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

初三語文文言文閱讀

發布時間: 2020-12-04 22:02:25

① 初三文言文難點有哪些

文言實詞、文言虛詞

實詞——實詞有實在意義,能夠單獨充當句子成分一般能單獨回答問題。
實詞包括名詞,動詞,形容詞,數詞,量詞,代詞六類。在文言文中,實詞是大量的,掌握較多的文言實詞,是提高閱讀文言文能力的關鍵。學習文言實詞,應特別注意它在語法上的三個主要特點:一是一詞多義,二是詞義的古今變化,三是詞性的活用。
虛詞——虛詞沒有實在意義,一般不能充當句子成分,不能單獨回答問題,只能配合實詞造句,表示種種語法關系。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五類。文言虛詞在整個文言詞語中雖然只佔一小部分,但是它的語法作用卻很大。文言文中的許多句式是以虛詞為標志的,虛詞在文言文中用的很頻繁,而且它的解釋也相當靈活。主要常用的虛詞有:之,其,於,以,而,乃,若,且,者,為,然,是,此,斯,彼,何,安,孰,胡,雖,雖然,然而,然則,也,矣,乎,哉,焉,耳等。
進行文言實詞的復習,應重點注意以下四種情況:
一是古字通假現象。古漢語中,有些字可以用聲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來代替,這種現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確的意義,但未出現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現的即是通假字。古字通假現象可分為以下四種類型:①用形聲字的聲旁代替形聲字本身。②用形聲字代替聲旁字。③聲旁相同的形聲字相互替代。④讀音相同但字形不同。
二是古今異義現象。古今詞義的變化,是指由於語言的變遷,相同的一個詞在古文中的意思和現代白話文中的意思相去甚遠,這些詞原先的意思便是古義,現在變化了意思便是今義,詞的古義差別有以下幾種情況:①詞義擴大。②詞義縮小。③詞義轉移。④感情色彩變化。⑤名稱說法改變。
三是一詞多義現象。一詞多義,就文言文而言,其實是一字多義。隨著語言的不斷發展演變,一個字在其原始意義即本義的基礎上,又派生出其他的義項,主要包括引申義、比喻義和假借義,這就是文言文中較常見的一詞多義現象。確定多義詞的含義要聯繫上下文語境,要能結合古人的語言習慣。
四是詞類活用現象。文言文中的詞類活用是指在古漢語中某些實詞特定的語言環境中,臨時改變其基本用法和意義,當成另一類詞使用。詞類活用主要包括:①名詞的活用(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為使動用法、活用為意動用法、活用為副詞)②動詞的活用(活用為名詞、活用為使動用法、活用為意動用法、活用為被動用法)③形容詞的活用(活用為名詞、活用為一般動詞、活用為使動用法、活用為意動用法)。學習文言文詞類活用要注意判別的兩個原則,就是一看功能、二看搭配。
文言虛詞雖然數量少,但使用頻率高,用法比實詞更為靈活,語法功能比實詞強,了解和掌握都有一定的難度。

三 寫好作文,這要靠平時的練習和積累

② 初三課外文言文閱讀 共五篇(剩下的追問發)

1.D
2.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
3.陽吐污頭面被褥,詐熟眠。
遇到危險要冷靜,不可莽撞,妥善利用周圍環境,學會保護自己

③ 初三課外文言文閱讀需要注意哪些

初中文言文閱讀分析能力依靠積累而成,逸湖蕭飛古文網建議:版

  1. 首先對文言文的權基本語法有一個基礎了解,就是對語文教學涉及的語法要求都應該理解。有了這樣的基礎才可以進一步學習。

  2. 然後就是學習斷句,即使是現在的文言文有了符號標點,但是斷句仍然需要自己熟悉,如果不會斷句就無法對接語意。如「吾誰與歸?」斷句就是「吾/誰與歸」,顯然是「我/誰和我歸去」,如此自然理解了就是「誰和我一起回去呢?」

  3. 然後就是掌握基本的實詞:比如各篇的文言文教材涉及的陌生詞彙的解釋都應該了解。

  4. 如果經歷以上幾個步驟,積累起來很客觀,再訓練文言文閱讀,分析能力飛升。不然都是徒勞無益的。

④ 初三文言文閱讀~ 在線等

1.逾黃茅嶺而下(越過黃茅嶺往下走)(逾:越過)
尋之無所得(走過去尋找風景版卻毫無所得權)(尋:走過去)
為睥睨梁(木 麗)之形(石山頂部天然生成女牆和棟梁的形狀)
或曰(有人說)
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產奇峰怪石)
2.①環之可上,望甚遠。(石山可以盤繞著登到山頂,站在上面望得很遠。)
②無土壤而生嘉樹美箭,益奇而堅,其疏數偃仰,類智者所施設也。 (山上沒有泥土卻長著很好的樹木和竹子,而且更顯得形狀奇特質地堅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參差,好像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③神者倘不宜如是,則其果無乎?(這簡直是白耗力氣而毫無用處,神靈的上帝似乎不會這樣做的)
3.作者認為小石城山的奇景是造物者所造出來的,一句「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4.主旨句:吾疑造物者之有無久矣,及是,愈以為誠有。

⑤ 初中文言文閱讀技巧

第一步:快速瀏覽題目
課外文言文閱讀試題有個特點:有的題目選項出示了文中某些關鍵字詞的意思:有的題目則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瀏覽題目,有助於同學們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首先應該快速瀏覽文段後的題目。

第二步:仔細分析標題
一般而言,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都會給出標題,而大部分標題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內容。例如,在一次測試中,考了一個「楚人學舟」的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這個主謂結構的標題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內容,我們看了標題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內容了。總之,仔細分析文段的標題,可使我們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步:結合注釋速讀全文
課外文言文閱讀文段,對於一些難懂的文言字詞一般都會給出注釋。這些注釋有助於同學們准確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內容。所以,千萬別忽略這些注釋,而應結合注釋速讀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閱讀全文的過程中,碰到「攔路虎」,千萬別停下來苦苦思索,而應繼續閱讀。總之,速讀全文,不求完全讀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對症下葯」解答問題。

課外文言文閱讀問題設計有三種類型,即詞語解釋題、句子翻譯題和內容理解題。對於不同的題目則採用不同的解題方法:
(1)詞語解釋題:這類題目多數是考查文言實詞中一詞多義的現象,而這些文言實詞基本上都是同學們在課內文言文中學習過的。解題時,應先套用我們學習過的文言實詞的意思,再聯繫上下文檢驗,經檢驗意思通順,則為正確答案。

(2)句子翻譯題:翻譯句子應該在直譯的基礎上意譯。首先,在草稿上把關鍵的字詞的意思解釋出來(直譯);然後,將句子的大致意思寫出來(意譯)。在翻譯句子時需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①年號、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書名、國名等專有名詞保留原樣,不用翻譯。例如:「慶歷(年號)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謫守巴陵郡(地名)」。可把這個句子譯為:慶歷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貶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②句子中沒有實際意義的詞語應刪去。例如:「陳勝者,陽城人也」。「者„„也」表判斷,無義,應刪去。可把這個句子譯為:陳勝是陽城人。③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謂倒裝、賓語前置、狀語後置等倒裝句)和現代漢語的語序不一樣,翻譯時要作適當的調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謂倒裝)!」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你的不聰明也太嚴重了。④所翻譯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則要把省略了的成份增補出來。例如:「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省略主語)。」可把這個句子譯為:他們(主語)就用硃砂在綢子上寫上『陳勝王』三個字。

(3)內容理解題。解決這種類型的題目有三種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錄原文關鍵的詞語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話組織文字回答。三種方法,採用第一、二種方法回答准確率較高。

⑥ 初三年總復習材料語文文言文

一、閱讀下面甲、乙兩段文言文,回答問題。(18分)%iVqG
[甲]先生不知何許人也,亦不詳其姓字,宅邊有五柳樹,因以為號焉。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貧不能常得。親舊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飲輒盡,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娛,頗示己志。忘懷得失,以此自終。e.fv
(節選自《五柳先生傳》)_s+~
[乙]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呀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u;:
(節選自《醉翁亭記》)j
1.解釋下列加點詞語在文中的意思。(6分)yi|!Z&
(1)造飲輒盡,期在必醉: ^kVv4m
(2)瀉出於兩峰之間: V3
(3)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然: (%?H
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3|7
(1)因以為號焉。 &ly
(2)故自號曰醉翁也。 S'
3.用文中的句子填空。(4分)Kq
(1)《五柳先生傳》中能概括介紹五柳先生思想性格的一句是: 。*U
(2)《醉翁亭記》中總領山水自然環境描寫的一句是: 。a
4.五柳先生和醉翁同是飲酒,其用意有什麼不同?(4分)%
(1)五柳先生: F
(2)醉翁: '
二、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問題。(11分)1
公輸盤曰:「夫子何命焉為?」iM=w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MC
公輸盤不說。Xfo|
子墨子曰:「請獻十金。」6.X;
公輸盤曰:「吾義固不殺人。」p!2$:j
子墨子起,再拜,曰:「請說之。吾從北方聞子為梯,將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荊國有餘於地而不足於民,殺所不足而爭所有餘,不可謂智。宋無罪而攻之,不可謂仁,知而不爭,不可謂忠。爭而不得,不可謂強。義不殺少而殺眾而殺眾,不可謂知類。」w
公輸盤服。c4ctE
1.解釋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4分)jk}hw
①公輸盤不說()②將以攻宋()V<TR1^
2、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Lh|":k
①宋何罪之有? .qW
②義不殺少而殺眾,不可謂知類。 'J\3O
3、文中表明墨子的論說有力,使公輸盤無話可對的一句話是 。(3分)WrrV*L
三、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問題。(11分)j157
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當余之從師也,負篋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窮冬烈風,大雪深數尺,足膚皸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勁不能動,媵人持湯沃灌,以衾擁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無鮮肥滋味之享。同捨生皆被綺綉,戴朱纓寶飾之帽,腰白玉之環,左佩刀,右備容臭燁然若神人;余則縕袍敝衣處其間,略無慕艷意。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蓋余之勤且艱若此。今諸生學於太學,縣官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無凍餒之患矣;坐大廈之下而誦《詩》《書》,無奔走之勞矣;有司業、博士為之師,未有問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書皆集於此,不必若余之手錄,假諸人而後見也。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豈他人之過哉?Y}
1.解釋下列句加點的詞語。(4分)8
⑴錄畢,走送之走()'
⑵腰白玉之環腰()'P0
2.選文採取對比的句式闡明道理。如文中將同捨生的豪華穿戴同我的作對比,將今日大學生優越的條件同我的對比,說明的道理。(4分)\>
3.將下邊這個句子譯成現代漢語。(3分)k6dzP
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t[ X
答: mO
四、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問題。(12分)7V
⑴①太尉執事:轍生好為文,思之至深。②以為文者氣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學而能,氣可以養而致。③孟子曰:「。」④今觀其文章,寬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間,稱其氣之小大。⑤太史公行天下,周覽四海名山大川,與燕、趙間豪俊交遊,故其文疏盪,頗有奇氣。⑥此二子者,豈嘗執筆學為如此之文哉?⑦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F5
1.在文段橫線上填上孟子的話。(3分)35X2|
xh3j@l
2.釋詞:(3分)S%$PF
⑴太尉執事(執事: )N^
⑵充乎天地之間(充: )n
⑶稱其氣之小大(稱:)-3d@
3.翻譯下面語句:(3分)0
其氣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動乎其言,而見乎其文,而不自知也。pH^
翻譯: C~tX
>]|h
4、第一段文字引用了孟子的話,並舉了太史公的事例,是要說明什麼問題?(3分)H3P=
答: _Ct'fe
五、閱讀下面文段,完成文後問題。(13分)Q$KB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雜然相許。其妻獻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雜曰:「投諸渤海之尾,隱土之北。」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齜,跳往助之。寒暑易節,始一反焉。WZ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應。r~A]{
1、解釋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2分)j'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懲: }
(2)汝心之固,固不可徹。固: 6zV?z#
2、用現代漢語寫出文中兩處劃線句子的意思,並要注意准確表現說話者的不同語氣。(4分)yK5LU
(1)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gL?2
aQ9
(2)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4W.'
5k
3、文中將愚公率領子孫們決心挖山不止的壯舉與智叟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並主要運用的描寫手法來表現情節內容,塑造人物形象。(3分)xsFN]|
4、在你所熟知的古代寓言、神話故事中,還有哪些與《愚公移山》的意義相同?請寫出故事的題目,不少於2個。(4分) 1) (2) \V[&h_
六、王安石絕句改字。(18分).RnG
王荊公絕句雲:「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吳中士人家藏其草,初雲「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注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oHcB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8分)b
吳中士人家藏其草()tx
旋改為「滿」()\H_z
凡如是十許字()Sn9T
始定為「綠」()}n\D3
2、絕句是的格律詩,根據每句字數的多少又分為言絕句和言絕句。(4分)RgWo
3.說一說「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的「綠」字在表現春天景象方面比「到」、「過」、「入」、「滿」好在什麼地方?(3分)V*t#G
答: "{oQeW
4.文中說「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行文中已先後寫出了五個,試再寫出五個字。(3分)W
答: /Kl

⑦ 初三文言文

其實文言問很簡單,用來用去也離不去多少個字,而且只要讀懂一些字就可以猜測一句話的意思,重要的是你要大膽猜,和一些基礎,我對我的文言文還挺有信心,我中考前的復習考就只錯了一兩個選擇,再加上我的閱讀比較好,作文寫完,我拿了120多分,平時礦長下思維,就能在做題時理解一些不明白的詞了.翻譯的步驟是:「解詞」→「串意」→「順意」,很容易解決
其實沒那麼多翻譯可找啊,初三文言文很多,一篇篇說還可能可以
中考必考古文點撥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一、生字 簞(dān) 蹴(cù) 羹(gēng) 死亦我所惡(wù)
二、重點詞解釋
1、本心:天性,天良」 2、患:禍患,災難 3、辟:通「避」,躲避
4、簞:竹筐 5、蹴:用腳踐踏 6、得:通「德」,恩惠,這里是「感激」的意思
7、鄉:通「向」,從前 8、何加,好處。 9、惡:厭惡。
10、辯:通「辨」,辨別。 11、義:正義或仁義。 12、勿喪:不丟掉,不遺失。喪:遺失
13、萬鍾:萬鍾的俸祿,形容位高祿厚。 14、賢者:有道德的人。
15、苟得:苟且取得,本文指:「苟且偷生,意思是只為求利益,不擇手段。
三、重點句子翻譯
1、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爾。
不僅有道德的人有這種信念,而且人人都有,只是有道德的人能不喪失罷了。
2、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萬鍾與我何加焉。
對於優厚的俸祿如果不問他合不合禮義,就接受它,那麼優厚的俸祿對我來說有什麼益處呢?
3、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得到,那麼我就舍棄生命而選取正義了。
4、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以前寧肯死亡,也不接受,今天卻為了我所認識的窮苦人感激自己而接受它。
5、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假使人們追求的東西沒有比生命更寶貴的,那麼一切能夠用來逃避禍患的手段,有哪一種不能採用呢?
四、思考題
1、本文出自《孟子•告子上》,作者孟子,戰國時期魯國人,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還學過他的文章有《得到多助, 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附「四書」:《孟子》《論語》《大學》《中庸》)
2、歸納段意:第一段:論述捨生取義是人的本性。
第二段:論述見利忘義是喪失本性的行為。(第一層(1-2句)從正面舉例,說明義的存在。第二層從反面舉例,接受萬鍾這是喪失人的本性。)
3、理解及背誦:(1)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
用原文回答: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2)文中能概括全篇大意的句子是:生,亦無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開頭以"魚"和"熊掌"為喻,巧妙地回答了這個問題,請寫出原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3)《魚我所欲也》中出現的成語有:捨生取義、嗟來之食;由此我們可聯想到與本文觀點相關的孟子曾說過的三句話: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魚我所欲也》中體現「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5)孟子認為能做到捨生取義的人是;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6)孟子認為失其本心的行為是: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為宮室之美而受之;為妻妾之奉受之;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7)在孟子看來,什麼情況下,即使遇到禍患也會挺身而出的?(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8)不辯禮儀的接受萬鍾是為了:(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
(9)文中與「嗟來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
4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貴的東西是指道義,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是指喪失道義。
(2)人的本心是什麼?捨生取義
(3)本文使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試舉例。
比喻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道理論證。
(4)文章開端沒有直接進入議題,而是先從生活中人們可能遇到的事情寫起,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給所要論述的問題增加了通俗性,為下文論議正題作好了鋪墊。
(5)文中多次使用對比這種手法,請舉例說明。
魚和熊掌對舉 生與死對舉 向與今天比較等
(6)寫「魚」和「熊掌」「不可得兼時?」取「熊掌『的用意是什麼?意在說明在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需要選擇的事,在兩者不可兼得的情況下,人們會選取價值更高的東西,用此事情來比喻」捨生取義「的道理。
5、聯系、本文觀點廣為後人所贊同,請找出本文觀點並寫出與之一致的兩句詩。
觀點:捨生取義 詩句:(1)取義成仁今日事,人間遍種自由花(2)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應用。(1)本文孟子用「 捨生而取義 」來表現他的人生追求(選擇)文天祥《過零丁洋》中體現這種追求的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請寫出歷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確選擇的人。例如:岳飛精忠報國,文天祥選擇忠義守節,布魯諾選擇堅定信念。
(2)本文所強調的「義」與市場經濟下的「利」有無矛盾,由此會引發一點什麼樣的啟示,請簡要談談。
不矛盾,在市場經濟下也要講誠信、講道德,不做違法亂紀的事。
(3)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熱血和寶貴的生命譜寫了一曲曲「捨生取義」的正氣歌,請概述一個這樣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為保一方群眾生命財產安全誓斗洪魔,以生身殉國。劉胡蘭,朱自清病危之際拒絕吃美國救濟糧等。
(4)列舉奉行「捨生取義」這一行為准者的事例,並簡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組織力量堅決抵抗外侵,失敗被捕後,面對元朝威逼利誘,竟毫不動搖,視死如歸,最終被殺,這種高尚的民族氣節和為正義而獻身的精神永遠值得後人學習。
(5)本文主要闡述了「捨生取義」的道理。作為21世紀的中學生,你怎樣理解這個「義」字?(能見義勇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做與國與民與人有益的事等。社會上的哥們義氣是與小團體個人私利相關的江湖義氣與本文的「義」不同。)
(6)作者在文中贊揚的是怎樣的人:捨生取義的人(精神永存),批評的是怎樣的人:見利忘義的人(無生命價值)
《與朱元思書》(吳均、南朝梁文學家)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從流飄盪,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飄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鳶(yun)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煙霧都消散盡凈,天空山巒都是同樣的顏色。(船)隨著江流飄浮盪漾,一會兒東,一會兒西。從富陽到桐廬,一百多里地,奇山異水,(可以說是)世上獨一無二。
江水都是青白色,水深千丈清澈見底。水中游魚,水底細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清清楚楚。急湍的水流,比箭跑得還快;兇猛的浪頭,好像狂奔的馬群。
兩岸的高山上生滿讓人看了感到寒意的樹木。山峰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彷彿都在爭先向高處和遠處伸展;它們爭先恐後筆直地向上,形成無數的山峰。泉水沖激岩石,泠泠地發出聲響;美麗的鳥兒相向和鳴,和諧動聽;鳴蟬長久不斷地叫著,群猿哀鳴經久不絕。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枝條稀疏的地方,有時又可見到明亮的陽光。

1、作者:吳均,南朝梁文學家。解題:「與」:給予。「書」:信。題目的意思是寫給朱元思的一封信。信中述說旅行所見,寥寥一百四十餘字,把富春江富陽到桐廬一段的山光水色描繪得生動逼真,使人讀後悠然神往,就像置身於奇山異水之間,是六朝駢體文中描寫山水景物的妙品。
2、解釋重點字。①風煙:指煙霧。
②共色:同樣的顏色。 ③俱:都。 ④許:附於數詞之後,表約數,相當於「光景」「左右」。
⑤獨絕:獨一無二;絕,到了極點。
⑥從流飄盪:乘著船隨著江流飄浮盪漾。這句是作者敘述自己的行動的,省略了主語。
(7)急湍:急流的水 (8)寒樹:使人看了感到有寒涼之意的樹。
(9)負勢競上:憑依(高峻的)形勢,爭著向上。這一句說的是「高山」,不是「寒樹」。
(10)軒邈:軒,高;邈,遠。這兩個字在這里作動詞用,意思是這些高山彷彿都在爭著往高處和遠處伸展。
(11)泠泠:形容水聲的清越。 (12)相鳴:互相和鳴 (13)⑥戾天:到天上;戾,至
(14)息心:平息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15)經倫:籌劃、治理。
(16)忘反:流連忘返;「反」同「返」 (17)⑩橫柯上蔽:橫斜的樹枝在上邊遮蔽著。上,在上,(18)猶:好像,如同。 (19)交映:互相掩映。
(20)見:同「現」,顯現,顯露。 (21)縹碧:青白色。
3、中心:.《與朱元思書》一文描述作者乘船自富陽至桐廬沿途所見,歷歷如畫,令人有同行親見之感。同時,也表現出他沉湎於山水的生活情趣。
4、結構:第一段是文章的總起,概括描寫了自富陽至桐廬一路上的奇山異水。
第二段 以簡練傳神的筆法從靜態和動態兩方面描寫了富春江的異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異」的特點:。
第三段描寫了 富春江夾岸的奇山,並抒發了作者愛慕自然、避世退隱的高潔志趣。
全文分三自然段,第一自然段總寫富春江奇特秀麗的景色。下文就扣住第一自然段中的「奇山異水」來寫;第二自然段寫異水,運用比喻和誇張將富春江「異水」(水清、急的特點)形象地表現出來;第三自然段寫「奇山」(緊扣山高、樹多、景美的特徵):作者從視覺、聽覺感受的角度來寫,給景物蒙上了一層清淡幽雅的色彩。
5.結合文中語句說說作者有怎樣的志趣和情懷。(4分)
(1)從「從流飄盪,任意東西」句中表現作者對自由的渴望;
(2)從「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句中表現作者對大自然的熱愛,對生命的歌頌;
(3)從「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句中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
6、 理解背誦。按要求寫出句子。
寫登舟縱目總體感受的:_________________。(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寫江上放舟自由情態的:_________________。(從流漂盪,任意東西)
總的概括贊嘆富春江景的:(總領全文的句子)_________。(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寫富春江水清澈的:________________。(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寫江流氣勢磅礴的:________________。(急湍甚箭,猛浪苦奔)
寫聽覺感受的:_____________。(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
則百叫不絕(對偶句)
寫山「奇」的句子: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文中「急湍甚箭,猛浪苦奔」一句是寫水流湍急,《三峽》一文中那句話與它有異曲同工之妙?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7、重點句翻譯。
①風煙俱凈,天山共色。----煙霧全部消散盡凈,晴空和青山呈現同樣顏色。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飛騰的急流,比箭更快;洶涌的浪滔,與快馬無異。
③夾岸高山,皆生寒樹。――緊貼兩岸的山上,長滿了常青(陰森森)的樹木。
④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那些為名為利極力攀高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高峰,就會平 息他那熱衷於功名利祿的心。
⑤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大樹枝遮蔽著天空,即使白天與黃昏無異。
⑥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治理社會事物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⑦橫柯上蔽,在晝猶昏橫斜的樹木在江面上邊遮蔽著,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陰暗。
8、欣賞。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特點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馬。作者在此連用兩個比喻,將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勢表現得十分生動形象
9、中心:「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表現對山水風光的熱愛,對功名利祿的鄙視,對官場的厭惡。(重點)(也是本文表現作者的思想感情)
10、討論。「奇山異水,天下獨絕」是對這里的山水的總的評價,試根據作者的描寫,分析這里的山「奇」在何處?答:奇在「負勢竟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句中連用「負、竟、軒、邈、爭、指」等字,把原本靜止的重山疊嶺寫活了,似乎仍在生成變化中,其次寫山中各種聲音,簡直是一隻自然交響曲,使人感到山間處處勃發生機。
11、練習,看到富春江的奇山異水,作者發出了什麼樣的感慨?你怎麼樣理解他發出的這些感慨?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孟子》
中心:闡述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人才的培養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視;國家的治理中,如果沒有執法嚴格,直言敢諫的臣子和鄰國的侵擾,國家就會在安逸享樂中滅亡。
一、生字、重點詞和句子翻譯
1、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
重點詞:任:責任,擔子。 苦,勞,餓,空乏,均為使動用法,翻譯為「使 ……痛苦」「使……勞累」「使……受到貧困之苦」 拂:違背,逆,不順。亂:干擾,錯亂。
句義:所以,上天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個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的體膚餓瘦,使他身受貧困之苦,所行不順,使他所做的事情顛倒錯亂。
3、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重點詞:衡:同「橫」,梗塞,指不順。
作,奮起,指有所作為。 征:征驗 。 喻:明白,了解。
句義:內心困擾,思慮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憔悴枯槁,表現在顏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於聲音(看到他的顏色,聽到他的聲音),然後人們才了解他。
4、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重點詞:入:在裡面,指國內。 出:在外面,指國外。 法家:有法度的世臣。
拂士: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拂:通「弼」讀bi,輔佐。 恆:常。
句義:如果國內沒有堅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輔佐君主的賢士,國外沒有敵對的國家和外來的憂患,國家時時都有滅亡的危險。
5、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重點詞:生:生存發展。
句義:憂患(能激勵人勤奮)使人生存發展,享受安樂使人委靡死亡。
6、問題設計及解答
(1)文章講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國家的問題,中心論點: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2)文中第一段所舉歷史人物的共同特點:都是在經歷了艱難困苦之後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業。
第一段運用排比句式的作用是:非常有力的說明人才是在艱苦環境中造就的道理。
(3)第二段承上啟下的句子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其中「是人」指
上述六人和與此相似的其他人。
(4)第二段講客觀條件對造就人才的作用,闡述的道理是:
成就大業,必須先經受苦難磨練。
其中闡述在思想上磨練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行動上受磨練的句子 是: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行為。
:在生活上經受磨練的句子: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
其結果才能動心忍性,(受磨練的益處)增益其所不能。
(5)第三段講人的主觀因素對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發人的鬥志
寫人心理狀態的變化,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
寫人面部表情的變化。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6)第三段從正反兩方面論述經受磨練的好處,從正面講磨練激發人鬥志(個人)。人恆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從反面提示國家滅亡的原因(國家)。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
(2004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7)孟子對治理國家提出的論斷是: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恆亡。孟子認為國家要長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敵國外患。
三、思考、應用。(1)孟子在文中列舉了六位歷史人物的經歷。強調了「逆境能成才」;在今天有人認為「順境也能成才」。對此,你如何看待,請舉例談談。
(2)有人認為現在生活優越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就失去了現實意義。請舉例談談你的看法。
附論證本文觀點的名言及事例:勾踐,卧薪嘗膽。
艱難困苦,玉汝玉成。 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憂勞興國,逸豫亡身。
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邀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台,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作者:陶淵明,朝代:晉宋詩人,散文家。本文選自《陶淵明集》。還學過他的文章有
《歸園田居》(其三)《飲酒》《五柳先生傳》等
2、文章知識:(1)線索:漁人(武陵人),進出桃花源的行蹤為線索。發現——訪問——離開——再尋,貫穿起來。 (2)順序:時間先後
3、重點字詞、(1)通假字:要通「邀」,邀請。
(2)古今異議:交通,交錯相通。 無論:不要說,要不必說。
妻子:妻子和兒女。 絕境:與世隔絕之地 。 鮮美:鮮艷美麗
(3)一字多義:志: 處之志之; 標記,尋向所志。
(4)重點詞:欲窮其林窮:窮盡。 具答之具:詳盡。 悉如外人,全部、完全。
咸來問訊咸,都。 黃發(老人)垂髫(小孩),並怡然自樂,都。
4、成語:(1)世外桃源:與世隔絕,沒有戰亂,人人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後用此成語指虛構的超脫現實的安樂美好的地方。
(2)豁然開朗:豁然,開闊明亮的樣子。形容有狹窄陰暗突然變為開闊敞亮。也比喻心理突然悟出道理而 感覺明朗。
(3)無人問津;津:渡口。沒有人來問渡口。後用此成語比喻沒有人過問受到冷遇。
(4)落英繽紛;落英:落花。繽紛:繁多凌亂的樣子。鮮花紛紛飄落,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也指花兒凋謝的暮春天氣。
5、理解背誦;(1)本文中描繪桃花林中草美花繁(桃花林奇異景象)的語句是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2)本文中是什麼吸引漁人"欲窮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
(3)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環境的句子 :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2003年河北省中考填空題)
(4)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社會環境的安寧的句子: 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5)本文中描寫了桃花源人民安居樂業、和平幸福的境況(或:描寫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黃發垂髻。並怡然自樂。
(6)本文最能體現桃花源人熱情好客、民風淳樸的句子有:a.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 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B.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7)本文"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桃花源人為何嘆惋不已?問今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
(8)交代桃源人來歷的句子: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
5、思考、(1)本文中第三段描寫了桃花源人社會風尚的哪兩個方面?(簡答):生活幸福;民風淳樸。
(2)本文的哪兩件事能說明桃花源是虛構的理想社會?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未果,尋病終。
(3)從文章那些地方知道內容是虛構的:從「桃源世界」,結果「不復得路」,而後「無人問津」可知。
(4)虛構目的:描繪無剝削,壓迫,自食其力,自給自足,和平寧靜,人人自得其樂的社會,同當時的黑暗社會形成鮮明對照,表達了作者和廣大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對理想社會的追求。
(5)作品意義:盡管這種理想不可能實現,但它體現了人們的追求和嚮往,也反映出人們對現實的不滿與反抗。
6、討論、 回答下列問題
1、 為什麼「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設下懸念,使故事更加離奇)
2、「桃花源」是作者虛構的理想世界,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為什麼還要寫它呢?
(為了寄託自己的政治理想,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或:為了寄託美好理想,追求自由生活)
3、 漁人離開桃源後,還寫太守與劉子驥先後探訪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麼?
(① 增添神秘色彩。②暗示這是一個虛構的無法實現的理想世界)
醉翁亭記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 日出而林霏開開,雲歸而岩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餚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之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文學常識。本文出自《歐陽文忠公文集》作者是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2、生字
環滁(chù) 林壑(hè) 琅琊(láng yá) 飲少輒醉(zhé)
岩穴瞑(míng) 傴僂(yǚ lǚ) 酒洌(liè) 山餚野蔌(sù)
觥籌(gōng chóu)射者中(zhòng) 弈者勝(yì) 頹然(tuí) 陰翳(yì)
3、重點解詞
環滁:環繞著滁洲城。環,環繞。 林霏開:樹林里的霧氣散了。霏,霧氣。
負者:背著東西的人。負,背。 臨於泉上者:靠近。
泉香而酒冽:泉水甜,酒兒清。冽,清。 山餚野蔌:野味野菜。蔌,菜蔬。
雜然而前陳者:雜七雜八擺放在面前的。 雜然,錯落的樣子。陳,陳列、擺開。
觥籌光錯:觥,酒杯。籌,酒籌。 陰翳:形容枝葉茂密成陰。翳,遮蓋。
佳木秀而繁陰:發榮滋長的意思。 醉翁之意:情趣。 深秀者:秀麗。
宴酣之樂,非絲非竹:酣,盡興地喝酒。絲,弦樂器。竹,管樂器
野芳發而幽香:野花開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芳,香花。發,開放。
傴僂提攜:老年人彎著腰走,小孩子由大人攙著走。這里指老老小小的行人。傴僂,駝背,這里指老人。
雲歸而岩穴暝:煙雲聚攏來,山谷就昏暗了。 暝,昏暗。
4、重點語句翻譯
(1)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於兩峰之間者,釀泉也。
譯:沿著山路走六七里,漸漸地聽到潺潺的水聲,(又看到一股水流)從兩座山峰中間飛淌下來,這就是釀泉。
(2)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
譯:山勢回環,路也跟著轉彎,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象鳥兒張開翅膀一樣,高踞在釀泉上面,這就是醉翁亭。(臨,靠近)。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譯:醉翁的情趣不在於喝酒上,而在乎山水之間啊。
(4)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⑧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及答案

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及其答案(學習專題)2008年05月12日 星期一 07:07初中課外文言文閱讀及其答案(學習專題)

(一)文徵明習字《書林紀事》
【原文】
文徵明臨寫《千字文》,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平生於書,未嘗苟且,或答人簡札,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故愈老而愈益精妙。
【譯文】
文徵明監貼寫《文字文》,每天以寫十本作為標准,書法就迅速進步起來。他平生對於寫字,從來也不馬虎草率。有時給人回信,稍微有一點不全意,一定三番五次改寫過它,不怕麻煩。因此他的書法越到老年,越發精緻美好。
【閱讀訓練】
1. 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書遂大進 ②平生於書 ③文徵明臨寫《千字文》
④或答人簡札
2.將「少不當意,必再三易之不厭」譯成現代漢語。
譯文
3.用一句話來概括這段文字的中心。
答:
(二)薛譚學謳
【原文】
薛譚學謳於秦青,未窮青之技,自謂盡之,遂辭歸。秦青弗止,餞行於郊衢,撫節悲歌,聲振林木,響遏行雲。薛譚乃射求反,終身不敢言歸。
【譯文】
薛譚向秦青學習唱歌,還沒有學完秦青的技藝,就以為學盡了,於是就告辭回家。秦青沒有勸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給他餞行,秦青打著拍節,高唱悲歌。歌聲振動了林木,那音響止住了行雲。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從此以後,他一輩子也不敢再說要回家。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秦青弗止。 ②響遏行雲。
2.對下列各句中加點用法、意義判斷不正確的一項是()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同 B.①與②不同,③與④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D.①與②不同,③與④也不同
3.翻譯:譚乃高壓求反。
譯文:
4.個故事給你以怎樣的啟示?
答:
5.薛譚身上有無可取之處?如果有,是什麼?
答:
(三)范仲淹有志於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歲而孤,家貧無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為己任,發憤苦讀,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食不給,啖粥而讀。‖既仕,每慷慨論天下事,奮不顧身。乃至被讒受貶,由參知政事謫守鄧州。‖仲淹刻苦自勵,食不重肉,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常自誦曰:「士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也。」
【譯文】
范仲淹兩歲的時候就失去父親,家中貧困無依。他年輕時就有遠大的志向,常常用冷水沖頭洗臉。經常連飯也吃不上,就吃粥堅持讀書。做官以後,常常談論天下大事,奮不顧身。以至於有人說壞話被貶官,由參知政事降職作鄧州太守。范仲淹刻苦磨煉自己,吃東西不多吃肉,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自保養罷了。他經常朗誦自己作品中的兩句話:「讀書人應當在天下人憂之前先憂,在天下人樂之後才樂。」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注音並釋義。
①啖粥而讀 音: 義:
②輒以水沃面 音: 義:
③食不給 音: 義:
④乃至被讒受貶 音: 義:
2.「每以天下為己任」的正確譯句是( )
A.每天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的責任。
B.常常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C.常常把天下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任務。
D.每天把治理國家大事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
3.下面的句子譯成現代漢語。
①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
②妻子衣食僅自足而已:
4.這段文字的層次已在文中劃出,請簡要歸納層意。



5.「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是范仲淹所作《岳陽樓記》中的名句,與該文一樣,此句在本文中起了的作用。
(四)司馬光好學《三朝名臣言行錄》
【原文】
司馬溫公幼時,患記問不若人,群居講習,眾兄弟既成誦,游息矣;獨下帷絕編,迨能倍誦乃止。用力多者收功遠,其所精誦,乃終身不忘也。溫公嘗言:「書不可不成誦,或在馬上,或中夜不寢時,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譯文】
司馬光幼年時,擔心自己記誦詩書以備應答的能力不如別人。大家在一起學習討論,別的兄弟已經會背誦了,去玩耍休息了;(司馬光卻)獨自苦讀,像董仲舒和孔子讀書時那樣專心和刻苦,一直到能夠熟練地背誦為止,(由於)讀書時下的力氣多,收獲就長遠,他所精讀和背誦過的書,就能終身不忘。司馬光曾經說:「讀書不能不背誦,在騎馬走路的時候,在半夜睡不著覺的時候,吟詠讀過的文章,想想它的意思,收獲就多了!」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患記問不若人 ②迨能倍誦乃止
③迨能倍誦乃止 ④詠其文
2.與「迨能倍誦乃止」中「倍」的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祗辱於奴隸人之手 B.才美不外見
C.滿坐賓客無不伸頸側目 D.京中有善口技者
3.本文中概括主旨的句子是:()
A. 用力多者收功遠。 B.其所精通乃終身不忘。
C. 書不可不成誦。 D.詠其文,思其義,所得多矣。
4.文中「獨下帷絕編」意思是只有司馬光徇自苦讀。我們學過一個類似的成語也是形容讀書勤奮,這個成語是
(五)歐陽修苦讀《歐陽公事跡》
【原文】
歐陽公四歲而孤,家貧無資。太夫人以荻畫地,教以書字。多誦古人篇章。及其稍長,而家無書讀,就閭里士人家借而讀之,或因而抄錄。以至晝夜忘寢食,惟讀書是務。自幼所作詩賦文字,下筆已如成人。
【譯文】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可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閱讀訓練】
1.文中「教以書字」的「書」的含義,跟下面哪一句中的「書」相同?()
A.卒買魚烹食,得魚腹中書,固以怪之矣。
B.惟予之公書與張氏之吝書若不相類。
C.一男附書至,二男新戰死。
D.乃丹書帛曰「陳勝王」,置人所罾魚腹中。
2. 翻譯句子。
①歐陽修四歲而孤。譯文:
②惟讀書是務。 譯文:
3.就本文而言,歐陽修值得我們學習的精神是:
4.歐陽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還有一個促進他成長的原因是

(六)王冕僧寺夜讀《宋學士文集》
【原文】
王冕者,諸暨人。七八歲時,父命牧牛隴上,竊入學舍,聽諸生誦書;聽已,輒默記。暮歸,忘其牛,父怒撻之。已而復如初。母曰:「兒痴如此,曷不聽其所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潛出坐佛膝上,執策映長明燈讀之,琅琅達旦。佛像多土偶,獰惡可怖,;冕小兒,恬若不知。
【譯文】
王冕是諸暨縣人。七八歲時,父親叫他在田埂上放牛,他偷偷地跑進學堂,去聽學生念書。聽完以後,總是默默地記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牛都忘記了。王冕的父親大怒,打了王冕一頓。過後,他仍是這樣。他的母親說:「這孩子想讀書這樣入迷,何不由著他呢?」王冕由是離開家,寄住在寺廟里。一到夜裡,他就暗暗地走出來,坐在佛像的膝蓋上,手裡拿著書就著佛像前長明燈的燈光誦讀,書聲琅琅一直讀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一個個面目猙獰凶惡,令人害怕。王冕雖是小孩,卻神色安然,好像沒有看見似的。
【閱讀訓練】
1.結合文意,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竊入學舍 ②輒默記
③兒痴如此 ④恬若不見
2.與「曷不聽其所為」中「曷」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只有剩骨 B.滿坐寂然 C.坐佛膝上 D.可愛者甚蕃
3.與「依僧寺以居」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或以為死,或以為亡 B.必以分人
C.屬予作文以記之 D.以刀劈狼首
5.從本文中可以看出,王冕後來之所以成為著名的畫家、詩人,其根本原因是

(七)張無垢勤學《鶴林玉露》
【原文】
張無垢謫橫浦,寓城西寶界寺。其寢室有短窗,每日昧爽執書立窗下,就明而讀。如是者十四年。洎北歸,窗下石上,雙趺之跡隱然,至今猶存。
【譯文】
張九成被貶官到橫浦,住在城西的界寺。他住的房間一扇短窗,每天天將亮時,他總是拿著書本站在窗下,就著微弱的晨光讀書。這樣一直堅持了十四年這久。等到他回到北方了,在窗下的石頭上,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張無垢謫橫浦 ②每日昧爽輒執書立窗下
③就明而讀 ④如是者十四年
2. 翻譯劃線的句子。
譯文:
3.選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用法和意思相同的一項()
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其如土石何
A B
如是者十四年其寢室有短窗
4.這個故事敘述張九成勤奮學習的事跡。「天才出自勤奮」這是古今學者經過實踐總結出來的真理,請舉出幾個古今中外的有關這個方面的例子

(八)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原文】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譯文】
我幼年時候,就喜好讀書,因為家裡貧寒,沒有辦法買到書看,常常向藏書的人家去借閱,親手抄寫,計算著約定的日子到時歸還。遇到天寒,硯台里結成堅冰,手指頭不能屈伸,(仍然堅持抄寫)一點也不敢偷懶。抄寫完,立刻送人家,從不敢超過約定的期限。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我所以能夠讀了許多書。
到了成年,更羨慕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又恐怕沒有大師、名人來開導自己,曾經跑到百里以外,拿著經書向地方上有道德有學問的前輩請教。先輩是德高望重的人,學生擠滿屋子,他說話態度從沒有流露一點客氣。我(畢恭畢敬地)站著侍候在先輩的左右,向他提出問題,詢問道理,彎著腰,側著耳朵專心地請教;有時遭到了斥責,態度越發恭敬,禮節越發周到,不敢回答一句話;等待他高興了,就向他請教問題。所以我雖然很愚笨,還是得了知識,增長了見聞。
【閱讀訓練】
1.下面「以」的用法與另外三項不同的是( )
A. 無從致書以觀 B.計日以還 C.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D.俯身傾耳以請
2.翻譯下列句子:
①以是人多以書假余。
②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 回答下列的問題。
①「余因得遍觀群書」的原因是什麼?

②「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的原因是什麼?

4.這則短文贊揚了宋濂怎樣的精神?
答:
(九)師曠論學
【原文】
晉平公問於師曠曰:「吾年七十,欲學,恐已暮矣。」師曠曰:「何不炳燭乎?」
平公曰:「安有為人臣而戲其君乎?」
師曠曰:「盲臣安敢戲其君?臣聞之: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炳燭之明,孰與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譯文】
晉平公問師曠,說:「我已經七十歲了,想要學習主,但是恐怕已經晚了。」
師曠回答說:「為什麼不點上蠟燭呢?」
平公說:「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開玩笑的呢?」
師曠說:「我是一個雙目失明的人,怎敢戲弄君主。我曾聽說:少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初升的太陽一樣;中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正午的太陽一樣;晚年的時候喜歡學習,就象點蠟燭一樣明亮,點上蠟燭和暗中走路哪個好呢?」
平公說:「講得好啊!」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晉平公問於師曠曰 ②臣安敢戲其君
③孰與昧行乎 ④何不炳燭乎
2.文中師曠用了三個比喻,意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0)程門立雪《宋史》
【原文】
楊時見程頤於洛。時蓋年四十矣。一日見頤,頤偶瞑坐,時與游酢侍立不去。頤既覺,則門外雪深一尺矣。
【譯文】
楊時到洛陽求見程頤。楊時大概當時有四十歲了。一天拜見程頤的時候,程頤偶爾坐著打瞌睡。楊時與游酢站在門外等著沒有離開。等到程頤醒後,門外積雪已經一尺多厚了。
【閱讀訓練】
1. 解釋句中加點的詞。
時與游酢侍立不去 頤既覺
2.你從文中得到什麼啟發?
答:
(一一)鑿壁借光《西京雜記》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願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牆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於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鄰居有燭而不逮 ②衡乃與其佣作
③資給以書 ④遂成大學
2. 翻譯下面的句子。
①衡乃穿壁引其光,以書映光而讀之
譯文:
②衡乃與其佣作而不求償
譯文:
3.與句中「資給以書」中「以」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B.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何以戰 D.必以分人
4.出自這個故事的一個成語是,從字面上看,這個成語的意思是
,現在用這個成語形容
(用四字短語作答)
(一二)七錄《明史"張溥傳》
【原文】
溥幼好學,所讀書必手鈔,鈔已朗誦一過,即焚之,又鈔,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處,指掌成繭。冬日手皸日沃湯數次,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譯文】
張溥從小就酷愛學習,凡是所讀的書一定要親手抄寫,抄寫後朗誦一遍,就把它燒掉,又要重新抄寫,像這樣反復六七次才停止。他右手握筆的地方,指掌上長了老繭。冬天手指凍裂,每天要在熱水裡洗好幾次,後來他把讀書的房間題名為「七錄」。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所讀書必手鈔 ②如是者六七始已
③日沃湯數次 ④後名讀書之齋曰……
2.與「如是者六袋子始已」中的「已」意義相同的有()
A, 可以已大風攣瘺癘 B.鈔已朗誦一過
C.情不能自已 D.扁鵲已逃秦矣
3.翻譯句子。
①如是者六七始已
譯文:
②後名讀書這齋曰「七錄」
譯文:
4.對下列句中加點的詞的意義判斷正確的一項是()
①後名讀書之齋曰:「七錄」 ②名之者誰
③不能名其一處也 ④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A.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也相同 B.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也不相同
C.①與②相同,③與④不相同 D.①與②不相同,③與④相同
5.張溥。之所以成為明末著名學者和文學家,從文中可以看出他從小在學習上就
(填四字短語),苦練基本功,因而練出了過硬的功夫,可見「
」(用一句名言回答)
(一三)學弈
【原文】
弈秋,通國之善弈也。使弈秋侮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僵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只聽弈秋的教導;而另一個人雖然在聽著,可是他心裡總以為有天鵝要飛過來,想拿弓箭去射它。這樣雖然他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卻學得不如前一個。能說這是他的聰明才智不如前一個人嗎?我說:不是這樣的。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使弈秋誨二人弈 ②非然也
③思援弓繳而射之 ④為是其智弗若與
2.下列各句與「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句式不同的一項是()
A.夫戰,勇氣也 B.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C.甚矣,汝之不惠 D.蓮,花之君子者也
3.翻譯:惟弈秋之為聽
譯文:
4.本文通過學弈這件小事,作者意圖在說明一個什麼道理?
答:
(一四)李生論善學者
【原文】
王生好學而不得法。其友李生問這曰:「或謂君不善學,信乎?」王生不說,曰:「凡師這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學乎?」李生說之曰:「孔子雲『學而不思則罔』,蓋學貴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終必無所成,何心謂之善學也?」王生益慍,不應而還走。居五日,李生故尋王生,告之曰:「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者所應有邪?學者之大忌,莫逾自厭,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雖欲改勵,恐不及矣!」王生驚覺,射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請銘之坐右,以昭炯戒。」
【譯文】
王生愛好學習而不得法。他的朋友李生問他說:「有人說你不善於學習,是真的嗎?」王生不高興,說:「凡是老師所講的,我都能記住它,這不也是善於學習嗎?」李生勸他說:「孔子說過『學習,但是不思考,就會感到迷惑』,學習貴在善於思考,你只是記住老師講的知識,但不去思考,最終一定不會有什麼成就,根據什麼說你善於學習呢?」王生更惱恨,不理睬李生,轉身就跑。過了五天,李生特地找到王生,告訴他說:「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我的話還沒說完,你就變了臉色離支,幾乎要拒絕人千里之外,哪裡是善於學習的人所應該具有的(態度)呢?學習的人最大的忌諱,沒有超過自己滿足,你為什麼不改正呢?如不改正,等年紀大了,貽誤了歲月,即使想改過自勉,恐怕也來不及了!」王生聽完他的話,感到震驚,醒悟過來,道歉說:「我真不聰明,今天才知道你說得對。我把你的話當作座右銘,用來展示明顯的警戒。」
【閱讀訓練】
1.給下列句中加點的離注音並釋義。
①吾悉能志之 音 義
②李生說之曰 音 義
③不應而還 音 義
④迨年事蹉跎 音 義
2.與「河曲智叟亡以應」中的「亡」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王生不說 B.盍改之乎 C.吾悉能志之 D.才美不外見
3.翻譯下面的句子
「夫善學者不恥下問,擇善而從之,冀聞道也。」
譯句:
4.選出與「李生故尋王生」句中「故」的意思相同的一項()
A.公問其故 B.廣故數言欲亡 C.故為之說 D.桓侯故使人問之
5.李生認為怎樣才是「善學者」?(用原文回答)
答:
(一五)問說《孟塗文集》
【原文】
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理明矣,而或不達於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
【譯文】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不學習鑽研不可能發現疑難,不提問請教不能使知識廣博。只是喜歡學習但不願時時向別人請教,還算不上是真正愛學習的人。即使你道理懂得了,也許你還不能用於實踐,即使你搞清楚了主要的東西,也許你還不了解它的細微末節,那麼除了向別人請教,又從哪裡去推斷解決呢?
【閱讀訓練】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非學無以致疑 ②而或不達於事
③非問無以廣識 ④舍問,其奚決焉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而」與「好學而不勤問」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B.然得而臘之以為餌
C.人不知而不慍 D.面山而居
3.翻譯:「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譯文:
4.用自己的話概括本文的中心論點。(不超過10個字)
答:
(一六)教學相長(節選)《札記》
【原文】
雖有嘉餚,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困,然後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
【譯文】
即使有美味的熟食,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學就不知道它的好處。因此,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知自己理解不透。知道了自己欠缺,然後才能自己刻苦地鑽研。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
【閱讀訓練】
1. 給下列句中加點的字在()中注音,在橫線上釋義。
①弗食不知其旨( ) ②教學相長( )
③雖有至道( ) ④知困,然後能自強也( )
2. 翻譯句子。
①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譯文:
故曰:教學相長也
②譯文:
3.《教學相長》集中論述了 與的關系問題,說明了 的道理。
4.(用原文填空)本文在論述時先以「 」作比繼而引入「
」,進而又以教與學兩個方面加以說明,最後歸結到「 」這個結論。
答案:
((一)1.①書法②寫字③臨摹④有時 2.稍微不稱心,必定再三地更改它而不感到厭倦。 3.本段文字贊揚了文明學習書法認真,一絲不苟的精神。(二)1.①不,沒有②阻止 2.D 3.薛譚於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來(繼續學習)。 4.有。是他那知錯能改,變驕傲為虛心的態度。(三)1.①dàn;吃。②zhé;往往,總是。③jǐ;供應。④Chán;說別人壞話 2.B 3.①有時夜裡疲憊睏倦,常常用冷水洗臉。②妻子和孩子的衣食僅僅自足罷了。 4.①年少家貧而胸有大志。②做官後因直言而遭讒降職。③刻苦自勵而心憂天下。 5.岳陽樓記,揭示主題。(四)1.①擔心②等到③才④吟詠 2.D 3.C 4.韋編三絕
五)1.D 2.①歐陽修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②只是致力讀書 3.勤學苦練、專心致志 4.家長的善於教育,嚴格要求。(六)1.①私下的意思②總是(常常)③入迷④安祥的樣子 2.C 3.C 4.王冕幼時讀書專心致志,好學不倦,並且達到入迷的程度。這種堅定的志向,頑強的學習精神,是他後來成功的基石。(七)1.①降職遠調貶官②總是③光,光亮④這 2.雙腳踏出的痕跡還隱約可見。 3.A 4.略
(八)1.C 2.①因此別人都願意把書借給我②等到他高興了,(我)就又向他請教問題。3.①他好學,家貧,買不起書,但他借書不失信於人;抄書不畏艱苦,從而得以遍觀群書。②為求得先達的指導,常常遠行百里之外,登門請教,不恥下問,因此他能「卒獲有所聞」。4.學習勤奮刻苦,尊師,求學誠心。(九)1.①向②怎麼;開玩笑③在黑暗中走路④點燃蠟燭2.一個人要有活到才老學到老的精神。(一0)1.離開睡醒 2.楊時謙虛好學、孜孜以求的精神值得學習。(一一)1.①到,及②僱用③供給,資助④大學問 2.見譯文 3.D4.鑿壁借光;鑿開牆壁,借鄰居家的燈光(讀書勤學苦讀。
(一二)1.①鈔通「抄」②才③洗④命名 2.A、C 3.見譯文 4.C5.一絲不苟天才出自勤奮(一三)1.①教誨②這樣③引,拉④聰明才智 2.只聽弈秋的教導 4.闡明了學習必須專心致志,才能有所收獲的道理。(一四)1.①zhì;同「識」記 ②shuì;勸說 ③xuán;同「旋」,轉身 ④cuō tuó光陰消逝 2.D. 3.那些善於學習的人不把向地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當成恥辱,選擇最好的人,跟隨他,希望聽到真理啊! 4.C 5.要點:①學貴善思 ②不恥不問,擇善而從之
(一五)1.①提出疑難 ②也許,或許 ③增加知識 ④判斷,解決 2.C. 3.問和學,是相輔相成的。 4.好學尤當勤問 (一六)1.①zhī;味美 ②zhǎng;增加,促進 ③雖,suī;即使; 道理,dào;道理 ④kùn;困惑,理解不透 2.①學然後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後才知道自己理解得不透。②所以說:教與學是互相促進的道理。3.教;學;教與學互相促進的道理。 4.嘉餚弗食不知其旨;至道弗學不知其善;教學相長。(一七)1.C. 2.塗通「途」;邪通「耶」。 3.①讀書具分別炻日,就該重新另眼相看,大哥為什麼這么遲才改變演算法呢! ②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4.說明了讀書學習的重要性,一個人不論事務有多繁

⑨ 初三的孩子文言文閱讀方面要如何進行加強

一,遵循「循序漸進、先易後難」的原則 人都有畏難心理,因而只有放開手腳,讓學生嘗點甜頭,學生才有興致繼續深入學習文言文.教材在選編課文時也是遵循了這一原則.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一冊的第一篇《童趣》就是明證,它淺顯易懂.在教學時,我的做法是:教師先鼓勵學生聊聊童年往事,在輕松歡快的氣氛下,再用平白如話的語言把沈復的童趣故事簡述給學生.然後讓學生結合註解去初讀課文,在教師的點撥下理解課文.這樣設計,學生理解課文就減少了障礙,易於接受.初中生學習文言文可以分為由易到難的三個階段:七年級——從基礎人手,認識文言文;八年級——理解詞句,品析文段;九年級——領會主旨,拓展延伸. 二.因「本」制宜、因人而異,在教學環節上出新意 1、要注意創設情境,在導入新課上下工夫. 情境的創設在文言文的教學中主要通過具體可感的形象來進行.這種形象藉助眼、耳、手感知,或者是多種感官同時感知到的.它能引起聯想、想像,激發人們認知的興趣. 通過講故事導入新課是我的首選.基於這一點,在學習一些故事性較強的文言文如《狼》、《桃花源記》等,我就先把它們編成小故事,講給學生們聽,並留下懸念,吊起胃口,以增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學習一些思想性較強的文言文,如《十則》、《兩章》等,我就先講一講與作者有關的故事,講人物的非凡成就和經歷,以講故事的形式講給學生聽,讓他們在聽故事中記住作品背景、作者其人,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則是由學生感興趣的象棋話題導入新課,引導學生認識「士」這一特殊身份.在導入《口技》這一課時,利用多媒體播放《洛桑學藝》第二集的口技表演.學生很容易被高超的口技表演吸引,在贊嘆不已中產生強烈的學習慾望. 2、激發學生誦讀興趣,通過誦讀與作者產生共鳴. 誦讀是學生學好文言文的一把鑰匙.文言文雖然已經失去了「活」的語言環境,但它自身卻有著很強的可讀性,反復讀來讀去,字詞句自然而然地進人大腦,課文的內容與意旨,隨之融化為學生自己的知識. 古人雲:「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是很有道理的,自己悟得的,比老師教、被動記效果要好得多.在讀過幾遍之後,若仍有部分詞句不理解,可查閱詞典、字典,或請教他人,這時,學生想要知道這些知識,就會格外用心,記憶也會格外深刻,就像人餓了吃什麼都香一樣.文言文誦讀利於知識的積累,利於明白事理,利於語言表達能力和寫作水平的提高. 在課堂教學上,我們可以嘗試多種朗讀方式,如師生配對朗讀、分角色朗讀、分組齊讀、男女賽讀等,形式多樣才能讓學生產生濃厚興趣.在教學《唐雎不辱使命》時,可以讓學生體念「對話朗讀」,領悟人物性格特點.在教學《岳陽樓記》時,可讓學生在反復朗讀中領會洞庭湖勝景,岳陽樓陰冷景象、晴明景象等畫面的意境,從中領略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偉大抱負. 通過誦讀,課文爛熟於學生的心裡,為豐富文言文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背誦的課文越多,文言文的水平也就隨之提高得越快.應該讓學生盡量多誦讀,由一知十,由十知百,從而使得學生對文言文有更高的興趣. 多誦讀名篇,這對培養學生文言文語感、積累文言文詞語是很有幫助的.葉聖陶先生曾說過: 「一個人……訓練語感更是基本的准備,有了這種准備,才可以通過文字的橋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因而我們要指導學生反復誦讀,培育語感,進而與作者產生共鳴,激發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3、因「本」制宜,用全新模式教學. 開展各種語文活動,利用活動提高學習興趣.如在教學中穿插表演、文言小故事比賽、文言文朗讀比賽、我愛文言文討論會、「暢游兩千年,文言伴我行」手抄報比賽、觀看成語典故影視作品等.在比一比、議一議的過程中培養學習興趣. 到了初三,還可以讓學生來上課,嘗嘗小老師的滋味.比如《愚公移山》這篇幅不長文字也不算難的課文,可以大膽讓學生試教.鼓勵學生上講台「演戲」,老師在台下「導演」.這樣,既受到了「實戰」鍛煉,還融洽了師生情感,又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達到一箭三雕的效果. 三,注重課外閱讀實施課外延伸法 利用圖書室、閱覽室、網路平台拓寬學習文言文的途徑.可分為課外閱讀和摘抄引用兩種. 1、課外閱讀.如學生學習了例子》的《:愚公移山》,再給學生印發例子》的另一篇短小的文言文——《薜譚學謳》.只要對個別不易理解的詞句作淺顯的注釋,學生都能讀得津津有味,自然就引發了學習文言文的興趣.教師還應激勵學生廣泛地閱讀一些淺顯易懂的、故事性強的文言作品,如《史記》、《聊齋志異》、《搜神記》等名著.使學生開拓視野,豐富知識,陶冶情操,提高閱讀文言文的興趣和能力. 2、摘抄引用.為擴大學生的知識積累,可讓每個學生在課內和課外所選的文言文里摘抄名言佳句.像「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為人處世;像「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高潔品格;想「天將降大任與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空乏其身」的自我激勵…….這些名言佳句,極大地豐富了他們的語言積累,以致在他們的作文中經常會恰到好處地出現,激勵他們積累更多的名言佳句,提高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四.理解文化的傳承,激發學生自豪感 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得以傳承,文言文功不可沒.孔子的「克己復禮」、孟子的「捨生取義」、文天祥的「丹心照汗青」等等浩然正氣,穿越古今時空,激勵著無數仁人志士和匹夫百姓.可以利用古代刺股懸梁、鑿壁偷光、積雪囊螢等勤奮好學的故事,教育學生樹立好學上進的志向,提高學生的思想、民族責任感和自豪感.而學生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積累了一定數量的精讀篇目後,學生就會發現古文里有「東西」可讀,古文里具有相當強的現實意義,那麼學生會從內心深處產生學古文的興趣,自覺地學習文言文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