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彭時字純道文言文翻譯

彭時字純道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4 15:43:39

❶ 彭時字純道的文言文。拜託了

【原文】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十三年進士第一,授修撰。明年,郕王監國,令同商輅入閣預機務。聞繼母憂,力辭,不允,乃拜命。釋褐逾年參大政,前此未有也。尋進侍讀。
景泰元年,以兵事稍息,得請終制。然由此忤旨。服除,命供事翰林院,不復與閣事。易儲,遷左春坊大學士。《寰宇通志》成,遷太常寺少卿。俱兼侍讀。
天順元年,徐有貞既得罪,岳正、許彬相繼罷。帝坐文華殿召見時,曰:「汝非朕所擢狀元乎?」時頓首。明日仍命入閣,兼翰林院學士。閣臣自三楊後,進退禮甚輕。為帝所親擢者,唯時與正二人。而帝方向用李賢,數召賢獨對。賢雅重時,退必咨之。時引義爭可否,或至失色。賢初小忤,久亦服其諒直,曰:「彭公,真君子也。」慈壽皇太後上尊號,詔告天下。時欲推恩,賢謂一年不宜再赦。時曰:「非赦也,宜行優老典。朝臣父母七十與誥敕,百姓八十給冠帶,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也。」賢稱善,即奏行之。
帝愛時風度,選庶吉士。命賢盡用北人,南人必若時者方可。賢以語時。俄中官牛玉宣旨,時謂玉曰:「南士出時上者不少,何可抑之?」已,選十五人,南六人與焉。
門達構賢,帝惑之,曰:「去賢,行專用時矣。」或傳其語,時矍然曰:「李公有經濟才,何可去?」因力直之。且曰:「賢去,時不得獨留。」語聞,帝意乃解。
帝大漸,口占遺命,定後妃名分,勿以嬪御殉葬,凡四事,付閣臣潤色。時讀竟,涕下,悲愴不自勝。中官復命,帝亦為隕涕。
憲宗即位,議上兩宮尊號。中官夏時希周貴妃旨,言錢後久病,不當稱太後。而貴妃,帝所生母,宜獨上尊號。賢曰:「遺詔已定,何事多言。」時曰:「李公言是也。朝廷所以服天下,在正綱常。若不爾,損聖德非小。」頃之,中官復傳貴妃旨:「子為皇帝,母當為太後,豈有無子而稱太後者?宣德間有故事。」賢色變,目時。時曰:「今日事與宣德間不同。胡後表讓位,退居別宮,故在正統初不加尊。今名分固在,安得為比?」中官曰:「如是何不草讓表?」時曰:「先帝存日未嘗行,今誰敢草?若人臣阿意順從,是萬世罪人也。」中官厲聲怵以危語。時拱手向天曰:「太祖、太宗神靈在上,孰敢有二心!錢皇後無子,何所規利而為之爭?臣義不忍默者,欲全主上聖德耳。若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宜。」賢亦極言之,議遂定。及將上寶冊,時曰:「兩宮同稱則無別,錢太後宜加兩字,以便稱謂。」乃尊為慈懿皇太後,貴妃為皇太後。越數日,中官覃包至內閣曰:「上意固如是。但迫於太後,不敢自主,非二公力急,幾誤大事。」時閣臣陳文默無語,聞包言,甚愧。禮成,進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知經筵。
成化改元,進兵部尚書,兼官如故。明年秋,乞歸省。三年二月詔趣還朝,《英宗實錄》成,加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四年,慈懿太後崩,詔議山陵。時及商輅、劉定之言:「太後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為太後,詔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於義俱得。今梓宮當合葬裕陵,主當祔廟,此不易之禮。比聞欲別卜葬地,臣等實懷疑懼。竊謂皇上所以遲疑者,必以今皇太後萬壽後,當與先帝同尊,自嫌二後並配,非祖宗制。考之於古,漢文帝尊所生母薄太後,而呂後仍祔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宸妃,而劉後仍祔太廟。今若陵廟之制稍有未合,則有乖前美,貽譏來葉。」於是諸大臣相繼言之。帝猶重違太後意,時偕朝臣伏文華門泣請。帝與太後皆感動,始從時議。彗見三台,時等言:「外廷大政固所當先,宮中根本尤為至急。諺雲『子出多母』。今嬪嬙眾多,維熊無兆。必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者已過生育之期故也。望均恩愛,為宗社大計。」時帝專寵萬貴妃,妃年已近四十,時故雲然。又言:「大臣黜陟,宜斷自宸衷,或集群臣僉議。不可悉委臣下,使大權旁落。」帝雖不能從,而心嘉其忠。
都御史項忠討滿四不利。朝議命撫寧侯朱永將京軍往赴。永故難其行,多所邀請。時惡其張大,且度軍可無行,第令整裝待。會忠馳奏,已圍賊石城。帝遣中官懷恩、黃賜偕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至閣議。時曰:「賊四齣攻剽,鋒誠不可當。今入石城自保,我軍圍甚固,此困獸易擒耳。」信曰:「安知忠不退師?」時曰:「彼部分已定,何故自退?且今出師,度何時到?」信曰:「來春。」時曰:「如此,益緩不及事。事成敗,冬月決矣。」信忿,出危言曰:「忠若敗,必斬一二人,然後出師。」眾危之,問時何見。曰:「觀忠疏曲折,知其能。若聞別遣禁軍,將退避不敢任,賊不可知矣。」時惟商輅然其言。至冬,賊果平,人乃大服。改吏部尚書。
五年得疾在告。逾三月,帝趣赴閣視事,免朝參。是冬,無雪。疏言:「光祿寺采辦,各城門抽分,掊克不堪。而獻珍珠寶石者,倍估增直,漁竭帑藏。乞革其弊,以惠小民。」帝優詔褒納。畿輔、山東、河南旱,請免夏稅鹽鈔,及太僕寺賠課馬。京師米貴,請發倉儲五十萬石平糶。並從之。時以舊臣見倚重,遇事爭執無所避。而是時帝怠於政,大臣希得見。萬安同在閣,結中貴戚畹,上下壅隔,時頗懷憂。
七年,疾復作,乞致仕。帝慰留之,不得去。冬,彗復見,時言政本七事:一,毋惑佛事,糜金錢;二,傳旨專委司禮監,毋令他人,以防詐偽;三,延見大臣議政事;四,近幸賜予太多,工匠冒官無紀,而重囚死徙者,法不蔽罪。宜戒淫刑僭賞;五,虛懷受諫,勿惡切直;六,戒廷臣毋依違,凡政令失當,直言論奏;七,清理牧馬草地,減退勢要莊田。皆切中時弊。
寧晉伯劉聚為從父太監永誠請封謚,且乞祠額,禮部執故事卻之。帝特賜額曰「褒功」,命內閣擬封謚。時等言:「即予永誠,將來守邊內臣皆援此陳乞,是變祖宗法自今日始。」或言宋童貫封王,時曰:「貫封王在徽宗末年,豈盛世事耶?」乃寢。時每因災變上言,或留中,或下所司,多阻隔,悒悒不得志。五年以後,凡七在告,帝輒命醫就視,數遣內臣賜賚。十一年正月,以秩滿進少保。逾月卒,年六十。贈太師,謚文憲。
時立朝三十年,孜孜奉國,持正存大體,公退未嘗以政語子弟。有所論薦,不使其人知。燕居無惰容,服御儉約,無聲樂之奉,非其義不取,有古大臣風。
(見《明史 列傳第六十四李賢·呂原·子常·岳正·彭時·商輅·劉定之》)
【譯文】
彭時,字純道,安福人。正統十三年(1448),中第一名進士,被授予修撰。第二年郕王監國,令彭時與商輅入閣參預機務。過後得知繼母去世,彭時極力推辭,皇上不允,他這才受命。當官一年多即參預大政,這還是前所未有。不久他進升為侍讀。
景泰元年(1450),因為戰事稍有平息,彭時獲准回家守孝。但他因此也憐逆了皇上。守孝期滿後,命他到翰林院供事,不再參與內閣事務。更換太子後,他升為左春坊大學士。《《寰寧通志》》修成後,他升為太常寺少卿。兩職他都兼任侍讀。
天順元年(1453),徐有貞已得罪,岳正、許彬也相繼被罷免。皇上坐文華殿召見彭時,說:「你不是膚所點的狀元嗎?」彭時叩頭。第二天皇上仍命他入閣,兼翰林院學士。閣臣自從三楊之後,進退之禮都很輕。為皇上所親自提拔的,只有彭時和岳正二人。而皇上正信任李賢,多次單獨召見李賢談話。李賢推重彭時,退下後一定向他咨詢。彭時常常引據大義,與他爭論是否可行,有時甚至動了真氣。李賢剛開始時有點不高興,時間長了也就服他誠懇正直,說:「彭公,真君子也。」
慈壽皇太後上尊號,下詔布告天下。彭時想請皇上推恩,李賢說一年之內不宜兩次大赦。彭時說:「不是要大赦,應該行優待老人的制度。朝廷大臣的父母,七十歲以上的應給與誥敕,百姓八十歲以上的給冠帶。這才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李賢很贊賞,立即上奏實行。
皇上喜歡彭時的風度,選取庶吉士時,命令李賢全部任用北方人,南方人一定要像彭時那樣,才可任用。李賢對彭時說起這事。不久宦官牛玉宣讀聖旨,彭時對牛玉說:「南方之士出於彭時之上的不少,怎能壓制他們?」過後,選了十五人,南方人有六個在其中。
門達陷害李賢,皇上受到迷惑,說:「罷免李賢,那將專用彭時了。」有人傳出這句話,彭時很吃驚地說:「李公有經世濟國之才,怎可罷去?」於是極力為李賢申辯,並說:「如果李賢被罷去,彭時不能獨留。」皇上聽到這話,對李賢的怒意才消解。
皇上病危,口述遺命,確定後妃名份,不要用嬪御殉葬,共有四件事,交給閣臣潤色。彭時讀完後,涕淚流下,抑制不住悲愴之情。宦官回來復命,皇上也為之流涕。
憲宗即位後,彭時擬好兩宮太後的尊號上呈。宦官夏時希求周貴妃的旨意,說錢皇後久病,不當稱太後,而貴妃是皇上的生母,應該獨上尊號。李賢說:「遺詔已經做了規定,何用多言了彭時說:「李公的話很對。朝廷所以能夠服天下,就在於正綱常。如果不這樣,損害聖德不小。」過了一會兒,宦官又傳出貴妃的聖旨說:「子為皇帝,母應為皇太後,豈有沒有兒子而稱皇太後的?宣德年間有過慣例。」李賢臉色都變了,看著彭時。彭時說:「今日之事與宣德年間的不同。胡皇後上表讓位,退居別宮,所以在正統初年沒有給她加尊。現在名分固在,怎能相比?」宦官說:「如此你們何不起草讓位的表文?」彭時說:「先帝在世時沒有實行,現在誰敢起草?如果做人臣的曲意順從,那將是萬世罪人。」宦官厲聲警告他們。彭時拱手向天說:「太祖、太宗神靈在上,誰敢有二心?錢皇後無子,臣能謀到什麼利益而為她爭?臣所以不忍沉默,不過是想保全皇上聖德而已。如果皇上推大孝之心,則兩宮並尊為太後為宜。」李賢也極力這么說。這意見才定了下來。到上寶冊時,彭時說:「兩宮同稱太後則沒有分別,錢太後宜加兩個字,以便稱呼。」於是尊她為慈懿皇太後,貴妃為皇太後。過了幾天,宦官覃包到內閣說:「皇上的意思本也是這樣,但迫於太後,不敢做主,如果不是二公力爭,幾乎誤了大事。」當時閣臣陳文沉默不語,聽了覃包的話後,很慚愧。禮成之後,彭時升為吏部右侍郎,兼學士,同掌講經筵事務。
成化改元後,他升為兵部尚書,仍兼原有職務。第二年秋,他請回家省親。三年(1467)二月,皇上下詔催他回朝。《英宗實錄》修成,他被加封為太子少保,兼文淵閣大學士。
四年,慈懿太後去世,皇上下詔議建陵墓。彭時和商輅、劉定之說:「太後作配先帝,正位中宮,陛下尊她為太後,下詔宣示天下。先帝全夫婦之倫,陛下盡母子之愛,都得大義。現在太後梓宮應當合葬裕陵,她的神主應當附祭太廟,這是無可更改之禮。近來聽說要另擇地埋葬太後,臣等實是心懷疑懼。我們私下以為陛下之所以遲疑,是因為考慮到當今皇太後萬壽之後,應當與先帝同尊,因此擔心二後並配先帝,不合祖宗之制。但考之古代,漢文帝尊生母薄太後,而呂後仍附祭長陵。宋仁宗追尊生母李哀妃,而劉後仍附祭太廟。現在如果陵廟之制稍有不合適,則會有背前人之美,受後人譏笑。」於是各大臣也相繼這么說。皇上仍擔心違背太後的意志,彭時與朝臣一起伏在文華門哭請,皇上與太後都很感動,這才聽從了彭時的建議。
彗星出現於三台,彭時等人說:「外廷大政固然應當先處理,宮中根本尤為至急。諺語說『子出多母』。現在殯牆嬪嬙眾多,卻沒有懷孕的先兆。這一定是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的人已過了生育年齡的緣故。望陛下均恩愛,為宗社著想。」當時皇上專寵萬貴妃,而貴妃年已近四十,所以彭時這么說。他又說:「大臣默退,應該由陛下決定,或者集中群臣商議。不可都交給臣下,使大權旁落。」皇上雖不能聽從,但心中稱贊他的忠誠。
都御史項忠討伐滿四不利,朝廷建議命撫寧侯朱永率京軍前往。朱永故意為難,提出許多要求。彭時討厭他胃口張得太大,並推測軍隊可不用出發,便令整裝以待。正好項忠飛報朝廷,說已把賊人圍在石城。皇上派宦官懷恩、黃賜與兵部尚書白圭、程信等人到內閣討論。彭時說:「賊人四齣攻掠,鋒芒誠然不可阻擋。現在他們人石城自保,我軍包圍得很堅固,他們不過是困獸,很容易擒獲。」程信說:「怎麼知道項忠不會退兵了彭時說:「他已部署妥當,為什麼自退?如果現在出兵,估計什麼時候到了程信說:「來年春天。」彭時說:「這樣的話,更加緩慢了,不頂事。事情的成敗,就在十二月決定了。」程信忿怒了,放出危言說:「項忠如果失敗了,一定要殺一兩個人,然後出兵。」眾人都很擔心,問彭時有什麼見解。彭時說:「看項忠奏疏中曲折,知道他很能幹。如果他聽說另派禁軍去,則可能會退避不敢負責,這樣賊人就難說了。」當時只有商輅贊同他的話。到冬月,賊人果然被討平,眾人這才大服。改任他為吏部尚書。
五年(1469),他患病請假。過了三個月,皇上催他到內閣辦事,免予朝參。這年冬,無雪。彭時上疏說:「光祿寺采辦,各個城門抽稅,都嚴重搜刮。而獻上珍珠寶石的人,又加倍估算它的價值,掠取國庫財物。請革除這些弊端,以惠小民。」皇上優詔褒獎他,並採納了他的建議。畿輔、山東、河南干早,彭時請免除夏稅和鹽鈔,以及太僕寺索賠損失的官馬;京師米貴,請發出倉庫儲米五十萬石來平賣。皇上都聽從了。彭時以舊臣受到倚重,遇有事情他都極力爭執,毫不迴避。而那時候皇上怠於政事,大臣很少得到召見。萬安同在內閣,交結顯貴的宦官和外戚,使君臣上下隔絕,彭時很擔擾。
七年,彭時疾病又發作,請求退休。皇上安慰挽留他,彭時不能離去。這年冬,彗星又出現,彭時上書論關於為政之本七件事:一,不要惑於佛事,浪費金錢;二,傳聖旨專門委任司禮監,不要再任別的人,以防作弊;三,召見大臣議論政事;四,對近幸之人賜給太多,工匠冒官太濫,而犯重罪判死刑和流放的人,又不盡合法,應戒除濫加刑賞;五,虛心接受勸諫,不要厭惡懇切的直言;六,告誡廷臣不要模稜兩可,凡是政令失當,應該直言論奏;七,清理牧馬草地,減少權勢要人的莊田。這些意見都切中時弊。
寧晉伯劉聚為從父太監永誠請求封號和謚號,並請賜給祠堂匾額,禮部引慣例駁回。皇上特賜給匾額叫「褒功」,命內閣擬好封號和謚號。彭時等人說:「如果給了永誠,將來守邊的宦官都援引此例來要求,變更祖宗之法就是從今日開始了。」有人說宋代曾有童貫被封王,彭時說:「童貫封王在徽宗末年,怎能是盛世之事?」這要求遂罷了。
彭時常常因為有災變而上書,他的奏疏有的留中不發下來,有的發下有關部門,又多被阻隔,因此他鬱郁不得志。五年(1469)以後,他共休假七次,皇上總是命醫生去給他看病,還多次派宦官賞賜給他財物。十一年正月,他任滿進升為少保,過了一個月去世,終年六十歲。贈太師,謚文憲。
彭時在朝三十年,孜孜奉國,力持正理,保全大體,公事回來後從不對子弟談論政事。有什麼論奏和推薦,都不讓當事人知道。平時安居沒有懶惰之容,日常生活非常儉約,沒有聲伎歌舞之享受,不合大義的東西不取,有古大臣之風。

❷ 文言文翻譯

圖片內容手工打字如下(建議類似問題自己動手打出來,省去回答人的額外負擔):
「惟劉吉尚久為首輔,吉知帝方求治,於溥、健所建白亦贊其成,而奏請則以首輔居前,頗掠新政之美。於其私意所不慊,則沮抑排構,屢興大獄,逐正人。至五年,而帝欲封後弟伯爵,吉謂無以處太後家子弟,乃遣中官至其家諷令致仕,則帝之進賢退不肖猶少英斷,且未能處以至公,固未能如宣德以前用人。」
因為不知道此段文字的出處,無法了解相關人物事件及其前因後果,只能按字面翻譯,如有錯訛,請斟酌。
翻譯如下:
(上述人物中,)只有劉吉還能長期擔任「首輔(宰相)」一職,劉吉明白皇帝(孝宗)正力圖改變政治亂象,對徐溥、劉健等人的建議也很贊成,但在向皇帝上書奏請時,總是將幾個人的綜合意見署名成以自己為主,很有點爭奪「革新者」名譽的意味。而對於那些他心裡感到不快意的【 慊 ,讀qiè,通愜,滿意】人,就壓制排擠打擊,甚至幾次製造重大冤案,排擠正派的人。到了弘治五年(1492年),皇帝打算封皇後的弟弟為伯爵,劉吉感到沒辦法處理太後家的子弟,於是派遣宦官到他家迫他自己出面推辭。而當時的孝宗皇帝在提拔能人、罷免無能之人方面缺少英明果斷,而且不能做到很公正,因此說來不如宣德年以前的用人狀態。

熱點內容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15 05:31:34 瀏覽:668
共生物流平台 發布:2025-07-15 05:10:48 瀏覽:869
流瑜伽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04:56:12 瀏覽:340
尿路感染怎麼辦 發布:2025-07-15 04:25:38 瀏覽:39
四年級語文上冊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03:56:32 瀏覽:173
三年級上冊語文第二單元測試題 發布:2025-07-15 03:48:10 瀏覽:826
愛爾蘭咖啡怎麼做 發布:2025-07-15 03:14:45 瀏覽:753
2015師德師風講話 發布:2025-07-15 03:05:10 瀏覽:597
abc教育資源網 發布:2025-07-15 03:03:47 瀏覽:233
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的實施方案 發布:2025-07-15 02:44:17 瀏覽: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