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除
除有三種讀音,分別如下:
chú
1. 宮殿的台階。
例:《史記•魏公子列傳》:「趙王埽除自迎,執主人之禮。」
2. 泛指台階。
例: 宋葉適《王氏讀書堂》詩:「矧今治華室,山翠涌前除。」
3. 階梯,樓梯。
例:《文選•班固〈西都賦〉》:「周廬千列,徼道綺錯,輦路經營,脩除飛閣。」
4. 門與屏之間的通道。
例:《漢書•蘇武傳》:「前長君為奉車,從至雍棫陽宮,扶輦下除,觸柱折轅。」
5. 清除,去除。
例:《書·微子之命》:「撫民以寬,除其邪虐。」
6. 掃除,打掃。
例:《左傳•昭公三年》:「自子之歸也,小人糞除先人之敝廬。」
7. 驅除;肅清。
例:《史記•呂太後本紀》:「乃奉天子法駕,迎代王於邸。報曰:『宮謹除。』代王即夕入未央宮。」
8. 除去雜草並堆土以便築壇的平地。
例:《左傳•昭公十三年》:「令諸侯日中造於除。」
9. 修治;整治。
例:《易·萃》:「君子以除戎器,戒不虞。」
10. 指從事修治道路的役夫。
例:《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冬十月,孟氏將辟,藉除於臧氏。」
11. 整潔。
例:宋葉適《〈丁少詹文集〉序》:「既而自溫嶺、雁盪來者,累累言其庭宇甚除,疆畎甚修。」
12. 免去,免除。
例:《墨子•號令》:「歸敵者父母、妻子、同產皆車裂。先覺之,除。」
13. 引申為避免。
例:唐柳宗元《凌助教蓬屋題詩序》:「棟宇簡易,僅除風雨。」
14. 獸換毛。
例:《淮南子•天文訓》:「日者,陽之主也。是故春夏則群獸除。」
15. 脫下;取下。
例:《水滸傳》第二四回:「一腳歇了擔兒,便去除了簾子,關上大門,卻來家裡坐地。」
16. 除去,不計算在內。
例: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作酢法》:「大麥酢法:七月七日作。若七日不得作者,必須收藏;取七日水,十五日作。除此兩日,則不成。」
17. 舊時守孝期滿,去喪服,謂之「除」。
例:《禮記•雜記下》:「親喪外除,兄弟之喪內除。」
18. 治病。
例:《韓非子•說林下》:「故諺曰:『巫咸雖善祝,不能自祓也;秦醫雖善除,不能自彈也。』」
19. 指病癒。
例:《方言》第三:「南楚病癒者謂之差,或謂之除。」
20. 拜官,授職。
例:《漢書•景帝紀》:「列侯薨及諸侯太傅初除之官,大行奏謚、誄、策。」
21. 數學計算方法之一。均分某數為若干分。與「乘」相反。
例:《漢書•律歷志下》:「推日月元統,置太極上元以來,外所求年,盈元法除之,余不盈統者,則天統甲子以來年數也。」
22. 古時建除家以為天文上的十二辰分別象徵人事上的十二種情況。「除」為十二辰中與卯相對應的一種表示吉利的代號。
例:《淮南子•天文訓》:「寅為建,卯為除,辰為滿,巳為平,主生。」
zhù
1. 給予;賜予。
例:《詩·小雅·天保》:「俾爾單厚,何福不除。」
2. (今讀chú)謂光陰過去。
例:《詩·唐風·蟋蟀》:「今我不樂,日月其除。」
shū 夏歷四月的別稱。
例:《詩·小雅·小明》:「昔我往矣,日月方除。」
Ⅱ 「除……以外」用文言文怎麼說
「除……以外」,用文言文說就是「除……外」。例如: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袁枚《祭妹文》
Ⅲ 古文翻譯中「除」和「拜」有何區別
1.拜(授予官職)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後序》)
文言文中有關官職變動的幾個詞語
一.表示徵召,舉薦官職的
1.舉(舉薦)辟(招用)
永元中,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2.征(徵召.特指君召臣)
安帝雅聞衡善術學,公車特徵拜郎中.(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二.表示任命官職的
1.拜(授予官職)
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2.除(任命,一般指免去舊職授予新職)
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文天祥《後序》)
三.表示提陞官職的
1.擢(提陞官職)超擢(破格提拔)
奏對稱旨,超擢四品卿銜軍機章京.(梁啟超《譚嗣同》)
2.陟(提升,提拔)
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諸葛亮《出師表》)
3.升(提升)
旋升寧夏道.(梁啟超《譚嗣同》)
四.表示降低,罷免官職的
1.謫(貶官,降職並外放)
慶歷四年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范仲淹《岳陽樓記》)
2.貶(降職並外放,與"謫"相近)
貶連州刺史.(《舊唐書·劉禹錫傳》)
3.黜(罷免官職)
台臣慚,迫受其牒,為復守官而黜臧使者.(高啟《書博雞者事》)
4.奪(削去,罷免)
使者遂逮守,脅服奪其官.(高啟《書博雞者事》)
五.表示官職調動的
1.轉(遷職調任,無所謂升降)
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2.徙(改任官職,特定語境下可以表示升職或降職)
衡不慕當年,所居之官輒積年不徙.(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3.調(調動,調遷)
調為隴西都府.(班固《漢書·袁盎傳》)
4.遷(調動改派.一般情況下,"轉遷""遷調"表示調職;"右遷""遷除"表示升職;"左遷""遷謫"表示削職)
公車特拜征郎中,再遷為太史令.(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琵琶行》)
5.放(京官調任地方官)
既而胡即放寧夏知府.(梁啟超《譚嗣同》)
6.出(京官外放,與"放"意思相近)
永和初,出為河間相.(范曄《後漢書·張衡傳》)
初中語文天天網 文言文中有關官職變動的幾個詞語
http://cache..com/c?word=%CE%C4%D1%D4%3B%CE%C4%2C%B0%DD%2C%B3%FD%2C%D7%F3%C7%A8%2C%D3%D2%3B%C7%A8%2C%DF%AA%2C%B3%F6&url=http%3A//www%2Eywtt%2Enet/old/UploadFiles/20051130182243400%2Edoc&b=0&a=42&user=
Ⅳ 文言文中除,拜,辟,出意思
這幾個字分別有多個義項,如果單指「用人」方面,解釋如下:
除:任命。如「除右內丞相」,即被任容命為右丞相。
拜:任命。如「拜右丞相」,即被任命為右丞相。
二者略有區別,除強調「授」,含「命令」之意;拜強調「受」,含謙讓或服從之意。
辟:徵召來授予官職。
出:到京城以外去任職。與「入」相反。如「出將入相」,相在朝廷,將在外。
Ⅳ 古文中遷除的除是什麼意思
遷除
官吏的升遷與除授。
晉書.卷九十二.文苑傳.王沈傳:「高會曲宴,惟言遷除消息,官無大小,問是誰力。」
五代史平話.周史.卷下:「餘將校之遷除者凡數十人,有自行間擢為主軍廂者,仍釋放趙晁囚系。」
除:chú 任命官職:除拜(授官)。除授。除書(授官的詔令)。
Ⅵ 文言文中「除」有什麼意思
除的古文解釋
chú
①<名>台階。《史記?魏公子列傳》:「趙王掃除自迎,執主人之禮,引公子就西階。」
②<動>清除,去掉。《荊軻刺秦王》:「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出師表》:「攘除奸凶,興復漢室。」
③<動>扣除。《\\[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欠我的粟,稅糧中私准除。」
④<動>逝去,過去。王安石《元日》:「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⑤<動>清理,整治。《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
⑥<介>除了,除非。《祭妹文》:「除吾死外,當無見期。」《陳州糶米》:「,則除是包龍圖那個鐵面沒人情。」
⑦<動>任命,授職。《<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李密《陳情表》:「除臣洗馬。」
【除拜】授官。范曄《後漢書?楊秉傳》:「(桓帝)七年南巡園陵,特詔秉從……及行至南陽,左右並通姦利,詔書多所除。」
【除道】修治道路。
【除宮】1.清除宮殿。司馬遷《史記?呂太後本紀》:「東牟侯興居曰:『誅呂氏吾無功,請得除。』」2.比喻宮廷易主。《後漢書?天文志上》:「是時郭皇後已疏,至十七年十月,遂廢為中山太後,立陰貴人為皇後,除之象也。」。
【除身】授官的文憑,猶今之委任狀。《宋書?顏延之傳》:「晉恭思皇後葬,應須百官,湛之取義熙元年除,以延之兼侍中」。
【除月】十二月又稱除月。
相關詩詞:
虞儔:除夜書懷
姜夔:除放自石湖歸苕溪
曾豐:除日送龍涎香與宋評事二首
韋應物:除日
楊萬里:除夜宿石塔寺
吳錫疇:除夜
黃庚:除夜即事
方干:除夜
姜夔:除夜自石湖歸苕溪 其四
陸游:除夕
徐瑞:除夜器仲孫概
方岳:除夜
Ⅶ 文言文患盜論中的除字是什麼意思
除:消除;平息。
附錄:
患盜論
【原文】
天下方患盜。或問劉子曰:「盜可除乎?」對曰:「何為不可除也?顧盜有源,能止其源,何盜之患?」或曰:「請問盜源?」對曰:「衣食不足,盜之源也;政賦不均,盜之源也;教化不修,盜之源也。一源慢,則探囊發篋而為盜矣;二源慢,則操兵刃劫良民而為盜矣;三源慢,則攻城邑略百姓而為盜矣。此所謂盜有源也。」
豐世無盜者,足也;治世無賊者,均也;化世無亂者,順也。今不務衣食而務無盜賊,是止水而不塞源也;不務化盜而務禁盜,是縱焚而救以升龠也。且律:使竊財者刑,傷人者死,兵法重矣;而盜不為止者,非不畏死也,念無以生,以謂坐而待死,不若起而圖生也。且律:使凡盜賊能自告者,除其罪,或賜之衣裳劍帶,官爵品秩,其恩深矣;而盜不應募,非不願生也,念無以樂生,以謂為民乃甚苦,為盜乃甚逸也。然則盜非其自欲為之,由上以法驅之使為也。其不欲出也,非其自不欲出,由上以法持之使留也。若夫衣食素周其身,廉恥夙加其心,彼唯恐不得齒良人,何敢然哉?故懼之以死而不懼,勸之以生而不勸,則雖煩直指之使,重督捕之科,固未有益也。
今有司本源之不恤,而倚辦於牧守,此乃臧武仲所以,辭不能詰也。凡人有九年耕,然後有三年之食;有三年之食,然後可教以禮義。今所以使衣食不足,政賦不均,教化不修者,牧守乎哉?吾恐未得其益,而漢武沈命之敝,殆復起矣。故仲尼有言:「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推而廣之,亦曰:「用兵吾猶人也,必也使無戰乎!」引而伸之,亦日:「禁盜吾猶人也,必也使無盜乎!」盍亦反其本而已矣。
爰自元昊犯邊,中國頗多盜,山東尤甚。天子使侍御史督捕,且招懷之,不能盡得。於是令州郡:「盜發而不輒得者,長吏坐之。」欲重其事。予以謂未盡於防,故作此論。
(選自《宋文鑒》卷九十五,有刪改)
【譯文】
天下正在憂心盜賊蜂起。有人問我說:「盜賊可以平息嗎?」我回答說:「為什麼不可以平息呢?但是盜賊產生也有根源,能夠阻止它產生的根源,盜賊有什麼可令人憂心的呢?」那人又說:「請問盜賊(產生)的根源是什麼?」我田答他說:「穿的吃的不足,是盜賊產生的根源;徭役賦稅不公平,是盜賊產生的根源;道德教化不開展,是盜賊產生的根源。第一個根源(指衣食不足)被忽視,就會掏別人的腰包開別人的箱櫃而成盜賊;第二個根源(指賦稅不公)被忽視,就會手拿兵刃搶劫良民而成盜賊;第三個根源(指道徳教化不開展)被忽視,就會攻佔城池劫掠百姓而成盜賊。這就是所說的盜賊也有產生的根源。」
富足的年代沒有盜賊,是生活無憂;政治修明的年代沒有盜賊,是貧富差距不大;教化盛行的年代沒有大的社會亂子,是人心順暢.如今不致力於人人豐衣足食卻致力於天下沒有盜賊,就像堵住水流卻不去堵住它的源頭;不致力於「教化」的方法使盜賊受到「感化」卻致力於用刑法禁止做盜賊。這是縱火燃燒卻要用杯水去撲滅大火。說到法律(的作用):(是)讓偷東西者受刑。將傷人者處死,其懲罰的力度夠重了;但是盜踐卻沒有因此而平息,並不是不害怕處死。只因想到無法生活下去,以為(與其)眼睜睜等待死亡。不如鋌而走險另找生路。說到法律(的規定):(是)讓聽有能夠自首的盜賊,免除他們的罪行,有的還賞賜他們穿戴佩劍,官職和實祿,其恩澤夠深了;但是盜賊卻不受招安。並非不想活命,只是想到無法安定的生活下去,以為做百姓是太痛苦,當盜賊是太快活。然而不是人民願意做強盜,而是由於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逼出來的。盜賊不來自首。也並非他們不想自首,而是由於朝廷用不合理的法令讓他們不願悔過自新。如果衣食向來能滿足他們自身需求,禮義廉恥早就充滿內心。他們就會唯恐不能列入良民的范圉,哪裡還敢如此呢?所以用死威脅他們卻不能讓他們害怕,用活命勸勉他們卻不能使他們感激奮發,那麼即使煩勞專管捕逐盜賊的官吏,加重督促逮捕盜賊的科條法令,原本就不會起太大的作用。
現在有關部門不從源頭上擔憂考慮。如一味依靠懲辦州縣地方官,這就如同說牧守捕盜不力是有罪當罰,那麼朝廷不去正本清源,養成盜賊,不是一樣有罪當罰嗎。所有百姓經過九年的拼種,就可以儲蓄足夠三年吃的余糧;有了足夠三年吃的余糧,這以後可以把禮義教給他們。如今百姓衣食不足。徭役賦稅不公平,道德教化不開展的原因,是地方官的過失嗎?我擔心這樣做(指懲辦州縣地方官)不會有什麼收效,而地方大小官吏都怕因此定為死罪而互相隱瞞:以致動亂事件增多的弊端,幾乎又要出現了。所以孔子說:「要我辦理訴訟案件,我不過也和其他辦案人員一樣;根本的辦法是要根絕訴訟。」推而廣之,也可說:「要我使用軍事手段,我不過也和其他將領一樣;根本的辦法是要根絕戰事!」再引申推廣,也可以說「要我鎮壓盜賊,我也過也和其他州縣官員一樣;根本的辦法是要根絕盜賊產生的土壤!」何不也返回到根本的治理辦法去呢?
自從西夏元昊侵擾邊境,國內盜賊蜂起。山東一帶更加厲害。天子派遣侍御吏督促逮捕,並且對它們加以招安,不能全部平息。於是下令州郡:「盜賊出現卻不能捉住,長吏要牽連受罪。」要加重其事的懲處力度。我認為在防備方面做得不夠完善,因此寫了這篇文章。
Ⅷ 古代文言文中去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中去的意思為:離去;離開。
去拼音: qù
釋義:
1.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路。~向。從成都~重慶。他~了三天,還沒回來。
2.離開:~國。~世。~職。~留兩便。
3.失去;失掉:大勢已~。
4.除去;除掉:~病。~火。~皮。這句話~幾個字就簡潔了。
5.距離:兩地相~四十里。~今五十年。
6.過去的(時間,多指過去的一年):~年。~秋(去年秋天)。~冬今春。
7.婉辭,指人死:他不到四十歲就先~了。
8.表示離開說話人所在地自行做某件事時用「去」,表示到說話人所在地參與某件事時用「來」。
9.的「去」可以一前一後同時用,表示去了要做某件事,如:他~聽報告~了。
10.用在「大、多、遠」等形容詞後,表示「非常…」,「…極了」的意思(後面加「了」):這座樓可大了~了!。他到過的地方多了~了! ⑿去聲:平上~入。
11.扮演(戲曲里的角色):在《斷橋》中,他~白娘子。
12.用在動詞後,表示人或事物隨動作離開原來的地方:拿~。捎~。
13.用在動詞後,表示動作的繼續等:信步走~(=過去)。讓他說~(=下去)。一眼看~(=上去)。
(8)文言文除擴展閱讀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上去[shàng qù]
由低處到高處去:登著梯子~。
2.去歲[qù suì]
去年。
3.去任[qù rèn]
(官吏)去職。
4.去除[qù chú]
除掉;除去:~污跡。~顧慮。
5.去路[qù lù]
前進的道路;去某處的道路:擋住他的~。
6.故去[gù qù]
死去(多指長輩):父親~快三年了。
7.除去[chú qù]
去掉;除掉:~雜草。~弊端。
Ⅸ 古文中除都有什麼意思
歸結起來有三種詞性,下面解釋可供參考~
【名】
(形聲。從阜,余聲。從「阜」,表示與地形地勢的高低上下有關。本義:宮殿的台階)
同本義〖stepsofpalace〗
除,殿階也。——《說文》。按,階級如山石之高下,故從阜。
自前殿南下椒除。——《漢書·王莽傳》
登自東除。——張衡《東京賦》
苔痕上除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陋室銘》
一般建築的台階〖stepsleadingtoahouse〗
扶輦下除,觸柱折轅。——《漢書·李廣蘇建傳》
泛指台階〖step〗
聽事前除,雨後猶濕。——《世說新語·政事》
除謂之階。——宋·李誡《營造法式》
--------------------
【動】
拜受官位〖conferaofficial〗
初除之官。——《漢書·景帝紀》。注:「凡言除者,除故官就新官也。」
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又如:除授(授予〖官職〗);除召(為任官而被召);除官(授官,除去舊職以任新職)
清除,去掉〖eliminate;getridof〗
除惡務本。——《書·泰誓》
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戰國策·燕策》
又如:根除(徹底鏟除);除惡務盡(清除邪惡勢力,務必徹底);消除(使不存在,除去)
修治、修整〖repair;mend〗
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張溥《五人墓碑記》
打掃〖sweep;clean〗
由帥其屬而修除。——《周禮·典祀》
又如:除舍(打掃房舍);除宮(打掃宮殿。比喻宮廷更換主人)
誅滅〖exterminate〗
誅亂除害。——《史記·秦始皇本紀》
又如:除殘祛暴(驅除殘暴邪惡勢力)
演算法的一種〖devide〗。把總數折為若干分。如:除法(數學名詞。算術中四則運算之一。其符號為÷。例如30÷6=5即為簡單的除法)
------------------------
【副】
不計算在內〖besides;except;withtheexception〗
而今已矣!除吾死外,當無見期。——袁枚《祭妹文》
又如:除他以外,我都認識
常跟「還」、「又」、「也」等配搭,表
已上是查出來的,請採納
Ⅹ 文言文中「除」有什麼意思
1、名詞,台階。例如:苔痕上除綠,草色入簾青。——劉禹錫《陋室銘》
2、動詞,拜受官位。例如:予除右丞相兼柩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清除。例如:然則將軍之仇報,而燕國見陵之恥除矣。——《戰國策·燕策 荊軻刺秦王》
修治、修整。例如: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即除魏閹廢祠之址以葬之。——張溥《五人墓碑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