內的盜賊。另外雲南安鳳的叛亂已經弄得軍民貧困了,臨安、蒙自又出現了盜賊,假如曠日持久不能平定,恐怕將成為天下的大患啊。聽說交趾的王太子亡命於寮國,以後如歸順我國,請求援助,或者占據領土求取封賞,這都還是不可預測的事。現在只有選人理財,富我國家,才可指望邊疆無事可憂。」世宗高興地聽取了他的建議。
承勛為人沉著、堅強,胸有韜略。世宗皇帝所信任的人中,除輔臣而外,只有承勛與胡世寧兩個,每遇大事就向他們詢問意見。他們兩個也孜孜不倦,辛勞國事,腹中所知,知無不言。世寧死後半年,承勛也去世了,世宗對他們的死深感惋惜、悼念,追贈少保,謚他為「康惠」。生前賜給他的東西除規定外,還特別給他白金、彩幣、稻米、菜蔬等物。承勛做官四十年,家中卻沒有多餘的錢財。他關於「大禮」的主張,也是和胡世寧相一致的。
㈤ 鄭曉 字窒甫文言文的翻譯
節選自《明史·鄭曉傳》
㈥ 文言文翻譯 帝數使小內豎詣言所,言負氣岸,怒視之嵩;必延坐,親納金錢袖中。以故日譽嵩而短言,怎麼翻譯
皇帝多次派小太監去夏言的住處,夏言高傲自負,像對待奴才一樣對待他們;而嚴嵩就請他們入坐,親自把金錢放進他們袖中。所以太監們每天都贊揚嚴嵩而說夏言的壞話。
㈦ 非常喜歡明朝,我們語文課前有一個大概10分鍾左右的演講。我想講一下明朝。 一是我們主要的考試里文言文閱
我對明朝歷來史非常了自解,我建議:
1.首先做個總起,簡短講述一下朱元璋同志的奮斗史,約半分鍾。
2。介紹朱棣時代的豐功偉績,著重介紹《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等,靖難之變可以少講。約1分鍾。
3.跳過朱瞻基這種皇帝,講土木堡之變:朱祁鎮被也先掠到蒙古瓦剌,也先用朱祁鎮做人質,這段歷史。再講講北平保衛戰,於謙的功績。
4.奪門之變,於謙冤死,徐有貞等人被殺,曹吉祥造反被殺。
5.講首輔們,主要是嘉靖年間的夏言、嚴嵩、徐階、高拱,再講講俺答燒殺掠,要求入貢。
6.講萬曆年間張居正、申石行等人。
7.講戚繼光、李成梁、李如松一幫名將,援朝,攻日,打敗豐臣秀吉。
8.袁崇煥的發家史,怎樣保衛了遼東,因何而死。
9.魏忠賢禍國殃民,客氏作為皇帝的乳母掌持朝政,政治腐敗。
10.崇禎即位,殺死魏忠賢、客氏。皇太極在關外大鬧,最終,明朝滅亡,崇禎上吊煤山。
㈧ 文言文《明史張俊傳》
夏言,字公謹,貴溪(今江西貴溪市)人。他的父親夏鼎,曾任臨清知州。夏言是正德(明武宗年號)十二年的進士,擔任授行人司行人,提拔為兵科給事中。他生性機靈聰敏,善寫文章。他做了言官之後,說話正直,非常自負。明世宗即位,他上疏說:「正德年間以來,弊端已經太多了。現在陛下只有維新改革,請您每天上朝後,駕臨文華殿批閱奏章,召來內閣大臣一起決斷。有的事情事關重大,就召集大臣們一起商議。不應該和身邊的宮人商量後,就直接下旨。您的意旨,也一定要經過內閣商議後在施行,來斷絕蒙蔽矯詐的源頭。」皇帝高興的接受了。夏言奉詔會同御史鄭本公、主事汪文盛核查親軍以及京衛對於的官員,裁減了三千二百人,又上奏了九條事。皇帝身邊無用的人被肅清了。嘉靖(明世宗年號)初期,夏言會同御史樊繼祖等出京核查莊田,把被官府奪取的財產都還給了百姓。彈劾宦官趙霦、建昌侯張延齡,共上奏了七次奏摺。又請求改後宮的負郭莊田為親蠶廠、公桑園,禁止一切內親的求請以及河南、山東獻民田給王府的奸民。營救了被逮捕的永平知府郭九皋。庄奉夫人的弟弟邢福海、肅奉夫人的弟弟顧福,朝廷傳旨授給他們錦衣世千戶,夏言力爭說這樣不可以。他的各類奏章都非常正直,被人們傳誦。多次升任到兵科都給事中。他又勘察了平定青羊山賊寇的官員的功罪,他的意見都非常恰當。副使牛鸞繳獲了賊人間交流的名單,夏言請求把它毀了來安撫眾人。明孝宗時期,下令吏部、兵部每年准備兩京(南京和北京)的大臣及在外的文武地方官員的履歷給皇上審閱,正德年間後漸漸就荒廢了,夏言上疏請求恢復這個制度。嘉靖七年,夏言調任到吏部。這時候,皇帝銳意改革文禮方面的事。認為天地一起祭祀不合禮法,打算分別在城郊建祭壇,和日、月祭壇總共是四個。大學士張孚敬不敢決定,皇帝向明太祖占卜結果也是不吉,這個決定就擱下了。恰逢夏言上疏請求皇帝到南郊親自耕地,皇後到北郊親自養蠶,為天下人做表率。皇帝因此以南北郊的說法,和分建天地二郊的想法相符,下令讓張孚敬宣旨,夏言於是請求分開祭祀天地。朝臣認為不可,張孚敬也不同意,詹事(官職名)霍韜反對的最厲害。皇帝大怒,把霍韜關進監獄。並下旨獎勵夏言,賜給他四品的俸祿,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夏言又贊成在二郊配祭物的觀點,詳情記錄在《禮志》。夏言從此很受皇帝恩寵。城郊的祭壇剛一開工,就下令讓夏言監工。延綏發生飢荒,夏言推薦僉都御史李如圭為巡撫。吏部推薦替代李如圭的人,皇帝不予啟用,又談到夏言。御史熊爵說夏言推薦李如圭是為自己,以至於把夏言比作張糹采。皇帝訓責了熊爵,讓夏言不要再爭辯了。但是夏言感到不平,攻擊熊爵並辭去剛任的官職,皇帝於是才作罷。 張孚敬在百官面前頤指氣使,沒有敢和他抗衡的。夏言自認為被皇帝賞識,只有他敢和張孚敬平起平坐。張孚敬非常忌恨夏言受寵,夏言也怨恨張孚敬突然起用彭澤為太常卿而不提拔自己,兩人於是不合。夏言上疏彈劾張孚敬以及吏部尚書方獻夫。張孚敬、方獻夫都上疏辭官。皇帝對人寬厚,為兩方調節。夏言顯貴之後,對張孚敬、方獻夫、霍韜作難,更加以正直頑強而自負。皇帝打算把郊禮方面的知識編纂成書,提拔夏言為侍讀學士,擔任纂修官,每天講解經典,仍兼任吏科都給事中。夏言又贊成皇帝更改文廟祀典以及大禘的禮法,皇帝更加高興。嘉靖十年三月於是提拔夏言為少詹事,兼翰林學士,掌管院事,依然直講經典。夏言長相俊朗,鬍子好看,說話弘亮流暢,不帶方言。每次開講,皇帝一定會仔細觀察,打算大用他。張孚敬對夏言的妒忌更加厲害,於是和彭澤操縱薛侃一案,把夏言關到司法部門。不久,皇帝發覺張孚敬無理,於是罷免了張孚敬而釋放了夏言。八月,四處城郊的祭壇都完工了,升任夏言為禮部左侍郎,仍掌院事。過了一個月,替代李時擔任本部(即禮部)尚書。從諫官不到一年就升任到六卿,這時從前沒有的事。當時的士大夫尤其厭惡張孚敬,依靠夏言和他對抗。夏言以聰敏被皇帝賞識,又肯折節下士。御史喻希禮、石金請求寬赦因「大禮」一案得罪的大臣們。皇帝大怒,下令讓夏言彈劾喻希禮、石金。夏言認為喻希禮、石金沒有別的想法,請皇帝寬恕他們。皇帝責怪夏言的回答,逮捕喻、石二人到監獄,他們卻逃走了,夏言於是歸罪給自己,這件事才罷了。因此夏言在公卿間有了好的聲譽。皇帝製作禮樂,大多是夏言擔任尚書的時候起草的,內閣大臣李時、翟鑾也就空有虛職。皇帝每次作詩,都賜給夏言,夏言全部答和並記載下來送給皇帝,皇帝更加高興。夏言的奏對符合制度,交給的事情立即就辦理。皇帝多次召見他,詢問政事,他善於揣測皇帝的想法,也就有所附會。皇帝賜給他銀章一枚,讓他可以用密信上奏,銀章上刻文字「學博才優」。先後賜給他綉蟒飛魚麒麟服、玉帶、兼金、上尊、珍饌、時物,每月都有賞賜。張孚敬、方獻夫又相繼入內閣參政。他們知道皇帝恩寵夏言,也不敢和他較量了。不久都辭官了。議禮的諸人只有霍韜在,仇視夏言,不理睬他。十五年因為順天府尹劉淑相犯案,霍韜、夏言互相攻擊。霍韜最後失敗,事情詳細記錄在《霍韜傳》中。夏言因此更加驕橫了。郎中張元孝、李遂和夏言有點小過節,夏言上奏貶黜了他們。皇子降生,皇帝賞賜夏言非常豐厚。起初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後又加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閏十二月又兼任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參知機務。隨侍皇帝拜謁皇陵,回到沙河,夏言的營帳著火,蔓延到郭勛、李時的營帳,皇帝交給夏言的奏章有六件被燒毀。夏言應該獨自引咎,卻與郭勛等人一同去謝罪,被皇帝訓責。當時李時為首輔大臣,而政事大多是夏言處理的。顧鼎臣入內閣參政,自恃顯貴得早而且年長,對許多事情都有看法。夏言很不高興,顧鼎臣於是不敢再和他爭辯。這年冬,李時去世,夏言擔任了首輔大臣。嘉靖十八年,因為編寫皇天上帝冊表,加封為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明朝的大臣沒有被封為上柱國的,這是夏言自封的。武定侯郭勛得寵,妒忌夏言受寵。而禮部尚書嚴嵩也妒忌夏言。夏言和嚴嵩隨侍皇帝到承天,皇帝拜祭完顯陵後,嚴嵩又請皇帝繼續表賀,夏言請求回京。皇帝批復後,很不高興。嚴嵩知道皇帝的意思,堅持請求表賀,皇帝於是說:「禮樂出自天子,也是可以的。」下令表賀,皇帝從此對夏言不悅。皇帝臨幸大峪山,夏言進帳隨侍遲到了一些,皇帝責讓他。夏言害怕,請罪。皇帝大怒說:「夏言從一個小官,因為張孚敬議郊禮一事陞官,竟敢怠慢不恭,寫密信不用我賜的銀章,就讓他全部退還我給他的銀章和手敕。」夏言更加害怕,上疏謝罪。請求不要退還銀章、手敕,作為子孫百代的榮幸,文詞非常可憐。皇帝怒氣不消,懷疑夏言毀損了它們,命令禮部追回。免去他的少師勛階,以少保尚書大學士的身份留職。夏言於是把皇帝的手敕四百餘份,和銀章一同交上。過了幾天,皇帝怒氣消了,下令了結此事。又讓他以少傅、太子太傅的身份入內閣參事,夏言上疏謝罪。皇帝高興了,訓導他自勵忠誠,秉公持正,避免引起眾怒。夏言心知皇帝所說的眾怒,就是郭勛等人,又上疏謝罪。說自己處世不敢落在他人後面,從不和人結交,被眾人所忌恨。皇帝又不高興悅,詰責他。夏言又惶恐謝罪,這才算完。不久,雷擊奉天殿。皇帝召夏言和顧鼎臣,他們沒有按時到。皇帝又詰責他們,令禮部彈劾他們。夏言等人請罪,皇帝又責怪夏言傲慢,並訓責了顧鼎臣。事後,還給了夏言當初追回的銀章、御書。陝西捷報傳來,夏言恢復了少師、太子太師的職位,加任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江淮的賊寇被平定,皇帝發璽書獎勵他,賜給金幣,兼領大學士俸祿。顧鼎臣後,翟鑾又進入內閣,小心謹慎就像夏言的下屬,不敢有一點冒犯。而霍韜掌管詹事府多次和夏言結怨。因為郭勛和夏言有過節,霍韜勾結他好幫助自己,三人每天相互陷害。不久霍韜去,夏言、郭勛依舊交惡。九廟受災,夏言正因病告假,請求辭官,沒被允許。昭聖太後駕崩,皇帝下詔問太子應該如何守孝,夏言的奏摺有錯字。皇帝切責夏言,夏言謝罪並乞求會家治病。皇帝更加惱怒,令他以少保、尚書、大學士的身份退休。夏言開始聽說皇帝惱怒自己,獻上防禦邊境的十四策,希望以此為自己開解。皇帝說:「夏言既然有好計策,何什麼如此自愛,辜負了我的眷顧,暫且不問他的罪了。」起初,夏言撰寫青詞和別的文章,最稱皇帝的新。夏言免官後,只有翟鑾在內閣,不是皇帝所喜歡的人。即將出京的時候,夏言在西苑齋宮拜見皇帝叩首告別。皇帝聽後可憐他,特已賜給他酒菜,讓他回私宅治病,等以後的命令。恰逢郭勛被御史彈劾,也借病告假。京山侯(爵位名)崔元剛被寵幸,在內苑當值,妒忌郭勛。皇帝閑暇時問崔元說:「夏言、郭勛都是我的股肱大臣,為什麼互相妒忌?」崔元沒有回答。皇帝問夏言什麼時候回鄉,崔元碩:「等到皇上壽辰過後,他才敢來告老還鄉。」皇帝又問郭勛是什麼病,崔元說:「郭勛沒有病,夏言一回鄉他就會出山。」皇帝點頭。言官們知道皇帝眷顧夏言厭惡郭惡勛,因此共同彈郭勛。郭勛分辨的言語悖謾,皇帝大怒,免去郭勛的同事王廷相籍。給事中(官職名)高時,和夏言的關系好,於是揭發了郭勛貪污驕縱不守法的十幾件事情。於是郭勛被關到監獄,恢復了夏言少傅、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官銜,病好後入閣參政。夏言雖然告假,內閣的事大多還經過他決定。治郭勛的罪,全都是他指使的。嘉靖二十一年春,他的一品官銜滿九年,皇帝派宮人賜給他銀幣、寶鈔、羊酒、內饌。全部恢復了他的官階,下詔褒獎他,在禮部為他設宴。尚書、侍郎、都御史陪侍在旁。這時候,皇帝雖然禮待夏言,但是恩寵不如從前了。慈慶、慈寧兩宮皇後駕崩,郭勛曾建議改其中的一宮讓太子居住。夏言認為不可,和皇帝一致。這時皇帝突然問夏言太子應該住哪裡,夏言忘記了從前的話,想到修建宮室又浪費又麻煩,就回答的和當初郭勛說的一樣。皇帝不高興。又懷疑言官們彈劾郭勛是出於夏言的指使。等到修建了大享殿,命太監高忠監工,夏言沒有進獻敕稿。在西苑當值的大臣,皇帝都讓他們騎馬,又賜給香葉束發巾,用皮帛做靴子。夏言認為這不是作臣子應該穿戴的,不接受,又獨自乘坐腰輿(一種轎子)。皇帝被惹得好幾次不高興,打算罷掉夏言,而嚴嵩又趁機挑撥。嚴嵩和夏言是同鄉,以為夏言先顯達,侍奉夏言非常小心。夏言入內閣是因為代替嚴嵩,而夏言卻以當門客對待他,嚴嵩非常憤恨。夏言失寵之後,嚴嵩越來越以柔佞受寵。夏言害怕被排斥,叫嚴嵩一同商量。嚴嵩則偷偷地跑到陶仲文的府上,忌恨地說夏言代替了自己的位子。夏言知到後非常惱怒,指使言官多次彈劾嚴嵩。皇帝正賞識嚴嵩,因此沒有理會那些彈劾,夏言、嚴嵩兩人於是很不睦。六月,嚴嵩面見皇帝,磕頭頓首,淚如雨下,哭訴被夏言欺負的情形。皇帝讓他把夏言的罪狀全都說出來,嚴嵩趁機揭發夏言的短處。皇帝大怒,下手詔給禮部,一一列舉夏言的罪狀,並說:「郭勛已經關到監牢里了,夏言還給他編制罪名。言官是朝廷的耳目,卻專聽夏言的主使。我不早朝,夏言也不來內閣。軍國重事,都取決他一人。我的話是機要秘密,他卻當作玩笑。言官們不說一句話,就是欺君罔上,導致神鬼大怒,大雨損害了莊稼。」夏言非常害怕,請罪。過了十多天,獻禮給皇帝的壽辰,被召進宮接見,在西苑等候參事。夏言趁機謝恩告老還鄉,話語非常可憐。他的奏章被擱了八天沒有批復,恰逢七月初一日食後,皇帝下手詔說:「日食,是因為有人以下慢上的罪行,免去夏言的官職,閑住在京城。」皇帝又找了自己的三項過失,布告天下。御史喬佑、給事中沈良才等人都准備奏章替夏言辯護,並一同請罪。皇帝大怒,貶黜了十三人。高時因為彈劾郭勛的緣故,只有他被貶謫到邊境。於是嚴嵩代替了夏言入閣參政。夏言掌權了很長時間,家境富厚,服飾、用度都很奢侈,多次收受賄賂。很長時間沒有被召見,監司府縣吏也對他慢慢輕視了,他悒悒不樂。到了年初一、皇帝的壽辰他就上表慶賀,自稱「草土臣」。皇帝也漸漸開始可憐他,恢復了他的尚書、大學士職務。到了嘉靖二十四年,皇帝稍微發覺嚴嵩貪污驕縱,又追念夏言,派官員下召讓他回來,全部恢復了他少師等官銜,也加封嚴嵩為少師,好像和嚴嵩同等。夏言到任後,直接凌駕在嚴嵩之上。他所批答的文書,從不咨詢嚴嵩,嚴嵩也閉口不敢說一句話。嚴嵩所用的心腹人,夏言都貶斥了他們,嚴嵩也不敢救,恨之入骨。天下的士大夫都怨恨嚴嵩的貪污驕橫,都認為夏言能壓制嚴嵩,非常高興。而夏言因為被遺忘很久了,務求擴張自己的勢力。文選郎高簡的發配,唐龍、許成名、崔桐、王用賓、黃佐的罷免,王杲、王暐、孫繼魯的入獄,都是夏言主持的。貴州巡撫王學益、山東巡撫何鰲被言官彈劾,夏言就擬旨逮捕並審訊他們。唐龍從前和嚴嵩關系好,王暐的案子牽涉到嚴世蕃(嚴嵩之子),其他官員的處置也都不恰當,於是朝臣寒心。最後御史陳其學因為鹽法的事情彈劾崔元以及錦衣都督陸炳,夏言擬旨讓他們寫交待狀,兩人都拜見夏言請,陸炳長跪才得以開解。崔元、陸炳二人和嚴嵩勾結一起陷害夏言,夏言卻沒有發覺。皇帝多次派小太監去夏言的住處,夏言高傲自負,像對待奴才一樣對待他們;而嚴嵩就請他們入坐,親自把金錢放進他們袖中。所以太監們每天都贊揚嚴嵩而說夏言的壞話。夏言獻的青詞往往不符皇帝的心意,嚴嵩聽說後就更加精心地做這些事。不久,河套地區起義。夏言從前慷慨激昂並以自己能經濟天下自居,打算建立不世功勛。陝西總督曾銑請求收復河套,夏言贊成並同意。嚴嵩和崔元、陸炳在之間挑撥搗亂,最後事情沒有成功。江都人蘇綱,是夏言後妻的父親,和曾銑關系很好。曾銑剛要請求收復河套,蘇綱就在夏言面前保舉。夏言認為曾銑可以勝任,於是寫密奏推薦了他,說群臣中沒有比曾銑更忠誠的了。皇帝讓夏言擬旨,多次褒獎了曾銑。曾銑大喜,更加銳意出師。皇帝突然降旨詰責他,話語非常嚴厲。嚴嵩揣摩皇帝的心意,於是極力說河套不可能收復,話語涉及到夏言。夏言開始非常害怕,謝罪,並說「嚴嵩並沒有不同意見,所有的事情都委託給我的」。皇帝責怪夏言「強君脅眾」,嚴嵩有些奏章彈劾夏言,夏言也奮力爭辯。而皇帝已被嚴嵩所蒙蔽,怒不可解。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全部剝奪了夏言的官職,以尚書的身份讓他退休,仍然沒有殺他的意思。恰逢有流言在宮中傳播,說夏言離任時法牢騷。嚴嵩又替仇鸞起草奏章說夏言收了曾銑的錢,兩人從中牟利,事情牽聯到蘇綱,於是把曾銑、蘇綱關到監獄。嚴嵩和崔元、陸炳同謀,曾銑因為交結皇帝近侍按律問斬,蘇綱發配戍邊,派官兵逮捕夏言。夏言到了通州,聽說曾銑的罪名,大驚,從車上掉下來說:「啊!我要了。」又上疏陳訴冤情,說:「仇鸞剛被逮捕,皇上下詔不到兩日,仇鸞怎麼能聽到皇上的話,又怎麼知道嚴嵩的上疏而附會與他?大概是嚴嵩和崔元等人偽造來陷害我的。嚴嵩沉默起來像共工,謙恭下士像王莽,奸巧弄權、父子專政像司馬懿。在朝的大臣受他的牽制,只知道有嚴嵩而不知道有陛下。在外的大臣受他的鉗制,也知道有嚴嵩而不知道有陛下。我的生被嚴嵩掌握,只有把命交給皇上,保全與我。」皇帝沒有理睬。案子成立,刑部尚書喻茂堅、左都御史屠僑等人認為夏言應當處,引用了多條證據交給皇上。皇帝沒有同意,切責喻茂堅等人,奪去了夏言的俸祿,還說了夏言從前不戴香冠的事情。夏言這年十月最後還是被棄市。妻子蘇氏流放廣西,侄子主事夏克承、侄孫尚寶丞夏朝慶,削籍為民。夏言時六十七歲。夏言豪邁有才能,縱橫辯論,人沒有能說服他的。受到恩寵之後,揣摩到皇帝的意思,不願大臣們結黨,於是成天和那些議禮貴人們相反駁。皇帝認為他不結黨,更加厚待他,但最後還是被嚴嵩所排擠。夏言後,嚴嵩禍害天下,時間長了才有為夏言惋惜的。而夏言所推薦的徐階,最後終於除去嚴嵩成為一代名相。隆慶(明穆宗年號)初年,夏家上書陳訴冤情,朝廷下詔恢復他的官職,給他祭祀,謚號叫做文愍。夏言開始沒有兒子。他的妾懷孕,他的妻子因為嫉妒把她改嫁了,妾生下一子。夏言後,夏言的妻子把他接了回來,長得很像夏言。馬上就要當官了,卻突然病了。夏言最終絕後了。
㈨ 文學高手進入,解釋古文。
突厥之……兵器,有一種叫"鳴鏑"的弓箭,並穿甲配刀劍.他們的飾品則帶有伏突(古代的飾物).軍旗旗桿上面,雕飾著金色的狼頭.侍衛之類的兵,稱為"附離",即漢語的"狼".
大致是因為是狼的後代,立志不忘舊時祖先.
㈩ 翻譯文言文《明史·夏言傳》
夏言,字公謹,貴溪(今江西貴溪市)人。他的父親夏鼎,曾任臨清知州。夏言是正德(明武宗年號)十二年的進士,擔任授行人司行人,提拔為兵科給事中。他生性機靈聰敏,善寫文章。他做了言官之後,說話正直,非常自負。明世宗即位,他上疏說:「正德年間以來,弊端已經太多了。現在陛下只有維新改革,請您每天上朝後,駕臨文華殿批閱奏章,召來內閣大臣一起決斷。有的事情事關重大,就召集大臣們一起商議。不應該和身邊的宮人商量後,就直接下旨。您的意旨,也一定要經過內閣商議後在施行,來斷絕蒙蔽矯詐的源頭。」皇帝高興的接受了。夏言奉詔會同御史鄭本公、主事汪文盛核查親軍以及京衛對於的官員,裁減了三千二百人,又上奏了九條事。皇帝身邊無用的人被肅清了。
嘉靖(明世宗年號)初期,夏言會同御史樊繼祖等出京核查莊田,把被官府奪取的財產都還給了百姓。彈劾宦官趙霦、建昌侯張延齡,共上奏了七次奏摺。又請求改後宮的負郭莊田為親蠶廠、公桑園,禁止一切內親的求請以及河南、山東獻民田給王府的奸民。營救了被逮捕的永平知府郭九皋。庄奉夫人的弟弟邢福海、肅奉夫人的弟弟顧福,朝廷傳旨授給他們錦衣世千戶,夏言力爭說這樣不可以。他的各類奏章都非常正直,被人們傳誦。多次升任到兵科都給事中。他又勘察了平定青羊山賊寇的官員的功罪,他的意見都非常恰當。副使牛鸞繳獲了賊人間交流的名單,夏言請求把它毀了來安撫眾人。明孝宗時期,下令吏部、兵部每年准備兩京(南京和北京)的大臣及在外的文武地方官員的履歷給皇上審閱,正德年間後漸漸就荒廢了,夏言上疏請求恢復這個制度。
嘉靖七年,夏言調任到吏部。這時候,皇帝銳意改革文禮方面的事。認為天地一起祭祀不合禮法,打算分別在城郊建祭壇,和日、月祭壇總共是四個。大學士張孚敬不敢決定,皇帝向明太祖占卜結果也是不吉,這個決定就擱下了。恰逢夏言上疏請求皇帝到南郊親自耕地,皇後到北郊親自養蠶,為天下人做表率。皇帝因此以南北郊的說法,和分建天地二郊的想法相符,下令讓張孚敬宣旨,夏言於是請求分開祭祀天地。朝臣認為不可,張孚敬也不同意,詹事(官職名)霍韜反對的最厲害。皇帝大怒,把霍韜關進監獄。並下旨獎勵夏言,賜給他四品的俸祿,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夏言又贊成在二郊配祭物的觀點,詳情記錄在《禮志》。夏言從此很受皇帝恩寵。城郊的祭壇剛一開工,就下令讓夏言監工。延綏發生飢荒,夏言推薦僉都御史李如圭為巡撫。吏部推薦替代李如圭的人,皇帝不予啟用,又談到夏言。御史熊爵說夏言推薦李如圭是為自己,以至於把夏言比作張糹采。皇帝訓責了熊爵,讓夏言不要再爭辯了。但是夏言感到不平,攻擊熊爵並辭去剛任的官職,皇帝於是才作罷。
張孚敬在百官面前頤指氣使,沒有敢和他抗衡的。夏言自認為被皇帝賞識,只有他敢和張孚敬平起平坐。張孚敬非常忌恨夏言受寵,夏言也怨恨張孚敬突然起用彭澤為太常卿而不提拔自己,兩人於是不合。夏言上疏彈劾張孚敬以及吏部尚書方獻夫。張孚敬、方獻夫都上疏辭官。皇帝對人寬厚,為兩方調節。夏言顯貴之後,對張孚敬、方獻夫、霍韜作難,更加以正直頑強而自負。皇帝打算把郊禮方面的知識編纂成書,提拔夏言為侍讀學士,擔任纂修官,每天講解經典,仍兼任吏科都給事中。夏言又贊成皇帝更改文廟祀典以及大禘的禮法,皇帝更加高興。嘉靖十年三月於是提拔夏言為少詹事,兼翰林學士,掌管院事,依然直講經典。夏言長相俊朗,鬍子好看,說話弘亮流暢,不帶方言。每次開講,皇帝一定會仔細觀察,打算大用他。張孚敬對夏言的妒忌更加厲害,於是和彭澤操縱薛侃一案,把夏言關到司法部門。不久,皇帝發覺張孚敬無理,於是罷免了張孚敬而釋放了夏言。八月,四處城郊的祭壇都完工了,升任夏言為禮部左侍郎,仍掌院事。過了一個月,替代李時擔任本部(即禮部)尚書。從諫官不到一年就升任到六卿,這時從前沒有的事。
當時的士大夫尤其厭惡張孚敬,依靠夏言和他對抗。夏言以聰敏被皇帝賞識,又肯折節下士。御史喻希禮、石金請求寬赦因「大禮」一案得罪的大臣們。皇帝大怒,下令讓夏言彈劾喻希禮、石金。夏言認為喻希禮、石金沒有別的想法,請皇帝寬恕他們。皇帝責怪夏言的回答,逮捕喻、石二人到監獄,他們卻逃走了,夏言於是歸罪給自己,這件事才罷了。因此夏言在公卿間有了好的聲譽。
皇帝製作禮樂,大多是夏言擔任尚書的時候起草的,內閣大臣李時、翟鑾也就空有虛職。皇帝每次作詩,都賜給夏言,夏言全部答和並記載下來送給皇帝,皇帝更加高興。夏言的奏對符合制度,交給的事情立即就辦理。皇帝多次召見他,詢問政事,他善於揣測皇帝的想法,也就有所附會。皇帝賜給他銀章一枚,讓他可以用密信上奏,銀章上刻文字「學博才優」。先後賜給他綉蟒飛魚麒麟服、玉帶、兼金、上尊、珍饌、時物,每月都有賞賜。張孚敬、方獻夫又相繼入內閣參政。他們知道皇帝恩寵夏言,也不敢和他較量了。不久都辭官了。議禮的諸人只有霍韜在,仇視夏言,不理睬他。十五年因為順天府尹劉淑相犯案,霍韜、夏言互相攻擊。霍韜最後失敗,事情詳細記錄在《霍韜傳》中。夏言因此更加驕橫了。郎中張元孝、李遂和夏言有點小過節,夏言上奏貶黜了他們。皇子降生,皇帝賞賜夏言非常豐厚。起初任命他為太子太保,後又加封為少傅兼太子太傅。閏十二月又兼任武英殿大學士入內閣參知機務。隨侍皇帝拜謁皇陵,回到沙河,夏言的營帳著火,蔓延到郭勛、李時的營帳,皇帝交給夏言的奏章有六件被燒毀。夏言應該獨自引咎,卻與郭勛等人一同去謝罪,被皇帝訓責。當時李時為首輔大臣,而政事大多是夏言處理的。顧鼎臣入內閣參政,自恃顯貴得早而且年長,對許多事情都有看法。夏言很不高興,顧鼎臣於是不敢再和他爭辯。這年冬,李時去世,夏言擔任了首輔大臣。嘉靖十八年,因為編寫皇天上帝冊表,加封為少師、特進光祿大夫、上柱國。明朝的大臣沒有被封為上柱國的,這是夏言自封的。
武定侯郭勛得寵,妒忌夏言受寵。而禮部尚書嚴嵩也妒忌夏言。夏言和嚴嵩隨侍皇帝到承天,皇帝拜祭完顯陵後,嚴嵩又請皇帝繼續表賀,夏言請求回京。皇帝批復後,很不高興。嚴嵩知道皇帝的意思,堅持請求表賀,皇帝於是說:「禮樂出自天子,也是可以的。」下令表賀,皇帝從此對夏言不悅。皇帝臨幸大峪山,夏言進帳隨侍遲到了一些,皇帝責讓他。夏言害怕,請罪。皇帝大怒說:「夏言從一個小官,因為張孚敬議郊禮一事陞官,竟敢怠慢不恭,寫密信不用我賜的銀章,就讓他全部退還我給他的銀章和手敕。」夏言更加害怕,上疏謝罪。請求不要退還銀章、手敕,作為子孫百代的榮幸,文詞非常可憐。皇帝怒氣不消,懷疑夏言毀損了它們,命令禮部追回。免去他的少師勛階,以少保尚書大學士的身份留職。夏言於是把皇帝的手敕四百餘份,和銀章一同交上。過了幾天,皇帝怒氣消了,下令了結此事。又讓他以少傅、太子太傅的身份入內閣參事,夏言上疏謝罪。皇帝高興了,訓導他自勵忠誠,秉公持正,避免引起眾怒。夏言心知皇帝所說的眾怒,就是郭勛等人,又上疏謝罪。說自己處世不敢落在他人後面,從不和人結交,被眾人所忌恨。皇帝又不高興悅,詰責他。夏言又惶恐謝罪,這才算完。不久,雷擊奉天殿。皇帝召夏言和顧鼎臣,他們沒有按時到。皇帝又詰責他們,令禮部彈劾他們。夏言等人請罪,皇帝又責怪夏言傲慢,並訓責了顧鼎臣。事後,還給了夏言當初追回的銀章、御書。陝西捷報傳來,夏言恢復了少師、太子太師的職位,加任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江淮的賊寇被平定,皇帝發璽書獎勵他,賜給金幣,兼領大學士俸祿。
顧鼎臣死後,翟鑾又進入內閣,小心謹慎就像夏言的下屬,不敢有一點冒犯。而霍韜掌管詹事府多次和夏言結怨。因為郭勛和夏言有過節,霍韜勾結他好幫助自己,三人每天相互陷害。不久霍韜死去,夏言、郭勛依舊交惡。九廟受災,夏言正因病告假,請求辭官,沒被允許。昭聖太後駕崩,皇帝下詔問太子應該如何守孝,夏言的奏摺有錯字。皇帝切責夏言,夏言謝罪並乞求會家治病。皇帝更加惱怒,令他以少保、尚書、大學士的身份退休。夏言開始聽說皇帝惱怒自己,獻上防禦邊境的十四策,希望以此為自己開解。皇帝說:「夏言既然有好計策,何什麼如此自愛,辜負了我的眷顧,暫且不問他的罪了。」起初,夏言撰寫青詞和別的文章,最稱皇帝的新。夏言免官後,只有翟鑾在內閣,不是皇帝所喜歡的人。即將出京的時候,夏言在西苑齋宮拜見皇帝叩首告別。皇帝聽後可憐他,特已賜給他酒菜,讓他回私宅治病,等以後的命令。
恰逢郭勛被御史彈劾,也借病告假。京山侯(爵位名)崔元剛被寵幸,在內苑當值,妒忌郭勛。皇帝閑暇時問崔元說:「夏言、郭勛都是我的股肱大臣,為什麼互相妒忌?」崔元沒有回答。皇帝問夏言什麼時候回鄉,崔元碩:「等到皇上壽辰過後,他才敢來告老還鄉。」皇帝又問郭勛是什麼病,崔元說:「郭勛沒有病,夏言一回鄉他就會出山。」皇帝點頭。言官們知道皇帝眷顧夏言厭惡郭惡勛,因此共同彈郭勛。郭勛分辨的言語悖謾,皇帝大怒,免去郭勛的同事王廷相籍。給事中(官職名)高時,和夏言的關系好,於是揭發了郭勛貪污驕縱不守法的十幾件事情。於是郭勛被關到監獄,恢復了夏言少傅、太子太師、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的官銜,病好後入閣參政。夏言雖然告假,內閣的事大多還經過他決定。治郭勛的罪,全都是他指使的。嘉靖二十一年春,他的一品官銜滿九年,皇帝派宮人賜給他銀幣、寶鈔、羊酒、內饌。全部恢復了他的官階,下詔褒獎他,在禮部為他設宴。尚書、侍郎、都御史陪侍在旁。這時候,皇帝雖然禮待夏言,但是恩寵不如從前了。
慈慶、慈寧兩宮皇後駕崩,郭勛曾建議改其中的一宮讓太子居住。夏言認為不可,和皇帝一致。這時皇帝突然問夏言太子應該住哪裡,夏言忘記了從前的話,想到修建宮室又浪費又麻煩,就回答的和當初郭勛說的一樣。皇帝不高興。又懷疑言官們彈劾郭勛是出於夏言的指使。等到修建了大享殿,命太監高忠監工,夏言沒有進獻敕稿。在西苑當值的大臣,皇帝都讓他們騎馬,又賜給香葉束發巾,用皮帛做靴子。夏言認為這不是作臣子應該穿戴的,不接受,又獨自乘坐腰輿(一種轎子)。皇帝被惹得好幾次不高興,打算罷掉夏言,而嚴嵩又趁機挑撥。嚴嵩和夏言是同鄉,以為夏言先顯達,侍奉夏言非常小心。夏言入內閣是因為代替嚴嵩,而夏言卻以當門客對待他,嚴嵩非常憤恨。夏言失寵之後,嚴嵩越來越以柔佞受寵。夏言害怕被排斥,叫嚴嵩一同商量。嚴嵩則偷偷地跑到陶仲文的府上,忌恨地說夏言代替了自己的位子。夏言知到後非常惱怒,指使言官多次彈劾嚴嵩。皇帝正賞識嚴嵩,因此沒有理會那些彈劾,夏言、嚴嵩兩人於是很不睦。六月,嚴嵩面見皇帝,磕頭頓首,淚如雨下,哭訴被夏言欺負的情形。皇帝讓他把夏言的罪狀全都說出來,嚴嵩趁機揭發夏言的短處。皇帝大怒,下手詔給禮部,一一列舉夏言的罪狀,並說:「郭勛已經關到監牢里了,夏言還給他編制罪名。言官是朝廷的耳目,卻專聽夏言的主使。我不早朝,夏言也不來內閣。軍國重事,都取決他一人。我的話是機要秘密,他卻當作玩笑。言官們不說一句話,就是欺君罔上,導致神鬼大怒,大雨損害了莊稼。」夏言非常害怕,請罪。
過了十多天,獻禮給皇帝的壽辰,被召進宮接見,在西苑等候參事。夏言趁機謝恩告老還鄉,話語非常可憐。他的奏章被擱了八天沒有批復,恰逢七月初一日食後,皇帝下手詔說:「日食,是因為有人以下慢上的罪行,免去夏言的官職,閑住在京城。」皇帝又找了自己的三項過失,布告天下。御史喬佑、給事中沈良才等人都准備奏章替夏言辯護,並一同請罪。皇帝大怒,貶黜了十三人。高時因為彈劾郭勛的緣故,只有他被貶謫到邊境。於是嚴嵩代替了夏言入閣參政。
夏言掌權了很長時間,家境富厚,服飾、用度都很奢侈,多次收受賄賂。很長時間沒有被召見,監司府縣吏也對他慢慢輕視了,他悒悒不樂。到了年初一、皇帝的壽辰他就上表慶賀,自稱「草土臣」。皇帝也漸漸開始可憐他,恢復了他的尚書、大學士職務。到了嘉靖二十四年,皇帝稍微發覺嚴嵩貪污驕縱,又追念夏言,派官員下召讓他回來,全部恢復了他少師等官銜,也加封嚴嵩為少師,好像和嚴嵩同等。夏言到任後,直接凌駕在嚴嵩之上。他所批答的文書,從不咨詢嚴嵩,嚴嵩也閉口不敢說一句話。嚴嵩所用的心腹人,夏言都貶斥了他們,嚴嵩也不敢救,恨之入骨。天下的士大夫都怨恨嚴嵩的貪污驕橫,都認為夏言能壓制嚴嵩,非常高興。而夏言因為被遺忘很久了,務求擴張自己的勢力。文選郎高簡的發配,唐龍、許成名、崔桐、王用賓、黃佐的罷免,王杲、王暐、孫繼魯的入獄,都是夏言主持的。貴州巡撫王學益、山東巡撫何鰲被言官彈劾,夏言就擬旨逮捕並審訊他們。唐龍從前和嚴嵩關系好,王暐的案子牽涉到嚴世蕃(嚴嵩之子),其他官員的處置也都不恰當,於是朝臣寒心。最後御史陳其學因為鹽法的事情彈劾崔元以及錦衣都督陸炳,夏言擬旨讓他們寫交待狀,兩人都拜見夏言請死,陸炳長跪才得以開解。崔元、陸炳二人和嚴嵩勾結一起陷害夏言,夏言卻沒有發覺。
皇帝多次派小太監去夏言的住處,夏言高傲自負,像對待奴才一樣對待他們;而嚴嵩就請他們入坐,親自把金錢放進他們袖中。所以太監們每天都贊揚嚴嵩而說夏言的壞話。夏言獻的青詞往往不符皇帝的心意,嚴嵩聽說後就更加精心地做這些事。
不久,河套地區起義。夏言從前慷慨激昂並以自己能經濟天下自居,打算建立不世功勛。陝西總督曾銑請求收復河套,夏言贊成並同意。嚴嵩和崔元、陸炳在之間挑撥搗亂,最後事情沒有成功。江都人蘇綱,是夏言後妻的父親,和曾銑關系很好。曾銑剛要請求收復河套,蘇綱就在夏言面前保舉。夏言認為曾銑可以勝任,於是寫密奏推薦了他,說群臣中沒有比曾銑更忠誠的了。皇帝讓夏言擬旨,多次褒獎了曾銑。曾銑大喜,更加銳意出師。皇帝突然降旨詰責他,話語非常嚴厲。嚴嵩揣摩皇帝的心意,於是極力說河套不可能收復,話語涉及到夏言。夏言開始非常害怕,謝罪,並說「嚴嵩並沒有不同意見,所有的事情都委託給我的」。皇帝責怪夏言「強君脅眾」,嚴嵩有些奏章彈劾夏言,夏言也奮力爭辯。而皇帝已被嚴嵩所蒙蔽
,怒不可解。嘉靖二十七年正月全部剝奪了夏言的官職,以尚書的身份讓他退休,仍然沒有殺他的意思。恰逢有流言在宮中傳播,說夏言離任時法牢騷。嚴嵩又替仇鸞起草奏章說夏言收了曾銑的錢,兩人從中牟利,事情牽聯到蘇綱,於是把曾銑、蘇綱關到監獄。嚴嵩和崔元、陸炳同謀,曾銑因為交結皇帝近侍按律問斬,蘇綱發配戍邊,派官兵逮捕夏言。夏言到了通州,聽說曾銑的罪名,大驚,從車上掉下來說:「啊!我要死了。」又上疏陳訴冤情,說:「仇鸞剛被逮捕,皇上下詔不到兩日,仇鸞怎麼能聽到皇上的話,又怎麼知道嚴嵩的上疏而附會與他?大概是嚴嵩和崔元等人偽造來陷害我的。嚴嵩沉默起來像共工,謙恭下士像王莽,奸巧弄權、父子專政像司馬懿。在朝的大臣受他的牽制,只知道有嚴嵩而不知道有陛下。在外的大臣受他的鉗制,也知道有嚴嵩而不知道有陛下。我的生死被嚴嵩掌握,只有把命交給皇上,保全與我。」皇帝沒有理睬。案子成立,刑部尚書喻茂堅、左都御史屠僑等人認為夏言應當處死,引用了多條證據交給皇上。皇帝沒有同意,切責喻茂堅等人,奪去了夏言的俸祿,還說了夏言從前不戴香冠的事情。夏言這年十月最後還是被棄市。妻子蘇氏流放廣西,侄子主事夏克承、侄孫尚寶
丞夏朝慶,削籍為民。夏言死時六十七歲。
夏言豪邁有才能,縱橫辯論,人沒有能說服他的。受到恩寵之後,揣摩到皇帝的意思,不願大臣們結黨,於是成天和那些議禮貴人們相反駁。皇帝認為他不結黨,更加厚待他,但最後還是被嚴嵩所排擠。夏言死後,嚴嵩禍害天下,時間長了才有為夏言惋惜的。而夏言所推薦的徐階,最後終於除去嚴嵩成為一代名相。隆慶(明穆宗年號)初年,夏家上書陳訴冤情,朝廷下詔恢復他的官職,給他祭祀,謚號叫做文愍。夏言開始沒有兒子。他的妾懷孕,他的妻子因為嫉妒把她改嫁了,妾生下一子。夏言死後,夏言的妻子把他接了回來,長得很像夏言。馬上就要當官了,卻突然病死了。夏言最終絕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