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學科比較
容易考研的大多是工科。原因主要是:工科的招生多。而且因為工科容易專找工作,所以很多人本科屬畢業工作而不必考研。但是,有些工科由於女生找工作困難,因而大批考研的就應當避開。比如土木建築等就是這類的。
推薦的科目:軟體工程 是我目前見過做容易考的。課程少,難度低,而且分數低。
❷ 比較文學是一門什麼的學科
比較文學是一種文學研究。
國際上最早由波斯奈特《比較文學》一書中使用,比較文學在國際大環境中形成於20世紀50年代,中國形成於20世紀80年代。
對比較文學的界定比較多元。
以下觀點供參考:
簡而言之,比較文學是從超越一國民族文學的角度或者從與其他一門或幾門知識學科的相互關聯中,對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奧爾德里奇(美國學派)
歷史比較文藝學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支,它研究國際聯系和國家關系,研究世界各國文藝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日爾蒙斯基(俄蘇學派)
原則上說,比較文學的目的是研究各國文學作品的相互關系的學科。「比較文學」是一種國際文學的研究方法。它探索A國文學與B國文學的關系。——野上豐一郎
我國現在比較認可的定義是樂黛雲先生的——比較文學是文學研究的一個分支,它是歷史地比較研究兩種以上民族文學之間互相作用的過程,文學與其他藝術形式以及其他意識形態相互關系的學科。
打字好累~~~
❸ 初高中各學科學習的區別。
1.知識容量大。學科門類高中與初中差不多,但高中的知識量比初中的大。如初中物理力學的知識點約60個,而高中力學知識點增為90個;初中語文有六冊書,每一學期講一本書,高中語文光必修教材就有五本,每個學期分為兩個學段,一學期要學兩本書。每個學科除了必修內容外,還有選修內容。
2.難度增大。這是最主要的特點。初中教材有些只要求初步了解,只作定性研究,而高中則要求深入理解,作定量研究,教材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大大加強。如初中代數側重於解方程、運算,而高中代數一開始就是相當抽象的集合、映射。初中政治講的是法律學這類聯系事實的內容,高中則要求學習經濟學,馬克思理論這樣哲學性的東西,比較之下更為抽象。初中語文淡化語法知識,尤其是文言文中的語法知識,高中則要求學生要有系統的語法意識和語法理念。許多學生一上高中馬上無所適從。更重要的是高中教學內容和習題之間有脫節現象,有的學生考試考得很糟糕,家長回家都會問孩子,你上課聽不懂嗎?學生也很委屈,說上課能聽懂,就是不會做題。學生並沒有說謊,這就是教學內容和課後習題脫節造成的。
3.系統性增強。高中教材由於理論性增強,常以某些基礎理論為綱,根據一定的邏輯,把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聯結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前後知識的關聯是其一個表現,知識結構的形成是另一個表現,因此高中教材知識結構化明顯升級,是一環套一環的關系,學生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多米諾骨牌現象,往往造就了一些學生的弱勢學科,比較突出的是數學和物理。
4.綜合性增強。學科間知識相互滲透,相互為用,加深了學習難度。高考現在還保持3加綜合的考試形式,這個綜合如果是文綜合就是政治、歷史、地理;理綜合就是物理、化學、生物。如分析計算物理題,要具備數學的函數,解方程等知識技能。
5.能力要求提高。在閱讀能力、鑒賞能力、寫作能力、運算能力、實驗能力等方面高中都較初中有進一步的提高與培養。 如語文的閱讀能力(具體會從科技文閱讀、實用文本閱讀、文學作品閱讀幾方面談)。
❹ 比較形態學的主要分支學科是什麼
比較解剖學是屬於各系統、各族系的生物所表現的體制以及器官形態加以比較而賦予體系的形態學的一個分支學科,是比較形態學的主要分支學科,對具有多樣性特點的生物來說,進行比較觀察是不可缺少的。比較解剖學可以追溯到古代,根據多數事實形成基本概念從而形成獨立的學科是在18世紀以後。創始期的學者可以列舉如居維葉、傑弗里·聖希萊爾等一些人的名字,以後發展成所謂純形態學或觀念論形態學的流派的除聖希萊爾之外,還有梅克爾、戈耶塞、繆勒、歐文等。在達爾文創立進化論的同時,比較解剖學受到了顯著的影響。比較解剖學的資料被理解為是表明形態系統發生發展的跡象,與比較發生學、古生物學並列,已成為進化生物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里斯克爾和戈登巴爾等是這個時期的代表學者。比較解剖學雖然主要適用於現代生物,但從廣義來說,對古生物也是適用的。
❺ 東南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各有那些學科比較好
華工的建築也蠻出名的 有何鏡堂院士
土木好像也不錯
❻ 考研視頻各學科中,都誰講的比較好啦
我覺得何凱文的考研英語還有萬磊的考研政治講的不錯,特別有意思,不會聽著無聊想睡覺
❼ 管理和其他學科的區別
最容易讓人感到模糊的 就是經濟學與管理學的區別:
由於經濟管理一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所以許多人誤碼以為經濟學和管理學大同小異。事實上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區別是有很大區別的兩門學科。他們的根本區別在於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人在經濟學和管理學中都是行為主體,但作為獨立學科的經濟學和管理學並不研究每一個具體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據各自的學科目的和研究對象,基於人們的一般的普遍的行為特點,對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於分析。這樣得出的對人的認識就是行為主體的基本假定,這種基本假定是進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因此對行為主體的不同認為或假定導致以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根本區別。經濟學和管理學中對行為主體假定的表現在行為主體的基本傾向和相互關系兩方面。
一、 行為主體基本傾向的區別
對行為主體基本傾向的抽象化認識形成經濟學和管理學中的人性假設。經濟學和管理學有不同的派別,在經濟學和管理學各自內部不同派別之間的對人性假設的認識也不一致,但這種不一致辭只是大同小異,而兩門學科之間卻有很大的區別。
(一)經濟學的人性假設
經濟學以節約成本、擴大產出、優化資源配置為目標考慮規則的合理性,只能從大多數的一般行為出發進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經濟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機會主義(Opportunism)傾向的人。
經濟人的行為決策從自己的經濟利益了出發,通過收益與成本的比較使其凈收益最大化。當然,講到最大化時都是指一定條件下的盡可能大,而不是無限大,即最大化是條件極值。理性人的基本傾向與經濟人一致,只是把經濟利益擴大到綜合利益和長期利益。如暫時的奉獻是為了長遠利益或心理上和聲望上的滿足。但是,經濟學同時也認為,在商品經濟條件下,貨幣是一般等價物,而且具有可測性、可比性和客觀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對象的價值和人(勞動力商品)的價值的難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綜合利益的基礎當然是經濟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場交易價值。因此。經濟學的行為就是理性的行為,理性的行為就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為。
經濟人假設藉助於可計量的貨幣作尺度,特別有利於定量化分析或模型化,但經濟人的假定的根本原因在於經濟學的目標,而不是為了計量和模型化,這可從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新制度主義經濟也挖於假定人是經濟這一事實中得到證明。
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雖然沒有明確提出人性假定,但隱含著經濟人的假設。因為馬克思把經濟作為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把經濟基礎作為上層建築的決定因素,把資本家對剩餘價值的貪欲作為其理論前提。無疑,馬克思是把行為主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作為前提的,只是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規律和資本家的行為特點時強調的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為特點時強調的少。
新制度經濟學仍然認為人以追求經濟利益為特徵,只是對行為的理性程度頗有微詞,認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但是他們認為人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總想搭便車(Free Rider)。機會主義就是不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設法用詭計來實現自己的利益,盡管不一定所有的行為主體都表現為明顯的機會主義,但很難肯定哪些人的機會主義傾向更小。顯然,新制度經濟學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時卻更強調追求經濟利益及其手段。從行為主體的基本傾向來看,這與經濟人假設並沒有很大的區別。
(二)管理學人性假設
管理學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必須兼顧多數人的一般行為和少數人的特殊行為,因為少數的特殊行為以對提高組織效率非常重要。正因為如此,經濟學堅守著經濟人(機會主義)假設,而管理學卻認為追求經濟利益雖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種需要中屬於低級需要,因而管理學對人性的假設早已超越了經濟人假設,而有了復雜人、社會人、管理人等新理論,沿著這一方向,管理學從經濟學中分離出來並獨立發展起來。
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當作會說話的工具,認為人總是好吃懶做、好逸惡勞,毫無責任心,麥格雷戈把這種傳統稱為人性假設的X理論。
以泰羅為代表的科學管理理論強調人追求經濟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學與經濟學的人性假設一度取得了共識。但不久後,梅奧從「霍桑實驗」中認識到除了對經濟利益的要求外,人們對社會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經濟人假設,提出了社會人假設。其他行為科學理論的代表人物從不同側面強化社會人假設。其中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把社會人假設發展為一個經典又精緻需要模型。
當代管理學學派猶如叢林,對對人性的假設也猶如叢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諾貝爾獎得主西蒙在他的決策理論中闡述的人性假設。他認為管理就是決策,並且組織中不同層級的員工都在做決策,所以都是管理人。
(三)人性假設的區別及其對經濟學和管理學的影響
經濟人假設簡單明了、便了分析,經濟學以此為核心形成了公理體系和系統的方法、原理和定律;而社會人、管理人等假設內涵豐富、復雜,難以形成公理體系。管理學在此基礎上結合豐富的實踐,形成了藝術性和技巧性很強的許多方法原理和定理。二者各有優缺點,但區別是明顯的。通俗地說,經濟學中類似於「壞人假設」,管理學中類似於「好人假設」。
當代經濟學和管理學都是學派林立眾說紛紜。但由於經濟學的人性假設比較一致,因而經濟學原理和實證分析領域的分歧並不是很大,分歧主要在經常學原理的應用(如經濟政策的制定)和規范分析方面。例如,經濟學在不同時代都有比較權威的教科書,非權威的教科書也是大同小異。而當代管理學由於其人性假設分歧較大,導致了幾乎沒有經典或權威的理論,也沒有系統的理論框架,更沒有權威的通行的教科書。有位經濟學家曾經說,兩個經濟學家在一起討論就會有三個經濟學流派。借用這一思路可以說,兩個管理學家在一起講座至少會有四個管理學流派。
二、 行為主體關系的區別
(一)經濟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
經濟學研究的核心是資源配置,分工與交易是資源配置的主要途徑。通過市場進行交易能把行為主體的自利性動機轉化為共利的結果。即實現「主觀為自己,客觀為社會」。所以經濟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主要體現為市場交易關系。市場交易的直接目的是交易雙方都能獲得利益,因而交易雙方是平等的契約關系。經濟學中的人不僅在人格上和地位是是平等的,而且經常學中也不大考慮粹分工、崗位職責和個人專長等方面差異必然造成的層資差序和隸屬關系。這種關系可以概括為行為主體的等同性。
上述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並沒有在哪一本教科書中明確指出,但它隱含在經濟學的一般理論中。因為經濟人假設是對每一個人都有效的,經濟人並不是關起門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換中實現利益最大化。由於每個人都有同樣的傾向,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制就是別人同樣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每個人在追求自身利益過程中只許賺錢,不許你盈得,便不會出現經濟學中需要與供給的均衡,也不會出現邊際收益等於邊際成本的均衡。
從經濟學角度看,所謂「顧客是上帝」之類的說法都是賣主為了實現自身利益而使用的營銷策略,因為供給者與需要者的關系完全是平等的。這些口號具有現實意義是由於特定的歷史時期供給大於需要造成的。事實上顧客為了實現自己的交易目的,也可以給賣主說一些好聽的話(這種情況在市場上討債價還價中經常)。總之,由於行為主體的等同性,從經濟學角度看。交易雙方都可以向對方提出條件或拒絕對方的條件,也都可以用抬高對方地位或貶低自己地位的策略實現自己的交易目的。
(二)管理學中行為主體的關系
管理學以激勵人的積極性,提高組織效率為目標,從根本上說更加尊重人、重視人的作用。當然管理學中的個體(即行為主體,為避免與管理主體混淆暫用個體一詞)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管理學不得不考慮組織中不同層級和不同個體的職能。有的人分作為領導者,有的人分作為執行者,而且在不同的場合下同一個人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術業有專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區別」的不同個體。管理學中的人雖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這種不平等雖然不意味著高低貴j的區別,但意味著主體和客體、主動和被動的區別以及職能的區別、對組織貢獻的區別。這種關系可以概括為個體的差異性。
管理學中的一個基本原理是區分了管理主體和管理客體。其中,人既是管理主體的核心,也是管理額體的核心。雖然同一行為主體在不同的場合可能擔任不同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過程中行為具體的人擔任什麼角色是明確區別的。這意味著管理學中人和人的差序關系是不可迴避的。
事實上,不管是行政管理還是企業管理,不管理是企業組織形式中的U型還是M型和H型,科層制(Hierachy,或譯官僚制)仍然是管理組織的基本形式。科層制中不同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個性特徵的差別很大,這決定了管理學中人的差序性是明顯。勞倫斯.彼得對科層制中人的差序關系作為精彩的分析,甚至說他創立了一門新的學科——層級組織學(Hierachiolgy).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盡管理管理學沒有明確提出們的差序關系,但人們關系的差序性確實是管理學中隱含的前提。
正是由於管理學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在實際管理過程中特別強調員工要有敬業精神,「干一崗、愛一崗」。由於實際生活中的不平等體驗會挫傷人們的積極性,管理學也很重視從心理上和感覺上給員工營造一種平等的氛圍,以襝員工因地位和角色差序導致物不平等感,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
三、 小結和補充說明
經濟學注重設計合理的游戲規則,開發制度資源,因而經濟學假定人是具有機會主義傾向的經濟人,他們的相互關系是等同的。因為經濟學對人的假設簡化而一致,所以經濟學理論的系統性、科學性、統一性較強;管理學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開發人力資源,因而管理學假定人是具有多種需要的復雜人,他們之間的關系是復雜的差序關系。因為管理學對人的假設豐富且分歧較大,所以管理學的概權變性、藝術性、多樣性較強。
當然理論抽象的區別並不意味著實際應用的涇渭分明。恰恰相反,正象工業生產中把物理學和化學原理的應用交織在一起一樣,實際應用中經濟學原理與管理原理也是交織在一起的。盡管如此,理論上仍然有必要明確兩者的區別。認識相者的區別有助於兩門學科的相互借鑒和各自完善,也有助於兩門學科的交×或邊緣學科的研究。
管理學與數學化學等學科的區別相當明顯,就不多說了。
❽ 浙江大學的哪些學科比較好
浙江大學這種級別的大學基本上沒有差的專業,在教育部官方學科評估中,浙江大學各學科在全國的名次如下:
❾ 比較學是什麼學
嚴格意義上,比較哲學只是哲學的旁支學科。
就北京大學哲學系而言,比較哲學並不作為一門獨立學科,也不是2級學科存在,而是在中國哲學與西方哲學之間作為一門交叉性學術問題存在。
因此比較哲學並不存在本科學位或什麼,只有具體的學術研究方向可以是比較哲學有關的,而不是學科名稱,至少目前比較哲學還未形成自主的獨立學科。因此各位喜愛學習比較哲學的同學,在選擇本科階段,並不會遇到具體的選擇性難題,因為就畢業文憑而言,以北京大學哲學系為例子。共八個二級學科的主要的大方向中,比較哲學並不存在。只有在做具體的學術研究時候,可以選擇做交叉領域中西哲學對比之類的,才有比較哲學。
❿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各有那些比較好的學科
在北航中最好的專業是高等工程師學院和中法工程師學院,不過學習很累,壓力很大,內收分也容很高。
其次是電子信息工程學院,自動化學院,計算機學院,比較有特色的是能源與動力工程學院,機械學院,飛機系,宇航學院,這些學院與航空航天聯系很大,如果有意願為祖國地航空航天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建議報上述三個系,
剩下我想就是材料系,經濟管理學院,軟體學院這些專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