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滲透德育的案例
資中縣新橋鎮石廟小學 鄒煒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這不僅是實施素質教育,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需要,而且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需要。從當前學生的思想品質來看,當代小學生 的思想具有以下特點:嚮往未來,但學習目的不夠明確;思想活躍,但分辨是非能力不強;講求實際,但貪圖享受思想有所抬頭;愛好科學,但存在封建迷信思想;勤勞朴實,但勞動觀念依然淡薄。學生的種種表現令人擔憂。學校以教學工作為主,學生主要活動是學習,而課堂教學占據了學生一大半的時間和空間,比起課外活動的時間和空間都要充足得多,若不充分利用,就會使德育工作失去良機,並且,社會主義思想不去佔領,資產階級的腐朽思想就會乘虛而入。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教學具有規律性的反映。特別是社會主義的教學,它是科學性與思想性高度的統一,無論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具有德育因素。正如教育家加里寧所說:「我沒有看到一門不能教育青年熱愛祖國,並培養他們具有最好的公民情感的科目。」教育家赫巴特也認為:教學的最高目的、最後的目的就是要在教學中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因此,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是教學過程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不能機械地把它分離出來。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不僅是教育規律的要求,這也是由教師職業道德所決定的。教育家徐特立認為:教書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育人,教育後一代具有共產主義思想品質的人。因為德育工作出現偏差,學生就會出現「危險品」。因此,教師如果只顧傳授知識,而不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就不是實現我國「四個現代化」建設的合格建設者,更不可能是共產主義事業的接班人。所以,我們應該用長遠的眼光站在戰略的高度,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來抓。 在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教師應從各科教材的教學性質、特點出發,自覺地、有機地把德育貫穿於課堂教學之中,使之與其它各育互相促進、相輔相成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小學思想品德課應對學生進行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內容的社會主義公德教育和有關的社會常識教育(包括必要的生活常識、淺顯的政治常識以及小學生有關的法律常識),著重培養學生的道德情感,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和道德判斷能力。中學的思想政治課要以馬列主義、鄧小平理論為指導,用科學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武裝學生,初步樹立學生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為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而奮斗的志向。培養他們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文明行為;具有誠實、正直、勤奮勇敢、開拓進取等品質和有一定自我教育的能力,成為有理想、有
B. 如何在語文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案例
語文課上,我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一株紫丁香》。這是二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一篇課文,當拿到教材的時候,我第一反應就是將課文第二單元的內容提前到開學初來學習,而且特別將這篇課文安排在教師節當天來學習,以更好地對學生進行尊師愛師的德育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記憶最深刻的是課文第三小節有這么一段「老師——綠葉在風里沙沙,那是我們給你你唱歌,幫您消除一天的疲倦。」我當時問了這樣一個問題:「孩子們,你們還記不記得老師什麼時候是『疲倦』的呢?
同學們頓時變得很安靜,我有點失落。過了一會兒,一位學生站起來說:老師,我記得上個學期的星期四的下午,你本來就有兩節語文課,但是那天剛好美術老師外出,由您來代課,那天下午你上了四節課,而且還要管理班級,我覺得那天你特別的疲倦。」
聽到他的回答,我特別的驚訝,沒了任何言語,有的只有紅紅的眼眶,天哪,孩子還能這么清楚得記得是哪天,當時是怎樣的情況,著實讓我感動不已。
接著,又有同學發言了,「老師,您每天第一個到教室,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您每天都特別的疲倦,我多想為您捶捶背呀!老師,您辛苦了!」
在接下來的一段時間里,同學們似乎懂事了不少,下課了,「老師,我為您捶捶背」吧;作文里,「老師,我不再惹您生氣了,我知道您也是為我好。」……
【案例思考】
通過抓住課文里的重點詞語對學生進行「感受老師的愛,回報老師的愛」的教育還是顯現出了一定的效果。
說實在的,絕大部分的老師每一天都是用最真摯的情感溫暖學生。而對於學生而言,尊敬老師,尊重老師的辛勤勞動,是學生必須有的禮貌。懂得自己的成長離不開老師的培養教育,要由衷地感謝老師。這也是我們老師對學生進行德育培養的一項內容之一。但是,我們的很多學生在生活中卻難以感受得到老師的辛勤付出。
印度詩人泰戈爾有首經典小詩寫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站在你面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想想我們的老師工作又何嘗不是如此。
「語文課程還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展。」
《課程標准》的這一理念,強調了在語文教學中,必須滲透德育教育。作為一個工作在教育第一線的語文教師,我也在思索怎樣在語文學科中合理、有效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我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結合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堅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挖於「深」處。
可以說,語文課本是最好的德育教材,我們在向學生傳授知識的同時,也要滲透德育,在學生的心靈播下適應健康發展的種子,但是要能做到這一點,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不能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內容上,而應當是深入挖掘教材內在的德育因素,因為語文教材中德育的內容,不可能像學科知識那樣處處明顯,它往往是內在的、深層的,個別是隱蔽的。
就如,本課中就可以挖掘課文中的重點詞句,抓住「疲倦」,讓學生感受老師的辛勤,從而培養學生要感受、感謝老師的愛的思想情感。另外,還如《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就可以尋找課文主人公雄日的閃光點,教育學生無私無畏,敢於講真話,做一個誠實的人,使學生受到品德的感染。再如,課文《藍色的樹葉》,通過記敘李麗向林園園借綠色鉛筆的故事,表現了同學之間應該互相幫助的好思想、好行為。教學中可以僅僅扣住「團結互助」這樣一條情感主線,使學生受到思想上的啟迪。教師可以對教材進行「深」挖掘,從一切可以探尋的點,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受到德育教育。
二、立足「實」處。
很多時候,我們的課堂總是以書本為中心,學校的道德教育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教育目標極為「理想化」,可教育效果卻微乎其微,有人稱之為兩張皮現象:學生在尊師愛師的報告會上侃侃而談,口若懸河,可會後依然「濤聲依舊」;班會上高談闊論的學生贏得同學們的陣陣掌聲,課外卻總是惹事生非,令老師頭疼……很多學生是「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當然談不上發自內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回報老師的愛。
如果我們在語文學科的德育滲透中不能聯系學生實際,那麼這德育就是無效的的德育,有時甚至會帶來負面的作用。
記得在一次口語交際課《我的希望漂流瓶》上,我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心理話,學生大都說父母管束太嚴,管束太多還把自己當小孩子。其實自己已經長大,能自己管好自己了。聽了學生們的肺腑之言,我也挺激動。「對,是該讓父母放手了!我們要讓自己的行動讓父母看到我們的成長。」孩子們一呼百應,大家大談了自己的打算,真是一片雄心壯志。
我也為自己成功的德育而沾沾自喜。可是不到一星期,我發現有一位母親打電話告訴我,孩子頂嘴連連,說是再也不讓她了解學習情況了。這樣的德育就是一種高估學生的能力而引起的負面的德育。
三、攻在「恆」處。
其實,我們的很多「問題學生」的「問題」形成往往是長時間的,因此也就有了「抗葯性」。對待這些學生,急功近利,妄圖立竿見影往往只是一廂情願的事情。那麼,做好「拉鋸戰」「持久戰」的心理准備就非常必要了。在這「持久戰」中,我們的班主任老師(其實大部分都是語文老師),可以利用語文教學的機會,畢竟我們語文課堂還是占據著小學教學的主陣地的位置,教師完全可以更好地利用這個陣地,運用教育智慧,與學生展開真誠的交流,使一些「問題學生」在心靈深處真正得到一定的感染。
總之,在語文教學活動中,德育滲透是一個廣闊的空間,只要細心發掘德育工作和學科教學的最佳結合點,並在備課的同時注意將二者融為一體,都可以讓學生得到「紫丁馨香,沁心無痕」的潛移默化教育作用。
C. 如何在生命教育學科滲透德育教育方案
教育因生命而發生,課堂為生命而存在,是實施生命教育的主渠道。
生命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現象,幾億年前,生命出現在地球上,自從有了生命,地球就顯示的多姿多彩,生命是寶貴的,我們應該珍惜生命,初中各學科教材中,有不少極富生命內涵的教材內容,不僅揭示了生命的神奇、多姿多彩,而且給了學生諸多關於生命啟示。教學中,只有充分挖掘教材的豐富內涵,採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設境體驗,方能使學生受到良好的生命教育。
D. 小學四年級數學學科德育滲透案例
新的課程標准把德育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新課程標准指導我們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並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具有社會主義責任感,努力為人民服務,使學生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這些要求充分說明了德育教育在我們教育教學過程中佔有重要地位,作為基礎學科的數學也必須重視德育教育。所以數學教師的主要任務除了傳授數學知識,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和運算能力以外,同時也要結合數學教學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智育的目標不僅在於發展和充實智能,而且也在於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美的品質。」
案例一:
[分西瓜]:一位年輕教師在教授三年級數學課程標准實驗教材中「分數的初步認識」時,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如果你有一個大西瓜,在母親節的時候,你准備怎樣分這個西瓜呢?」
生1:「母親節到了,我准備把這個西瓜平均分成兩份,給媽媽留一半,我留一半。」
「你為什麼這樣分呢?」教師問。
生1:「我一半,媽媽一半,一樣多,這樣誰也不吃虧。」
生2:「母親節到了,我把西瓜平均分成8份,我給媽媽5份,我留3份。」
「你為什麼這樣分呢?」教師微笑地問。
生2:「媽媽很辛苦,在母親節里應該多給她一些。」
「你真是一個孝敬父母的好孩子!」我表揚了她。
其他學生紛紛舉手回答,要把西瓜平均分成6份、9份、12份等,都說在母親節應該多給媽媽一些,教師都一一贊揚了他們。
這時,生3舉手回答:「我把這個西瓜全都給媽媽吃。」
師:你真是一名董事的好孩子。媽媽為了我們付出了很多,你做的很對。
如果我們的老師都用一顆寬容的心對待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時時顯出寬容的態度,我相信這比老師單純重說教的「灌輸式德育」要高明。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越來越深刻的認識到,教育的首要任務是育人,其次才是育才。思想教育和人文教育應該滲透在每一堂課中,那麼怎樣在數學課堂中恰到好處的進行思想教育呢?這是值得我們每一位數學教師思考的問題。我覺得數學課堂上的思想教育不能牽強附會,不能生搬硬套,要用得適時適地才能取到應有的效果。教學必然具有教育性,是教學過程的一條基本規律。在具體教學中,學生不僅可以從知識中受到教育,而且可以從教師的教學態度、工作作風和思想情感中潛移默化地受到思想道德教育。所謂教書育人,正是這個道理。但是,這種教育必須克服兩種錯誤的傾向:一是過分強調教學的思想教育意義,不顧教學內容的具體特點,生拉硬扯地進行空洞的、貼標簽式的思想教育;一是完全忽視教學的教育意義,單純的為使學生獲得知識技能而進行教學,只教書不育人。
品德教育與數學教學,兩者是水乳交融的關系,思想與精神要融會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在我們的教學中,首先要求我們的教師擁有一雙睿智的眼睛,思維敏捷的應變能力,優良的課堂教育機智。及時捕捉好的素材,適時的對學生進行適當的思想教育。在教學中結合學生思想實際和知識的接受能力,點點滴滴,耳濡目染,潛移默化,逐步提高滲透的自覺性,把握滲透的可行性,注重滲透的反復性。使思想與精神真正走進學生心田,最終積淀成良好的品質,達到「潤物無聲」的最佳效果。
E. 小學三年級數學學科德育滲透案例
估計數學課改,快要把小學的數學老師逼瘋了!
教授學生數學回的美,教授學生數學的運行應用的技答巧 還尼瑪的和德育有關,同行,我很同情你
如果有誰能把小學數學的四則運算和 四有新人聯系在一起,
麻煩 各位同仁 把這個案例發我一份
[email protected] 深表感謝
F.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必須遵守哪些原則
學科教學滲透德育教育必須遵守的原則有:
一、 科學性原則
二、整體性原則
三、漸進性原則
四、相融性原則
五、持久性原則
六、主體性原則
七、開放性原則
八、情感性原則
G. 如何在學科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
一、在課題中滲透德育
課題即文章的標題,通常被稱作文章的「題眼」,是文章精要內容的提煉、概括與濃縮。好的課題不僅能窺探出文章的主要內容,還能透射出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此時,教師可以把課題當作德育滲透的切入點,從而進行德育滲透。如在教學《生命生命》一課時,在揭示課題後,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對生命的理解,給課題加上不同的標點符號,(有的學生在課題中間加問號,有的學生加感嘆號……)再讓學生根據自己加的標點符號,有感情的朗讀、解讀課題,從而引發學生對生命的感悟:「生命雖然很短暫,但要好好的珍惜生命,要讓有限的生命創造出無限的價值。」這樣學生就從課題中感悟到了生命的意義,進而願意好好地把握生命、珍惜生命。
二、在創設情境中滲透德育
情境教學是教師圍繞課堂教學目標而創設的能幫助學生學習的一種常見的教學形式。在教學時作者在文中所要表達的情感,常常因為學生入不了「境」,而不容易理解和接受,這就需要教師用各種方法創設一種符合課文內容的情境,使學生似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讓學生與作者能夠產生在情感上的「親」,從而引起學生的共鳴,做到入境悟情,受到教育。如在教學《圓明園的毀滅》一課時,當學習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這段時,我播放了一段《火燒圓明園》的視頻,學生看著熊熊大火把我國園林藝術的瑰寶、建築藝術的精華化為灰燼,臉上的表情頓時變成了憤怒。視頻放完了,我立即讓學生說說心中的感受,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景色太美了,但是被英法聯軍毀滅了,我恨英法聯軍」。有的學生說:「圓明園的奇珍異寶不是被侵略者掠走,就是被燒毀,侵略者太可惡了……」此時,學生已被侵略者的所作所為激怒,對侵略者的仇恨可以說是不言而喻,同時也深刻地體會到因為國家貧窮落後才會任人宰割、任人欺負,作為一名學生我們應該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為祖國的繁榮富強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在指導朗讀中滲透德育
古語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讓學生朗誦一些聲情並茂、文質兼美的課文佳作,有利於他們體驗祖國文學的音韻美,加深對課文內容、思想感情的品味,並培養美好的心靈和高尚的情操。如《再見了,親人》一文的語言是充滿感情的。作者有意識地在陳述的語氣中,較多地運用了祈使句、感嘆句,以及設問、反問等句式,表達了贊美、感激、關切、崇敬等感情內容,字里行間洋溢著中朝兩國人民的深情厚誼。為了讓學生體會這種感情,我讓學生弄明白朝鮮人民給志願軍做了哪些事,為此而付出了什麼代價後,指導學生朗讀重點句、重點段,從多次反復的朗讀中,激發他們的感情,使他們產生共鳴,從而體會到中朝人民的友誼確實是比山還高、比海還深,是用鮮血凝成的。
四、在課外閱讀中培養學生的高尚情操
課外閱讀是語文德育實施的途徑之一。積極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語文課外閱讀,不僅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意志性格特徵,而且有助於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師應該針對學生的年齡特徵、興趣愛好、思想實際,向學生推薦有關讀物,列出書目,引導學生去讀,要加強閱讀指導,激發學生課外閱讀興趣,教給他們讀書方法,特別是評價與欣賞的方法,使學生從閱讀中有所收獲。一本好書相當於一位良師益友,不僅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習成績,而且還能培養刻苦學習、戰勝困難的奮斗精神,所以應該鼓勵學生訂閱書刊雜志,使學生擴大視野,提高思想覺悟。
五、在寫作中滲透德育
作文是對生活的反映,所以我們引導學生體驗生活的過程就應該視作德育的過程。如:我們可以讓學生利用周末到大自然中去,讓學生去觀察、感受大自然。學生在草地上漫步,在花下徘徊,直接面對大自然,會產生創作的沖動,這樣既能寫出一篇優美的文章,鍛煉了寫作能力,也能激發學生對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達到德育的目的。同時,還可以讓小學生在作文中寫真人真事,抒發真情實感。用葉聖陶先生的話說,就是寫出「誠實的自己的話。」這是對小學生最起碼的要求,也是在作文教學中滲透品德教育的基礎。我認為,作文教學是兩條線交織在一起的,一條是傳授作文的基本知識,一條是培養學生的道德品質,忽略了哪一條線,都會導致作文教學的失敗。因此,在作文教學中應不失時機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總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小學語文教材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因素,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切實把握語文教學過程中德育滲透的切入點,結合有效的方法,以情入理,情理交融,靈活自然地在小學語文教學的過程中進行德育滲透,這樣,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潛移默化中,逐漸受到思想品德的熏陶,提高對真善美和假惡丑的辨別能力,形成正確的思想認識和健康的道德情感,從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H. 學科德育滲透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新課程的培養目標應體現時代要求。要使學生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熱愛社會主義,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革命傳統;具有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意識,遵守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德;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因此,在學校的教育活動中,應發揮各方面的作用,積極實施德育教育。在多年的工作實踐中,我總結了一些實施德育教育較為有效的途徑和方法,現就幾個方面談一談。2、注重在學科中滲透德育教育。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課堂教學是完成智能的主要途徑,當然也是向學生進行德育的主要途徑。如在進行《詹天佑》一課的教學時,我們要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感悟詹天佑的愛國主義精神,從而使學生感受到為國作貢獻的偉大與自豪。3、開好主題班隊會。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圍繞德育教育開展的主題班隊會是必須的。我認為,開好德育主題班隊會的關鍵除了選擇好主題內容外,選擇好方式方法也是非常關鍵的,比如交流討論、演講、故事會等。4、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班主任實施的德育工作和家長的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除了學校,家庭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5、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我堅信,不懂關愛學生的班主任,不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有了對學生的愛,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有可能。當然,任何工作都是有困難的,實施德育工作也一樣。德育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的困難有:1、經費的來源問題。我們縣是貧困縣,學校的活動經費一直是大缺口,對德育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更是少之又少。2、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包括來自社會上的,更多是來自家庭的,有的家長為了生計忙於勞作奔波無暇管教孩子,特別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艱難。3、班主任老師的自身職業道德問題。有些班主任不重視自身的師德修養,難以勝任班主任工作。
I. 學科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幾個原則
有意無痕原則
任何學科的內容,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其它諸學科教材中都版蘊含著德育權功能,是科學性和思想性的統一。但是,學科教材在其內容的選擇和體系的編排上都有其學科本位的邏輯取向。這就決定了其蘊含的德育因素都是以一種隱性的狀態而存在,需要教師具有較強的德育滲透意識和水平,將學科中的隱性德育因素顯性化為較為明確的德育目標
J. 在各學科的教學中,滲透德育有哪些主要途徑
4、與家長的密切聯系.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班主任實施的德育工作和家長的配合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為除了學校,家庭也是進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陣地.
5、了解學生,關愛學生.我堅信,不懂關愛學生的班主任,不是一名合格的班主任,有了對學生的愛,對學生進行良好的德育教育就有可能.
當然,任何工作都是有困難的,實施德育工作也一樣.德育工作在實施過程中的困難有:1、經費的來源問題.我們縣是貧困縣,學校的活動經費一直是大缺口,對德育方面的投入可想而知更是少之又少.2、環境問題.環境問題包括來自社會上的,更多是來自家庭的,有的家長為了生計忙於勞作奔波無暇管教孩子,特別是一些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更是艱難.3、班主任老師的自身職業道德問題.有些班主任不重視自身的師德修養,難以勝任班主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