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藝術品

美術藝術品

發布時間: 2020-12-04 16:06:53

Ⅰ 怎樣欣賞美術藝術作品

1,讀書-- 如藝術概論 美術概論 如繪畫史 畫論 評論等 讀畫--如展覽 畫冊……,專業的網站及論壇 期刊 美術館 藝術館……
這個需要多年的積累--努力吧

Ⅱ 藝術品和美術品的定義區別是什麼

藝術品的概念包來涵美術品源。藝術的范圍很廣,包含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從廣義上看,藝術品就是指一切藝術活動所產生的作品。從特定的意義上看,藝術品一般就是指美術品;在特定的拍賣市場,藝術品的數據可以套用美術品,因為拍賣公司所拍賣的基本都是美術品;進行過藝術品拍賣的公司就可以算進行過美術品的拍賣了。

Ⅲ 藝術品和美術品的定義區別是什麼

藝術品的概念包涵美術品。藝術的范圍很廣,包含美術、音樂、戲劇、舞蹈等等。從廣義上看,藝術品就是指一切藝術活動所產生的作品。從特定的意義上看,藝術品一般就是指美術品;在特定的拍賣市場,藝術品的數據可以套用美術品,因為拍賣公司所拍賣的基本都是美術品;進行過藝術品拍賣的公司就可以算進行過美術品的拍賣了。

Ⅳ 美術館的藝術作品

在紙上的古代素描、版畫等作品,通常為了保護原始作品而不會被美術館永久展出。這些作品會被收藏在博物館的「版畫室」(print room)。壁畫則通常會被保留在原本存在的位置,但也有些壁畫會被取下移置到美術館展示或保存。二十世紀興起或出現的多種藝術類別,例如地景藝術(land art)或表演藝術也通常存在於美術館之外。大部分的博物館和大型美術館的收藏品數量會多於展示空間能展出的數量,因此無法展出的作品會收藏在專屬的保管室中,成為「館藏」。
此外,與美術館類似的是雕塑公園(或雕塑花園),是在戶外空間展示雕塑品。例如台灣台北縣的朱銘美術館。

Ⅳ 展覽美術藝術品的背景音樂

夜的鋼琴曲 挺好聽的 望採納!

Ⅵ 有哪些游戲的美術讓你有驚艷或者覺得是藝術品的感覺

不敢妄稱哪款游戲的美術稱得上藝術品,姑且推薦一些視覺風格鮮明的游戲。

第一部分:清新的世界

低多邊形(Low?0?2Poly)是近年來最流行的美術風格。畫面由簡單的立體幾何圖形構成,配合鮮亮而不俗氣的色彩,非常符合小清新玩家的審美情趣。

Biome

Niveus

紀念碑谷(Monument Valley)

Metrico

山(Mountain)

The Witness

Lands' End

第二部分:繪畫的歷程

游戲由繪畫藝術中汲取靈感,從古希臘的花瓶繪畫到現代的美式漫畫,從迪士尼的黑白短片到吉卜力的彩色動畫,人類的繪畫歷程自游戲中緩緩展現。

Apotheon

Prophour23

機械迷城(Machinarium)

The Unfinished Swan

Shape of the World

行屍走肉(The Walking Dead)

第三部分:材質的迷戀

紙張、絨線、布料??現實的材質在游戲中得以還原。在美術師的巧手之下,一座座彷彿手工搭建的樂園在比特的虛擬世界中重現。

紙境(Tengami)

Lumino city / Lume

小小大星球(Little Big Planet)

萬歲皮納塔(Viva Pinata)

耀西:毛線世界(Yoshi's Woolly World)

第四部分:像素的輪回

作為游戲誕生之初存在的美術風格,像素在新的平台迎來新的輪回。這些年來,像素畫再一次被美術師撿起,帶給人們復古的情懷和童年的感動。

策馬入山林

超級兄弟:劍與巫術(Superbrothers: Sword & Sworcery)

Fez

The Deer God

第五部分:大作大不同

大作並不意味著在逼真中迷失了美術風格。無論色彩搭配、角色造型、甚至是游戲中的一座雕塑,都浸透著設計師的汗水,擁有著獨一無二的視覺印記。

生化奇兵(Bioshock)

生化奇兵:無限(Bioshock:infintine)

魔獸世界(World of Warcraft)

恥辱(Dishonored)

第六部分:藝術的惡意

在我這樣缺乏藝術細胞的人眼裡,大概只有以下作品算是窺見了藝術的門徑。

The Bridge

A Light In Chorus

Rez

Mirage

Ⅶ 某位藝術家及其藝術作品理解(美術方面的藝術家)

作者列奧納多·達·芬奇(1452-1519年)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名人,和 達芬奇畫像
米開朗琪羅,桑迪.拉斐爾並稱文藝復興三傑,也是人類文明史上罕見的全才。他不僅是天才的畫家、雕塑家、建築師、詩人、哲學家和音樂家,而且是位很有成就的解剖學家、數學家、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地理學家和工程師等等。10多年來,人們一談起人類的文化進步,就會提及其中燦爛輝煌的一頁——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就要聯想到達·芬奇的那些豐功偉績。

《蒙娜麗莎》是一幅享有盛譽的肖像畫傑作。它代表達·芬奇的最高藝術成就,成功地塑造了資本主義上升時期一位城市有產階級的婦女形象。畫中人物坐姿優雅,笑容微妙,背景山水幽深茫茫,淋漓盡致地發揮了畫家那奇特的煙霧狀「無界漸變著色法」般的筆法。畫家力圖使人物的豐富內心感情和美麗的外形達到巧妙的結合,對於人像面容中眼角唇邊等表露感情的關鍵部位,也特別著重掌握精確與含蓄的辯證關系,達到神韻之境,從而使蒙娜麗莎的微笑具有一種神秘莫測的千古奇韻,那如夢似的嫵媚微笑,被不少美術史家稱為「神秘的微笑」。 達·芬奇在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下,著力表現人的感情。在構圖上,達·芬奇改變了以往畫肖像畫時採用側面半身或截至胸部的習慣,代之以正面的胸像構圖,透視點略微上升,使構圖呈金字塔形,蒙娜麗莎就顯得更加端莊、穩重。另外,蒙娜麗莎的一雙手,柔嫩、精確、豐滿,展示了她的溫柔,及身份和階級地位,顯示出達·芬奇的精湛畫技和他觀察自然的敏銳。另外蒙娜麗莎的眉毛因化學反應而不見了,背景曾有藍天。據考證,蒙娜麗莎的微笑中含有83%的高興,9%的厭惡,6%的恐懼,2%的憤怒。
微笑之謎
500年來,人們一直對《蒙娜麗莎》神秘的微笑莫衷一是。不同的觀者或在不同的時間去看,感受似乎都不同。有時覺得她笑得舒暢溫柔,有時又顯得嚴肅,有時像是略含哀傷,有時甚至顯出譏嘲和揶揄。在一幅畫中,光線的變化不能像在雕塑中產生那樣大的差別。但在蒙娜麗莎的臉上,微暗的陰影時隱時現,為她的雙眼與唇部披上了一層面紗。而人的笑容主要表現在眼角和嘴角上,達·芬奇卻偏把這些部位畫得若隱若現,沒有明確的界線,因此才會有這令人捉摸不定的「神秘的微笑」。荷蘭阿姆斯特丹的一所大學應用「情感識別軟體」分析出蒙娜麗莎的微笑包含的內容及比例:高興 83%,厭惡 9%,恐懼 6%,憤怒 2%。 哈佛大學神經科專家瑪格麗特·利文斯通博士說,蒙娜麗莎的微笑時隱時現,是與人體視覺系統有關,而不是因為畫中人表情神秘莫測。利文斯通博士是視覺神經活動方面的權威,主要研究眼睛與大腦對不同 蒙娜麗莎
[1]對比和光暗的反應。利文斯通說:「笑容忽隱忽現,是由於觀看者改變了眼睛位置。」她表示,人類的眼睛內有兩個不同部分接收影像。中央部分(即視網膜上的淺窩)負責分辨顏色、細致印記。環繞淺窩的外圍部分則留意黑白﹑動作和陰影。據利文斯通說,當人們看著一張臉時,眼睛多數集中注視對方的雙眼。假如人們的中央視覺放在蒙娜麗莎的雙眼,較不準確的外圍視覺便會落在她的嘴巴上。由於外圍視覺並不注重細微之處,無形中突出了顴骨部位的陰影。如此一來,笑容的弧度便顯得更加大了。不過,當眼睛直視蒙娜麗莎的嘴巴,中央視覺便不會看到陰影。利文斯通說:「如果看著她的嘴巴,便永遠無法捕捉她的笑容。」蒙娜麗莎的笑容若隱若現,源於人們的目光不斷轉移。利文斯通指出,若要臨摹《蒙娜麗莎》,描繪口部時便要望著別處。 1993年,加拿大美術史家蘇珊·吉魯公布了一項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她說蒙娜麗莎那傾倒無數觀賞者的口唇,是一個男子裸露的脊背。這一論斷既新鮮又荒誕,然而論證是有力的。集畫家、雕刻家、建築師、工程師及科學家等多種才藝於一身的達·芬奇,可謂是個「怪傑」。他喜歡穿粉紅色外套,在胡須上毫無顧忌地塗上五顏六色,還常稱自己解剖過不下30具死屍。他還是個左撇子,習慣從右到左倒著書寫,別人要藉助鏡子才能讀出他寫的東西。因此藉助鏡子亦不失為欣賞者讀畫的一種方法。旋轉90度後從鏡中看蒙娜麗莎抿著的笑唇,恰好是一個背部線條分明的結實男性脊背以及左臂和肘部的一角;再說,表現人體美和呼喚人性的覺醒,既是大師的人生哲學,又是他的藝術觀。 確實,在不同角度不同光線下欣賞這幅畫,人們都會得到不同的感受。那微笑時而溫文爾雅,時而安詳嚴肅,時而略帶哀傷,時而又有幾分諷嘲與揶揄,神秘莫測的微笑顯露出人物神秘莫測的心靈活動。 幾百年來,「微笑」的新解層出不窮。諸如微笑不露皓齒是因原型雖典雅美麗卻口齒不齊;原

專家揭秘蒙娜麗莎隱藏四種動物型因愛女夭折,憂郁寡歡,難掩凄楚之態;更有甚者,把蒙娜麗莎從貴婦寶座上推落下來,把原型貶為妓女,故而微笑中帶著譏嘲和揶揄。 美國馬里蘭州的約瑟夫·鮑考夫斯基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壓根就沒笑,她的面部表情很典型地說明她想掩飾自己沒長門牙。」 法國里昂的腦外科專家讓·雅克·孔代特博士認為蒙娜麗莎剛得過一次中風,請看,她半個臉的肌肉是鬆弛的,臉歪著所以才顯得微笑。 英國醫生肯尼思·基友博士相信蒙娜麗莎懷孕了。他的根據是:她的臉上流露出滿意的表情,皮膚鮮嫩,雙手交叉著放在腹部。性學專家推測:蒙娜麗莎剛剛經歷了性高潮,所以才表現出令世人傾倒的微笑。 還有一種近乎無稽之談的說法:她的表情就像吃了苯氨基亞胺似的,顯得很陶醉,這是吃完巧克力後人體內產生的一種歡愉激素。這種說法很少有人相信,因為當時還沒有巧克力呢。 比利時安特衛普大學 人類學教授辛科爾 肯瑞爾認為蒙娜麗莎有這樣的微笑是因為她把飯吃飽了,因為她嘴角的弧度和她手輕放在自己的腹部上的動作與人類在飽食一頓之後的反應完全相同。 畫中,左邊的地平線比右邊的低,蒙娜麗莎的左側看上去比右側大。歷史上左邊代表女性,體現達·芬奇崇拜女性。其實蒙娜麗莎與達芬奇的自畫像有很多共通之處,埃及傳說中主管男性生殖器的神叫阿蒙(Amon),主管女性生殖器的神叫伊西斯(Isis)——古代文字中曾將其讀做LISA,因此Mona Lisa就是暗示AMON LISA,即蒙娜麗莎非男非女,是兩性的結合體。
真偽之謎
按照以往的說法,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收藏於巴黎的盧浮宮。但在收藏界卻有一種說法稱,掛在盧浮宮的不是《蒙娜麗莎》,真正的《蒙娜麗莎》是在倫敦一所公寓的牆上。 這間寓所和這幅作品的保管者普利策博士說,《蒙娜麗莎》完成後,作品就留在了麗莎·德·佐貢多家。後來,又有一個貴族請達·芬奇為他的情婦畫一幅肖像,這個被稱為「拉喬康達」(意為「微笑的人兒」)的女子,和蒙娜麗莎長得很像。於是,一時懶惰的達·芬奇把《蒙娜麗莎》的臉部換成拉喬康達。畫作完成後,那個貴族拋棄了拉喬康達,因而沒有買下這幅畫。後來達·芬奇應弗朗西斯一世的邀請去法國,帶去了這幅畫。普利策說,使盧浮宮增添光輝的是拉喬康達的肖像畫。《蒙娜麗莎》後來流落到英格蘭,本世紀初被一家博物館館長、藝術鑒賞家威廉·布萊克買下,後來又為瑞士一財團收購,普利策便是其中的成員。 本世紀初,曾經有許多人大規模地復制、偽造藝術名作,有理由懷疑倫敦的那幅是贗品。但是,普利策博士對他的這幅畫的真實性深信不疑。他用顯微攝影技術證實,倫敦這幅畫上的指紋同達·芬奇其他作品上的指紋相同;根據記載,蒙娜麗莎比拉喬康多年輕19歲,被畫時披著一條表示悼念的面紗,在兩幅畫中,只有倫敦那幅顯示一個更顯年輕的女人披著漂亮的面紗;另一個證據是,拉斐爾當年在達·芬奇作這幅畫時曾經作過速寫,速寫中的蒙娜麗莎背後有兩根圓柱,這兩根圓柱出現在倫敦的肖像畫里,而盧浮宮那幅的背景是山崖、小徑、石橋、樹叢與潺潺的流水。 幾百年以來,不少收藏家各自聲稱他們藏有真正的《蒙娜麗莎》,數量居然達60幅之多。更有趣的是,美國緬因州伯特蘭美術館在1984年收到一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經測定,此畫確實是當年達·芬奇的手筆,畫中的人物除了不微笑以外,其餘都酷似蒙娜麗莎本人。專家由此推測,這幅《不微笑的蒙娜麗莎》可能是作者同時畫的一幅底稿。 還有一種說法認為目前盧浮宮內收藏的《蒙娜麗莎》是一幅贗品,其依據在於1911年發生的那起盜竊案。在那起盜竊案中,《蒙娜麗莎》失竊。兩年後,它出現在義大利,但是畫面上蒙娜麗莎身後兩旁的廊柱已經被切掉了。幾年後,《蒙娜麗莎》被歸還盧浮宮。但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只是一場煙幕,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價值之謎
《蒙娜麗莎》數百年來一直被譽為最名貴的肖像畫,60年代估計此畫價值已達1億美元。經過政府允許,從1962年12月14日至1963年3月12日,先後到美國的華盛頓和紐約市展出,轟動了全美國,許多人專程從外地趕來,一睹為快。由於參觀的人太多,據說展覽會規定每個觀眾只能在《蒙娜·麗莎》畫像前面停留3秒鍾。以後該畫又借到日本展覽,轟動的程度更勝於美國,據說每位觀眾只能看2秒鍾。
背景之謎
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卡羅·佩德雷蒂認為,蒙娜麗莎身後的背景是義大利中部阿雷佐市布里阿諾橋附近的景色。佩德雷蒂的證據是,達·芬奇出生在距阿雷佐約100公里的芬奇鎮,並曾經在阿雷佐生活過,這一地區的原始景觀與《蒙娜麗莎》的背景幾乎完全一樣,因此,達·芬奇很有可能採用這一地區的田園景色作為《蒙娜麗莎》的背景。當佩德雷蒂的這一觀點在達·芬奇繪畫國際研討會上宣布後,許多美術史專家都對他的研究結果表示肯定。 英國《衛報》網站2011年1月9日報道:義大利藝術史學家卡拉·格洛里說,畫中蒙娜麗莎肩上方的背景大橋和一條道路屬於義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 此前人們普遍認為,《蒙娜麗莎》里的背景是虛構的。格洛里表示,近期在畫作上發現的數字密碼支持她的推斷。格洛里聲稱,她將在今年發表自己的新發現。她說:「畫中蜿蜒曲折的道路可以在義大利北部小鎮博比奧找到,那座拱形大橋亦然。達·芬奇可以透過小鎮城堡的窗戶看到這座大橋。」 格洛里在研究《蒙娜麗莎》畫中人物真實身份期間得出上述結論。她認為,畫中女子有可能是比安卡·焦萬娜·斯福爾扎,15世紀米蘭公爵盧多維科·斯福爾扎的女兒。而流傳較廣的一種說法是,畫中女子真名為莉薩·焦孔多,是義大利佛羅倫薩一名商人的妻子。格洛里說:「博比奧當時在盧多維科治下,那裡的圖書館很有名,和其他許多藝術家及科學家一樣,達·芬奇有可能去過那兒。」中世紀時期的博比奧以其修道院而聞名,《蒙娜麗莎》畫作中的背景大橋就坐落在特雷比亞河上,後者曾被美國作家海明威稱為世界上最美麗的地方。 去年一些義大利研究人員聲稱,《蒙娜麗莎》背景中橋拱上寫著數字「72」。格洛里認為,這個數字代表著1472,因為這座大橋在1472年被大水沖毀,後又重建。但也有人反對這種說法。義大利研究人員西爾瓦諾·溫切蒂認為,這個數字另有含意。他說:「這里沒有丹·布朗密碼,只是傳遞一些信息,表達他的想法。數字7 和2在卡巴拉派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溫切蒂的小組還在研究其他可能成為達·芬奇模特的女子。但他表示:「我們認為比安卡·焦萬娜·斯福爾扎不太可能是畫中女子,因為她15歲就去世了,而畫中女子至少有22歲。」格洛里則表示,在完成畫作的那些年裡,達·芬奇可能故意把斯福爾扎的臉畫得更成熟,以在其父親垮台後掩蓋畫中女子的真實身份。[2]
原型之謎
500多年來歷史學家們一直為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的原型眾說紛紜,爭論不休。尤其是畫中人臉上神秘的微笑是人們猜測的不解之謎。最近,義大利佛羅倫薩市一位普通教師吉烏塞普·帕蘭蒂又提出了新的說法,蒙娜麗莎是一位有5個孩子的「家庭主婦」。 據英國《每日電訊報》1日報道,帕蘭蒂對佛羅倫薩市檔案進行了長達25年的研究,而後得出一個結論:《蒙娜麗莎》原型是達·芬奇父親一位朋友的妻子麗莎·格拉迪尼,她是一名有5個子女的家庭主婦。 據帕蘭蒂考證,麗莎在1495年16歲時嫁給佛羅倫薩絲綢商人弗蘭西斯科·吉奧康杜,而吉奧康杜則是達·芬奇父親皮耶羅的好友兼鄰居。麗莎是吉奧康杜的第二任妻子。這對夫妻的感情很好,育有5個子女。吉奧康杜在自己的遺囑中稱,麗莎是他「心愛的」和「忠實的」的妻子。 帕蘭蒂認為,《蒙娜麗莎》的畫像完成於麗莎24歲那年。達·芬奇的父親安排了一切,自己花錢讓兒子為朋友的妻子畫了這幅畫。當時達·芬奇正被一場財務糾紛所困擾。他的父親大概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幫助自己的兒子。 在關於《蒙娜麗莎》原型的傳說中,有人說畫中人是當時佛羅倫薩城內的一個名妓,也有人說畫中人是達·芬奇本人的女人版自畫像。去年,一個名為謝文·紐蘭德的美國教授聲稱,他已經發現了《蒙娜麗莎》微笑背後的真正秘密。《蒙娜麗莎》臉上之所以永遠帶著微笑,是因為畫中的主人當年在做達·芬奇的模特兒時正好懷了身孕,是一個母親對新生命即將誕生時產生的那種神秘的微笑。 目前,帕蘭蒂正趁暑假期間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整理成書,計劃在8月正式出版發行。 達·芬奇《蒙娜麗莎》原畫蔵於巴黎盧浮宮。但是幾百年來,收藏家們聲稱自己收藏的《蒙娜麗莎》畫作竟達60多幅。
失蹤之謎
因喬遷展廳要中斷展覽,30年來第一次將在盧浮宮展廳里「消失」 《蒙娜麗莎》一直在盧浮宮中默默向觀眾微笑。2001年4月4日她終於可以休息一天了。 4月4日,遊客們將不會在盧浮宮看到《蒙娜麗莎》那迷人的微笑。根據盧浮宮的聲明,《蒙娜麗莎》將於那天喬遷展廳,「休假」一天,這將是這幅名畫30年來第一次在盧浮宮中斷展覽。 盧浮宮方面在聲明中說,時隔4年,《蒙娜麗莎》將於4月4日那天搬遷到重新裝修過的舊展廳中去。2000年時,因為舊的展廳年代久遠,保存條件和安全措施都存在問題,因而盧浮宮將《蒙娜麗莎》轉移到了現在的臨時展廳之中。 根據館方的解釋,中斷展覽一天將是無可避免的,因為在那天工程人員需要給搬遷後的《蒙娜麗莎》安裝照明設施和特殊的反光玻璃,以及設置更合理的參觀路徑。為了避免到時慕名而來的大批遊客失望,盧浮宮已經通知了全世界將近6000家旅行社,同時在自己的主頁上用10種文字做了說明。 達·芬奇名畫《蒙娜麗莎》是盧浮宮最負盛名的藝術品,據統計,盧浮宮90%的參觀者都不會錯過這個「微笑」。博物館的紀念品店每年售出的《蒙娜麗莎》紀念品超過33萬件,包括明信片、磁鐵和拼圖。 自1789年盧浮宮成立,《蒙娜麗莎》入住以來,除了幾次意外事件外,館方一直避免中斷此畫的展覽,按照該館一個工作人員的說法,「倫勃朗、提香和格里柯都可以被束之高閣數周,但《蒙娜麗莎》不可以」。甚至這幅名畫的監護人本人都只能在盧浮宮閉館的時候接近此畫,進行研究工作,對此畫的X光探射研究就是在半夜進行的。 《蒙娜麗莎》最後一次在盧浮宮參觀者的視野中消失是在1974年,那次,她遠渡重洋去了日本巡展。據專家估計,今後這樣的巡展將不太可能再發生,而升級後的展廳也有足夠的能力應付每小時1500人的遊客流量,因此2001年4月4日將是很多年內《蒙娜麗莎》惟一的一次休假。
死因之謎
按照記載,麗莎·迪·格拉爾弟尼(畫中人物)在46歲時抑鬱而死,但一位日本心臟病專家說他發現蒙娜麗莎的左眼上有一塊黃斑,這是膽固醇含量過高的徵兆。這個日本心臟病專家說蒙娜麗莎應該死於心肌梗塞。 也有人說她是因為愛上了達·芬奇憂郁而死。

Ⅷ 引導孩子欣賞藝術作品,可以怎樣做

美術是人類追求美、創造美的活動的產物,展示了人類在發展過程中對美的認識。美術需要美術鑒賞者去分析、欣賞、鑒別,以發現和理解美術作品中的美。如何從美術特有的性質和角度去認識、分析、體驗、評判,以對自然美、藝術美、形式美有深層的探究,這是美術鑒賞的職責所在。作為幼兒美術作品的鑒賞者,幼兒教師可以藉助幼兒繪畫這個窗口,探究幼兒的心靈,走進幼兒的心靈世界,了解他們的所思所想,從而有針對性地對幼兒進行教育,促進他們的健康成長。
長久以來,我們對幼兒美術作品的賞析只停留在模仿成人畫的像與不像和技法是否熟練、構圖是否合理等方面,忽略了幼兒美術作品的本質是傳達了幼兒的思想和情感。美國哈佛大學的加德納教授指出:「教師的的任務基本上是自然出現的那些發展提供支持、 對來自兒童的積極性做出贊許和同情的反應」也就是說教師對於幼兒的一切內容健康、自發地、主動地造型活動,都應給與贊許和鼓勵。同時,教師還要認識到美術造型語言本身的特點,尤其是幼兒美術獨特的造型特點,並應該以此為出發點對幼兒的美術行為與作品進行欣賞和分析。《指南》中也明確提出:「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准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像與創造的萌芽」.在《指南》中,不僅強調了「在幼兒自主表達創作過程中,不做過多干預或把自己的意願強加給幼兒」,而且還強調了「領會並尊重幼兒的創作意圖,不簡單的用成人的標准來評價」由此可見,教師對幼兒美術作品賞析能力的高低對幼兒的想像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作用
通過調查發現,教師對幼兒美術作品的賞析能力方面還很欠缺,究其原因原因一是,擔任幼兒園美術教育的教師以幼教專業居多,這些教師雖然有些美術方面的知識和技能,可是沒有經過系統、專業的基本功訓練,而且由於一直以來目標取向的評價在幼兒園教育實踐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師對幼兒作品只評價好中差,不賞析作品內在的情感和幼兒在他這個年齡所要和能表達的對美的感受。因此,教師在教育理念上和科學的賞析方法上需要很大提升.調查還發現,大部分教師的美術教學和賞析的經驗主要是來自教學實踐和同行觀摩中積累的,而通過專家指導習得和積累的經驗值相對就小了些。
二是教師對美術作品的賞析意識不足,教育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缺乏。雖然大部分教師在欣賞分析幼兒美術作品時,基本能客觀的根據幼兒年齡的發展階段來進行評價,並在及時予以肯定、表揚,指出優點的同時也能指出不足。但是由於教師的賞析能力、和理念欠缺等因素,僅僅停留在評價的層面,從而導致了教師在美術教學中,以模仿畫模式進行教學,將範例界定為學習的內容、要求和標准,要求幼兒依樣畫葫蘆,把幼兒畫得「像不像」作為評價的唯一標准,忽略了幼兒作品是其情感、想像力和創造力的表現。致使幼兒作品千篇一律,缺乏童趣,毫無價值。
三是在實際教學活動中將評價和賞析的功能混淆。評價通常指對一件事或人物進行判斷、分析後的結論,而賞析是鑒賞的一個過程,即人們對藝術形象進行感受,理解和評判的思維活動和過程。通過欣賞作品,分析作品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和藝術美等使幼兒理解他人作品的同時,提高了對美術的欣賞力和審美能力。新的《指南》要求:「成人應對幼兒的藝術表現給與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不能用自己的審美標准去評判幼兒,更不能為追求結果的完美而對幼兒進行千篇一律的訓練,以免扼殺其想像與創造的萌芽。」從中可以看出,評價對幼兒作品來說不準確,它更提倡的是賞析的作用,即由側重甄別轉向側重發展。那麼如何使教師科學地欣賞、分析幼兒的美術作品,充分發揮它的發展性呢?
一、樹立美術活動賞析觀
1、以欣賞促發展的發展觀
教育的意義在於引導和促進兒童的發展和完善。欣賞作為教育過程的一個環節,其目的應與教育目標一致。通過欣賞,不僅要達到教育培養目標的要求,更要激發幼兒的潛能和特長,幫助幼兒認識自我,建立自信,快樂全面地成長。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可以通過不斷的反思實踐,改進教學,獲得自我成長,體驗職業生涯的快樂。
2、科學的幼兒美術教育價值觀
幼兒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是要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發展幼兒的智力和創造才能,促進幼兒認知、情感、能力、個性諸方面的有效發展。因此,在幼兒美術教育中,教師的首要目標是幫助幼兒藉助美術這一載體順利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情感。教師在美術活動中的賞析行為應以美術活動的最終目標為出發點。賞析中要以欣賞為主要方式,以激發幼兒的情感體驗為主,強調美術技能技巧為輔 。
(二)把握幼兒美術活動的年齡特點
1、幼兒美術指的是2,6,7歲的學前兒童從事的造型藝術活動和欣賞活動,幼兒美術作品表現他們對周圍事物的印象,表達了他們的願望和審美追求。心理學家發現:美術是比語言文字更早被兒童用以認識事物、表達思想、抒發感情、想像和創造自己世界的一種有效途徑,它更是兒童、特別是學齡前兒童自我表現的一種方式。是他們童真、童趣和獨特個性情感的表達和表現。不同的年齡有其特定的表達事物的特點:3---4歲年齡段的幼兒的美術創造能力基本處於「塗鴉期」,他們屬於隨意畫畫、撕紙、玩泥。3歲半左右的幼兒開始進入「象徵期」。他們嘗試利用塗鴉時掌握的簡單形狀進行表現,但表現的動機和信心都十分脆弱。4---5歲年齡段的幼兒開始進入「形象期」。他們對表現自己的經驗、情感和想像明確的目的,能有簡單的形狀逐漸深入的表現越來越多的事物。5---6歲年齡段的幼兒美術創造能力逐步認識到事物之間的一些簡單關系和聯系,對於事件、情節的表現成為他們美術活動的突出特點。了解和把握這些特點是教師科學准確賞析幼兒美術作品的基礎。
2、美術活動是幼兒獲得快樂和自我滿足的重要過程。
童年期也是游戲期,獲得快樂和自我滿足是幼兒游戲的直接目的。幼兒從事美術活動沒有任何功利性,在幼兒看來這只是,僅因為「創作」的過程或形象、色彩的變化結果能讓他們感受到情感的滿足和情緒的宣洩,由此帶來身心的愉悅和成功的自信。教師在賞析幼兒作品時,要將這種快樂和自信延續下來使幼兒保持對美術活動的興趣.
3、美術活動是伴隨幼兒主動建構的實踐過程
幼兒美術活動是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視覺形象的塑造,激活思維,引起情緒、情感共鳴,產生美感萌芽的一種活動。為了表現與創造,幼兒不斷地對自己的已有經驗進行著篩選、比較和加工,同化和順應心理活動交替進行著,伴隨著藝術與各領域的連接和溝通,幼兒積極主動地建構著自己的知識結構。教師要以欣賞的眼光和方法去分析幼兒的作品使幼兒通過欣賞他人的作品不斷加深對外界事物的認識,不斷提高。感受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同時,也學慣用欣賞的眼光去看待周圍的事物。
(三)注重賞析內容全面、多元,關注幼兒發展個體差異
教育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全面發展的人,通過教育學會做人、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學習,幼兒美術教育也在於此。因此教師在對幼兒美術活動進行賞析時,應注重賞析內容的全面、多元化。具體說來,在對知識技能方面的欣賞分析上應包括構思、造型、藝術材料運用、構圖、表現、著色等指標;在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分析上則要應注重對幼兒活動中的興趣性、主動性、自信心等;
賞析內容的全面、多元化能幫助教師從多個角度去了解幼兒,發現幼兒各自的長處,從而讓每個兒童都獲得成功的體驗,在自尊、自信中快樂地成長。
(四)運用多種賞析方法,促進幼兒個性的發展
教師在進行美術活動賞析時,應注意綜合運用多種賞析方法,自我賞析與他人賞析,結果賞析與過程賞析,根據不同的情境和要求及教師與幼兒的實際情況,在實際情況中運用不同的評價方法,促進幼兒的個性發展。
(五)賞析主體多元化,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積極性
現代的美術教學倡導發揮被評價者本人在賞析中的主體作用。幼兒雖年齡小,經驗少,需要成人關心照料之處很多,但依然是獨立個體的人,主體精神的培養應從小入手。因此,教師在幼兒美術活動賞析中,應改變過去教師唱獨角戲,以評判的角度和標准進行單純的評價而幼兒被動接受的狀況,充分發揮幼兒的主動積極性,通過以幼兒為主題的賞析活動,培養幼兒的審美情趣.
教師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首先應讓參與賞析的主體明確賞析的目的、內容與要求,並給予相應的指導。幼兒之間互相賞析中則應著重引導幼兒關注他人的長處和優點,進而改進自己的行為。其次,教師還應創造條件使賞析的多個主體都從中受益。如讓幼兒進行自我賞析,目的是培養幼兒的自我欣賞、自我分析與自我反省的能力;讓幼兒對同伴進行賞析,目的是讓幼兒在清楚地認識到自己的優勢和不足的基礎上,以欣賞的眼光和心態去分析同伴的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維能力,並學會交流、合作與分享;
(六)賞析與教學融合,實現賞析的動態化
在新《指南》的教育理念下,教師對美術活動的賞析應是伴隨著教學並與之發生持續的相互作用的,促進幼兒審美能力的全面發展。賞析既是輔助教學的手段,又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貫穿其中的每一個環節。充分考慮到幼兒的生活經驗和實際需求,讓幼兒成為活動的設計者,對美術活動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將美術活動指導與賞析結合和起來。幼兒的發展離不開教師的指導,當幼兒進行藝術創作和表現,而又缺少一定知識技巧時,教師的指導和介入是最適時和最有效的,但這種指導應是以賞析為基礎的,關注每個幼兒的發展是教師的責任,促進每個幼兒的提高是教師的藝術。教師只有善於通過提高自身善於觀察、發現、適時指導的藝術,才能更快地提高自身的專業化水平。
(七)賞析語言生動恰當,體現激勵性和發展性
美術作品賞析是提高美術活動質量的手段, 幼兒處在「鏡像自我」的階段,對外界的評價很敏感,往往將成人的評價作為認識自己的重要依據。經常受到表揚和激勵的孩子,能較好地悅納自我,增強做事的自信心。反之,則易產生自卑心理。因此,教師在美術活動中,應重賞析的語言藝術盡量避免評判式評價,通過賞析既能激發幼兒繪畫的興趣和積極性,發現自己的能力和才幹,體驗到成功的快樂又能認識到自己的不足.通過觀察、對話,理解和發現幼兒獨特的創意、個性化的表現方法和表達形式。特別是當幼兒的作品「離譜」的時候,應站在幼兒的視角去試圖理解其意,並當幼兒本身也不能清楚表達自己意圖的時候,善意地給予詮釋。進行賞析時,教師則要注意根據幼兒不同年齡採取不同的表達方式,從多種的角度賞析幼兒作品,用肯定贊賞的語言為他們鼓勁,給予每一位幼兒以激勵性的評價,激發繼續大膽作畫的慾望和熱情;
幼兒美術作品是幼兒心靈的一扇窗戶,透過這扇窗戶,可以探究幼兒的內心世界,了解幼兒。幼兒教師只有在賞析幼兒作品的過程中掌握幼兒作品的賞析的方法,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 才能有的放矢地引導幼兒,發展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完善他們的身心健康和個性的發展,培養他們的審美情趣.

Ⅸ 關於藝術作品的介紹

《星夜》1890年6月
紐約現代美術館
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一是歪曲的長線,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使畫面呈現中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純為梵高自己的想像。左構圖上,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梵高的生命就如他作品中的星星,在幽藍的夜空中獨自放光。
摯愛深夜的凡·高在阿爾時期曾有兩件作品描繪星空, 本幅和"夜間咖啡屋"。這兩件作品中, 閃爍於碧藍色夜空中的交通星星, 格外奪人眼目。在聖-雷米的初期(1889年6月)所畫的這幅"星光燦爛的夜空"是凡·高深埋在靈魂深處的世界感受。每一顆大星、小星迴旋於夜空中, 新月也形成一個漩渦, 星雲與棱線宛如一條巨龍不停地蠕動著。暗綠褐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形的火焰, 由大地的深處向上旋冒; 山腰上, 細長的教堂尖塔不安地伸向天空。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迴旋、轉動、煩悶、動搖, 在夜空中放射艷麗的色彩……。這種迴旋式的運動圓形, 有如遠古時代的土器形體或者裝飾在土器表面的螺旋花紋。在德拉克洛瓦或巴洛克的藝術中也可以看到這種迴旋的曲線和旋轉的運動, 但其真正的源頭, 恐怕還是來源於人類的潛意識之中, 促成凡·高產生這種原始意識的, 一是得自於農民以勞動征服大地所帶給他的共鳴, 再者是他對德拉克洛瓦的佩服, 三者是對於日本浮世繪畫家北齋和廣重的構圖主題的把握。
[編輯本段]關於<星夜>
在西歐傳統繪畫的遠近法中, 畫家常常從觀眾席來觀察舞台, 觀察風景與人物。但是對凡·高來說, 在他病情尚未發作之前, 已感到被另外一個世界監視著。他察覺到受苦惱、受煩悶的, 不只是他本身或者如向日葵那樣的對象, 而是能夠把一切萬物都包括進去的廣大范疇.
這幅油畫是他所畫的為數不多的, 不靠直接觀察對象, 而用虛構的形與色, 憑想像創造某種氣氛的作品中的一幅。他的《星光燦爛的夜空》這幅畫, 畫著一些入睡的小屋, 絲柏從下面伸向深藍色的天空;一些黃色的星與閃光的橘黃色的月亮形成旋渦, 天空變得活躍起來。這是體現內心的、最緊張的幻想, 是發泄無法抑制的強烈感情的創造性嘗試, 而不是對周圍大自然平心靜氣研究的結果。(《後印象派繪畫史》美, 約翰·雷華德 著)
[編輯本段]<星夜>里的風格
這幅畫中呈現兩種線條風格, 一是彎曲的長線, 一是破碎的短線。二者交互運用, 使畫面呈現出眩目的奇幻景象。這顯然已經脫離現實, 純為凡·高自己的想像。左構圖上, 騷動的天空與平靜的村落形成對比。柏樹則與橫向的山脈、天空達成視覺上的平衡。全畫的色調呈藍綠色, 畫家用充滿運動感的、連續不斷的、波浪般急速流動的筆觸表現星雲和樹木;在他的筆下, 星雲和樹木象一團正在熾熱燃燒的火球, 正在奮發向上, 具有極強的表現力, 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星光燦爛的夜空也許是文森特·凡·高最有名的畫作。獨特的風格讓人一眼就可以認出是凡·高的作品, 這幅作品是虛構的。Don Mclean曾獻給文森特一首著名的同名歌曲"Vincent"又名"Starry Night"(lyric)
即使凡·高嘗試了裝飾性作品的創作, 也只有極少數評論家認可他這些作品並願意支持他在這方面的嘗試。其中的部分原因無疑是凡·高沒能舉辦他所希望的個人畫展, 只有這樣的畫展才可能擺出自己的大批作品。古斯塔夫·卡恩倒是對凡·高在1888年獨立沙龍上參展的三幅作品做過評論, 他說"凡·高先生的畫筆揮灑得很有力", 這樣的評價實際上成了批評。有些評論的作者差不多把這種筆法乾脆稱為裝飾性筆法。1889年, 費利克斯·費內翁曾經提到, 在這幅作品裡, 這種"無立體感的筆觸構成了粗糙的草席似的圖案", 同時那漩渦關的色彩像是直接從顏料管里擠出來的。喬治·勒孔特在文章中贊揚道:"熱烈的厚塗……各種顏色很自然地營造出了令人感到震撼的效果。"古斯塔夫·熱弗魯瓦將凡·高描繪為一個"畫風景畫時簡直就像在雕塑風景畫"的畫家。這些評論或許促使人們注意到了凡·高作品的表現圖案和裝飾性, 而其筆法則可能被認為是一種將前景和背景統一在一視覺區里的手段。可是這些評論都只有三言兩語, 而幾乎沒有對凡·高的作品做更廣泛或者更深入討論。假如從一幅幅單張作品的角度上看, 剛勁有力、別具一格的筆觸便意味著傳統意義上氣質或者獨特的個風格, 而不是裝飾性圖案。而凡·高的身體健康狀況一旦廣為人知, 他們就會毫不猶豫地認為他的筆觸證明了他的病態氣質和性情的不穩定。
"視域轉化成濃厚的、有力的顏料漿, 沿著他的畫筆的猛戳動作畫出的線路展開了它的脈絡。天空中央的星星的捲曲浪潮也許是無意中受了葛飾北齋的《大浪》的影響——但它的奔騰的壓力, 在東方美術中卻沒有相等的例子。月亮從月蝕中走出來, 星星閃耀、洶涌, 柏樹隨著它們搖動, 把天空的韻律轉化成自己的火焰狀側影的黑色扭曲。它們把天的激流傳給了他, 完成了貫穿整個自然的活力的圈子。" (休斯)
[編輯本段]關於凡·高
1889年, 凡·高的瘋病又一次發作。在與高更的一次激烈爭吵之後, 他割下自己一隻耳朵, 並用手帕包著送給一個妓女。此後, 他被送人了聖雷米的瘋人院。他在那兒共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間, 他仍然勤奮作畫, 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畫和一百多幅素描。他此時的繪畫, 已完全地趨於表現主義。在他的畫上, 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樣翻騰起伏的圖像, 充滿憂郁的精神和悲劇性幻覺。油畫《星夜》便是他該時期的代表作。
這幅畫, 展現了一個高度誇張變形與充滿強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捲曲旋轉的星雲, 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光, 以及那一輪令人難以置信的橙黃色的明月, 大約是畫家在幻覺和暈眩中所見。對凡·高來說, 畫中的圖像都充滿著象徵的涵意。那輪從月蝕中走出來的月亮, 暗示著某種神性, 讓人聯想到凡·高所樂於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話: 「上帝是月蝕中的燈塔」。而那巨大的, 形如火焰的柏樹, 以及夜空中象飛過的卷龍一樣的星雲, 也許象徵著人類的掙扎與奮斗的精神。
在這幅畫中, 天地間的景象化作了濃厚、有力的顏料漿, 順著畫筆跳動的軌跡, 而湧起陣陣旋渦。整個畫面, 似乎被一股洶涌、動盪的激流所吞噬。風景在發狂, 山在騷動, 月亮、星雲在旋轉, 而那翻卷繚繞、直上雲端的柏樹, 看起來象是一團巨大的黑色火舌, 反映出畫家躁動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覺世界。
凡·高在這里, 並沒有消極、被動地沉溺於他那感情激流的圖像中。他能將自己作為一個藝術家而從作品中抽離出來, 並且, 尋找某種方式, 用對比的因素與畫面大的趨勢相沖突, 從而強化情感的刺激。我們在畫中看見, 前景的小鎮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線筆觸來描繪的, 與上部呈主導趨勢的曲線筆觸, 產生強烈對比; 那點點黃色燈光, 均畫成小塊方形, 恰與星光的圓形造型形成鮮明對比。教堂的細長尖頂與地平線交叉, 而柏樹的頂端則恰好攔腰穿過那旋轉橫飛的星雲。
[編輯本段]《星夜》的藝術成就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這是一種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羅曼藝術家當初在表現基督教的偉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嘗試。梵高畫的那些爆發的星星,和那個時代空間探索的密切關系,要勝過那個神秘信仰的時代的關系。然而這種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確筆觸造成的。當我們在認識繪畫中的表現主義的時候,我們便傾向於把它和勇氣十足的筆法聯系起來。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筆觸,它來自直覺或自發的表現行動,並不受理性的思想過程或嚴謹技法的約束。梵高繪畫的標新立異,在於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覺的體驗。而這種體驗,可以用一種小心謹慎的筆觸來加以證明。這種筆觸,就象藝術家在絞盡腦汁,准確無誤地臨摹著他正在觀察著的眼前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看,實際確是如此,因為梵高是一位畫其所見的藝術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親近又茫遠的風景畫,這可以從十六世紀風景畫家老勃魯蓋爾的高視點風景手法上看出來,雖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義者的風景畫。高大的白揚樹戰栗著悠然地浮現在我們面前;山谷里的小村莊,在尖頂教堂的保護之下安然棲息;宇宙里所有的恆星和行星在「最後的審判」中旋轉著、爆發著。這不是對人,而是對太陽系的最後審判。這件作品是在聖雷米療養院畫的,時間是1889年6月。他的神經第二次崩潰之後,就住進了這座療養院。在那兒,他的病情時好時壞,在神志清醒而充滿了情感的時候,他就不停地作畫。色彩主要是藍和紫羅蘭,同時有規律地跳動著星星發光的黃色。前景中深綠和棕色的白楊樹,意味著包圍了這個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繼承了肖像畫的偉大傳統,這在他那一代的藝術家裡鮮見的。他對人充滿了激情的愛,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畫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樣,從一開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殺前的幾個月里所畫的最後自畫像都是如此。它如實地表現出瘋人凝視的可怕和緊張的眼神。一個瘋人,或者一個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人,無論如何也不能畫出這么有分寸、技法嫻熟的畫來。不同層次的藍色里,一些節奏顫動的線條,映襯出美麗的雕塑般的頭部和具有結實造型感的軀干。畫面的一切都呈藍色或藍綠色,深色襯衣和帶紅鬍子的頭部除外。從頭部到軀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與節奏的組合,以及所強調部位的微妙變化,都表明這是一個極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藝術家,彷彿梵高完全清醒的時候,就能記錄下他精神病發作時的樣子。
《星夜》:一個個呈旋渦流動的星辰,敏感而不穩定。幾近騷動的線條,刺目的換色或耀眼的紅色在激情的指揮下恣意舞動,就連生長於大地的扁柏也在盡力掙脫地心引力,直刺向急流涌動的藍天,這簡直是一篇激情的汪洋。梵高的激情遠比高更來地激烈與外鄉,在梵高的繪畫中,所有的色彩與形象都必須服從他不羈的激情表達。
——房龍《西方美術簡史》
文森特 梵高的星夜油畫已經達到了藝術成就的顛峰。盡管梵高的一生中只賣出一幅油畫,但他作品的影響是無可估量的。 星夜是當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 它也是被復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畫。從堂麥克林的歌的」星光,星光燦爛的夜晚「(根據星夜油畫改編的),到無止境的商品都在誇耀它-星夜這幅不可思議的油畫。
有人會問這幅油畫里有什麼特徵使它深受越來越多人的喜愛?它的確有一些特點激起觀賞此畫人的興趣,而每個特點感動每個不同的人。下面將會詳細述這些特徵:
1. 碧藍的天空充滿了旋渦的雲,閃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這些特徵雖然是誇張的,但它使我們產生聯想,也使每個人感覺舒適和放輕。 星夜吸引我們的視線,跟隨畫里那捲曲旋轉的星雲和那一團團誇大了的星星,畫裡面的迴旋的曲線和旋轉的動律帶給我們靈魂深處的震撼。
2. 星光下沸騰的小山邊上靜卧著一個小村落。結構上帶給我們一種與騷動相制衡的寧靜。 也許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視覺觸發我們童年時對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莊的中央有一座帶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統治著這些小房屋。 這尖塔帶給小村落一種安穩,創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離的協調。
3. 畫的左邊有大塊暗色結構,它表現了尺寸大小與孤立的完美一致。與畫里的其它物體的尺寸相比,該結構是宏偉的。 用旋渦式的曲線描述洶涌、動盪的天空,帶給此畫一種深刻的意境。該結構向我們解釋了此畫受人喜愛的理由。從山脈到樹叢,讓我們對形狀的分析有了廣闊和完整的認識。
梵高是在1889年聖雷米的精神病院繪制這幅星夜畫的。
梵高年輕時因同情窮人(1876-1880) 想獻身於基督教。許多人認為此畫里的十一顆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響。在聖經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這段話:
"他還做了另一個夢,把它告訴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夢想,看哪,太陽,月亮和十一顆星再向我們敬禮。"《三幅星夜油畫的簡介》

熱點內容
一加一筆有哪些字 發布:2025-07-15 10:46:37 瀏覽:188
五年級上冊語文測評卷 發布:2025-07-15 10:34:46 瀏覽:419
全國高考數學卷 發布:2025-07-15 10:32:48 瀏覽:750
地暖多少錢一平米 發布:2025-07-15 08:42:54 瀏覽:57
師德師風問題整改方案 發布:2025-07-15 08:00:29 瀏覽:663
電棒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07:59:03 瀏覽:628
東北有哪些 發布:2025-07-15 07:37:39 瀏覽:286
第3的英語 發布:2025-07-15 07:10:21 瀏覽:592
小學二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測試卷 發布:2025-07-15 05:31:34 瀏覽:668
共生物流平台 發布:2025-07-15 05:10:48 瀏覽:8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