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學學科
Ⅰ 生態系統生態學的學科分支
自然生態系統的保護和利用。 2.生態系統調控機制的研究。
3.生態系統退化的機制、回恢復及其修答復研究。
4.全球性生態問題的研究。
5.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的研究。 過去以破壞環境為代價來發展經濟的道路使人類社會走進了死胡同,人類要擺脫這種困境,必須從根本上改變人與自然的關系,把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一致,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系統。研究的重點是:生態系統資源的分類、配置、替代及其自我維持模型;發展生態工程和高新技術的農業工廠化;探索自然資源的利用途徑,不斷增加全球物質的現存量;研究生態系統科學管理的原理和方法,把生態設計和生態規劃結合起來;加強生態系統管理(ecosystem management)、保持生態系統健康(ecosystem health)和維持生態系統服務功能(ecosystem service)。

Ⅱ 微生態學的學科分類
微生態學是研究人體內正常微生物的結構、功能以及與其宿主相互關系的學科,是生命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由1977年德國VolkerRush提出了微生態學,經過30年的發展,微生態學研究取得了長遠的發展,其中微生態制劑在臨床的廣泛應用是微生態學發展的重要成果之一。微生態制劑又稱為益生劑,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成員或促微生物生長的物質所制備的制劑,它通過調整或維持微生態平衡,達到防治疾病,增進健康的目的。按微生態制劑的物質組成可以分為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合生元(Synbiotics)三類。
益生菌是指改善宿主微生態平衡而發揮有益作用,達到提高宿主健康水平和健康狀態的活菌制劑及其代謝產物,益生菌存在於地球上的各各角落裡面,動物體內有益的細菌或真菌主要有:乳酸菌、雙歧桿菌、放線菌、酵母菌等。益生元是指一種非消化性食物成分,能選擇性促進腸內有益菌群的活性或生長繁殖,起到促進宿主健康和促生長作用。最早發現的益生元是雙歧因子。後來又發現多種不能消化的寡糖可作益生元。最常見的寡糖有乳果糖、蔗糖寡聚糖、棉籽寡聚糖及寡聚麥芽糖等。這些寡糖不被有害細菌分解和利用,只能被有益菌利用,促進有益菌生長,達到調整菌群的目的。近年來,我國研究發現 ,一些中草葯制劑也可作為益生元。益生元有許多優越性,不存在保持活菌數的技術難關,穩定性強,有效期長,不僅可促進有益菌群生長,而且還可提高機體免疫功能。合生元為益生菌和益生元結合的生物制劑,它的特點是同時發揮益生菌和益生元的作用。這種制劑的應用,有日漸增多的趨勢。

Ⅲ 生態學的發展與其他學科有什麼關系
生態學,說簡單點就是關系學,不過研究的不是社會關系,而是自然界的關系問題,當然,如果把人和人類社會視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與自然的關系也是生態學的內容之一。生態學最初研究個體與環境的關系,後來發展成種群與環境的關系,再後來是群落,後來生態系統,再到生物圈。隨著研究內容的廣泛,生態學已經升級為和生物學平等的一級學科。生態學體系龐大後,首先衍生出來的是環境科學,沒有生態學的發展,就不會存在科學的環境認知。其次,生態學豐富了生物學各學科的發展方向,傳統的植物學,動物學已經將動植物作為生態系統的一部分了。生物學中微觀的如分子生物學手段也因而向分子生態學轉換了。第三,生態學得到蓬勃發展後,經典地理學也被吸納進來,區域地理更是被視為生態學中環境因子的一部分。
總之,生態學的發展拓寬了生物學,地理學,環境學的研究范疇,改變了自然科學研究的視點,甚至社會科學也因此而改變。
Ⅳ 生態學都包括哪些學科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按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Ⅳ 植物生態學的學科簡介
植物生態學包括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和生態系統學四大部分。研究植物生態學的目的在於闡明外界條件對植物形態結構、生理活動、化學成分、遺傳特性和地理分布的影響;植物對環境條件的適應和改造作用。為農業、林業、畜牧業生產服務。植物生態學也是環境保護的理論基礎之一。
植物生態學 plant ecology 以植物為研究對象的生態學。C.Schrter(1902)根據研究對象,曾經區分為植物個體形態學(plant autoecology)、群落生態學(synecology)、植物生態地理學等。個體生態學以前是從目的論適應為中心的花生態學出發,然而現在的主流是從野外生理學發展起來的實驗生態學。群落生態學是以群落的分類以至形態(J.Braun-Blanquet,1928)或演替現象(F.E.Clements,1916及其他)為研究中心。最初,兩者之間幾乎毫無關系,但是直至最近,根據與群落結構有關的生理及物質代謝的研究,兩者已趨向於結合。植物社會學與群落學大體作為同義使用。A.F.W.Sehimper(1898),隨後J.E.B.Warming(1918)所建立的植物生態地理學(ecological plant geography)主要是以研究群落的分布、環境條件與分布之關系等為對象,因而具有群落生態學各論的性質。植物生態學與農學有著密切的關系。

Ⅵ 什麼是生態學,其分支學科包括哪些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
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
生物系統的結構層次分
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系統生態學等。
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
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系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Ⅶ 專業代碼071300生態學屬於什麼學科
生態學屬於理學的一級學科。
生態學(Ecology),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生物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系的科學。目前已經發展為「研究生物與其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的科學」。有自己的研究對象、任務和方法的比較完整和獨立的學科。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資訊理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
Ⅷ 生態學與其他學科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應注意哪些問題
1 野外調查、觀測。在野外可以發現所有的生態學現象和生態過程。包括野外考察和定位觀測兩種。當代的遙感手段實際上是一種新的觀察手段。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的感知范圍。
2 實驗方法。來源於生態學的生理學傳統。實驗方法根據其對實驗檢驗因子的控製程度,可分為就地實驗和控制實驗兩類。
3 數學模型。從50年代起,系統概念和計算數學的方法滲入生態學研究領域。此後,越來越多的學者採用數學模型來描述生態現象,預測未來趨勢。計算結果與實測數據相互印證,這有助於檢驗理論的有效性。人們還可以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模擬試驗。計算機模擬在性質和規模上都擺脫
了原地實驗的局限性,很容易利用改變有關參數的方法來分析系統中的因果關系,計算結果可以再拿到現場檢驗。這不僅大大加快了研究進度,而且開拓了更為廣闊的研究領域。
Ⅸ 文化生態學的學科理論
文化生態學的理論和概念主要是用來解釋文化適應環境的過程。它認為,人類是一定環境中總生命網的一部分,與物種群的生成體構成一個生物層的亞社會層,它通常被稱作群落。在這個總生命網中引進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層上建立起一個文化層。兩個層次之間交互作用、交互影響,它們之間存在一種共生關系。這種共生關系不僅影響人類一般的生存和發展,而且也影響文化的產生和形成,並發展為不同的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
文化生態學認為,文化不是經濟活動的直接產物,它們之間存在著各種各樣的復雜的變數。山脈、河流、海洋等自然條件的影響,不同民族的居住地、環境、先前的社會觀念、現實生活中流行的新觀念,以及社會、社區的特殊發展趨勢,等等,都給文化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特殊的、獨一無二的場合和情境。文化生態學主張從人、自然、社會、文化的各種變數的交互作用中研究文化產生、發展的規律,用以尋求不同民族文化發展的特殊形貌和模式。斯圖爾德把文化生態學的研究方法看作是真正整合的方法,認為如果孤立地考慮人口、居住模式、親屬關系結構、土地佔有形式及使用制度、技術等文化因素,就不能掌握它們之間的關系及與環境的聯系;只有把各種復雜因素聯系在一起,進行整合研究,才能弄清楚環境諸因素在文化發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才能說明文化類型和文化模式怎樣受制於環境。
文化生態學除研究文化對於自然環境的適應外,更主要的是研究影響文化發展的各種復雜變數間的關系,特別是科學技術、經濟體制、社會組織及社會價值觀念對人的影響。從文化生態系統的結構模式圖看:與自然環境最近、最直接的是科學技術,它與自然環境強相關;其次是經濟體制和社會組織;最遠的是價值觀念,與自然環境的關系顯示出弱相關,它是通過經濟體制、社會組織等中間變數來實現的。反過來看,對人的社會化影響最直接的是價值觀念,即風俗、道德、宗教、哲學、藝術等觀念形態的文化,二者表現出強相關;其次是社會組織、經濟體制及科學技術;最遠的是自然環境,它對人類的影響主要通過科學技術、經濟體制、社會組織一類中間變數來實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