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沖稱象文言文翻譯
1. 請幫忙翻譯:文言文《曹沖稱象》 急~~
曹沖抄五六歲的時候,聰明才智所達襲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樣。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太祖想知道這象的重量,問過屬下,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曹沖說:「把象趕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用其他東西代替大象,然後稱一下這些東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作了。
智意:聰明才智
致:送給
群下:部下,下屬
校:考察,衡量
太祖悅,即施行焉
太祖(曹操)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作了。
2. 曹沖稱象古文中的致是什麼意思
《曹沖稱象》原文:時孫權嘗致大象。 這里的「致」是送到、送來的意思。全句翻譯:有一次吳國孫權曾經(向朝廷進貢)送來一隻大象。
3. 《曹沖稱象》文言文翻譯
【曹沖稱象】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復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注釋】
智:智慧
若:相比
欲:想要
意:意識
及:達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即曹沖之父
訪:詢問
群下:手下群臣
理:辦法;道理
校:通「較」,比較
物:物品
悅:高興,開心
施行焉:按這辦法做了
嘗:曾經。
咸:全,都
置:安放。
焉:於,對它
【翻譯】
曹操的兒子曹沖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孫權曾經送來過一頭巨象,曹操想要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下屬,都沒法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4. 曹沖稱象古文翻譯
沖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3
曹沖稱象
本詞條介紹的是曹沖稱象(歷史故事-6年級走進文言文),更多含義,請參閱「曹沖稱象(多義詞)」。
沖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1故事『
曹沖稱象
有一次,吳國孫權送給曹操一隻大象,曹操十分高興。大象運到許昌那天,曹操帶領文武百官和小兒子曹沖,一同去看。[1]
曹操的人都沒有見過大象。這大象又高又大,光說腿就有大殿的柱子那麼粗,人走近去比一比,還夠不到它的肚子。
曹操對大家說:「這只大象真是大,可是到底有多重呢?你們哪個有辦法稱它一稱?」
嘿!這么大個傢伙,可怎麼稱呢!大臣們都紛紛議論開了。
一個說:「只有造一桿頂大頂大的秤來稱。」
而另一個說:「這可要造多大的一桿秤呀!再說,大象是活的,也沒辦法稱呀!我看只有把它宰了,切成塊兒稱。」
他的話剛說完,所有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有人說:「你這個辦法可不行啊,為了稱稱重量,就把大象活活地宰了,不可惜嗎?」
大臣們想了許多辦法,一個個都行不通。可真叫人為難呀。
這時,從人群里走出一個小孩,對曹操說:「父親,我有個法兒,可以稱大象。」
曹操一看,正是他最心愛的兒子曹沖,就笑著說:「你小小年紀,有什麼法子?你倒說說,看有沒有道理。」
曹沖趴在曹操耳邊,輕聲地講了起來。曹操一聽連連叫好,吩咐左右立刻准備稱象,然後對大臣們說:「走!咱們到河邊看稱象去!」
眾大臣跟隨曹操來到河邊。河裡停著一隻大船,曹沖叫人把象牽到船上,等船身穩定了,在船舷上齊水面的地方,刻了一條道道。再叫人把象牽到岸上來,把大大小小的石頭,一塊一塊地往船上裝,船身就一點兒一點兒往下沉。等船身沉到剛才刻的那條道道和水面一樣齊了,曹沖就叫人停止裝石頭。
大臣們睜大了眼睛,起先還摸不清是怎麼回事,看到這里不由得連聲稱贊:「好辦法!好辦法!」現 在誰都明白,只要把船里的石頭都稱一下,把重量加起來,就知道象有多重了。
曹操自然更加高興了。他眯起眼睛看著兒子,又得意洋洋地望望大臣們,好像心裡在說:「你們還不如我的這個小兒子聰明呢!」[2]
2原理
「曹沖稱象」[3]在中國幾乎是婦孺皆知的故事。年僅六歲的曹沖,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
曹沖稱象原理
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跡。可是,在那個年代(公元200年),雖然阿基米德原理已經發現了500年,但這一原理直到1627年才傳入中國,小曹沖不可能知道這個原理,更不用說浮沉條件了。
實際上,聰明的曹沖所用的方法是「等量替換法」。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果,再一次一次稱出石頭的重量,使「大」轉化為「小」,分而治之,這一難題就得到圓滿的解決。
等量替換法是一種常用到的科學思維方法。這里再講一個愛迪生的小故事。美國大發明家愛迪生有一位數學基礎相當好的助手叫阿普頓。有一次,愛迪生把一隻電燈泡的玻璃殼交給阿普頓,要他計算一下燈泡的容積。阿普頓看著梨形的燈泡殼,思索了好久之後,畫出了燈泡殼的剖視圖、立體圖,畫出了一條條復雜的曲線,測量了一個個數據,列出了一道道算式。經過幾個小時的緊張計算,還未得出結果。愛迪生看後很不滿意。只見愛迪生在燈泡殼里裝滿水,再把水倒進量杯,不到一分鍾,就把燈泡的容積「算」出來了。這里,愛迪生用倒入量杯里的水的體積代替了燈泡殼的容積,用的也是等量替換法。
3出處
取自《三國志》:沖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作者簡介
陳壽(233-297),字承祚,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人。西晉史學家。他小時候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曾任衛將軍主簿、東觀秘書郎、觀閣令史、散騎黃門侍郎等職。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長平太守、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分裂局面。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4譯文
曹操的兒子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孫權曾送來過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屬下,都沒法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5注釋
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識
及:達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即曹沖之父
訪:詢問
群下:手下群臣
理:辦法;道理
校:通「較」,比較
物:物品
悅:高興,開心
施行焉:按這辦法做了
嘗:曾經。
咸:全,都
置:安放。
焉:於,對他
生:出生
少 :年少
契:刻
時人:所有的人
6曹沖簡介
曹沖
曹沖 (196—208),字倉舒,謚號鄧哀王,東漢末年沛(pèi)國譙(qiáo)(今安徽毫(bó)州市)人。是曹操的三兒子,由曹操的小妾環夫人所生。
曹沖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沖病重不治而去世,年僅十三歲。與甄氏亡女合葬,追贈騎都尉印綬,黃初二年追贈謚「鄧哀侯」,追加號為「公」,太和五年,加沖號曰鄧哀王。對於曹沖的母親,是一位只在歷史上留下一筆的所謂「環夫人」,但卻為曹操生有沖,據,宇,三子,有這點可以看出,曹操對於這位環夫人還是喜歡的,但環夫人的身世,生死都是謎,有待考證。
曹沖自小生性聰慧,五六歲的時候,智力就和成人相仿。
9故事解說
曹沖的父親曹操是個大官,外國人送給他一隻大象,他很想知道這只大象有多重,就叫 他手下的官員想辦法把大象稱一稱。
這可是一件難事。大象是陸地上最大的動物。怎麼稱法呢?那時候沒有那麼大的秤,人也沒有那麼大的力氣把大象抬起來。官員們都圍著大象發愁,誰也想不出秤象的辦法。
正在這個時候,跑出來一個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說:「我有辦法,我有辦法!」官員們一看,原來是曹操的小兒子曹沖,嘴裡不說,心裡卻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辦法來,一個五歲的小孩子,會有什麼辦法!
可是千萬別瞧不起小孩子,這小小的曹沖可就是有辦法。他想的辦法,就連大人一時也想不出來。他父親就說:「你有辦法快說出來讓大家聽聽。」
曹沖說:「我稱給你們看,你們就明白了。」
他叫人牽了大象,跟著他到河邊去。他的父親,還有那些官員們都想看看他到怎麼個稱法,一起跟著來到河邊。河邊正好有隻空著的大船,曹沖說:「把大象牽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一些。曹沖說:「齊水面在船幫上劃一道記號。」記號劃好了以後,曹沖又叫人把大象牽上岸來。這時候大船空著,大船就往上浮起一些來。
大家看著,一會兒把大象牽上船,一會兒又把大象牽下船,心裡說:「這孩子在玩什麼把戲呀?」
接下來曹沖叫人挑了石塊,裝到大船上去,挑了一擔又一擔,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行了,行了!」曹沖看見船幫上的記號齊了水面,就叫人把石塊又一擔一擔地挑下船來。這時候,大家明白了:石頭裝上船和大象裝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記號上,可見,石頭和大象是同樣的重量;再把這些石塊稱一稱,把所有石塊的重量加起來,得到的總和不就是大象的重量了嗎?
大家都說,這辦法看起來簡單,可是要不是曹沖做給大家看,大人還真想不出來呢。曹沖真聰明!
物體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於排開水的重力,這是阿基米德原理。
曹沖將大象放在船上,船排開水的重力等於大象加上船的重力。之後又放入石頭,石頭和船的重力等於大象和船所受的重力時,設大象的重力為A,船的重力為B,石頭的重力為C,由於它們都在水中漂浮,重力等於所受浮力。有A+B=C+B,所以C=A,即石頭的質量與大象的相等。
10全理解
第一單元 訓練5
曹沖稱象
【原文】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於船上,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譯文】
曹操的兒子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孫權曾送來過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沒法想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注釋】
·字與詞
智:智慧
若:相比
意:意識
及:達到
致:送到
太祖:曹操,即曹沖之父
訪:詢問
群下:手下群臣
理:辦法;道理
校:通「較」,比較
物:物品
悅:高興,開心
施行焉:按這辦法做了
嘗:曾經。
咸:全,都
置:安放。
焉:於,對他
生:長。
少 :年少
契:刻
時人:所有的人
5. 曹沖稱象文言文翻譯
【原文】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詞解】
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
致:送給
群下:部下,下屬
校:比較
太祖:曹操
譯文】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6. 曹沖稱象文言文
【原文】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詞解】
智意:知識和判斷能力
致:送給
群下:部下,下屬
校:比較
太祖:曹操
譯文】
曹沖長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個成年人)。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曹操想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屬下,都不能說出稱象的辦法。曹沖說:「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他東西(當水面也達到記號的時候),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下(東西的總質量差不多等於大象的質量)就能知道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7. 關於曹沖稱象古文的一些翻譯
1.曹沖到五六歲的年紀,他的智慧已經相似於成人了。
2.(他命人)把象放置(於)大船上,然後在水痕到達的地方刻下標記,再在船上裝載其他物品來稱,那麼,校對以後便可以知道(象的重量).
個人自己翻譯的,看看你能不能用了。
第一句比較簡單,第二句如果我沒有翻錯,有省略成分、詞語前置和倒裝的用法。
至於最後你問這個「什麼樣的智慧」,這個故事就是體現他很有智慧,要說什麼樣的,你自己加個形容詞就可以。
8. 曹沖稱象(全文翻譯)
曹沖五六歲的時候,聰明才智所達到的程度,像成人一樣。有一次,孫權送來了一頭巨象,太祖想知道這象的重量,問過屬下,都沒有提出有效的辦法。曹沖說:「把象趕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用其他東西代替大象,然後稱一下這些東西就知道大象的重量了。」太祖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作了。
原文: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俠,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此文出自西晉·陳壽《三國志·曹沖稱象》
(8)曹沖稱象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寫作背景:
《三國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曹魏、蜀漢、東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當時魏、吳兩國已有史書,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在三國神童之中,名氣最大的無疑就是曹沖了——當然,這是近幾十年來的事,原先是孔融的,三字經中有「融四歲,能讓梨」,結果是所有識字的就都知道這個人。可惜孔融沒有早夭,結果這個位置就得讓給曹沖了。因為有「曹沖稱象」的故事流傳,使我輩還搞不清曹操的姓名是怎麼回事時,就已經把曹沖作為偶像來崇拜了。
其實曹沖不僅有稱象這類「小聰明」,而且「辨察仁愛,與性俱生,容貌姿美,有殊於眾,故特見寵異。」經常利用他的智慧和地位來辦一些救人性命的大事,據史書記載:「時軍國多事,用刑嚴重。……凡應罪戮,而為沖微所辨理,賴以濟宥者,前後數十」。大概正因如此,才得到了曹操的喜愛,年紀很小,就被曹操選為繼承人。可惜他僅僅活了十三歲就患急病死去了。
《三國志》全書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三國志》主要善於敘事,文筆也簡潔,剪裁得當,當時就受到贊許。與陳壽同時的夏侯湛寫作《魏書》,看到《三國志》也倍加贊賞,認為沒有另寫新史的必要,竟毀棄了自己本來的著作。
後人更是推崇備至,認為在記載三國歷史的史書中,獨有陳壽的《三國志》可以同《史記》、《漢書》等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國史相繼泯滅無聞,只有《三國志》還一直流傳到今天。
《三國志》對漢魏關系有所隱諱,但措詞微而不誣,並於別處透露出來一些真實情況。如建安元年(196)漢獻帝遷都許昌,本是曹操企圖挾天子以令諸侯的不臣之舉。陳壽在這里不用明文寫曹操的政治企圖,這是隱諱。但寫遷都而不稱天子,卻說董昭等勸太祖都許,這就是微詞了。
9. 曹沖稱象,文言文
曹沖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