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評價文言文

評價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00:30:16

Ⅰ 用文言文評價驚夢

可不可以參考這篇文章?
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
我想先說兩個故事.
一個是有關田子方的事故。子擊(魏文侯的兒子)「遭田子方於道」而「下車伏謁」,田子方「不為禮」,兩人間遂有一番「富貴者驕人乎」與「貧賤者驕人乎」的爭論。田子方持「富貴者安敢驕人」說,說得振振有詞:「國君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失其國家者,未聞有以國家待之者也。夫士貧賤,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這是公元前403年的事。
在《戰國策;齊策四》中,也類似的故事,叫做「齊宣王見顏斶」。王要「斶前」,因為他是「人君」;斶要「王前」,因為「斶前為趨勢,王前為趨士,與其使斶為趨勢,不如使王為趨士」,於是也有一番「王者貴乎」與「士貴乎」的爭論。顏斶的理由也很充分:「昔者秦攻齊,令曰:『有敢去柳下季壟五十步而樵採者,不赦。』令曰:『有能得齊王頭者,封萬戶侯,金千鎰。』由是觀之,生王之頭,曾不若士之壟也。」說得齊宣王啞口無言,不得不吞下了這口窩囊氣。這是公元前三百多年的事。
兩個故事都發生在群雄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共同的歷史背景特別重要。在那個時候,士之為士,能保持自己的尊嚴與節操,而決不向權勢者屈膝的大有其人,絕不只是一個田子方或一個顏斶。在田子方前百把年,齊國的大夫晏嬰曾有鏗鏘之言:「君語及之,即危言;語不及之,即危行。國有道,即順命;國無道,即衡命」;與顏斶差不多同時期而曾被齊宣王任用為卿的孟軻,也大有「糞土當年萬戶侯」的氣慨:「說大人則藐之,勿視其巍巍然。堂高數仞,榱題數尺,我得志弗為也。食前方丈,侍妾數百人,我得志勿為也。一般樂飲酒,驅騁田獵,後車千乘,我得志弗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因而,我以為那時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即「士節」之高揚,正與「群雄爭霸」有關。
上個世紀七十年代批判過孔夫子,說他「待價而沽」(語本《論語;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把自己變做可以買賣的商品。其實,孔夫子的這句話是沒有錯的。因為群雄爭霸,群雄都懂得得人才與得天下之間的關聯,形成了人才的自由競爭的格局,士即知識分子才變得奇貨可居。「學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但賣與不賣,賤賣還是貴賣,主動權在他們自己手中,而且賣的也只是文韜武略,並非連人格尊嚴以至於親娘老子也捆綁在一起賣。可見,那時倒是人才的「賣方市場」,於是遂有田子方「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的瀟灑自如,遂有顏斶「士貴乎,王者不貴」的斬釘截鐵以及燕昭王「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的千古佳話。
秦漢之後的大一統,情況就大不一樣了。天下人才盡收眼底,用與不用的主動權都在一統天下的權勢者的手中。「好鋼用上刀口上」,人家不用,也就與廢鐵無異。你說「言不用,行不合,則納履而去,安往而不得貧賤哉」,首先得擔心的恰恰正是這個「安往」——想「納履而去」都不得啊,還能翻得出如來佛的手心?你說「士貴乎,王者不貴」,卻又與那個大環境中的事實相違,不僅會被人當瘋子,說的人自己心裡也不踏實。人才的「賣方市場」變成了人才的「買方市場」,人才的「自由競爭」變成了人才的「市場壟斷」,才有那麼多「士」花盡了吃奶的力氣往「仕途」上擠,至於做夢也想得到權勢者的提拔和賞識,從權勢者那邊分得一杯剩餘羹余汁的,即使權勢者不要你下跪,也要像賈桂那樣硬是跪下去了。
秦漢之後也有士節高揚之時,但那隻在大一統間隙的短暫的天下紛爭與逐鹿之際;天下一統之時也有犯顏直諫之士和虛懷若谷之君,但那大多隻與「士」和「君」的自身的素質相關,因而也只能是鳳毛麟角。就其大趨勢而論,從秦漢到唐宋再到明清,可謂「士節日落」。
對於中國知識分子的氣節即「士節」的喪失,有論者將其歸咎於「漢代大儒」叔孫通,是他「制訂朝廷禮儀」,「為廣大儒生設定」了「見了皇帝必需『伏抑首』的套子」(周天:《董仲舒們的歷史困境》);也有論者認為「此乃法家過」,因為「法家代表人物所制訂的治國方略剝奪了後世廣大士人保持自尊和節操的外部條件」(王學泰:《論士節》),其實,一旦人才的「賣方市場」成了「買方市場」,人才的「自由競爭」成了「市場壟斷」,甚至失去了「人才市場」而變成人才的「統一調配」,即使沒有叔孫通「制訂朝廷禮儀」,即使沒有法家代表人物的「治國方略」,這「士節」也是揚不起來的。
順便說說,思想開放與言論自由與否,和士節的高揚與衰落也基本一致。群雄紛爭時言論自由思想開放,大一統後言論和思想都容易受到禁錮。一直為人們津津樂道的百家爭鳴,出現於春秋戰國時期,恐怕就並非偶然。
大一統的優越性在於一個「統」字:天下統一,沒有戰亂,社會方能穩定發展,百姓方能安居樂業;大一統的劣根性也在於一個「統」字:高度集權,統得太,士節與思想都會受到遏制,這大概也叫一塊硬幣兩個面罷,或可稱之為歷史的怪圈。擺脫這個歷史怪圈,乃是擺在現代人面前的重大課題。

語文文言文評價人物品格常用術語

官職人物常用詞語
1、表官職的 (1)宰相:總攬政務的大官。宰,主持;相,輔佐。 (2)御史大夫:其權力僅次丞相。 (3)六部:吏、戶、禮、兵、刑、工。 (4)三司:太尉,司徒, 司空。 (5)中書省:中央行政機要機關。 (6)尚書:六部最高行政長官。 (7)太尉:軍事首腦。 (8)郎中:尚書屬下部員。 (9)宦官:宮廷內侍,又稱太監。 (10)侍郎侍中:官府侍衛。 (11)校尉:漢代軍事長官。 (12)翰林學士:管文件,圖書,侍讀。 (13)太史:記史,管文件。 (14)國子監:中央教育機構。 (15)左右拾遺:唐代諫官。 (16)總督:清代地方最高行政長官。 (17)巡撫:總攬一省行政軍事長官。 (18)知州:州一級行政長官。知,管理。 (19)太守:郡一級行政長官 (20)主簿:秘書。 (21)官名。全稱為別駕從事史,亦稱別駕從事。漢置,為州刺史的佐吏。因其地位較高,刺史出巡轄境時,別乘驛車隨行,故名。 2、表官職變化的 ①表任命的:授、拜、除、封 ②表提升的:擢、拔、陟、升、遷 ③表調動的:調、徙、轉、改、放、出、出官 ④表降職的:左遷、遷謫、謫、逐、貶、詘(黜) ⑤表罷免的:奪、黜、罷、免、去、廢、蠲 ⑥表恢復的:復、還 ⑦表辭去的:辭、致仕、告退、退、歸故里 3、和官職有關的詞語 廩錫:俸祿 致仕:退休 乞骸骨:請求告老還鄉 下車:官員初到任 丁憂:遭父母之喪,又叫「丁艱」 歸沐:官吏例行休假 休沐、出沐: 用事:執掌政權 當國:當權 2 處分:處理,處置 3、表人物個性的: 耿、(仁)厚、(仁)矜(莊重)、耿介(光明正大;正直;孤高)、剛毅、周密、寬厚、正直、梗(正直)、鯁(直,梗直)、骨鯁(正直,剛強,如「骨鯁之臣」)、鯁切、聰、慧、敏(敏捷;聰慧)、木訥、佞、詐、阿諛、諂讒、譎 4、表人物品行的: 行、德、操、節、清(廉)、淫(靡)、貪(濁) ※和性格品行有關的詞語 至性:性情淳樸 沖虛:淡泊虛靜 慨然:(1)感慨嘆息的樣子。 (2)情緒激昂的樣子 從容:(1)言行舉動適度得體 (2)舉動 使氣:意氣用事 長者:性情謹厚之人 器度:才能和氣度 學行:學問和品行 任俠:行俠仗義 5、與科考有關的: 貢舉、第、登第、中第、落第、下第、狀元、榜眼、探花、解元(鄉試第一名)、鄉試(每三年在省城舉行的考試,舉人)、會試(鄉試次年在京城舉行的考試,會元)、殿試 6、與學校有關的: 庠、序、太學、 博士、太傅、少傅、教授 7、表敬重的: 敬、重、尊、恭 8、表贊揚的: 多、嘉、稱、譽、與(贊許)、許、嘆 9、表社會狀態的: 治、亂、興、盛、衰 10、表少數民族的: 蠻、夷、戎、狄 11、表人物地位的: 貴、賤、卑、細微、寒微、官紳、豪 12、表主管的: 知、典、主 13、與水利有關的: 堤、決、潰、溢、漲、灌溉、澇、旱、堰(擋水的堤壩) 14、與糧食有關的: 粟、黍、禾、谷、稻、菽(大豆,豆類)、稼穡、耕耘、稔(莊稼成熟)、熟、刈、糴、糶、廩、稟(通「廩」)、府、荒、欠收、蕪穢 15、表糧食豐收的: 豐、饒、贍(豐足,充足)、足、給 3 16、表食物的: 饌、餚、膳、羞(饈)、蔬、果、脂膏 17、表飽飢的: 飽、飢、餓、餒、饉 18、表俸祿的: 俸、祿、秩、餉 19、表布匹的: 布、麻、匹、絲、絹、錦、練、綾、綃、縑、綢、羅、緞、綺、紗、絛、縞、繒、蠶、桑 20、表穿戴的: 紈絝、布衣、履、綬、冠、冕、巾、弱冠、免冠、帶 21、表房舍的: 宇、舍、館、宅、第、邸、廡、屋 22、表桌床的: 案、幾、床、榻 23、表違背的: 忤、逆、倍(背) 24、表揭發的: 劾、訐、揭 25、表害怕的: 畏、懼、憚、駭、患 26、表嫉恨的: 惡、厭、憎、銜、怨、患、疾、恨、怒、詛、貶(貶損) 27、表暗中的: 陰、間、密、暗、私 28、表誣陷的: 中、譖、誣 29、表朝見的: 朝、覲、入覲、覲見、朝覲 30、與京城有關的: 禁、闕、畿、京、帝京、京畿、 31、與皇帝有關的: 上、帝、祚(皇位)、踐祚、登基、用事、朕、孤、寡人、御、詔、召、誥、(駕)幸、膳、鑾輿、對策、奏、表、疏、檄(古代用來徵召、聲討的文書)、禁(皇帝居住的地方) 大行:(1) 指皇帝剛死(2)普遍推行踐祚:皇帝即位 行在:皇帝所在的地方 32、表說話的: 曰、雲、謂、詔、誥、告、敕、白、陳、對、語、諭(告曉,告示)、喻(曉喻,開導;表明)、曉、辯(糾正;辯論)、問、謝、折(反駁)、詰、訴(訴說,告訴;控告,告狀;誹謗,進讒言)、咨(諮)(咨詢,商議) 33、表勸說的: 說、勸、規、諷、譏、謗、諫 34、表責備的: 過、責、咎、誅(譴責,責問)、讓、譴、尤、折(斥責,指責)、刺(指責) 35、表寬容的: 容、貸、恕、寬 4 36、表喜樂的: 樂、欣(然)、悅(說)、歡、蹈舞 37、表哀怒的: 怒、憤、惱、忿恚、怨懟、涕泣、罵、責、詬(辱罵,指責) 38、表刑罰的: 辟(刑罰,懲辦)、大辟(死刑)、髡(剃去頭發、古代一種剃去頭發的刑罰)、髡鉗:刑罰名、髡首:剃去頭發,光頭。笞(用竹板或荊條打人脊背或臀部)、磔(分裂肢體的酷刑)、刖、族、杖、流、赭衣(囚徒穿的衣服)、械(枷鎖、鐐銬之類的刑具) 39、表監獄的: 囹圄、獄 40、表拜訪的: 造、過、訪、謁(見)、顧 41、表告別的: 辭、別、謝、訣 42、表到往某地的: 如、過、詣、往、之 43、與馬匹有關的: 馬、駒(幼馬)、廄、策、羈、縻、轡、逸(馬脫韁繩而奔跑)、馭、御、駕、轅、轍 44、錶行動的: 步、趨、走、遁、亡、逃、徙、匿 45、表死亡的: (駕)崩、山陵崩、薨、卒(大夫死)、不祿(士死或諸侯、大夫死)、死、沒(歿)、終、圓寂 46、和時間有關的詞語:尋:不久 既而:不久 翌年:第二年

如何評價一篇文言文

文言的特點是和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比較而來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彙兩方面。
一、言文分離。語言學研究認為,書面語是在口語的基礎上產生和發展起來的,二者相互影響又互相促進,關系非常密切。文言是在先秦口語的基礎上形成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文言與後世的口語逐漸拉開了距離。從漢魏到明清,由於官方的推行和科舉考試的需要,讀書人刻意模仿「四書、五經」的語言寫詩撰文,以古雅為尚。這樣,作為書面語的文言就與人們口頭實際用的語言距離越來越大了,造成了言文分離的現象。
二、歷久不變。一直到「五四運動」以前,文言作為占統治地位的書面語言被人們代代相傳、沿用下來,其語言成分基本未變。例如先秦時期的一些基本句式、常用虛詞的用法等都在歷代的文言中得到了保存,就連語言三要素中最活躍的詞彙,在文言里也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有些詞的古義在口語中早已消失,可在文言文中卻照舊使用。雖然後世人們在模仿中難免會摻入些許當時的口語,從而給文言帶來某些細微的變化,但從總體看來,文言在詞彙系統、語法系統方面還是基本保持了原先的面貌。
三、行文簡練。我國古代的重要典籍大多是用文言寫成的,其中許多不朽的作品歷來以簡約精練著稱。可以說文言本身就包含著簡練的因素:一是文言文中單音節詞占優勢,雙音節詞和多音節詞比較少;二是文言文多省略,省去主語、賓語、謂語、介詞的情況很常見。再加上歷代名家多注重錘煉語言,講求「微言大義」,所以就形成了文言文嚴密簡潔的風格。

Ⅳ 用文言文評價項羽之死

評價:項羽之悲,悲於其愚也。一愚棄史書。羽幼,其叔父勸為學,羽乃猖狂曰:吾力即內可,何容需史書哉?羽雖以神力闖天下,然豈能守其天下耶?二愚不設思。無讀史書者,鮮能思維者,其腦愈廢,是以軍師走而不知中陰計,軍兵困而不知敗之局,美人留而不知護不及,此為悲也,亦為腦廢之事也。三愚不知進退。不過江東自絕於地,乃不知進退之道,不明勝敗之事,守之表層,不知深層,豈有不陷入他人之彀中哉?是以楚歌起而卒散,長刀斷而親離,江東近而自卻,如此之輩,能為英雄乎?碌碌爾輩,勿享盛榮也。

Ⅳ 用文言文寫出的名人列傳 包含對文中人物的評價

《史記》中的所有任務傳記都是可以的。推薦一卷《廉頗藺相如列傳》給你看看啊。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趙惠文王十六年(1),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2),拜為上卿(3),以勇氣聞於諸侯。藺相如者,趙人也,為趙宦者令(4)繆賢舍人(5)。
趙惠文王時,得楚和氏璧(6)。秦昭王(7)聞之,使人遺(8)趙王書,願以十五城請易璧。趙王與大將軍廉頗諸大臣謀: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9);欲勿予,即患秦兵之來。計未定,求人可使報秦者,未得。宦者令繆賢曰:「臣舍人藺相如可使。」王問:「何以知之?」對曰:「臣嘗有罪,竊計欲亡走燕(10),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11)?』臣語曰:『臣嘗從大王與燕王會境上(12),燕王私握臣手,曰「願結友」。以此知之,故欲往。』相如謂臣曰:『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13),故燕王欲結於君。今君乃(14)亡趙走燕,燕畏趙,其勢必不敢留君,而束君歸趙(15)矣。君不如肉袒伏斧質(16)請罪,則幸得脫矣。』臣從其計,大王亦幸赦臣。臣竊以為其人勇士,有智謀,宜可使(17)。」於是王召見,問藺相如曰:「秦王以十五城請易寡人之璧,可予不(18)?」相如曰:「秦強而趙弱,不可不許。」王曰:「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相如曰:「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曲(19)在趙。趙予璧而秦不予趙城,曲在秦。均之二策(20),寧許以負秦曲(21)。」王曰:「誰可使者?」相如曰:「王必無人,臣願奉(22)璧往使。城入趙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請完璧歸趙(23)。」趙王於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24)見相如,相如奉璧奏(25)秦王。秦王大喜,傳以示美人(26)及左右,左右皆呼萬歲。相如視秦王無意償趙城(27),乃前曰:「璧有瑕(28),請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卻立(29),倚柱,怒發上沖冠(30),謂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發書至趙王,趙王悉召群臣議,皆曰『秦貪,負(31)其強,以空言求璧,償城恐不可得』。議不欲予秦璧。臣以為布衣之交(32)尚不相欺,況大國乎!且以一璧之故逆(33)強秦之歡,不可。於是趙王乃齋戒(34)五日,使臣奉璧,拜送書(35)於庭(36)。何者?嚴(37)大國之威以修敬(38)也。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39),禮節甚倨;得璧,傳之美人,以戲弄臣。臣觀大王無意償趙王城邑,故臣復取璧。大王必欲急(40)臣,臣頭今與璧俱碎於柱矣!」相如持其璧睨(41)柱,欲以擊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辭謝(42)固請(43),召有司(44)案圖(45),指從此以往十五都(46)予趙。相如度秦王特(47)以詐詳為(48)予趙城,實不可得,乃謂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傳(49)寶也,趙王恐,不敢不獻。趙王送璧時,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齋戒五日,設九賓(50)於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終不可強奪,遂許齋五日,舍(51)相如廣成傳(52)。相如度秦王雖齋,決負約不償城,乃使其從者衣褐(53),懷其璧,從徑道(54)亡,歸璧於趙。
秦王齋五日後,乃設九賓禮於廷,引趙使者藺相如。相如至,謂秦王曰:「秦自繆公(55)以來二十餘君,未嘗有堅明約束(56)者也。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57)至趙矣。且秦強而趙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趙,趙立(58)奉璧來。今以秦之強而先割十五都予趙,趙豈敢留璧而得罪於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當誅,臣請就湯鑊(59),唯大王與群臣孰(60)計議之。」秦王與群臣相視而嘻(61)。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殺相如,終不能得璧也,而絕秦趙之歡,不如因而厚遇之(62),使歸趙,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見相如(63),畢禮而歸之(64)。
相如既歸,趙王以為賢大夫使不辱於諸侯,拜相如為上大夫。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其後秦伐趙,拔石城(65)。明年,復攻趙,殺二萬人。
秦王使使者告趙王,欲與王為好(66)會於西河外澠池(67)。趙王畏秦,欲毋行(68)。廉頗、藺相如計曰:「王不行,示趙弱且怯也。」趙王遂行,相如從。廉頗送至境,與王訣(69)曰:「王行,度道里會遇之禮畢(70),還,不過三十日。三十日不還,則請立太子為王,以絕秦望(71)。」王許之,遂與秦王會澠池。秦王飲酒酣,曰:「寡人竊聞趙王好音(72),請奏瑟(73)。」趙王鼓瑟。秦御史(74)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藺相如前曰:「趙王竊聞秦王善為秦聲(75),請奏盆缻(76)秦王,以相娛樂。」秦王怒,不許。於是相如前進缻,因跪請秦王。秦王不肯擊缻。相如曰:「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左右欲刃(77)相如,相如張目叱(78)之,左右皆靡(79)。於是秦王不懌(80),為一擊缻。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缻」。秦之群臣曰:「請以趙十五城為秦王壽(81)。」藺相如亦曰:「請以秦之咸陽為趙王壽。」秦王竟酒(82),終不能加勝於趙。趙亦盛設兵(83)以待秦,秦不敢動。
既罷歸國,以相如功大,拜為上卿,位在廉頗之右(84)。廉頗曰:「我為趙將,有攻城野戰之大功,而藺相如徒以口舌為勞,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賤人(85),吾羞,不忍為之下。」宣言曰:「我見相如,必辱之。」相如聞,不肯與會。相如每朝時,常稱病,不欲與廉頗爭列(86)。已而相如出,望見廉頗,相如引車避匿(87)。於是舍人(88)相與(89)諫曰:「臣所以去親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義也。今君與廉頗同列,廉君宣惡言而君畏匿之,恐懼殊甚,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臣等不肖,請辭去。」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90)?」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雖駑(91),獨畏廉將軍哉?顧吾念之,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今兩虎共斗,其勢不俱生。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後私仇也。」廉頗聞之,肉袒負荊(92),因(93)賓客至藺相如門謝罪。曰:「鄙賤之人,不知將軍(94)寬之至此也。」卒相與歡,為刎頸之交(95)。
是歲,廉頗東攻齊,破其一軍。居二年,廉頗復伐齊幾(96),拔之。後三年,廉頗攻魏之防陵、安陽,拔之。後四年,藺相如將而攻齊,至平邑而罷。其明年,趙奢破秦軍閼與下(97)。
趙奢者,趙之田部吏也。收租稅而平原君家不肯出租,奢以法治之,殺平原君用事者(98)九人。平原君怒,將殺奢。奢因說曰:「君於趙為貴公子,今縱(99)君家而不奉公(100)則法削,法削則國弱,國弱則諸侯加兵,諸侯加兵是無趙也,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貴,奉公如法則上下平(101),上下平則國強,國強則趙固(102),而君為貴戚,豈輕於天下(103)邪?」平原君以為賢,言之於王。王用之治國賦,國賦大平,民富而府庫實。
秦伐韓,軍於閼與。王召廉頗而問曰:「可救不?」對曰:「道遠險狹,難救。」又召樂乘而問焉,樂乘對如廉頗言。又召問趙奢,奢對曰:「其道遠險狹,譬之猶兩鼠斗於穴中,將勇者勝。」王乃令趙奢將,救之。
兵去邯鄲三十里,而令軍中曰:「有以軍事諫者死。」秦軍軍武安西,秦軍鼓噪(104)勒兵(105),武安屋瓦盡振。軍中候(106)有一人言急救武安,趙奢立斬之。堅壁(107),留二十八日不行,復益增壘。秦間(108)來入,趙奢善食而遣之。間以報秦將,秦將大喜曰:「夫去國(109)三十里而軍不行,乃增壘,閼與非趙地也。」趙奢既已遣秦間,乃卷甲(110)而趨(111)之,二日一夜至,令善射者去閼與五十里而軍。軍壘成,秦人聞之,悉甲(112)而至。軍士許歷請以軍事諫,趙奢曰:「內(113)之。」許歷曰:「秦人不意趙師至此,其來氣盛,將軍必厚集其陣(114)以待之。不然,必敗。」趙奢曰:「請受令(115)。」許歷曰:「請就鈇質(116)之誅。」趙奢曰:「胥後令邯鄲(117)。」許歷復請諫,曰:「先據北山上者勝,後至者敗。」趙奢許諾,即發萬人趨之。秦兵後至,爭山不得上,趙奢縱兵擊之,大破秦軍。秦軍解而走,遂解閼與之圍而歸。
趙惠文王賜奢號為馬服君,以許歷為國尉。趙奢於是與廉頗、藺相如同位。
後四年,趙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與趙兵相距(118)長平,時趙奢已死,而藺相如病篤(119),趙使廉頗將攻秦,秦數敗趙軍,趙軍固壁不戰。秦數挑戰,廉頗不肯。趙王信秦之間。秦之間言曰:「秦之所惡(120),獨畏馬服君趙奢之子趙括為將耳。」趙王因以括為將,代廉頗。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膠柱而鼓瑟(121)耳。括徒能讀其父書傳(122),不知合變(123)也。」趙王不聽,遂將之。
趙括自少時學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當(124)。嘗與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難(125),然不謂善。括母問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趙不將括(126)即(127)已,若必將之,破趙軍者必括也。」及括將行,其母上書言於王曰:「括不可使將。」王曰:「何以?」對曰:「始妾事其父,時為將,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128),所友者以百數,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問家事。今括一旦為將,東向(129)而朝,軍吏無敢仰視之者,王所賜金帛,歸藏於家,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王以為何如其父?父子異心,願王勿遣。」王曰:「母置之,吾已決矣。」括母因曰:「王終遣之,即有如不稱(130),妾得無隨坐(131)乎?」王許諾。
趙括既代廉頗,悉更約束(132),易置(133)軍吏。秦將白起聞之,縱奇兵,詳敗走,而絕其糧道,分斷其軍為二,士卒離心。四十餘日,軍餓,趙括出銳卒(134)自博戰,秦軍射殺趙括。括軍敗,數十萬之眾遂降秦,秦悉坑(135)之。趙前後所亡凡四十五萬。明年,秦兵遂圍邯鄲,歲餘,幾不得脫。賴楚、魏諸侯來救(136),乃得解邯鄲之圍。趙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誅也。
自邯鄲圍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謀,曰「趙壯者盡於長平,其孤(137)未壯」,舉兵擊趙。趙使廉頗將,擊,大破燕軍於鄗,殺栗腹,遂圍燕。燕割五城請和,乃聽之(138)。趙以尉文封廉頗為信平君,為假(139)相國。
廉頗之免長平歸也,失勢之時,故客盡去。及復用為將,客又復至。廉頗曰:「客退矣!」客曰:「吁!君何見(140)之晚(141)也?夫天下以市道(142)交,君有勢,我則從君,君無勢則去,此固其理也,有何怨乎?」居六年,趙使廉頗伐魏之繁陽,拔之。
趙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樂乘代廉頗。廉頗怒,攻樂乘,樂乘走。廉頗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趙乃以李牧為將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頗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趙以數困於秦兵,趙王思復得廉頗,廉頗亦思復用於趙。趙王使使者視廉頗尚可用否。廉頗之仇郭開多與使者金,令毀(143)之。趙使者既見廉頗,廉頗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被(144)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還報王曰:「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145)矣。」趙王以為老,遂不召。
楚聞廉頗在魏,陰使人迎之。廉頗一為楚將,無功,曰:「我思用趙人。」廉頗卒死於壽春。
李牧者,趙之北邊良將也。常居代雁門(146),備匈奴。以便宜(147)置吏,市租皆輸入莫府(148),為士卒費。日擊數牛饗(149)士,習騎射,謹烽火,多間諜,厚遇戰士。為約曰:「匈奴即入盜(150),急入收保(151),有敢捕虜者斬。」匈奴每入,烽火謹,輒(152)入收保,不敢戰。如是數歲,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為怯,雖趙邊兵亦以為吾將怯。趙王讓(153)李牧,李牧如故。趙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將。
歲餘,匈奴每來,出戰。出戰,數不利,失亡多,邊不得田畜(154)。復請李牧。牧杜門不出,固稱疾。趙王乃復(155)強(156)起(157)使將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許之。
李牧至,如故約。匈奴數歲無所得。終以為怯。邊士日得賞賜而不用,皆願一戰。於是乃具(158)選車(159)得千三百乘,選騎得萬三千匹,百金之士(160)五萬人,彀者(161)十萬人,悉(162)勒(163)習戰。大縱畜牧,人民滿野。匈奴小入,詳北(164)不勝,以數千人委(165)之。單於(166)聞之,大率眾來入。李牧多為奇陳(167),張左右翼擊之,大破殺匈奴十餘萬騎。滅襜襤(168),破東胡(169),降林胡(170),單於奔走。其後十餘歲,匈奴不敢近趙邊城。
趙悼襄王元年,廉頗既亡入魏,趙使李牧攻燕,拔武遂、方城。居二年,龐煖破燕軍,殺劇辛。後七年,秦破殺趙將扈輒於武遂,斬首十萬。趙乃以李牧為大將軍,擊秦軍於宜安,大破秦軍,走(171)秦將桓齮。封李牧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擊破秦軍,南距韓、魏。
趙王遷七年,秦使王翦攻趙,趙使李牧、司馬尚御之。秦多與趙王寵臣郭開金,為反間,言李牧、司馬尚欲反。趙王乃使趙蔥及齊將顏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趙使人微捕(172)得李牧,斬之(173)。廢司馬尚。後三月,王翦因急擊趙,大破殺趙蔥,虜趙王遷及其將顏聚,遂滅趙。
太史公曰:知死必勇,非死者難也,處死(174)者難。方藺相如引璧睨柱,及叱秦王左右,勢不過誅,然士或怯懦而不敢發(175)。相如一奮其氣,威信敵國(176),退而讓頗,名重太山(177),其處智勇,可謂兼之矣

Ⅵ 如何評價金庸文學,尤其是古文造詣

一切文學都是人學。不反映人的情感、不契合人對美的追求的作品,都是垃圾。反之,則是好作品。說得再大白話一點是,寫出來有沒有人看。

以有沒有人看來作標准,很多人又要打我臉。比如說:郭小四啊,瓊瑤啊。因此上面的標准還要再細化一下就是,當時有沒有人看,過三五二十年有沒有人看。
如果是,這樣的作品就算不是經典,起碼也是優秀級別了。
如果過了百年千年仍有人看,那就是經典了。
金庸的作品出來幾十年一直長盛不衰,電視劇拍了一版又一版,不是沒有原因的。

其魅力到底何在?
有跌斷起伏的情節,有生動鮮明的人物形象,還有一個高明的地方在於,金庸能把這些刀光劍影的成人童話置身於歷史大環境中,並上升為一種俠的文化,確實並無二人。
分分鍾契合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並且,分分鍾做得很棒了。

但是,金庸成也武俠,敗也武俠。武俠大大促進作品的傳播,但打上武俠的標簽,便難登學院派的大雅之堂。學院派的教授們怎麼看得起下里巴人的東西呢?於是對金庸的質疑總是不絕如縷,前些年有人把金庸列為四大俗之一。

然而,你看,網上經常能見到有人提問題討論:趙敏怎麼會看上張無忌?趙敏和黃蓉比較?金庸起名藝術如何如何?……一干張公子這樣的大V在這里談笑風生,卻沒見人提問:紫薇怎麼會看上爾康,紫薇與晴兒比較?
無他,金庸的小說寫得好唄。

Ⅶ 用文言文評價葉聖陶

1.「問題是行方面的如何效法」,作者認為應如何效?

明確:要知難而不畏難,要長記於心回,向葉先生學習,答德行如一。

2.「都要常常想想葉聖陶先生的寫話的主張,以及提出這種主張的深重的苦心」,這句話表達的含義是什麼

明確:語文方面要學習葉老關於寫話的主張,要體會他提出那種主張的良苦用心。

Ⅷ 用文言文評價五柳先生

志功名者,榮祿復不足以動其心;重製道義者,功名不足以易其慮。何則?紆青懷金,與荷鋤畎畝者殊途;抗志青雲,與徼幸一時者異趣;此伯夷所以餓於首陽,仲連所以欲蹈東海者也。矧名教之樂,加乎軒冕,違己之痛,甚於凍餒,此重彼輕,有由然矣。仲尼有言曰,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吾聞其語,未見其人。嗟乎,如先生近之矣!

Ⅸ 如何對文言文教學進行教學評價

對於文言文的課堂教學,當前我國一線語文教師已經走出了只教文言知識的誤區,加強了對文言文本的解讀,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來。然而,對於實際的教學成果,很多語文教師還沒有及時反思和評價的意識,即使有評價,也多是根據考點要求來進行知識點的考察,這就造成了教研成果和教學實踐的脫節,以及教學目標和教學評價的分離。本文擬在新課標要求的三維目標的基礎上,從課堂評價、作業評價和考試評價三個方面探究較為合適的文言文閱讀質量評價方法。
一、課堂評價
課堂評價與課堂活動的開展密切相關,文言文的課堂教學一般包括以下教學活動:
(一)誦讀
誦讀既是一種閱讀方法,也是一種教學方法,學界對於誦讀含義的理解見仁見智,至今還存在爭議。按照學界所公認的理解,所謂的誦讀,指的是通過朗讀的方式讀准字音,讀清句子,並在此基礎上讀懂文意的一種方法。我國古代無論是官學還是私學,都普遍採用誦讀涵泳這一教學方法,但由於某些教師對誦讀法的理解有所偏差,在運用時趨於形式,導致誦讀一度淡出語文課堂教學。近年來,學界逐漸認識到誦讀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誦讀又重新回歸到語文課堂中來。
對學生文言文誦讀的評價,應主要採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這是因為雖然文言文誦讀的首要障礙是疏通字句,但誦讀的目的在於理解文意,因而教師對學生誦讀的指導和評價還是要與理解文意相結合。在具體的評價語言上,有些教師喜歡用「你讀得很好」或「你讀得還不夠好」來評價學生的誦讀,但「好」在哪、「不好」在哪又沒有明確說明,久而久之,學生便不會把教師的評價放在心上。誦讀的目的在於促進學生對作品的理解,那麼教師在評價時就可以把學生誦讀的情況跟作者的思想感情聯系起來,例如「你這樣讀的語氣有點平淡,作者說這句話時是愧疚的心情,愧疚時候的語言應該用什麼語調來讀昵?」像這種看似評價,實則是對學生加以引導的語言更能讓學生明確自己誦讀的優點和缺點,也能及時進行改進。
(二)翻譯
當前語文教師對學生翻譯的評價還是圍繞著考點要求,對相對應的知識點進行機械地、割裂地評價,並且通常都採用量化評價的方式,即學生翻譯時,重要知識點答對某一點就得到相對應的分數,即使學生意思表達出來,但知識點沒有完全一一對應也要扣除相應的分數。這種機械化的評價方式使學生不敢有個性地理解和翻譯文本含義,只能按照教師的標准答案機械地記憶。筆者以為,這種評價方式還是針對文言字詞意思的考察,既然是翻譯,考察內容應該是字詞在文本語境中的含義,評價的也應該是字詞在語境中的含義,這時候如果再去按點得分,那就割裂了考察內容和有效評價的聯系。其實,對於翻譯,尤其是具有典型審美色彩的文言文,可以放寬對字詞准確對應的要求,採用現代翻譯學所提倡的「詩學策略」進行翻譯和評價,因為「忠於原文」並不是指字面意義上的一一對應,而是力求在文意、風格、審美等各方而與原文保持一致。當然,中學生還難以達到這種程度,但教師可以在教學,尤其是評價時加以引導。久而久之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作業評價
目前中學生文言文閱讀作業,一般分為三類:背誦默寫、翻譯和課外閱讀。背誦默寫這類作業無疑要採用絕對性評價的方式。如上文所提到的,翻譯也可採用表現性評價的方式,也可採用劃分等級的方式,這里不做贅述。在課外閱讀這類作業方而,當前文言文的課外閱讀多是選取與所學課文在文體形式上相關聯或相類似的作品,以及與所學課文知識點相通的作品,題型設置上基本與考試題型保持一致,主要包括重要字詞意思、句子翻譯和文本內容的理解。筆者以為,這種作業還是為了考試而評價,為了評價而評價,文言文的教學目標在於學生的知識、能力、思維、情感等各方而都取得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因而本來靈活性非常強的課外閱讀,更應該根據學生需要,文言文本的特點以及教學的條件和目標作出靈活地設計和調整。例如在題型設置上可以多設置一些開放性的問題,允許學生對文本有個性化的理解。
三、考試評價
一般考試中對文言文的考察主要有兩大題型,一種題型是課文名句默寫,這也包括古詩詞的默寫,評價方式為絕對性評價;另一種題型類似於上文提到的課外閱讀,也是按照中考或高考的考試大綱和標准設計的。筆者認為,新課標要求的教學目標與考試大綱並不全然一致,這種情況下應該盡量向新課標的要求靠攏,因為新課標是教育教學界的專家統一制定的,而考綱則是各地區依據實際情況分別制定的。新課標更傾向於培養學生的多種素質和能力,因此文言文教學的目標設定以及評價標准也應該以新課標為主要參考依據。筆者以為,對文言文閱讀能力的考察可以採取多樣化的形式,例如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合作探究,探討文言文作品中難以理解的語句,完成小論文的寫作或者以文言文的形式寫一篇小作文等等。
綜上所述,當前中學文言文閱讀質量的評價形式較為單一,評價標准過於功利,評價與目標存在一定差異,要解決這些問題,還要立足於新課標對文言文教學的目標和要求,並切實結合學生的身心發展需要,來完善文言文閱讀質量評價體系。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