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孝順父母的文言文
❶ 文言文關於孝心的段落
1、胡秉言《懿抄德》襲
畢生勞作善為榮
淑惠賢明俊秀清
雅敏懿德鄰里敬
寬恩睿孝有謙恭
思念父母
思憶椿萱淚雨漣
念合容貌在跟前
親情無法能割捨
人去樓空寂寞添
信義
人倫初涉步堂庭
禮信恭德悌孝明
社會結交仁義記
椿萱燕繞樂融融
承孝
春至又清明
攜親祭祖靈
磕頭焚紙課
禮孝在傳承
2、《遊子吟》【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3、《別老母》【清】黃仲則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發愁看淚眼枯.
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4、《十五》【宋】王安石
將母邗溝上,留家白邗陰.月明聞杜宇,南北總關心.
5、《歲末到家》【清】蔣士銓
愛子心無盡,歸家喜及辰.寒衣針線密,家信墨痕新.
見面憐清瘦,呼兒問苦辛.低徊愧人子,不敢嘆風塵.
❷ 關於孝的古文風的句子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勸孝歌》
一尺三寸嬰,十又八載功。《勸孝歌》
母稱兒干卧,兒屎母濕眠。《勸孝歌》
母苦兒未見,兒勞母不安。《勸孝歌》
老母一百歲,常念八十兒。《勸孝歌》
尊前慈母在,浪子不覺寒。《勸孝歌》
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兒語》
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留不止。〖唐〗韓愈
母儀垂則輝彤管,婺宿沉芒寂夜台。《格言集錦》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唐〗孟郊
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三字經》
母親,人間第一親;母愛,人間第一情。字嚴
世上惟一沒有被污染的愛——那便是母愛。字嚴
成功的時候,誰都是朋友。但只有母親——她是失敗時的伴侶。鄭振鐸
哀哀父母,生我劬勞。《詩經》
無父何怙,無母何恃?《詩經》
父之美德,兒之遺產。字嚴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對聯》
有子且勿喜,無子固勿嘆。〖唐〗韓愈
人見生男生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唐〗王建
天下無不是的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格言聯璧》
為人父母天下至善;為人子女天下大孝。《格言聯璧》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撫我,畜我,長我,育我,
顧我,復我。《詩經》
父不慈則子不孝;兄不友則弟不恭;夫不義則
婦不順也。 〖南北朝〗顏之推
人生內無賢父兄,外無嚴師友,而能有成者少矣。〖宋〗呂公著
父母所欲為者,我繼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親厚之。 《格言聯璧》
❸ 講究孝順的古文
《陳情表》是典型的講孝道的古文,前人說過,「讀了《陳情表》沒有不孝的,讀了《祭十二郎文》沒有不慈的,讀了《出師表》沒有不忠的。」 可見這三篇文章的影響力有多麼大。不過《陳情表》孝的是祖母,而不是父母,當然含義還是一樣的。
❹ 關於孝順的文言文或古文及解釋 (有分加喔!)
東漢陸績來,字公紀。六歲時自,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到跪拜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跪著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❺ 求關於「孝」的古文,最好是敘事的古文故事.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並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樊遲曰:何謂也?子曰: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盡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葯預防。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系,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葯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盡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倫理風俗:「不肖有三,無後為大。」保護傳承祖先的基因血脈,實現發揚家族的社會功德,保證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人父母的法理責任和歷史使命。忽視/虐待子女,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者,不配以儒教惡俗倚老賣老,因為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經》開宗明義:「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兒童權利公約》宣告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由此而始。身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代理人,瀆職侵權,漠視/摧殘子女的生命健康,要求子女適應罪惡生活方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亡命之徒有什麼強求「子孝孫賢」的物質基礎?
、《孟子》本位主義主觀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經作為家國代群越界侵權的「規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發泄維護,代代相傳)。而《禮記·禮運·大同篇》反映了萬惡的儒家天下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美好空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墨子》指出「孝,利親也,以親為愛」,子女「能能利親,不必得」,「欲人之愛利其親也」,自己必「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交孝子者。」以真理大義駁倒儒家血腥私險惡俗阻礙破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的邏輯混亂的「小九九」。用不用養兒防老——都不尊重子女(「還不如養狗聽話養豬省事」)的人只配回到舊社會甘當「家貧之犬」。總有一天,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事業能兼愛曾被孝道拖成「東亞病夫」的所有中國公民,男女老少每個地球人依法平等享有以公平正義為實現條件的福利和尊嚴。
❻ 求關於孝順的古文~~急求~~
陸績六歲 懷橘孝母
九、懷橘遺親 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
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
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❼ 搜幾個關於孝的文言文
東漢陸績,字公紀。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里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
卧冰求鯉
原文
晉王祥,字休徵。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譯文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❽ 關於孝子的古文,誰幫我找找
○開宗明義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順天下,民用和睦,上下無
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參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
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復坐,吾語汝。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
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夫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
終於立身。《大雅》雲:『無念爾祖,聿修厥德。』」
○天子章第二
子曰:「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愛敬盡於事親,而德
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蓋天子之孝也。《甫刑》雲:『一人有慶,兆民賴之。』」
○諸侯章第三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制節謹度,滿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長守貴也。滿
而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富貴不離其身,然後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蓋諸侯
之孝也。《詩》雲:「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
○卿大夫章第四
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非先王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之德行不敢行。是故非
法不言,非道不行;口無擇言,身無擇行;言滿天下無口過,行滿天下無怨惡:
三者備矣,然後能守其宗廟。蓋卿大夫之孝也。《詩》雲:「夙夜匪懈,以事
一人。」
○士章第五
資於事父以事母,而愛同;資於事父以事君,而敬同。故母取其愛,而君取
其敬,兼之者父也。故以孝事君則忠,以敬事長則順。忠順不失,以事其上,然
後能保其祿位,而守其祭祀。蓋士之孝也。《詩》雲:「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
○庶人章第六
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於
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
○三才章第七
曾子曰:「甚哉,孝之大也!」子曰:「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
行也。天地之經,而民是則之。則天之明,因地之利,以順天下。是以其教不肅
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先王見教之可以化民也,是故先之以博愛,而民莫遺其親,
陳之於德義,而民興行。先之以敬讓,而民不爭;導之以禮樂,而民和睦;示之
以好惡,而民知禁。《詩》雲:『赫赫師尹,民具爾瞻。』」
○孝治章第八
子曰:「昔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不敢遺小國之臣,而況於公、侯、伯、
子、男乎?故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治國者,不敢侮於鰥寡,而況於士民
乎?故得百姓之歡心,以事其先君。治家者,不敢失於臣妾,而況於妻子乎?故
得人之歡心,以事其親。夫然,故生則親安之,祭則鬼享之。是以天下和平,災
害不生,禍亂不作。故明王之以孝治天下也如此。《詩》雲:『有覺德行,四國
順之。』」
○聖治章第九
曾子曰:「敢問聖人之德無以加於孝乎?」子曰:「天地之性,人為貴。
人之行,莫大於孝。孝莫大於嚴父。嚴父莫大於配天,則周公其人也。昔者周公
郊祀後稷以配天,宗祀文王於明堂,以配上帝。是以四海之內,各以其職來祭。
夫聖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故親生之膝下,以養父母日嚴。聖人因嚴以教敬,
因親以教愛。聖人之教不肅而成,其政不嚴而治,其所因者本也。父子之道,天
性也,君臣之義也。父母生之,續莫大焉。君親臨之,厚莫重焉。故不愛其親而
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以順則逆,民無則焉。
不在於善,而皆在於凶德,雖得之,君子不貴也。君子則不然,言思可道,行思
可樂,德義可尊,作事可法,容止可觀,進退可度,以臨其民。是以其民畏而愛
之,則而象之。故能成其德教,而行其政令。《詩》雲:『淑人君子,其儀不
忒。』」
○紀孝行章第十
子曰:「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
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事親者,居上不驕,為下不亂,在丑
不爭。居上而驕則亡,為下而亂則刑,在丑而爭則兵。三者不除,雖日用三牲之
養,猶為不孝也。」
○五刑章第十一
子曰:「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要君者無上,非聖人者無法,非
孝者無親。此大亂之道也。」
○廣要道章第十二
子曰:「教民親愛,莫善於孝。教民禮順,莫善於悌。移風易俗,莫善於樂。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禮者,敬而已矣。故敬其父,則子悅;敬其兄,則弟悅;
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
○廣至德章第十三
子曰:「君子之教以孝也,非家至而日見之也。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之為人
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兄者也。教以臣,所以敬天下之為人君者也。
《詩》雲:『愷悌君子,民之父母。』非至德,其孰能順民如此其大者乎!」
○廣揚名章第十四
子曰:「君子之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悌,故順可移於長。居家理,
故治可移於官。是以行成於內,而名立於後世矣。」
○諫諍章第十五
曾子曰:「若夫慈愛恭敬,安親揚名,則聞命矣。敢問子從父之令,可謂孝
乎?」子曰:「是何言與,是何言與!昔者天子有爭臣七人,雖無道,不失其天
下;諸侯有爭臣五人,雖無道,不失其國;大夫有爭臣三人,雖無道,不失其
家;士有爭友,則身不離於令名;父有爭子,則身不陷於不義。故當不義,則子
不可以不爭於父,臣不可以不爭於君;故當不義,則爭之。從父之令,又焉得為
孝乎!」
○感應章第十六
子曰:「昔者明王事父孝,故事天明;事母孝,故事地察;長幼順,故上下
治。天地明察,神明彰矣。故雖天子,必有尊也,言有父也;必有先也,言有兄
也。宗廟致敬,不忘親也;修身慎行,恐辱先也。宗廟致敬,鬼神著矣。孝悌之
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詩》雲:『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
不服。』」
○事君章第十七
子曰:「君子之事上也,進思盡忠,退思補過,將順其美,匡救其惡,故上
下能相親也。《詩》雲:『心乎愛矣,遐不謂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喪親章第十八
子曰:「孝子之喪親也,哭不偯,禮無容,言不文,服美不安,聞樂不樂,
食旨不甘,此哀戚之情也。三日而食,教民無以死傷生。毀不滅性,此聖人之政
也。喪不過三年,示民有終也。為之棺槨衣衾而舉之,陳其簠簋而哀戚之;擗踴
哭泣,哀以送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為之宗廟,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時
思之。生事愛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盡矣,死生之義備矣,孝子之事親終矣。」
❾ 有沒有人知道一些古人孝敬父母的文言文呀快!快!快!快!
二十四孝圖
http://post..com/f?kz=116046003
這里有你要的。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弔。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葯,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古人雲:讀《出師表》不哭者,謂之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謂之不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