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猜想

小學科學猜想

發布時間: 2020-12-05 00:12:33

❶ 饅頭在什麼情況下容易發霉,請寫出實驗猜想與實驗方案小學科

實驗器材來:四塊饅頭,用牙簽在每塊源饅頭上放一些黴菌;四個干凈的塑料袋;細線。
我的猜測:可以根據生活經驗猜測,比如:在潮濕的條件下,在溫度高等情況下。
設計對比實驗證明。
1、使第一塊饅頭保持乾燥,在第二塊饅頭上滴10滴水,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裡,用線扎緊袋口後放在桌上
2、在第三塊饅頭和第四塊饅頭上都滴10滴水,也分別裝在兩個塑料袋裡,並扎緊袋口。然後,把第三塊饅頭放進冰箱,第四塊饅頭放到溫度較高的地方。
觀察到的現象:饅頭發嘛了。
3、觀察填表
結論:我認為食品或物品在溫暖潮濕的條件下容易發霉。(約7天可以觀察到現象)

❷ 怎樣學好初一科學

數學一直是人類從事實踐活動 的重要工具,是基礎教育中最基本的課程之一。每個學生都希望能掌握好數學知識,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計算能力、邏輯思維能力、空間想像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對於數學的初步應用。然而對於一個剛從小學進入初中的初一學生來說,怎樣才能學好數學呢?我覺得可以從抓各種學習習慣入手。從小學進入初中是學習階段的一個重大轉折。根據人的生理和心理發展規律,初中學生正是處在各種習慣形成的關鍵階段,如不及時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形成各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就很容易染上許多不良的學習習慣,嚴重地影響智力和能力的發展。而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激發思維、開發能力、發展個性的重要心理要素,是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的基礎,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學好數學的關鍵。下面從四個方面談一談如何培養和塑造良好的學習習慣。

一、 看書習慣

這是自學能力的基本功。根據美國和前蘇聯對幾十所名牌大學的調查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學家有20%~25%的知識是來自學校,而75%~80%的知識是靠他們離校後通過工作、自學和科研來獲得的。根據心理規律,初中學生已經具備閱讀能力,但由於在小學受直觀模仿習慣的影響,使眾多學生誤把數學課本當作習題集。所以從初一開始就應重視糾正自己的錯誤學習習慣,樹立數學課本同樣需要閱讀的正確思想,並注意總結如何閱讀數學課本的方法。

1. 每一節課前都務必養成預習的習慣,努力在預習中發現自己不懂的問題,以便能帶著問題聽講。課堂上注意老師如何閱讀課文,從中培養自己掌握如何分析定義、定理中的關鍵字、詞、句以及與舊知識的聯系。

2. 經常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培養復習習慣。剛開始時,可跟著老師總結一節課或一個單元的內容,一個階段後可根據老師提出的復習提綱,自己帶著問題去鑽研課文,最後過渡到由自己歸納,促使自己反復閱讀課文,及時復習,溫故知新。

二、 筆記習慣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中學數學內容豐富,課堂容量一般比較大,為系統學好數學,從初中時期就必須重視培養做課堂筆記的習慣,課上做筆記還可約束精力分散,提高聽課效率。一般,課堂筆記除記下講課綱目外,主要是記老師講課中交代的關鍵、思路、方法及內容概括。特別注意隨時記下聽課中的點滴體會及疑問。在「聽」與「記」兩個方面,聽是基礎,切莫只顧「記」而影響「聽」。

為了使課堂筆記逐步提高質量,同學間應進行適當的交流,相互取長補短。

三、 動手實踐、合作交流習慣

「實踐出真知」。動手實踐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能加深對學習對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動手實踐中,能把書上的知識與實際事物聯系起來,能形成正確深刻的概念。在動手實踐中,能手腦並用,用實際活動逐步形成和發展自己的認知結構,能形成技能,發展能力。在動手實踐中養成「做前猜想-----動手實驗-----操作結果-----歸納總結」的習慣。

「三人同行,必有我師」。同學間相互交流學習結果,各抒己見,取長補短。能達到動腦、動口、動手、激發思維、活躍氣氛、調動積極性的作用。

四、 作業習慣

數學作業是鞏固數學知識、激發學習興趣、訓練數學能力的重要環節。有些同學視作業為負擔,課後只憑著課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往往解法單一;有的還字跡潦草、馬虎粗心、格式不規范、甚至抄襲。這就錯失了訓練良機,嚴重地響了學習效果。應該正確認識做作業的目的性,培養良好的作業習慣。良好的作業習慣應包括:

1. 要養成作業前看書的習慣。做作業前要認真閱讀復習課文、觀察例題的解題格式、步驟和方法。這正是「磨刀不誤砍柴功」。

2. 要養成審題的習慣。讀題後,先弄清題目是什麼題型、它有什麼條件、有哪些特點等。

3. 要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若有特殊情況,不能如期完成,可向老師說明情況:如遇到難題不會做時,可向老師或同學請教,弄懂以後獨立完成。切不可為了應付任務而去抄襲。

4. 要養成對已做作業進行再思考的習慣。不少同學不重視對已做作業進行再看、再思考,從而導致錯誤做法在頭腦中形成定勢。有的題目做錯,老師訂正過了,你還錯,就是這個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識和做新作業中會出現更大的錯誤,為了鞏固作業的成果,同學們在每次做新的作業之前,務必對前一天的作業進行反饋。反饋內容包括:(1)題目類型;(2)解題思路與方法;(3)出錯問題的原因;(4)訂正出錯問題;(5)收集出錯問題(就是將自己出錯的問題專門收集在一個地方,標注出以上四項內容,以便將來復習時糾錯)。

五、 思維習慣

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良好的思維習慣是開發智力、發展能力的鑰匙。心理學告訴我們,初一階段是學生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重要時期,所以這時候一定要重視良好的思維習慣的培養。根據初中數學內容的特點,良好的思維習慣包括邏輯性、周密性、發散性、收斂性、逆向性。

1. 邏輯性。這是要求學生「答必有據」切忌想當然。在推理演算過程中,能夠懂得其中每一步的依據,不懂之處就不寫,設法弄懂之後再繼續推理演算。

2. 周密性。這是要求學生全面的考慮問題。如:已知點C在直線AB上,線段AB=8cm,線段BC=3cm,求線段AC的長。全面考慮問題就要分點C在線段AB上和點C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兩類進行討論:當點C在線段AB上時,AC=AB-BC=8-3=5cm;當點C在線段AB的延長線上時,AC=AB+BC=8+3=11cm。培養這種習慣,應特別注意老師在課堂上指出的「易出錯或想不全」的情形與原因。

3. 發散性。這是要求學生運用多種辦法解決一個問題。培養這個習慣,要特別注意老師在講一題多解時的思考方法、問題推廣延拓時的分析,在數學學習過程中努力養成尋求一題多解,一題多變的習慣。

4. 收斂性。這是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以達到多題一解、舉一反三。發散與收斂兩種思維綜合運用可相得益彰。

5. 逆向性。這是要求學生把某些公式、法則、定理的順序顛倒過來考慮。如計算:

(-0.38)×4.58-0.62×4.58,可以逆向運用乘法分配律,就得到簡便計算的方法。

六、 質疑習慣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貫主張學習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對事物不但要問「是什麼」,更要問「為什麼」。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人們在接受一個新的問題時,普遍有一種弄個究竟的慾望。初中學生生處在思維活躍、好奇心強的時候,應該有刨根問底的心理要求。但由於受到陳舊的社會心理所束縛,不敢大膽的對所遇到的問題「亂想」、「亂說」,課堂上是這樣,課外也是這樣,使他們的個性受到嚴重扼殺,不利於健康的成長。要扭轉這種局面,要求學生在課堂上要大膽發言、積極討論、動手實踐,課後勤思多問,努力創造培養出喜歡質疑的良好習慣,同學們要知道老師其實最喜歡勤思多問的學生,要養成對知識刨根究底的習慣,養成隨時對疑問進行質疑的習慣。

培養學習習慣是一項系統工程。它需要同學們有決心、恆心、耐心。達爾文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於方法的知識」。久而久之的方法便成為自然的習慣,所以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掌握一把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它所釋放出的能量將是無可比擬的。

嘿嘿

❸ 小學科學教師怎樣指導學生進行科學猜想

猜想和假設是科學探究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順利完成科學探究必不可少的一個環節。《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指出:猜想與假設的具體內容標準是能應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所觀察的現象作假設性解釋。它要求學生能針對所提出的問題,依據已有的科學知識、經驗,經過思維沖突與再加工後形成的一種假設性結論。隨著對科學本質研究的日益深入,廣大教師越來越認識到科學猜想和假設的重要性,但在不少的科學課堂上,這個對於探究至關重要的內容則多由教科書或教師包辦,留給學生思考的空間很少。那麼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怎樣才能讓學生掌握進行猜想和假設的方法呢?
一、猜想和假設的提出建立在生活經驗中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一種資源,科學很多時候就是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很多科學問題來源於生活。在進行《怎樣加快溶解》的教學時,我就是由生活問題引入的:媽媽出去辦事了,小弟弟在家餓得哭個不停,姐姐到處給他找吃的東西,「哎呀!就給弟弟泡一杯糖水吧。」姐姐終於有辦法了。怎樣使小弟弟快點喝到糖水呢?你能幫幫姐姐嗎?學生就很容易想到攪拌、切碎、用熱水的方法。
二、猜想和假設的提出建立在教學情境中

在讓學生對科學問題進行猜想和假設的過程中,積極創設適合學生進行猜想和假設的情境,充分將學生所需的信息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是相當必要的。例如在《馬鈴薯在水中是沉還是浮》(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的教學中,我拿出一大一小兩個馬鈴薯,讓學生猜想如果把它們放入同一個水槽中情況會怎樣?大部分學生猜想到大的馬鈴薯會沉下去,而小的會浮起來;有一部分學生認為大的浮在水面上,小的會沉下去。我將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入①號水槽中,兩個馬鈴薯都沉入水底,我再將兩個馬鈴薯同時放入②號水槽中,結果兩個馬鈴薯都浮在水面上,通過實驗進行驗證,結果卻出乎學生的意料。眼前的情境激起了學生的認識矛盾,他們的思維又一次活躍起來了,他們認識到馬鈴薯的浮沉與它的大小沒有關系,大膽的猜想馬鈴薯的浮沉可能與水有關。
作為教師,當一個問題被提出以後,就應該引導學生抓住事實,幫助學生架起「事實」與「問題」之間的橋梁,對現象背後的原因進行合乎邏輯和事實的假設。
三、 猜想和假設的提出建立在現象與生活經驗的思維加工的基礎上

猜想不是胡猜亂想,而是應用現有的知識和經驗對問題尋求可能的解釋的過程。科學情境的創設、生活經驗的提煉,是學生進行猜想的鋪墊,沒有已知,學生很難通向未知。我們在教學中就要引導學生對已有的生活經驗和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提出合理的猜想和假設,也就是使猜想和假設成為新舊知識的聯系紐帶。例如:教學《浮和沉》一課時,當學生把木塊、石塊、泡沫塊、乒乓球、大頭針、小瓶、橡皮泥、氣球等物體放入水中後,發現有的浮在水面,有的沉入水底,此時,教師提出問題:「你看到眼前的現象,你們也許會產生一些想法和新的問題,請大家交流一下,一會兒我們共同來研究好嗎?」
生:輕的物體都浮在水面上,重的物體都沉到水底了。
生:不對,大頭針多輕呀,它卻沉到水底了,小瓶比大頭針重多了而浮在水面上。
生:看來浮與沉與物體的輕重沒關系。
生:木塊為什麼會浮在水面上呢?
生:會不會有什麼力量在托著它?可能是水給它的力量吧。
生:既然水有力量托住木塊,可石塊怎麼沉到水底去了呢?
生:可能水的這種力量托不住它吧。
學生經過一番熱烈的交流和討論,提出了有針對性的猜想與假設,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明白提出假設不是憑空亂猜。因此要讓學生都參與到學習過程中來,就必須鼓勵每個學生對問題的結果進行猜測或假設。建立假設的過程是一個思維的過程,學生提出假設的能力還是有限的,教師要善於引導學生聯系已學過的知識,鼓勵他們大膽去想,讓學生懂得假設應有理有據。

❹ 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簡介】

當年徐遲的一篇報告文學,中國人知道了陳景潤和哥德巴赫猜想。
那麼,什麼是哥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猜想:
■1.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奇素數之和;
■2.每個不小於9的奇數都是三個奇素數之和。
■哥德巴赫相關
哥德巴赫(Goldbach C.,1690.3.18~1764.11.20)是德國數學家;出生於格奧尼格斯別爾格(現名加里寧城);曾在英國牛津大學學習;原學法學,由於在歐洲各國訪問期間結識了貝努利家族,所以對數學研究產生了興趣;曾擔任中學教師。1725年到俄國,同年被選為彼得堡科學院院士;1725年~1740年擔任彼得堡科學院會議秘書;1742年移居莫斯科,並在國外交部任職。
【哥德巴赫猜想來源】
1729年~1764年,哥德巴赫與歐拉保持了長達三十五年的書信往來。
在1742年6月7日給歐拉的信中,哥德巴赫提出了一個命題。他寫道:
"我的問題是這樣的:
隨便取某一個奇數,比如77,可以把它寫成三個素數之和:
77=53+17+7;
再任取一個奇數,比如461,
461=449+7+5,
也是三個素數之和,461還可以寫成257+199+5,仍然是三個素數之和。這樣,我發現:任何大於5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之和。
但這怎樣證明呢?雖然做過的每一次試驗都得到了上述結果,但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奇數都拿來檢驗,需要的是一般的證明,而不是個別的檢驗。"
歐拉回信說,這個命題看來是正確的,但是他也給不出嚴格的證明。同時歐拉又提出了另一個命題:任何一個大於2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之和。但是這個命題他也沒能給予證明。
不難看出,哥德巴赫的命題是歐拉命題的推論。事實上,任何一個大於5的奇數都可以寫成如下形式:
2N+1=3+2(N-1),其中2(N-1)≥4.
若歐拉的命題成立,則偶數2(N-1)可以寫成兩個素數之和,於是奇數2N+1可以寫成三個素數之和,從而,對於大於5的奇數,哥德巴赫的猜想成立。
但是哥德巴赫的命題成立並不能保證歐拉命題的成立。因而歐拉的命題比哥德巴赫的命題要求更高。
現在通常把這兩個命題統稱為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小史】
1742年,哥德巴赫在教學中發現,每個不小於6的偶數都是兩個素數(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數)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寫信給當時的大數學家歐拉,歐拉在6月30日給他的回信中說,他相信這個猜想是正確的,但他不能證明。敘述如此簡單的問題,連歐拉這樣首屈一指的數學家都不能證明,這個猜想便引起了許多數學家的注意。從哥德巴赫提出這個猜想至今,許多數學家都不斷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沒有成功。當然曾經有人作了些具體的驗證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有人對33×108以內且大過6之偶數一一進行驗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嚴格的數學證明尚待數學家的努力。
從此,這道著名的數學難題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萬數學家的注意。200年過去了,沒有人證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為數學皇冠上一顆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難題的熱情,歷經兩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許許多多的數學工作者,殫精竭慮,費盡心機,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有人開始向它靠近。1920年挪威數學家布朗用一種古老的篩選法證明,得出了一個結論:每一個比大偶數n(不小於6)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99)。這種縮小包圍圈的辦法很管用,科學家們於是從(9十9)開始,逐步減少每個數里所含質數因子的個數,直到最後使每個數里都是一個質數為止,這樣就證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結果是中國數學家陳景潤於1966年證明的,稱為陳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數都是一個質數與一個自然數之和,而後者僅僅是兩個質數的乘積。」通常都簡稱這個結果為大偶數可表示為 「1 + 2」的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證明進度相關
在陳景潤之前,關於偶數可表示為 s個質數的乘積 與t個質數的乘積之和(簡稱「s + t」問題)之進展情況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證明了「9 + 9」。
1924年,德國的拉特馬赫證明了「7 + 7」。
1932年,英國的埃斯特曼證明了「6 + 6」。
1937年,義大利的蕾西先後證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5 + 5」。
1940年,蘇聯的布赫夕太勃證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證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數。
1956年,中國的王元證明了「3 + 4」。
1957年,中國的王元先後證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國的潘承洞和蘇聯的巴爾巴恩證明了「1 + 5」, 中國的王元證明了「1 + 4」。
1965年,蘇聯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維諾格拉多夫,及義大利的朋比利證明了「1 + 3 」。
1966年,中國的陳景潤證明了 「1 + 2 」。
從1920年布朗證明"9+9"到1966年陳景潤攻下「1+2」,歷經46年。自"陳氏定理"誕生至今的40多年裡,人們對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進一步研究,均勞而無功。
■布朗篩法相關
布朗篩法的思路是這樣的:即任一偶數(自然數)可以寫為2n,這里n是一個自然數,2n可以表示為n個不同形式的一對自然數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篩去不適合哥德巴赫猜想結論的所有那些自然數對之後(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2,3,…;等等),如果能夠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例如記其中的一對為p1和p2,那麼p1和p2都是素數,即得n=p1+p2,這樣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證明了。前一部分的敘述是很自然的想法。關鍵就是要證明'至少還有一對自然數未被篩去'。目前世界上誰都未能對這一部分加以證明。要能證明,這個猜想也就解決了。
然而,因大偶數n(不小於6)等於其對應的奇數數列(首為3,尾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數之和。故根據該奇數之和以相關類型質數+質數(1+1)或質數+合數(1+2)(含合數+質數2+1或合數+合數2+2)(註:1+2 或 2+1 同屬質數+合數類型)在參與無限次的"類別組合"時,所有可發生的種種有關聯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現,1+1與1+2的交叉出現(不完全一致的出現),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與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況的排列組合所形成的各有關聯系,就可導出的"類別組合"為1+1,1+1與1+2和2+2,1+1與1+2,1+2與2+2,1+1與2+2,1+2等六種方式。因為其中的1+2與2+2,1+2 兩種"類別組合"方式不含1+1。所以1+1沒有覆蓋所有可形成的"類別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將1+2與2+2,以及1+2兩種方式的存在排除,則1+1得證,反之,則1+1不成立得證。然而事實卻是:1+2 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是陳氏定理中(任何一個充分大的偶數都可以表示為兩個素數的和,或一個素數與兩個素數乘積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規律(如1+2的存在而同時有1+1缺失的情況)存在的基礎根據。所以1+2與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種)"類別組合"方式是確定的,客觀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這就徹底論證了布朗篩法不能證"1+1"。
由於素數本身的分布呈現無序性的變化,素數對的變化同偶數值的增長二者之間不存在簡單正比例關系,偶數值增大時素數對值忽高忽低。能通過數學關系式把素數對的變化同偶數的變化聯系起來嗎?不能!偶數值與其素數對值之間的關系沒有數量規律可循。二百多年來,人們的努力證明了這一點,最後選擇放棄,另找途徑。於是出現了用別的方法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們,他們的努力,只使數學的某些領域得到進步,而對哥德巴赫猜想證明沒有一點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本質是一個偶數與其素數對關系,表達一個偶數與其素數對關系的數學表達式,是不存在的。它可以從實踐上證實,但邏輯上無法解決個別偶數與全部偶數的矛盾。個別如何等於一般呢?個別和一般在質上同一,量上對立。矛盾永遠存在。哥德巴赫猜想是永遠無法從理論上,邏輯上證明的數學結論。
【哥德巴赫猜想意義】
「用當代語言來敘述,哥德巴赫猜想有兩個內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數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數的猜想。奇數的猜想指出,任何一個大於等於7的奇數都是三個素數的和。偶數的猜想是說,大於等於4的偶數一定是兩個素數的和。」(引自《哥德巴赫猜想與潘承洞》)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的難度我就不想再說什麼了,我要說一下為什麼現代數學界對哥德巴赫猜想的興趣不大,以及為什麼中國有很多所謂的民間數學家對哥德巴赫猜想研究興趣很大。
事實上,在1900年,偉大的數學家希爾伯特在世界數學家大會上作了一篇報告,提出了23個挑戰性的問題。哥德巴赫猜想是第八個問題的一個子問題,這個問題還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現代數學界中普遍認為最有價值的是廣義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問題就都有了答案,而哥德巴赫猜想和孿生素數猜想相對來說比較孤立,若單純的解決了這兩個問題,對其他問題的解決意義不是很大。所以數學家傾向於在解決其它的更有價值的問題的同時,發現一些新的理論或新的工具,「順便」解決哥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個很有意義的問題是:素數的公式。若這個問題解決,關於素數的問題應該說就不是什麼問題了。
為什麼民間數學家們如此醉心於哥猜,而不關心黎曼猜想之類的更有意義的問題呢?
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對於沒有學過數學的人來說,想讀明白是什麼意思都很困難。而哥德巴赫猜想對於小學生來說都能讀懂。
數學界普遍認為,這兩個問題的難度不相上下。
民間數學家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數學來解決問題,一般認為,初等數學無法解決哥德巴赫猜想。退一步講,即使那天有一個牛人,在初等數學框架下解決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麼意義呢?這樣解決,恐怕和做了一道數學課的習題的意義差不多了。
當年柏努力兄弟向數學界提出挑戰,提出了最速降線的問題。牛頓用非凡的微積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線方程,約翰·柏努力用光學的辦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線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較麻煩的辦法解決了這個問題。雖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復雜,但是在他的方法上發展出了解決這類問題的普遍辦法——變分法。現在來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
同樣,當年希爾伯特曾經宣稱自己解決了費爾馬大定理,但卻不公布自己的方法。別人問他為什麼,他回答說:「這是一隻下金蛋的雞,我為什麼要殺掉它?」的確,在解決費爾馬大定理的歷程中,很多有用的數學工具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如橢圓曲線、模形式等。
所以,現代數學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著哥德巴赫猜想這個「下金蛋的雞」能夠催生出更多的理論。
【哥德巴赫猜想的證明】
哥德巴赫猜想困擾了人們兩百多年,但始終沒有被證明,看似越簡單的越難證明,數學中也還有許多類似的猜想,表面看很簡單,但證明確很困難。這是數學猜想的一個共性。
素數是整數的基礎,也就是除了1和自身以外,不能被其他數所整除的數是素數,由素數相乘得到的是合數,每一個大於等於6的偶數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的和,這是1742年哥德巴赫首先提出,但兩百多年過去了,至今還沒有證明。其實哥德巴赫猜想比人們想像的要簡單,其一是偶數分解為兩個素數的和不是唯一的,一個偶數可以分解為多種兩個素數的和,而且隨著偶數的增大,可以有更多的解,當然證明的過程不是用普通篩選,也不是用隨機概率。證明的過程是建立在一個新的簡單的公式基礎上,類似於數學歸納法。
首先素數是無限的,這個是已經被人所證明,這里只是提一下。偶數我們用2N表示,N+K和N-K的和等於2N,其中K<N,K是任意的正整數,對於任意的2N,可以表示為兩個數的和,由於我們通常認為1不是素數,所以這種組合的可能有N-1個,在這N-1種組合中,我們要找出N+K和N-K 都是素數的組合,對於比較小的數可以做到,對於無限的數來講,我們要證明的是N+K和N-K都是素數的可能性隨著N的增大而增大,這樣就能證明任意的偶數都可以分解成兩個素數的和。
求素數的個數的歐拉定理,從這個定理中可以得出大致的素數的個數,小於2N的素數的個數大於公式1,2N×1/2×(1-1/3)×(1-1/5)×…(1-1/P)其中P<√2N<P+M(P小於2N的平方根),這個公式包含素數,要用已知的素數來求出2N以內的素數,對於無窮大的素數來講,這不是好的演算法。但證明哥德巴赫猜想的方式卻和這個公式相近。
對於N+K和N-K這兩個數,一共有N-1種組合方式,在這其中兩個數都是素數的個數A和上面的公式相似,由下面的公式2可以計算其最小值, A一定大於公式2的值,公式2,(N-1)×{1/2×1/3×3/5×5/7×…[(P-2)/P]},其中P<√2N<P+M(中間的數是2N的平方根),對於比P大的下一個素數我們記作P+M,比P大的第二個素數記作P+L,上面公式中大括弧的數用F表示,對於P+M<√2H<P+L,在這個區間的偶數被分解為兩個素數的概率是 (H-1)×F×[(P+M-2)/(P+M)]。
在P2(注P的平方)和(P+M)2中間的偶數,其中P2+1這個偶數可以被拆分為兩個素數的極小值A最小,但這個數值A要大於1,這樣至少會有一組數都是素數,在(P+M)2到(P+L)2之間的偶數,(P+M)2+1可以被拆分為兩個素數的極小值也最小,將P2+1和(P+M)2+1代入公式2,經過簡單計算,可以得知這個概率是增加的,因為M最小為2,比如我們去P等於11,P+M 則等於13,P+L等於17,在這172即289之內的偶數都可以分解為兩個素數的和,由於P是任意的,N也是任意的,對於N越大,可以被分解為兩個素數和的概率是增加的,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得以成立。
120 是60的2倍,120 小於11的平方121,代入公式2;59×1/2×1/3×3/5×5/7≈4.2,但60能被3和5整除,上式實際為59×1/2×2/3×4/5×5/7≈11.2,實際120可以分解為12組素數的相加,如果一個數N可以被素數J所整除,那麼N+K和N-K同時被J所整除的概率降為(J-1)/J,而不是(J-2)/J,另外,當N-K很小時,N-K 就可能成為素數,這時也使這兩個數成為素數的概率增加,公式2是最低限度的數值,並不是求偶數分解成兩個素數和的精確公式,122這個數用公式2得出3.5,而實際上122可以分解為4組素數的和,這個值和公式的計算結果相近,這是因為122除以2等於61,61是一個素數,所以不用調整公式,而對於N是和數,調整的結果只能是增大,這樣對於任意的偶數2N,分解成兩個素數的最小值是增加的,而已知的數是成立的,所以哥德巴赫猜想得以證實。
素數的分布是一個確定的數列,但又不是一個可以簡單求出的數列,而隨機分布的幾率沒有考慮這種確定分布,所以用隨機的分布理論不能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而確定的素數分布也不能求出,這是哥德巴赫猜想的難點,證明哥德巴赫猜想要用到素數分布,又要用對稱性來消除素數分布,本文正是巧妙的用到這一點,從證明2N 可以被分解為兩個素數的可能性出發,證明這種可能性是隨著2N的增加而增加,繞開了素數的具體分布。這是關鍵所在。
註:P2代表P的平方,因為電腦的原因,書寫不方便,以下(P+M)2代表也是平方.
著名報告文學
哥德巴赫猜想
徐遲
「……為革命鑽研技術,分明是又紅又專,被他們攻擊為白專道路」。

命Px(1,2)為適合下列條件的素數p的個數:x-p=p1或x-p=p2p3 其中p1,p2,P3都是素數。[這是不好懂的;讀不懂時 可以跳過這幾行。用X表一充分大的偶數。

❺ 小學科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以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教學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探究能力的培養,對學生的未來發展也具有重要意義,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一、創設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科學教學應注重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小學生的好奇心極強,求知慾望也很濃。通過創設豐富的、有趣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始終處於一種愉悅的氛圍中,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後提出一個或幾個問題讓學生思考,也可引導學生自己提出疑問,激發學生的求知慾,驅動學生去探究問題並嘗試解決問題。在探究過程中,學生發散了科學思維,學到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在教學《磁鐵有磁性》這一課時,可在實驗課之前設置這樣一個問題情境:當你們的奶奶在縫補衣服時,不小心將針弄掉了,那麼,怎樣才能快速找到這根針呢?然後讓學生去思考或回憶,有學生會說:「用磁鐵,因為我奶奶就是這樣找的。」接著繼續提出問題:為什麼磁鐵可以快速找到丟失的針呢?有人會說:「因為磁鐵有磁性。」最後再提出一個疑問:磁鐵可以吸哪些東西呢?這樣一步步引導學生去探索磁鐵的奧秘,然後在實驗課中讓學生自己動手,弄清磁鐵磁性的基本特徵。通過創設教學情境,逐步深入地提出探究問題,可大大激動學生的探究興趣。
二、鼓勵猜想。發散探究思維
著名的物理學家牛頓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現。」很多科學發現是科學家在已有的科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猜想,然後通過各種科學實驗等探索活動加以驗證得到的。鼓勵學生提出猜想,然後在實驗課上予以驗證,發散學生的探究思維,讓他們在此過程中體驗科學發現的過程,體會成功的喜悅,這樣有效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

❻ 小學科學題,急~~~~幫幫忙

1.根據你的實驗,請寫出怎樣研究電磁鐵的磁力於線圈圈數的關系回
我的猜想:線圈圈數多,磁力越答大,線圈圈數少,磁力越小。
試驗方法:我應改變線圈圈數,使電池數量、鐵芯粗細長短等因素不發生改變。
第二題要畫的說,我沒法弄啦!

❼ 要浙江小學科學復習資料

一、選擇題(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4分,共8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
1.根據已學科學知識判斷下列廣告用語中,敘述正確的是
A.這種飲料不含任何化學物質
B.沒有水就沒有生命
C.本廠生產碳酸氫銨(NH4HCO3)產品中氮元素的質量分數大於50%,含氮量高,價格低廉,是農民朋友增收致富的好幫手
D.「××」牌蔬菜,天然種植,不含任何化學元素,是真正的綠色食品
2.地球上的生物種類非常之多,構成生物(病毒除外)結構的基本單位都是
A.組織 B.器官 C.細胞 D.系統
3.如圖所示,胡柚樹上有甲、乙、丙三個質量相等的胡柚,它們分別在不同的位置上,則哪一個胡柚所具有的重力勢能最大
A.甲 B.乙
C.丙 D.一樣大
4.將下列四種家庭常用的調味品分別放入水中,不能形成溶液的是
A.醋酸 B.蔗糖 C.食鹽 D.香油
5.電影《爸爸的愛》中的小主人翁得了白血病,在沒有找到匹配移植骨髓之前,只有靠輸血維持生命,如果該主人翁的血型是A型,應該輸何種血型為原則
A.A型 B.B型 C.O型 D.AB型
6.汽車以80千米/時的速度在水平公路上行駛,遇到緊急情況剎車時,公路上留下兩條輪胎擦痕。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擦痕越長,表明汽車慣性越小
B.擦痕越長,表明汽車速度越小
C.擦痕是由於剎車後車輪與地面的摩擦增大造成的
D.剎車過程中機械能守恆
7.水資源是可再生資源,在水循環中,不斷地在大氣和地表之間運動,如圖表示水循環的一部分,圖中標著X、Y和Z的地方表示水循環中的三個階段。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X階段是蒸發,Y階段是凝結,Z階段是降水
B.X階段是蒸騰,Y階段是凝結,Z階段是降水
C.X階段是凝結,Y階段是蒸發,Z階段是凝固
D.X階段是降水,Y階段是蒸騰,Z階段是凝結

8.含在嘴裡的棒冰會逐漸化成水,這個過程是:
A.液化 B.汽化 C.熔化 D.凝固
9.我國已頒布了「城市生活垃圾分類標志」,部分標志如圖所示。現有廢舊日光燈管、電池應投入貼有哪種標志的垃圾收集箱

10.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某人的眼睛象父親、鼻子象母親說的就是這個道理。那麼控制生物性狀的遺傳物質是
A.染色體 B.基因 C.DNA D.蛋白質
11.因缺乏科學常識而造成傷亡事故時有發生,下列做法正確的是
A.有金屬外殼的家用電器,其外殼的接地線可以接在電源的零線上
B.不接觸低壓帶電體,不靠近高壓帶電體
C.稀釋濃硫酸時,把水直接倒入濃硫酸中
D.電器設備失火時,先用水滅火,再切斷電源
12.生物的生殖方式分為有性生殖和無性生殖,下列個體的產生是通過有性生殖形成的是
A.克隆綿羊 B.組織培養的小麥幼苗
C.嫁接的柑桔 D.試管嬰兒
13.杠桿的種類很多,下列屬於省力杠桿的是
A.開瓶器 B.釣魚桿 C.人的前臂 D.定滑輪
14.南瓜中有許多瓜籽,是因為在南瓜的一朵雌花中有許多
A.花粉 B.胚珠 C.子房 D.雌蕊
15.用鐵酸鈉(Na2FeO4)對來自江、湖的淡水進行消毒是城市飲用水處理的新技術,在Na2FeO4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為-2價,鈉元素的化合價為+1價,則鐵元素的化合價為
A.+2 B.+3 C.+5 D.+6
16.下列事例中,不是應用大氣壓的是
A.用吸管吸飲料 B.用抽水機抽水
C.用膠頭滴管吸取化學試劑 D.將注射器針管中的葯液注入人體內
17.科學知識中有很多的「相等」。請你判斷下列說法中不正確的是
A.100體積的水和100體積的酒精混合,所得混合溶液的體積等於200體積
B.串聯電路中電流大小處處相等
C.稀鹽酸和氫氧化鈉溶液混合後,所得溶液質量與反應前溶液的總質量相等
D.在化學反應中,反應物的原子種類和總數等於生成物的原子種類和總數
18.人體有恆定的體溫,主要是機體的產熱和散熱能保持動態平衡的結果,下面是甲、乙兩位同學在某狀況下的產熱統計圖,據圖表判斷他們所處的狀況

A.甲處在安靜狀態,乙是運動狀態 B.甲、乙都處在安靜狀態
C.甲處在運動狀態,乙是安靜狀態 D.甲、乙都處在運動狀態
19.地球是太陽系中的一員,太陽活動不同程度地影響地球上的氣候、水文、地質,甚至人類的生活,下列可以作為太陽活動強弱標志的是
A.日冕 B.太陽黑子 C日珥 D.太陽風
20.一般家庭的衛生間都要安裝照明燈和換氣扇。使用時,有時需要各自獨立工作,有時需要它們同時工作。評價下圖所示的電路,你認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二、簡答題(本題有10小題,20空格,每空格3分,共60分)
21.人體消化系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食物中七類營養物質,必須經過消化系統的消化和吸收,才能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把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各組織中去。
(1)食物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場所是 ▲ 。
(2)血液在一次完整的血液循環過程中要流經心臟兩次,可以分為體循環和 ▲ 。
22.人們常用模型來表示分子由原子構成。如果用「●」表示氧原子,用「○」表示氫原子,則「 」表示 ▲ 分子。
23.太陽和月亮是地球在宇宙中最重要的近鄰,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從而產生月相變化。
(1)中秋節的月相是 ▲ 。
A.新月 B.滿月 C.上弦月 D.下弦月
(2)月球是人類探索宇宙的第一站,我國也在發展登月技術。科學家發現月球上沒有空氣和水,也沒有生命,其表面布滿大大小小的 ▲ 。
24.如圖所示,廣口瓶內盛有適量澄清石灰水,內放一株綠色植物,並用瓶塞塞緊,在黑暗中放置較長時間,發現澄清石灰水變渾濁。這是因為瓶內的 ▲ 氣體與Ca(OH)2發生了反應,該種氣體主要是由植物的 ▲ 作用釋放出來的。

25.如圖是某學習小組同學在探究性學習中做的幾個小實驗,請回答:
(1)在伏安法測電阻實驗中,電流表示數如圖甲,則電流大小是 ▲ A。
(2)圖乙所示,把一段底部封閉的薄金屬管固定在桌面上,裡面放一些乙醚,用塞子塞緊。用一根繩子繞在管外並迅速來回拉繩子,我們會看到橡皮塞向上跳起。當橡皮塞向上跳起時,是 ▲ 能轉化成機械能。
(3)圖丙所示,用雙手分別拿著兩張紙條的一端,使它們垂掛在胸前。沿兩張紙的中間向下吹氣時,看到兩張紙條向中間靠攏。對這一現象合理解釋是: ▲ (選填「A」或「B」)。
A.氣體流速越大,氣壓越大 B.兩紙條中間的氣壓小於紙外側的氣壓

26.衢州日報報道:2006年3月lo日,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巨化股份」)迎來了JMD跨國公司,無償幫助巨化股份進行環保技改,並把減少的二氧化碳廢氣排放權統統買走。該項目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一筆二氧化碳排放權交易。為了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根據「京都議定書」有關要求,世界各地紛紛採用多種措施和新技術,限制CO2的排放量,以控制日趨嚴重的溫室效應。請回答下列問題:
(1)科學家把工業上排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採用「組分轉化」技術,將CO2和H2以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條件下反應生成一種重要的化工原料和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2CO2+6H2→X+4H2O。請寫出X的化學式 ▲ 。
(2)為了減緩大氣中CO2含量的增加,下列建議中,目前可行的是 ▲ (填序號)。
①大量植樹造林,禁止亂砍濫伐
②公交車上推廣使用壓縮天然氣[主要成分是甲烷(CH4)]作燃料,使用天然氣作燃料能從根本上避免溫室效應的發生
③更多地利用核能、太陽能、風能、地熱能等
④禁止使用煤、石油等礦物能源
27.如圖所示,是研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強弱」的實驗電路圖。
(1)要改變通電螺線管線圈中的電流大小,可通過 ▲ 來實現;
(2)要判斷通電螺線管周圍磁場強弱,可通過觀察 ▲ 來確定。

28.發展生態農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某年輕農民在駐村幹部的幫助下,在自家菜園搞了一個小型農業生態系統:地面養蘑菇,空中架箱養蚯蚓,頂上搭架種葡萄,同時用蚯蚓養雞,雞糞喂豬,豬糞匯集沼氣池,沼氣作燃料,沼渣當肥料,最大限度的實現了物質資源化。
(1)此生態系統中,蘑菇、蚯蚓屬於 ▲ (填「生產者」、「分解者」或「消費者」)
(2)在生態系統能量流動過程中,把太陽能固定在生物群落中是通過 ▲ 作用完成的。
29.某同學幫實驗室老師搞衛生,在清洗甲、乙兩個體積相等的球時,發現它們在水中靜止後處於如圖所示的狀態,這時甲球受到的浮力 ▲ 乙球受到的浮力(填「大於」、「等於」或「小於」)。

30.利用科學原理可以進行一些有趣的小魔術。
(1)白花變紅花。在白的紙花上,先噴上無色的A溶液,再噴上無色的B溶液,白花立即變成了紅花。如果A溶液是無色酚酞,則B是 ▲ (填序號:①稀鹽酸②氫氧化鈉溶液③食鹽水)。
(2)「清水」變「牛奶」。在無色液體C中,倒入五色液體B,立,即產生「牛奶」般的白色沉澱。如果C是稀硫酸,則B是 ▲ (填序號:①氫氧化鈉溶液②氯化鋇溶液③氯化鈉溶液),其中發生化學反應的基本類型是 ▲ 。
三、實驗探究題(本題有3小題,第31小題9分,第32小題9分,第33小題10分,共28分)
31.某縣在實施現代化農業示範區的建設中,實現了工廠化育苗,提高工廠化育苗萌發率的關鍵是確定育苗所需的最適宜條件。為能找出某水稻優良品種萌發的最適宜溫度,某小組通過查閱了解到一般種子萌發的最高溫度(40℃)和最低溫度(10℃),然後在它們之間選擇了7個溫度點進行實驗,取7個相同實驗裝置(如圖A所示),分別放在相應的溫度環境中(其他條件相同),在不同溫度下生長了7天後,種子的萌發率如下:
溫度(℃) 10 15 20 25 30 35 40
萌發率 10% 20% 60% 85% 80% 45% 30%

(1)根據實驗數據得出該水稻種子的最適溫度是 ▲ 左右。
(2)除了溫度高低會影響種子的萌發率外,根據所學的知識請再寫出一條影響種子萌發的外界因素 ▲
(3)你認為水稻種子萌發過程中所需要的營養物質是由 ▲ 提供(填「胚乳」或「子葉」)。
32.小珂同學在觀察小球擺動時動能和勢能轉化的實驗中(如圖所示),發現小球每擺一個來回的時間似乎都相等。於是小珂想到這樣一個問題:小球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稱周期T)跟哪些因素有關呢?
猜想①:可能跟小球擺動的幅度有關;
猜想②:可能跟小球質量有關;
猜想③:可能跟繩子長度有關。

為驗證自己的猜想,小珂用秒錶測出了不同條件下,小球來回擺動多次所用的時間,算出平均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請回答:
(1)小珂採用測量小球來回擺動多次的時間取平均值的方法,而不是測量小球來回擺動一次所用的時間來確定周期T,目的是為了 ▲ 。
(2)為驗證猜想②是否正確,小珂同學已准備了:秒錶、刻度尺,還缺少一種實驗室常用的測量儀器,它的名稱是 ▲ 。
(3)大量的實驗表明,同一個地點小球擺動一次的時間T只跟繩子的長度有關,且繩子越長,周期T越大。擺鍾就是根據這個原理製成的。有一次小珂發現家裡的擺鍾變慢了,要把它調准,小珂應將擺鍾的擺長 ▲ (選填「調長」或「調短」)。
33.某學校科學興趣小組在研究「帶火星木條復燃與氧氣體積分數的關系」的課題中,採取了以下實驗步驟:
①取5隻250mL集氣瓶,向5隻集氣瓶中分別裝入25mL、50mL、75mL、100mL、125mL的水,並用毛玻璃片蓋住,依次編號為1、2、3、4、5;
②用分解過氧化氫(H2O2)的方法製取氧氣,用製取的氧氣通過排水法將上述1~5號瓶中的水排去;
③將帶火星的木條依次插入1~5號瓶中,把觀察到現象和計算數據,填入下表。
集氣瓶標號 1 2 3 4 5
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 28.9% 36.8% 44.7% 52.6% 60.5%
帶火星木條的狀況 微亮 亮 很亮 復燃 復燃
試回答下列問題:
(1)實驗室中採用分解過氧化氫(H2O2)的方法製取氧氣,其反應的化學方程式是 ▲ 。
(2)根據以上實驗事實,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填寫相應的字母)。
A.只有在純氧中才能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B.集氣瓶中氧氣的體積分數≥52.6%時,帶火星的木條就能復燃
C.只要有氧氣存在就可使帶火星的木條復燃。
(3)上述實驗表明:物質燃燒的程度與氧氣的濃度有關,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請你再舉一例,將實驗內容和實驗現象填寫在下表中:
實驗內容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
▲ ▲ 氧氣濃度越大,燃燒越劇烈
四、分析計算題(本題有5小題,第34小題3分,第35小題7分,第36小題8分,第37小題8分,第38小題6分,共32分)
34.2006年5月15日,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通報了因注射由齊齊哈爾第二制葯有限公司生產的「亮菌甲素注射液」造成多位病人死亡的嚴重後果,其主要原因是原料檢驗環節失控,用「二甘醇」替代「丙二醇」投料生產。二甘醇的化學式為C4H10O3,,有很強的毒性,它能在人體內氧化成草酸而引起腎臟損傷;「丙二醇」可做葯用溶劑,也可用於多種葯物及新型抗氧劑的合成。「丙二醇」的化學式為C3H8O2。請根據以上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組成「丙二醇」和「二甘醇」的元素有 ▲ 種。
(2)「丙二醇」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質量比是多少?
35.學習了測量、速度、功、壓強等知識後,小明測出了自己的質量50千克,一隻鞋與地面的接觸面積0.02米2,還測出學校附近的小山相對高度50米,山腳到山頂的路程100米,小明從山腳爬到山頂的時間200秒。根據以上數據回答下列問題:(g取10牛/千克)
(1)小明由雙腳站立改為單腳站立時,對水平地面的壓強 ▲ (選填「減小」、「不變」或「增大」)
(2)小明爬山過程的平均速度多大?
(3)小明從山腳爬到山頂克服自身重力所做的功多少?

36.小王同學在學習了金屬的化學性質後,想對學校實驗室中的鋅、銅合金中所含鋅、銅的質量分數進行粗略測定。在科學老師的指導下,設計了如圖所示的實驗裝置,選用了三種試劑:A.蒸餾水 B.鋅、銅合金 C.稀硫酸。小王設計實驗的基本思路是:利用合金與酸反應產生的氣體,通過上述實驗裝置把水排到量筒中,讀出量筒中水的體積(不考慮其它因素的影響,反應產生的氣體體積即為量筒中水的體積),可計算鋅、銅合金中鋅、銅的質量分數。

試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實驗設計思路,實驗時在廣口瓶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餾水,底部有小孔的試管中應加入 ▲ (填寫試劑的相應字母標號)。
(2)小王同學在實驗過程中選取了3g鋅、銅合金與足量的稀硫酸,反應完全後,量筒中接收的液體的體積為0.1L,求鋅、銅合金中鋅的質量分數是多少?(氫氣的密度為0.089g/L)
(3)如要測定部分被氧化成氧化鋅的鋅粒中鋅單質的質量分數,能否用上述實驗方法 ▲ (填「能」或「不能」),請說明理由 ▲ 。
37.小剛家裡有一台電熱烘乾機,工作原理如圖所示。銘牌已變得模糊不清,只知道額定電壓為220V。小剛為了知道該電熱烘乾機的額定電功率,把其他用電器關閉,只讓電熱烘乾機在額定電壓下工作(烘乾物體)。圖甲是電熱烘乾機工作前電能表的示數,圖乙是電熱烘乾機工作6小時後電能表的示數(電熱烘乾機工作時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求:
(1)電熱烘乾機工作6小時消耗的電能是 ▲ 千瓦時。
(2)電熱烘乾機額定電功率是多大?
(3)電熱烘乾機發熱體的電阻是多少?

38.材料一:中新浙江網5月8日電:2006年5月6日上午四川籍民工蔡某在衢州市人民醫院傳染病區死亡,臨床診斷為狂犬病。蔡某曾在衢州柯城區白雲街道回龍村一建築工地打零工,1個多月前被狗咬過。針對狂犬病發病狀況,衢州市人民政府辦公室下發了關於迅速開展狂犬病防控工作的緊急通知:在全市范圍內展開犬類普查,對存欄犬、貓進行摸底排查,實行犬類強制免疫。對未經免疫、有可疑症狀的犬類進行強制撲殺並做無害化處理。
材料二:狂犬病(rabies)是狂犬病病毒所致的急性傳染病,人畜共患,多見於犬(狗)、狼、貓等動物,預防狂犬病的方法為:首先,及時處理傷口,正確方法是用20%的肥皂水沖洗傷口。沒有肥皂水,就地用清水沖洗傷口,絕對不能擠壓吮吸傷口,也不可用土敷、姜擦等土辦法;其次,盡早進行預防接種,注射狂犬疫苗和抗狂犬病血清,接種越早生命越安全。
閱讀上述材料並分析回答問題:
(1)狂犬病是一種體表傳染病,引起狂犬病的病原體是 ▲ 。
(2)在全市范圍內開展犬(狗)類普查,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全市范圍內的狗是一個 ▲ 。
A.群落 B.種群 C.生態系統 D.生態群
(3)注射狂犬疫苗和注射抗狂犬病血清,使人獲得免疫的方法都屬於特異性免疫,但它們是有區別的,請你簡要說明。 ▲

❽ 急需小學六年級下冊科學的教案(大象出版社),先謝謝大家的幫忙…

大象版小學六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共6頁 ,這里無法全部復制,你到我們網站去下載吧,網路搜索「飛翔教學資源網」就可以到我們網站

1、向人類的祖先「提問」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的習慣。
2、學生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祖先的生活習性進行猜想。
3、培養學生認真聽取他人意見,積極開展評價的習慣。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大膽猜想的習慣。
教學難點:學生能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對人類祖先的生活習性進行猜想。
教學准備:關於人類起源的相關課件資料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教師提問:「你是從哪裡來的?你的爸爸媽媽又是從哪裡來的?那你的爺爺奶奶呢?……」學生說一說,激發學習的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初步了解什麼是猜想。
二、活動探究。
1、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將他們存入「問題銀行」。
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活動。
(1)學生分小組整理和評議所提出的問題,並從中選擇一兩個既感興趣又有能力研究的問題進行研究。
教師指導:選擇好主題後,要大膽的有根據的進行猜想,並用自己擅長的形式表達出來。
三、集體交流。
1、學生代表說一說自己的問題和猜想,並說說自己猜想的依據。
2、師生評議.
第二單元 綠色社區調查3、調查小組在行動4、我們的綠
3、調查小組在行動
教學目標
1、學生能採用訪談法、實地觀察法、問卷調查法、文獻法等方法搜集、記錄數據與信息。
2、能對所獲得的資料進行分類整理、篩選,用圖片、統計圖表、訪談記錄等方式來表示。
3、能分析相關數據並做出一定的結論,並對所居住的社區進行整體、客觀的評價。
4、激發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反思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樹立節約、環保意識。
教學重點
搜集整理調查數據,並做出合理分析。
教學過程
1、指導學生根據調查計劃。分組到社區搜集數據與信息。學生做好調查研究前的各項准備工作以後,分組按計劃到社區中進行實地調查研究。要讓學生牢記,調查研究成功的要素缺一

❾ 求小學六年級科學上冊 教案(要詳案!) 含 教學目標、重難點,教學過程和反思

大象版小學六年級上冊科學教學設計
第一單元 植物角里的科學
《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教學目標:
1、能對現象的原因、條件、過程和結果進行大膽的猜想,藉助資料完善自己的猜想。
2、會從眾多的問題中選出科學問題,能通過查閱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
3、樂於接受他人的觀點,學會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進行學習。
教學重點:
1、藉助他人的資料豐富自己的猜想,但又不迷信權威。
2、通過各種方法選出科學問題。
教學難點:選出科學問題。
教具准備:幾盆身子傾斜的花草,資料卡,圖片,關於植物的書籍,准備好資料本。
教學時間: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觀察與提問
在每組桌子上放置一盆傾斜的鳳仙花,斜向南方。
師:不知道什麼時候,窗檯邊上的鳳仙花,都悄悄的把頭探向了窗外。它們傾斜著身子,好像被窗外的某種力量所吸引。有標記的這里向著南方。你們能找到答案嗎?
學生思索,可以有少部分的學生回答。
師: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類似的現象?比如路邊的哪棵樹、盆景、向日葵(教師出示照片)。對於這些現象,我們有哪些認識和疑惑?請同學們交流。
二、猜想與假設
師:誰有這么大的魅力,讓花草為之傾倒?請同學對這種現象產生的原因、條件、過程進行猜想。
學生討論後交流。教師記錄學生的猜想。
師:要找到真正的答案,我們很有必要要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比如科學家的研究、學者的報告,書上的資料等。
三、分析與總結
師:這么多猜想,究竟真正的答案是什麼呢?我們可以通過多種方法,分析大家作出的各種猜想,對於明顯不符合實際的猜想,我們應及時排除,以確保更具有價值的假設能得以研究。這樣獲得的問題,才更可能是一個科學問題。(板書《植物角里的科學問題》)
師:哪個假設最不可能成立呢 ?說說理由。
請同學說出判斷的方法和結果。
比如,「不可能是風刮斜的。因為這幾天沒有大風;另外,窗戶晚上還關著,沒有北風吹過來。」我們可以通過報紙查天氣預報,還可以實地觀察。
記錄學生最後留下的科學問題。
師:我們不能對所有的猜想都進行探究,因為時間、能力、條件等都是有限的,怎麼辦呢?我們常常藉助他人的研究成果來幫助我們作出更全面的猜想;同時又要對這些猜想進行選擇,可以用觀察、訪問、分析等方法選出可能成立的假設,選出科學的問題後,再進行進一步的探究。
四、計劃與組織
師: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怎麼進行實驗呢?請同學們討論你們所選問題的實驗思路。
學生討論,教師巡視。
交流。重點是思路的調整和肯定,材料的准備。
師:根據同學們的實驗思路,我們可以在這節課後准備好我們的實驗材料。為下節課的實驗做好准備。
《在實驗中探秘》
教學目標:
1、經歷設計實驗、動手做實驗、收集實驗現象、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結論、把實驗結論和同學們共享的科學探究過程,知道植物的向光性和植物根的向水性。
2、在實驗過程中能與小組同學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實驗方案。
3、能和小組同學一起,堅持實驗觀察,並做好記載。
4、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5、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6、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准備:
1、學生准備:一人准備一株矮小的植物。
2、小組准備:探究記錄本;標簽紙4張;紙盒四隻;水壺一隻;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引入學習
1、談話:植物角的植物為什麼會產生這些變化?
教學說明:通過談話,喚起學生關於植物角植物變化而產生的問題的記憶,提出研究問題。
學生可能根據上節課提出的問題,提出自己的猜想:和陽光照射的方向有關;和長期只在花盆的一側澆水有關;和土壤里肥料分布不均勻有關等。學生的猜想有的有一定的依據,有的則是無依據的。如果出現不合理的猜想,教師應引導學生進行思考和辨析,排除不合理的猜想。
2、提問:怎樣才能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學生可能會根據以往科學探究的經驗,提出「做實驗」。猜想只有通過實驗才能驗證,本環節旨在進一步強化學生的驗證意識。
二、設計實驗
1、談話:實驗是驗證猜想的有效方法之一,我們小組的猜想是什麼?怎樣設計實驗驗證我們的猜想呢?
教學說明:小組內可能有不同的意見,教師要建議小組內相對集中地研究一個問題。
2、小組討論:各小組要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麼研究?實驗中涉及的因素有哪些?你們控制的變數是什麼?怎樣控制變數?請各小組討論後制定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實驗方案的制定,應該由小組同學合作共同完成,相信學生經過三年的科學探究經歷,能較好地設計一個對比實驗。
3、交流實驗方案:你們小組研究的問題是什麼?你們打算怎樣進行實驗驗證你們的猜想?哪個小組給大家匯報一下?
教學說明:一個小組的實驗方案如何,能反映全班同學設計實驗方案的水平,在全班交流的過程中,師生會發現一些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有指向地指導學生設計對比實驗。
4、全班共同分析:他們的方案設計的合理嗎?你有什麼好的建議?
教學說明:在學生分組交流的過程中,教師要以敏銳的眼光,及時發現實驗設計中存在的問題,引導學生對方案進行完善。
5、完善實驗方案:請各小組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
教學說明:學生在分析樣本後,會反思自己的實驗方案,然後在小組內完善自己的實驗方案。
三、組裝實驗材料
1、准備實驗材料:我們研究的問題是什麼?我們需要哪些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准備實驗材料之前,學生要根據實驗方案,准備實驗需要的材料。
2、分組組裝實驗材料。請同學們根據實驗方案組裝實驗材料。
教學說明:在這一過程中,學生會發現,可能有一些實驗材料沒有寫進實驗方案中,也有可能一些材料多餘了,有可能對實驗方案進行再次修改。
3、小組分工:怎樣操作?怎樣觀察和記錄?
教學說明:組裝好了,小組同學應該有一個分工:有記錄員,有操作員,有觀察員……小組內進行合理的分工,對實驗的有序進行將起到很好的保障作用。教師應鼓勵學生,在實驗觀察中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4、反思與評價:在組裝實驗過程中,你們有什麼收獲?還有什麼問題?你認為本組同學表現如何?
教學說明:在實驗裝置完成後,有必要對組裝實驗的過程進行反思。因為在這一過程中,是一個不斷修正實驗方案的過程,也是一個在經歷中獲得積極體驗的過程。對小組同學、班級同學積極性的評價,對本組同學經驗的反思,都會是一種深刻的探究體驗。
第二課時
一、匯報交流
提問: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實驗和觀察,我們各小組都有哪些發現?
教學說明:學生在實驗和觀察過程中,獲得了第一手的資料,把學生這些觀察報告在全班進行交流,有助於學生了解其他小組實驗的成果,也是師生共同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和總結的需要。教師應引導向光性小組和向水性實驗小組分別進行匯報交流。
二、歸納分析
1、討論:各小組實驗的情況有相同的地方嗎?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發現分組實驗實驗中存在的共性問題。從而進一步發現,控制的變數和實驗結果之間的關系。
2、思考:這些實驗結果說明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引導學生思考實驗現象和變數之間的關系,得出實驗結論。陽光控制組可以得出結論:植物生長向著有光的地方生長,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實;而水份控制組得出的結論是:植物生長方向和澆水的方向無關,這在科學實驗中是證偽。
3、提問:在實驗中,我們還發現了什麼問題?
教學說明:在實驗中不斷發現新的問題,解決新的問題,是科學家在進行科學研究時的一般經歷,這也應該成為小學生在科學探究實驗中的過程。問題意識的培養,就是要鼓勵學生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不斷生成新的問題。
4、小結:我們在實驗中,發現植物生長過程中,不斷地向有光的地方傾斜,科學家通過研究也發現了這個秘密,這叫做植物的向光性;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
三、延伸拓展
問題:植物生長的方向與澆水的方向無關,植物的根的生長方向與澆水的方向有關嗎?怎樣知道?
教學說明:一個研究的結束,意味著一個新的研究的開始。此環節引導學生對新問題進行思考,意在為進行新的研究打下伏筆。
《研究仍在繼續》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意識到科學就是在不斷發現新的問題的過程中得以延續和進步的。
2、讓學生再一次經歷從問題發現到解決問題的過程。
教學重點:新的問題仍在發現中,研究仍在繼續中,本課將主要引導學生研究植物根的向水性。
教學准備:油菜種子、不透光的紙盒四個,剪刀、膠帶、花盆四個
教學時間:2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在研究植物的身子為什麼會長歪時,我們還有了新的意外的發現。你發現了哪些問題?
學生說一說。
二、合作探究。
1、反思與提問
學生交流自己的問題,教師引導進行選取。( 「植物的根為什麼會偏向有水的一邊?」「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嗎?」)假如學生能提出更有價值且適宜他們研究的問題,教師也要加以鼓勵和指導。
2、猜想原因,設計實驗
教師引導學生完成以下兩個實驗。
第一個實驗: 「研究根吸水的實驗」主要目的是探究和證實植物是通過根來吸收水分的。具體方法見教材。實驗中,還可以在瓶中的水裡加入1-2滴紅墨水,這樣將有助於觀察。
第二個實驗「探究根的向水生長實驗」,是觀察大豆或稻子等種子發芽後根的生長方向來說明根具有向水生長的性質。
三、分析與總結
這個環節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所觀察到的實驗結果,並做出結論。
課文中的「知識鏈接」是對學生本單元探究學習的知識補充和綜述,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閱讀。
第二課時
一、導入
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知道了植物有許多特性,這對於我們更好的種植、管理植物有很大的幫助。
二、表達與交流
1、教師引導學生學生採用適當的形式進行成果交流,並應用到實踐中。
2、寫一份管好植物角的建議書並交流。
三、回顧與反思
1、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單元的內容,理清教材脈絡。
2、試寫出本次「旅行」經過的地方。
3、師生交流評議。
四、拓展
1、學生閱讀「科學自助餐」,進一步了解植物的生活習性。
第二單元 讓生活充滿陽光
《讓生活充滿陽光》
教學目標:
1、知道進行一項大的活動(事情)首先要從整體上進行計劃和組織。
2、能較好的分析討論他人的經驗。
3、培養學生嚴禁認真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培養學生活動整體構思意識。
教學難點:培養學生活動整體構思意識。
教學准備:實驗室進行暗室效果設計,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的一些場景圖片。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
上課時,打開實驗室的門(不大),讓學生進入「暗室」。
師:走進這個房間瞬間,同學們有什麼感受?談一談.
這時,學生的感受會有兩方面,一是陰涼舒適,最多的是昏暗害怕、不方便。鼓勵學生能從不同的側面對事情進行評價,選定我們今天「想使這里亮起來」。
二、回顧反思
師:我們生活中有過類似的經歷嗎?生活中還有哪些地方存在採光不足的問題?師生交流。
三、計劃與組織
師:假如你是地下停車場的負責人,你是那條街道的負責人,當你發現這里採光不足時,你會怎麼做呢?
學生大多能想到安上各種各樣的燈,既節能又美觀。(因為電視、生活中常見這樣的場景。)沒有去實地考察、廣集方案的意識。
師:這么大的工程,我們怎麼能一個人或幾個人一商量就去草率的進行呢?想一想我們「鄭東新區」是多麼的美,我們的「水立方」、「鳥巢」、還有那世人稱贊的「奧運會開幕式」,「奧運會的口號」,舞動的「京」字,熊貓的名字……這些活動大家都是通過什麼方式做得這么出色呢?
學生討論,但是還沒有意識到,這個活動也可「招標」。
師:人們對於一項重大的事情,不是拍拍腦門,一次沖動就做出決定的。很多時候通過招標、邀請、比賽、論證會等方式,廣征方法和建議,從中篩選出最佳設計方案後,才進行實施的。我們也可以開展一個「採光設計方案邀請賽」,邀請我們全體學生參與設計,從中選取最佳方案,讓其我們每個小組都來設計吧。
師:就像我們家衛生間、廚房一樣,能通過改造就能達到我們的目的時,我們是不會把房子推倒重建的。也像我們身邊的都市村莊一樣,怎麼改也達不到現代大都市的要求時,我們就會設計一套新的方案,重新進行建造。我們的設計方案相應的可以分成「改進型方案」和「理想型方案」兩種。
出示15頁的「採光方案設計邀請賽」圖片,注意要求。
師:你們對哪裡的採光不足進行設計呢?怎樣參加這次邀請賽呢?小組討論,制定一個可行的研究計劃。
小組討論,寫計劃。(這時的學生還可能沒有達到「實地考察,發現問題——搜集資料,制定方案——實驗驗證方案,用模型解釋解決方案」的水平)教師巡視傾聽、必要的指導。
師:我們可以參考16頁奇妙小組的研究計劃,對比自己的方案,修改完善我們的總體研究計劃。
教師進行小組指導。
四、交流總結。
學生交流匯報自己的改進方案,師生評議。
《探尋光的路線》
教學目標:
1、逐步形成主動積極收集資料、依據計劃進行研究的探究習慣。
2、能和小組同學合作探究部分建築物採光不足的原因,知道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3、能對實驗過程中觀察到的現象進行分析,獲取科學的結論。
4、探究光的反射原理,了解平面鏡的反光作用,知道物體反光能力的強弱與物體表面粗糙程度有關。
5、感受探究成功的喜悅。
教學准備:
教師:下載並整合的遠程教育資源中關於光的傳播教學課件;鏡子,鋁板,紙板,凸透鏡等。
學生:模擬建築物(紙箱),電筒,彎管吸管;鏡子,鋁板,紙板等。
教學課時:二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醫院的長通道為什麼會出現採光問題?
二、模擬實驗。
1、實驗探究光傳播的路線
(1)演示實驗:我們需要哪些材料來做模擬實驗?
(2)思考:光是怎樣傳播的?為什麼光照不到建築物的內部?為什麼會出現影子?
學生猜測,大膽假設。
(3)學生實驗:我們用彎管吸管能看見日光燈嗎?為什麼?
師生共同利用彎管吸管觀察日光燈,通過這一小實驗探究光的傳播路線。
2、閱讀資料
(1)談話:通過彎管不能看見日光燈,說明了光傳播的路線是怎樣的?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日光燈不能透過彎管進入我們的眼睛,說明了光是沿著直線傳播的。)
(2)知識鏈接:閱讀課文第17頁。
了解什麼是光源。教師和學生共同列舉生活中常見的光源。
(3)課件演示:光是沿直線傳播的、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等。
教師在學生思考的基礎上,利用課件直觀地演示光直線的傳播的現象,了解古人怎樣研究和利用光直線傳播原理的。(墨翟)
三、問題解決
1、談話:光是直線傳播的,能不能讓光改變方向?怎樣才能解決採光問題?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大膽進行假設。
2、實驗探究:我們能利用手中的鏡子,讓手電筒的光照射到任意一個地方嗎?利用其他材料能不能呢?
師生共同利用鏡子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實驗,教師可以指定某一個方位,讓每一組學生利用鏡子把手電筒的光照射到指定的地方。在使用鏡子之後,再利用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材料再次實驗。
3、拓展研究:各種材料反光性能有什麼不同?
師生利用各種粗糙程度不同、顏色不同的材料,依次進行反光實驗,通過實驗了解各種材料的反光特點。通過實驗學生會發現:材料越光滑,反光能力越強;材料顏色越淺,反光能力越強;什麼顏色的材料反射什麼顏色的光;
4、小結: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有哪些發現?把我們的發現記錄到記錄本上。
四、拓展學習
1、提問:生活中有哪些光的反射現象?
學生交流,師生評議。
2、作業:請課後收集和查閱有關光傳播的資料。
第二課時
一、交流收集的資料
1、談話:同學們收集到哪些關於光傳播的資料?誰願意和大家一起共享你的成果?
2、學生交流收集的資料。
3、教師課件展示:光導纖維、放大鏡匯聚光線等。
運用遠程教育資源中的課件把生活中難以見到的光導纖維等高科技,以直觀的圖片或視頻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更好地理解改變光傳播路線的新方法。
二、設計方案
1、談話:我們剛才交流了這么多改變光傳播路線的資料,我們怎樣解決採光不足的問題呢?請各小組利用文字、圖畫或者圖結合的方式,分組設計解決方案。
2、交流展示:我們的方案設計好了,請各小組向大家展示你們的設計,其他小組同學注意傾聽,提出好的建議。注意培養學生傾聽的習慣,。
3、閱讀:自主閱讀P28/29頁的科學自助餐。
4、改進方案:請各小組根據剛才同學們的建議,結合科學自助餐里的啟示,對自己的方案進行進一步的完善。
三、拓展
實驗驗證我們的方案能否成功。
《把光請進來》
教學目標:
1、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並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2、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重點:能在研究過程中提出新的問題。
教學難點:能通過實驗來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能分析、評價並試圖改進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學准備:手電筒、大小不同的紙盒、實驗記錄表。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我們前面的設計是否成功呢?用什麼辦法檢驗最有效?(學生說出自己的看法)教師引導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把光請進來》
二、實驗與驗證。
1、製作模型,驗證自己的設計方案。
學生分組製作,教師巡視指導。
2、小組交流,發現設計中的不足。
3、再次修改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
教師指導。(重點是讓學生體驗模擬實驗這個科學研究過程)
三、整理與分析。
1、學生小組分析實驗結果,提出評估和改進,並進行反復實驗驗證。
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中分析實驗信息,尋找新的問題。
四、反思與總結。
根據第二次實驗中發現的問題完善自己的設計方案。教師鼓勵學生大膽進行改進,不一定設計都能變成現實。
《我的陽光小屋》
教學目標:
1、能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大膽想像,和小組同學合作設計一個「陽光小屋」。
2、自覺收集關於光的資料,並能利用相關的資料,對本小組 「陽光小屋」的設計進行創新。
3、通過實驗製造人工彩虹,知道太陽光是由七種色光組成的,了解物體的顏色是由物體所反射的光的顏色所決定的。
4、在實驗過程中能認真觀察,積極思考,產生新的問題。
5、樂於展示小組成果,體會到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准備:
1、教師:各種顏色的紙片、玻璃紙;三棱鏡;下載的遠程教育資源中光的分解課件等。
2、學生:各種顏色的紙片、玻璃紙;三棱鏡;記錄本等。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學習。
1、談話:設計採光方案中大家有什麼收獲?
2、在前一節課的學習中,大家還有什麼問題?
學生交流,激趣導入。
二、表達與交流。
1、思考:我心目中的「陽光小屋」是什麼樣的?
2、交流:把自己的創意與同學們分享?
師生交流評議。
三、計劃與組織:設計我的「陽光小屋」。
1、談話:同學們的想像獨特而豐富,如何把我們的創意變為現實呢?我們需要做哪些工作?
教師巡視,指導學生開展活動。
2、制定計劃:怎樣實現我們的設想?我們小組的陽光小屋是什麼樣的?我們打算怎麼研究?
提示:可用圖文結合的方式來表現本組的研究計劃。
3、交流:請各小組交流修訂計劃。
教師引導學生開展反思與改進。
第二課時
一、收集和閱讀資料。
1、談話:同學們的「陽光小屋」設計的各具特色,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都希望自己的「陽光小屋」美麗明亮。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小屋更漂亮?
2、閱讀資料:請同學們閱讀P25頁資料卡,了解更多關於光的知識。
通過閱讀資料,交流觀點,學生會獲取更多關於光和色彩的關系。
二、製作「人工彩虹」。
1、提問:「彩虹小屋」的設計很美,我們能不那製造人工彩虹呢?
2、談話:怎樣製造「彩虹小屋」?
教師引導學生了解彩虹的形成,直接告訴學生如何製造彩虹。
3、實驗:用手電筒將一束光線通過紙板的縫隙,透過三棱鏡投射到紙屏上,觀察紙屏上有哪些顏色?
如果現象不明顯,教師可引導學生了解白光是由紅、橙、黃、綠、青、藍、紫組合而成。
4、實驗:將人造彩虹投射到不同顏色的紙板上,紙板會呈現什麼顏色?(教師輔以課件進行展示)
學生匯報,教師小結:不同顏色的物體反射不同的色光。
三、製作「彩虹小屋」。
1、試一試:「彩虹小屋」能看見彩虹嗎?
2、交流:我們的「彩虹小屋」有什麼成功的經驗?
教師鼓勵學生大膽發言。
第三課時
一、交流「陽光小屋」的設計。
1、討論:經過本單元的學習,我們對自己的設計有哪些新的想法?怎樣改進我們的設計?
2、學生交流。
二、提出新的問題
1、談話: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我們又有什麼新的問題?
2、思考:對這些問題,我們打算怎麼研究?
學生小組交流,代表匯報。
3、記錄:請同學們把這些問題存入問題銀行中,找合適的機會我們再研究。
三、單元教學評價
1、思考:如何評價我們本單元的學習?從哪幾個方面評價我們的學習?
(鼓勵學生參與到學習評價中來,自己制定評價的內容和依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2、自我評價:我在本單元的學習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
3、小組評價:我們小組的同學表現有哪些值得我學習的地方?
4、班級互評:其他小組有哪些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5、小結。

❿ 如何培養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科學是以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及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發展對科學本質的理解,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我覺得這一教材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出發,從社會的需要出發,充分依據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等多方面的統一,有利於促進學生的發展。下面談談在使用這一教材中的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科學》教材所安排的活動有利於促進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促進學生的發展
小學《科學》真正從學生的生活入手,符合兒童的童心、童趣,為學生提供了很多親身經歷的機會,促使他們自主地參與、主動地探索,在參與和探索中有所收獲。同時把探究學習、體驗學習、合作學習、自主學習等有機結合起來,促進了學生學習方式的多樣化。同時也在活動過程中培養了學生尊重事實、勇於探索和質疑的科學精神。
二、小學《科學》教材體現了面向全體學生、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教材在編排中充分考慮了學生在生活環境、經驗背景、個性特點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學習內容、教學活動、設計製作、綜合評價等多方面都給學生和教師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和創新空間。它並不象小學自然教材那樣內容非常的固定,實驗過程、方法非常的單調、一陳不變,而是相當的靈活,教師可依據學校和學生的實際進行調節,而學生也可以有更多的自行探索創新的空間,因此,教材具有彈性和開放性的特點。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猜想能力和師生、生生的交流能力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過「沒有大膽的猜想,就沒有偉大的發現。」由此可見猜想可以很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探索活動,一方面、正確的猜想對學生是一種激勵,學生會有一種成就感,會激勵他在以後的活動中更加大膽地去猜想,去實踐;再者,即使是學生猜想不夠正確或不夠全面時,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學生也會從中有所感悟,去不斷地實踐和探究,同時也讓學生明白光靠猜想還不行,要勇於去實踐,實踐是檢驗一切的真理。所以,我覺得教材設計的猜想活動這一環節非常好,它對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學習科學有很大的幫助。逐漸地猜想會成為學生的一種習慣,一種探索的動力。我覺得讓學生無目的的去實踐在學生頭腦中不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而帶著猜想去實踐,學生的活動會更豐富、更充實、更有意義。另外小學《科學》非常注重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這對學生的發展是一種促進,在交流中大家可以取長補短、可以有新的發現,另外通過交流也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培養學生傾聽別人發言的良好習慣,同時有利於拓寬學生的思路,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學生許多閃光的思想火花也是在交流中迸發出來的。所以,從起點三年級《科學》上冊起就開始注重培養學生,我想三年下來,我們所有的孩子都會有所改變,有更大的發展。
四、有意識地向學生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在教材的使用過程中,我們深有感觸的認為科學教材在編排上很好地將科學活動與社會生活、學生個人生活聯系在一起,科學知識並不是單一呈現出來的,而是多層次多角度呈現給學生,另外教材在編排中還非常注重對學生文學素養的培養。
五、注重培養學生長期進行觀察活動的能力
《科學》教材注重對學生進行長期觀察能力的培養,注重培養他們持之以恆的精神,我想這對學生以後的成長會有很大的幫助。學生進行一時地觀察對他們來說很容易,但要長期堅持,很多孩子會中途放棄,最後會一無所獲。孩子確實需要在耐力與毅力方面進行培養,《科學》教材在這一方面就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鍛煉機會,符合社會和時代發展的需要。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