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八年級課外文言文

八年級課外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00:36:00

① 初二課外文言文

31.王安石傷仲永
【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隸耕。仲永生五年,未嘗識書具,忽啼求之;父異焉,借旁近與之。即書詩四句,並自為其名,其詩以養父母、收族為意,傳一鄉秀才觀之。自是指物作詩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觀者。邑人奇之,稍稍賓客其父;或以錢幣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不使學。余聞之也久。明道中,從先人還家,於舅家見之,十二三矣。令作詩,不能稱前時之聞。又七年,還自揚州,復到舅家問焉。曰:「泯然眾人矣!」
【參考譯文】金溪縣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從沒見到過讀書寫字的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就從鄰居那裡借來給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寫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奉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為內容,傳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指定事物讓他作詩,立即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觀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仲永感到奇怪,漸漸以賓客的禮節來款待他的父親,有人用錢財和禮物討取仲永的詩。他的父親貪圖這樣,每天強要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學習。我聽到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我跟從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裡見到他,十二三歲了。讓作詩,不能與從前的傳聞相稱了。又過了七年,從揚州回來,再次到舅舅家,問起仲永的情況,回答說:「仲永的特殊之處已經消失凈盡了,成為普通人了。」
32.李存審出鏃教子
【原文】李存審出於寒微,嘗戒諸子曰:「爾父少提一劍去鄉里,四十年間,位極將相,其間出萬死獲一生者非一,破骨出鏃者凡百餘。」因授以所出鏃,命藏之,曰:「爾曹生於膏粱,當知爾父起家如此也。」
【參考譯文】李存審出生於家境貧寒,地位低微的家庭,他常常告誡自己的孩子說:「你父親年輕時提著一把劍到鄉里去,四十年裡面,地位達到將軍宰相,這當中脫離危難,險境,得以生存(的情況)不只一次,拔出箭頭的也有數百次.」因此將拔出的箭頭交給兒子,命令他收藏起來,說:「你們出生在富貴人家,應當知道你父輩是像這樣起家的.」
33.孫臏脫險
【原文】孫臏嘗與龐涓俱學兵法。龐涓既事魏,得為惠王將軍,而自以為能不及孫臏,乃陰使召孫臏。臏至,龐涓恐其賢於己,疾之,則以法刑斷其兩足而黥之,欲隱勿見。齊使者如梁,孫臏以刑徒陰見,說齊使。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齊將田忌善而客待之。
【參考譯文】孫臏曾經跟龐涓一起學習兵法。龐涓在魏國做官,成為魏惠王的將軍,自己認為才能比不上孫臏,就暗中派人把孫臏叫到魏國來。孫臏到了(魏國),龐涓害怕他才能超過自己,嫉妒他,就用辦法懲罰(他),弄殘了他兩條腿,並在他臉上刺了字,想讓他埋沒不被發現。齊國的使者到了魏國,孫臏以受刑者的身份暗中拜見(使者),說服齊國使者。齊國使者認為(他)才能出眾,偷偷的用車把他帶到齊國。齊國的將軍田忌對(孫臏)很友好,以賓客的待遇來接待他。
34.陶母責子退鮓
【原文】陶公少時,作魚梁吏。嘗以坩鮓餉母。母封鮓付使,反書責侃曰:「汝為吏,以官物見餉,非唯不益,乃增吾憂也!」
【參考譯文】晉代陶侃年青時,曾經擔任監管魚池官員,他將一些腌魚送給母親。母親封好魚干交給送來的人,反而寫信責備陶侃說:「你當官,把官府的東西送給我,不僅沒有好處,反而增加我的憂慮啊! 」
35.畫鬼最易
【原文】客有為齊王畫者,齊王問日:「畫孰最難者?」日:「犬馬最難。」「 孰易者?」日:「鬼魅最易。」夫犬馬,人所知也,旦暮罄於前,不可類之。故難。鬼魅無形者,不罄於前,故易之也。
【參考譯文】有人為齊王作畫,齊王問他:「畫什麼最難?」 他說:「狗、馬最難畫。」 齊王又問:「畫什麼最容易?」 他說:「畫鬼怪最容易。」 狗、馬是人們所熟悉的,早晚都出現在你面前,不可僅僅畫得相似而已,所以難畫;鬼怪是無形的,不會出現在人們面前,所以容易畫。
36.陸游家訓
後輩中鋒芒畢露的人最容易變壞,倘若有這樣的人,做父兄的應當引以為憂,而不可以高興。一定要經常認真地嚴加管教,令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和諸子百書,訓導他們做人必須寬容、厚道、恭敬、謹慎,不要讓他們與輕浮淺薄之人來往和相處。這樣經過十多年,志向和情趣自然養成。要不然,可以憂煩的事情決非一件。我這是給後人防止過錯的良言規戒,各位都要謹慎地對,不要留下後悔的遺恨。

37.孟母三遷
過去孟子小時候,父親就死了,母親仉氏守節。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喪葬、[足辟]踴痛哭這樣的事。母親想:「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就離開了,將家搬到街上,離殺豬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學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夏歷每月初一這一天,官員進入文廟,行禮跪拜,揖讓進退,孟子見了,一一記住。孟母想:「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

38.曾子殺豬明不欺
曾子的妻子上街去,他的兒子跟在後面哭著要去。曾子的妻子沒有辦法,對兒子說:"你回去吧,我從街上回來了殺豬給你吃。" 曾子的妻子剛從街上回來,曾子便准備把豬抓來殺了,他的妻子勸阻他說:"我只是哄小孩才說要殺豬的,不過是玩笑罷了。" 曾子說:"小孩不可以哄他玩的。小孩子並不懂事,什麽知識都需要從父母那裡學來,需要父母的教導。現在你如果哄騙他,這就是教導小孩去哄騙他人。母親哄騙小孩,小孩就不會相信他的母親,這不是教育孩子成為正人君子的辦法。" 說完,曾子便殺了豬給孩子吃。

39.子路受教
子路見孔子,孔子對子路說:「你有什麼喜好?」子路回答說:「我喜歡長劍。」孔子說:「我不是問這方面。以你的天賦,再加上學習,應該能有好的才能。」......子路說:「南山有一種竹子,不須揉烤加工就很筆直,削尖後射出去,能穿透犀牛的厚皮,所以有些東西天賦異秉又何必經過學習的過程呢?」孔子說:「如果在箭尾安上羽毛,箭頭磨得銳利,箭不是能射得更深更遠嗎?」子路聽後拜謝說:「真是受益良多。」

40.孔子因材施教
子路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怎麼能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呢?」 冉有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孔子說:「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 公西華說:「仲由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說『有父親和兄長在世』;冉求問聽到什麼就行動起來嗎?您卻說『聽到什麼就 行動起來』。我不理解您為什麼這樣,所以冒昧地請教。」孔子說 「冉求平時做事退縮,所以我鼓勵他勇進;仲由平時好勇過人,所 以我讓他謙退。」
41.【原文】子墨子怒耕柱子。耕柱子曰:「我毋俞於人乎?」子墨子曰:「我將上大行,駕驥與羊,我將誰驅?」耕柱子曰:「將驅驥也。」子墨子曰:「何故驅驥也?」耕柱子曰:「驥足以責。」子墨子曰:「我亦以子為足以責。」
【參考譯文】墨子對耕柱子發怒,耕柱子說:「難道我就沒有勝過旁人的地方嗎?」墨子問:「假如我要上太行山去,用一匹良馬或一頭牛來駕車,你預備驅策那一乘呢?」耕柱子答道:「那我當然用良馬了。」墨子問:「為什麼要良馬呢?」耕柱子說:「因為良馬可以負得起責任。」墨子說:「我也以為你是負得起責任的。」
42.唐太宗賜絹懲順德
【原文】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受人饋絹,事覺,上曰:「順德果能有益於國家,朕與之共有府庫耳,何至貪冒如是乎。」猶惜其有功,不之罪,但於殿庭賜絹數十匹。大理少卿胡演曰:「順德枉法受財,罪不可赦,奈何復賜之絹?」上曰:「彼有人性,得絹之辱,甚於受刑。如不知愧,一禽獸耳,殺之何益?」
右驍衛大將軍長孫順德接受他人贈送的絲絹,事情被發覺後,唐太宗說:「順德確實是對國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倉庫的財物,他為什麼貪婪到這地步呢?」因為吝惜他有功績,不懲罰他了,不過在大殿中贈送絲絹幾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說:「順德違法接受財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麼還再送他絲絹?」唐太宗說:「他是有人性的,獲得絲絹的侮辱,超過了接受刑罰。如果不知道慚愧,就是一隻禽獸了,殺了他又有什麼益處呢?」

43.陳萬年父子
【原文】陳萬年字幼公,沛郡相人也。......善事人,賂遺外戚許、史,傾家自盡,尤事樂陵侯史高。......子咸字子康,年十八,以萬年任為郎。有異材,抗直,數言事,刺譏近臣,書數十上,遷為左曹。萬年嘗病,召咸教戒於床下,語至夜半,咸睡,頭觸屏風。萬年大怒,欲仗之,曰:「乃公教戒汝,汝反睡,不聽吾言,何也?」咸叩頭謝曰:「具曉所言,大要教咸諂也。」萬年乃不復言。
【參考譯文】陳萬年字幼公,是沛郡湘人.他擅長討好別人,用盡全部家產去討好遠戚許、史家,特別是樂陵侯 史高. 陳萬年的兒子陳咸字子康,十八歲,憑借陳萬年做了侍郎。他資質與眾不同,性子比較直,而且敢於說話。多次上書論及國事,諷刺皇帝身邊的近臣。這樣的書奏大概上了數十次,結果被貶為左曹。陳萬年病了,把兒子陳咸叫到床前。教他讀書,教至半夜,陳咸瞌睡,頭碰到了屏風.陳萬年很生氣,要拿棍子打他訓斥說:「我口口聲聲教你,你卻睡去,不聽我講,為什麼?」 陳咸趕忙跪下,叩頭說:「爹爹的話,我都曉得,大抵教兒子對司要拍馬屁、討好啊,如此而已!」陳萬年沒有再說話。

44.錢大昕觀弈
【原文】 予觀弈於友人所。一客數敗,嗤其失算,輒欲易置之,以為不逮己也。頃之,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甫下數子,客已得先手。局將半,予思益苦,而客之智尚有餘。竟局數之,客勝予十三子。予郝甚,不能出一言。後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平心而度之,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論人哉!

我在朋友家裡看一棋。一位客人屢次輸掉,我譏笑他計算失誤,總是想替他改放棋子,認為他趕不上自己。過一會兒,客人請求和我下棋,我頗為輕視他。剛剛下了幾個棋子,客人已經取得主動的形勢。棋局快到中盤的時候,我思考得更加艱苦,而客人卻輕松余。終局計算雙方棋子,客人贏我十三子。我很漸愧,不能說出一句話。以後有人邀請我觀看下棋,我整天默默地坐著看而已。
現在求學的人讀古人的書,常常非議古人的錯誤;和現在的人相處,也喜歡說別人的錯誤。人本來就不可能沒有錯誤,但是試試彼此交換位置來相處,心平氣和地估計一下,自己真的沒有一點失誤嗎?自己能夠認識別人的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失誤,自己能夠指出別人的小失誤但是不能看到自己的大失誤,自己檢查自己的失誤尚且沒有時間,哪裡有時間議論別人呢!
45.王荊公旁聽文史
【原文】王荊公介甫,退處金陵。一日,幅巾杖屨,獨游山寺,遇數客盛談文史,詞辨紛然。公坐其下,人莫之顧。有一客徐問公日:「亦知書否」公唯唯而已,復問公何姓,公拱手答日:「安石姓王。」眾人惶恐,漸俯而去。

王荊公介甫,退居金陵。一天,他頭裹一塊絹,拄著手杖行走,獨自游覽山寺,遇見幾個人在那裡高談闊論文史,議論紛紛。王安石坐在他們旁邊,沒人注意到他。有一個客人慢慢問他說:「你也懂得文書?」王安石含糊的應答。人家再問他姓名,王安石拱拱手回答說:「我姓王,叫安石。」那群人惶恐,慚愧的低著頭離開。

46.大樹將軍馮異
【原文】(馮)異為人謙退不伐, 行與諸將相逢,輒引車避道。進止皆有表識,軍中號為整齊。每所止舍,諸將升坐論功,異常獨屏樹下,軍中號曰「大樹將軍」。及破邯鄲,乃更部分諸將,各有配隸,軍中皆言願屬大樹將軍,光武以此多之。

馮異為人處事謙虛退讓,不自誇。出行與別的將軍相遇,就把馬車駛開避讓。軍隊前進停止都有標明旗幟,在各部隊中號稱最有紀律。每到一個地方停下宿營,其他將軍坐在一起討論功勞時,馮異經常獨自退避到樹下,軍隊中稱他為「大樹將軍」。等到攻破邯鄲,要重新安排各將領任務,沒人都有被分配隸屬,士兵們都說願意跟隨大樹將軍。光武帝因為這個而贊揚他。

47.顏回不遷怒不貳過
【原文】回年二十九,發盡白,蚤死。孔子哭之慟,曰:「自吾有回,門人益親。」魯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
顏回二十九歲,頭發全白了,過早地死了。孔子哭得十分傷心,說:「自從我有了顏回,學生們(以顏回為榜樣)更加親近我。」魯哀公問(孔子):「(你的)學生中誰是最好學的?」孔子回答說:「有個叫顏回的最好學,(他)從不把脾氣發到別人的身上,也不重犯同樣的錯誤。不幸年紀輕輕死了,現在沒有(像顏回那樣好學的人)了。

48.曾參不受魯君邑
【原文】 曾子衣敝衣以耕.,魯君使人往致封邑焉。曰:「請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復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於人,人則獻之,奚為不受?」曾子曰:「臣聞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驕人,縱君有賜,不我驕也,我能不畏乎?」終不受。孔子聞之,曰:「參之善,足以全其節也。」

曾子穿著很破舊的衣服在耕田,魯國的國君派人要封給他一塊采邑,曾子堅決不受。再送來,曾子還是不受。使者說,這又不是先生你向人要求的,是別人獻給你的,你為什麼不受。曾子說,我聽說,接受別人饋贈的人就會害怕得罪饋贈者;給了人家東西的人,就會對受東西的人顯露驕色。那麼,就算國君賞賜我的采邑而不對我顯露一點驕色,但我能不因此害怕得罪他嗎?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孔子說,曾參的話,是足以保全他的節操的。

49.賢妻桓少君
【原文】 勃海鮑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嘗就少君父學,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裝送資賄甚盛。宣不悅,謂妻曰:「少君生富驕,習美飾,而吾實貧賤,不敢當禮。」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約,故使賤妾侍執巾櫛。即奉承君子,唯命是從。」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妻乃悉歸侍御服飾,更著短布裳,與宣共挽鹿車歸鄉里。拜姑禮畢,提瓮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渤海鮑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兒,字少君。鮑宣曾經跟隨少君的父親學習,少君的父親為他的清貧刻苦而驚奇,因此把女兒嫁給了他。(少君出嫁時)嫁妝陪送得非常豐厚,鮑宣不高興,就對妻子說:「你生在富貴人家,習慣穿著漂亮的衣服和裝飾,可是我實在貧窮低賤,不敢擔當大禮。」妻子說:「我父親因為您修養品德,信守約定,所以讓我拿著毛巾梳子(服侍您),既然侍奉了您,(我)聽從您的命令。」鮑宣笑著說:「(你)能這樣,這是我的心意了。」少君就全數退回了那些侍從婢女服裝首飾,改穿(平民的)短衣裳(漢代貴族的衣服是深衣,就是長衫),與鮑宣一起拉著小車回到家鄉。(她)拜見婆母禮節完畢後,就提著水瓮出去打水,修習為婦之道,鄉里的人對她非常稱贊。

50.魏徵論自製
【原文】 (唐)太宗問魏徵:「觀近古帝王,有傳位十代者,有一代兩代者,亦有身得身失著,朕所以常懷憂懼,或恐撫養生民不得其所,或恐心生驕逸,喜怒過度。然不自知,卿可為朕言之,當以為楷則。」徵對曰:「嗜欲喜怒之情,賢愚皆同。賢者能節之,不使過度,愚者縱之,多至失所。……伏願陛下常能自製,以保克終之美,則萬代永賴。」
唐太宗問魏徵說:「觀察近來和古代的帝王,有傳承帝位十代的,有傳承帝位一兩代的,也有自己得到天下自己又失去天下的。我常常心懷憂慮的原因(是),或者害怕撫慰養育人民不能得到適當的方法,或者害怕心中產生驕傲懈怠的情緒,高興憤怒超過了限度,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超過限度了),您可以為我說出這個情況,(我)應當把您的話當作準則。」魏徵回答說:「喜愛慾望高興憤怒的情緒,聖賢之人和普通人是一樣的,聖賢之人能夠克制它,不讓它超過限度,普通人放縱它,(喜愛慾望高興憤怒的情緒)多到失去適當的限度……希望陛下常常能自我剋制,來確保能夠善終的美德,那麼千秋萬世就永遠仰賴您了。」
51.呂蒙正不記人過

【原文】
呂蒙正相公不喜記人過。初參加政事,入朝堂,有朝士於簾內指之曰:「是小子亦參政耶?」蒙正佯為不聞而過之。其同列怒,令詰其官姓名,蒙正遽止之。罷朝,同列猶不能平,悔不窮同。蒙正曰:「一知其姓名,則終身不能復忘,固不如無知也。不問之,何損?」時人皆服其量。
呂蒙正先生不喜歡記著別人對他的犯下的錯。當初剛任參知政事的時候,上朝時,有一個朝廷官員在簾內指著他說:「這樣的粗陋之人也能夠參與朝政嗎?」蒙正假裝沒有聽到走了過去。他的同事很憤怒,讓人詢問那位官員的姓名,蒙正急忙制止了同事。朝事結束後,他的同事心中仍然憤憤不平,後悔沒有追問到底。蒙正說:「一旦知道了他的姓名,那麼我終身不能再忘了他,還不如不知道。沒有查詢他的姓名,又有什麼損失呢?」當時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氣量。

52.石勒不計前嫌
【原文】
後趙王勒悉召武鄉耆舊詣襄國,與之共坐歡飲。初,勒微時,與李陽鄰居,數爭漚麻池相毆,陽由是獨不敢來。勒曰:「陽,壯士也;漚麻,布衣之恨。孤芳兼容天下,豈仇匹夫乎!」遽召與飲,引陽臂曰:「孤往日厭卿老拳,卿亦飽孤毒手。」因拜參軍都尉。

後趙王石勒請武鄉有聲望的老友前往襄國(今河北省邢台市),同他們一起歡會飲酒。當初,石勒出身貧賤,與李陽是鄰居,多次為爭奪漚麻池而相互毆打,所以只有李陽一個人不敢來。石勒說:「李陽是個壯士,爭漚麻池一事,那是我當平民百姓時結下的怨恨。我現在廣納人才,怎麼能對一個普通百姓記恨呢?」於是急速傳召李陽,同他一起飲酒,還拉著他的臂膀開玩笑說:「我從前挨夠你的拳頭,你也遭到了我的痛打。」隨後任命李陽做參軍都尉。
53.韓信袴下受辱
【原文】
淮陰侯韓信者,淮陰人也。始為布衣時,貧無行,不得推擇為吏。常從人寄食飲,人多厭之者。嘗數從其下鄉南昌亭寄食,數月,亭長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時,信往,不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絕去。
信釣於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飢,飯信,竟漂數十日。信喜,謂漂母曰:「吾必有以重報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孫而進食,企望報乎!」
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眾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於是信熟視之,俯出胯下,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淮陰侯韓信,是淮陰人。當初為平民百姓時,貧窮,沒有好品行,不能夠被推選去做官,又不能做買賣維持生活,經常寄居在別人家吃閑飯,人們大多厭惡他。曾經多次前往下鄉南昌亭亭長處吃閑飯,接連數月,亭長的妻子嫌惡他,就提前做好早飯,端到內室床上去吃。開飯的時候,韓信去了,卻不給他准備飯食。韓信也明白他們的用意。一怒之下,居然離去不再回來。
韓信曾經在城下釣魚,有位在水邊漂洗絲綿的老太太看到他餓了,就拿飯來給他吃。韓信非常高興,對那位老太太說:「我一定會重重地報答您老人家。」老太太生氣地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能自己養活自己!我不過是可憐你這位公子才給你飯吃,難道是希圖有什麼報答嗎?!」
淮陰屠宰場里有侮辱韓信的年青人,對韓信說:「你即使長大了,喜歡佩帶刀劍內心還是膽怯的。」他當眾侮辱韓信說:「韓信如果不怕死,用刀刺我;如果怕死,從我褲襠下鑽過去。」於是韓信仔細看著他,俯下身子從他褲襠下匍匐鑽過去。整個市場中的人都嘲笑韓信,認為他是膽怯的。

54.世評華歆王朝
【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託,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 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 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 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55.周處改過自新
【原文】
周處年少時,凶強俠氣,為鄉里所患。又義興水中有蛟,山中有白額虎,並皆暴犯百姓。義興人謂為三橫,而處尤劇。或說處殺虎斬蛟,實冀三橫唯余其一。處即刺殺虎,又入水擊蛟。蛟或浮或沒,行數十里,與處之俱。經三日三夜,鄉里皆謂已死,更相慶。竟殺蛟而出。聞里人相慶,始知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吳尋二陸。平原不在,正見清河,具以情告,並雲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終無所成。清河曰:「古人貴朝聞夕死,況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憂令名不彰邪?」處遂改勵,終為忠臣孝子。

周處年少時,為人蠻橫強悍,打架斗歐,為當地一大禍害。此外,義興水中有條蛟龍,山上有隻白額虎,一起禍害百姓,百姓將他們並稱為「三害」,三害當中屬周處最為厲害。於是有人便問周處:既然你這么有本事,何不去殺死猛虎蛟龍,證明一下你的實力呢?實際上是希望三害相拼,最後只剩下一個。周處聽後立即上山擊斃了猛虎,又跳入水中與蛟龍搏鬥,蛟在水中或浮或沒,漂流出數十里遠。經過三天三夜,百姓們都以為蛟龍和周處一並死了,紛紛出來慶祝。結果周處殺死蛟龍,提著它的腦袋從岸邊爬起。聞聽鄉人以為自己已死,表示慶賀的事,才知實際上大家也把自己當作一大禍害,不禁滿面淚流,萌生悔改之意。遂往吳郡尋找陸機、陸雲這兩位當時東吳的名士。恰巧陸機不在,只見到陸雲。周處就把全部情況告訴了他,並說:「自己想改正錯誤,可歲月皆已荒廢了,怕最終沒有什麼成就可言。」陸雲說:「古人珍視道義,認為『哪怕是早上明白了道理,晚上死去也便甘心。』況且你的前途還是有希望的,再說人就怕立不下志向,只要能立志並努力去做,又何必擔憂好名聲得不到傳揚呢?」周處聽後決定改過自新,最終成為一代忠臣孝子。

56.宣王好射
【原文】
宣王好射,說人之謂己能用強弓也。其嘗所用不過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試之,中關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王,其孰能用是?"宣王悅之。然則宣王用不過三石,而終身自以為九石。三石實也,九石名也。宣王悅其名而喪其實。
【譯文】
齊宣王愛好射箭,喜歡別人誇耀他能夠拉開強弓,其實他使的弓只用3石的力氣就能夠拉開了,拿給左右的大臣看,個個裝模作樣地接過來試一試,大家在故意把弓拉開一半,便故作驚訝地說:「要拉開這弓的氣力不少於九石啊,不是大王又有誰能用這么強的弓呢!」 齊宣王聽了非常高興。 然而,齊宣王使用的力氣不過三石,可是他卻一輩子以為是用九石。三石是真實的,九石是徒有其名,齊宣王只圖虛名卻不顧實際。
57.陳寔曉喻樑上君子
【原文】
(陳)寔在鄉閭,平心率物。其有爭訟,輒求判正,曉譬曲直,退無怨者。至乃嘆曰:「寧為刑罰所加,不為陳君所短。」時歲荒民儉,有盜夜入其室,止於樑上。寔陰見,乃起自整拂,呼命子孫,正色訓之曰:「夫人不可不自勉。不善之人未必本惡,習以性成,遂至於此。樑上君子者是矣!」盜大驚,自投於地,稽顙歸罪。寔徐譬之曰:「視君狀貌,不似惡人,宜深克己反善。然此當由貧困。」令遺絹二匹。自是一縣無復盜竊。
【譯文】
陳寔在鄉間,以平和的心對待事物。百姓爭著打官司時,陳寔判決公正,告訴百姓道理的曲直,百姓回去後沒有埋怨的。大家感嘆說:「寧願被刑罰處治,也不願被陳寔批評。」當時年成不好,民眾沒有收成,有小偷夜間進入陳寔家裡,躲在房樑上。陳寔暗中發現了,就起來整頓衣服,讓子孫聚攏過來,正色訓誡他們說:「人不可以不自我勉勵。不善良的人不一定本性是壞的,(壞)習慣往往由(不注重)品性修養而形成,於是到了這樣的地步。樑上君子就是這樣的人!」小偷大驚,從房梁跳到地上,跪拜在地,誠懇認罪。陳寔慢慢告訴他說:「看你的長相,也不像個壞人,應該深自克制,返回正道。然而你這種行為當是由貧困所致。」結果還贈送二匹絹給小偷。從此全縣沒有再發生盜竊 。

② 初中八年級下冊課外文言文古詩

【贈從弟】(劉楨"東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風。風聲一何盛,松枝一何勁。冰霜正慘凄,終歲常端正。豈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登幽州台歌】(陳子昂"唐)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送元二使安西】(王維唐)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李白)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銷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無題】(李商隱"唐)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雲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相見歡】(李煜"五代南唐)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登飛來峰】(王安石"北宋)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清平樂"村居】(辛棄疾 南宋)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吳音相媚好,白發誰家翁媼?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最喜小兒亡賴,溪頭卧剝蓮蓬。

應該沒有 課外文言文 。

③ 求幾則適合初二的課外文言文

初中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養成訓練

〔使用建議:可藉助正確選項及答案解說將選段看懂,然後多讀幾遍。〕
一、軼事十則
(一)粟粥薺菜
宋,范仲淹,少與友人在長白山僧舍修學,惟煮粟米二升作粥,一器盛之,經宿①遂凝,刀割為四塊。早晚取二塊,斷薺菜②十數莖於盂③,暖而啖④之。如此者三年,後登進士,為兵部尚書,溢文正公。
〔註:①宿:xiǔ,宵,夜。②莽(jì)菜,一種野菜。③盂,yú,一種圓口器皿。④啖,dàn,吃,〕
1.加黑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 惟煮粟米二升 惟:只。
B. 經宿遂凝 遂:就。
C. 暖而啖之 暖:暖和。
D. 謚文正公 謚:shì古代帝王、大臣等死後被加的有褒貶意義的稱號。這里用作動詞。
2.這段文字表達的主旨是:

(二)不展家書
宋,胡瑗(yuàn),布衣時,與孫明復、蔡守道為友,讀書泰山,攻苦,食淡,終夜不寐。十年不歸,得家書,見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澗,不復展讀,不欲分其心也。
1.判斷下面語句翻譯是否正確( )
「讀書泰山,攻苦,食淡」——在泰山中讀書,攻讀勤苦,飯食粗淡。
2.下面詞語,哪幾項能概括語段中胡瑗的性格( )
A.勤奮 B.不怕清苦 C.持之以恆
D.謙虛 E.不顧家室 F.專心致志

(三)鑄硯示志
宋,桑維翰,人丑形怪,身短面長。常臨鑒自奇曰:「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屢舉進士,試官惡其姓與「喪」同音,不取。或勸改業,翰乃自鑄鐵硯以示人曰:「硯穿則易。」卒以進士及第。
1.加黑字解釋錯誤的兩項是( )
A.常臨鑒自奇 鑒:鏡子。
B.屢舉進士 舉:推舉,推薦。
C.試官惡其姓 惡:wù厭惡,討厭。
D.或勸政業 或:有的人。
E.翰乃自鑄鐵硯以示人 示:給人看。
F.硯穿則易。易:容易。
G.卒以進士及第 卒:終於。及第:科舉時代考試中選。
2.下面對文意理解有誤的一項是( )
A.桑維翰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
B.桑維翰是一個有志氣,有毅力的人。
C.試官是一個昏庸的官員。

(四)系劍冢樹
吳,季札,出遊上國①,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乃解寶劍,系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與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註:①上國:春秋時,對吳楚而言齊晉等中原之國,稱為「上國」。〕
1.加黑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出遊上國;游:交遊,往來。B.過徐君;過:訪,探望。
C.系徐君好季札劍;好:認為……好。D.口弗敢言;弗:不。
E.系徐君冢樹而去 冢:墳墓。F.豈以死倍吾心哉倍:通「背」,違背。
2.畫線語句翻譯不當的一項是( )
A.「為使上國,末獻」——出使上國,沒有獻出寶劍。
B.「尚誰與乎」——還給誰呢?(與,給;賓語「誰」前置。)
C.「吾心已許之」——我的心已許給了他。

(五)不責碎玉吏
宋,韓琦,在大名①日,有人獻玉盞二隻,表裡無暇,絕寶也!公以百金答之,永為室玩。每開宴召客,特設一桌,覆以錦衣。置玉盞其上。一日召漕使②飲,將用之,俄為一吏誤觸倒其桌,玉盞俱碎。坐客皆愕然,吏伏地待公罪。公神色不動,笑謂客曰:「凡物成毀有數。」顧吏曰:「汝誤也,非故也,何罪之有?」
[註:①大名,地名,北宋時大名府又稱北京。②漕使,管水道的官吏。〕
1.加黑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俄為一吏誤觸倒其桌;俄:一會兒。為:被。
B.吏伏地待公罪;罪:動詞,治罪。
C.顧吏曰;顧:回頭看。
D.汝誤也,非故也;故:事故。
2.判斷下列語句翻譯正誤。
A.「永為室玩」一一一長久地作為室中的玩物。( )
B.「覆以錦衣」——用華美彩色的飾布蓋在桌上。( )
C.「凡物成毀有數」——所有的東西形成、毀壞都有定數。( )
D.「何罪之有」——什麼罪他有呢?( )

(六)抱璞自泣
楚,卞和,游荊山,得璞玉①,奉獻武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以和為詐,而刖②其左足。及文王即位,和復奉獻之,王使人相之曰:「石也。」又以和為詐,而刖其右足。及成王立,和又欲獻,恐見害,乃抱璞哭於荊山之下,三日三夜泣盡,繼之以血。成王聞之,使人問之:「天下刖者多矣,子奚泣之悲耶?」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吾是以悲。」隨使獻玉。王使玉人琢其璞,果得美玉,遂命之曰:「和氏壁」。
(註:①璞(pú)玉,沒有雕琢過的玉石②刖(yuè,斷足之刑。〕
1.加黑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恐見害;見:表被動譯為「被」。
B.三日三夜泣盡;泣:哭泣。
C.子奚泣之悲耶;奚:xī,為什麼。
D.寶玉而題之以石;題:題名,命名。
E.貞士而名之以誑;誑:kuáng,欺騙。
F.吾是以悲;是以:「以是」的倒裝。是:這,此。
2.下面語句翻譯是否正確?
「以和為詐」——(王)認為卞和是(在)欺詐。( )
3.「吾是以悲」一句中的「是」指代的內容是:(請用文中語句回答)

(七)強項盡忠
後漢,董宣,為洛陽令時,湖陽公主蒼頭①白日殺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公主出行,以奴驂乘②。宣候之,乃駐車叩馬③,以刀畫地,大言數主之失,叱奴下車,因格殺之。主即還宮訴帝④。帝使宣叩頭謝主,宣不從,強使頓之,宣兩手據地,終不肯俯。因賴(chì)「強項⑤令」,出。
(註:①蒼頭,奴僕。②驂乘(shèng),古代乘車在車上右側陪乘的人,③叩馬,攔馬。④帝,漢光武帝劉秀。⑤項,脖子。〕
1.加黑詞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因匿主家;匿:nì,躲藏。
B.宣候之;候:等候。
C.大言數主之失;數:shǔ數落、指責。
D.因格殺之;因:副詞,於是、就。格:打、斗。
E.帝使宣叩頭謝主;謝:感謝。
F.強使頓之;頓:叩、磕。
2.判斷翻譯正誤。
A.「主即還宮訴帝」——公主立即回到皇宮向皇帝告狀。
B.「因敕『強項令』,出」——(帝)於是稱他為「強項令」,讓他回去了。
3.概括董宣的性格特徵:

(八)號殿上虎
宋,劉安世,廷諫,至犯雷霆之怒①,則執簡卻立。待天威少霽,復前極論,一時奏對,且前且卻者,或至四五,殿庭觀者汗出竦聽。眾目公,號曰「殿上虎」。
〔註:①雷霆之怒,指帝王憤怒、發作。下句中的「天威」與此意同。〕
1.加黑字解釋錯誤的一項是( )
A.廷諫,至犯雷霆之怒;廷:名詞作狀語,在朝廷上。犯:冒犯,觸犯。
B.執簡卻立;簡:即「笏」,大臣上朝手執的狹長板子。卻:退。
C.天威少霽;少:通「稍?。霽:雨過天睛,此指氣消。
D.復前極論;前:動詞,上前。極論:極力論爭。
E.汗出竦聽;竦:sǒng,肅敬。
F.眾目公;目:名詞用作動詞,看著。
2.「廷諫」中的「廷」與「殿庭觀者」中的「庭」意思是不是相同?(請查字典後回答)
3.劉安世為什麼被稱「殿上虎」?
4.翻譯文中畫線語句。

(九)儉嗇老
漢時有人,年老無子,家富,性儉嗇。惡衣蔬食,侵晨而起,侵夜而息。管理產業,聚斂無饜,而不敢自用。或人從之求丐,不得已而入內取十錢,自堂而出,隨步輒①減,比②至於外,才余半在,閉目以授乞者。尋③復囑雲:「我傾家贍君,慎勿他說④,復相效而來!」老人俄死,貨財沒官。
〔註:①輒zhé,就。②比:等到。③尋:接著。④他說:外傳。〕
1.加黑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侵晨而起;侵:漸近。侵晨,天剛要亮。
B.聚斂無饜 饜:(yàn)滿足。
C.閉目以授乞者;以:把,其後省略了「之」,代錢。
D.我傾家贍君;贍:shàn,贍養。
2.判斷語句翻譯的正誤。
A.「惡衣蔬食」——穿破舊的衣服,以草菜為食物。
B.「或人從之求丐」——有個人跟著他,向他乞討。
C.「自堂而出,隨步輒減」——從堂屋走出,隨著腳步減少(准備送給乞者的錢)
D.「貨財沒官」——財產沒有交給官家。
3.老人給了乞者多少錢?( )
4.「閉目以授乞者」中「閉目」的細節與「我傾家贍君」這樣的人物語言,表現了「老人」的什麼特點?

(十)諸小兒取李
王戎①七歲,嘗與諸小兒戲。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註:①王戎,西晉人,「竹林七賢」之一。〕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黑字:
A.嘗與諸小兒戲( )( )
B.諸兒競走取之( )( )
C.取之信然( )( )
2.翻譯「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一句。
3.這個小故事要說明的是:

參考答案:
一、軼事十則
(一)1.C(暖,形容詞用作動詞,加熱)2.刻苦學習,才能有所成就。
(二)1.√2.A、B、C、F
(三)1.B(舉,參加科舉考試),F(易,改變)2.A「七尺之軀,不如一尺之面」,是誇張的自嘲,表明人物豁達。
(四)1.C(好,hào喜歡)2.C(我心裡已把劍許給了他。)
(五)1.D(故,故意)
2.「何罪之有」是「有何罪呢」的倒裝,譯時應調整好語序,為「(你)有什麼罪呢?」
(六)1.B(泣,眼淚)2.√3.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七)1.E(謝,謝罪,認罪)2.A√B√3.不畏權貴,剛正不屈
(八)1.E(竦,通「悚」,害怕)2.不同。「廷」指朝廷,「庭」指廳堂。
3.因他堅持進諫,不怕觸怒天威,招來殺身之禍。
4.一次上朝與皇帝對話,要上前、後退地力爭四五次
(九)1.D(贍,供給)2.應為:財產被官家沒收。3.5個錢。
4.給乞者錢時極為痛惜,唯恐別人知道他有錢,可見其吝嗇的特點。
(十)1.A曾;游戲B.爭相跑過去C.的確;代詞,這樣,指「此必苦李」。
2.看見道邊的李樹上果實多得把樹枝都壓斷了。
3.王戎從小就善於思考,十分聰明。

④ 八年級上冊語文所有的文言文課文原文

我學的是人教版,別的版本我不知道!
【桃花源記】---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jiā)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shě)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huò)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shè)儼(yǎn)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qiān)陌(mò)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zhuó),悉如外人。黃發垂髫(tiáo),並怡(yí)然自樂。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yāo)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咸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yì)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suì)與外人間(jiàn)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wǎn)。余(yú)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yù)雲:「不足為(wèi)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jùn)下,詣(yì)太守說如此。太守即遣(qiǎn)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
南陽劉子驥(jì),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短文兩篇】
1、《陋室銘》---劉禹錫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⑽。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⒃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2、《愛蓮說》---周敦頤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fán)。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有的版本為盛)愛牡丹。予(yú)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zhuó)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xiè)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y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核舟記】---魏學洢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mǐn)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wǎng)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yí)余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yòu)奇(jī),高可二黍(shǔ)許。中軒敞者為艙,箬(ruò)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啟窗而觀,雕欄相望焉。閉之,則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sǎn)之。
船頭坐三人,中峨冠(guān)而多髯(rán)者為東坡,佛印居右,魯直居左。蘇、黃共閱一手卷。東坡右手執卷端,左手撫魯直背。魯直左手執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語。東坡現右足,魯直現左足,各微側,其兩膝相比者,各隱卷底衣褶(zhě)中。佛印絕類彌(mí)勒,袒胸露(lòu)乳(rǔ),矯(jiǎo)首昂視,神情與蘇、黃不屬(zhǔ)。卧右膝,詘(qū) 右臂支船,而豎其左膝,左臂掛念珠倚之——珠可歷歷數也。
舟尾橫卧一楫(jí)。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chuí)髻(jì)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pān)右趾,若嘯呼狀。居左者右手執蒲葵扇,左手撫(fǔ)爐,爐上有壺,其人視端容寂,若聽茶聲然。
其船背稍夷(yí),則題名其上,文曰「天啟壬(rén) 戌(xū) 秋日,虞(yú)山王毅叔遠甫刻」,細若蚊足,鉤畫了了,其色墨。又用篆(zhuàn)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計一舟,為人五;為窗八;為箬(ruò)篷,為楫,為爐,為壺,為手卷,為念珠各一;對聯、題名並篆(zhuàn)文,為字共三十有(yòu)四;而計其長曾(zēng)不盈寸。蓋簡桃核修狹者為之。嘻,技亦靈怪矣哉!

【大道之行也】---《禮記》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jǔ)能,講信修睦(mù)。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guān)、寡(guǎ)、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fèn),女有歸。貨惡(wù)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杜甫詩三首】1、《望岳》2、《春望》3、《石壕吏》
【三峽】---酈道元
【短文兩篇】1、《答謝中書書》---陶弘景2、《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觀潮】---周密【湖心亭看雪】---張岱
【詩四首】1、《歸園田居(其三)》---陶淵明2、《使至塞上》---王維3、《渡荊門送別》---李白4、《登岳陽樓(其一)》---陳與義
【課外古詩詞背誦】《長歌行》---漢樂府《野望》---王績《早寒江上有懷》---孟浩然《望洞庭湖贈張丞相》---孟浩然《黃鶴樓》---崔顥《送友人》---李白《秋詞》---劉禹錫《魯山山行》---梅曉臣《浣溪沙》---蘇軾《十一月四日風雨大作》---陸游
【p.s因為小生還有別的事,所以只提供文章的名字,至於具體內容網上應該都能查到。】

⑤ 八年級必考的課外文言文

趙奢說平原君
子罕說寶

祖瑩偷讀

不算是必考,但容易考。

⑥ 初二課外文言文練習題及答案

1、黃琬巧對 黃琬幼而慧。祖父瓊,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日 食。京師不見而瓊以狀聞。太後詔問所食多少。瓊思 其對而未知所況。琬年七歲,在旁,曰:「何不言日 食之餘如月之初?」瓊大驚,即以其言應詔,而深奇 愛之。 【注釋】①建和:漢桓帝年號。建和元年為公元 147 年。②京師不見:京城裡看不到那次日食的情況。 【文化常識】 「太後」及其他。自從秦朝起,天子稱「皇帝」,皇 帝的妻子稱「皇後」。「太後」(或皇太後)指皇帝 的母親(周朝諸侯王的母親也稱「太後」),皇帝的 父親稱「太上皇」。皇帝的祖母稱「太皇太後」,皇 帝的祖父叫「太上太皇」。「太」有至高至大的意 思,因此皇帝的醫生叫「太醫」,皇帝的老師叫「太 師」,皇帝的祖廟叫「太廟」。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詔 ②奇
2、翻譯:①瓊思其對而未知所況 ;②即以其言應詔
3、選擇:「瓊以狀聞」有以下理解,哪一項是不正 確的? ①黃瓊因此聽說了這情況;②黃瓊把這情況 報告皇上;③黃瓊把這情況讓皇上聽到。
4、理解:黃琬說的日食後的樣子到底是怎樣的?
2、神童庄有恭 粵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譽。家鄰鎮粵將軍署,時為 放風箏之戲,適落於將軍署之內宅,庄直入索取。諸 役以其幼而忽之,未及阻其前進。將軍適與客對弈, 見其神格非凡,遽詰之曰:「童子何來?」庄以實 對。將軍曰:「汝曾讀書否?曾屬對否?」庄曰: 「對,小事耳,何難之有!」將軍曰:「能對幾 字?」庄曰:「一字能對,一百字亦能之。」將軍以 其方之大而誇也,因指廳事所張畫幅而命之對曰「舊 畫一堂,龍不吟,虎不嘯,花不聞香鳥不叫,見此小 子可笑可笑。」庄曰:「即此間一局棋,便可對 矣。」應聲雲:「殘棋半局,車無輪,馬無鞍,炮無 煙火卒無糧,喝聲將軍提防提防。」 【注釋】①粵中:今廣東番禺市。②庄有恭:清朝 人,官至刑部尚書。③神格:神條與氣質。④曾屬對 否:曾經學過對對子嗎?⑤廳事:指大堂。 【文化常識】 象棋。圍棋與象棋是中國的兩大棋類活動。多數專家 認為,先有圍棋後有象棋。「象棋」一詞最早出現在 《楚辭?招魂》中,自秦漢至唐初,象棋中只有將、 車、馬、卒四個兵種。唐時加了「炮」,到北宋時加 了「偏」、「禪」,相當於「士」、「象」。至北宋 末南宋初,中國象棋才真正定型:一副象棋 32 枚 子,分將、士、象、兵、車、馬、炮。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署 ②適 ③弈 ④對 ⑤誇

2、翻譯:①諸役以其幼而忽之 ;②遽詰之曰 ;③ 庄以實對 ;④何難之有!
3、曹植聰慧 曹植年十餘歲,誦讀《詩》、《論》及辭賦數十萬 言,善屬文。太祖嘗視其文,謂植曰:「汝請人 邪?」植跪曰:「言出為論,下筆成章,顧當面試。 奈何請人?」時鄴筆立成,可觀。太祖甚異之。 【注釋】①《詩》、《論》:指《詩經》和《論 語》。②賦:古代的一種文體。③太祖:指曹操。④ 論:議論。⑤鄴:古地名,在今河南境內。⑥銅雀 台:曹操在鄴城所建的亭台。 【文化常識】 文學家曹植。曹植是曹操的兒子,字子建。他從小穎 悟,從上文看,十多歲時讀過的書已相當多,而且文 章也寫得不錯了。因富於才學,早年曾受曹操寵愛, 一度欲立為太子,於是引起了其兄曹丕的忌恨。曹丕 稱帝後,曹植更受猜忌,鬱郁而死。他的詩歌多為五 言,前期少數作品反映了社會的動亂與自己的抱負, 後期則表現自己的苦悶心情。今有《曹子建集》。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顧 ②悉 ③將 ④諸 ⑤援
2、翻譯:善屬文 ;②奈何請人 ;③太祖甚異之
3、理解:「可觀」的意思是什麼?
4、默寫《七步詩》。
4、鮑子難客 齊田氏祖於庭,食客千人。有獻魚、雁者,田氏視 之,乃嘆曰:「天之於民厚矣!殖五穀,生魚鳥,以 為之用。」眾客和之。有鮑氏之子,年十二,亦在 坐,進曰:「不如君言。天地萬物與我並生,類也。 類無貴賤,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為 而生。人取可食者食之,豈天本為人生之?且蚊蚋? 膚,虎狼食肉,非天本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 也!」 【注釋】①田氏:齊國姓田的(貴族)。②祖:古人 出遠門設宴祭路神叫「祖」。③繁:毓。④非相為而 生:不是為了對方的生存而生存的。⑤蚋:一種吸血 的小蟲。⑥?:叮咬。 【文化常識】 食客。春秋戰國時期憑一技之長投靠貴族的人叫「食 客」。權貴人家為了網羅人才及顯示實力,多的有食 客三千,少的也有數百。在食客中有的善出謀劃策, 有的善外交辭令,那些擅長於偷雞摸狗的有時也能成 為食客。食客中憑才能大小區分等級。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和 ②亦 ③並 ④類
2、翻譯:①天之於民厚矣 ②不如君言 ③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
3、題目「鮑子難客」中的「難」,解釋為 。
5、曹紹夔捉「怪」
1
洛陽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輒自鳴。僧以為怪,懼而 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終不能已。紹夔與僧善,來 問疾,僧俱以告,俄,擊齋鍾,罄復作聲。紹夔笑 曰:「明日可設盛饌,當為除之。」僧雖不信紹夔 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饌以待之。夔食訖,出懷中 銼,銼罄數處,其響遂絕。僧苦問其所以,紹夔雲: 「此罄與鍾律合,擊彼此應。」僧大喜,其疾亦愈。 【注釋】①罄:一種打擊樂器。和尚用來作佛事。② 術士:有法術的人。③齋鍾:寺廟里開飯的鍾。④律 合:指頻率相同。 【文言知識】 說「彼」。「彼」有兩個含義:一、指「那」、「那 個」。上文「擊彼此應」,意為敲擊那個,這個就呼 應。成語「此起彼伏」,意為這里起來,那邊下去。 二、指「他」、「他們」。成語「知彼知己,百戰不 殆」,意為了解他們(對方)也了解自己,那麼一百 次戰斗也不會有危險。又,「縱彼不言,吾不愧於心 乎」,意為縱然他(他們)不批評,我在心裡能不感 到慚愧嗎?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已 ②善 ③俄 ④作 ⑤盛饌 ⑥冀 ⑦具 ⑧訖
2、翻譯:①僧俱以告 ②當為除之 ③僧苦問其所以
6、楊億巧對 寇萊公在中書。與同事戲作對子:「水底日為天上 日」,未有對,而會楊大年適來白事,因請其對,大 年應聲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稱為好對。 【注釋】①寇萊公:即寇準,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萊 國公。②中書:即中書省。寇準時任宰相。③楊大 年:楊億,當時的文學家。 【文化常識】 對「對子」。對「對子」是古代啟蒙教育中的一項重 要內容。如「黑」對「白」,「天」與「地」。「白 蘿卜」對「紫葡萄」,其中「白」與「紫」均為表示 色彩的形容詞,而「蘿卜」與「葡萄」又都是連綿 詞,所以這樣對是合格的。若將「紫茶壺」對「白蘿 卜」就不行,因為一則「茶壺」不是連綿詞,二則 「茶壺」不能吃。對好「對子」,有利於日後作詩填 詞中運用對偶句。如文天祥在《過零丁洋》詩中說: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這對偶句寫 得極好。對「對子」現在還有用,如寫春聯、鑒賞楹 聯等。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為 ②應聲
2、翻譯:會楊大年適來白事
3、理解:楊大年對的對子好在哪裡?
7、解縉敏對 解縉嘗從游內苑。上登橋,問縉:「當作何語?」對 曰:「此為一步高一步。」及下橋,又問之,對曰: 「此謂後邊又高似前邊。」上大說。一日,上謂縉 曰:「卿知宮中夜來有喜乎?可作一詩。」縉方吟
曰:「君王昨夜降金龍。」上遽曰:「是女兒。」即 應曰:「化作嫦娥下九重。」上曰:「已死矣。」 又曰:「料是世間留不住。」上曰:「已投之水 矣。」又曰:「翻身跳入水晶宮。」上本欲詭言以困 之。既得詩,深嘆其敏。 【注釋】①解縉:明朝人。②內苑:御花園。③上: 指明成祖朱棣。 【文言知識】 說「卿」。「卿」本是古代高級長官及爵位的稱謂。 西周、春秋時天子及諸侯下屬的高級長官均稱 「卿」,如「卿大夫」(「卿」與「大夫」)。戰國 時作為爵位的稱謂,有上卿、亞卿等。另外,它也是 君對臣、長輩對晚輩的稱謂。上文「卿知宮中夜來有 喜乎」中的「卿」,就是明成祖對解縉的稱謂,相當 於「您」。「卿卿」是夫妻間的愛稱,有時也用在朋 友之間。《紅樓夢》第五回:「機關算盡太聰明,反 算了卿卿性命!」其中「卿卿」(即「你」)指王熙 鳳,含有嘲弄之味。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對 ②說 ③方 ④遽 ⑤應 ⑥既 ⑦敏
2、翻譯:上本欲詭言以困之。
3、理解:「降金龍」的意思是
(二)學習
8、承宮樵薪苦學 承宮,琅邪姑幕人。少孤,年八歲,為人牧豬。鄉里 徐子盛明《春秋》經,授諸生數百人。宮過其廬下, 見諸生講誦,好之,因忘其豬而聽經。豬主怪其不 還,求索。見而欲笞之。門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宮 門下。樵薪執苦,數十年間,遂通其經。 【注釋】①承宮:東漢人。②琅邪:古郡名,在今山 東境內。③門下生:指學舍里的學生。④樵薪:砍 柴。⑤執苦:干苦活。 【文言知識】 說「經」。「經」在古文中往往特指儒家經典著作。 上文「鄉里徐子盛明《春秋》經」中的「經」,也指 《春秋》。《春秋》是孔子編寫的一部魯國的編年 史。孔子教育學生,以《詩》、《書》、《禮》、 《易》、《春秋》為基本教材,世稱「五經」。之 後,儒家學派的人又以《論語》、《孟子》、《大 學》、《中庸》(俗稱「四書」)作為經典必讀書。 所以後代有了「四書」、「五經」之說。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孤 ②明 ③廬 ④笞
2、翻譯:①豬主怪其不還,行求索。
9、桓榮勤學不倦 桓榮初遭倉卒,與族人桓元卿同飢厄,而榮講誦不 息,元卿嗤榮曰:「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榮笑而不應。及為太常,元卿嘆曰:「我農家子,豈 意學之為利若是哉!」
2
【注釋】①桓榮:東漢人。②倉卒:匆忙,此指社會 動亂。③太常:職官名稱,負責祭祀禮樂及選拔人 才。 【文言知識】 說「豈」。「豈」有兩個常用義項:一、指「哪 里」,表疑問。上文「豈意學之為利若是哉」,意為 哪裡知道學習的好處能像這樣啊!「豈敢」即哪敢。 二、指「難道」,表反詰。如「豈吾不若人」,意為 難道我不如別人? 【思考與練習】
1、解釋:①初 ②厄 ③嗤 ④應 ⑤及
2、翻譯:①而榮講誦不息 ②但自苦氣力,何時復施用乎?
10、宋太宗學書 太宗朝有王著者學右軍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帝 聽政之餘,留心書法,數遣內侍持書示著,著每以為 未善,太宗遂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 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稱善,恐帝不復用意 矣。」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 規益也。 【注釋】①太宗朝:指宋太宗趙光義執政時期。②聽 政:處理政務。③內侍:此指太監。④規:勉勵。⑤ 益:得益。 【文化常識】 「翰林」及「翰林院」。「翰」本指毛筆,引申為詩 文。「翰林」照字面講,是詩文高手集中的地方,後 成了專有名詞。古代在科舉考試中,凡優秀者,皇帝 除直接任命一部分進士擔任某種官職外,把所有人均 投入翰林院。「翰林院」實際上是個人才儲備所。上 文說到王著曾為「侍書翰林」,意為他在翰林院做 「侍書」??即為皇帝起草各種文件。翰林可被皇帝 任命去外地任職,也有長期在翰林院里的,他們的工 作是草擬詔書,編撰史籍,校對文史,為皇帝講文論 道,等等。 【思考與練習】
1、 解釋:①善 ②刻意 ③臨 ④或 ⑤遽 ⑥絕
2、翻譯:①數遣內侍持書示著 ②又以問著 ③書固佳矣
3、上文「學右軍書」中的「右軍」是指
11、崔景?拜師 余始識景?於京師,與為友,景?以兄事余。既數 歲,已而北面承贄,請為弟子。余愧謝,不獲。且 曰:「?之從先生,非發策決科之謂也。先生不為世 俗之文,又不為世俗之人,某則願庶幾焉。 【注釋】①余:指

.

⑦ 求一篇課外的文言文(初二)

一 曹沖智救庫吏
太祖(指曹操)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庫吏懼(害怕)必死,議(商議)欲面(當面)縛首罪(自首請罪),猶懼不免。沖(曹沖;曹操兒子)謂曰:「待三日中,然後(這以後)自歸(自首)。」沖於是(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於是」)以刀穿(戳破)單衣如鼠嚙者,謬(謊稱)為失意(內心有不快活的事),貌有愁色。太祖問之,沖對曰;「世俗(世上一般人)以為(認為)鼠嚙衣者,其主(主人)不吉(祥)。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悲傷)。太祖曰:「此妄言耳(罷了),無所(不需)苦(憂愁)也。」俄而(不多時)庫吏以(把)嚙鞍聞(上報),太祖笑曰:兒衣在側(身旁),尚(尚且)嚙,況鞍縣(同「懸」)柱乎?」一無所問(絲毫不加追究)。 (選自《三國志》)

①太祖馬鞍在庫,而為鼠所嚙:曹操的馬鞍放在兵庫中,被老鼠咬壞。(「為……所」表示被動。)
②今單衣見嚙,是以憂戚:如今(我的)單衣被老鼠咬了,因此(感到)悲傷。(「見」,表示被動。)

二 多多益善
上(指劉邦)嘗(曾)從容(隨意)與信(韓信)言(評論)諸將(各位將領)能不(不,同「否」。有才能還是沒才能),各有差(ci,不同等第)。上問曰:「如我,能將(統率)幾何(多少)?」信曰:「陛下不過能將十萬。」上曰:「於(對於)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越多越好)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信曰:「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統率)將(將領),此乃(是)信之所以為(被)陛下禽(捕捉)也。」
(選自《史記》)

①多多益善,何為為我禽:越多越好,為什麼被我逮住呢?(這是被動句式);
②陛下不能將兵,而善將將,此乃信之所以為陛下禽也:您不能統率士兵,而善於統率將領,這是我被您捕捉的原因。(被動句式)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