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揚雄文言文

揚雄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4 20:29:20

1. 《漢書·揚雄傳》的全文翻譯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內,因氏焉,容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他的先人是 有周伯僑 的後代,作為庶出旁支以晉的 揚 作為食邑,並以此為氏,但不知伯僑是周的哪一支系。揚 在黃河、汾河之間,周衰亡後揚氏有人稱侯,號稱揚侯。碰上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起而范、中行、智伯衰落。這個時期,他們逼迫揚侯,揚侯逃到楚巫山,在那裡安家。楚漢興起時,揚氏逆江上行,住到巴江州。 揚季 官做到廬江太守。
漢元鼎間躲避仇人又逆江上行,住到崤山南面的郫,有一㙻田,一區宅,世代以耕種養蠶為職業。從季到雄,五代只有一子單傳,所以揚雄在蜀沒有別的揚族。

2. 幫忙翻譯一下文言文《楊雄傳》 急急急!!!!

從前關於人性的譯論很多,但是沒有統一的認識。最開始孟子認為人性本來是好的,而荀子認為人性本來是壞的,揚雄認為人性是好壞混雜的。而韓愈又綜合前三人的觀點,這種成孔子的觀點,把人性區別為三個種類。他說:「普通人的人性能夠變好也能變壞,但是高才智的和愚昧的人的人性不會發生改變。」他認為孟子、荀子和楊雄的觀點,都是議論的普通人,而遺漏了才智高的人和愚昧的人。天下認為針對這個問題,大多同意韓愈的觀點。
唉,韓愈是不懂得什麼是人性,卻把它當成才智來討論。人性和才智相似但是不同,他們的區別就像黑色白色的分別。聖人和小人共同擁有,都躲避不了的,才是真正的人性。
但是才智和人性有本質的區別。不如樹木,得到土壤才能生長,雨露、空氣給它提供養分,無拘束的生長並最後長得很茂盛,這是樹木的共同點,這就是樹木的「屬性」。結實的做成車軸,柔軟的做成車輪,大的做成房梁,小的做成椽子。
椽子不能當作房梁,車輪不能當作車軸,難道是他們的屬性的原因嗎?天下人談論人性的人,都是把人性和才智混淆了說的,所以紛紛雜雜沒有統一的觀點。
孔子說的普通人可以變好也可以變壞,但是才智高的和愚昧的人不能改變,是說的人的才智。對於人性來說,卻沒有判定它的本質是好是壞,他只不過說了「人的品性差不多,習性差別很大」而已。韓愈的觀點,更加偏頗了,他把人性當成情感,情感加才智作為人性。所以他的論證講不通。如果說人性真的是指淡泊無為,那麼就不該再有善惡的說法,如果人性有善惡之分的話,那麼他說的情感,就是我說的人性。人生下來都擔心飢餓寒冷,都有和異性交配的慾望,如果對人說:餓了吃飯,渴了喝水,男女間的性慾,不是因為人的本性,能行嗎?所有人都知道這是不對的。聖人沒有「人性」,就沒法成為聖人;小人沒有「人性」,就沒法成為壞人。聖人把自己的喜怒哀懼愛惡欲這七種情感控制平衡,就成了好人;小人把這七種情感控制不好,就成了壞人。從這可以看出,好壞、善惡,人的本性能改變它,並不是人性具有的屬性。況且談論人性的人,怎麼能從善惡方面分析呢!就算如此,揚雄的觀點,就差不多很接近了。他說:「人的本性好壞混雜。培養好的方面就是好人,培養壞的方面就是壞人。」
這之所以不同,只因為他不懂的人的本性不包括善惡,而以為善惡是屬於人性的而已。
世上才開始有人的時候,並沒有善惡之分,只是天下人都能從中得到好處的,聖人把它叫做「善」,而只有少數人得到好處的,聖人把它叫做「惡」。天下的人,就會去做自己能到到好處的事情,卻不知道聖人認為一個人得到好處的事情不能壓倒多數人得到好處的事情,所以有了善惡的區分。而上面說幾個人的觀點,都把事情區分成有好有壞看作是聖人出於自己的私心,這不是有漏洞嗎!而韓愈又想從書籍專輯讀來的一個人(孔子)的事跡,折中了孟子、荀子、楊雄三人的觀點,再用區區幾個例子:後稷的年輕英俊,周文王的勤政,瞽、鯀、管叔、蔡叔的事跡來證明!聖人討論人性,是窮究萬物的原理。結合眾人都知道的道理,來為天下人解釋疑惑。
而韓愈卻打算憑借自己一人的才智,論定人性,而且他說:「如今討論人行的,都摻雜著佛教、道教的思想」。韓愈的觀點,認為人性和情感沒有關系,喜怒哀樂都不屬於人的本性,這是韓愈自己陷入了佛教、道教的思想自己卻不知道。

3. 文言文高手進 請翻譯一下: 1、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2、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

1、一時工作文詞者,鮮能過也
當時擅長寫文章的人,很少能夠有超過他的.
2、安石文學行義,不減揚雄,以吝故不及
安石的文才和義行,不次於揚雄,因為吝惜所以比不上他.

4. 古書中揚州也寫作楊州,揚雄也有寫作楊雄,為什麼會出現兩種寫法

古人寫字常出現形近字相混的情況,尤其是在做偏旁的時候一些字形非常接近的字常常混用不相區別,比如土與士,字形上只有筆畫長短的區別,但在書寫中這種區別很容易被忽略掉,所以常見古籍中土與士都寫成一個字形。比如上面所列圖片的社、吉就是如此。

而現在,隨著電腦越來越普及,字形互相訛混的情況可能會減少,但帶來的是「網吧」寫成「王八」一類的同音替代別字問題。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古代重視規範字形,因此出現了大量的字書,而我們今天應該重視規範字音,這樣才能避免產生過多的假借字。

5. 跪求 文言文 解釋 楊雄的《修身》所謂混也.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

語出楊雄《法言》修身卷

【解答】

所謂混也。意為:這就是(楊子)所說的人性混雜。[這是「注」里的話。是對上一句的注釋。]

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意為:「氣(人的主觀精神)」,就是用來達到善或惡的一匹馬吧?[此句是楊雄《法言修身》的原文。]

如欲詳細了解,請看說明。

【說明】

在《法言義疏》書中,楊雄原文用大字排,李軌的注文用小字排,因容易區分,故也不加「注」字(汪榮寶的「疏」因與「注」文字體大小一樣,為便於區別,前加「疏」字)。但是變成TXT電子文本後,字體大小不分,注文和原文就混淆了。現在據掃描本電子書,連同上下文先整理一下,再釋其大意(與提問直接相關的內容加*號表示),並附相關書頁圖片供參考(可點擊放大)。

[楊雄原文]人之性也,善惡混。

〔李軌注〕混,雜也。荀子以為人性惡,孟子以為人性善,而楊子以為人性雜。三子取譬雖異,然大同儒教,立言尋統,厥義兼通耳。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楊子之言,備極兩家,反復之喻,於是俱暢。

[原文]修其善則為善人,修其惡則為惡人。

*〔注〕所謂混也。

*[原文]氣也者,所以適善惡之馬也與?

〔注〕御氣為人,若御馬涉道,由通衢則迅利,適惡路則駑蹇。

[原文譯]人的本性,是善惡相混雜的。

〔注文譯〕混是雜的意思。荀子認為人性惡,孟子認為人性善,而楊子以為人性是混雜的。三位夫子採取的譬喻雖不同,然而根本上與儒家學說是一致的,著書立說尋繹儒家道統,其主旨是互相兼通的。只是聖人無狂悖的惡念,狂悖的人克制惡念就能成為聖人。楊子的話,很周到地融合了孟子、荀子兩家思想,他反復說明,於是意思都能通暢。

[原文譯]修養其本性中善的一面,就成為善人;培植其本性中惡的一面,就成為惡人。

*〔注文譯〕這就是楊子所說的人性混雜。

*[原文譯]「氣(人的主觀精神)」,就是用來達到善或惡的一匹馬吧?

〔注文譯〕駕馭「氣」而做人,好像駕馭馬跑在道路上,從平坦大道上走就十分迅捷,走上了惡劣的道路就變得庸劣。

6. 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文言文翻譯

「賦料楊雄敵,詩看子建親」的意思是:我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我的詩篇可跟曹植相近。

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紈絝不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具陳。
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賦料揚雄敵,詩看子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
自謂頗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十三載,旅食京華春。
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主上頃見征,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僚上,猥頌佳句新。
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
今欲東入海,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盪,萬里誰能馴?

譯文
富家的子弟不會餓死,清寒的讀書人大多貽誤自身。
韋大人你可以靜靜地細聽,我把自己的往事向你直陳。
我在少年時候,早就充當參觀王都的來賓。
先後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神。
我的辭賦能與揚雄匹敵,我的篇可跟曹植相近。
李邕尋求機會要和我見面,王翰願意與我結為近鄰。
自以為是一個超異突出的人,一定很快地身居要津。
輔助君王使他在堯舜之上,要使社會風尚變得敦厚朴淳。
平生的抱負全部落空,憂愁歌吟,決不是想優游退隱。
騎驢行走了十三年,寄食長安度過不少的新春。
早上敲過豪富的門,晚上追隨肥馬沾滿灰塵。
吃過別人的殘湯剩飯,處處使人暗中感到艱辛。
不久被皇帝徵召,忽然感到大志可得到展伸。
但自己像飛鳥折翅天空墜落,又像鯉魚不能躍過龍門。
我很慚愧,你對我情意寬厚,我深知你待我一片情真。
把我的詩篇舉薦給百官們,朗誦著佳句,誇獎格調清新。
想效法貢禹讓別人提拔自己,卻又難忍受像原憲一樣的清貧。
我怎能這樣使內心煩悶憂憤,老是且進且退地廝混。
我要向東奔入大海,即將離開古老的西秦。
我留戀巍峨的終南山,還要回首仰望清澈的渭水之濱。
想報答你的「一飯之恩」,想辭別關心我的許多大臣。
讓我像白鷗出現在浩盪的煙波間,飄浮萬里有誰能把我縱擒?

7. 文言文翻譯

僧一行,姓張,之前的名字是「遂」,魏州昌樂人,襄州都督、郯國公張公謹的孫子。父親張擅,是武功縣縣令。(主史二字可能是衍文,應刪去)一行小時候很聰明,博覽經史,尤其精通歷象、陰陽、五行之學。當時道士尹崇是博學、德行高、學問深的知名先輩,向來有很多典籍。一行拜訪尹崇,借了揚雄《太玄經》,回去讀。數日後,再來拜訪尹崇,歸還他的書。尹崇說:「這本書意思較為深奧,我考慮了很多年,尚且不能通曉,您應該試著多加鑽研,如何這么快就還回來呢?」一行說:「我已明白它的義理了。」於是拿出撰寫的《大衍玄圖》和《義決》一卷給尹崇看。尹崇大驚,於是與一行談論其中精微的義蘊,十分嗟嘆佩服一行。對人說:「這個後生是顏淵啊(顏淵,孔子最傑出的弟子)。」一行由此大大地聞名於世。武三思欽慕他的學識品行行,來請求與他結交,一行逃跑藏起來,躲避了他。不久出家為僧,隱居於嵩山,向和尚普寂拜師學習。唐睿宗即位後,命令東都洛陽的留守(官職名)韋安石以禮儀徵召僧一行。一行堅決用生病為借口推辭,不遵從睿宗的命令。後來步行前往荊州當陽山,依傍悟真和尚學習梵律(印度傳來的音律學知識)。(主、癲坷三字是衍文,應刪除)

開元五年,唐玄宗命令他的族叔(堂叔之類),禮部郎中張洽齎,拿著皇帝的文書到荊州強行起用他。一行到長安,被安置在光太殿,(玄宗)數次來拜訪他,咨詢安定國家撫育人民的道理,(一行)的回答都很懇切率直,沒有隱瞞。開元十年,永穆公主出嫁,(玄宗)命令有關部門優厚送嫁,按照太平公主當年出嫁的規模。一行認為(太平公主時)是唐高宗晚年,又只有太平公主這一個女兒,所以特地增加禮節。並且太平公主驕橫僭越,後來因為這獲罪,不應該引以為例。玄宗採納了他的話,於是追加命令不按照太平公主的規模,只依照平常的禮數。一行的直言規勸,都像是這樣。(知卷二字是衍文,應刪除)

一行尤精通著述,撰寫了《大衍論》三卷,《攝調伏藏》十卷,《天一太一經》及《太一局遁甲經》、《釋氏系錄》各一卷。當時《麟德歷經》推算天象歷法漸漸出現偏差,於是命令一行考查前代諸家歷法,重新撰寫新歷法,又命令率府長史梁令瓚等與工人製作黃道游儀,用以考察七曜(太陽月亮和五大行星)運行的度數,互相證明。於是一行推算《周易》的「大衍之數」(一種推演陰陽天地之數的方法),確立衍(不太清楚什麼意思,大概也是一種推演方法),用來以順合它,重新撰寫《開元大衍歷經》。十五年後死去,時年四十五歲,玄宗賜給他謚號「大慧禪師

8. 《漢書*揚雄傳》部分譯文

譯文: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士。他的祖先有一個叫周伯僑的,因為他是庶子(不是世子)最早被分配到晉地的揚這個地方居住,於是就以地名作為本家的姓氏了。但是現在也不知道周伯僑是誰的後代。揚這個地方在黃河於汾水之間,周王朝衰落時候揚家有稱侯的,號為揚侯。

到了晉國六卿爭權奪勢,晉國中的韓,魏,趙三家興起,而范中行,智伯瑤兩家被消滅的時候,揚侯受到了這三家勝利者的壓迫,被迫逃到楚國的巫山,於是居住在那裡。到了秦朝末年,楚漢相爭,揚家溯江而上,居住在巴江岸邊。

而揚家的揚季這個人做官做到了廬江太守。漢朝元鼎年間,為了躲避仇人揚家再次溯江而上,居於岷山的南面叫郫的地方,佔有了田地一廛,建了房宅一區,世代就以農桑為業。從揚季到揚雄,五代單傳,所以揚雄在蜀地就只有這一支家族了。

揚雄少年好學,不進行寫作,只進行對文字的整理和註解的學習和研究,博覽群書,沒有不了解的。為人很靦腆和不修邊幅,不善於高談闊論,喜歡默默的思考,清凈很少作為,沒有什麼慾望,不求富貴,不介意貧賤,不高傲的裝作名士,以求世間的褒獎。

家產不過十金,沒有儋石(很少的糧食)的儲備,也過得很淡然。自有大度的神情,不是聖賢的書絕對沒有興趣,如果遇到了不順心的人,就算是富貴之人,也不委曲求全。所以喜好辭賦。

原文節選:

揚雄字子雲,蜀郡成都人也。其先出自有周伯僑者,以支庶初食采於晉之揚,因氏焉,不知伯僑周何別也。揚在河、汾之間,周衰而揚氏或稱侯,號曰揚侯。會晉六卿爭權、韓、魏、趙興而范中行、知伯弊。

當是時,逼揚侯,揚侯逃於楚巫山,因家焉。楚漢之興也,揚氏溯江上,處巴江州。而揚季官至廬江太守。漢元鼎間避仇復溯江上,處岷山之陽曰郫,有田一廛,有宅一區,世世以農桑為業。自季至雄,五世而傳一子,故雄亡它揚於蜀。

雄少而好學,不為章句,訓詁通而已,博覽無所不見。為人簡易佚盪,口齒不能劇談,默而好深湛之思,清靜亡為,少耆欲,不汲汲於富貴,不戚戚於貧賤,不修廉腢以繳名當世。家產不過十金,乏無儋石之儲,晏如也。自有大度:非聖哲之書不好也;非其意,雖富貴不事也。故嘗好辭賦。

出處:出自東漢班固的《漢書·揚雄傳》。

(8)揚雄文言文擴展閱讀:

人物簡介:

揚雄(公元前53年—公元18年),字子雲,漢族。西漢官吏、學者。西漢蜀郡成都(今四川成都郫都區 )人。

揚雄少年好學,口吃,博覽群書,長於辭賦。年四十餘,始游京師長安,以文見召,奏《甘泉》、《河東》等賦。

成帝時任給事黃門郎。王莽時任大夫,校書天祿閣。揚雄是繼司馬相如之後西漢最著名的辭賦家。所謂「歇馬獨來尋故事,文章兩漢愧揚雄」。在劉禹錫著名的《陋室銘》中「西蜀子雲亭」的西蜀子雲即為揚雄。

揚雄曾撰《太玄》等,將源於老子之道的玄作為最高范疇,並在構築宇宙生成圖式、探索事物發展規律時,以玄為中心思想,是漢朝道家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者, 對後世意義可謂重大。

揚雄早年極其崇拜司馬相如,曾模仿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作《甘泉賦》、《羽獵賦》、《長楊賦》,為已處於崩潰前夕的漢王朝粉飾太平、歌功頌德。

故後世有「揚馬」之稱。揚雄晚年對賦有了新的認識,在《法言·吾子》中認為作賦乃是「童子雕蟲篆刻」,「壯夫不為」;並認為自己早年的賦和司馬相如的賦一樣,都是似諷而實勸。這種認識對後世關於賦的文學批評有一定的影響。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