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淮陰侯韓信

文言文淮陰侯韓信

發布時間: 2020-12-04 21:19:16

文言文史記.韓信盧綰列傳翻譯

本句:等到俘虜臧荼之後,就下詔封將相們為列侯,在群臣中挑選有功的人封為燕王。

以下為全部翻譯:
韓王韓信是原來韓襄王的庶出孫子,身高八尺五寸。到了項梁擁立楚王的後代楚懷王的時候,燕國、齊國、趙國、魏國都早已自己立下了國王,只有韓沒有立下後嗣,所以才立了韓國諸公子中的橫陽君韓成為韓王,想以此來占據平定原韓國的土地。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韓成投奔楚懷王。沛公帶軍隊進攻陽城時,命張良以韓國司徒的身份降服了韓國原有地盤,得到韓信,任命他為韓國將軍,帶領他的軍隊隨從沛公進入武關。
沛公被立為漢王,韓信隨從沛公進入漢中,就說服漢王道:"項羽把自己的部下都封在中原附近地區,只把您封到這偏遠的地方,這是一種貶職的表示啊!您部下士兵都是崤山以東的人,他們都踮起腳尖,急切地盼望返回故鄉,趁著他們銳氣強盛向東進發,就可以爭奪天下。"漢王回軍平定三秦時,就答應將要韓信為韓王,先任命他為韓太尉,帶兵去攻取韓國舊地。
項羽所封的諸侯王都到各自的封地去,韓王韓成因沒跟隨項羽征戰,沒有戰功,不派他到封地去,改封他為列侯。等到聽說漢王派韓信攻取韓地,就命令自己游歷吳地時的吳縣縣令鄭昌做韓王以抗拒漢軍。漢高祖二年(前205),韓信平定了韓國的十幾座城池。漢王到達河南,韓信在陽城猛攻韓王鄭昌。鄭昌投降,漢王就立韓信為韓王,常帶領韓地軍隊跟隨漢王。漢高祖三年,漢王撤出滎陽,韓王韓信和周苛等人守衛滎陽。等到楚軍攻破滎陽,韓信投降了楚軍,不久得以逃出,又投歸漢王,漢王再次立他為韓王,最終跟從漢王擊敗項羽,平定了天下。漢高祖五年春天,漢高祖就和韓信剖符為信,正式封他為韓王,封地在潁川。
第二年(前201)春天,高祖認為韓信雄壯勇武,封地潁川北靠近鞏縣、洛陽,南逼近宛縣、葉縣,東邊則是重鎮淮陽,這些都是天下的戰略要地,就下詔命韓王韓信遷移到太原以北地區,以防備抵抗匈奴,建都晉陽。韓信上書說:"我的封國緊靠邊界,匈奴多次入侵,晉陽距離邊境較遠,請允許我建都馬邑。"皇帝答應了,韓信就把都城遷到馬邑。在這年秋天,匈奴冒頓單於重重包圍了韓信,韓信多次派使者到匈奴處求和。漢朝派人帶兵前往援救,但懷疑韓信多次私派使者,有背叛漢朝之心,派人責備韓信。韓信害怕被殺,於是就和匈奴約定好共同攻打漢朝,起兵造**,把國都馬邑拿出投降匈奴,並率軍攻打太原。
高祖七年(前200)冬天,皇帝親自率軍前往攻打,在銅鞮(dī,堤)擊敗韓信的軍隊,並將其部將王喜斬殺。韓信逃跑投奔匈奴,他的部將白土人曼丘臣、王黃等人擁立趙王的後代趙利為王,又收集起韓信被擊敗逃散的軍隊,並和韓信及匈奴冒頓單於商議一齊攻打漢朝。匈奴派遣左右賢王帶領一萬多騎兵和王黃等人駐扎在廣武以南地區,到達晉陽時,和漢軍交戰,漢軍將他們打得大敗,乘勝追到離石,又把他們打敗。匈奴再次在樓煩西將地區聚集軍隊,漢高祖命令戰車部隊和騎兵把他們打敗。匈奴常敗退逃跑,漢軍乘勝追擊敗兵,聽說冒頓單於駐扎在代谷,漢高祖當時在晉陽,派人去偵察冒頓,偵察人員回來報告說"可以出擊"。皇帝也就到達平城。皇帝出城登上白登山,被匈奴騎兵團團圍住,皇帝就派人送給匈奴王後閼氏許多禮物。閼氏便勸冒頓單於說:"現在已經攻取了漢朝的土地,但還是不能居住下來;更何況兩國君主不互相圍困。"過了七天,匈奴騎兵逐漸撒去。當時天降大霧,漢朝派人在白登山和平城之間往來,匈奴一點也沒有察覺。護軍中尉陳平對皇帝說:"匈奴人都用長槍弓箭,請命令士兵每張強弩朝外搭兩支利箭,慢慢地撤出包圍。"撤進平城之後,漢朝的救兵也趕到了,匈奴的騎兵這才解圍而去。漢朝也收兵而歸。韓信為匈奴人帶兵往來在邊境一帶攻擊漢軍。
漢高祖十年(前197),韓信命王黃等人勸說陳豨,使其誤信而反。十一年春天,前韓王韓信又和匈奴騎兵一起侵入參合,對抗漢朝。漢朝派遣柴將軍帶兵前去迎擊,柴將軍先寫給韓信說:"皇帝陛下寬厚仁愛,盡管有些諸侯背叛逃亡,但當他們再度歸順的時候,總是恢復其原有的爵位名號,並不加誅殺。這些都是大王您所知道的。現在您是因為戰敗才逃歸匈奴的,並沒有大罪,您應該趕快來歸順!"韓王韓信回信道:"皇帝把我從里巷平民中提拔上來,使我南面稱王,這對我來說是萬分榮幸的。在滎陽保衛戰中,我不能以死效忠,而被項羽關押。這是我的第一條罪狀。等到匈奴進犯馬邑,我不能堅守城池,獻城投降。這是我的第二條罪狀。現在反而為敵人帶兵,和將軍爭戰,爭這旦夕之間的活頭。這是我的第三條罪狀。文種、范蠡沒有一條罪狀,但在成功之後,一個被殺一個逃亡;現在我對皇帝犯下了三條罪狀,還想在世上求取活命,這是伍子胥在吳國之所以被殺的原因。現在我逃命隱藏在山谷之中,每天都靠向蠻夷乞討過活,我思歸之心,就同癱瘓的人不忘記直立行走,盲人不忘記睜眼看一看一樣,只不過情勢不允許罷了。"於是兩軍交戰,柴將軍屠平參合城,並將韓王韓信斬殺。
韓信投靠匈奴的時候,和自己的太子同行,等到了頹當城,生了一個兒子,因而取名叫頹當。韓太子也生下一個兒子,取名為嬰。到孝文帝十四年(前166),韓頹當和韓嬰率領部下投歸漢朝。漢朝封韓頹當為弓高侯,韓嬰為襄城侯。在平定吳楚七國之亂時,弓高侯的軍功超過其它將領。爵位兒子傳到孫子,他的孫子沒有兒子,侯爵被取消。韓嬰的孫子因犯有不敬之罪,侯爵被取消。韓頹當庶出的孫子韓嫣,地位尊貴,很受皇帝寵愛,名聲和富貴都榮顯於當世。他的弟弟韓說,再度被封侯,並多次受命為將軍,最後封為案道侯。兒子繼承侯爵,一年多之後因犯法被處死。又過一年多,韓說的孫子韓曾被封為龍額侯,繼承了韓說的爵位。
盧綰是豐邑人,和漢高祖是同鄉。盧綰的父親和高祖的父親非常要好,等到生兒子時,漢高祖和盧綰又是同日而生。鄉親們抬著羊酒去兩家祝賀,等到高祖、盧綰長大了,在一塊讀書,又非常要好。鄉親們見這兩家父輩非常要好,兒子同日出生,長大後又很要好,再次抬著羊酒前去祝賀。高祖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被官吏追拿需要躲藏,盧綰總是隨同左右,東奔西走,到高祖從沛縣起兵時,盧綰以賓客的身份相隨,到漢中後,擔任將軍,總是陪伴在高祖身邊。跟從高祖東擊項羽時,以太尉的身份不離左右,可以在高祖的卧室內進進出出,衣被飲食方面的賞賜豐厚無比,其他大臣沒人能企及,就是蕭何、曹參等人,也只是因事功而受到禮遇,至於說到親近寵幸,沒人能趕得上盧綰。盧綰被封為長安侯。長安,就是原來的咸陽啊。
漢高祖五年(前202)的冬天,已經擊敗了項羽,就派盧綰另帶一支軍隊,和劉賈一起攻打臨江王共尉,將他擊敗。七月凱旋而歸,跟隨皇帝攻打燕王臧荼,臧荼投降。高祖平定天下之後,在諸侯中不是劉姓而被封王的共有七個人。高祖想封盧綰為王,但又害怕群臣怨恨不滿。等到俘虜臧荼之後,就下詔封將相們為列侯,在群臣中挑選有功的人封為燕王。文武群臣都知道皇帝想封盧綰為王,就一齊上言道:"太尉長安侯盧綰經常跟隨皇帝平定天下,功勞最多,可以封為燕王。"皇帝下詔批准了此項建議。漢高祖五年八月,就立盧綰為燕王,所有諸侯王受到的皇帝寵幸都比不上燕王。
漢高祖十一年(前194)秋天,陳豨在代地造**,高祖到邯鄲去攻打陳豨的部隊,燕王盧綰也率軍攻打他的東北部。在這時,陳豨派王黃去向匈奴求救。燕王盧綰也派部下張勝出使匈奴,聲稱陳豨等人的部隊已被擊敗。張勝到匈奴以後,前燕王臧荼的兒子臧衍逃亡在匈奴,見到張勝說:"您之所以在燕國受重用,是因為您熟悉匈奴事務。燕國之所以能長期存在,是因為諸侯多次反叛,戰爭連年不斷。現在您想為燕國盡快消滅陳豨等人,但陳豨等人被消滅之後,接著就要輪到燕國,您這班人也要成為俘虜了。您為什麼不讓燕國延緩攻打陳豨而與匈奴修好呢?戰爭延緩了,能使盧綰長期為燕王,如果漢朝有緊急事變,也可以藉此安定國家。"張勝認為他的話是對的,就暗中讓匈奴幫助陳豨攻打燕國。燕王盧綰懷疑張勝和匈奴勾結,一起反叛,就上書皇帝請求把張勝滿門抄斬。張勝返回,把之所以這樣乾的原因全部告訴了盧綰。盧綰覺悟了,就找了一些替身治罪處死了,把張勝的家屬解脫出來,使張勝成為匈奴的間諜,又暗中派遣范齊到陳豨的處所,想讓他長期叛逃在外,使戰爭連年不斷。
漢高祖十二年,東征黥布,陳豨經常率軍在代地駐扎,漢派遣樊噲攻打陳豨並將其斬殺。他的一員副將投降,說燕王盧綰派范齊到陳豨處互相交通情報,商議策劃。高祖派使臣召盧綰進京,盧綰稱病推託不往。皇帝又派辟陽侯審食其(yì jī,亦基),御史大夫趙堯前去迎接燕王,並順便查問燕王部下臣子。盧綰更加害怕,閉門躲藏不出,對自己寵信的臣子說:"不是劉姓而被封為王的,只有我盧綰和長沙王吳芮了。去年春天,漢朝把淮陰侯韓信滿門抄斬,夏天,又殺掉了彭越,這都是呂後的計謀。現在皇帝重病在身,把國事全部交給了呂後。而呂後是個婦女,總想找個借口殺掉異姓諸侯王和功高的大臣。"於是盧綰還是推託有病,拒絕進京。盧綰的部下臣子都逃跑躲藏。但盧綰的話泄露出一些,辟陽侯聽到了,便把這一切都報告了皇帝,皇帝更加生氣。後來,漢朝又得到一些投降的匈奴人,說張勝逃到匈奴中,是燕王的使者。於是皇帝說:"盧綰真的反了!"就派樊噲攻打燕國。燕王盧綰把自己所有的宮人家屬以及幾千名騎兵安頓在長城下,等待機會,希望皇帝病好之後,親自進京謝罪。四月,高祖逝世,盧綰也就帶領部下逃入匈奴,匈奴封他為東胡盧王。盧綰受到匈奴的侵凌掠奪,總是想著重返漢朝。過了一年多,盧綰在匈奴逝世。
在高後時,盧綰的妻子兒女逃出匈奴重投漢朝,正趕上高後病重,不能相見,住在了燕王在京的府邸,准備在病好之後再設宴相見。但高後竟去世了,未能見面。盧綰的妻子也因病去世。
漢景帝中元六年(前144),盧綰的孫子盧他之以東胡王的身份向漢投降,被封為亞谷侯。

陳豨是宛朐人,不知當初是什麼原因得以跟從高祖。到高祖七年冬天,韓王韓信反叛,逃入匈奴,皇帝到平城而回,封陳豨為列侯,以趙國相國的身份率領督統趙國、代國的邊防部隊,這一帶戍衛邊疆的軍隊統歸他管轄。
陳豨曾休假回鄉路過趙國,趙相國周昌看到陳豨的隨行賓客有一千多輛車子,把邯鄲所有的官舍全部住滿。而陳豨對待賓客用的平民百姓之間的交往禮節,而且總是謙卑恭敬,屈已待人。陳豨回到代國,周昌就請求進京朝見。見到皇帝之後,把陳豨賓客眾多,在外獨掌兵權好幾年,恐怕會有變故等事全盤說出。皇帝就命人追查陳豨的賓客在財物等方面違法亂紀的事,其中不少事情牽連到陳豨。陳豨非常害怕,暗中派賓客到王黃、曼丘臣處通消息。到高祖十年(前197)七月,皇帝的父親去世了,皇帝派人召陳豨進京,但陳豨稱自己病情嚴重。九月,便與王黃等人一同反叛,自立為代王,劫掠了趙,代兩地。
皇帝聽說之後,就一律赦免了被陳豨所牽累而進行劫掠的趙、代官吏。皇帝親自前往,到達邯鄲後高興地說:"陳豨不在南面占據漳水,北面守住邯鄲,由此可知他不會有所作為。"趙相國上奏請求把常山的郡守、郡尉斬首,說:"常山共有二十五座城池,陳豨反叛,失掉了其中二十座。"皇帝問:"郡守、郡尉反叛了嗎?"趙相國回答說:"沒反叛。"皇帝說:"這是力量不足的緣故。"赦免了他們,同時還恢復了他們的守尉職務。皇帝問周昌說:"趙國還有能帶兵打仗的壯士嗎?"周昌回答說:"有四個人。"然後讓這四個人拜見皇帝,皇帝一見便破口大罵道:"你們這些小子們也能帶兵打仗嗎?"四個人慚愧地伏在地上。但皇帝還是各封給他們一千戶的食邑,任命為將。左右近臣諫勸道:"有不少人跟隨您進入蜀郡、漢中,其後又征伐西楚,有功卻未得到普遍封賞,現在這幾個人有什麼功勞而予以封賞?"皇帝說:"這就不是你們所能了解的了!陳豨反叛,邯鄲以北都被他所佔領,我用緊急文告來徵集各地軍隊,但至今仍未有人到達,現在可用的就只有邯鄲一處的軍隊而已。我何必要吝惜封給四個人的四千戶,不用它來撫慰趙地的年輕人呢!"左右近臣都說:"對。"於是皇帝又問:"陳豨的將領都有誰?"左右回答說:"有王黃,曼丘臣,以前都是商人。"皇帝說:"我知道了。"於是各懸賞千金來求購王黃、曼丘臣等的人頭。
高祖十一年(前196)冬天,漢軍在曲逆城下攻擊並斬殺了陳豨的大將侯敞,王黃,又在聊城把陳豨的大將張春打得大敗,斬首一萬多人。太尉周勃進軍平定了太原和代郡。十二月,皇帝親自率軍攻打東垣,但未能攻克,叛軍士卒辱罵皇帝;不久東垣投降,凡是罵皇帝的士卒一律斬首,其他沒罵的士卒則處以黥刑,在額頭上刺字。把東垣改名真定。王黃,曼丘臣的部下所有被懸賞徵求的,一律都被活捉,因此陳豨的軍隊也就徹底潰敗了。
皇帝到達洛陽。皇帝說:"代郡地處常山的北面,趙國卻從山南來控制它,太遙遠了。"於是就封兒子劉垣為代王,以中都為國都,代郡、雁門都隸屬代國。
高祖十二年(前195)冬天,樊噲的士卒追到靈丘把陳豨斬首。

太史公說:韓信、盧綰並不是一向積德累善的世家,而是僥幸於一時隨機應變,以欺詐和暴力獲得成功,正趕上漢朝剛剛建立,所以才能夠分封領土,南面為王。在內由於勢力強大而被懷疑,在外倚仗著外族作援助。因此日益被皇帝疏遠,自陷危境,走投無路,無計可施,最終迫不得已投奔匈奴,難道不可悲嗎!陳豨是梁地人,在他年輕的時候,每每稱贊,傾慕魏公子信陵君;等到後來他率領軍隊守衛邊疆,招集賓客,禮賢下士,名聲超過了實際。周昌懷疑他,許多過失也就從這里產生了,由於害怕災禍臨頭,姦邪小人又乘機進說,於是終於使自己陷於大逆不道的境地。唉呀,太可悲了!由此可見,謀慮的成熟與否和成敗如何,這對一個人的影響太深遠了!

② 幫忙縮寫淮陰侯列傳的古文

哈,網路上有啊。資源是可以利用的。其實真的謝謝你的問題,我如果真的去答,未必有這么全。請相信大家的力量。至於如何翻譯,一定要抓關鍵字。字通了,句段也可一目瞭然。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 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再也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裡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麼,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說:「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麼,讓他做大將。」蕭何說:「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今天任命一位大將,就象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難怪韓信要走了。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 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怨恨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 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漢王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 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游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扎在蒲坂,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制為河東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說。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 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 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殺死成安君,生擒趙王。 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 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 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麼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輩子竟然和樊噲這般人為伍了。」皇上經常從容地和韓信議論將軍們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 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後告發了韓信准備反叛的情況。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後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鍾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 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干陛下所乾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 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勛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么。 布衣:平民百姓。以古代平民穿麻布衣服,因此以「布衣」指代平民。 無行:品行不好。 推擇:推舉選用。 治生商賈:以做生意維持生計。 晨炊蓐食: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室內床上吃掉。蓐:草席。 母:對老年婦女尊稱。 漂:在水裡沖洗絲棉之類。 竟:到底、完畢。 王孫:公子,少年。對年輕人敬稱。 屠:以宰殺牲畜為業的人。 中情:內心。 眾辱:當眾污辱。 能死:不怕死。 袴:通「胯」,兩腿間。 蒲伏:同「匍匐」,跪在地上爬行。 戲(huī,揮)下:帥旗之下,即部下。戲,同「麾」。軍中指揮作戰的旗子。 干:求取。 坐法:因犯法而獲罪。 上:皇上。此實指漢王劉邦。此時劉邦尚未一統天下,不該稱「上」,應改為「王」。以下多處如此。 說:同「悅」。喜歡、高興。 行:等,輩。一說行(xíng,形),走(在半途)。 度:揣測,估計。 謁:晉見,拜見。 國士:國內傑出的人物。 顧:但。策:指「長王漢中」和「爭天下」兩種策略。 素慢:一向傲慢。素:向來。 齋戒:古人祭祀等大典前,先行沐浴、更衣、獨宿、素餐以清心潔身,表示敬重。 壇場:指拜將場所。壇:土台。 謝:謙讓。 鄉:同「向」,面向,面對著。 賀:贊同,嘉許。 暗惡:滿懷怒氣。叱吒:呼喊,咆哮。 廢:伏,偃伏,不敢動。 嘔嘔:溫和的樣子。 刓(wán,完)敝:在手裡玩弄,磨損。 霸:稱霸。臣:使……臣服。 都:建都。 定三秦:公元前206年,劉邦用韓信計,暗渡陳倉,打敗雍王章邯入咸陽,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投降。關:函谷關。 卻:退,退卻。 絕:斷絕通路。 說:規勸。 木罌缻(fǒu,否):木製盆瓮。 禽:同「擒」。捉,捕捉。 涉:渡。 喋血:形容激戰而流血很多。 樵蘇後爨(cuàn,竄):師不宿飽。意思是談臨時打柴割草,燒火做飯,士兵們很難安飽。樵:砍柴。蘇:割草。爨:燒火做飯。 假:借。 間道:隱蔽小道。輜重:軍需物資,此指糧草。 深溝高壘:深挖戰壕,加高營壘。 十則圍之,倍則戰:語出《孫子·謀攻》:「故用兵之法,十則圍之……倍則分之」。意思是說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一倍於敵人,就可以和他對陣。 罷:通「疲」。 間視:暗中探聽,窺伺。 萆:通「蔽」,隱蔽。 空壁:全軍離營。 裨將:偏將,副將。 詳:通「佯」,假裝。 大將旗鼓:主將的旗幟和儀仗。 陳:同「陣」,打仗時的戰斗隊列。 平旦:天剛亮。 復疾戰:此三字疑衍。 逐利:追奪戰利品。€遁走:潛逃。 購:懸賞徵求。 效:呈獻,貢獻。首虜:首級和俘虜。 素:一向,平素。拊循:撫慰,順從。引申為受過訓練,聽從指揮。士大夫:指一般將士。 仆:自我謙稱。 何苦:即若何,如何。 權:權衡。引申為計議。 情見勢屈:真情暴露,威勢要受到挫減。見,同「現」。出現。 案甲休兵:停止戰爭。甲:鎧甲。兵:武器。饗:宴請。(yì,億)兵:用酒食慰勞士兵。首:向,向著. 咫:八寸為咫。 喧言者:指辯士。 靡:草隨風倒。引申為降服。 行定:往束救趙途中,安定百姓。 傳舍:客舍,賓館。 麾:軍中指揮作戰的旗子。 易置:更換,改換職位 獨:只,只不過。間使:密使,暗中派去的使臣。 伏軾:乘車人把身子俯在車前橫木上。 豎儒:蔑視讀書人的稱呼。 罷:撤除。 亨(pēng,烹):同「烹」。煮。 未合:尚未交戰。 窮戰:全力以赴地作戰。窮:盡,極。 地戰:在本(國)土作戰。 追北:追趕敗逃的敵軍。北:打敗仗後往回逃跑。 假王:王的暫時代理人。 發書:打開書信。 佐:輔佐。 變生:發生變故。指可能引起韓信背漢。 戮力:合力。 必:相信,信任。 倍:背棄。 須臾:片刻。引申為延續,拖延。 權:秤砣。比喻決定輕重的關鍵、作用。 參(sān,三):三。 畫:計策,謀略。 幸:希望。 相人:給人看相 骨法:骨相,骨格 參:參驗,考察 願少間:希望周圍的人暫時迴避。間,間隙 桀:傑出,高出 魚鱗雜沓: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雜沓:眾多的樣 熛:迸飛的火焰 折北不救:屢戰屢敗,不能自救:折,挫折 內府:府庫。€容容:搖搖,動盪不安的樣子。?懸:懸掛 輸:獻納 鄉:同「向」面向、面對著。

③ 淮陰侯列傳中「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上未知奇也」的翻譯

譯文: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出眾的德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小吏,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於是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給韓信吃飯。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會有重重地報答您的時候。」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欺侮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能殺死我,就拿劍刺我;如果殺不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用眼睛盯著他很久,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兩腿之間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任命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

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

《淮陰侯列傳》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傳,出自《史記卷九十二·淮陰侯列傳第三十二》。

原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又不能治生商賈。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常數從其下鄉南昌亭長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豈望報乎!」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於是信孰視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及項梁渡淮,信杖劍從之,居麾下,未得知名。項梁敗,又屬項羽,羽以為郎中。數以策干項羽,羽不用。漢王之入蜀,信亡楚歸漢,未得知名,為連敖。坐法當斬,其輩十三人皆已斬,次至信,信乃仰視,適見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為斬壯士!」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與語,大說之。言於上,上拜以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3)文言文淮陰侯韓信擴展閱讀

《淮陰侯列傳》這篇傳記載了西漢開國功臣韓信一生的事跡,功高於世,卻落個夷滅宗族的下場,注入了作者無限同情和感慨。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

《史記》全書包括十二本紀(記歷代帝王政績)、三十世家(記諸侯國和漢代諸侯、勛貴興亡)、七十列傳(記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跡,主要敘人臣,其中最後一篇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書(記各種典章制度記禮、樂、音律、歷法、天文、封禪、水利、財用)。

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萬五千餘字,比《呂氏春秋》多二十八萬八千餘字。規模巨大,體系完備,而且對此後的紀傳體史書影響很深,歷朝正史皆採用這種體裁撰寫。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春秋》以後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引為終生之憾,憂憤而死,死前將遺志囑咐兒子司馬遷。

司馬遷子承父志,繼任太史令。他早年受學於孔安國、董仲舒,漫遊各地,了解風俗,採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開始了《太史公書》即後來被稱為《史記》的史書創作。

但是,事出意外,天漢三年(前98年),李陵戰敗投降匈奴,司馬遷因向漢武帝辯護事情原委而被捕入獄,並處以宮刑,在形體和精神上給了他巨大的創傷。

出獄後任中書令,他忍辱含垢,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前後經歷了14年,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

④ 文言文 淮陰侯韓信中韓信是什麼樣的人

韓信是個知恩圖報、不拘小節、善良、有大智慧的人!!!

⑤ 文言文《韓信忍辱》的閱讀答案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

⑥ 文言文翻譯

淮陰侯韓信,淮陰縣人。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沒有什版么善行可以推薦做權官。又不會做生意維持生活,經常到別人家裡蹭飯吃,別人都很厭惡他。曾經在下鄉縣南昌亭長家混了幾個月,亭長的老婆沒辦法,就一大早做飯躲在被子里吃,韓信到了吃飯的時候去了,(亭長的老婆)卻沒有為他准備飯食。韓信知道原因之後,大怒,再也不去了。

韓信沒事就在城北釣魚,很多婦女都在河邊洗衣服,有一個女人看韓信餓了,就給他些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這個女人說:「我一定會很好地報答您。」女人聽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憐公子你,才給你飯吃,哪是指望你報答我呢!」

⑦ (9分,每小題3分)閱讀下面文言文,完成8~10題。淮陰侯韓信始為布衣時,貧,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


8、C
9、D
10、D
11、(1)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
(2)你雖然又高又大,喜歡帶刀佩劍,內心是個膽小鬼罷了
(3)韓信揣測蕭何等人已多次向漢王推薦,漢王不任用自己,也就逃走了。

⑧ 文章名叫韓信的文言文注釋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還是平民的時候,家裡貧窮又放盪不檢點,未能被推選為地方官吏,又不會做生意維持生活。經常依靠別人來糊口度日,人們都討厭他。他曾多次到下鄉南昌亭亭長家裡去要飯吃,一吃就是幾個月,亭長的妻子對這事也很頭疼。於是就早早地在床上把飯給吃了。到吃飯的時候韓信來了,就不再給他准備飯了。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很生氣,從此就和他們斷絕了關系,離開了他家。
韓信沒事就在城北釣魚,很多婦女都在河邊洗衣服,有一個女人看韓信餓了,就給他些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這個女人說:「我一定會很好地報答您。」女人聽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憐公子你,才給你飯吃,哪是指望你報答我呢!」
淮陰的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內心是很膽怯的。」並且當眾侮辱韓信說:「你果真不怕死就用劍來刺我,怕死就從我的胯下鑽過去。」於是韓信看了他很久,低下身子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街上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個膽小鬼。
當項梁渡淮北上的時候,韓信帶劍投奔了項梁,做了項梁的部下,沒有什麼名氣。項梁被戰敗後,他又歸屬項羽,項羽任他為郎中。他曾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沒有採用。漢王劉邦入蜀時,韓信又逃離楚軍歸附了漢王。後來他犯法當處斬刑。說:(1)「漢王不是想統一天下嗎?為什麼要斬殺壯士呢?」滕公聽了他的話後感到驚奇,又見他相貌非凡,於是就把他釋放了。和他交談了一番,很欣賞他。並把此事告訴了漢王,漢王任命他為治粟都尉,但並沒有感到他有什麼與眾不同的地方。
韓信曾多次與蕭何談論事情,蕭何很賞識他。在去南鄭的途中,蕭何聽說韓信逃走以後,來不及向漢王報告就親自去追趕韓信。有人向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聽了非常生氣。隔了一兩天,蕭何來拜見漢王,漢王又生氣又高興,罵蕭何說:「你為什麼逃走?」蕭何說:「我不敢逃走,我是去追逃跑的人。」漢王說:「你去追的是誰?」蕭何回答說:「韓信。」漢王又罵道:(2)「將領中已逃跑了數十個你都沒有去追,追韓信,這是騙人。」蕭何說:「那些將領容易得到,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是國家中獨一無二的人才。(3)大王如果只想長期稱王於漢中,那就可以不用韓信,如果決心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能與您共計大事的人了。」漢王說:「我也想向東擴展,怎麼能憂愁苦悶地久居於此?」
蕭何說:「如果大王決心向東擴展,能起用韓信,韓信就會留下來。如果不能起用韓信,韓信終歸還是要逃走的。」漢王說:「我看在你的面子上就任命他為將領。」蕭何說:「雖然你任命他為將領,但韓信仍然不會留下來。」漢王說:「那就任何他為大將。」
蕭何說:「太好了。」於是漢王就要召見韓信任命他為大將軍。等到任命大將軍時,原來是韓信,全軍都感到驚訝。

⑨ 文言文韓信始為布衣時......的翻譯並且從中概括出一個成語

成語是一飯之恩, 或者漂母贈食
淮陰侯韓信,淮陰縣人。還是平民百姓的時候,因為家境貧寒,沒有什麼善行可以推薦做官。又不會做生意維持生活,經常到別人家裡蹭飯吃,別人都很厭惡他。曾經在下鄉縣南昌亭長家混了幾個月,亭長的老婆沒辦法,就一大早做飯躲在被子里吃,韓信到了吃飯的時候去了,(亭長的老婆)卻沒有為他准備飯食。韓信知道原因之後,大怒,再也不去了。
韓信沒事就在城北釣魚,很多婦女都在河邊洗衣服,有一個女人看韓信餓了,就給他些飯吃,一連幾十天都是如此。韓信很高興,對這個女人說:「我一定會很好地報答您。」女人聽了很生氣,說:「大丈夫不能自己謀生,(真是可悲),我是可憐公子你,才給你飯吃,哪是指望你報答我呢!」
淮陰集市中賣肉的少年羞辱韓信,說:「你雖然長得高大壯實,還喜歡帶著刀劍,實際上是個膽小鬼。」當眾挑釁韓信,說:「韓信你有膽量,就來單挑;不能的話,就從我褲襠里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看了看他,就真的趴在地上,從少年的胯下鑽了過去。整個集市的人都嘲笑韓信,以為他膽子真的很小。
等到項梁渡過淮河的時候,韓信毅然仗劍從軍,在軍中並沒有什麼名氣。項梁失敗後,又跟隨項羽,被任命為郎中。韓信屢次向項羽獻策,都沒有被採納。漢王(劉邦)進駐西蜀時,韓信就離開楚國,投奔漢王,也沒有什麼軍功,被任命為連敖(官名)。(有一次,)因為觸犯法律理應處斬,一同的十三人被殺後,輪到韓信了,韓信傲然仰視,看到滕公,就說:「難道大王不想一統天下了,為何要殺有才之士?」滕公見韓信出言不凡,神態桀驁,就釋放了他。滕公與韓信交談後,認為韓信很有才能,非常高興。於是把韓信引薦給漢王,被任命為治粟都尉,但漢王並不認為韓信有什麼出奇之處。
翻譯是復制的,呵呵!!!

⑩ 滕公奇其言,壯其貌,釋而不斬。翻譯文言文淮陰侯列傳

3譯文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一早把飯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最終離去不再回來。韓信在城下釣魚,有幾位老大娘漂洗滌絲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見韓信餓了,就拿出飯給韓信吃。幾十天都如此,直到漂洗完畢。韓信很高興,對那位大娘說:「我一定重重地報答老人家。」大娘生氣地說:「大丈夫不能養活自己,我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望你報答嗎?」淮陰屠戶中有個年輕人侮辱韓信說:「你雖然長的高大,喜歡帶刀佩劍,其實是個膽小鬼罷了。」又當眾侮辱他說:「你要不怕死,就拿劍刺我;如果怕死,就從我胯下爬過去。」於是韓信仔細地打量了他一番,低下身去,趴在地上,從他的胯下爬了過去。滿街的人都笑話韓信,認為他膽小。等到項梁率領抗秦義軍渡過淮河向西進軍的時候,韓信帶了寶劍去投奔他,留在他的部下,一直默默無聞。項梁失敗後,改歸項羽,項羽派他做郎中。他好幾次向項羽獻計策,都沒有被採納。劉邦率軍進入蜀地時,韓信脫離楚軍去投奔他,當了一名接待來客的小官。有一次,韓信犯了案,被判了死刑,和他同案的十三個人都挨次被殺了,輪到殺他的時候,他抬起頭來,正好看到滕公,就說:「漢王不打算得天下嗎?為什麼殺掉壯士?」滕公聽他的口氣不凡,見他的狀貌威武,就放了他不殺。同他談話,更加佩服得了不得,便把他推薦給漢王。漢王派他做管理糧餉的治粟都尉,還是不認為他是個奇才。韓信又多次和蕭何談天,蕭何也很佩服他。漢王的部下多半是東方人,都想回到故鄉去,因此隊伍到達南鄭時,半路上跑掉的軍官就多到了幾十個。韓信料想蕭何他們已經在漢王面前多次保薦過他了,可是漢王一直不重用自己,就也逃跑了。蕭何聽說韓信逃跑了,來不及把此事報告漢王,就徑自去追趕。有個不明底細的人報告漢王說:「丞相蕭何逃跑了。」漢王極為生氣,就像失掉了左右手似的。隔了一兩天,蕭何回來見漢王,漢王又是生氣又是喜歡,罵道:「你逃跑,是為什麼?」蕭何答道:「我不敢逃跑,我是追逃跑的人。「你去追回來的是誰?」蕭何說:「韓信啊。」漢王又罵道:「軍官跑掉的有好幾十,你都沒有追;倒去追韓信,這是撒謊。」蕭何說:「那些軍官是容易得到的,至於像韓信這樣的人才,是普天下也找不出第二個來的。大王假如只想老做漢中王,當然用不上他;假如要想爭奪天下,除了韓信就沒有可以商量大計的人。只看大王如何打算罷了。」漢王說:「我也打算回東方去呀,哪裡能夠老悶在這個鬼地方呢?」蕭何說:「大王如果決計打回東方去,能夠重用韓信,他就會留下來;假如不能重用他,那麼,韓信終究還是要跑掉的。」漢王說:「我看你的面子,派他做個將軍吧。」蕭何說:「即使讓他做將軍,韓信也一定不肯留下來的。」漢王說:「那麼,讓他做大將。」蕭何說:「太好了。」當下漢王就想叫韓信來拜將。蕭何說:「大王一向傲慢無禮,如果任命一位大將,就象是呼喚一個小孩子一樣,這就是韓信離去的原因。大王如果誠心拜他做大將,就該揀個好日子,自己事先齋戒,搭起一座高壇,按照任命大將的儀式辦理,那才行啊!」漢王答應了。那些軍官們聽說了,個個暗自高興,人人都以為自己會被任命為大將,等到舉行儀式的時候,才知道是韓信,全軍上下都大吃一驚。任命韓信的儀式結束後,漢王就座。漢王說:「丞相多次稱道將軍,將軍用什麼計策指教我呢?」韓信謙讓了一番,趁勢問漢王說:「如今向東爭奪天下,難道敵人不是項王嗎?」漢王說:「是。」韓信說:「大王自己估計在勇敢、強悍、仁厚、兵力方面與項王相比,誰強?」漢王沉默了好長時間,說:「不如項王。」韓信拜了兩拜,贊成地說:「我也認為大王比不上他呀。然而,我曾經侍奉過他,請讓我說說項王的為人吧。項王震怒咆哮時,嚇得千百人不敢稍動,但不能放手任用有才能的將領,這只不過是匹夫之勇罷了。項王待人恭敬慈愛,言語溫和,有生病的人,心疼的流淚,將自己的飲食分給他,等到有的人立下戰功,該加封進爵時,把刻好的大印放在手裡玩磨的失去了稜角,捨不得給人,這就是所說的婦人的仁慈啊。項王即使是稱霸天下,使諸侯臣服,但他放棄了關中的有利地形,而建都彭城。又違背了義帝的約定,將自己的親信分封為王,諸侯們憤憤不平。諸侯們看到項王把義帝遷移到江南僻遠的地方,也都回去驅逐自己的國君,占據了好的地方自立為王。項王軍隊所經過的地方,沒有不橫遭摧殘毀滅的,天下的人大都怨恨,百姓不願歸附,只不過迫於威勢,勉強服從罷了。雖然名義上是霸主,實際上卻失去了天下的民心。所以說他的優勢很容易轉化為劣勢。如今大王果真能夠與他反其道而行:任用天下英勇善戰的人才,有什麼不可以被誅滅的呢?用天下的城邑分封給有功之臣,有什麼人不心服口服呢?以正義之師,順從將士東歸的心願,有什麼樣的敵人不能擊潰呢?況且項羽分封的三個王,原來都是秦朝的將領,率領秦地的子弟打了好幾年仗,被殺死和逃跑的多到沒法計算,又欺騙他們的部下向諸侯投降。到達新安,項王狡詐地活埋了已投降的秦軍二十多萬人,唯獨章邯、司馬欣和董翳得以留存,秦地的父老兄弟把這三個人恨入骨髓。而今項羽憑恃著威勢,強行封立這三個人為王,秦地的百姓沒有誰愛戴他們。而大王進入武關,秋毫無犯,廢除了秦朝的苛酷法令,與秦地百姓約法三章,秦地百姓沒有不想要大王在秦地做王的。根據諸侯的成約,大王理當在關中做王,關中的百姓都知道這件事,大王失掉了應得的爵位進入漢中,秦地百姓沒有不遺憾的。如今大王發動軍隊向東挺進,只要一道文書三秦封地就可以平定了。」於是漢王特別高興,自認為得到韓信太晚了。就聽從韓信的謀劃,部署各路將領攻擊的目標 。八月,漢王出兵經過陳倉向東挺進,平定了三秦。漢二年(前205),兵出函谷關,收服了魏王、河南王,韓王、殷王也相繼投降。漢王又聯合齊王、趙王共同攻擊楚軍。四月,到彭城,漢軍兵敗,潰散而回。韓信又收集潰散的人馬與漢王在滎陽會合,在京縣、索亭之間又摧垮楚軍。因此楚軍始終不能西進。漢軍在彭城敗退之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叛漢降楚,齊國和趙國也背叛漢王跟楚國和解。六月,魏王豹以探望老母疾病為由請假回鄉,一到封國,立即切斷黃河渡口臨晉關的交通要道,反叛漢王,與楚軍訂約講和。漢王派酈生游說魏豹,沒有成功。這年八月,漢王任命韓信為左丞相,攻打魏王豹。魏王把主力部隊駐扎在蒲坂,堵塞了黃河渡口臨晉關。韓信就增設疑兵,故意排列開戰船,假裝要在臨晉渡河,而隱蔽的部隊卻從夏陽用木製的盆瓮浮水渡河,偷襲安邑。魏王豹驚慌失措,帶領軍隊迎擊韓信,韓信就俘虜了魏豹,平定了魏地,改置為河東郡。漢王派張耳和韓信一起,領兵向東進發,向北攻擊趙國和代國。這年閏九月打垮了代國軍隊。在閼與生擒了夏說。韓信攻克魏國,摧毀代國後,漢王就立刻派人調走韓信的精銳部隊,開往滎陽去抵禦楚軍。韓信和張耳率領幾十萬人馬,想要突破井陘口,攻擊趙國。趙王、成安君陳余聽說漢軍將要來襲擊趙國,在井陘口聚集兵力,號稱二十萬大軍。廣武君李左車向成安君獻計說:「聽說漢將韓信渡過西河,俘虜魏豹,生擒夏說,新近血洗閼與,如今又以張耳輔助,計議要奪取趙國。這是乘勝利的銳氣離開本國遠征,其鋒芒不可阻擋。可是,我聽說千里運送糧餉,士兵們就會面帶飢色,臨時砍柴割草燒火做飯,軍隊就不能經常吃飽。眼下井陘這條道路,兩輛戰車不能並行,騎兵不能排成行列,行進的軍隊迤邐數百里,運糧食的隊伍勢必遠遠地落到後邊,希望您臨時撥給我奇兵三萬人,從隱蔽小路攔截他們的糧草,您就深挖戰壕,高築營壘,堅守軍營,不與交戰。他們向前不得戰斗,向後無法退卻,我出奇兵截斷他們的後路,使他們在荒野什麼東西也搶掠不到,用不了十天,兩將的人頭就可送到將軍帳下。希望您仔細考慮我的計策。否則,一定會被他二人俘虜。」成安君,是信奉儒家學說的刻板書生,經常宣稱正義的軍隊不用欺騙詭計,說:「我聽說兵書上講,兵力十倍於敵人,就可以包圍它,超過敵人一倍就可以交戰。現在韓信的軍隊號稱數萬,實際上不過數千。竟然跋涉千里來襲擊我們,已經極其疲憊。如今像這樣迴避不出擊,強大的後續部隊到來,又怎麼對付呢?諸侯們會認為我膽小,就會輕易地來攻打我們。」不採納廣武君的計謀。韓信派人暗中打探,了解到沒有採納廣武君的計謀,回來報告,韓信大喜,才敢領兵進入井陘狹道。離井陘口還有三十里,停下來宿營。半夜傳令出發,挑選了兩千名輕裝騎兵,每人拿一面紅旗,從隱蔽小道上山,在山上隱蔽著觀察趙國的軍隊。韓信告誡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一定會傾巢出動追趕我軍,你們火速沖進趙軍的營壘,拔掉趙軍的旗幟,豎起漢軍的紅旗。」又讓副將傳達開飯的命令。說:「今天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將領們都不相信,假意回答道:「好。」韓信對手下軍官說:「趙軍已先佔據了有利地形築造了營壘,他們看不到我們大將旗幟、儀仗,就不肯攻擊我軍的先頭部隊,怕我們到了險要的地方退回去。」韓信就派出萬人為先頭部隊,出了井陘口,背靠河水擺開戰斗隊列。趙軍遠遠望見,大笑不止。天剛蒙蒙亮,韓信設置起大將的旗幟和儀仗,大吹大擂地開出井陘口。趙軍打開營壘攻擊漢軍,激戰了很長時間。這時,韓信張耳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的陣地。河邊陣地的部隊打開營門放他們進去。然後再和趙軍激戰。趙軍果然傾巢出動,爭奪漢軍的旗鼓、追逐韓信、張耳。韓信、耳新已進入河邊陣地。全軍殊死奮戰,趙軍無法把他們打敗。韓信預先派出去的兩千輕騎兵,等到趙軍傾巢出動去追逐戰利品的時候,就火速沖進趙軍空虛的營壘,把趙軍的旗幟全部拔掉,豎立起漢軍的兩千面紅旗。這時,趙軍已不能取勝,又不能俘獲韓信等人,想要退回營壘,營壘插滿了漢軍的紅旗,大為震驚,以為漢軍已經全部俘獲了趙王的將領,於是軍隊大亂,紛紛落荒潛逃,趙將即使誅殺逃兵,也不能禁止。於是漢兵前後夾擊,徹底摧垮了趙軍,俘虜了大批人馬,殺死成安君,生擒趙王。韓信傳令全軍,不要殺害廣武君,有能活捉他的賞給千金。於是就有人捆著廣武君送到軍營,韓信親自給他解開繩索,請他面向東坐,自己面向西對坐著,像對待老師那樣對待他。眾將獻上首級和俘虜,向韓信祝賀,趁機向韓信說:「兵法上說:『行軍布陣應該右邊和背後靠山,前邊和左邊臨水』。這次將軍反而令我們背水列陣,說『打垮了趙軍正式會餐』,我等並不信服,然而竟真取得了勝利,這是什麼戰術啊?」韓信回答說:「這也在兵法上,只是諸位沒留心罷了。兵法上不是說『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嗎?況且我平素沒有得到機會訓練諸位將士,這就是所說的『趕著街市上的百姓去打仗』,在這種形勢下不把將士們置之死地,使人人為保全自己而戰不可;如果給他們留有生路,就都跑了,怎麼還能用他們取勝呢?」將領們都佩服地說:「好。將軍的謀略不是我們所能趕得上的呀。」於是韓信問廣武君說:「我要向北攻打燕國,向東討伐齊國,怎麼辦才能成功呢?」廣武君推辭說:「我聽說『打了敗仗的將領,沒資格談論勇敢,亡了國的大夫沒有資格謀劃國家的生存』。而今我是兵敗國亡的俘虜,有什麼資格計議大事呢?」韓信說:「我聽說,百里奚在虞國而虞國滅亡了,在秦國而秦國卻能稱霸,這並不是因為他在虞國愚蠢,而到了秦國就聰明了,而在於國君任用不任用他,採納不採納他的意見。果真讓成安君採納了你的計謀,像我韓信也早被生擒了。因為沒採納您的計謀,所以我才能夠侍奉您啊。」韓信堅決請教說:「我傾心聽從你的計謀,希望您不要推辭。」廣武君說:「我聽說,『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所以俗話說:『狂人的話,聖人也可以選擇』。只恐怕我的計謀不足以採用,但我願獻愚誠,忠心效力。成安君本來有百戰百勝的計謀,然而一旦失掉它,軍隊在鄗城之下戰敗,自己在泜水之上亡身。而今將軍橫渡西河,俘虜魏王,在閼與生擒夏說,一舉攻克井陘,不到一早晨的時間就打垮了趙軍二十萬,誅殺了成安君。名聲傳揚四海,聲威震動天下,農民們預感到兵災臨頭,沒有不放下農具,停止耕作,穿好的,吃好的,打發日子,專心傾聽戰爭的消息,等待死亡的來臨。像這些,都是將軍在策略上的長處。然而,眼下百姓勞苦,士卒疲憊,很難用以作戰。如果將軍發動疲憊的軍隊,停留在燕國堅固的城池之下,要戰恐怕時間過長,力量不足不能攻克。實情暴露,威勢就會減弱,曠日持久,糧食耗盡,而弱小的燕國不肯降服,齊國一定會拒守邊境,以圖自強。燕、齊兩國堅持不肯降服,那麼,劉項雙方的勝負就不能斷定。像這樣,就是將軍戰略上的短處。我的見識淺薄,但我私下認為攻燕伐齊是失策啊。所以,善於帶兵打仗的人不拿自己的短處攻擊敵人的長處,而是拿自己的長處去攻擊敵人的短處。」韓信說:「雖然如此,那麼應該怎麼辦呢?」廣武君回答說:「如今為將軍打算,不如按兵不動,安定趙國的社會秩序,撫恤陣亡將士的遺孤。方圓百里之內,每天送來的牛肉美酒,用以犒勞將士。擺出向北進攻燕國的姿態,而後派出說客,拿著書信,在燕國顯示自己戰略上的長處,燕國必不敢不聽從。燕國順從之後,再派說客往東勸降齊國。齊國就會聞風而降服。即使有聰明睿智的人,也不知該怎樣替齊國謀劃了。如果這樣,那麼,奪取天下的大事都可以謀求了。用兵本來就有先虛張聲勢,而後採取實際行動的,我說的就是這種情況。」韓信說:「好。」聽從了他的計策。派遣使者出使燕國,燕國聽到消息果然立刻降服。於是派人報告漢王,並請求立張耳為趙王,用以鎮撫趙國。漢王答應了他的請求,就封張耳為趙王。楚國多次派出奇兵渡過黃河攻擊趙國。趙國張耳和韓信往來救援,在行軍中安定趙國的城邑,調兵支援漢王。楚軍正把漢王緊緊地圍困在滎陽,漢王從南面突圍,到宛縣、葉縣一帶,接納了黥布,奔入成皋,楚軍又急忙包圍了成皋。六月間,漢王逃出成皋,向東渡過黃河,只有滕公相隨,去張耳軍隊在修武的駐地。一到,就住進客館里。第二天早晨,他自稱是漢王的使臣,騎馬奔入趙軍的營壘。韓信、張耳還沒有起床,漢王就在他們的卧室里奪取了他們的印信和兵符,用軍旗召集眾將,更換了他們的職務。韓信、張耳起床後,才知道漢王來了,大為震驚。漢王奪取了他二人統率的軍隊,命令張耳防守趙地,任命韓信為國相,讓他收集趙國還沒有發往滎陽的部隊,去攻打齊國。韓信領兵向東進發,還沒渡過平原津,聽說漢王派酈食其已經說服齊王歸順了。韓信打算停止進軍。范陽說客蒯通規勸韓信說:「將軍是奉詔攻打齊國,漢王只不過暗中派遣一個密使游說齊國投降,難道有詔令停止將軍進攻嗎?為什麼不進軍呢?況且酈生不過是個讀書人,坐著車子,鼓動三寸之舌,就收服齊國七十多座城邑。將軍率領數萬大軍,一年多的時間才攻克趙國五十多座城邑。為將多年,反不如一個讀書小子的功勞嗎?」於是韓信認為他說得對,聽從他的計策,就率軍渡過黃河。齊王聽從酈生的規勸以後,挽留酈生開懷暢飲,撤除了防備漢軍的設施。韓信乘機突襲齊國屬下的軍隊,很快就打到國都臨菑。齊王田廣認為被酈生出賣了,就把他煮死,而後逃往高密,派出使者前往楚國求救。韓信平定臨菑以後,就向東追趕田廣,一直追到高密城西。楚國也派龍且率領兵馬,號稱二十萬,前來救援齊國。齊王田廣和司馬龍且兩支部隊合兵一起與韓信作戰,還沒交鋒,有人規勸龍且說:「漢軍遠離國土,拚死作戰,其鋒芒銳不可擋。齊楚兩軍在本鄉本土作戰,士兵容易逃散。不如深溝高壘,堅守不出。讓齊王派他親信大臣,去安撫已經淪陷的城邑,這些城邑的官吏和百姓知道他們的國王還在,楚軍又來援救,一定會反叛漢軍。漢軍客居兩千里之外,齊國城邑的人都紛紛起來反叛他們,那勢必得不到糧食,這就可以迫使他們不戰而降。」龍且說:「我一向了解韓信的為人,容易對付他。而且援救齊國,不戰而使韓信投降,我還有什麼功勞?如今戰勝他,齊國一半土地可以分封給我,為什麼不打?」於是決定開戰,與韓信隔著濰水擺開陣勢。韓信下令連夜趕做一萬多口袋,裝滿沙土,堵住濰水上游,帶領一半軍隊渡過河去,攻擊龍且,假裝戰敗,往回跑。龍且果然高興地說:「本來我就知道韓信膽小害怕。」於是就渡過濰水追趕韓信。韓信下令挖開堵塞濰水的沙袋,河水洶涌而來,龍且的軍隊一多半還沒渡過河去,韓信立即回師猛烈反擊,殺死了龍且。龍且在濰水東岸尚未渡河的部隊,見勢四散逃跑,齊王田廣也逃跑了。韓信追趕敗兵直到城陽,把楚軍士兵全部俘虜了。漢四年(前203),韓信降服且平定了整個齊國。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狡詐多變,反復無常,南面的邊境與楚國交界,不設立一個暫時代理的王來鎮撫,局勢一定不能穩定。為有利於當前的局勢,希望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正當這時,楚軍在滎陽緊緊地圍困著漢王,韓信的使者到了,漢王打開書信一看,勃然大怒,罵道:「我在這兒被圍困,日夜盼著你來幫助我,你卻想自立為王!」張良、陳平暗中踩漢王的腳,湊近漢王的耳朵說:「目前漢軍處境不利,怎麼能禁止韓信稱王呢?不如趁機冊立他為王,很好地待他,讓他自己鎮守齊國。不然可能發生變亂。」漢王醒悟,又故意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就做真王罷了,何必做個暫時代理的王呢?」就派遣張良前往,冊立韓信為齊王,征調他的軍隊攻打楚軍。楚軍失去龍且後,項王害怕了,派盱眙人武涉前往規勸齊王韓信說:「天下人對秦朝的統治痛恨已久了,大家才合力攻打它。秦朝破滅後,按照功勞裂土分封,各自為王,以便休兵罷戰。如今漢王又興師東進,侵犯他人的境界,掠奪他人的封地,已經攻破三秦,率領軍隊開出函谷關,收集各路諸侯的軍隊向東進擊楚國,他的意圖是不吞並整個天下,不肯罷休,他貪心不足到這步田地,太過份了。況且漢王不可信任,自身落到項王的掌握之中多次了,是項王的憐憫使他活下來,然而一經脫身,就背棄盟約,再次進攻項王。他是這樣地不可親近,不可信任。如今您即使自認為和漢王交情深厚,替他竭盡全力作戰,最終還得被他所擒。您所以能夠延續到今天,是因為項王還存在啊。當前劉、項爭奪天下的勝敗,舉足輕重的是您。您向右邊站,那麼漢王勝,您向左邊站,那麼項王勝。假若項王今天被消滅,下一個就該消滅您了。您和項王有舊交情,為什麼不反漢與楚聯和,三分天下自立為王呢?如今,放過這個時機,必然要站到漢王一邊攻打項王,一個聰明睿智的人,難道應該這樣做嗎?」韓信辭謝說:「我侍奉項王,官不過郎中,職位不過是個持戟的衛士,言不聽,計不用,所以我背楚歸漢。漢王授予我上將軍的印信,給我幾萬人馬,脫下他身上的衣服給我穿,把好食物讓給我吃,言聽計用,所以我才能夠到今天這個樣子。人家對我親近、信賴,我背叛他不吉祥,即使到死也不變心。希望您替我辭謝項王的盛情!」武涉走後,齊國人蒯通知道天下勝負的關鍵在於韓信,想出奇計打動他,就用看相的身份規勸韓信,說:「我曾經學過看相技藝。」韓信說:「先生給人看相用什麼方法?」蒯通回答說:「人的高貴卑賤在於骨骼,憂愁、喜悅在於面色,成功失敗在於決斷。用這三項驗證人相萬無一失。」韓信說:「好,先生看看我的相怎麼樣?」蒯通回答說:「希望隨從人員暫時迴避一下。」韓信說:「周圍的人離開吧。」蒯通說:「看您的面相,只不過封侯,而且還有危險不安全。看您的背相,顯貴而不可言。」韓信說:「這話是什麼意思呢?」蒯通說:「當初,天下舉兵起事的時候,英雄豪傑紛紛建立名號,一聲呼喊,天下有志之士像雲霧那樣聚集,像魚鱗那樣雜沓,如同火焰迸飛,狂風驟起。正當這時,關心的只是滅亡秦朝罷了。而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辜的百姓肝膽塗地,父子的屍骨暴露在荒郊野外,數不勝數。楚國人從彭城起事,轉戰四方,追逐敗兵,直到滎陽,乘著勝利,像卷席子一樣向前挺進,聲勢震動天下。然後軍隊被困在京、索之間,被阻於成皋以西的山嶽地帶不能再前進,已經三年了。漢王統領幾十萬人馬在鞏縣、洛陽一帶抗拒楚軍,憑借著山河的險要,雖然一日數戰,卻無尺寸之功,以至遭受挫折失敗,幾乎不能自救。在滎陽戰敗,在成皋受傷,於是逃到宛、葉兩縣之間,這就是所說的智盡勇乏了。[1]韓信知道漢王畏忌自己的才能,常常託病不參加朝見和侍行。從此,韓信日夜怨恨卻又希望被重用,在家悶悶不樂,和絳侯、灌嬰處於同等地位感到羞恥。韓信曾經拜訪樊噲將軍,樊噲跪拜送迎,自稱臣子。說:「大王怎麼竟肯光臨。」韓信出門笑著說:「我這輩子就是和樊噲你這般人同伍的啊!」皇上曾經悠閑地和韓信談論各位將軍才能的高下,認為各有長短。皇上問韓信:「像我的才能能統率多少兵馬?」韓信說:「陛下不過能統率十萬。」皇上說:「你怎麼樣?」回答說:「我是越多越好。」皇上笑著說:「您越多越好,為什麼還被我轄制?」韓信說:「陛下不善於統領士卒而善於領導將領,這就是我被陛下轄制的原因。況且陛下是上天賜予的,不是人力能做到的。」陳豨被任命為鉅鹿郡守,向淮陰侯辭行。淮陰侯拉著他的手避開左右侍從在庭院里漫步,仰望蒼天嘆息說:「您可以聽聽我的知心話嗎?有些心裡話想跟您談談。」陳豨說:「一切聽任將軍吩咐!」淮陰侯說:「您管轄的地區,是天下精兵聚集的地方;而您,是陛下信任寵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發說您反叛,陛下一定不會相信;再次告發,陛下就懷疑了;三次告發,陛下必然大怒而親自率兵前來圍剿。我為您在京城做內應,天下就可以取得了。」陳豨一向知道韓信的雄才大略。深信不疑,說:「我一定聽從您的指教!」漢十年,陳豨果然反叛。皇上親自率領兵馬前往,韓信託病沒有隨從。暗中派人到陳豨處說:「只管起兵,我在這里協助您。」韓信就和家臣商量,夜裡假傳詔書赦免各官府服役的罪犯和奴隸,打算發動他們去襲擊呂後和太子。部署完畢,等待著陳豨的消息。他的一位家臣得罪了韓信,韓信把他囚禁起來,打算殺掉他。他的弟弟上書告變,向呂後告發了韓信准備反叛的情況。呂後打算把韓信召來,又怕他不肯就範,就和蕭相國謀劃,令人假說從皇上那兒來,說陳豨已被俘獲處死,列侯群臣都來祝賀。蕭相國欺騙韓信說:「即使有病,也要強打精神進宮祝賀吧。」韓信進宮,呂後命令武士把韓信捆起來,在長樂宮的鍾室殺掉了。韓信臨斬時說:「我後悔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以至被婦女小子所欺騙,難道不是天意嗎?」於是誅殺了韓信三族。高祖從平叛陳豨的軍中回到京城,見韓信已死,又高興又憐憫他,問:「韓信臨死時說過什麼話?」呂後說:「韓信說悔恨沒有採納蒯通的計謀。」高祖說:「那人是齊國的說客。」就詔令齊國捕捉蒯通。蒯通被帶到,皇上說:「你唆使淮陰侯反叛嗎?」回答說:「是。我的確教過他,那小子不採納我的計策,所以有自取滅亡的下場。假如那小子採納我的計策,陛下怎能夠滅掉他呢?」皇上生氣地說:「煮了他。」蒯通說:「哎呀,煮死我,冤枉啊!」皇上說:「你唆使韓信造反,有什麼冤枉?」蒯通說:「秦朝法度敗壞,政權瓦解的時候,山東六國大亂,各路諸侯紛紛起事,一時天下英雄豪傑象烏鴉一樣聚集。秦朝失去了他的帝位,天下英傑都來搶奪它,於是才智高超,行動敏捷的人率先得到它。跖的狗對著堯狂叫,堯並不是不仁德,只因為他不是狗的主人。正當這時,我只知道有個韓信,並不知道有陛下。況且天下磨快武器、手執利刃想干陛下所乾的事業的人太多了,只是力不從心罷了。您怎麼能夠把他們都煮死呢?」高祖說:「放掉他。」就赦免了蒯通的罪過。太史公說:我到淮陰,淮陰人對我說,韓信即使是平民百姓時,他的心志就與眾不同。他母親死了,家中貧困無法埋葬,可他還是到處尋找又高又寬敞的墳地,讓墳墓旁可以安置萬戶人家。我看了他母親的墳墓,的確如此。假使韓信能夠謙恭退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自恃自己的才能,那就差不多了。他在漢朝的功勛可以和周朝的周公、召公、太公這些人相比,後世子孫就可以享祭不絕。可是,他沒能致力於這樣做,而天下已經安定,反而圖謀叛亂,誅滅宗族,不也是應該的么。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