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點擊
A. 初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B. 初中文言文為動用法整理
"為動"的"為"讀作去聲,它在這里包括"為了"、"因為"、"給(替)"、"對(向)"四個意思。據此,我們可以認為,為動用法是用最簡單的動賓形式表達了多種較復雜狀謂結構所要表達的內容。為說明方便起見,我們把為動用法大致分為四種類型:
1、表示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動,賓語是動詞謂語賴以產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國可乎? (司馬遷《史記·陳涉世家》)
"死國"譯為"為國而死"或"為了國家大事而死"。賓語"國"不是動詞"死"的支配對像,而是主語為了"國'這個目的而施行"死"這一動作行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戰國策·觸龍說趙太後》)
"祝之"譯為"為她而祈禱"。賓語"之"是動詞謂語"祝"的目的。
⑶ 而世又不與能死節者比,……(司馬遷《報任安書》)
"死節"譯為"為(堅持)氣節而死"。賓語"節"是動詞謂語"死"的目的。
2、表示出於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動,賓語是動詞謂語賴以產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醫曹吏劉租針胃管訖,便苦咳嗽,欲卧不安。 (陳壽《三國志· 魏書·方技傳》)
"便苦咳嗽"譯為"就因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來是形容詞,這里活用作動詞,為動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給(替)賓語施行某一行動,賓語是動詞謂語的服務對象。例如:
(1)名我固當。 (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名我"譯為"給我起(這個)名字"。名,這里作動詞用,為動用法,意思是"給……起名"。
(2)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錄》. (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序其詩"就是"給自己的詩作序"。序,這里名詞用作動詞,為動用法,意思是"給(替)……作序"。
4、表示對(向)賓語施行某一行動,賓語是動詞謂語的面向對象。例如:
既泣之三日,乃誓療之。(龔自珍《病梅館記》)
"泣之"譯為"對著病梅而泣"。賓語"之"是動詞謂語的面向對象。"泣"本是不及物動詞,這里是為動用法。
C. 初中文言文
文言虛詞意義及用法歸類整理
而
1.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如: (一)表示並列關系。如: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勸學》) ②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蜀道難》) ③北救趙而西卻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④氓肅之人,而遷徙之徒也。《過秦論》 ⑤九國之師,逡巡而不敢進。《 過秦論》 ⑥致萬乘之勢,序八州而朝同列。《過秦論》 (二)表示遞進關系。如: ①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②楚懷王貪而信張儀,遂絕齊(《屈原列傳》) ③回視日觀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絳皜駁色,而皆若僂(《登泰山記》) ④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承接關系。如: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祭十二郎文》) ②置之地,拔劍撞而破之。(《鴻門宴》) ③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師說》) (四)表示轉折關系。如: ①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②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六國論》) ③信也,吾兄之盛德而夭其嗣乎(《祭十二郎文》) (五)表示假設關系。如: ①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②死而有知,其幾何離(《祭十二郎文》) ③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④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 (六)表示修飾關系。如: ①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 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寡人之於國也》) ③項王按劍而跽曰:"客何為者?"(《鴻門宴》) (七)表示因果關系。如: ①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②表惡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戰》) ③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論語》) (八)表示目的關系。如: ①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 ②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鴻門宴》) ③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代詞。第二人稱,一般作定語,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如: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翱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何
1.疑問代詞。 (一)單獨作謂語,問原因,後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如: 何者?嚴大國之威以修敬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 (二)作賓語,主要代處所和事物,可譯為"哪裡""什麼"。譯時,"何"要後置。 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戰》)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三)作定語,可譯為"什麼""哪"。 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 (四)用作狀語,常表示反問。譯作「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2.副詞。 (一)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麼"怎麼"。 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 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二)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麼""多麼""怎麼這樣"。 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 3.復音虛詞"何如""何以"。 (一)"何如"常用於疑問句中,表疑問或詰問,相當於"怎麼?quot;或"什麼樣"。如: 樊噲曰:"今日之事何如?"(《鴻門宴》) 今單車來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竊符救趙》) 君以袁某為何如人哉?(《譚嗣同》) (二)"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拿什麼""憑什麼"等。 榮祿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譚嗣同》) 何以哉?(《曹劌論戰》)
乎
1.語氣助詞。 (一)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 兒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 豈有相公此時出見客乎?(《報劉一丈書》) 欲安所歸乎?(《赤壁之戰》) (二)表測度語氣,可譯為"吧"。 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庄暴見孟子》) (三)用於感嘆句,可譯為"啊""呀"等。 嗚呼!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說》) (四)用在句中的停頓處。 胡為乎遑遑欲何之?(《歸去來辭》) 2.介詞。 相當於"於"。 生乎吾前……(《師說》) 此外,可作詞尾。 恢恢乎其於游刃必有餘地矣!(《皰丁解牛》)
乃
1.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quot;等。例如: 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曹劌論戰》) 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亡趙走燕。(《廉頗藺相如列傳》)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擊而求之。(《石鍾山記》) 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項王乃復引兵而樂,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 2.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例如: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 3.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例如: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 贏乃夷門抱關者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其
1.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第三人稱代詞。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詞之前,領屬性定語,可譯為"他的","它的"(包括復數)。例如: 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第三人稱代詞。一般代人,用在動詞或形容詞之前,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如: 秦王恐其破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其破璧"作賓語) 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其聞道"作主語) 此皆言其可目者也。(《鞭蕖》"其可目"作賓語) (三)活用為第一人稱。可用作定語或小主語,視句意譯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 今肅迎操,操當以肅還付鄉黨,品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赤壁之戰》) 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 (四)指示代詞,表遠指。作定語,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裡"。如: 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 今操得荊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戰》) (五)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後面多為數詞。如: 於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鍾山記》) 2.副詞。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測度、反詰、婉商、期望等語氣,常和放在句末的語氣助詞配合,視情況可譯為"大概""難道""還要"等或省去。例如: 其皆出於此乎?(《師說》表測度)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表示反詰)。 汝其勿悲!(《與妻書》表婉商)。 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表期望) 3.連詞。作連詞用時,通常放在句首,表假設,可譯為"如果";表選擇,可譯為"還是"。例如: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這專耳,豈他人之過哉?(《送東陽馬生序》表假設) 吾其還也。(《燭之武退秦師》表選擇)
且
1.連詞。 (一)表示遞進關系,並列關系。 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赤壁之戰》) 且將軍大勢可以拒操者,長江也……(《赤壁之戰》) 河水清且漣漪。(《伐檀》) (二)有時相當於"尚且"。先讓步,後推進一層。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 古之聖人,……猶且從師而問焉……(《師說》) 2.副詞。 相當於"將""將要","暫且""姑且"。 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 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黔之驢》)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 卿但暫還家,吾今且報府。(《孔雀東南飛》)
然
1.連詞。主要表示轉折,可譯為"可是""但是"。例如: 然豫州新敗之後,安能抗此難乎?(《赤壁之戰》) "然"有時和"而"連用,"然"代指上文所說情況,"而"表示轉折,等於說"如此(這樣),可是……"。例如: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是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然"還常和"則"結合,"然"是承接上文事實,"則"是由此進行闡述或論斷,可譯為"既然如此,那麼(那就)",也可單譯為"那麼"。例如: 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岳陽樓記》) 2.代詞。相當於口語中"這樣""如此。"例如: 輮使之然也。(《勸學》) 不然,籍何以至此?(《鴻門宴》) 3.助詞,又分兩種情況。 (一)用在形容詞之後,作為詞尾,相當於口語的"……地"。例如: 蔣氏大戚,汪然出涕曰……(《捕蛇者說》) 大石……森然欲搏人……(《石鍾山記》) (二)用在名詞或名詞短語之後,前面有"若""如""猶"等詞與之照應的,可譯為"的樣子""一般""那樣"。例如: 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核舟記》) 而半山居霧若帶然。(《登泰山記》) "然"還常作應對之辭,同口語中"是的""對的"相似。或者表示贊成、同意,即"認為是""認為對"的意思。例如: 袁曰:然,固有所聞。(《譚嗣同》) 成然之。(《促織》)
若
1.代詞。 (一)表對稱,相當於"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例如: 若毒之乎?(《捕蛇者說》你) 更若役,復若賦……(《捕蛇者說》你的) (二)表近指,"這"、"這樣"、"如此"。如: 南宮適出,子曰:"君子哉若人!"(《論語o憲問》) 2.連詞。 (一)表假設,"如果"、"假如"。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表選擇,"或"、"或者"。如: 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 與"夫"、"至"結合,組成"若夫"、"至若",放在一段或另一層意思的開頭,表示他轉。如: 若夫霪雨霏霏……至若春和景明……(《岳陽樓記》)
所
1.用作助詞。 (一)經常放在動詞前,同動詞結合,組成"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名詞性短語,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如: 於眾人廣坐之中,不宜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信陵君竊符救趙》) 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送東陽馬生序》) 余在患難中,間以詩記所遭。(《<指南錄>後序》) (二)"所"和動詞結合,後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如: 夜則以兵圍所寓舍。(《<指南錄>後序》) 臣所過屠者朱亥,此子賢者,世莫能知,故隱屠聞耳。(《信陵君竊符救趙》) 2.在有些句子中,"為"和"所"呼應,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如: 賈家莊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指南錄>後序》) 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3.復音虛詞"所以"。"所"和"以"連用,文言中也常見。用法主要有兩種:一種表示原因,一種表示手段和目的。表示原因的,如: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出師表》)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表示手段或憑借的,如: 吾所以待侯生者備矣,……(《信陵君竊符救趙》)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
為
1.動詞:(1)做。 誰為大王為此計者。(《鴻門宴》) "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為學》) (2)成為。 "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鴻門宴》) (3)擔任。 "陳勝、吳廣皆次當行,為屯長。"(《陳涉世家》) "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東。"(《記王忠肅公翱事》) (4)是,算是。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鴻門宴》) "中峨冠而多髯者為東坡。"(《核舟記》) "若止印三二本,未為簡易。"(《活板》) (5)通"謂"。可譯為"說"。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兩小兒辯日》) 2.介詞:(1)表被動。 "吾屬今為之虜矣。"(《鴻門宴》)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焦仲卿妻劉氏,為促卿母所遣。"(《孔雀東南飛》) (2)給,替。 "皰丁為文惠君解牛。"(《皰丁解牛》) "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鴻門宴》) "此人--為具言所聞。"(介詞後面省略賓語"之","為之具言所聞"即給桃花園中的人詳細地說出所聽說的事情。(《桃花源記》) (3)向,對。 "如姬為公子泣。"(《信陵君竊符救趙》) "媼之送燕後也,持其踵為之泣。"(《觸龍說趙太後》) (4)因為。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盤庚不為怨者故改其度。"(《答司馬諫議書》) 3.語氣詞:位於句尾,表疑問、感嘆、反詰,可譯為"呢"。 "何故懷瑾握瑜,而自令見放為?"(《屈原列傳》) "何辭為?"(《鴻門宴》)
焉
1.語氣助詞。 (一)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譯出。 於是余有嘆焉。(《游褒禪山記》) (二)有時用於反詰語氣,可譯為"呢"。 萬鍾於我何加焉!(《魚我所欲也》) (三)"焉"在句中,作形容詞、副詞詞尾,表示語氣上的停頓。 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石鍾山記》) 2.代詞。相當於"之"。如: 使皇武子辭焉。(《餚之戰》) 3.疑問代詞。譯為"什麼"、"哪裡"等。如: 面目美好者,焉故必知者。(《墨子》) 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4.兼詞。相當於"於是"、"於之"等。如: 必死是間,余收爾骨焉。(《餚之戰》) 微波入焉。(《石鍾山記》)
也
語氣助詞,經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種語氣。 1.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死生,晝夜事也。(《<指南錄>後序》) 吾師肺肝,皆鐵石所鑄造也。(《左忠毅公逸事》) 2.表示肯定語氣的,如: 昔人雲:"將以有為也。"(《<指南錄>後序》) 吾上恐負朝廷,下恐愧吾師也。(《左忠毅公逸事》) 就是有否定詞的句子,仍然是一種表否定的肯定。如: 眾曰:"若所為誠快,然使君冤未白,猶無益也。"(《書博雞者事》) 3.表示疑問語氣的,如: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何以能鼓樂也?(《庄暴見孟子》) 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竊符救趙》) 4.表示感嘆語氣的,如: 吾王之好田獵,夫何使我至於此極也!(《庄暴見孟子》)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鄒忌諷齊王納諫》) "也"表示疑問語氣和感嘆語氣,句中一般要用疑問代詞。 5.用在句中,表示停頓,以舒緩語氣。如: 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送東陽馬生序》)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師說》) 6.表示判斷語氣的,如: 環滁皆山也。(都是山啊)《醉翁亭記》
以
1.介詞。(一)表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譯?quot;用、拿、憑、依據、按照、用(憑)……身份"等,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把",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飢疫,死者大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一)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quot;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quot;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餘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於"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矣
語氣助詞。 1.用於陳述句尾。助肯定語氣。有的可譯?quot;了",有的可不譯。助已然語氣,說明事情已實現,可譯為"了"。助將然語氣,說明事情將要實現,可譯為"了"。 此為長江之險已與我共之矣。(《赤壁之戰》) 2.用於感嘆句。助感慨、譏刺、贊頌語氣,可譯為"了""啊"。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嗚呼,烈矣!(《譚嗣同》) 3.用於祈使句,助請求、勸勉、禁止語氣,可譯?quot;吧"。 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從。(《信陵君竊符救趙》) 4.用於疑問句末,助疑問語氣。
因 1.用作介詞。介紹動作、行為發生的原因、依據、方式,可分別譯為"因為","趁著""憑借","經過""通過"。例如: 因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連詞。表示順接上文,可譯為"於是""便"。例如: 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戰》)
於
"於"是介詞,總是跟名詞、代詞或短語結合,構成介賓短語去修飾動詞、形容詞,表示多種組合關系。 1.引進動作的時間、處所、范圍、對象、方面、原因等,視情況可譯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從""跟""同""對""對於""給""由於"等。例如: 得復見將軍於此。(《鴻門宴》在) 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公輸》在……方面) 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出師表》在……中) 謂獄中語乃親得之於史公雲。(《左忠毅公逸事》從、自) 昔先皇頒僧保所貨西洋珠於侍臣……(《記王忠肅公翱事》給) 2.放在形容詞之後,表示比較,一般可譯為"比"。有時可譯為"勝過"。例如: 良曰:"長於臣"。(《鴻門宴》) 有時則只是表示對象的性質和狀態,可不譯。例如: 非常之謀難於猝發……(《五人墓碑記》) 3.放在動詞之後,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可譯為"被",有時動詞前還有"見 "受"等字和它相應。例如: 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4.復音虛詞"於是",用法與現代漢語的"於是"不完全相同。 (一)放在句子開頭,表前後的承接或因果關系,與現在的承接連詞或因果連詞相同。現代漢語也這樣用。 於是秦王不悅,為擊缻。(《廉頗藺相如列傳》) (二)放在謂語之前或謂語之後,"於是"屬介賓短語作狀語或補語。可根據"於"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在這""從這"等。 與(歟)
"與"可作動詞。譯為"給予"、"授予"、"結交"、"親附"、"對付"、"參與"等。 "與"作文言虛詞,主要有下面幾種用法: 1.作連詞。相當於"和"、"跟"、"同"。如: 蜩與學鳩笑之。(《莊子·逍遙游》)(一)助疑問語氣,用法大致和"乎"相同,但語氣比較委婉,如: 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伶官傳序》選擇問) 吾王庶幾無疾病與?(《庄暴見孟子》疑問中有推測) (二)助感嘆語氣,可譯為"啊"。如: 其可怪也歟!(《師說》) 3."孰與"連用,用來比較兩個人的高下、優劣或兩件事的得失、好壞。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句中提出比較的內容,可譯為"與……相比,誰(哪一樣)……"。如: 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一類是句中沒有提出比較的內容,可譯為"與……比較起來怎麼樣。"如: 公之視廉將軍孰與奉之?(《廉頗藺相如列傳》)
則
1.用作連詞,可表示多種關系。 (一)表示承接關系。一般用來連接兩個分句或緊縮復句中的前後兩層意思,表示兩件事情在時間上、事理上的緊密聯系。可譯為"就""便",或譯為"原來是""已經是"。例如: 項王曰:"壯士!--賜之卮酒。"則與斗卮酒。(《鴻門宴》) ) (二)表示假設關系。有的用在前一分句,引出假設的情況,相當於"假使""如果";有的用於後面的分句,表示假設或推斷的結果,相當於"那麼""就"。例如: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三)表示並列關系。這種用法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則"連用,每個"則"字都用在意思相對、結構相似的一個分句里,表示兩個(或兩個以上)分句之間是並列關系(不是表示兩個詞之間)。可譯為"就",或不譯。例如: 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師說》) 入則孝,出則悌。(《論語學而》) (四)表示轉折、讓步關系。表示意思有轉折時,"則"字用在後一分句,可譯為"可是""卻";表示姑且承認一件事,預備下句轉入正意時,"則"字用在前一分句。可譯為"雖然""倒是"。例如: 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師說》)2.副詞。用在判斷句中,起強調和確認作用,可譯作"是""就是"。例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 (一)助詞,主要有兩種用法。一種是附在別的詞或短語之後,組成名詞性短語。如: 將藏之於家,使來者讀之,悲予志焉。(《<指南錄>後序》) (二)"者"的另一種用法是放在一個詞或一組詞後邊,起提頓作用,先用"……者"提出在說明的事物,稍微停頓一下,然後說明或論斷。如: 大閹之亂,縉紳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幾人歟?(《五人墓碑記》) (三)"者"有時放在時間副詞之後,起語助作用,可不譯。如: 今者項庄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鴻門宴》) (四)"者"有時放在數詞後邊,可譯為"個""樣"之類。如: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赤壁之戰》)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 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二) 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 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五) 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當然還有實詞。不過我就沒有給樓主例出來。
多背,多記,就學好了
D. 初中文言文答題技巧有哪些
這個沒有太多技巧。要說「技巧」,就是要熟悉文言文常用詞的詞義。一般來說,一個詞都有一個以上的詞義,有的甚至有很多義項。必須讀懂原文,分清楚這個詞在句子中的詞義,才能夠作出正確的選擇。
舉一個例子:之
之,在文言文中有很多義項,如:
①<動>到……去。《為學》:「吾欲~南海。」
②<代>指示代詞,相當於「這個」、「這」、「這種」等。《廉頗藺相如列傳》:「均~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③<代>第三人稱代詞,相當於「他」、「它」、「它們」、「他們」等。《論積貯疏》:「生~有時而用~無度。」《鄭伯克段於鄢》:「愛共叔段,欲立~。」
④<代>指代說話者本人或聽話者的對方。《捕蛇者說》:「君將哀而生~乎?」
⑤<代>第二人稱代詞,相當於「你」、「您」。《漢書?蒯通傳》:「竊閔公之將死,故吊~。」
⑥<助>用在定語和中心詞之間,表示修飾、領屬的關系,相當於「的」。《邵公諫厲王弭謗》:「防民~口,甚於防川。」
⑦<助>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一般不必譯出。《師說》:「師道~不傳也久矣。」
⑧<助>定語後置的標志。《勸學》:「蚓無爪牙~利。」
⑨<助>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作「得」。《捕蛇者說》:「未若復吾賦不幸~甚也。」
⑩<助>用賓語前置的標志。《師說》:「句讀~不知。」
⑾<助>用在表示時間的副詞後,補足音節,沒有實義。《赤壁之戰》:「頃~,煙炎張天。」
⑿<助>用在「前」、「後」、「內」、「外」等詞語和它們的修飾語之間,表示對方位、時間、范圍等的限制。《教戰守策》:「數十年~後,甲兵頓弊。」
像這么多的義項,是不能夠靠死記硬背的,掌握它的訣竅,在於認真弄懂它在文章中的意義。只有養成對課文一絲不苟的學習習慣,考試時就不會「老錯」了。
E. 大點擊是指初三的的文言文點擊嗎
中考文言文這是表示人或事物的形狀、性質、狀態、顏色等的詞,形容詞都能作定語回,大多能作謂語。
在文言答文中,形容詞如果處在了主語或賓語的位置,有時前面有「其」「之」或數詞,就活用為名詞,這一點和動詞有些相近。例如:「兼百花之長而各去其短」(《芙蕖》)中,形容詞「長」「短」,就要譯為名詞「長處」和「短處」。
F. 初中文言文點擊七年級宗道剛直翻譯
原文
(魯)宗道為人剛直,疾惡少容,遇事敢言,不為小謹。為諭德時,居近酒肆,嘗微行就飲肆中,偶宋真宗亟召,使者及門,久之,宗道方自酒肆來。使者先入,約曰:「即上怪公來遲,何以為對?」宗道曰:「第以實言對。」使者曰:「然則公當得罪。」曰:「飲酒,人之常情;欺君,臣子之大罪也。」真宗果問,使者具以宗道所言對。帝詰之。謝曰:「有故人自鄉里來,臣家貧無杯盤,故就酒家飲。」帝以為忠實可大用。
譯文
魯宗道做人剛正、正直,嫉惡如仇不肯容忍,遇到事情敢於直言,不拘謹。作教育太子的官時,家住得離酒店很近,有一次穿著便衣到酒店中,恰巧真宗急召(魯宗道)入宮,使者到了門,過了很久,魯宗道才從酒店回來。使者先回宮了,約定說:「如果皇上怪罪你來晚了,用什麼來回答?」魯宗道說:「(你)只管說實話。」使者說:「要是這樣你會有罪的。」(魯宗道)說:「喝酒,人之常情。欺騙君王是做臣子的大罪啊!」真宗果真問了,使者就詳細地把魯宗道所說的告訴了皇上。皇帝問了魯宗道,他(「他」指魯宗道)(向皇上)謝罪說:「有老朋友從鄉里來,我家貧窮得沒有杯盤,所以就到酒店去喝酒。」皇帝因為魯宗道的忠誠與誠實認為他可以重用。
重點字詞
疾惡:痛恨壞人壞事
少容:不肯容忍
為:做
小謹:謹小慎微
諭德:教育太子的官
嘗:曾經
微行:改裝出行,不讓人知道
就:到······去
偶:恰遇
亟:緊急
方:才
及:到
先入:指先回宮中
即:如果
第:只,只管
以:按照
然則:要是這樣,那麼
得罪:獲罪
具:詳細
謝:謝罪
故:所以
就:到
以為:認為疾惡:痛恨壞人和壞事
G. 初中文言文匯總
童趣
余憶童稚時,能張目對日,明察秋毫。盛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故時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擬作群鶴舞空,心之所向,則或千或百果然鶴也。昂首觀之,項為之強。又留蚊於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沖煙飛鳴,作青雲白鶴觀,果如鶴唳雲端,怡然稱快。於土牆凹凸處、花台小草叢雜處,常蹲其身,使與台齊,定神細視,以叢草為林,以蟲蟻為獸,以土礫凸者為丘,凹者為塹,神遊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見二蟲鬥草間,觀之正濃,忽有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蓋一癩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蟲盡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覺呀然一驚,神定,捉蛤蟆,鞭數數十,驅之別院。
譯文
我回想自己在年幼的時候,能睜大眼睛直視太陽,視力好到可以看得清最細微的事物,每次看到細小的東西,一定要仔細觀察它的紋理,所以常常能得到超出事物本身的樂趣。
夏夜裡,群蚊發出雷鳴似的叫聲,我心裡暗暗把它們比作群鶴在空中飛舞,心裡這么一想,那成百上千的蚊子,果真就像和鶴一樣;一直抬著頭看著它們,連脖子也變得僵硬了。我又留幾只蚊子在白色的帳子里,慢慢地用煙噴它們,讓它們沖著煙邊飛邊叫,當作「青雲白鶴」的景觀,果然像鶴一樣在雲端鳴叫,我因此高興得拍手叫好。
我常在土牆高低不平的地方,在花台上雜草叢生的地方,蹲下身子,使身子跟檯子一般高,聚精會神地看,把叢草當成樹林,把蟲蟻當成野獸,把土塊凸出的部分當成山丘,低陷的部分當成山溝,我便憑著假想在這個境界中游覽,愉快而又滿足。
有一天,我看見兩只小蟲在草間相鬥,便蹲下來仔細觀察,興趣正濃時,忽然有個極大的東西,推倒山、壓倒樹而來,原來是一隻癩蛤蟆,舌頭一吐兩只小蟲就全被它吃掉了。我那時年紀很小,正看得出神,不覺得大叫了一聲。等到心神安定,捉住癩蛤蟆,鞭打了它幾十下,便把它驅趕到別的院子去了。
http://ke..com/view/481841.html?tp=0_11#2
山市
奐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數年恆不一見。孫公子禹年與同人飲樓上,忽見山頭有孤塔聳起,高插青冥,相顧驚疑,念近中無此禪院。無何,見宮殿數十所,碧瓦飛甍(méng),始悟為山市。
未幾,高垣睥(pì)睨(nì),連亘(gèn)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樓若者,堂若者,坊若者,歷歷在目,以億萬計。忽大風起,塵氣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風定天清,一切烏有,惟危樓一座,直接霄漢。樓五架,窗扉皆洞開;一行有五點明處,樓外天也。 層層指數,樓愈高,則明漸少。數至八層,裁如星點。又其上,則黯然縹緲,不可計其層次矣。而樓上人往來屑屑,或憑或立,不一狀。逾時,樓漸低,可見其頂;又漸如常樓;又漸如高舍,倏(shū)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見。
又聞有早行者,見山上人煙市肆,與世無別,故又名「鬼市」雲。
譯文
奐山的山市,是淄川縣八景中的一景。但經常好幾年也不出現一次。有一天,孫公子禹年跟他的同業朋友在樓上喝酒,忽然看見山頭有一座孤零零的寶塔聳立起來,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驚訝又疑惑,心想這附近並沒有寺院呀。過了一會兒,又看見幾十座宮殿,瓦是碧綠的,屋檐高高翹起,這才知道原來是出現「山市」了。沒多久,又出現了高高低低的城牆,有六七里長,竟然像一座城市。其中有像樓閣的,有像廳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現在眼前,數量可以用億萬來計數。忽然颳起了大風,煙塵彌漫,全城的景象都變得模糊不清了。過一陣子,大風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樓,高聳彷彿與天相接,每層有五間房,窗戶都打開著,都有五處明亮的地方,那裡是樓外的天空。一層一層地用手指指著數上去,已經不能計算層數。房間越高,亮點越小;數到第八層,亮點只有星星那麼小;再往上就昏暗地看不分明了,數不清它的層次。低層樓上的人們來往匆匆,有靠著(欄桿)的,有站著的,姿態各不相同。過了一段時間,樓漸漸低矮下來,可以看見樓頂了;漸漸地,又變得跟平常的樓房一樣;漸漸地,又變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縮成拳頭一般大小,再縮小成為豆粒一般大小,終於完全消失。
我又聽說,有早起趕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鋪,跟塵世上的情形沒有什麼區別,所以人們又管它叫「鬼市」。
http://ke..com/view/159490.htm#2
孫權勸學
初,權謂 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 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yé)!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譯文
起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當權掌管重要事務了,不可以不學習!」呂蒙用軍中事務繁忙多來推託。孫權說:「我難道想要你成為治理儒家經典傳授的學官嗎?只是應當粗略地閱讀,了解歷史罷了。你說你的事務多,誰比得上我(事務多)呢?我經常讀書,自己認為非常有好處。」呂蒙於是開始讀書學習。等到魯肅來到尋陽的時候,(魯肅)和呂蒙討論評議,非常驚奇地說:「你現在的才幹、謀略,(已)不再是(當年)吳縣的(那個)阿蒙了!」呂蒙說:"和讀書人分別一段時間後,就要重新擦亮眼睛用新的眼光相看了,長兄為什麼認清事理這么晚啊!」魯肅於是拜見呂蒙的母親和呂蒙,(與呂蒙)結為朋友(後)就分別了。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柝,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Ⅲ,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帖花黃。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譯文
唧唧唧唧,木蘭在對著門在織布。聽不到織布的聲音,只聽見姑娘的嘆息聲。
問木蘭在想什麼,在思念什麼呢?木蘭沒有想什麼,也沒有思念什麼。昨夜看見軍中的文告,知道皇上在大規模地徵兵,徵兵的名冊很多卷,上面都有父親的名字。父親沒有長大成人的兒子,木蘭沒有兄長,願意為此去買鞍馬,從此替代父親去應征。
木蘭跑遍東南西北市去購買駿馬,鞍韉,轡頭和長鞭。早晨辭別父母上路,晚上宿營在黃河邊,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黃河的流水聲。早晨辭別黃河上路,晚上到達黑山頭,聽不見父母呼喚女兒的聲音,只能聽到燕山胡人的戰馬啾啾的鳴叫聲。
不遠萬里,奔赴戰場,像飛一樣地跨過一道道的關,越過一座座的山。北方的寒氣傳送著打更的聲音,清冷的月光映照著戰士們的鐵甲戰袍。征戰多年,經歷很多戰斗,許多將士戰死沙場,木蘭等倖存者勝利歸來。
勝利歸來朝見天子,天子坐在殿堂上(論功行賞)。木蘭被記了很大的功勞,賞賜了很多財物。天子問木蘭想要什麼,木蘭不願做官,只希望騎上一匹千里馬,返回故鄉。
父母聽說女兒回來了,互相攙扶著到外城來迎接木蘭;姐姐聽說妹妹回來了,對著門戶梳妝打扮起來;弟弟聽說姐姐回來了,忙著霍霍地磨刀准備殺豬宰羊。(木蘭回到家裡)打開東西閣樓的門,坐一坐東西閣樓的床,脫去我打仗時穿的戰袍,穿上我以前女孩子的衣裳,打開窗戶,對著鏡子整理像雲一樣柔美的鬢發,在額上貼好頭上的金片(舊時女子的裝飾物)。出門去見同去出征的夥伴,夥伴們都很吃驚:同行多年,竟然不知道木蘭是姑娘。
把兔子耳朵拎起時,雄兔的兩只前腳時時動彈,雌兔的兩眼時常眯著。雄雌兩兔一起並排著跑,怎能分辨得出哪個是雄兔,哪個是雌兔呢?
傷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
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賢於材人遠矣。卒之為眾人,則其受於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賢也,不受之人,且為眾人;今夫不受之天,固眾人,又不受之人,得為眾人而已耶?
譯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不曾認識筆、墨、紙、硯,等書寫工具,有一天忽然放聲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那裡借來給他,仲永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物品讓他寫詩,他能立刻寫好,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的請他父親去做客,有的人還花錢求仲永題詩。他的父親認為這樣有利可圖,每天拉著仲永到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他已經十二三歲了。讓他作詩,寫出來的詩已經不能與從前的名聲相稱了。又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他的才能已經消失,成為普通人了。」
王先生說:仲永的通曉、領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資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終成為一個平凡的人,是因為他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像他那樣天生聰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沒有受到後天的教育,尚且要成為平凡的人;那麼,現在那些不是天生聰明,本來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後天的教育,想成為一個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夠吧?
口技
京中有善口技者。會賓客大宴,於廳事之東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眾賓團坐。少頃,但聞屏障中撫尺一下,滿坐寂然,無敢嘩者。
遙聞深巷中犬吠,便有婦人驚覺欠伸,其夫囈(yì)語。既而兒醒,大啼。夫亦醒。婦撫兒乳,兒含乳啼,婦拍而嗚之。又一大兒醒,絮絮不止。當是時,婦手拍兒聲,口中嗚聲,兒含乳啼聲,大兒初醒聲,夫叱大兒聲,一時齊發,眾妙畢備。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微笑,默嘆,以為妙絕。
未幾,夫齁聲起,婦拍兒亦漸拍漸止。微聞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傾側,婦夢中咳嗽。賓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婦亦起大呼。兩兒齊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兒哭,百千犬吠。中間力拉崩倒之聲,火爆聲,呼呼風聲,百千齊作;又夾百千求救聲,曳屋許許(hǔhǔ)聲,搶奪聲,潑水聲。凡所應有,無所不有。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處也。於是賓客無不變色離席,奮袖出臂,兩股戰戰,幾欲先走。
忽然撫尺一下,群響畢絕。撤屏視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撫尺而已。
譯文
京城裡有一個擅於表演口技的人。一天,正好碰上有一家大擺酒席請客,在客廳的東北角上安放了一個八尺寬的屏障,這位表演口技的藝人坐在屏障內,裡面只放了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客人們圍坐在一起。過了一會兒,只聽得屏障里醒木一拍,全場都安靜下來,沒有一個敢大聲說話的。
只聽到遠遠的深巷裡一陣狗叫聲,就有一個婦人被驚醒,打著哈欠,伸著懶腰,她丈夫說著夢話。一會兒小孩子醒了,大聲哭著。丈夫也被吵醒。婦人拍著孩子,給他餵奶,孩子口裡含著乳頭還是哭,婦人一面拍著孩子,一面嗚嗚地哼唱著哄他睡覺。又一個大孩子也醒了,嘮嘮叨叨地說個不停。這時候,婦人用手拍孩子的聲音,口中嗚嗚哼唱的聲音,小孩子含著乳頭啼哭的聲音,大孩剛剛醒來的聲音,丈夫大聲呵斥大孩子的聲音,同時都響了起來,各種聲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全場客人沒有一個不伸長脖子,偏著頭凝神地聽著,微笑著,暗暗贊嘆著,認為妙極了!
沒隔多久,丈夫的鼾聲響起來了,婦人拍孩子的聲音也漸漸地拍一會兒停一會兒。隱隱地聽到老鼠悉悉索索的聲音,盆碗等器物打翻的聲音,婦人在夢中咳嗽的聲音。客人們聽到這里,心情稍微放鬆了,身子漸漸坐正了。
突然有一個人大聲喊道:「著火啦!」丈夫起身大叫,妻子也起身大叫,兩個孩子一齊哭了起來。剎時間,成百上千的人大喊起來,成百上千的小孩兒哭了起來,成百上千的狗叫了起來。中間夾著劈里啪啦房屋倒塌的聲音,烈火燃燒而發出的爆烈聲,呼呼的風聲,千百種聲音一齊響了起來;還夾雜著成百上千人的求救聲,救火的人們拉倒燃燒著的房子時一齊用力發出的呼喊聲,在火中搶奪物件的聲音,潑水的聲音。凡是應該有的聲音,沒有一樣沒有。即使一個人有上百隻手,一隻手上有上百個指頭,也不能指明其中一種聲音來;即使一個人有上百張嘴,一張嘴有上百條舌頭,也不能說出其中的一個地方來。在這種情況下,客人們沒有一個不嚇得變了臉色,離開座位,揚起衣袖,露出手臂,兩腿索索直抖,幾(jī) 乎都想爭先恐後地逃跑。
忽然醒木一拍,各種聲響全都消失。撤掉屏障一看裡面,(仍只有)一個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塊醒木罷了。
答謝中書書
山川之美,古來共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俱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沉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川景色的美麗,自古以來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贊嘆的啊。巍峨的山峰聳入雲端,明凈的溪流清澈見底。兩岸的石壁色彩斑斕,交相輝映。青蔥的林木,翠綠的竹叢,四季長存。清晨的薄霧將要消散的時候,傳來猿、鳥此起彼伏的鳴叫聲;夕陽快要落山的時候,潛游在水中的魚兒爭相跳出水面。這里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南朝的謝靈運以來,就再也沒有人能夠欣賞這種奇麗景色了。
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piǎo)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miǎo),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líng)泠(líng)作響;好鳥相鳴,嚶(yīng)嚶(yīng)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ān)飛戾(lì)天者,望峰息心;經綸(lún)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江面上的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天空和群山呈現出同樣的顏色。(我乘著船)隨著江流飄盪,時而偏東,時而偏西,漂漂盪盪。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的水路,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見底。游動的魚和細小的石頭可以直接看見。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猶如飛奔的馬。
兩岸的高山,都長滿了蒼翠的樹木,看上去使人頓生寒意,這些山憑借著(高峻的)地勢,爭著向上長,這些山巒彷彿互相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筆直地向上,直插雲天,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互相和鳴,鳴聲嚶嚶,和諧動聽。(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極力追求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也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那些籌劃政務、管理世俗之事的人,看到這些優美的山谷,也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也可以見到陽光。
小石潭記
從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huáng)竹,聞水聲,如鳴佩環,心樂之。伐竹取道,下見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為底,近岸,卷(quán)石底以出,為坻(chí)為嶼(yǔ),為嵁(kān)為岩。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cēn)差(cī)披拂。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yǐ)然不動,俶(chù)爾遠逝,往來翕(xī)忽。似與游者相樂。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滅可見。其岸勢犬牙差(ci)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樹環合,寂寥(liáo)無人,凄神寒骨,悄(qiǎo)愴(chuàng)幽邃(suì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
同游者:吳武陵,龔(gōng )古,余弟宗玄。隸(lì)而從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譯文
從小土丘向西走一百二十步,隔著竹林,聽到了水聲。好像人身上佩帶的佩環相互碰擊發出的聲音,(我的)心情高興起來。砍倒竹子,開辟出一條道路(走過去),沿路走下去看見一個小潭,潭水格外清澈。潭以整塊石頭為底,靠近岸邊,石底有些部分翻卷過來露出水面。成為坻、嶼、嵁、岩各種不同的形狀。青蔥的樹木,碧綠的藤蔓,樹枝藤蔓覆蓋、纏繞搖動下垂,參差不齊,隨風飄拂。
潭中的魚大約有一百來條,都好像在空中游動,什麼依靠也沒有。陽光直照到水底,魚的影子映在水底的石上。 獃獃地一動不動,忽然向遠處游去,來來往往,輕快敏捷,好像和遊人一起嬉戲。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泉水曲曲折折,一段看的見一段看不見。兩岸的地勢像狗的牙齒那樣參差不齊,不能探知水的源頭。
我坐在潭邊,四面的竹林和樹木環繞著,寂靜空曠沒有旁人。使我感到心情凄涼,寒氣透骨,幽靜深遠,彌漫著憂傷的氣息。 因為這里的環境太凄清,不可以久留,於是記下了所有的景色後離開了。
同游的人有吳武陵、龔古、我的弟弟宗玄。跟著同去的有姓崔的兩個年輕人。一個叫恕己,一個叫奉壹。
岳陽樓記
慶歷四年春,滕(téng)子京謫(zhé)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乃重修岳陽樓,增其舊制,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屬(zhǔ)予(yú)作文以記之。
予觀夫(fú)巴陵勝狀,在洞庭一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shāng),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yǐ)。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fēi),連月不開,陰風怒號(háo),濁浪排空;日星隱曜(yào),山嶽潛(qián)形;商旅不行,檣(qiáng)傾楫(jí)摧;薄暮冥冥,虎嘯猿啼。登斯樓也,則有去國懷鄉,憂讒畏譏,滿目蕭然,感極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瀾不驚,上下天光,一碧萬頃(qǐng),沙鷗翔集,錦鱗游泳;岸芷(zhǐ)汀(tīng)蘭,鬱郁青青(qīng)。而或長煙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躍金,靜影沉璧,漁歌互答,此樂何極!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偕忘,把酒臨風,其喜洋洋者矣。
嗟(jiē)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yé)?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時六年九月十五日。
譯文
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職到岳州做太守。到了第二年,政事順利,百姓和樂,各種荒廢的事業都興辦起來了。於是(滕子京)就重新修整岳陽樓,擴大它舊時的規模,刻唐代和現代(宋)名人的詩詞文章在上面,囑托我寫文章來記述這件事。
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在洞庭湖。連接遠處的山,吞吐著長江的水,水勢浩大,寬闊無邊;早晚間的陰晴變化,氣象萬千。這些就是岳陽樓雄偉的景象,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既然這樣,那麼北面直到(至)巫峽,南面遠通瀟湘水,降職遠調者和詩人,大多在這里聚集,觀賞自然景物而觸發的心情,難道沒有不同嗎?
像那連綿的雨下個不停,接連數日不放晴,陰冷的風怒吼著,渾濁的波浪沖向天空,太陽和群星隱去了光輝,大小山峰隱沒了形體;商人和旅客不能出行,桅桿倒下,船槳折斷;傍晚天色昏暗,陰風濁浪的聲勢猶如老虎怒吼,猿猴哀啼。登上這座樓,就會有離開國都,懷念家鄉,擔心讒言,害怕譏諷的情懷,滿眼望去,一片蕭條的景象,感慨萬千,十分悲傷。
又如春風和煦,陽光明媚,沒有驚濤駭浪,上下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綠,廣闊無際;沙洲上的鷗鳥時而飛翔,時而停歇,美麗的魚兒游著泳;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蘭花,香氣很濃,顏色很青。然而有的時候大霧完全消散,皎潔的月光一瀉千里,浮動的光閃著金色,靜靜的月影像沉下的玉璧,漁夫的歌聲一唱一和,這樣的樂趣哪有窮盡!登上這座樓,就有心情開闊,精神愉快,榮耀和屈辱一並忘了的感覺,在清風吹拂中端起酒來喝,那是快樂到了極點。
唉!我曾經探求過古代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或許不同於以上兩種心情,為什麼呢?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那百姓擔憂;不在朝廷做官,就為那君主擔憂。這樣在朝廷做官也擔憂,不在朝廷做官也擔憂。那麼什麼時候才快樂呢?那一定要說「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吧?哎!如果沒有這種人,我同誰一道呢?
寫於慶歷六年九月十五日。
累死我了,看在我那麼辛苦的份上,你好歹也得給我點分吧,呵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