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齊欲伐魏文言文答案

齊欲伐魏文言文答案

發布時間: 2020-12-04 17:35:51

❶ 齊欲伐魏閱讀答案

韓於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專。田父見之,無屬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1、 找出文中通假字並解釋 2、 指出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 頓其兵(頓),弊其眾(弊) 3、韓子廬者,天下之疾犬也 是一個( )句,請再舉出兩個與此句式相同的句子 4、翻譯下列句子 (1)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2)謝將休士也 5、與 犬兔相逐 這個故事類似的寓言故事是( ) 此寓言故事常被人們用來比喻( )

❷ 《兩敗俱傷》文言文翻譯 跪求!!

原文:
王不聞夫管與之說乎?有兩虎爭人而斗者,管莊子將刺之④,管與止之曰:「虎者,戾蟲;人者,甘餌也。今兩虎諍人而斗,小者必死,大者必傷。子待傷虎而刺之,則是一舉而兼兩虎也。無刺一虎之勞,而有刺兩虎之名。』齊、楚今戰,戰必敗。敗,王起兵救之,有救齊之利,而無伐楚之害。計聽知覆逆者,唯王可也。計者,事之本也;聽者,存亡之機也。計失而聽過,能有國者寡也。故曰:『計有一二者難悖也,聽無失本末者難惑⑤。」

翻譯:
大王您不曾聽到過管與的言論嗎?有兩只老虎因搶著吃一人而搏鬥,卞莊子要去刺殺它們,管與制止他說:「老虎是一種貪婪殘暴的動物,人是它最美好的食物。現在兩只虎因爭一人而搏鬥,小老虎一定會死掉,大老虎必定要負傷。你只需等待時機去刺殺負傷的老虎,那可是一舉而能獲得兩只老虎的了。沒有付出刺殺一隻老虎的勞力,卻有刺死兩只老虎的美名。』現在齊、楚兩國交戰,交戰雙方必定有一方失敗。一方失敗,大王就可以出兵去救助,這樣,能佔有救助齊國的好處,而不會有討伐楚國的壞處。能謀善斷又能預知事情發展的順利與不順利,只有大王您能做到。謀略,是辦事的根本;決斷,是存亡的關鍵。謀略錯了而決斷又出現過失,能取得國家的是太少了。所以說:『反復計謀的很難出現錯誤,決斷不失本末的也難以出現混亂。』」

❸ 高中文言文閱讀訓練步步高111篇到120篇答案不要網頁,直接發答案來

2010-02-09 09:32導彈MH| 四級 1.齊桓公問管仲
2.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3.千金之裘,非一狐之皮
4.明太祖訓臣
5.弄猴
6.狐
7.三人之言而成虎
8.痾僂承蜩
9.艾子行水
10.民不畏死
11.黃岡竹樓記(節選)
12.率由舊章之弊
13.楚人有賣其珠於鄭者
14.竊疾
15.知人則哲
16.上帝殺龍
17.陳蕃禮賢
18.白雪紛紛何所似
19.畫鬼
20.良馬對
21.羆說
,22.治水之法
23.晏子諫殺燭鄒
24.求賢令
25.習慣說
26.羿射九日
27.大鼠
28.好古
29.永某氏之鼠
30.寶劍
31.海魚
32.介蟲
33.黠鼠賦
34.魯人慾徙越
35.勸學
36.■
37.不龜手之葯
38.逾淮為枳
39.林之棟畫蘭
40.觀巴黎油畫記(節選)
41.人餉魏武一梧酪
42.苛政猛於虎
43.預防風患
44.阿留傳(節選)
45.居室記
46.梵天寺木塔
47.枯魚之肆
48.身不先行,民不能止
49.勤訓
50.方九皋相馬
51.水仙(節選)
52.說虎
53.腹■以子徇法
54.校人烹魚
55.五十步笑百步
56.游白水書付過
57.祖逖
58.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
59.背水一戰
60.周公誡子
61.行節儉化天下
62.秦王欲見頓弱
63.傅奕不信邪
64.范仲淹掌府學
65.祁奚舉賢
66.祖瑩偷讀
67.有毅力者成
68.蘇子謂楚王
69.曹紹夔除怪
70.理國守法,事須畫
71.三國攻秦入函谷
72.煮鹽
73.洛陽紙貴
74.蒲元識水
75.乞不用贓吏
76.子產不毀鄉校
77.前事不遠,吾屬之師
78.老父告誡孫叔敖
79.貴人行樂之法
80.李離伏劍
81.孫權喻呂蒙讀書
82.皇甫德參直言敢諫
83.窗欄第二
84.周順昌大罵魏忠賢
85.魏徵謝官
86.富人行樂之法
87.穆公失馬
88.景公欲誅駭鳥野人
89.鸛鳥遷巢
90.相劍者
91.驥遇伯樂
92.恐鍾有聲
93.貧賤行樂之法
94.羹爛汝手
95.聊欲安眾心耳
96.景公逐得斬竹者囚之
97.趙襄子飲酒
98.讀孟嘗君傳
99.百發百中
100.在德不在險
101.徐光戲■
102.法之不行,自上犯之
103.詹何釣魚
104.是謂大同
105.田父得玉
106.和氏獻璧
107.重欲亡身
108.悲心更微
109.治國猶如栽樹
110.起之為將
111.秦始皇帝游會稽
112.晉侯復假道於虞以伐虢
113.田單乃收城中得千餘牛
114.先天下之憂而憂
115.賈生年少為博士
116.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
117.楚伐絞
118.齊人見田駢
119.刑天與帝爭神
120.定民之居,成民之事
121.凡用兵攻戰之本
122.子治天下
123.莊子送葬
124.女與回也孰愈
125.凡處軍、相敵
126.齊欲伐魏
127.楚莊王欲伐越
128.萬事莫貴於義
129.西湖七月半
130.梓慶為鐮
131.丹之治水
132.屈而不能信
133.子碩問於子墨子
134.昔韓娥東之齊
135.齊宣王問
136.國子先生誨諸生
137.故善戰者求之於勢
138.唐太宗患吏受賕
139.齊威王之時喜隱
140.三年成一葉
141.地震
142.百姓有過,在予一人
143.齊宣王好射
144.項王軍壁垓下
145.景公出獵
146.君子之學也
147.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148.信釣於城下
149.晏子聘魯
150.天下莫柔弱於水
151.越王試焚宮室
152.齊大旱逾時
153.荊有次非
154.晉平公與群臣飲
155.魯國朱家
156.傳是樓
157.楊子之鄰人亡羊
158.景公之時
159.馬駭輿,則君子不安輿
160.晉中行文子出亡
161.令既具,未布
162.楚有祠者
163.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
164.趙括自少時學兵法
165.莊子欲刺虎
166.鄒忌答難
167.臣卿信士,必不乖違
168.厲王虐
169.鄭武公欲伐胡
170.及楚
171.桓公猶下布衣之士
172.所謂古之善用兵者
173.宋有狙公者
174.甲與乙相善
175.子墨子自魯即齊

❹ 文言文《齊欲伐魏》

【原文】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①曰:「韓子盧②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③,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而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注釋】
①齊王:齊宣王。
②韓子盧:盧,黑犬。
③東郭逡:東郭山之狡兔。

【譯文】

齊國要進攻魏國,淳於髡對齊王說:「韓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獵犬,東郭逡是世上動作最敏捷的兔子。韓盧追捕東郭逡,繞山三圈,翻山五座,這時兔子在前面已跑得精疲力竭,獵犬在後面也追得疲憊不堪,兔子和獵犬都疲睏之極,各自都昏死在那裡了。農夫獲得,不費力氣,不受勞苦,獨得其利。現在齊、魏兩國交戰,長期相持不下,雙方兵力疲睏、民眾勞累,我擔心強大的秦、楚會乘機而入,也像農夫那樣獨得其利。」齊王聽說後,十分害怕,於是撤回將士,不再進攻魏國。
======================================

告訴我們要警惕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也告訴我們統治者不要窮兵黷武,爭強斗勝,要注意修養生息,於民得利。

❺ 「齊欲伐魏」的文言文譯文是什麼

《齊欲伐魏》翻譯如下:

齊王想發兵攻打魏國。淳於髡對他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則是世上數得著的狡兔。韓子盧追逐東郭逡,接連環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盡,後面的狗也筋疲力盡,大家都跑不動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

有個老農夫看到了,不費吹灰之力撿走了它們。與此相同,要是齊、魏兩國相持不下,雙方士兵百姓都疲憊不堪,臣擔憂秦、楚兩個強敵會抄我們後路,以博取農夫之利。」齊王聽後很是害怕,就下令休養將士,不再出兵。

評析:淳於髡能言善辯,不僅改變了齊國的進兵方略,而且也改變了齊王對他受賄一事的看法。受賄當然是一件不光彩的事情,但是淳於髡認為它與國家進兵方略來比顯得微不足道,甚至毫無關系,「我」提的意見真的是不錯的建議,這與「我」受賄與否毫無關系。

事實本身不能言說自己,只有人的語言給事實以不同的解釋和說明。只要學會解釋,任何事實的意義都會變得對你有利。淳於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諫君王,避免了一場戰爭,可謂大功一件啊。

與其相關的寓言有——《鷸蚌相爭》

❻ 有關文言文《齊欲伐魏》的解釋及習題

【原文】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子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而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譯文】
齊王想發兵攻打魏國。淳於髡對他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狗,東郭逡則是世上數得著的狡兔。韓子盧追逐東郭逡,接連環山追了三圈,翻山跑了五趟,前面的兔子筋疲力盡,後面的狗也筋疲力盡,大家都跑不動了,各自倒在地上活活累死。有個老農夫看到了,不費吹灰之力撿走了它們。與此相同,要是齊、魏兩國相持不下,雙方士兵百姓都疲憊不堪,臣擔憂秦、楚兩個強敵會抄我們後路,以博取農夫之利。」齊王聽後很是害怕,就下令休養將士,不再出兵。

這個文章里的通假字是什麼???頓其兵的頓是什麼意思?弊其眾事的弊是么意思?? 頓和弊這就是通假字,所謂通假字有很多是錯字,所以如樓上所說可以猜測原意原字,毋庸置疑這兩個是通假字.

以頓其兵,弊其眾, 雙方士兵百姓都疲憊不堪
頓:困頓、疲弊。弊:睏乏、疲憊
「頓其兵」「弊其眾」兩句中的「頓」「弊」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其兵頓」,「使其眾弊」。

❼ 尉景文言文閱讀答尉景文言文閱讀答案_案 急啊

原文
2、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從於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馬而隨之,遂得道。行山中無水,隰朋曰:」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蟻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導讀 :自然萬物都有其獨特的個性,人能善於向大自然學習,則萬物可為我所用, 為人類造福。

注釋:①管仲,隰(x )朋:皆齊桓公時大臣,幫助桓公成就了霸業。孤竹:古國名。② 迷惑失道:迷路而找不到歸途。③掘:挖。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春往而冬反( ) 2、迷惑失道( ) 3、遂得水( )

二,翻譯

1、管仲曰:」老馬之智可用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蟻冬居山之陽,夏居山之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故事是成語_____的來歷,現比喻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老馬識途

管仲,隰朋跟從齊桓公去征伐孤竹國,春天出發,冬天返回,迷了路找不到歸途。管仲說:「老馬的智慧能夠利用。」於是放開老馬,隊伍跟在後面,終於找到了歸途。走到山中,找不到水喝,隰朋說:「螞蟻冬天居住在山的南面,夏天居住在山的北面, 蟻窩上的土高一寸,下面七八尺的地方就會有水。」於是按此挖掘,果然找到了水。

一,1、通」返」,返回 2、道路 3、找到

二,1、管仲說:「老馬的智慧可以利用。」

2、螞蟻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 、

三,老馬識途 有經驗, 能帶領新手工作

原文

3、穿井得人

宋之丁氏家無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①。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聞而傳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國人道之②,聞之於宋君。宋君令人問之於丁氏,丁氏對曰:」得一人之使③,非得一人於井中也。」求聞之若此,不若無聞也。

導讀:傳言不可輕信,要實事求是。尤其」以訛傳訛」更要不得。 注釋:①常一人居外:經常派一個人在外面。②國人道之: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③ 得一人之使:意思是說,家裡打了井,不必再派人到外面打水,節約一個勞動力,等於多得到一個人使用。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及其家穿井( ) 2、國人道之( ) 3、不若無聞也( )

二,辨析下列」得」字的用法

1、 吾穿井得一人 ( ) 2、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 ) 3、今日有,明日去,吾不得而見之矣! ( )

2、 三,翻譯 1、國人道之,聞之於宋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於井中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四,」穿井得人」的故事告訴我們________________的危害。

答案

穿井得人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中沒有井,只好到外邊去洗滌,打水,經常要一個人居住在外面。等到他家打了井,告訴人家說:「我家打井得了一個人。」有人聽到這句話,就傳出去說:「丁家打井得了一個人。」全國的人都在說這件事,後來被宋國的國君聽到了。他就派人向那個姓丁的人家查問,姓丁的人回答說:「我家打了一口井,多得了一個勞動力使用,並不是從井裡挖出一個人。」像這樣聽到傳聞,還不如不聽。

一,1、等到 2、說,講 3、不如

二,1、得到,獲得 2、找到 3、能夠

三,1、全國人都在說這件事,被宋君聽到。 2、多得到一個人使用,不是從井裡挖出一個人。

四,以訛傳訛

原文 4、南轅北轍

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駕①,告臣曰:「我欲之②楚。」臣曰:「君之楚, 將奚為北面 」曰:「吾馬良!」臣曰:「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③多!」臣曰:「用雖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④善!」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導讀 : 成語」南轅北轍」可謂人人皆知,如果行動和目的相反的話,所得結果也只能是背道而馳。

注釋:①持其駕:拿著韁繩,駕著他的車子。②之:動詞,往,到。③ 用:資用,即路費。 ④御者:駕車的僕夫。

精練

一, 解釋加點的詞 1、我欲之楚( )2、將奚為北面( )3、吾馬良( )4、此數者愈善( )

二, 翻譯 1、馬雖良,此非楚之路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數者愈善,而離楚愈遠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成語______出自本文,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南轅北轍

剛才我來時,在大路上碰見一個人,臉朝北方手裡拿著韁繩,駕著車,告訴我說:「 我想到楚國去。」我說:「您往楚國去,為什麼要朝北走呢?」他說:「我的馬好!」我說:「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路費多!」我說:「路費雖然多,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他說:「我的車夫能幹!」這些條件越好,離楚國就越遠了。

一,1、想要 2、何,什麼 3、良好 4、越

二,1、馬雖然好,這不是通向楚國的路啊。 2、這些條件越好,卻離楚國就越遠罷了。

四, 南轅北轍 行動和目的相反

原文 5、千里之馬

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言於君曰:「請求之。」君遣之。 三月得千里馬;馬已,買其骨五百金,返以報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馬,安事馬① 而捐②五百金!」涓人對曰:「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天下必以王為能市③馬。馬今至矣!」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導讀: 「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 」,涓人的一句反問可謂直接點出其舉動的真正用意。而最後「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可謂是在意料之中的事。

注釋:①安事馬:要馬做什麼 ②捐:白白費掉。③市: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君遣之( ) 2、而捐五百金( ) 3、於是不能期年( )

二,辨析下列」以」字的意義 1、有以千金求千里馬者( ) 2、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 ) 3、而吾以捕蛇獨存( ) 4、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

三,涓人為什麼用五百金買下馬的骨頭 (用文中的話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翻譯

1、所求者生馬,安事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於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馬至者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千里之馬

古代有個國王,想用千金買千里馬,三年不能夠買到。有個宦官對國王說:「請讓我去買馬。」國王派他去了。三個月就得到了千里馬;但馬已經了,他就用五百金把那匹馬的骨頭買來,回來向國王報告。國王大怒說:「所要買的是活馬,要馬干什麼 白白地花費了五百金!」宦官回答說:「馬尚且用五百金買下,何況活馬呢 天下人必定認為大王肯出高價買馬,千里馬這就要到了。」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一,1、派遣,差遣 2、花費,此指白白費掉 3、一年,周年

二,1、用 2、認為 3、因為 4、用來

三,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天下必以王為能市馬。馬今至矣!

四,1。所要買的是活馬,要馬干什麼 2。由此不到一年,買到三匹千里馬。

原文 6、趙威後問齊使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①,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②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使者不說③,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 」。威後曰:「不然。苟無歲,何以有民 苟無民,何以有君 故有舍本④而問末者耶 」

導讀:本篇運用了排比和反問的修辭手法,使趙威後對齊使的反駁更具聲勢和說服力,言簡意賅。

注釋 :①發:啟封。②恙:災害,憂患。③說:通」悅」,高興。④本:根本的,重要的。 精練

一, 解釋加點的詞 1、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 ) 2、不然 ( )3、苟無歲( )

二,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辭手法,試舉例說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趙威後的言論體現了____思想,歷史上還有哪些哲學家,思想家有類似的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中包含有成語________,意義是_______________,形容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趙威後問齊使

齊王派使者問候趙威後,送給她的信還沒有啟封,威後問使者:「你們國家今年收成怎麼樣 百姓怎麼樣 國君怎麼樣 ?」齊國使者很不高興,說:「我奉命問候威後,可您現在不問候我們齊王,先問收成和百姓的情況,難道有先卑賤而後尊貴的道理嗎?」威後回答道:「不是這樣的。如果沒有每年的收成,哪有百姓 沒有百姓,哪有君王啊?怎麼能舍棄根本的而詢問次要的呢?」

一,l、問候 2、這樣 3、如果

二,排比:歲亦無恙耶 民亦無恙耶 王亦無恙耶

反問:苟無歲,何以有民

三,民本 孟子,主張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事不可緩也;救民於水火之中。

四, 捨本逐末 舍棄事物根本的,主要的部分,而去追求細枝末節 輕重倒置

原文 7、齊欲伐魏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①曰:「韓子盧者,天下之疾犬也;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韓於盧逐東郭逡,環山者三②,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其處。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③,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④其兵,弊⑤其眾, 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導讀 :淳於髡用形象的寓言故事巧諫君王,避免了一場戰爭,可謂大功一件。

注釋 :①淳於髡(k n):戰國時齊國的上大夫。齊王:齊宣王,戰國時齊國國君,姓田,名辟疆。②環山者三:相當於」三環山」,意思是圍繞著山追了三圈。③無勞倦之苦:意思是沒有費一點力氣。④頓:睏倦,這里是」使……睏倦」的意思。⑤弊:疲勞, 這里是」使……疲勞」的意思。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天下之疾犬也( ) 2、各其處( ) 3。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 ) 4、謝將休士也( ) ( ) 5、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

二,翻譯: 1、東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環山者三,騰山者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田父見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文中故事與寓言故事_________有異曲同工之處,這則寓言故事告訴我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寓言故事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齊欲伐魏

齊國要攻打魏國,淳於髡對齊王說:「韓子盧是天下跑得極快的犬;東郭逡是人所共知的極其狡猾的兔子。韓子盧追逐東郭逡,環山追跑了三圈,跳躍翻山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盡地跑在前面,犬疲憊不堪地跟在後面,犬與兔都疲憊至極,最後分別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農夫看見了,沒遭受任何勞碌之苦,就獨得了利益。現在齊國與魏國長期相對峙,以致使士兵困頓,百姓疲乏,我擔心強大的秦國和楚國會等候在身後,坐收農夫之利呀。」齊王害怕了,遣散了將帥,讓士兵回家休息了。

一,l、快 2、分別 3、怕,擔心 4、辭去,遣散 使(讓)……休息 5、獨得,據有

二,1、東郭逡是人所共知的狡猾的兔子。

2、環山追跑了三圈,跳躍翻山追了五次。

3、農夫看見了,沒有任何勞碌之苦,就獨得了利益。

三,鷸蚌相爭,漁人得利 不要因雙方相爭持,讓第三者得了利。

四,寄寓了一定道理,對人們有一定警示作用。

原文 8、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①飲酒,五日五夜不廢酒②,謂侍者曰:「我誠邦士也,夫飲酒五日五夜矣③, 而殊不④病!」優莫曰:「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紂七日七夜,今君五日。」襄子懼, 謂優莫曰:「然則⑤吾亡乎 「優莫曰:」不亡。」襄子曰:「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優莫曰:「桀紂之亡也,遇湯武,今天下盡桀也,而君紂也,桀紂並世,焉能相亡⑥! 然亦殆矣!」

導讀:趙襄子日夜飲酒不止,還不知醒悟,優莫將其與殷紂相比,使趙襄子霍然頓悟,優莫可謂善於勸諫的了。

注釋 :①趙襄子:名無恤,春秋末年晉國大夫。②廢酒:停止飲酒。③矣:語氣詞,了, 表示已經實現的事情。④殊:副詞,很,極。殊不,意思是,一點也不。⑤然則:(既然) 如此,那麼。⑥焉:疑問代詞,怎麼,哪裡。相亡:一塊兒滅亡。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我誠邦士也( ) 2、君勉之!不及紂二日耳( )( ) 3、今天下盡桀也( ) 4、不亡何待( )

二,選文」然亦殆矣!」中」殆」的意思是______,我們還學過,_____,百戰不殆。

三,翻譯 1、夫飲酒五日五夜矣,而殊不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及紂二日耳,不亡何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優莫把趙襄子飲酒五日同紂的行為作_______,語意深長。

答案

趙襄子飲酒

趙襄子喝酒,五天五夜沒停止,對侍從說:「我真是國家的傑出人才呀,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優莫說:「君主您多努力呀!比紂還差兩天罷了!紂喝酒取樂達七天七夜,現在您已經持續五天了。」襄子害怕了,對優莫說:「既然如此,那麼我也要滅亡了吧!」優莫說:「不會滅亡。」襄子說:「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麼呢?」優莫說:「桀紂之所以滅亡,是因為遇上了湯武,現在天下都是桀一樣的人,而您是紂一樣的人。桀與紂並存世上,哪能一同滅亡呢 不過,也危險了!」

一,1、確實 2、盡力,努力 比不上 3、全,都 4、等待什麼(其中」何」為疑問代詞,什麼)

二,危險 知己知彼

三,1、喝了五天五夜的酒,居然一點也不疲勞。 2、比紂就差兩天罷了,不滅亡還等什麼呢

四、對比

原文 9、沛公至咸陽

沛公至咸陽,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沛公為漢王,以何為丞相。項王與諸侯屠燒咸陽而去。漢王所以具①知天下隘塞,戶口②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③。

導讀:「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何獨先入收秦丞相御史律令圖書藏之」,一 「皆」一」獨」,將蕭何的」深謀遠慮」刻畫得淋漓盡致,劉邦得蕭何可謂天助也③。

注釋 :①具:通」俱」,全,都。②戶口:人口。③者……也:裹判斷。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諸將皆爭走金帛財物之府分之( ) 2、以何為丞相( )( ) 3、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 )

二,翻譯

漢王所以具知天下隘塞,戶口多少,強弱之處,民所疾苦者,以何具得秦圖書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蕭何是劉邦的謀士,奪得天下的功臣之一,劉邦得天下,其功不可沒,歷史上還有一個關於蕭何和韓信的著名典故,即___________。

答案

沛公至咸陽

劉邦攻破咸陽後,手下的一些將士們都爭先恐後地奔向秦朝的國庫,把裡面的金帛財物都分了,而蕭何唯獨先進入秦丞相府,把丞相,御史的律令,圖籍都收藏起來。後來,劉邦成為漢中王,任用蕭何做丞相。項羽和眾諸侯們到了咸陽,燒殺搶掠一番離去。劉邦之所以了解天下的各處險要,人口的密與稀,人民的強健與柔弱, 百姓的貧苦,都因為蕭何完備地得到了秦的圖籍。

一,1、跑 2、用 做 3、……的原因

二,漢王劉邦之所以了解天下各處險要,人口的密與稀,人民的強健與柔弱,百姓的疾苦,是因為蕭何得到了秦的圖籍。

三,蕭何月下追韓信

原文 10、四面楚歌

項王軍壁垓下,兵少食盡,漢軍及諸侯①兵圍之數重。夜聞漢軍四面皆楚歌②,項王乃大驚曰,「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項王則夜起,飲賬中。有美人名虞, 常幸從;駿馬名騅,常騎之。於是項王乃悲歌慷慨,自為詩曰:「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③。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④!」歌數闋⑤,美人和之。項王泣數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視。

導讀:項王夜起悲歌,蓋世英雄的窮途末路在形象地描寫中呼之欲出。

注釋 :①諸侯:指淮陰侯韓信,建成侯彭越等。②楚歌:楚人之歌,用楚國方言土語唱的歌。③不逝:是說被困而不得馳騁。逝,向前行進。④奈若何:把你怎麼安排。若, 你。⑤數闋:幾遍。樂終叫闋。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漢軍及諸侯兵圍之數重( ) ( ) 2、項王則夜起( ) 3、自為詩曰( ) 4、莫能仰視( ) 二,翻譯

1、漢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歌數闋,美人和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項王兵敗垓下,在___自刎,有關歷史上這一典故,李清照曾寫詩:生當做人傑, 亦 為 鬼 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 達 對 項 王 的 _______________ 之情; 毛也寫過一首詩, 其中有: 宜將剩勇追窮寇,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四面楚歌

項羽的軍隊駐扎在垓下,士兵很少,糧食也沒有了。劉邦的軍隊和韓信,彭越的軍隊圍了好幾層。項羽在深夜聽到四面的漢軍都唱起了楚地的歌曲,於是大驚失色, 說:「漢軍都已經取得楚地了嗎 為什麼楚國人如此之多呢!」就起床,在帳中飲酒。 項王有一個美人,名叫虞姬,經常因寵幸而侍從在側;有一匹駿馬叫烏騅,常常騎它。於是項王就唱起了悲涼激憤的歌,自己作歌詞:「我的力氣能夠拔山啊,勇氣蓋過世人。時運不濟啊,烏騅馬也不能賓士了。烏騅不能賓士了可如何是好,虞姬啊虞姬,我將怎樣安置你呢!」唱了好幾遍,美人隨歌聲應和起來。項王流下眼淚,手下的人都哭了,沒有誰能夠抬起頭來看他。

一,1、和 幾 2、就 3、自己,親自 4、沒有人

二,1、漢軍都已經取得了楚地嗎 為什麼楚國人如此之多呢!

2、 唱了好幾遍,美人隨歌聲應和起來。

三,烏江。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惋惜 不可沽名學霸王

原文 11、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聞之①,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孫叔敖蹴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 」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②。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 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於患乎 」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③。」

導讀:狐丘丈人的「三利」「三患」之說,自古到今,很有道理,原因在於有些人得到「三利」之後縱情傲物,以至於物極必反,走向滅亡。而孫叔敖清醒從政,因而能善始善終,真是明智之人。世人在名譽,地位,金錢面前真要冷靜小心啊!

注釋 :①仆聞之:我聽說。仆,謙稱。②怨歸之:怨恨會集中於他。歸,歸結。③堯,舜其猶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堯,舜,傳說中的聖君。病,患苦。諸」之乎」的合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孫叔敖蹴(c )然易容曰( ) ( ) 2、仆聞之( ) 3、小子不敏( ) 4、官大者,主惡(w )之( )

二,翻譯 1、吾爵益高,吾志益下;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祿益厚,吾施益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狐丘丈人說」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孫叔敖遇狐丘丈人

孫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說:「我聽說,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嗎 「孫叔敖驚訝地改變臉色說:「我很糊塗,怎麼知道。請問什麼叫三利,什麼叫三害」。狐丘丈人說:「爵位高的,人們會嫉妒他;官大的,君主會厭惡他;俸祿厚的,怨恨會集中於他。這就是三利三害。」孫叔敖說:「不是這樣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於下層; 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謹慎;我的俸祿越是多,布施越加廣泛。這樣可以免於害嗎?」狐丘丈人說:「話說得好啊!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

一,1、吃驚 改變臉色 2、我,謙詞 3、聰明,才思敏捷 4、君主厭惡他

二,l、我的爵位越是高,越加關心下層的百姓;官越是大,做事越加小心謹慎;俸祿越是多,施捨越加廣泛。

3、 話說得好啊!這類事連堯,舜他們都感到患苦。

三,大多人得「三利」之後縱情傲物,放任自己,以至於以榮升開始而以失敗告終。

原文 12、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見羅雀者①,所得皆黃口②小雀。夫子問之曰:「大雀獨③不得,何也 」羅者曰:「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黃口從大雀,則不得;大雀從黃口,亦可得。」孔子顧謂弟子曰:「善驚以遠害,利食而忘患,自其心矣,而以所從為禍福。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④也。」

導讀:文章借羅雀者之口,說明「善驚遠害」,「貪食易得」的道理,孔子告誡弟子「以所從為禍福」,「君子慎其所從」,可謂警世之言。

注釋 :①羅雀者:張網捕鳥的人。②黃口:雛鳥的嘴為黃色。後又借指雛鳥。③獨: 表示轉折,相當於」卻」。④戇(zhu ng):愚。敗:禍亂,禍害。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 大雀從黃口( ) 2、孔子顧謂弟子曰( ) 3、利食而忘患( ) 4、善驚以遠害( )

二,翻譯

1、大雀善驚而難得,黃口貪食而易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君子慎其所從,以長者之慮則有全身之階,隨小者之戇而有危亡之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孔子教育其弟子要「慎其所從」,與親_____而遠_____有相似之義。

答案

孔子見羅雀者

孔子看到張網捕鳥的人,捕到的都是黃口的小鳥。夫子問捕鳥人:「唯獨大鳥捕不到,為什麼呢?」捕鳥人說:「大鳥容易警覺,所以不易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如果小鳥跟從易警覺的大鳥,就捕不到;如果大鳥跟從貪吃的小鳥,也能捕到。」孔子回頭對弟子說:「容易警覺就遠離了禍害,貪吃就忘記了災患,這是出自它的本性啊。但是因為所跟隨的不同就變成了福或者禍。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借,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一,1、跟隨 2、回頭 3、貪圖 4、遠離

二,1、大鳥容易警覺故難以捕到,小鳥貪吃因此容易捕到。

2、 因此君子應當慎重地選擇他所要跟隨的人,靠年長者的謀慮就有了保全性命的憑借,跟隨年少者的魯莽就會有滅亡的禍患。

三,君子 小人

原文 13、教子

王大司馬①母魏夫人,性甚嚴正;王在湓城②時,為三千人將,年逾四十,少不如意, 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梁元帝③時有一學士④,聰敏有才,為父所寵,失於教義,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一行之非,揜⑤藏文飾,冀其自改。年登婚宦⑥,暴慢日滋,竟以言語不擇,為周逖抽腸釁鼓雲。

導讀:文中列舉了正反兩個「教子」事例,孰好孰壞,讀者一目瞭然。作者用意也不難分辨。

注釋 :①王大司馬:即王僧辨( ~555 年),南朝梁太原祁(今山西祁縣)人,字君才,初仕北魏,歸粱後任湘東王蕭繹的左常侍及司馬。②湓(p n)城:也稱湓口,古城名。③梁元帝:即蕭繹(508~554 年),字世誠,南朝梁蘭陵(今江蘇武進西北)人, 梁武帝第七子。初封湘東王,鎮守江陵(今屬湖北),侯景叛亂時,派王僧辨,陳霸先等討景,事平後,在江陵即帝位。在位三年,為西魏所擄,被殺。④學士:官名,南北朝時,學士為編纂撰述之官。⑤揜:同」掩」,遮蔽,掩蓋。⑥婚宦:結婚和做官。此指成年。

精練

一,解釋加點的詞 1、性甚嚴正( ) 2、年逾四十( ) 3、少不如意( ) 4、揜藏文飾( )

二,翻譯

1、少不如意,猶捶撻之,故能成其勛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言之是,遍於行路,終年譽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文中將魏老夫人教子與梁元帝時一父親教子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作一正反_______,來說明教子的重要性,切不可一味嬌慣溺愛自己的子女。

四,試舉歷史上有名的教子故事。(正面,反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教子

大司馬王僧辨的母親魏老夫人,品性非常嚴謹方正;王僧辨在湓城駐守時,是統率三千人的將領,年齡已過四十歲,但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還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辨才能成就功業。梁元帝的時候,有一位學士,聰明有才華,被父親嬌寵, 缺乏教養,他若有一句話說得有道理,他父親便在路上廣為宣揚,一年到頭都贊不絕口;但他若有一件事做錯了,其父便想方設法為他遮掩粉飾,希望他自己能改正。 待學士成年後,粗暴傲慢的性情日益增長,最終因說話不檢點,被周逖殺,腸子被抽出,血被拿去塗抹戰鼓。

一,l、品性 2、超過 3、稍微 4、掩飾

二,1、(王僧辨)稍有不合意的言行,(老夫人仍用棍棒教訓他,所以(王僧辨)能成就功業。 2、一句話說得有道理,(他父親)便在路上廣為宣揚,一年到頭都贊不絕口。
三,方式 結果 對比 四,孟母三遷;傷仲永

❽ 齊欲伐魏 文言文字詞解釋

【通假來字】: 1、「罷」通「源疲」,意思是乏、累。 2、頓:困頓、疲弊。弊:睏乏、疲憊 「頓其兵」「弊其眾」兩句中的「頓」「弊」都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即「使其兵頓」,「使其眾弊」。 【逐字翻譯】: 1. 天下之疾犬也(疾)快 2.各死其處(各)各自 3.田父:農夫 4.以頓:困頓

❾ 請幫忙翻譯文言文《齊欲伐魏》

齊國欲攻打魏國抄,魏國就派人游說齊國大臣淳於髡:「齊國欲攻打魏國,能解除魏國禍患的,只有先生您。敝國有寶璧二雙,兩輛四馬拉的紋彩馬車,請讓我送給先生。」淳於髡說:「好吧。」於是進宮勸說齊王道:「楚國是齊國的仇敵,魏國是齊國共患難的友邦。攻打友邦,卻讓仇敵乘機來進攻自己疲憊的軍隊,這樣做,名聲不好而且也招來危險,我認為大王不該這樣做。」齊王說:「好。」於是就不去討伐魏國。
有人對齊王說:「淳於髡勸您不攻打魏國,原因在於他接受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啊。」齊王即刻問淳於髡說:「聽說先生接受了魏國的璧玉和寶馬,有這事嗎?」淳地髡說:「有這事。」齊王說:「既然這樣,那麼先生為我所出的主意怎麼樣呢?」淳於髡說:「如果攻打魏國有利於齊國,魏國即使刺死我,對大王又有什麼好處呢?如果知道攻打魏國真的不利於齊國,魏國即使封賞了我,對大王又有什麼損失呢?況且不攻打魏國,大王就沒有攻打友邦的罪名,而魏國也沒有被滅亡的危險,百姓更不會遭受兵禍,我得了玉璧和寶馬,對於大王又有什麼損傷呢?」

❿ 文言文東郭敞告誡我們什麼

【原文】

齊欲伐魏。淳於髡謂齊王①曰:「韓子盧②者,天下之疾犬也。東專郭逡者,海內之狡兔也屬。韓子盧逐東郭逡③,環山者三,騰山者五,兔極於前,犬廢於後,犬兔俱罷,各死其處。田父見而獲之,無勞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齊、魏久相持,以頓其兵,弊其眾,臣恐強秦、大楚承其後,有田父之功。」齊王懼,謝將休士也。

【注釋】
①齊王:齊宣王。
②韓子盧:盧,黑犬。
③東郭逡:東郭山之狡兔。

【譯文】

齊國要進攻魏國,淳於髡對齊王說:「韓盧是天下跑得最快的獵犬,東郭逡是世上動作最敏捷的兔子。韓盧追捕東郭逡,繞山三圈,翻山五座,這時兔子在前面已跑得精疲力竭,獵犬在後面也追得疲憊不堪,兔子和獵犬都疲睏之極,各自都昏死在那裡了。農夫獲得,不費力氣,不受勞苦,獨得其利。現在齊、魏兩國交戰,長期相持不下,雙方兵力疲睏、民眾勞累,我擔心強大的秦、楚會乘機而入,也像農夫那樣獨得其利。」齊王聽說後,十分害怕,於是撤回將士,不再進攻魏國。
======================================

告訴我們要警惕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也告訴我們統治者不要窮兵黷武,爭強斗勝,要注意修養生息,於民得利。

熱點內容
催眠老師小說 發布:2025-07-16 03:15:50 瀏覽:700
楊彭美術 發布:2025-07-16 02:49:22 瀏覽:348
變速教學 發布:2025-07-16 02:29:54 瀏覽:141
上海教師招聘報名入口 發布:2025-07-15 22:34:05 瀏覽:384
夏天的雷雨教學反思 發布:2025-07-15 20:44:07 瀏覽:606
教師資格證的報名時間 發布:2025-07-15 20:21:42 瀏覽:534
高一歷史必修一重點 發布:2025-07-15 19:20:08 瀏覽:236
有多少可以重來 發布:2025-07-15 16:35:06 瀏覽:279
洗牙多少錢一般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6:08:33 瀏覽:610
蒙脫石散多少錢 發布:2025-07-15 15:36:52 瀏覽:7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