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鏡文言文
A. 文言文三鏡翻譯
三鏡①
鄭文貞公②魏徵寢疾,上③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④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⑤其子叔玉。戊辰⑥,征薨⑦,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⑧,陪葬昭陵⑨,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⑩,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字詞注釋】
①選自《資治通鑒》。②鄭文貞公:魏徵在世時被封為鄭國公,去世後,朝廷賜謚為「文貞」。③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④中郎將:皇家侍衛軍中的武官。⑤妻(q@):這里作「配」講。⑥戊辰:指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日。⑦薨(h#ng):公侯死稱薨。⑧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鳥羽裝飾的車蓋。鼓吹指鼓吹樂隊。皇家給羽葆和鼓吹樂隊送葬,是對死去大臣的榮寵。⑨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⑩替:作滅、廢講。
【詩文翻譯】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問,賞賜葯品,往來不絕。又派了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以便隨時將病況上報。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將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弔唁,賞給羽蓋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一生節儉樸素,現在用一品官的儀仗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願。」她婉言推託沒有接受,而用布蓬車載運棺柩去埋葬。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皇上親自撰寫了碑文,並親筆往石碑上寫。皇上對魏徵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魏徵去世了,我丟掉了一面鏡子啦!」
你好、希望能幫到你哈!
B. 《三鏡》文言文
三鏡①
鄭文貞公②魏徵寢疾,上③遣使者問訊,賜以葯餌,相望於道。又遣中郎將④李安儼宿其第,動靜以聞。上復與太子同至其第,指衡山公主欲以妻⑤其子叔玉。戊辰⑥,征薨⑦,命百官九品以上皆赴喪,給羽葆鼓吹⑧,陪葬昭陵⑨,其妻裴氏曰:「征平生儉素,今葬以一品羽儀,非亡者之志。」悉辭不受,以布車載柩而葬。上登苑西樓,望哭盡哀。上自製碑文,並為書石。上思征不已。謂侍臣曰:「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⑩,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字詞注釋】
①選自《資治通鑒》。②鄭文貞公:魏徵在世時被封為鄭國公,去世後,朝廷賜謚為「文貞」。③上:指唐太宗李世民。④中郎將:皇家侍衛軍中的武官。⑤妻(q@):這里作「配」講。⑥戊辰:指貞觀十七年正月十七日。⑦薨(h#ng):公侯死稱薨。⑧羽葆鼓吹:羽葆是用鳥羽裝飾的車蓋。鼓吹指鼓吹樂隊。皇家給羽葆和鼓吹樂隊送葬,是對死去大臣的榮寵。⑨陪葬昭陵:王朝特准大臣在皇陵附近埋葬叫陪葬。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墳墓。⑩替:作滅、廢講。
【詩文翻譯】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在家,皇上派遣使者慰問,賞賜葯品,往來不絕。又派了中郎將李安儼住在魏家,以便隨時將病況上報。皇上又和太子一起到他家,指名衡山公主將許配給他的兒子魏叔玉。正月十七日那天,魏徵去世了,皇上命令九品以上的官員都去弔唁,賞給羽蓋鼓吹,恩准陪葬昭陵。魏徵的妻子裴氏說:「魏徵一生節儉樸素,現在用一品官的儀仗舉行葬禮,這不是死者的心願。」她婉言推託沒有接受,而用布蓬車載運棺柩去埋葬。皇上登上禁苑的西樓,望著靈車痛哭。皇上親自撰寫了碑文,並親筆往石碑上寫。皇上對魏徵思念不止,跟左右大臣說:「人們用銅做鏡子,可以用來穿好衣服,戴正帽子;用古史做鏡子,可以從中看到國家興盛衰亡的道理;用人當鏡子,可以知道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魏徵去世了,我丟掉了一面鏡子啦!」
C. 翻譯一段文言文「唐太宗論三鏡」
太宗對身邊的大臣說:「用銅作為鏡子,可以用來使外表端正;以歷史作為鏡子,可以用來了解國家繁榮和衰弱;以人作為鏡子,可以用來知道自己的得失。我經常保有這三面鏡子,用來防止自己的過失。」
D. 文言文 三鏡防過
燈影里的故事
——三鏡自照
太宗謂侍臣曰:「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內古為鏡,可以知興容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鏡,以防己過。
——《全唐文紀事》
釋:唐太宗對親近的臣子們說:「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過去的歷史作鏡子,可以知道國家的興衰規律;以別人為鏡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這三面鏡子,用來防備自己的過失。
記:太宗之三鏡,可謂國之三寶。各以銅、古、人為鏡,其照各異。
若人皆持有此三鏡,則道可興也。銅鏡明,人必正形知禮;古鏡明,國必興富;人鏡明,人必仁良淳善。則可謂盛世之徵也。
E. 三鏡文言文寫作背景是什麼
敢於直抄言諍諫、指摘唐太宗襲過失的大臣魏徵病重去世,唐太宗李世民對於失去能為其補闕拾遺的股肱之臣極為哀痛,在這種情況下說「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F. 《唐太宗論三鏡》 文言文答案
唐太宗李世民給大多數人留下的第一映像大概就是虛心納諫了。誠然,他納諫不可謂不虛心。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在聽取完臣下的意見後照舊做自己原本要做的事。好名聲得到了,也沒少享受。
理想聖君:開明納諫的形象如此建立
普通大眾一直都有仰望的需要。所以,歷史和現實生活一樣,也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需要具備偶像氣質的皇帝。對此唐太宗似乎一直都表現得相當配合。在唐太宗認真求諫的鼓勵下,貞觀一朝君臣確曾一度形成了一種直言進諫、納諫之風。民部尚書裴矩佞於隋,也能大膽進諫力爭。司馬光就說:「裴矩佞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我行我素:納諫虛心傾聽 聽完不改還按自己意願做據《貞觀政要》卷二記載: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切諫,唐太宗雖然很不高興,卻沒有發作,而是下令「所有作役,宜即停之」。還借題發揮地說出「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這句千古名言來。不過,《資治通鑒》卷193卻記載,說過這話的次年,剛剛修繕完九成宮,唐太宗就再次提出要修繕洛陽宮。
這一次,民部尚書戴胄站出來反對太宗依然虛懷納諫,不僅表揚戴胄「忠直體國,知無不言」,還給他升了官。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太宗還是忍不住命竇璡修繕洛陽宮。諸如此類一面從諫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書中還有不少零散的記載。 「虛心納諫」的唐太宗只是儒家士大夫們與唐太宗本人聯手炮製出的一塊「內聖外王」的「道德假象」。大臣們極力想要壓抑太宗的私慾,將他納入「內聖外王」的正確軌道,所以頻繁進諫。太宗則幾乎逢諫必納,對進諫者無不大加賞賜,但在行動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改觀:獎賞過諫臣之後,他想去游獵,仍然會去;想修築新的別宮,仍然會修。
納諫的秘密:形式主義表演塑造出一代聖君的形象反觀貞觀年間的歷史,是不難發現李世民那些濃厚的表演痕跡的。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對自己日後留在史書中的形象是如此強烈地關注,以至於他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飾。他不止一次地通過與臣僚們對話的方式,極力塑造出自己生活簡朴、愛惜民力的光輝形象。貞觀時期的20多年裡,太宗確實接受了太多太多的進諫,然而接受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數的進諫最後並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
當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虛懷若谷的帝王風度,當他對犯顏直諫的寬容被史官們載入實錄之中後,很快他就忘記了諫言的具體內容。對太宗而言,重要的是接受進諫,而不是接受進諫的內容。意味深長的是,對儒家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職官僚們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納諫,而不是執行納諫的內容,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性平淡的天命的代表」。
所以,在儒家政治理想中,唐太宗的全部意義,只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內聖外王」的烏托邦罷了。至於貞觀之治,剔除那些家給人足的「神化」,也只剩下一場完美的形式主義表演罷了。
G. 唐太宗三鏡自照文言文翻譯
唐太宗李世民給大多數人留下的第一映像大概就是虛心納諫了。誠然,他納諫不可謂不虛心。只是左耳進右耳出,在聽取完臣下的意見後照舊做自己原本要做的事。好名聲得到了,也沒少享受。
理想聖君:開明納諫的形象如此建立
普通大眾一直都有仰望的需要。所以,歷史和現實生活一樣,也都是需要偶像的,尤其需要具備偶像氣質的皇帝。對此唐太宗似乎一直都表現得相當配合。在唐太宗認真求諫的鼓勵下,貞觀一朝君臣確曾一度形成了一種直言進諫、納諫之風。民部尚書裴矩佞於隋,也能大膽進諫力爭。司馬光就說:「裴矩佞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
我行我素:納諫虛心傾聽 聽完不改還按自己意願做據《貞觀政要》卷二記載:貞觀四年,唐太宗下詔修洛陽宮乾陽殿以備巡狩。給事中張玄素上書切諫,唐太宗雖然很不高興,卻沒有發作,而是下令「所有作役,宜即停之」。還借題發揮地說出「眾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諤諤」這句千古名言來。不過,《資治通鑒》卷193卻記載,說過這話的次年,剛剛修繕完九成宮,唐太宗就再次提出要修繕洛陽宮。這一次,民部尚書戴胄站出來反對太宗依然虛懷納諫,不僅表揚戴胄「忠直體國,知無不言」,還給他升了官。然而,過了一段時間,太宗還是忍不住命竇璡修繕洛陽宮。諸如此類一面從諫如流、一面我行我素的事情,史書中還有不少零散的記載。 「虛心納諫」的唐太宗只是儒家士大夫們與唐太宗本人聯手炮製出的一塊「內聖外王」的「道德假象」。大臣們極力想要壓抑太宗的私慾,將他納入「內聖外王」的正確軌道,所以頻繁進諫。太宗則幾乎逢諫必納,對進諫者無不大加賞賜,但在行動上卻幾乎沒有什麼改觀:獎賞過諫臣之後,他想去游獵,仍然會去;想修築新的別宮,仍然會修。 納諫的秘密:形式主義表演塑造出一代聖君的形象反觀貞觀年間的歷史,是不難發現李世民那些濃厚的表演痕跡的。這位雄才大略的皇帝對自己日後留在史書中的形象是如此強烈地關注,以至於他對自己的一舉一動都做出了刻意的修飾。他不止一次地通過與臣僚們對話的方式,極力塑造出自己生活簡朴、愛惜民力的光輝形象。貞觀時期的20多年裡,太宗確實接受了太多太多的進諫,然而接受是一回事,執行又是另一回事,大多數的進諫最後並沒有得到有力的貫徹。當他在朝堂之上充分展示自己虛懷若谷的帝王風度,當他對犯顏直諫的寬容被史官們載入實錄之中後,很快他就忘記了諫言的具體內容。對太宗而言,重要的是接受進諫,而不是接受進諫的內容。意味深長的是,對儒家知識分子,尤其是文職官僚們而言,重要的也只是納諫,而不是執行納諫的內容,因為他們需要的,只是一個「個性平淡的天命的代表」。所以,在儒家政治理想中,唐太宗的全部意義,只是一個退而求其次的「內聖外王」的烏托邦罷了。至於貞觀之治,剔除那些家給人足的「神化」,也只剩下一場完美的形式主義表演罷了
H. 翻譯一篇文言文,很短的
唐太宗對梁公說:"以銅作鏡子,可以端正自己的衣服、帽子;以回過去的歷史作鏡子,可以知答道國家的興衰規律;以別人為鏡子,可以明了自己的得失是非。"我常保存這三面鏡子,用來防備自己的過失。現在魏徵去世了,就失去一面可以知道自己對錯的鏡子了!
I. 古文論三鏡的翻譯
鄭文貞公魏徵卧病不起,太宗派人前去問訊,賜給他葯餌,送葯的人往來不絕。回又派中郎將李安儼在答魏徵的宅院里留宿,一有動靜便立即報告。太宗又和太子一同到其住處,指著衡山公主,想要將她嫁給魏徵的兒子魏叔玉。戊辰(十七日),魏徵去世,太宗命九品以上文武百官均去奔喪,賜給手持羽葆的儀仗隊和吹鼓手,陪葬在昭陵。魏徵的妻子說:「魏徵平時生活檢朴,如今用鳥羽裝飾旌旗,用一品官的禮儀安葬,這並不是死者的願望。」全都推辭不受,僅用布罩上車子載著棺材安葬。太宗登上禁苑西樓,望著魏徵靈車痛哭,非常悲哀。太宗親自撰寫碑文,並且書寫墓碑。太宗不停地思念魏徵,對身邊的大臣說:「人們用銅做成鏡子,可以用來整齊衣帽,將歷史做為鏡子,可以觀察到歷朝的興衰隆替,將人比做一面鏡子,可以確知自己行為的得失。魏徵死去了,朕失去了一面絕好的鏡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