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向類文言文
『壹』 類似「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關於志向的古文名句
有志者事竟成。——《後漢書》
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蘇軾
讀書不覺已春深,一寸光陰一寸金。——王貞白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韓愈
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顏之推
繩鋸木斷,水滴石穿。——羅大經
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鄭板橋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增廣賢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獲。——張衡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石玉昆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易經》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陸游
『貳』 志向一詞用文言文代替。
古人玩物喪志,可用「志」代替志向。
『叄』 有關理想的名言名句文言文
關於理想的名言名句文言文
NO.1 人之洗濯其心以去惡,如沐浴其身以去垢。——《朱熹》
NO.2 甜酸苦竦宜嘗遍,是非好惡總由人。出死入生寧不易,各宜努力去修身。——《曾國藩》
NO.3 高飛之鳥,死於美食;深泉之魚,死於芳餌。——《馮夢龍》
NO.4 驚覺相思不露,原來只因已入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湯顯祖》
NO.5 蒼蠅不叮無縫蛋,謠言不找謹慎人。——《增廣賢文》
NO.6 人怕三見面,樹怕一墨線。——《增廣賢文》
NO.7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馮夢龍》
NO.8 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增廣賢文》
NO.9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蘇軾》
NO.10 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為誰妍。——《曹雪芹》
NO.11 以財交者,則盡而交絕;以色交者,華落而愛渝。——《戰國策》
NO.12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增廣賢文》
NO.13 誠能體而存之,則眾善之源,百行之本。——《朱熹》
NO.14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
NO.15 太平之世無所尚,所最尚者工而已;太平之世無所尊,所尊貴者工之創新器而已。——《康有為》
NO.16 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增廣賢文》
NO.17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論語》
NO.18 富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論語》
NO.19 有子之人貧不久,無兒無女富不長。——《增廣賢文》
NO.20 二三子,以我為隱乎?吾無隱乎爾,吾無行而不與二三子者,是丘也。——《論語》
NO.21 今日所說之話,明日勿因小利害而變。——《曾國藩》
NO.22 莫道無情何必爾,自緣我輩正鍾情。——《唐寅》
NO.23 欲做精金美玉的人品,定從烈火中煅來;思立掀天揭地的事功,須向薄冰上履過。——《洪應明》
NO.24 聽言當以理觀。一聞在輒以為據,往往多失。——《曾國藩》
NO.25 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將醉;吾將醉兮發狂吟!——《羅貫中》
NO.26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蘇軾》
NO.27 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諸葛亮》
NO.28 死猶未肯輸心去,貧亦其能奈我何!——《黃宗羲》
NO.29 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亂而取之,實而備之,怒而撓之。——《孫子兵法》
NO.30 事師長貴乎禮也,交朋友貴乎信也。——《朱熹》
NO.31 與天地兮同壽,與日月兮齊光。——屈原《楚辭》
NO.32 治病須分內外科,世間妙藝苦無多。神威罕及惟關將,聖手能醫說華佗。——《羅貫中》
NO.33 故勝者不失其所守,不勝者得其所求。若是,故辯可為也。——《司馬光》
NO.34 凡天下事,慮之貴,詳行之貴,力謀之貴,眾斷之貴獨。——《曾國藩》
『肆』 關於托物言志的文言文加自己志向
周敦頤的《愛蓮說》,表達了作者在污濁的世間保持高尚的品格和堅貞的節操,委婉批評了是人趨炎附勢,追求富貴的社會現實。
『伍』 關於志向和自強的古文
《四知》譯文
大將軍鄧騭聽說楊震賢明就派人徵召他,推舉他為秀才,多次升遷,官至荊州刺史、東萊太守。當他赴郡途中,路上經過昌邑,他從前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擔任昌邑縣令,前來拜見(楊震),到了夜裡,王密懷揣十斤銀子來送給楊震。楊震說:「我了解你,你不了解我,為什麼呢?」王密說:「夜裡沒有人知道。」楊震說:「上天知道,神明知道,我知道,你知道。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拿著銀子)羞愧地出去了。後來楊震調動到涿郡任太守。他本性公正廉潔,不肯接受私下的拜見。他的子子孫孫常吃蔬菜,步行出門,他的老朋友中有年長的人想要讓他為子孫開辦一些產業,楊震不答應,說:「讓後代被稱作清官的子孫,把這個饋贈給他們,不也很優厚嗎?」
《聞雞起舞》譯文
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後,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鑽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後,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傑,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
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後,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於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後繼續前進。
《古文二則》
一. 知識積累
1. 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涉獵
祖逖
即更刮目相待
2. 填空題。
司馬光 時期 家 家,他花費19年時間主持編纂了歷史巨著《 》是繼《春秋左傳》之後,我國又一部 體通史。
3. 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
(1)卿今當塗掌事
(2)蒙辭以軍中多務
(3)但當涉獵
(4)即更刮目相待
(5)蹴琨覺
(6)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
(7)自相魚肉
(8)人思自奮
4. 翻譯句子。
(1)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2)遺民既遭殘賊
(3)大王誠能命將出師
二. 強化閱讀
閱讀下面的選文,回答 5~10題。
孫權勸學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祖逛北伐
初,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薄,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浴祭酒。進居京口,糾合驍健,言於睿曰:「音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秋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選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傑,必有望風響應者吳。」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逛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給千人謀,市三千匹,不給艷仗,使自召募。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中流擊棍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陰,起冶鑄兵,募得二千餘人而盾進。
5. 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的字詞。
(1)蒙辭以軍中多務。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
(3)中夜聞雞鳴,蹴琨覺。
(4)逖將其部曲百餘家渡江。
6. 第一則古文的篇名為「孫權勸學」,你認為文中重點刻畫的人物形象是孫權嗎?為什麼?
7. 呂蒙原本是一介武夫,而魯肅是吳國有名的謀士,但後來魯肅為何願意跟他「結友」?
8. 據歷史所記載,祖逖率軍北伐後,收復了黃河以南的大片土地。結合課文,談談他如何體現出一代名將的膽識。
9. 課文中有些語句已濃縮為成語,試著把它們寫出來,並用它們各造一個句子。
10. 讀讀這二則故事,你有什麼啟示?
三. 鏈接課外
閱讀下面的文章,回答11~15題。
聞雞起舞
逖性豁盪,不修儀檢,年十四五猶未知書,諸兄每憂之。……後乃博覽書記,該涉古
今,往來京師,見者謂逖有贊世才具。僑居陽平。年二十四。陽平辟察孝廉,司隸再辟舉秀才,皆不行。
與司空劉琨俱為司州主簿,情好綢繆,共被同寢。中夜問荒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逖、琨並有英氣,每語世事,或中宵起坐,相謂曰:「若四海鼎沸,豪傑並起,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11. 給下列各詞中的「辟」字注音、解釋:
議論精闢
辟舉秀才
辟邪
辟邪說
12.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語:
不修儀檢
贊世才具
每語世事
蹴琨覺曰
13. 據文意,解釋詞語。
荒雞
惡聲
14. 翻譯句子。
吾與足下當相避於中原耳
15. 填空題。
聞雞起 未雨綢
四海沸 一 而就
《古文二則》
一. 知識積累
1. 1. 略
2. 北宋、政治、史學、資治通鑒、編年體
3. (1)執政(2)推辭(3)廣泛瀏覽(4)重新(5)踢(6)怨恨反叛(7)殘殺、殘害(8)自己奮起反抗
4. (1)士別三日,就得重新看待了,兄長怎麼認識事物這么晚呢?(2)淪陷區的人民已遭到殘害 您如果能任命將領派出軍隊。
二. 強化閱讀
5. (1)事務( 2)廣泛閱覽群書,不深入研究 (3)醒(4)統率、率領
6. 不是,是呂蒙,因為主要寫他通過學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7. 因為呂蒙通過學習,從一介武夫轉變成為通經書、懂謀略的儒將,才受到魯肅的敬重,願與之結交。
8. 大膽進言,力主北伐。不被重用,仍矢志不渝,並身體力行,傾家資招募兵馬。
9. 吳下阿蒙;士別三日,刮目相待;聞雞起舞;自相魚肉;望風響應
10. 略
三. 鏈接課外
11. pì ,透徹;bì,徵召;bì,驅除(用於迷信語);pì,駁斥
12. 整理;幫助;往往;醒過來
13. 不到雞鳴時啼叫的雞;不吉利的鳴叫聲
14. 那時我們要是在戰場相遇,可以互相避讓啊。
15. 舞、繆、鼎、蹴
『陸』 一句形容人志向各不同的文言文
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是這句嗎?
『柒』 關於志向的文言文
<<勸學>>,學不可以已!
<<愚公移山>>
<<師說>>
<<愛蓮說>>
<<為學>>
<<陋室銘>>
======
故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弗亂其所為!
『捌』 表達清高志向的文言文有哪些
我讀過的文言文實在不多,水平有限,不見得能幫上你。
我知道的幾個裡面就是《論語》了。
『玖』 表達人往高處走的志向的古文
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歐陽修的《伶官傳序》
諸葛亮《誡外生書》
《孟子•告子下》
《呂氏春秋•誠廉》
諸葛亮《出師表》
呂 坤《呻吟語•應務》
呂蒙《破窯賦》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孟子》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恆過, 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 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伶官傳序》
嗚呼!盛衰之理,雖曰天命,豈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與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人矣。
世言晉王之將終也,以三矢賜庄宗,而告之曰:「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與吾約為兄弟,而皆背晉以歸梁。此三者,吾遺恨也。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庄宗受而藏之於廟。其後用兵,則遣從事以一少牢告廟,請其矢,盛以綿囊,負而前驅,及凱旋而納之。
方其系燕父子以組,函梁君臣之首,入於太廟,還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氣之盛,可謂壯哉!及仇讎已滅,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亂者四應,倉皇東出,未及見賊,而士卒離散,君臣相顧,不知所歸;至於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豈得之難而失之易歟?抑本其成敗之跡,而皆自於人歟?《書》曰:「滿招損,謙受益。」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故方其盛也,舉天下之豪傑莫能與之爭;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豈獨憐人也哉!作《伶官傳》。
諸葛亮《誡外生書》
夫志當存高遠,慕先賢,絕情慾,棄疑滯,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惻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細碎,廣咨問,除嫌吝,雖有淹留,何損於美趣?何患於不濟?若志不強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滯於俗,默默束於情,永竄伏於凡庸,不免於下流矣。
(宋)呂蒙正《破窯賦》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蜈蚣百足,行不及蛇,家雞翼大,飛不如鳥。馬有千里之程,無人不能自往;人有凌雲之志,非運不能騰達。文章蓋世,孔子尚困於陳邦;武略超群,太公垂釣於渭水。盜跖年長,不是善良之輩;顏回命短,實非凶惡之徒。堯舜至聖,卻生不肖之子;瞽叟頑呆,反生大聖之兒。張良原是布衣,蕭何稱謂縣吏。晏子身無五尺,封為齊國首相;孔明居卧草廬,能作蜀漢軍師。韓信無縛雞之力,封為漢朝大將;馮唐有安邦之志,到老半官無封;李廣有射虎之威,終身不第。楚王雖雄,難免烏江自刎;漢王雖弱,卻有河山萬里。滿腹經綸,白發不第;才疏學淺,少年登科。有先富而後貧,有先貧而後富。蛟龍未遇,潛身於魚蝦之間;君子失時,拱手於小人之下。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長;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昔時也,余在洛陽。日投僧院,夜宿寒窯,布衣不能遮其體,淡粥不能充其飢;上人憎,下人厭,皆言余之賤也。余曰:「非吾賤也,乃時也,運也,命也。」余及第登科,官至極品,位列三公。有撻百僚之杖,有斬鄙吝之劍。出則壯士執鞭,入則佳人捧秧袂。思衣則有綾羅錦緞,思食則有山珍海味。上人寵,下人擁,人皆仰慕,言余之貴也。余曰:「非吾貴也,乃時也,運也,命也。」蓋人生在世,富貴不可捧,貧賤不可欺。此乃天地循環,終而復始者也。
孟子 告子下
任人有問屋廬子曰:"禮與食孰重?"曰:"禮重。""色與禮孰重?"曰:"禮重。"曰:"以禮食,則飢而死;不以禮食,則得食,--必以禮乎?親迎,則不得妻;不親迎,則得妻,--必以禮乎?"屋廬子不能對,明日之鄒,以告孟子。孟子曰:"於答是也何有?不揣其本而齊其末,方寸之木可使高於岑樓。金重於羽者,豈謂一鉤金與一輿羽之謂哉?取食之重者與禮之經者而比之,奚翅食重?取色之重者與禮之輕者而比之,奚翅色重?"往應之曰:"兄之臂而奪之食,則得食;不則不得食,--則將之乎?逾東家牆而摟其處子,則得妻;不摟則不得妻,--則將摟之乎?"
曹交問曰:"'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孟子曰:"然。""交聞文王十尺,湯九盡,今交九尺四寸以長,食粟而已,如何則可?"曰:"奚有於是?亦為之而已矣。有人於此,力不能勝一匹雛,則為無力人矣。今日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亦為烏獲而已矣。今曰舉百鈞,則為有力人矣。然則舉烏獲之任,是變為烏獲而已矣。夫人豈以不勝為患哉?弗為耳。徐行後長者謂之弟,疾行先長者謂之不弟。夫徐行者,豈人所不能哉?所不為也。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子服堯之服,誦堯之言,行堯之行,是堯而已矣。子服桀之服,誦桀之言,行桀之行,是桀而已矣。"曰:"交得見於鄒君,可以假館,願留而受業於門。"曰:"夫道,若大路然,豈難知哉?人病不求耳。子歸而求之,有餘師。"
公孫導問曰:"高子曰:'《小弁》,小人之詩也。'"孟子曰:"何以言之?"曰:"怨。"曰:"固哉,高叟之為《詩》也!有人於此,越人關弓而射之,則已談笑道之;無他,疏之也。其兄關弓而射之,則已垂涕泣而道之;無他,戚之也。《小弁》之怨,親親也。親親,仁也。固矣夫,高叟之為《詩》也!"曰:"《凱風》何以不怨?"曰:"《凱風》,親之過小者也。《小弁》,親之過大者也。親之過大而不怨,是愈疏也。親之過小而怨,是不可磯也。愈疏,不孝也。不可磯,亦不孝也。孔子曰:'舜其至孝矣~五十而慕。'"
宋將之楚。孟子遇於石丘,曰:"先生將何之?"曰:"吾聞秦、楚構兵,我將見楚王說而罷之;楚王不悅,我將見秦王說而罷之。二王我將有所遇焉。"曰:"軻也請無問其詳,願聞其指。說之將何如?"曰:"我將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則大矣,先生之號則不可。先生以利說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悅於利,以罷三軍之師,是三軍之士樂罷悅於利也。為人臣者,懷利以事其君;為人子者,懷利以事其父;為人弟者,懷仁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懷仁義以相接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孟子居鄒。季任為任處守,以幣交,受之而不報。處於平陸,儲子為相,以幣交,受之而朱報,他日由鄒之任,見季子;由平陸之齊,不見儲子。屋廬子喜曰:"連得間矣。"問曰:"夫子之任見季子,之齊不見儲子,為其為相與?"曰:"非也。《書》曰:'享多儀,儀不及物,曰不享,惟不役志於享。'為其不成享也。"屋廬子悅。或部之,屋廬子曰:"季子不得之鄒,儲子得之平陸。"
淳於髡曰:"先名實者,為人也。後名實者,自為也。夫子在三卿之中,名實未加於上下而去之,仁者固如此乎?"孟子曰:"居下位,不以賢事不肖者,伯夷也。五就湯,五就桀者,伊尹也。不惡污君,不辭小官者,柳下惠也。三子者不同道,其趨一也。一者何也?曰:仁也。君子亦仁而已矣。何必同?"曰:"魯繆公之時,公儀子為政,子柳、子思為臣,魯之削也滋甚。若是乎賢者之無益於國也!"曰:"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不用賢則亡,削何可得與?"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綿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睹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曰:"孔子為魯司寇,不用;從而祭燔肉不至;不稅冕而行。秒吞者以為為肉也,其知者以為為無禮也。乃孔子則欲以微罪行,不欲為苟去。君子之所為,眾人因不識也。"
孟子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天子諸侯,曰巡狩。諸侯朝於天子,曰述職。春省耕而補不足,斂而助不給。入其疆,土地辟,田野治,養老尊賢,俊傑在位,則有慶,慶以地。入其疆,土地荒蕪,遺老失賢,掊克在位,是有讓。一不朝則貶其爵,再不朝則削其他,三不朝則六師移之。是故天子討而不伐,諸侯伐而不討。五霸者,摟諸侯以伐諸侯者也。故曰:五霸者,三王之罪人也。五霸桓公為盛。葵丘之會諸侯,束性載書而歃血。初命曰:'為所欲為不孝,無易樹子,無以妾為妻。'再命曰:'尊賢育才,以彰有德。'三曰:'敬老茲幼,無忘賓旅。'四命曰:'士無世官,官事無攝,取士必得,無專殺大夫。'五命曰:'無曲防,無遏,無有封而不告。'曰:'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後,言歸於好。'今之諸侯皆犯此五禁,故曰:今之諸侯,五霸之罪人也。長君之惡,其罪惡小。逢君之惡性循環,其罪大。今之大夫,皆逢君之惡,故曰:今之大夫,今之諸侯之罪人也。"
孟子曰:"今之事君者曰:'我能為君闢土地,充府庫。'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曲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富之,是富桀也。'我能為君約與國,戰必克。'今之所謂良臣,古之所謂民曲也。君不鄉道,不志於仁而求為之強戰,是輔桀也。由今之道,無變今之俗,雖與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
白圭曰:"吾欲二十而取一,何如?"孟子曰:"子之道,貉道也。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曰:"不可。器不足用也。"曰:"夫貉,五觳不生,惟黍生之。無城郭宮室、宗廟祭祀之禮無諸侯幣帛饔飧,無百官有悟,故二十取一而足也。今居中國,去人倫,無君子,如之何其可也?陶以寡,且不可以為國,況無君子乎?欲輕之於堯、舜之道者,大貉小貉也。欲重之無堯、舜之道者,大桀、小桀也。"
白圭曰:"丹之治水也,愈於禹。"孟子曰:"子過矣。禹之水,水之道也,是故禹以四海為壑。今吾子以今國為壑。水逆行,謂之洚水。洚水者,洪水也,仁人之所惡也。吾子過矣。"
孟子曰:"君子不亮,惡乎執?"
魯欲使樂正子為政。孟子曰:"吾聞之,喜而不寐。"公孫丑曰:"樂正子強乎?"曰:"否。""有知慮乎?"曰:"否。""多聞識乎?"曰:"否。""然則奚為喜而不寐?"曰:"其為人也好善。""限善足乎?"曰:"好善優於天下,而況魯國乎?夫苟好善,則四海之內,皆將輕千進而而來告之以善。夫苟不好善,則人將曰:',予既已知之矣。'之聲音顏色,距人於千里之外。土止於千里之外,則讒謅而庚之人至矣。與讒謅面庚之人居,國欲治,可得乎?"
陳子曰:"古之君子何如則仕?"孟子曰:"所就三,所去三。迎之致敬以禮,言將行其言也,則就之;禮貌未衰,言弗行也,則去之。其次,雖未行其言也,迎之致敬以有禮,則就之;禮貌衰,則去之。其下,朝不食,夕不食,飢狐不能出門戶。君聞之,曰:'吾大者不能行其道,又不能從其言也。使飢餓於我土地,吾恥之。'周之。變可受也,免死而已矣。"
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盤骨,兒其體膚,空管其身行,指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然後知生於憂患難與共,而死於安樂也。"
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