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學科院士
⑴ 關於心理學的書籍
入門的話還是《圖解心理學》比較快
說起心理學的書,分兩種:一種是純粹的內專業理論書籍,容適合專業心理學的朋友看。另一類是心理學的實際應用書籍,適合對心理學感興趣的各種朋友看。
如果是剛想進入這個行業,
你可以看看《登天的感覺》 關於對心理咨詢的效果和過程的介紹,很讓人興奮和引導新的思維。
武志紅老師的《家為什麼會傷人》 可以了解我們在生活中的處境和狀態,以及家庭給自己帶來了什麼。
曾奇峰老師的《你不知道的你自己》 幫助我們清晰的了解自己和發現自己的優勢和平時沒有注意的特質。
還有《九型人格》等 ,對各種人有些基礎的了解,了解一點自己的喜怒哀樂和他人的人格和性格特點等,方便與人交往和溝通。
相信你會喜歡的。如果不了解書的內容,還可以在網路上搜索一下哪裡可以下載或是網路上對這些書的評論,省的你亂花沒有意義的錢。
太膚淺的書,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心理學的書籍。
太專業的書籍,對於沒有學習過專業的人來說,又很生澀。所以還是找一些和自己有關的心理學書籍來讀,又可以引發興趣,又可以了解心理學的神奇
⑵ 東北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說到東北大學歷史名人,大多數第一想到的上世紀叱吒風雲的人物,比如少帥張學良,還有林徽因和梁思成夫婦。張學良就不用多說,他27歲任職東北大學校長,可以說早期的東北大學是因為他而發展壯大的,這是東北大學歷史上一段非常輝煌的歲月。
對於很多狂熱球迷來說,值得一說的還有遼寧男籃的郭艾倫。郭艾倫,被譽為天才控衛,2014年畢業於東北大學。是中國新一代的籃球運動員翹楚,他畢業於東北大學的社會體育專業,主攻籃球,這「亞洲第一控衛」絕對不是浪得虛名。還有CBA的楊鳴,是遼寧葯都本溪男籃隊長,在場上擔任後衛的位置,同樣畢業於東北大學,除此之外還有賀天舉,劉志軒,廉明和李曉旭等等。
東北大學的名人我認為更多的「名」在於:每說到這樣一個人,不僅僅想到他本身的成就,更是他背後所象徵著的那一段歷史。而歷史,恰恰就是一個大學繼往開來的動力。
⑶ 西南交大的郵編是多少
西南抄交大的郵編是614202。具襲體地址是中國四川省峨眉山市景區路二段6號。
西南交通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雙一流」「211工程」「特色985工程」「2011協同創新計劃」重點建設並設有研究生院的研究型大學,座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國家中心城市——成都。
在123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始終堅守大學使命、服務國家社會,形成了「竢實揚華、自強不息」的交大精神,「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雙嚴傳統」和「精勤求學、敦篤勵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校訓,培養和造就了以茅以升、林同炎、黃萬里等為代表30餘萬棟梁英才,師生中產生了3位「兩彈一星」元勛、60位海內外院士和24位國家工程勘察設計大師。
⑷ 王鴻禎院士對地質學史研究會發展的貢獻
石寶珩
( 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專業委員會)
1980 年 4 月,中國地質學會地質學史研究會宣告成立,由夏湘蓉教授任會長。研究會的成立為地質工作者提供了一個進行學術研究與交流的平台,開辟了地質學史研究的新局面。
1986 年 4 月,夏湘蓉教授辭去會長職務,地質研究會推薦王鴻禎院士接任 ( 第二任)會長。自此,中國地質學史研究會在王老領導下,克服了重重困難,繼往開來、開拓創新,在中國地質學史研究領域重寫了濃濃一筆。自 1986 年以來,地質學史研究會堅持的學術方向、良好會風及其取得的豐碩成果是與王老的領導分不開的。僅從近 20 年來地質學史研究會學術活動的發展來看,王老的貢獻是巨大的。
一、明確地質學史研究會的宗旨,堅持以學科史、學術思想史為重點開展學術活動
1.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
王老接任會長不久,1987 年 11 月在丁文江先生誕辰 100 周年,章鴻釗先生誕辰 110周年紀念會上提出: 當前 「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對科學技術史的研究日益受到更多重視,同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技史的研究應該做到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研究事物的本末和始終,達到為當前和今後的工作提供借鑒的目的。」 「通過回顧過去,探討事業上的盛衰和得失,追溯學術上的本末和源流,對我國地質科學的前進和發展,盡一份綿薄之力,起一份推動作用,這就是我們的衷心願望。」
研究會始終將王老提出的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作為自己的宗旨,指導研究會的學術活動。
2. 學術活動以學科史及學術思想史為主
地質學史研究的主要內容是地質學發展的事業史、學科史和人物史。從研究會活動和基本情況出發,在 20 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貫徹 「以史為鑒」的方針,王老提出以科學史和學術思想史為主開展學術活動。
1988 年 10 月,王老指出: 「地質學史的研究牽涉到所有地質分支學科,它的興旺發達有賴於廣大地質學人共同關心和各有關業務部門的廣泛支持。」
1991 年 3 月,王老更明確提出: 「地質學史研究會的活動應以研究整個地質科學發展史及學術思想發展史為主,同時兼顧中國古代及當代的研究。應以 19 世紀以來地質學史研究中經常遇到的一些難題 ( 如對重要人物或重要史實的評價) 研究為途徑之一。只有這樣,才能比較客觀公正地撰寫地質事業史和評價歷史人物。」
如何進行學科史研究? 王老提出了學科史與學術思想史研究相結合的思想: 提出了以學科史研究為主線,要同事業史、人物史研究相結合的思想; 提出了開展學科史與學術思想史研究要上升到哲學高度的思想: 在 21 世紀之初又提出地球科學系統的協調和融合的思想等。這些指導思想都具有前瞻性,具體指導了地質學史研究會學術活動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有效地開展活動。
1996 年 8 月,王老提出: 「今後在國內和國際上除一般史料外,開展學科發展史、學術思想史研究,上升到哲學概念的高度,應是一個重要方向。」
1997 年 1 月,王老又指出: 「今後一段時間,我們可將學科史作為基礎,全面開展包括事業史、人物史、教育史和古代礦業開發史的研究。」 「學科史為主只是 『學史』研究的一部分,是研究的重要內容,但事物來龍去脈通過人的思想來實現,因此,要研究學術思想發展史。」
王老在辭去會長職務之後,仍關心研究會的工作。2004 年 12 月又指出在 21 世紀,研究會要 「與時俱進」,要貫徹 「以人為本」。他講: 「地質學是地球科學的一部分,地球科學系統更為廣泛,它的各個方面有個協調和融合的問題,特別是 90 年代以來,科學與文化,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流,引起學術界的關注。我們要與時俱進,學術思想史具有哲學因素,學史研究與哲學聯系也應更為緊密。」 「貫徹以人為本,特別要正確對待對歷史人物的評價。」
3. 廣泛而有效地開展學術活動
自 1980 年地質學史研究會成立以來,至 2005 年召開了 17 屆年會,共舉辦 25 次學術活動,有約 2000 人次參加學術活動,提交論文將近 1000 篇。25 次活動中有 19 次是在1986 ~ 2003 年王鴻禎任會長期間舉辦的,期間參加人數超過 1550 人次,交流論文超過700 篇。
最有歷史意義的學術活動是 1999 年 9 月,在新中國成立 50 周年前夕召開的 《新中國地質科學 50 年回顧與展望學術討論會》。會議並進行了 《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一書的首發式。
在王鴻禎教授親自主持、組織下,由地質科學各個領域的 51 位學者、專家,撰寫了38 篇基礎地質和應用地質論文,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各主要地質學科的發展進行了全面系統的總結。《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一書是一部在世紀之交具有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重要時代意義的科學史專著,向國慶 50 周年獻上了一份厚禮。
對於這一學術活動,受到社會的贊譽,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鵬大評價: 《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這部專著,「對我國地質學主要學科體系 50 年的研究成果、研究經驗和學科發展進行了總結和評述,從科學史的角度首次對我國地質科學的發展做了全面系統的總結。這在世紀之交,為我國地球科學在 21 世紀的發展提供了 『史鑒』」。
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也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地質學史研究會 「對新中國成立 50 年來的中國地質學的發展進行了回顧和展望,並出版了 《中國地質科學五十年》一書,在我國地質界產生較大的影響。」
二、緬懷老一輩地質學家的豐功偉績,弘揚老一輩地質學家的敬業精神
地質學人物史的研究是地質學史研究和學術活動的重要內容之一,人物史研究不僅是學科史、學科思想史以及事業史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正如王老所講 「緬懷前輩們在困難的條件下,篳路藍縷、艱難創業的歷程,必將引起我們的高度崇敬。」如何進行人物研究,1994 年 4 月,王老提出: 「研究會要以學科史研究為主線,把它同事業史和人物的研究很好地結合起來。」「研究人物也應該以學科史為主線,著重搞清史實,從學術方面提出他們的貢獻,研究他們的學術道路、學術思想和對學科發展的貢獻。」
1. 組織學術交流活動
地質學史研究會在組織學術活動中,組織或參與組織有關人物史的研討會主要有:
1987 年 10 月組織了 《紀念丁文江先生 100 年、章鴻釗先生 110 年誕辰,中國地質事業早期史討論會》。
1988 年 11 月,在第 6 屆年會期間,舉行了 《謝家榮先生誕辰 90 周年學術討論會》。
1989 年 12 月,參加了 《李四光學術思想討論會》( 紀念李四光誕辰 100 周年) 。
1993 年 12 月,組織了 《袁復禮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會》。
1995 年 10 月,舉行了 《紀念孫雲鑄教授誕辰 110 周年學術報告會》。
2003 年 11 月,第 16 屆年會是一次以人物史為主要內容的學術年會。時逢袁復禮誕辰 110 周年、謝家榮誕辰 105 周年、馮景蘭誕辰 105 周年、喻德淵誕辰 100 周年、王曰倫誕辰 100 周年等。
2. 對部分學者的緬懷與評價
王老不僅對前輩懷有崇高的敬意,而且給予了高度評價。以下是他的部分論述:
「丁文江先生和章鴻釗先生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對中國早期的地質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 「懷念丁先生、章先生和他們的同輩李四光先生及其他幾位先生們一起,披荊斬棘、合作無間的精神,必將給我們巨大的鼓舞和激勵。」( 1987 年 11 月)
「李四光教授是我國地質事業的奠基人之一,是新中國地質事業的主要領導人,是中國科學界、知識界的一面旗幟。他的科學活動和社會活動具有廣泛的國際影響。」 「我在研讀李老的學術著作時,又深深感到他總是立論嚴謹,從無武斷之語、過甚之詞。李老的學風和文風為我們樹立了光輝的典範,是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的寶貴財富。因此,我們要學習李老的獻身精神和民族氣節,學習李老嚴謹的科學態度和高尚的學風文風。」 ( 1989年 12 月)
「袁希淵 ( 袁復禮) 老師早年留學美國,回國之後雖然從事過重要的地質調查工作,特別是在西北科學考察期間,作出了開創性的貢獻,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就袁老師的一生來看,他的主要貢獻還在於長期堅守地質教育崗位。他長期主持清華大學地學系,師道長存、功勛永在。」「我們現在敬懷前賢,緬懷師德,更應以此自勉,以求無愧於前輩師長,無愧於當前的時代。」( 1993 年)
孫雲鑄教授 「是中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的奠基人之一,同時又是一位影響深遠的地質教育家。」「孫雲鑄教授堪稱中國地質古生物界的一代宗師,也是中國地質界一位良師。他待人以誠,平易近人,對後進關切備至,數十年如一日,凡曾親受教誨的學生無不深志不忘。」( 1995 年 10 月)
「謝家榮先生是我國著名的老一輩地質學家,他學識淵博、著述頗多,對中國地質事業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謝先生不僅在內生和外生礦床方面取得了傑出的成就,對石油地質和煤田地質有精闢的見解,對大地構造也有重要的創見。」 「他畢生致力於資源、能源的找礦勘探實踐,是把地質現狀與應用密切結合起來的典範。」( 1988 年 10 月)
謝家榮先生是 「中國地質界的一代宗師,礦床學的罕見巨匠,礦產勘察事業的傑出領導人。」( 1988 年 1 月)
謝先生 「知識淵博,非常重視實踐,又具有敏銳超前的思維。」( 2003 年 11 月)
黃汲清先生 「他不僅是一位基礎地質學大師,還是一位對石油勘查作出重大貢獻的應用地質學權威,同時還是一位傑出的地質工作者和領導者。」 「黃先生為人坦誠,治學嚴謹,具有廣闊的胸懷和高尚的情操,重視實踐,篤於探索。」 「黃先生的輝煌業績在地質科學真理的寶庫中佔有自己的位置。」( 1998 年)
「黃老真正是在 20 世紀對中國地質和地球科學作出奠基性和開創性貢獻最多、影響最廣的一代大師。」「黃老做人處世的優良品德: 一是崇仰前輩,二是關懷後進,我們應當繼承發揚前輩們的高尚品德,做到崇仰前輩,關愛後輩,團結凝聚我們的力量,就一定能在科教興國中作出我們應有的貢獻,無負於當前的偉大時代。」( 2004 年)
三、進一步開展國際學術交流
地質學史研究會一經成立就參加了國際地質學史委員會的工作,首任會長夏湘蓉教授於 1980 年被選為國際地質學史委員會委員。聞廣、王根元、孫榮圭先後當選為通訊委員。王鴻禎教授接任第二任會長後,於 1987 年 7 月參加了第 14 屆學術會議,接替夏湘蓉成為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委員。1990 年 10 月,在第 15 屆國際地質科學史討論會期間,被增選為該委員會副主席。1996 年 8 月,王鴻禎再次當選副主席。同時,自 90 年代以來,先後又增補中國陶世龍、於洸、石寶珩、楊靜一、翟裕生、楊光榮、張九辰、銀劍釗、游振東、籍傳茂為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通訊委員。在王老領導下,研究會加強了與國際同行交往,擴大了國際交流。
1. 組織學術交流會議
( 1) 1988 年 10 月第六屆年會中心議題是 「中外地質交流史」。王老在會上提出:「科學技術從其本質來說是無國界的,而國際信息交流更是非常必要的。」「我們研討地質學術上的對外交流,回顧其在地質事業發展中的作用,對推動學科發展,權衡得失,具有重要的意義,也必然能夠為當前和未來的規劃措施提供寶貴的借鑒。」這次會議專門研究了擬於 1990 年秋,在中國召開第十五屆地質學史國際學術討論會事項,確定了會議議題:「東方與西方地質思想的交流。」
( 2) 1990 年 10 月國際地科聯 「第十五屆國際地質科學史學術討論會」在北京舉行。中心議題是 「東方與西方地質思想的交流」。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主席 Martin Guntau講: 「過去國際地質科學史的研究圈主要限於歐美,現在中國已經進入了這個研究圈內。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的活動擴展到了歷史悠久的亞洲,這是一個重要的進展,這是一次有重要意義的會議。」
( 3) 為准備 1996 年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在中國召開,王鴻禎會長在 1994 年 4 月,在研究會第九屆年會上講: 「重視國際合作,開展國際交流,才能推動學科發展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做到與世界學術發展同步,取得國際性的研究成果。」並研究決定地質學史研究會將參加組織地質學中外交流史,學科發展史以及地質理論、思想和哲學等的討論會。
( 4) 1996 年 8 月,第 30 屆國際地質大會在北京召開,在 「地質學發展與國際地質學交流,19 世紀以來地質分支學科的發展學術討論會」上,地質學史研究會參與主持了地質學發展與國際地質學思想交流及 19 世紀以來地質分支學科的發展兩個分組的學術討論會。
2. 開展學者學術交流活動
邀請澳大利亞學者 D. R. 歐德羅來華交流,1992 年9 月,他以澳大利亞地球科學史學會理事身份訪華,作了四次學術報告。1999 年 10 月,以國際地質科學史委員會秘書長的身份再次訪華,進行了 「地質科學史研究中的方法及文獻資料甄別」的專題講座。
四、凝聚人才,堅持好的文風會風
地質學史研究會 20 多年學術活動不衰,並不斷取得好的成果,表明它具有很強的生命力、凝聚力、吸引力。這首先是由於研究會有好的帶頭人。首任會長夏湘蓉的嚴謹學風,一直影響我們。1986 年王鴻禎教授接任會長以來,以求實創新精神,帶領我們不斷取得新進展。
地質學史研究會遵循 「以史為鑒,繼往開來」的宗旨,長期堅持好的會風和文風:
( 1) 始終堅持學術交流是研究會最主要的研究內容。
( 2) 始終堅持 「嚴謹、求是、創新」的傳統,保持了不張揚的好風格。
( 3) 始終堅持貫徹 「雙百」方針,充分發揚學術民主。
( 4) 實現了 「一年一會,一會一書 ( 刊) 」目標。
( 5) 積極爭取上級主管單位和掛靠單位的領導和支持。
研究會好的會風和文風,是與研究會會長分不開的。王老以他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在地質界的崇高威望,以及對研究會活動親自組織和周到安排,更以他包容的廣闊胸懷和固本慎始的科學精神,團結和凝聚了一批專家、學者,形成了研究會的中堅力量。
研究會好的會風和文風,得到中國地質學會的充分肯定。地質學史研究會多次被評為中國地質學會先進集體,並多次受到贊譽。
1998 年 10 月,時任秘書長的王弭力說: 「地質學史研究會的工作在中國地質學會 44個專業委員會、研究會和工作委員會中是比較出色的一個。每年一次的年會都有條不紊地進行安排。」
2004 年 11 月 20 日中國地質學會秘書處來函: 「地質學史研究會雲集了一批國內外知名學者,具有開拓和創新精神,對地質學科的發展,對地質學術思想的發展進行了深入的、卓有成效的研究,為地質科學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得到了我國地質界同仁的肯定和重視。」凝聚了王鴻禎教授和眾多老一輩地質學家心血的地質學史研究會,已在中國地質科學發展史上,書寫了厚厚的一頁,載入了史冊。
展望研究會的未來,在新會長翟裕生院士帶領下,一定會繼承傳統,取得更加輝煌的業績。
⑸ 重慶大學走出過哪些名人
如果不去深挖,你絕對不會想到重大的名人堂里竟然還有許多大佬,像最近被捲入中美貿易摩擦的華為公司的總裁任正非,曾經上過央視紀錄片的中國石油科學家沈忠厚和嫦娥一號發射系統總指揮李尚富等等,甚至你還可能在畢業典禮上偶遇張國立老師,也是我們的美視電影學院的院長,這些都是比較知名的公眾人物,相比大家都有所了解,但是接下來我想介紹一下可能不為大眾所知的一些人
首先,我想介紹一下江澤佳和周守昌老先生,其中江澤佳是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原任重慶大學校長,著名的電工理論專家和教育家。他作為主編編纂的《電路原理》教材,間接促成《電路原理》成為我校第一批重點課程和國家級精品課程,後來在江教授的帶領下出版了第二版,榮獲了國家教委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獎。周守昌老生先也是重慶大學教授,參與編寫《電路原理》的第一版和第二版,修訂第三版,主編第四版上下兩冊,第四版也就是我校電氣學院學生現在上課使用的教科書
重大秉承「耐勞苦,尚簡朴,勤學業,愛國家」的辦學宗旨,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為了新中國的社會社會建設而奮斗。對於江澤佳和周守昌老生先,以及像他們那樣無私為學校,為社會,為國家做出奉獻的千千萬萬的人,我們都帶著崇高的敬意去對待他們。最後,希望重大能夠越辦越好,永遠輝煌,我也以身為重大的一份子而自豪。
⑹ 湖南財政經濟學院和湖南工商大學哪個學校的會計專業好一點
那肯定是湖南商學院的啊。因為湖南商學院是湖南省老牌財經類二本大學,它的會計版專業在湖權南省二本大學里是最有名的。而湖南財政經濟學院是今年才由專科學校升為二本的,原來它的會計專業在專科學校里也是很有名的,不過是才由專科升為二本。
⑺ 關於南京的歷史
南京歷史悠久。50萬年前,今東郊湯山葫蘆洞一帶已有被後世稱為「南京人」的原始先民活動。3000多年前,沿江河一帶已相當密集地分布著被後世稱為「湖熟文化」的青銅器時代的居民聚落。公元前571年,楚國在今六合區境設棠邑,置棠邑大夫,是南京有歷史記載的最早地方建置。
1、公元前541年,吳國在今高淳區境建瀨渚夷,因城池堅固,又名「固城」。公元前495年前後,吳國在今主城朝天宮一帶開辦冶鑄銅器的手工作坊,稱「冶城」。公元前473年,越滅吳,翌年築城於秦淮河口,後世稱「越城」,是為南京主城區建城之始。公元前333年,楚威王大敗越國,占其地建金陵邑,築城於石頭山(今市內清涼山),為南京主城區政區治所建置之始,南京自此得名「金陵」。
2、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東巡,改金陵邑為秣陵縣。212年,孫權在楚國金陵邑故址石頭山築城,作為駐軍和屯糧之所,稱石頭城;改秣陵為建業,寓意「建立帝王大業」。孫權在武昌(今湖北鄂州)稱帝後於229年10月遷都建業,是為南京建都之始。1368年,朱元璋在此(時稱應天府)稱帝建立大明王朝,實行南北兩京制,於應天府置南京,是為南京地名之始。
3、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3日,廢江寧縣、上元縣,置南京府。1927年4月18日國民政府在南京成立,定南京為首都,改江寧縣主城部分為南京市。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解放南京。1952年9月,南京與蘇南、蘇北行政區合並成立江蘇省,南京為省會。1990年,南京市為計劃單列市,被賦予相當於省一級的經濟管理許可權。1993年,中央撤銷省會城市計劃單列。1994年2月,中央明確南京為副省級城市。
(7)歷史學科院士擴展閱讀:
歷史上,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代於此立都,後又經南唐、明朝、太平天國、中華民國建都,南京成為融南北風情於一體的全國性大城市,被譽為「六朝古都」「十朝都會」。1842年,清政府在南京下關江面英國軍艦「康華麗」號上與英國政府簽訂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江寧條約》(《南京條約》)。1937年12月,侵華日軍侵佔南京,進行長達6個多星期的血腥大屠殺,被害軍民30萬人以上,牢記歷史,勿忘恥辱。
⑻ 袁隆平為什麼不是院士
因為袁隆平沒有關鍵性的突破,最早培育成功雜交水稻的不是他,普專遍種植的雜交水稻品種也屬不是他培育的,雜交水稻是Henry Beachell發明的。三系育種完善雜交育種技術是新城長友發明的。野敗植株的發現者是馮克珊和李必湖。第一個培育出不育系和保持系以及第一個成功的三系組合的是顏龍安,第一個恢復系是張先程。二系法是石明松發明的。
中國種植面積最大雜交水稻的品種是謝華安培育的。 海水稻(耐鹽鹼稻)是陳日勝培育出來的。
⑼ 科學家與數學家的故事
數學家的故事:高斯念小學的時候,有一次在老師教完加法後,因為老師想要休息,所以便出了一道題目要同學們算算看,題目是:
1+2+3+ ..... +97+98+99+100 = ?
老師心裡正想,這下子小朋友一定要算到下課了吧!正要借口出去時,卻被 高斯叫住了!! 原來呀,高斯已經算出來了,小朋友你可知道他是如何算的嗎?
高斯告訴大家他是如何算出的:把 1加 至 100 與 100 加至 1 排成兩排相加,也就是說:
1+2+3+4+ ..... +96+97+98+99+100
100+99+98+97+96+ ..... +4+3+2+1
=101+101+101+ ..... +101+101+101+101
共有一百個101相加,但算式重復了兩次,所以把10100 除以 2便得到答案等於 <5050>
從此以後高斯小學的學習過程早已經超越了其它的同學,也因此奠定了他以後的數學基礎,更讓他成為——數學天才
科學家的故事:牛頓 少年時代的牛頓不像高斯、維納那樣,從小就顯露出引人注目的科學天才;也不像莫扎特那樣表現了令人驚嘆的藝術稟賦。他跟普通人一樣,輕松愉快地度過了中學時代。
如果說他和別的孩子有什麼不同的話,那就是他的動手能力相當強。他做過會活動的水車;做過能測出准確時間的水鍾;還做過一種水車風車聯動裝置,它使風車可以在無風時藉助水力驅動。
15歲那年,一場罕見的暴風雨侵襲英格蘭。狂風怒吼,牛頓家的房子直晃悠,就像要倒了似的。牛頓為大自然的威力迷住了,不禁想測驗颶風的力量。他冒著狂風暴雨來到後院,一會兒逆風跑,一會兒順風跳。為了接受更多的風力,他索性敞開斗篷向上跳躍,認准起落點,仔細量距離,看狂風把他吹出多遠。
1661年牛頓考上了劍橋大學,盡管在中學里是個優等生,可是劍橋大學集中了各地的尖子學生,他的學習成績趕不上別人,特別是數學的差距更大。但是他並不氣餒,就像他少年時代喜歡思考問題一樣,踏踏實實地學習,直到透徹地理解為止。
在大學的頭兩年裡,他除學習算術、代數、三角外,還認真學習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彌補了過去的不足。他又鑽研笛卡兒的《幾何學》,熟練地掌握了坐標法。這些數學知識,為牛頓後來的科學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年後,他從劍橋大學畢業了。1666年的一天,牛頓請母親和弟妹到自己房間里來。房間里黑洞洞的,只從窗子的一個小孔中透過一線陽光,在牆上照出一個白色的光點。牛頓讓他們注意看牆上的光點。他手裡拿著自製的三棱鏡,放在光線入口處,使光折射到對面牆上,光點附近突然映出一條瑰麗的綵帶。這條綵帶同雨後晴空中出現的彩虹一樣,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等七種顏色組成。牛頓和自己的親人共同觀賞了人工復現的自然景象。後來,牛頓又用第二個三棱鏡把七種單色光合成白光。他用白光分解實驗宣告了光譜學的誕生。
牛頓在探索光色之謎的同時,還在探索引力之謎。他從蘋果從樹上掉了下來的事實發現萬有引力定律,而且從數學上論證了萬有引力定律,並且把力學確立為完整、嚴密、系統的學科。他在概括和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通過自己的觀察和實驗,提出了「運動三定律」。這三條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共同構成了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的主要支柱。這座力學大廈是近代天文學和力學發展的基地,是機械、建築等工程技術發展的基地,也是機械唯物論統治自然科學領域的基地。構造了宏偉壯麗的力學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