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送別朋友的文言文

送別朋友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4 16:39:54

㈠ 畢業季送別摯友的文言文

為你的問題拼了!

寒窗數載,共研詩書,時光荏苒,轉瞬即逝,不經回意間已是與君話別離之時!念答去去經年,你我吟風唱荷,相思樹下,碧雲湖畔,飯菜飄香處,皆有蹤影。今日一別,不知何年再相聚矣!想當年,意氣風發,談笑風聲,聲動樓層,暢快淋漓,有傷心處,亦互相慰籍,如夜狼悲鳴,音播四野,涕淚橫流亦不顧。然今日離去,時光不再,悲喜不同,汝有汝家業,吾有吾業涯,相逢不知是何年,念此與斯,每有淚落而沾巾也。汝記否?汝憶耶?葉隨風飄,人隨車走,遠方隻影,是汝之身,吾等話別,何其不舍耶?然,情再深,終需別,筵再盛,亦需散,於此只能聊聊數句,留於君紙,祝君未來一帆風順,勤墾力進,必創大業一番,到時你我再把酒言歡!

㈡ 求友人離別的文言文文章

查了一下古文,有關送別、離別的文言文,除了魏晉南北朝江淹的《別賦》以外,唐代韓愈寫得較多,比如《送窮文》、《送孟東野序》、《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石處士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等。
現選一篇韓愈的《送董邵南遊河北序》如下:【原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鑒賞】這是韓愈寫給友人董邵南的一篇贈序。朋友要出遠門,寫一篇序送給他,說一番勉勵和寬慰的話,或者藉此發揮點議論,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風尚。
這篇序全文僅百餘字,由於作者是文章高手,不但寫得內容深刻,而且吞吐曲折,波瀾起伏,顯示出出色的技巧。
首段即有三層意思。「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是第一層。第一句就不同凡響。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前層落墨,起筆不凡」。具有提挈、籠罩全文的作用。「董生舉進士」至「鬱郁適茲土」是第二層,主要是說董邵南到河北去的緣由。又說明了他此去是出於不得已。「吾知其必有合也」是第三層,話說得十分肯定。這就回應了前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感慨悲歌之士」,泛指荊軻、高漸離一流人物。荊軻、高漸離都是好俠尚義之士,在歷史上留下過美談。在古代的燕、趙,這樣的人物很多。而董邵南也是一個重節操、有才能的人。韓愈詩中有一首詩,題為《嗟哉董生行》,詩中稱贊董邵南的俠義和孝行。這樣的人到燕、趙去,自然是會得到賞識和重用的了。
次段也可分兩層。「夫以子之不遇時」至「出乎其性者哉」是第一層,意思還是在說祝願董邵南此行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接著筆鋒一轉,轉到第二層,提出「風俗與化移易」的問題。韓愈的意思是要說一個地方的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董邵南到古代的燕、趙去,是一定會「有合」的,但是到今天的河北去,能不能「有合」,就不一定了。那麼今天的河北變得如何呢?韓愈沒有說,也不便說,他只是提出「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的疑問,並要董邵南去證實一下。話雖不明說,但他真正的意思已隱含其中。韓愈的本意,是不贊成董邵南去河北的,因為當時的河北,已是藩鎮割據的地方。唐代自安史之亂後,藩鎮之禍延續了數十年,唐憲宗即位討平吳、蜀叛亂,力圖統一國內。但河北地區,仍然保持著割據一方的局面。這種封建割據,破壞了唐朝的安定統一,是與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相違背的。韓愈是反對封建割據的,所以他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為藩鎮效力。他雖然同情董邵南的遭遇,但出於對他的愛護,還是向他提出忠告,勸他在政治上不要走入歧路。因為是送行,韓愈不便把話說得太直露,只能含蓄委婉地規勸,但言外之意還是很明白的。
末段進一步表示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的意思,不過話仍然說得十分含蓄。請他去憑吊樂毅之墓,就是希望他向這位古代忠義之士學習,繼承其遺風。對有才能但還隱居不仕的屠狗者,我尚且要你告訴他們到朝廷里來做官,那麼你就更應該留在京城,為朝廷出力了。
這篇短文寫出了那麼多豐富的內容,而且層次清晰,轉接自然,層層深入,變化無窮。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宛轉含蓄,頗為得體,符合送行時的氣氛,又不晦澀,達到了規勸的目的。它的結構異常緊密,行文錯綜變化,加上反復唱嘆,使文章更耐讀、有味。這些,都增強了這篇序文的魅力。

㈢ 給人送行要說什麼話【古文

觀古人之詩,大多以離別詩最著名。並且有折柳送別的故稱,韋應物送李曹時說:「相送情無限,沾襟比散絲。」盧綸送李端時嘆:「故關衰草遍,離別正堪悲。」司空曙唱:「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杜牧吟:「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歐陽修在洛陽與友人離別時也感嘆:「今年花勝去年紅,可惜明年花更好與誰同?」柳永與歐陽修的心境相同,曾嘆道:「此去經年,應是良辰美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蘇軾卻構思奇特,蹊徑獨辟:「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相思相見知何日?此時此夜難為情。-李白《三五七言》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六首其三》
(從別處找的,供參考)

㈣ 用文言文表達好朋友分離的句子

浮雲一別後復,流水十制年間。歡笑情如舊,蕭疏鬢已斑。
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海亦英雄。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欲知別後思今夕,漢水東流是寸心。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不求天長地久,但求曾經擁有」,現在才深刻的感受到說這句話人的痛苦與無奈,不是不求,實在是此生難求呀。

㈤ 請問文言文中有關「朋友」的詞語和詩句

①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李白) ②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杜牧) ③借問別來太瘦生,總為從前作詩苦。(《戲贈杜甫》李白) ④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蘇軾) ⑤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⑥勸君更盡一杯酒,1.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詩經.小雅.採薇》 2.悲歌可以當泣,遠望可以當歸——漢樂府民歌《悲歌》 3.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遊子吟》 5.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唐.宋之問《度大庾嶺》 6.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維《雜詩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唐.李白《靜夜思》 8.故鄉何處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薩蠻》 9.每逢佳節倍思親——唐.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10.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1.逢人漸覺鄉音異,卻恨鶯聲似故山——唐.司空圖《漫書五首》 12.唯有門前鏡湖水,春風不改舊時波——唐.賀知章《回鄉偶書二首》 13.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唐.賀知章《回鄉偶書》 14.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唐.杜甫《月夜憶舍弟》 15.悲莫悲兮生別離——戰國.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16.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漢《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17.人歸落雁後,思發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歸》 18.離恨恰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南唐.李煜《清平樂》 19.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李煜《相見歡》 20.別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李煜《浪淘沙》 21.人生不相見,動如參與商——唐.杜甫《贈衛八處士》 22.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王維《渭城曲》 23.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唐.高適《別董大》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⑦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 ⑧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三孤。(《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⑨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淮上與友別》鄭古) ⑩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無名氏) ⑾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送友人》李白) ⑿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送別》王維) ⒀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⒂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易水送別》駱賓王) (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晉傅玄《傅鶉觚集》)(2)近賢者聰,近愚者聵。(唐皮日休《耳箴》)(3)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4)馬逢伯樂而嘶,人遇知己而死。(明羅貫中《三國演義》)(5)凡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元佚名《小尉遲》)(6)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琵琶行》)(7)貧賤之交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南朝宋范曄《後漢書》)(8)樹高者鳥宿之,德厚者士趨之。(漢劉向《說苑》)(9)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成仇人。(明方孝儒《朋友》)(10)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唐.白居易<<琵琶行>> 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沉中路分------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唐.杜甫<<徒步歸行>>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清.翁照<<與友人尋山>>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詩經.王風.采葛>>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李白:《送友人》 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白居易:《賦得古原草送別》) 渭城朝雨悒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送元二使安西》)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別董大》) 桃花潭水三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贈汪倫》) 輪台東門送君去,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李叔同:《送別》) 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贈別》杜牧) 一年好景君須記,最是橙黃橘綠時。(《贈劉景文》蘇軾)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王維)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高適)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三孤。(《芙蓉樓送辛漸》王昌齡) 數聲風笛離亭晚,君向瀟湘我向秦。(《淮上與友別》鄭古) 楊柳折盡花飛盡,借問行人歸不歸。(《送別》無名氏)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送友人》李白) 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送別》王維)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賦得古原草送別》白居易)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落地為兄弟,何必骨肉親。(晉陶淵明《雜詩十二首》) 君子淡如水,歲久情愈真;小人口如蜜,轉眼成仇人。(明方孝儒《朋友》) 思君若汶水,浩盪寄南征。 結交在相知,骨肉何必親------漢樂府民歌<<箜篌謠>> 丈夫志四海,萬里猶比鄰------三國.魏.曹植<<贈白馬王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唐.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唐.張九齡<<送韋城李少府>> 少年樂新知,衰暮思故友------唐.韓愈<<除官赴闕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以文常會友,唯德自成鄰------唐.祖詠<<清明宴司勛劉郎中別業>> 人生結交在終結,莫為升沉中路分------唐.賀蘭進明<<行路難五首>> 人生交契無老少,論交何必先同調------唐.杜甫<<徒步歸行>> 友如作畫須求淡,山似論文不喜平------清.翁照<<與友人尋山>> 折花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南朝宋人陸凱的《贈范曄詩》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別董大 同門為朋,同志為友。 丈夫非無淚,不灑離別間。---唐朝陸龜蒙《別離》 人生得一知己足也,斯世當以同情視之。

㈥ 求送別並祝福友人的古文一篇

散幽情於曩昔,凝浩思於典墳。太初與其太始,髙下混其未分。將視之而不見,欲聽之而不聞。爰及寥廓,其猶槖龠。 輕清為天而氤氳,重濁為地而盤礴。爾其動也,風雨如晦, 雷電共作; 爾其靜也,體象皎鏡,是開碧落.

㈦ 感謝朋友和恩師的文言文!帶有離別情意的!謝謝了!

許渾 送僧歸金山寺

老歸江上寺,不忘舊師恩。駐錫逢山色,停杯見浪痕。
秋濤吞版楚驛,曉月權上荊門。為訪題詩處,莓苔幾字存。

無題

相見時難別亦難,
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雲鬢改,
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
青鳥殷勤為探看

㈧ 求送別,離別的文言文,謝謝~~

查了一下古文,有關送別、離別的文言文,除了魏晉南北朝江淹的《別賦》以外,唐代韓愈寫得較多,比如《送窮文》、《送孟東野序》、《送李願歸盤谷序》、《送董邵南遊河北序》、《送石處士序》、《送溫處士赴河陽軍序》等。 現選一篇韓愈的《送董邵南遊河北序》如下:【原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董生舉進士,連不得志於有司,懷抱利器,鬱郁適茲土。吾知其必有合也。董生勉乎哉! 夫以子之不遇時,苟慕義強仁者皆愛惜焉;矧燕、趙之士出乎其性者哉!然吾嘗聞風俗與化移易,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聊以吾子之行卜之也。董生勉乎哉! 吾因子有所感矣。為我吊望諸君之墓,而觀於其市,復有昔時屠狗者乎?為我謝曰:「明天子在上,可以出而仕矣!」【鑒賞】這是韓愈寫給友人董邵南的一篇贈序。朋友要出遠門,寫一篇序送給他,說一番勉勵和寬慰的話,或者藉此發揮點議論,這是當時文人的一種風尚。 這篇序全文僅百餘字,由於作者是文章高手,不但寫得內容深刻,而且吞吐曲折,波瀾起伏,顯示出出色的技巧。 首段即有三層意思。「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是第一層。第一句就不同凡響。這就是前人所說的「前層落墨,起筆不凡」。具有提挈、籠罩全文的作用。「董生舉進士」至「鬱郁適茲土」是第二層,主要是說董邵南到河北去的緣由。又說明了他此去是出於不得已。「吾知其必有合也」是第三層,話說得十分肯定。這就回應了前文「燕、趙古稱多感慨悲歌之士」一句。「感慨悲歌之士」,泛指荊軻、高漸離一流人物。荊軻、高漸離都是好俠尚義之士,在歷史上留下過美談。在古代的燕、趙,這樣的人物很多。而董邵南也是一個重節操、有才能的人。韓愈詩中有一首詩,題為《嗟哉董生行》,詩中稱贊董邵南的俠義和孝行。這樣的人到燕、趙去,自然是會得到賞識和重用的了。 次段也可分兩層。「夫以子之不遇時」至「出乎其性者哉」是第一層,意思還是在說祝願董邵南此行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接著筆鋒一轉,轉到第二層,提出「風俗與化移易」的問題。韓愈的意思是要說一個地方的風俗是隨著教化而改變的。董邵南到古代的燕、趙去,是一定會「有合」的,但是到今天的河北去,能不能「有合」,就不一定了。那麼今天的河北變得如何呢?韓愈沒有說,也不便說,他只是提出「吾惡知其今不異於古所雲邪」的疑問,並要董邵南去證實一下。話雖不明說,但他真正的意思已隱含其中。韓愈的本意,是不贊成董邵南去河北的,因為當時的河北,已是藩鎮割據的地方。唐代自安史之亂後,藩鎮之禍延續了數十年,唐憲宗即位討平吳、蜀叛亂,力圖統一國內。但河北地區,仍然保持著割據一方的局面。這種封建割據,破壞了唐朝的安定統一,是與歷史的發展和人民的利益相違背的。韓愈是反對封建割據的,所以他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為藩鎮效力。他雖然同情董邵南的遭遇,但出於對他的愛護,還是向他提出忠告,勸他在政治上不要走入歧路。因為是送行,韓愈不便把話說得太直露,只能含蓄委婉地規勸,但言外之意還是很明白的。 末段進一步表示不贊成董邵南到河北去的意思,不過話仍然說得十分含蓄。請他去憑吊樂毅之墓,就是希望他向這位古代忠義之士學習,繼承其遺風。對有才能但還隱居不仕的屠狗者,我尚且要你告訴他們到朝廷里來做官,那麼你就更應該留在京城,為朝廷出力了。 這篇短文寫出了那麼多豐富的內容,而且層次清晰,轉接自然,層層深入,變化無窮。它的成功之處,在於宛轉含蓄,頗為得體,符合送行時的氣氛,又不晦澀,達到了規勸的目的。它的結構異常緊密,行文錯綜變化,加上反復唱嘆,使文章更耐讀、有味。這些,都增強了這篇序文的魅力。

㈨ 【長亭外送別】文言文翻譯

這本身不來就是漢語么……
長亭外,源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在郊外長亭的古道邊,芳草萋萋,鬱郁蔥蔥的綠一直蔓延到天際。)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溫柔的晚風輕拂細柳,短笛吹出的樂曲時斷時續,在落日余暉中映著層層疊疊的山峰)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是在天的盡頭,還是在地的角落,我那些知心的朋友啊,如今已經四散不見)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請喝一杯離別的酒吧,雖然不那麼清澈,但是還說盡我們的快樂,而離別後,你將在今夜的夢中獨自抵禦寂寞。)

㈩ 文言文【長亭外送別】翻譯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在郊外長亭的古道邊,芳草萋萋,鬱郁蔥蔥的綠一直蔓延到天際。)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溫柔的晚風輕拂細柳,短笛吹出的樂曲時斷時續,在落日余暉中映著層層疊疊的山峰)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是在天的盡頭,還是在地的角落,我那些知心的朋友啊,如今已經四散不見)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請喝一杯離別的酒吧,雖然不那麼清澈,但是還說盡我們的快樂,而離別後,你將在今夜的夢中獨自抵禦寂寞。)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在郊外長亭的古道邊,芳草萋萋,鬱郁蔥蔥的綠一直蔓延到天際。)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溫柔的晚風輕拂細柳,短笛吹出的樂曲時斷時續,在落日余暉中映著層層疊疊的山峰)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是在天的盡頭,還是在地的角落,我那些知心的朋友啊,如今已經四散不見)

一杯濁酒盡余歡,今宵別夢寒。
(請喝一杯離別的酒吧,雖然不那麼清澈,但是還說盡我們的快樂,而離別後,你將在今夜的夢中獨自抵禦寂寞。)

熱點內容
如何導出視頻 發布:2025-07-15 15:22:23 瀏覽:80
貴州教師資格成績查詢入口 發布:2025-07-15 14:34:34 瀏覽:22
迎澤區教育局 發布:2025-07-15 14:30:07 瀏覽:305
思則佳教育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519
幼兒園師德建設工作總結 發布:2025-07-15 14:13:58 瀏覽:160
化學發光儀價格 發布:2025-07-15 11:31:41 瀏覽:706
八年級上冊物理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5 11:24:42 瀏覽:557
中的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5-07-15 11:15:29 瀏覽:517
一加一筆有哪些字 發布:2025-07-15 10:46:37 瀏覽:188
五年級上冊語文測評卷 發布:2025-07-15 10:34:46 瀏覽: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