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埃及美術作品
風格非常穩定而且有明顯的等級區分,以實風格為主理想化風格為輔,風格壯麗、宏偉、明
確。而且有十分嚴格的規范。
就建築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藝術特點是:有驚人的體量感和對稱、穩定的外形,建築看起來宏偉壯觀,具有非常深的崇高感。
就會繪畫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藝術特點是:繪畫線條流暢優美,而且色彩豐富,人物畫像為正面和側面混合的畫法,有非常濃郁的名著氣息和神秘色彩。
就雕塑方面而言,古埃及的藝術特點是:姿勢必須是直立的,雙臂緊靠軀干,正面直對著所有人,根據人物尊卑決定比例大小;同時非常注意頭部的刻畫。
❷ 古埃及古希臘古羅馬之間藝術有何不同
1、時間不一樣
埃及藝術,一般指公元前332年前的埃及美術。
古羅馬藝術是指從公元前2世紀後期到公元4世紀末古羅馬及其殖民地的藝術。
古希臘藝術是早期愛琴文明結束後的荷馬時代至希臘化時期(公元前4世紀~前2世紀)。
2、特點不一樣
埃及藝術特點是:建築體量巨大,宏偉壯觀,具有強烈的崇高感;雕刻樸素寫實,整體性強,有觀念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傾向等。
古羅馬藝術是神聖的觀念在古羅馬各個皇帝的肖像描繪中帶來一定程度的理想化和風格化,但古羅馬的半身肖像和全身肖像均具強烈的個性、寫實性和表現性等。
古希臘藝術是美麗與秀雅、生動與新鮮。
(2)古埃及美術作品擴展閱讀:
古埃及藝術的歷史背景:
公元前3000年上埃及國王美尼斯征服下埃及,建立統一的專制王朝。此後埃及經歷了三個統一時期(其餘時間為亂世):
古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686~2181年,第三至第六王朝。藝術上以金字塔建築和雕刻最為突出,壁畫尚處在初期階段。
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1786年,第十一、十二王朝。中央政權崩潰,地方貴族勢力強大,金字塔不再建造,由石窟陵墓代替,方尖碑在廟宇入口出現,壁畫逐漸流行,風格較自由。
新王國時代,約公元前1567~332年,第十八至三十一王朝。國勢強盛,經濟繁榮,為埃及藝術史上的黃金時代。以十八王朝實行改革最突出,藝術一度出現擺脫傳統程序的束縛,以寫實來表現對象物,為藝術帶來生機。
❸ 古埃及美術的影響因素 500字左右
古埃及美術一般指公元前 332年以前的埃及美術。它的形成和
發展主要經過了史前期、 早期王朝、 古王國、中王國、
新王國和後期王朝時期。埃及美術是人類最早的文化遺
產之一,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由於地理原
因,古代埃及除與西亞和非洲的異族文化有一定接觸外,
基本上是一個封閉式的國家,文化藝術也因此形成自己
獨立的體系。
埃及美術的產生和發展與埃及人的宗教信仰、墓葬
習慣和王權思想有很大關系。埃及人崇拜太陽神、水神
和其他諸神,相信法老是神的化身,生前死後都享有神
的特權。他們認為,人的生命和宇宙萬物是永恆的,人
死之後,只要屍體完好無損,若干年後當靈魂回歸時,死
者便可復活。因此,屍體的保存得到特別的重視。另外
還備有很多死者的雕像,以保證萬一屍體腐爛以後能代
替死者復活。相應地,陵墓作為人的永久住宅,它的修
建和裝飾,也受到重視。這些原因導致了金字塔、雕刻、
墓室壁畫等一系列藝術品的產生。
埃及美術的一般特點是:建築體量巨大,宏偉壯觀,
具有強烈的崇高感;雕刻樸素寫實,整體性強,有觀念
化、概念化和程式化的傾向,表現方法遵守正面律;繪
畫線條流暢優美,色彩豐富,人物表現採用正、側面混
合法,具有鮮明的風格和獨特的感染力。
史前期美術 最早的埃及美術是刻畫在岩壁上的動
物畫,如大象、長頸鹿、河馬等,屬於游牧民族岩石藝
術,主要分布在上埃及一帶。隨後的美術分別在上埃及
和下埃及兩地各自發展。
上埃及在岩畫基礎上注意描繪周圍環境;下埃及則
發展緩慢,在技術上和豐富性方面都不能與上埃及相比。
上、下埃及兩地不同的墓葬習慣,形成了以後各自不同
的陵墓建築形式。在下埃及,死者一般被葬在生前住過
的屋子或村子裡,表示仍然是家庭成員之一,很少有隨葬
品;在上埃及,死者則被葬在居住區以外的沙漠邊緣地
帶,常供以食物、武器裝備和日用裝飾品,因此,墳墓有
房屋式和墳冢式兩種形式。在陶器燒制技術方面,上埃
及也要比下埃及進步。上埃及陶器表面光滑、精緻,黑
紅色底子上用白色描繪著各種裝飾圖畫,間或有動物或
人物形象出現在一些幾何形狀及植物形狀的空隙中。這
些繪畫形象大都帶有尼羅河流域的特徵,如河馬、鱷魚
或原始船隻,手法較為抽象。大約公元前4000年中期,上
埃及墓葬陶器出現了帶有完整甲板、槳、船艙和標旗的
船隻,以及跳舞的婦女形象,構圖也變得較為完整、統
一。底色不再是黑紅色,而是粉紅色,上面用黑紅色線
條描畫。最引人注目的是出現了墓室壁畫,繪畫技巧也
比以前的陶器畫大大前進了一步。
❹ 古埃及美術對世界美術的影響
古埃及的建築形式及其對後世的影響
【作者簡介】令狐若明,吉林大學 歷史系,吉林長春 130012
令狐若明(1946—),男,山西平陸人,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
【內容提要】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在建築方面取得了輝煌成就,金字塔、廟宇、方尖碑是古代埃及的建築傑作。這些建築技術的傳播,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瑰寶,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關 鍵 詞】金字塔/神廟/方尖碑/法老
【 正 文】
中圖分類號:K411.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59—8095(2000)01—0055—04
北非的尼羅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數千年前,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的埃及,就是在尼羅河的哺育下發展了燦爛光輝的古代文化。在古代埃及的文化成就中,建築往往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金字塔、廟宇、方尖碑堪稱古埃及的建築傑作。本文擬對古埃及這三種建築形式及其對後世的影響作一探討。
一
世界上全部用石頭建造起來的建築物,首出於埃及。古埃及石造建築的特點是雄偉渾厚、氣勢宏大而堅固。以舉世聞名的金字塔為例,其建築材料全部是重達數噸、甚至十幾噸的石塊,歷經數千年後不變形、不倒塌,依然矗立在尼羅河西岸。
金字塔是古代埃及法老的陵墓。到目前為止,在埃及發現的金字塔,大大小小共有96座,散布在尼羅河下游吉薩及其以南的廣大地區。這96座金字塔中,經嚴格科學考證的有48座,其建築形式可分為階梯、角椎、彎弓和石棺四種,其中階梯形金字塔9座,角椎形金字塔37座, 彎弓形和石棺形金字塔各1座。在這四種形式的金字塔中, 最有名的是角椎形金字塔,也就是人們經常在影視、書刊上所看到的那種。古埃及人稱金字塔為「麥爾」(mer),意思是「角椎體」。[1]埃及沙漠中的沙丘多呈角椎形,埃及先人可能從沙丘的形狀中受到啟發,才有了如此輝煌的傑作。今天,西方人稱金字塔為「庇拉米得」(英文為「pyramid」),「庇拉米得」一詞來源於古希臘語「庇拉米斯」(「pyramis 」),這是古希臘人食用的一種三角形糕餅,由於金字塔的形狀與這種糕餅的外形極為相似,故名之。[1]
古代埃及盛行這樣一種說法:人死後靈魂只是暫時離開屍體,經過一段時間後靈魂又會返回屍體,在陰間復活,並繼續在來世生活直到永遠。[2]這種信仰使古埃及人對墓葬尤其重視, 他們對死後生活的安排高於現世。法老作為古代埃及的最高統治者,幻想死後作陰間的主宰,同時庇佑世上的子子孫孫,代代為主。法老死後被製成不腐的「木乃伊」,放置墓中,金字塔就是法老為自己准備的「永久」宮殿。所以,每位法老即位後就著手為自己建造金字塔。
古代埃及所有的金字塔都建在尼羅河的西岸,這是因為古埃及人對死後的生活有著獨特的看法。他們看到太陽升起在東方,而降落在尼羅河的西邊,便認為尼羅河的東岸是活人的世界,西岸是死人的世界。於是,就把日出比作生命的開始,把日落比作生命的結束,所以總是把死者埋葬在尼羅河的西岸。
埃及的金字塔中,最大的一座是古王國第四王朝(約公元前2613~前2498年)法老胡夫(希臘人稱他為齊阿普斯)的金字塔。胡夫大金字塔原高146.5米,四邊各長230米,因經數千年風雨侵蝕,原覆蓋於外表的石灰已經全部剝落,如今的高度已降低到137米,底邊長227.5米,佔地面積52906平方米,繞塔一周,約有1公里的路程。 整個塔身是由230多萬塊石頭疊成,平均每塊重達2.5噸。每塊石頭全經細工磨平, 石塊之間沒有施泥灰之類的粘著物,完全靠著石塊本身的重量緊緊壓在一起,以致連一片小刀都插不進去。胡夫大金字塔至今已歷時近5000年,塔基還十分牢固,其外形並沒有發生明顯傾斜,稜角的線條仍然清晰可見。胡夫大金字塔不僅外觀雄偉,而且塔內結構復雜,有甬道、石階、墓室和附屬廟堂,墓室的四壁還飾有雕刻繪畫等藝術珍品。
與胡夫大金字塔相鄰的是他的兒子哈夫拉(希臘人稱齊夫林)的金字塔,再向西南,是胡夫的孫子孟考拉(希臘人稱米克林)的金字塔。胡夫祖孫三代的金字塔大小各異,工程設計精確,藝術風格庄嚴,構成了吉薩金字塔群的核心。吉薩這三座金字塔排成一線,蔚為壯觀,其中最負盛名的胡夫大金字塔,被列為古代七大奇觀之首,始終為世人所矚目,已成為古埃及文明的偉大象徵。
古埃及金字塔的建築形式,對後世有一定的影響。古代東北非庫什王國(約公元前11~公元3世紀)的統治者們, 在首都納帕塔(位於尼羅河第四瀑布下游)建造他們自己的陵墓時,在墓室上修建了埃及式的金字塔,其墓室和堅硬的花崗岩石棺的裝璜全都是埃及式的。[3] 公元前590年前後,庫什王國將首都從納帕塔遷往尼羅河第五、 六瀑布之間的麥羅埃,從那以後庫什王國便被稱為麥羅埃王國。20世紀初,英國考古學家對麥羅埃遺址進行了發掘,在王城遺址附近發掘出許多金字塔建築。其中,在麥羅埃國王納塔克馬尼金字塔前還發現了附屬的廟堂及塔門建築殘跡。[ 3]由此可見,金字塔的建築形式已傳到埃及本土之外。公元4世紀中期,羅馬人也仿照埃及建造了兩座金字塔。
20世紀80年代,法國在擴建其著名的藝術博物館盧浮宮時也仿照埃及金字塔,修建了一座玻璃金字塔的入口,其設計者是著名美籍華人設計師貝聿銘。他把盧浮宮的地下設施的入口設計成一座高20米,底寬30米(一說32.5米),80%透明,20%反射的玻璃高塔。玻璃金字塔入口設計精巧雅緻,其西側底部的大門寬8米,高2.5米,成為盧浮宮的主要入口。而東、西、北三面各立一座5米高的小金字塔,分別指示3條通往主要展館的地下自動樓梯。在大金字塔的周圍還交叉設置了3 個靜水池和4個噴水池,與大小金字塔相映成趣。玻璃金字塔入口建成後, 與盧浮宮渾然一體,巧妙地體現出古代東方與現代西方建築藝術風格的融合。擴建後的盧浮宮總面積達15萬多平方米,成為世界上名符其實的最大博物館之一。[4]
埃及的金字塔建築氣勢雄偉,風格獨特。但金字塔畢竟是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其建築原則和風格基本上是適用於墓葬建築,現今世界上模擬金字塔的建築並不太多,所以埃及金字塔在人類建築史上的地位是獨特的。
二
及的金字塔,大都集中建於古王國第四王朝時期,到了新王國時代(約公元前1567~前1085年),廟宇取代金字塔,成為當時埃及的主要建築。從古代埃及建築發展史來看,古王國被稱為偉大的金字塔時代,新王國則是廟宇建築的黃金時代。
新王國時代,埃及國力鼎盛,首都底比斯的廟宇建築比比皆是,且造型別致,雄偉壯觀。新王國時代的廟宇建築以神廟為主。當時,太陽神阿蒙已成為埃及全國崇拜的主神,埃及的大多數神廟都是為供奉阿蒙神而建造的。阿蒙神廟的主要特點是規模宏大,其建築設計和外形幾乎是固定不變的。神廟總體呈長方形,一般為南北走向,四周以圍牆環繞;所有的建築物都座落在一條中軸線上,在此中軸線上依次排列著神廟的四大組成部分:塔門、露天庭院、列柱大廳和神殿。
塔門是古埃及神廟特有的廟門形式,因廟門建在兩座對稱斜壁的巨塔之間,故稱塔門。通過塔門,進入露天庭院。這是一座方形的開闊庭院,庭院的三面環繞著列柱式走廊;另一端,即庭院的後部,由一條逐步升高的通道,進入列柱大廳。列柱大廳是一個多柱式大殿堂,大廳屋頂由多根巍峨的圓柱架托著;大廳中央的兩排圓柱高於其他圓柱約1/3,形成兩層高低不等的屋頂,使大廳中間部分的天花板抬高,陽光和空氣可以透過高側窗進入建築物內部,從高處照明整個大廳。[5] 列柱的運用,是古埃及神廟建築的一個重要特點。從列柱大廳繼續前行,最後進入長方形的神殿,裡面供有神像,為神廟最神聖之處。這里黑暗狹窄,沒有一絲光線,是要有意造成神秘的宗教氣氛,以激起參拜者對神靈的敬畏之情。
作為宗教建築,神廟是古埃及人參拜神靈的主要場所,參拜神靈時所舉行的宗教儀式,已成為古埃及人日常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古埃及神廟建築的影響遠遠超過了金字塔建築的影響。古埃及神廟建築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那些數量眾多、造型優美的圓柱:柱身有優美的孤度,有模仿紙草刻出的一束束裝飾線,柱頭裝飾圖案,多為紙草、蓮花和棕櫚樹葉,造型有如含苞欲放的花蕾,有的呈現為盛開的花朵,展現出古代埃及特有的列柱建築風格。這種建築藝術風格對後來的古希臘建築不能說是沒有影響的。早在公元前3000年代,埃及就出現了和雅典帕特嫩神廟極為相似的柱廊形式。帕特嫩神廟是古希臘多利安式建築的典型,其建築特點是柱身中間略為突出,柱頭簡單,無柱礎,以莊重樸素而著稱,建於埃及薩卡拉的階梯金字塔附屬建築中的仿紙草石柱,與純粹的希臘多利安式柱幾乎沒有多大區別。法國學者商博良認為埃及的這種石柱式樣式是希臘多利安式柱的先驅,故命名為先多利安式。[6]
公元前4世紀初,希臘又出現了以精美裝飾見長的科林斯式風格,柱頭形狀如初放的花朵,柱身更為細長。科林斯式柱頭同樣可從埃及的盛開蓮花式柱頭追尋其蹤跡。這些相似之處絕非偶然。公元前3000年代希臘歷史上的克里特文明時期,埃及已與愛琴海地區發生聯系。到公元前7世紀初,埃及的工藝品源源而來,進入希臘半島。 為古老的埃及文明所吸引,大批希臘的手藝人、商人、遊客、學者紛紛擁入埃及,從事各項貿易活動,朝拜名勝,吸取埃及人的知識精華。在如此頻繁的交往中,希臘人向埃及人學習,希臘的建築受埃及風格的影響是不足為奇的。
與此同時,埃及的建築風格也傳入了古代的波斯帝國。大流士一世(約公元前552~前486年)在波斯波利斯的王宮就是仿照卡爾納克神廟建造的。王宮中著名的「百柱大廳」,採用了埃及圓柱和柱廊式樣,其他如內部布局以及用棕櫚紋、蓮花紋裝飾柱基的手法,同樣具有明顯的埃及建築特色。[7]
古埃及建築中的一些其他特色也對後世西方建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抬高神廟屋頂中央天花板由兩側透光的方式為羅馬人所承襲。如古代羅馬建築中最有名的萬神殿,是一穹窿形筒狀圓頂大廳,直徑為33米,高42米;圓形牆壁分為上下兩段,下段有列柱和壁龕,上段僅在圓頂中央開一大假窗取光,使大殿寬敞的內部空間通風明亮。[8] 羅馬建築在屋頂部分開假窗從高處取光的方法又傳給西歐,為中古時期各國教堂所沿用。
三
方尖碑是古埃及的另一建築傑作,也是除金字塔以外,古埃及文明最富有特色的象徵。方尖碑外形呈尖頂方柱狀,由下而上逐漸縮小,頂端形似金字塔尖。以金、銅或金銀合金包裹,當旭日東升照到碑尖時,它象耀眼的太陽一樣閃閃發光。
方尖碑一般以整塊的花崗岩雕成,重達幾百噸,它的四面均刻有象形文字,說明這種石碑的三種不同目的:宗教性(常用以奉獻太陽神阿蒙)、紀念性(常用以紀念法老在位若干年)和裝飾性。同時,方尖碑也是埃及帝國權力的強有力的象徵。從中王國時代(約公元前2133~前1786年)起,法老們在大赦之年或炫耀勝利之時豎立方尖碑,而且通常成對地豎立在神廟塔門前的兩旁。現雖已知早在古埃及第四王朝即有方尖碑,但當時遺物無存,僅知道碑不超過3米,也不優美。 現存最古完整的方尖碑屬於古埃及第十二王朝(約公元前1991~前1786年)法老辛努塞爾特一世(約公元前1971~前1928年)在位時所建,豎立在開羅東北郊原希利奧坡里太陽城神廟遺址前。這塊方尖碑高20.7米,重121 噸,是辛努塞爾特一世為慶祝他的國王加冕而建的。新王國時代,圖特摩斯一世(約公元前1525~前1512 年)、 哈特舍普蘇特女王(約公元前1504~前1450年)和拉美西斯二世(約公元前1304~1237年)都建立過巨大的方尖碑,高度均在20米以上。
埃及的方尖碑在古代已聞名歐洲,它們那高大的身驅,精心打磨的外表和線條明快的象形文字,早就引起了帝王們的好奇和貪欲。羅馬帝國的皇帝們曾經從埃及掠走多座方尖碑,把它們安放在廣場,點綴京城。僅羅馬城即有12座以上,其中就有圖特摩斯三世所建的方尖碑,碑高32米,重約230噸,是現存最高的一座方尖碑。 該碑原立在卡爾納克神廟,後被皇帝君士坦丁運入羅馬,現豎立在拉特蘭的聖•佐凡尼廣場。[9]立於盧克索神廟塔門前的一對方尖碑,為拉美西斯二世所建, 其中的一座現仍立於原處,碑高25米;另一座已被法國人劫走,現豎直在巴黎協和廣場。19世紀晚期,埃及的統治者阿里將一對高21米,重約186 噸的方尖碑分別贈給美國(現立於紐約中央公園)和英國(現立於倫敦的泰晤士河畔)。這一對方尖碑原豎立在希利奧坡里城,為圖特摩斯三世所建。公元前1世紀時,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前30年)末代女王克婁奧巴特拉七世(公元前51~前30年)將它們移到亞歷山大里亞,所以後人稱這一對方尖碑為克婁奧巴特拉方尖碑,其實與這位女王並無關系。
開鑿和豎立方尖碑是一項艱巨工程。據卡爾納克神廟前一座方尖碑上的象形文字記載,從石礦開鑿出這種獨塊石料,從阿斯旺運到底比斯,費時7個月。 在阿斯旺的哈特舍普蘇特女王祭廟中就有描繪從尼羅河上用駁船運送方尖碑的圖畫,到達目的地後,人們將方尖碑抬上一個用土堆成的斜坡,然後將它豎直立於基座上。這充分說明古埃及人在力學上的高度智慧。
古代世界的其他民族,如伽南人、腓尼基人,也都仿效埃及人製作過方尖碑,但通常不是用整塊石料鑿成,其製作水平也遠遠趕不上埃及人。今天,古埃及方尖碑的足跡已遍及歐洲、非洲、亞洲和美洲,人們都可有機會瞻仰到埃及方尖碑的豐采,而在方尖碑的故鄉—埃及,人們所能看到的方尖碑僅剩下了5塊。搶劫者的強盜行為, 無損於方尖碑的高大形象,埃及方尖碑建築的影響不脛而走,在現代歐美的許多大城市裡,方尖碑的仿造建築隨處可見。美國華盛頓特區白宮南面,聳立著巍峨的華盛頓紀念塔,就是一座模擬方尖碑的高塔建築。華盛頓紀念塔建於1941年,高達169米,塔身由花崗岩築成,塔面鑲有馬里蘭大理石。人們乘快速電梯登上頂層後,可以放眼眺望整個華盛頓市區。[10]華盛頓紀念塔已成為一座有名的現代方尖碑,從它那造型獨特的塔身上,仍可顯示出古埃及建築藝術的風格。
綜上所述,在古埃及文明的發展過程中,建築方面的成就十分輝煌。金字塔、廟宇、方尖碑的建造,充分顯示了古代埃及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精湛的藝術技巧和高超的建築才能,在世界建築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這些建築技術的傳播,為世界文化寶庫增添了瑰寶,對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收稿日期:1999—10—05
【責任編輯】宋鷗
【參考文獻】
〔1〕Edwards, I.E.S. The Pyramids of Egypt〔M〕. Harmondsworth and New York, 1991. 283.
〔2〕Spencer, A.J. The Death in Ancient Egypt〔M〕. Harmondsworth, 1982.30.
〔3〕Mokhtar, G. General History of Africa. I, AncientCivilizations of Africa〔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1981.284.322.
〔4〕潘小漪.外國習俗叢書,法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202.
〔5〕穆斯塔法•埃爾——埃米爾. 埃及考古學〔M〕. 北京:科學出版社,1959.40.
〔6〕劉汝醴.古代埃及藝術〔M〕.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5.54.
〔7〕愛德華.麥克諾爾,伯恩斯•菲利普李•拉爾夫. 西方文明史,第1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7.89~90.
〔8〕朱銘.外國美術史〔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6.142~143.圖15.
〔9〕Clayton,P.A.Chronicle of the Pharaohs 〔M 〕 . London,1996.114.
〔10〕楊敘.外國習俗叢書,美國〔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1997.19.
❺ 古埃及的繪畫特點是什麼
綜觀古埃及的繪畫藝術,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古埃及的繪畫作品很像兒童的蠟版筆畫。這沒有絲毫權貶低古埃及繪畫藝術的意思。兒童的繪畫作品中能讓人更容易地理解他們的思想內容。如果讓他們解釋一下自己的繪畫,我們會發現他們的繪畫語言中有更多抽象的東西,這是再三強調寫實性的成人作品中所沒有的。他們會為了更方便地表現而讓兩棵樹根對著根生長。他們會把水中的魚畫到水面上來,他們把整張畫布都畫滿,在空白處填充上互不相乾的內容。他們更喜歡鮮艷的色彩,同時在一幅畫中使用盡可能多的色彩,讓黑、白、灰、紅、粉、棕、黃、藍、綠等顏色充斥整個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