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美術特色作品

美術特色作品

發布時間: 2020-12-04 19:55:14

⑴ 中國民間美術的特點

中國民間美術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

民間美術與民俗活動關系極為密切,如民間的節日慶典、婚喪嫁娶、生子祝壽、迎神賽會等活動中的年畫、剪紙、春聯、戲具、花燈 、扎紙 、符道神像 、服裝飾件 、龍舟綵船、月餅花模、泥塑等以及少數民族民俗節日中的服飾、布置等。

民間美術分布於各地,因地域、風俗、感情、氣質的差異又形成豐富的品類和風格。但它們都具有實用價值與審美價值統一的特點。

另外 ,它們的製作材料大都是普通的木、布、紙、竹、泥土,但製作技巧高超、構思巧妙,擅長大膽想像、誇張,且常用人們熟悉的寓意諧音手法,積極樂觀、清新剛健、淳樸活潑,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憧憬與理想,富有浪漫主義色彩,讓人有更多的喜慶感覺。

(1)美術特色作品擴展閱讀

民間美術品種極多,且目的、用途各不相同,如有供賞玩的造型藝術,亦有以實用為主的工藝品。總的來說,可分為:

1、繪畫:其中包括版畫、年畫、建築彩畫、壁畫、燈籠畫、扇面畫等。

2、雕塑:有彩塑( 奇觀彩塑 、 小型泥人)、建築石雕、金屬鑄雕、木雕、磚刻、麵塑、琉璃建築飾件等。

3、玩具:包括泥玩具、陶瓷玩具、布玩具、竹製玩具、鐵制玩具、紙玩具、蠟玩具、活動玩具等。

4、刺綉染織:包括蠟染、印花布、土布、織錦、刺綉、挑花、補花等。

5、服飾:包括民族服裝、兒童服裝、嫁衣、綉花荷包、鞋墊、首飾、絨花絹花等。

⑵ 體現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畫什麼

禮服設計奧運會頒獎禮儀服裝共有十六款。其中男裝一款作為升旗手制服。女裝十五款分為五個系列,每一系列分別按照嘉賓引導員、運動員引導員和托盤員的不同職能設計了三個不同款式。在奧運會的302場和殘奧會的472場頒獎儀式上,這五個系列的禮服將分別出現在不同的場館及比賽中。 系列一:「青花瓷」系列設計靈感取自世界聞名的中國青花瓷器。中國傳統亂針綉的運用形象逼真地再現了青花瓷的暈染效果。魚尾裙的廓形設計凸顯了中國女性的柔美曲線。青花瓷系列將使用在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順義水上公園和青島等所有水上項目的頒獎儀式中。 系列二:寶藍系列採用溫潤典雅的寶藍色作為禮服主色,腰間飾有採用傳統盤金綉製作的腰封,圖案選用最具中國傳統文化審美意趣和美好願望的吉祥紋樣——江山海牙紋、牡丹花紋,凸顯了鮮明的中國特色和民族風格。同時也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了中國最高超的刺綉工藝。中式的立領配以西式的肩部設計盡現中國女性落落大方的高貴氣質。身著寶藍色禮服的頒獎儀式專業志願者將會出現在體操、室內球類比賽和擊劍等項目的頒獎現場。 系列三:國槐綠系列絲緞禮服寓意蓬勃朝氣的生命和鬱郁蔥蔥的環境,體現了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美好願望及堅守「綠色奧運」的決心。立體銀線綉制的吉祥牡丹和契合女性柔美曲線的捲曲花紋,更顯身段的婀娜多姿和東方女性的恬靜氣質。在自行車、射擊、現代五項等項目的頒獎儀式上將會使用綠色系列。 系列四:「玉脂白」系列巧妙地呼應了奧運獎牌金鑲玉的理念,彩綉腰封和玉佩的設計,既是中國玉文化的完美再現又是對傳統旗袍設計的一次創新。層次豐富的綠色與牙白色絲綢面料的質感完美搭配,更突出了中國女性內斂、含蓄的特質。該系列將出現在國家體育場、所有的室外球類比賽以及香港馬術比賽中。 系列五:粉紅色系列以傳統盤金綉工藝製作的寶相花圖案腰飾,分割出完美的人體比例。領部的設計突出了頸部的優美線條。粉色系列服裝將主要出現在拳擊、舉重、摔跤等力量型比賽中,以粉色的柔美來中和比賽的陽剛之氣。 升旗手服裝:與青花瓷禮服遙相呼應的升旗手服裝,在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又不失陽剛之氣,將出現在所有的奧運會和殘奧會比賽場館中。 所有的奧運禮服和升旗手制服都綉有「Beijing 2008」的字樣。

⑶ 表現民俗風情的美術作品有哪些

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普及的民間傳統裝飾藝術之一。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現在已發現的最早剪紙實物是南北朝墓葬中的動物花卉團花,學者們則認為可推溯到漢唐婦女使用金銀箔剪成方勝貼在鬢角為飾的風俗,而雖已找到蔡倫以前的東漢紙張實物,嚴格意義上的剪紙恐不會早於漢朝。早期的剪紙大約跟道家祀神招魂祭靈有關,例如杜甫詩中就有「暖湯濯我足,剪紙招我魂」的明確記載。今日苗族仍有年節剪鬼神之形貼於牛欄或門上的巫術習俗。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現在,剪紙更多地是用於裝飾。剪紙可用於點綴牆壁、門窗、房柱、鏡子、燈和燈籠等,也可為禮品作點綴之用,甚至剪紙本身也可作為禮物贈送他人。人們以前還常把剪紙作綉花和噴漆藝術的模型。 熟練的民間藝人只打腹稿就直接用剪刀把紙剪成圖形,專業藝人則有用刻刀在蠟板上製作者,稱「刻紙」。經起稿、剪刻、粘貼、揭離、修整而成,可以一次刻透多層紙,而提高產量。 剪紙因材料單薄,多用滿幅鋪排勻稱而物像互相串連的平面構圖法,形象多富裝飾性,避免大塊黑白,用精緻花紋點綴裝飾主體人物。聰明的藝人在表現「貓捕鼠」時竟創造出「鼠在透明貓腹」的奇特效果,天真爛漫的風格十分耐人尋味。平面重疊鋪陳的手法不僅造成濃烈的民族風味,並且擴大了畫面的容量、提高了剪紙的表現力。絕大多數剪紙都並不追求嚴格寫實,而是群眾心目中的意象的表現,例如陝西剪紙的牛,把牛身上的漩毛做極度誇張而成為牛身上的裝飾花紋,既增添了視覺的動感變化,又加強了形式美感。 「民間藝術」是藝術領域中的一項分類,依照字面上來看就是「某某藝術」的一種表現形式,而冠上「民間」字樣,顯然是要與所謂的「宮廷藝術」與「貴族藝術」等有所區隔。不過姑且不論「民間藝術」的領域有多廣,其基本架構「某某藝術」的重點在於「藝術」,因此我們有必要先了解有關於藝術的含意。《辭海》(台灣中華書局)中有如下的定義:「藝術」(Art)一、廣義:凡含技巧與思慮之活動及其製作,如機械、工匠、建築、房屋之類,皆稱藝術;義與技術相當。二、狹義:指含美的價值之活動,或其活動之產物;意義與美術(fine art)同。可見藝術是指學問與技術而言,也可謂是「巧藝」或「工藝」。這可從周朝的六種技藝(六藝:禮、樂、射、御、書、數),以及《周禮》鄭氏注國學基本叢書中有關「百工」的記事,得知藝術本來的意義就是指「工藝」,而我們從古書中可以歸納出以下之定義: 1. 工藝是指生活所必備的知識。 2. 工藝是指人類製作生活用具之事。 3. 工藝是指考慮材料與加工技術以人工的方式製作器物之事。 4. 工藝是指熟練精巧的技術。 由以上所列對於藝術的定義,再冠上「民間」而成「民間藝術」,就不難理解「民間藝術」其實就是「民間工藝」,而有別於「貴族工藝」、「機械工藝」、「產業工藝」、「美術工藝」、「現代工藝」等藝術領域。舉凡在民間形成、發展並廣為流傳的各種通俗的傳統藝術以及具有民間色彩的技術與藝能,例如傳統工藝、戲曲、舞蹈、音樂、雕塑、編織、中國結、剪刻、木偶、魔術、雜技、原住民文化……等等,都屬於民間藝術。 「皮影」是對皮影戲和皮影戲人物(包括場面道具景物)製品的通用稱謂。中國皮影藝術,是我國民間工藝美術與戲曲巧妙結合而成的獨特藝術品種,是中華民族藝術殿堂里不可或缺的一顆精巧的明珠。 皮影戲是讓觀眾通過白色布幕,觀看一種平面偶人表演的燈影來達到藝術效果的戲劇形式;而皮影戲中的平面偶人以及場面道具景物,通常是民間藝人用手工,刀雕彩繪而成的皮製品,故稱之為皮影。 皮影戲是我國出現最早的戲曲劇種之一。它的演出裝備輕便,唱腔豐富優美,表演精彩動人。千百年耒,深受廣大民眾的喜愛,所以流傳甚廣。不僅如此,皮影戲還對國內外文化藝術的發展起過一定的作用。有不少新的地方戲曲劇種,就是從各路皮影戲唱腔中派生出來的。中國皮影戲所用的幕影演出原理,以及皮影戲的表演藝術手段,對近代電影的發明和現代電影美術片的發展也都起過先導作用。西方世界從十八世紀的歌德到後來的卓別林等世界文化名人,對中國皮影戲藝術都曾給予過高度的評價。建國後,毛澤東、周恩來等國家領導人,也曾多次以皮影戲來招待國內外賓客。然而,皮影戲藝術在遭遇「文革」劫難之後,瀕危的處境至今未能扭轉。 至於皮影戲中人物、景物的造型與製作,卻又是屬於我國的民間美術范疇。它的藝術風格,在民族藝苑裡也是獨樹一幟。它為了適應皮影戲的幕影表現形式,採取了抽象與寫實相結合的手法,對人物及場面景物進行了大膽的平面化、藝術化、卡通化、戲曲化的綜合處理。其臉譜與服飾造型生動而形象,誇張而幽默。或純朴而粗獷,或細膩而浪漫。再加上雕功之流暢,著色之艷麗,通體透剔和四肢靈活的工藝製作效果,著實能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皮影人製品(簡稱影人)不只是用於皮影戲的演出,而且每個人都可以用雙手耍玩娛樂,還可以置於窗前或白牆之上,作為室內藝術裝飾。由於皮影造型古樸典雅,民族氣味濃厚,既具有藝術欣賞性又有收藏價值,所以國內外很多博物館、收藏家、藝術工作者和皮影愛好者都藏有中國皮影。在國際交往中,也常有國人以中國皮影為上等禮品贈與國際友人。 中國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據考證,從商代開始就有人用金銀箔、皮革或絲織品進行鏤空刻花製作裝飾品,後來在公元 105 年,蔡倫改進和推廣前人的經驗開始大量造紙,這種鏤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從而誕生為現在的剪紙藝術。 風箏 風箏起源於中國,是目前世界風箏界一致公認的結論。中國最早的風箏是由古代的科學家墨翟製造的,早期風箏主要是用在軍事方面的,從晚唐開始逐漸被當成玩具使用,現在中國的風箏一部分還出口日本、朝鮮、歐洲等國家。 春節習俗:舞獅子 圍繞著春節,幾千年來形成了許多風俗習慣。有些習俗,如接神、敬天等,帶有迷信色彩。隨著人們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已逐漸被淘汰了,有的習俗,賦予了新的內容,如燃放鞭炮、張貼春聯和年畫、耍龍燈、舞獅等等,迄今仍廣為盛行。 舞獅子 每當「爆竹一聲除舊歲」時,在我國廣闊的土地上,傳統的舞獅活動就伴隨著送暖的春風和歡樂的鑼鼓,出現在城鎮和農村。為一年一度的新春佳節,增添了濃郁的歡樂氣氛。 舞獅是我國一項傳統的民間體育活動,起源於南北朝時代。 據傳,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公元466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陽還使用了象軍參戰。這支象軍由於士兵持著長矛騎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僅僅擁有短兵器的敵方,連接近它都很困難,宋軍的士兵開始吃了大虧。後來,先鋒官振武將軍宗愨想了個辦法。他說,百獸都害怕獅子,大象大概也不會例外。於是,連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許多假獅子,塗上五顏六色,又特別張大了嘴巴。每一個「獅子」由兩個戰士披架著,隱伏草叢中。他還在預定的戰場周圍,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敵方驅象軍來攻,宗愨用弓放出了假獅子,這種「雄獅」一個個翻動著斗大的血口,張牙舞爪直奔大象。 大象嚇得掉頭亂竄,宗愨又乘機指揮士兵萬弩齊放,受驚的大象頓時沒命地向四處奔跑,不少跌到陷井裡,人和象俱被活捉。……從此,舞獅首先在軍隊中流行,然後傳到民間。唐代詩人白居易的《西涼使》中就有「假面胡人假面獅,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帖齒,奮起毛衣擺雙耳……」。可見,在唐代已有類似現代的獅子舞了。 為什麼在春節期間人們喜歡舞獅子呢?據說,明朝初年,廣東佛山地區出現了一頭怪獸,每逢年歲將盡,則在佛山郊區出現,到處糟踏莊稼,殘害人畜,鄉農不勝其苦人們就把竹篦紮成若干頭獅子模型,並塗上各種斑駁的顏色,事前布置好,當怪獸出現時,鑼鼓齊鳴,群獅奮舞,一齊朝著那頭怪獸進發,那怪獸驚恐萬狀,掉頭就跑,爾後,當地鄉民認為獅子有驅邪鎮妖之功,有吉祥之兆。於是,每年春節打鑼鼓,挨家挨戶,舞獅拜年,以示消穴除害,預報吉祥之意。 舞獅子,除春節外,在喜慶的日子裡,也常以舞獅助興。民間一般舞獅由兩人合作扮一頭大獅子(有的地區稱太獅),一人扮作一頭小獅子(有的地區稱少獅),另一人扮武士,手拿綉球作引導,並先開拳踢打,以誘引獅子起舞。獅子隨著鼓點的快、慢、輕、重,忽而翹首仰視,忽而回頭低顧,忽而回首匍伏,忽而搖頭擺尾,千姿百態,妙趣橫生,在模仿動作上,有舐毛、擦腳、搔頭、洗耳、朝拜、翻滾等動作;在技巧上,有上樓台、過天橋、跨三山、出洞、下山、滾球、吐球和采青等

⑷ 揚州八怪的繪畫作品有什麼特色

清代中期,南方商業城市揚州,富商聚集,人文薈萃,經濟、文化迅速發展,成為東南沿海地區的一大都會。各地畫家亦紛至沓來,賣畫獻藝,揚州八怪就是其間最著名的一批畫家。「八怪」並不限於8個人,而是代表了藝術個性鮮明、風格怪異的一批畫家。他們接過石濤、朱耷的旗幟,重視生活感受,強調抒發性靈,作品多寫梅、蘭、竹、石,善於用潑墨寫意,具有較深刻的思想和熾熱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異,在畫壇上獨樹一幟,富有新意。主要畫家有金農、黃慎、汪士慎、李鱓、鄭燮、李方膺、高翔、羅聘以及華嵒、高鳳翰、邊壽民、閔貞、陳撰等人。這些畫家多有相近的生活經歷和社會體驗,或宦途失意、被貶遭黜,或功名不就、一生布衣;或出身貧寒、賣畫為生,他們對腐敗的官場、炎涼的世態、民間的疾苦都有切身的體會,其性格、行徑也比較獨特,或迂怪、或狂放、或高傲、或孤僻,寄情於畫,遂形成藝術上的「怪」。他們多取梅、蘭、竹、菊和山石、野花、蔬果為題材,以寓意手法比擬清高的人品、孤傲性格、野逸的志趣,使作品具有較深的思想性和激盪難平的情愫。藝術形式上繼承陳淳、徐渭、石濤、朱耷的水墨寫意傳統,不拘成法,潑辣奔放,自由揮灑,進一步發展了破筆潑墨技法,形成個性鮮明、神韻獨具的風格。「八怪」之中,金農的水墨梅、竹、人物、山水,鄭燮的蘭、竹,汪士慎和李方膺的墨梅,李鱓的寫意花卉,黃慎和羅聘的人物,華嵒的小寫意花鳥等成就最為突出,對後世有深遠影響。

此一時期揚名畫壇的還有鎮江地區的張崟、顧鶴慶創立的丹徒派(亦稱京江派、鎮江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頭畫派,擅長肖像的丁皋,以花鳥、竹石見稱的沈銓、張錫寧、張崟等,兼長金石學的山水畫家黃易、奚岡、趙之琛等。

⑸ 我國傳統民間工藝美術作品有哪些

中國具有文化特色的工藝作品有:刺綉、剪紙、面人兒、皮影、雕刻、陶瓷等物件,現在可見的可以以禮品呈現的工藝美術作品就是刺綉,刺綉作為文化工藝品,呈現的作品還是很有內涵的,作為特色的工藝禮品,刺綉呈現的文化特點是很獨特的。相對也是傳承的比較保守的工藝品,很好的保護好了傳統的文化藝術。刺綉是已知絕對能稱的上工藝品的東西。

⑹ 宣和畫譜的作品特色

就書中所闡發的繪畫思想而言,並無多大創造性,此書確實不以理論見長,但其編寫也有很多值得注意的特色。
1. 歷來繪畫中,禮教性與宗教性就很難統一,而《宣和畫譜》中則認為道釋像與儒冠風儀都能使人瞻之仰之,讓人看出在宋代三教合一的態度下,孔子和莊子相調和,所造就的儒道互補理論在繪畫領域的表現。
2. 宋人沒有唐人因國勢強盛而自然生出的氣度,而以傳統的夷夏觀立論,不無歧視之意。但游牧民族在與漢族爭奪生存空間的戰爭中卻經常處於優勢地位。北宋經濟文化高度發達,但武力不濟,就在《宣和畫譜》成書不久後,女真南侵攻破開封,徽宗與欽宗都成了金兵的俘虜,大量文物被焚或被掠,「尊華夏化原之信厚」成了極大的諷刺。
3. 山水論述中表現了其受文人畫影響的特點。所列名家中將郭熙與王詵二人共列,既反映出此文作者的進化觀,也可看出取郭、王二人,是承認了院畫與文人畫結合的作品風格,後面所評的或失之工或失之拙,可也證工、拙之間且富文人氣的作品最為所尚。
4. 由於此書的官方性質,所論多衍化上古所論及孔子思想,其所發的繪畫有補於世,而非審美意義的見解也可看做是以張彥遠為代表的繪畫功能論的延伸、發展。
5. 《宣和畫譜》將墨竹專列為一體,是由於其是文人畫擅長的題材,且幾乎為文人所專有,因而順應其發展所為。這種對文人畫的態度和認識,也可見此書的包容性。
6. 《宣和畫譜》還常引儒家經典論述以見權威性,為的是提高繪畫作為「小道」的地位。因為我國以文體定尊卑的觀念根深蒂固,「藝」更在「文」之下。提高繪畫的地位就是提高畫家的地位。所以也可見作者的良苦用心,而非單純的迂腐之論。
7. 另外,雖說畫院最重形似,而《宣和畫譜》論畫則貫穿著神似高於形似的思想,透出以「氣韻生動」為標准來衡量繪畫高下之意。
意義:《宣和畫譜》產生的時期,正值北宋畫院制度最完備,院畫創作達到高峰之時,也是最高統治者對歷代繪畫名作盡力搜羅、庫充最富的時期。憑借這種種條件,才成就了這一著作,作為官方之著,理論的創新或許不算多,而其著錄之完備,篇幅之大,卻不失為巨著,對了解、研究繪畫史有不可忽視的功用。

⑺ 文藝復興時期的美術作品的特點

文藝復興的藝術有一個顯著的特點:現實與人文。文藝復興所有的創作大都圍繞著這個主題。這包括了人的感觀,人的信仰,人的性慾,以及人的世界觀。這時期的作品都要求打破封建神權,打破封建的禁慾主義。打破封建制度對人精神甚至是肉體的封鎖。這時期有很大部分的作品以宗教為主,許多評論說是借宗教作為盾牌。我反對這種說法,對西方世界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宗教信仰在西方是占據著他們很大一部分的生活。文藝復興時期的宗教藝術,歸根究底可以說是一種人的宗教藝術,而不是封建制度下教會的宗教藝術。這一點要首先明確。

而文藝復興時期藝術技法上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寫實傳真為首務,開創了基於科學理論和實際考察的表現技法,如人體解剖和透視法則等。在風格和技法上更注重色彩的協調和自然,不拘一格。在建築藝術方面,它以恢復古典建築傳統為首任,同時著重探討建築美感的理性法則。

文藝復興的分期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義大利文藝復興的開端(13世紀末-14世紀上半葉):這一時期是藝術家們對新的藝術精神和元素的探索階段。這時的藝術還不成熟,尚未形成理想化的規范,卻能體現出藝術家們對新的藝術技法的追求。如何更真實地反映畫面上的內容?成為當時義大利藝術家所關注的核心。於是他們開始著手研究古代雕刻,研究希臘羅馬的繪畫風格,形成了嶄新的寫實風格。對這種新風格起決定性影響的人,是佛羅倫薩畫家喬托(Giotto di Bondone1266—1337);其代表作有:《逃亡埃及》、《猶大之吻》等。喬托被視為西方繪畫的開創性大師,他是第一個把寫實風格和明暗遠近法結合起來的藝術家,邁出了繪畫中關鍵性的一步。此外,他還把優美的敘事同忠實的觀察結合起來,使繪畫不再是文字的簡單圖解,具有了獨立的意義。但無可否認,喬托作為文藝復興初始期的探索者,其對構圖的空間關系,對色彩的處理,甚至對明暗對比等等技法仍然是比較幼稚的,但作為開創歷史的先河,喬托對後世的影響還是受到世人的肯定的。

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的美術(15世紀):義大利早期文藝復興美術的進展構成了非常錯綜復雜的場景。這是一個許多地域性藝術流派誕生與繁榮的時期折射一個各種思潮積極地互相影響與展開斗爭的時期。在這個百花爭研的時代,注重空間透視表現和人物堅實造型,以及善用線條則是他們共有的特色。其中最著名的三位大師是建築師布魯內萊斯基、雕塑家多納太羅和畫家馬薩喬。這里主要介紹畫家馬薩喬。馬薩喬Masaccio(1401—1428), 其代表作《出樂園》和《納稅錢》等;馬薩喬的藝術成就標志著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繪畫的繁榮期的到來。是文藝復興時代繪畫中現實主義的奠基者。馬薩喬以科學探索的精神,將解剖學、透視學的知識運用於繪畫。它的人物較之喬托的更加真實有力,同時他也是文藝復興畫家中第一個掌握透視法的人,第一個能在衣紋之下隱顯人體結構的人和第一個廣泛運用明暗對比手法的人。馬薩喬還把風景放進他的構圖,使風景具有壯麗的、概括的、真實的性質,他藉助於風景來擴大畫面范圍,賦予畫面以遼闊的空間感。他的貢獻,其一在於以科學的態度對畫面(人物)進行更真實的描寫與刻畫,其二在於把風景與人物互相配合,相得益彰。這為文藝復興高潮的到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義大利文藝復興盛期的美術(16世紀上半葉):盛期文藝復興是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全盛時期,這時由於種種的社會及政治原因,藝術家們已不再滿足於個人技巧和手藝,競爭激勵他們在自然科學和文化藝術各領城中廣泛探索,力爭獲取更大的成就。他們在前輩藝術家探索的基礎上進行了概括和總結,使藝術在16世紀初達到了高度成熟完美的境界。不但題材從宗教內容擴大到現實生活,而且對自然景色也開始加以觀注,他們塑造的形象更完美,更具有復雜的個性和心理待點。如果說早期文藝復興藝術家主要探索透視、解剖等科學法則,那麼盛期大師在把握了這些法則後不再受其限制,而是更強調視覺效果,探索作品的戲劇性和新的藝術語言。可以說,盛期的美術是藝術與科學的完美結合。這時期出現了許多經典的大師,如達.芬奇、米開朗基羅、拉斐爾、布拉曼特、提香等等。他們不但把美術技法發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對於美術理論的建設,也建下了不朽的功勛。這里選取畫家達·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 作為主要介紹的對象,其代表作有《蒙娜·麗薩》和《最後的晚餐》等等,達·芬奇的天才不限於藝術,在數學、機械工程、醫學、地質學等方面也有所反映。在美術方面,達·芬奇總結了15世紀藝術家的研究成果,在繪畫構圖、明暗、透視、色彩等方面都有所建樹。他最獨特的藝術語言是運用明暗法創造平面形象的立體感。,達·芬奇曾說過:「繪畫的最大奇跡,就是使平的畫面呈現出凹凸感。」他使用圓球體受光變化的原理,首創明暗轉移法(亦稱明暗漸進法),即在形象上由明到暗的過渡是連續的,像煙霧一般,沒有截然的分界,《蒙娜麗莎》是這種畫法的典範之作。而《最後的晚餐》的驚艷之處,更在於大師在畫面中對人物表情的掌握,這是歷史的創舉,過去的美術作品,無論構圖或畫面的技巧如何,但對人物的表情刻畫總顯得僵硬呆板,大師作出這種歷史性的創舉,正是得益與大師對人體解剖學的深厚認識,對人體面部表情肌活動的掌握,以及對人體解剖及人體比例的深厚功底。此外,達·芬奇在美術理論方面也有許多卓越的見解。他認為:繪畫優於其他任何藝術,因為它包容了世間的一切,畫家的心就象鏡子一樣能真實地反映這個世界,把普遍的自然變為第二自然。可以說,達·芬奇不僅是整個文藝復興時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世界美術史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此外還有另一個偉大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 (Michelangelonaroti 1475-1564年)。 過往在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中,對米開朗基羅的人生有過深刻的描寫。作為一個文藝復興鼎盛時期的大師,他除了擁有絕頂的天才,超卓的成就,其與眾不同之處,正是他生命中的悲劇色彩(這在羅曼羅蘭的《巨人三傳》 中自有詳述,此處不再多提)。他經歷人生坎坷和世態炎涼,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帶有戲劇般的效果、磅礴的氣勢和人類的悲壯。其雕刻方面的代表作有《大衛》、《摩西》等等,繪畫的代表作有《創世紀》、《末日的審判》。在他的兩幅經典壁畫中,人物的繁多、磅礴的氣勢是一個顯著的特徵。但既便如此,每個人物所表達的故事仍然錯落有致。充分表現了人物本身的性格特點,多而不亂。

⑻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的繪畫作品各有哪些特色

巴比松畫派的畫家的繪畫作品各有特色。狄亞茲(1808年—1876年)的風景畫注重光色的變化;版特羅容(1810年—權1865年)擅長畫動物,尤其擅長畫牛;杜比尼(1817年—1878年)不斷探索景物的空間效果和光的反射,以求表現出景物瞬間的印象,這對後來的印象主義繪畫影響很大。

⑼ 繪畫作品都分哪幾大風格都分別有什麼特點

繪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發展至今經過了很多變化和發展,現代繪畫藝術可謂是豐富多樣,而繪畫的藝術形式更是層出不窮。十九世紀末以前,架上繪畫幾乎很完美地體現了文藝復興所賦予它的歷史地位。雖然後來相近的藝術門類的界限逐漸被淡化,繪畫與雕塑、雕塑與建築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現代藝術也不再局限於繪畫這一種形式,現代繪畫作為一種純藝術的發展過程,在繪畫史上無疑證明了它的偉大。同時,偉大中所包涵的自由多變的藝術形式給以後的藝術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在那個最初的藝術革命的年代,不同年齡、不同文化的藝術家得到了不同的東西,他們辛苦地探索,賦予了藝術多種美學形式。
(一)印象主義
印象主義是十九世紀中葉繼現實主義運動之後出現的新的藝術運動。一批藝術家開始擺脫室內繪畫的束縛,走到室外直接面對自然寫生。當時正值資本主義向西方擴張,使東方藝術和文明得以展現與西方人眼前,印象派就是受到中國傳統繪畫和日本浮世繪的影響應運而生了。
如果說文藝復興是近代繪畫的開端,確立了科學的繪畫體系,將透視、解剖等科學理論運用繪畫當中,那麼印象派則是現代繪畫的起點,它將光與色運用到繪畫當中,還認識到藝術形式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在藝術形式方面做出了大膽探索,對現代藝術的產生奠定了基礎。印象派的代表人物是馬奈、莫奈等。其中莫奈堪稱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印象派一詞就出自於他的代表作「日出•印象」。
繼印象派之後出現的後印象派,由於不滿印象派僅滿足於追求客觀事物的形與色,對繪畫進行了更深的探索,他們認為來自自然的繪畫並不是對自然的描摹與復制,而是表達內心感受的一種方式,後印象派開始從客觀描繪轉向了主觀描繪。被譽為「現代繪畫之父」的塞尚,在探索現代藝術的成就上讓人嘆服,在他的畫中看到的不只是岩石、草地、房屋和天空這些平常的景物,畫中景物的增加與選擇,斷續的輪廓與線條,都顯示出至關重要的最後形式,在當時看來是具有突破性的里程碑,為後來現代藝術的發展開了先河。
(二)野獸派
二十世紀初具有開創性的第一個現代流派就是野獸派,它以一場色彩的解放運動來證明純粹的色彩表現有其充分而又獨立的審美價值與表現力。野獸派的代表人物是馬蒂斯,他注重色彩在繪畫中的運用,拋棄傳統繪畫的色彩和明暗關系,用單純的色彩營造平面而和諧的畫面,他認為繪畫就是用色彩來表現藝術家的感情,於是他排除傳統藝術單純地對客觀世界的描摹和再現,強調色彩的表現力。馬蒂斯曾受到後印象派和日本版畫的影響,他的作品大致有兩種風格:一種如「戴帽子的夫人」,筆觸明顯,用色大膽明顯,以主觀的色塊和抽象的線條構成誇張的形象。另一類如「舞蹈」,完全追求色彩的單純化、平面裝飾趣味和線條的節奏感。
(三)立體主義
立體主義是西方現代藝術史上的一個運動和流派,又譯為立方主義,1908年始於法國。立體主義的藝術家追求碎裂、解析、重新組合的形式,形成分離的畫面——以許多組合的碎片型態為藝術家們所要展現的目標。在純形式觀念的引導下,立體主義在移動的視線中將對象的形體支解後重新構建,它不僅僅為觀者確立一個新的視覺空間,它展示的也是在現代工業所催生的新視象,即機械文明所成就的現代社會生生不息的運動感以及常變常新的流動性。立體派較之野獸派來說,則是在形體表現上的一場革命。畢加索創作於1907年的《亞威農少女》被稱為立體派的開山之作,他將受之於塞尚的幾何形構成與對非洲原始雕塑的興趣共融於畫面當中。畫中的五個女人體均經過抽象和變形,以尖銳的幾何塊面來結構人體造型,右邊的兩個姑娘的臉龐還被處理成類似於非洲雕塑的幾何狀臉譜。畢加索就此反叛傳統定點透視法,在其後的分析立體主義與綜合立體主義時期,他不斷深化對視覺空間的研究。在《彈曼陀鈴的少女》、《卡恩韋勒兒的肖像》等作品中,在無數的小塊面組成的畫面中,對象的形體已被剝離得分崩離析,他將不同時間與不同角度看到的物體的各個面並置在同一個畫面中,這種幾何化的形體的解體與重構是立體派主要的美學觀念,它為觀者展示的是一個被抽離了視覺表面真相的另類空間。
(四)未來主義
未來主義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產生於義大利的一場文藝運動。未來主義則更是通過一系列的宣言與繪畫行動來大張旗鼓地贊美現代機械文明的力量與速度,並上演著一場與傳統徹底告別的儀式。他們認為把表現萬物的運動和速度視為職責,並且大膽地在繪畫中引入時間和運動的概念的來匹配或詮釋這樣一種新穎的運動美學。例如巴拉1912年的名作《鏈子上一條狗的動態》,畫中正在跑動的小狗被畫上了猶如螺旋槳一樣快速轉動的一連串的腿,這是將運動的多個瞬間並置於畫面中。
未來主義者以極大的熱情來描繪現代都市生活,以充滿動態感的畫面來贊美現代工業文明。《城市的崛起》是此種藝術觀念的最佳佐證。此畫出自未來主義畫家與理論家波丘尼之手。在充滿動勢的對角斜線的構圖中,一匹正要騰空而起的馬占據了大半個畫幅,其勢不可擋的速度與力量,讓周圍試圖牽制它的人紛紛倒地。這匹高昂嘶鳴的馬象徵著不斷崛起的現代都市,是對現代主義文明所抱定的不悔信心。

熱點內容
希臘的歷史 發布:2025-07-18 10:33:00 瀏覽:654
人體中的數學 發布:2025-07-18 07:53:58 瀏覽:951
一級建造師機電教學視頻 發布:2025-07-18 07:50:21 瀏覽:528
班主任工作計劃小學四年級 發布:2025-07-18 05:17:52 瀏覽:912
淺談師德的心得體會 發布:2025-07-18 03:09:46 瀏覽:807
怎麼瀏覽谷歌 發布:2025-07-18 02:29:49 瀏覽:51
之女教師 發布:2025-07-18 01:03:04 瀏覽:369
奧數物理 發布:2025-07-17 23:41:12 瀏覽:318
中西方歷史 發布:2025-07-17 21:55:02 瀏覽:867
師生倫理關系電影 發布:2025-07-17 21:35:16 瀏覽:4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