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畫馬
㈠ 國家一級美術師畫馬名家楊主旺老師的奔馬圖現在市場價多少錢一平尺
國家一級美術師畫馬名家楊主旺老師的作品、行內人士評價很高!據官方定價現在是8000一平尺!!
㈡ 美術學校學的為什麼都不一樣,我知道有的美術學校叫你畫人、花、鳥,還有的美術學校教你畫馬、大象
應該從再基本畫起吧,你說的是不是美術大學?
㈢ 中國誰畫馬畫的最好
畫家吳馬自幼家學,從小研習書法繪畫,有著扎實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和繪畫功底回,答他繪畫題材廣泛,山水、動物、花鳥、人物。他的動物畫神形兼備,活靈活現,筆墨精湛,氣韻生動,極富有神韻。吳馬的奔馬作品極具代表性,他奔馬作品傳承徐悲鴻先生風格,又有自己的筆墨風格,他筆下的奔馬筆精墨妙,氣韻生動,神采奕奕,動感十足,充分展現了馬的精氣神。吳馬奔馬作品被眾多名家稱譽,不愧為當代畫馬名家,畫馬高手。

畫家吳馬奔馬作品
㈣ 徐悲鴻畫馬
徐悲鴻回到了故鄉,送走了第一個沒有父親的憂郁的除夕。鎮上的一位民間醫生用深厚的同情慰勉了他,並贈他一筆小款。於是,徐悲鴻再一次來到上海,但仍找不到工作。一個偶然的機會,上海富商黃震之看到徐悲鴻的作品,十分贊賞他的天才和同情他的遭遇,慷慨的為他提供住宿。但不久,黃震之不幸破產產,徐悲鴻又無所依靠。當時著名嶺南派畫家高劍父、高奇峰兄弟在上海開設審美書館,徐悲鴻便畫了一幅馬寄去,大受贊賞。回信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並請徐悲鴻再畫4幅仕女圖。這時,徐悲鴻身上只剩下5個銅版,而4幅仕女圖要一星期才能畫完。徐悲鴻僅能每天以一個銅版買一團糍飯充飢。第六天和第七天便整日不食。當他終於挾著4幅仕女圖送往審美館時,街上正下著大雪,而高氏兄弟不在,徐悲鴻只好將畫交給看門人收下,因飢餓難忍,不得不脫下身上單薄的衣服去當掉。
徐悲鴻在創作
嚴寒漸漸消退時,徐悲鴻看到震旦大學的招生廣告,去報名投考,被錄取了。然而入學須交的學費,他只好靦顏去向一位並非富有的同鄉阮翟光告貸,阮翟光熱情地接待和幫助了他。於是徐悲鴻入學了,除攻讀法文外,仍繼續作畫。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哈同花園附設的明智大學徵求倉頡的畫像,便根據古書敘述,畫了一幅倉頡像應征,想得到一點稿酬,解決生活困難。幾天後,明智大學派車來接他,盛贊他的作品,並請他去教授學術。徐悲鴻說明自己尚在求學,須待學期結束。
暑假來臨時,徐悲鴻攜帶畫具,去到明智大學。當時明智大學經常 邀請一些學者名流講學。徐悲鴻因此結識了著名學者康有為、王國維等人。康有為發現徐悲鴻為藝苑奇才,請他為自己和亡妻以及朋友們畫了像,並將自己的全部收藏供徐悲鴻盡情觀覽。徐悲鴻在康有為的指導下,遍臨石碑,書藝得以精進,品味高深,逐漸形成了他那雄奇而瀟灑的個人風格。
徐悲鴻拿到明智大學給的筆稿酬,決定去日本研究美術。1917年5月,徐悲鴻抵東京,整天尋覓藏畫的處所觀覽。感到日本一些畫家已不囿於陳法,漸漸脫去積習,能仔細觀察和描繪大自然,達到精深美妙的境界,這使徐悲鴻更堅定了融會中外技法的意願。他在日本還結以著名藝術家中村不折,看到他收藏的許多中中國古代碑帖和日本繪畫精品。中村不折還托徐悲鴻將《廣藝舟雙輯》的日文本帶給康有為。
1917年12月,徐悲鴻來到北京,開始以他那生氣勃勃、富有民族風格的繪畫在中國地壇顯露頭角,被北京大學聘為畫法研究會導師。他在故宮看到大量優秀的中國古代繪畫,從中汲取廣豐富的營養。當時北京的知識界很活躍,《新青年》、《每周評論》等刊物對封建思想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傳播了民主主義的思想和文化,徐悲鴻也受到了深刻的影響,使他站住了新文化運動的前列,成為中國畫家中最堅決的革新者。他在北京大學的《繪學雜志》第一期上以《中國畫改良論》為題,對中國畫中的保守勢力進行猛烈的抨擊,一針見血地指出:"中國畫學之頹敗,至今日已極矣。凡世界文明,理無奶化。獨中國畫之在今日,比二十年前退五十步,三百年前退五百步,千年前八百步。民族之不振,可慨也夫。"他認為中國畫頹敗的原因是:"曰守舊,曰惟失其學術獨立之地位。"他慨嘆寫道:"要之以視千年前先民不逮者,實為奇恥大辱。"在如何進行革新的問題上,他明確地提出:"古法之佳者守之,垂絕者繼之,不佳者改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繪畫采入者融之。"由於博增湘和蔡無培的幫助,徐悲鴻終於獲得去法國留學的公費。1919年3月徐悲鴻懷著向西人學習科學和民主,以復興中國美術為己任的決心,從上海乘船啟程赴法,開始了他藝術生涯中轉折性的階段 。
徐悲鴻到達巴黎後,先在各大博物館仔細觀摩西方藝術的精華及比較他們與東方藝術的不同之處,數月絕筆不畫。然後,人徐梁畫院研習素描。隨後考入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以弗拉孟、高爾蒙為師。每次競試,都名列前茅。課余,便到盧浮宮和盧森堡美術館研究各派的異同和名家的造詣。臨摹普呂洞、德拉九洛瓦、委拉斯蓋茲、倫勃朗等大師的作品。1920年冬,法國人雕塑家唐潑特介紹徐悲鴻認識法國國家畫會的領袖達仰•布佛萊,該畫會反對陳腐守舊法國藝術家協會,主張在吸收各派之長的基礎上創新,他當時享有很高的威望。從此,徐悲鴻每星期大都去達仰面空聆所達仰的教導和參加該派藝術家們的茶會,尤其人與情難爾的交談中,深受教益。達仰勉勵徐悲鴻說:"學美術是很苦的事,不要趙慕浮誇,不要甘於微小的成就。"他要徐悲鴻精繪素描,並養成默寫的習慣。
1921年4月法國國家美展開幕,徐悲鴻從早至晚仔細觀摩,走出會場時,才發現外面下著人雪,而他整人未進餐,又缺少禦寒的人衣,頓時感到飢寒交迫,腹痛如絞。從此患上嚴重的腸痙攣症。他常強迫自己忍痛作畫,現仍保存的一幅素描上便寫著:"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每至痛不支也。"
1948年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兒子慶平、女兒芳芳合影 這年夏天,病更劇,而學費已完全斷絕,只好去柏林。徐悲鴻在柏林認識了柏林美術學院院長康普,並看到門采爾、綏干第尼及康普的作品,感到在法國見到的佳作雖多,仍受局限。他最愛倫勃朗的畫,便上博物院臨摹,每人都持續畫10小時,其間連一口水也不喝。特別在臨摹倫勃朗第二夫人像時,下了很大的功夫,覺得略有收獲,但仍不能用在自己的作品上,於是更加努力。
1923年,徐悲鴻回到巴黎後,以油畫《老婦》,第一次入選法國國家美展。再謁達仰,陳述學習雖無懈怠,但進步很少。達仰說:"人須有受苦的習慣,求學也一樣……未歷苦境的人往往缺乏宏大的志願。最大的作家多是毅力最強的人,所以能達到很高的成就,為人類申訴。"達仰要徐悲鴻進一步精繪素描,油繪人體時認真作分部研究,務必體會精微,不要追求爽利奪目的筆觸。徐悲鴻遵從達仰的教導,很見功效,於是更加努力。先後有《悵望》、《蕭聲》、《琴課》、《撫描人像》、《遠聞》、《馬夫和馬》等傑作問世。僅1927年就有9幅作品入選法國國家美展,獲得很高的贊譽。
1925年徐悲鴻還曾赴新加坡,為陳嘉庚及其所辦的廈門大學作畫,並在上海展出歷年所作,引起文化界極大的興趣。康有為當時曾寫道:"徐悲鴻10年前為我及文慎公、沈子培尚書寫像,惟妙惟肖。其於畫,蓋天才也。同游日本,又學畫於法國、德國,深詣7年。今也出所畫示我,精深華妙,隱秀雄奇,獨步中國,無以為偶。其畫固中國所未見,其畫派亦中國所未有。"
1926年,徐悲鴻赴布魯塞爾的博物院臨畫,他很愛魯本斯的作品,認為他是古今最大的色彩畫家之
1927年春,徐悲鴻赴義大利和瑞士,流連於聖彼得寺的名雕和西斯廷教堂的米開郎基羅的壁畫之前,縱情地欣賞了文藝復興時代大師們的傑作,並游覽了龐貝西城,領略了西為古代藝術的氣氛。
經過8年勤奮刻苦的學習和鑽研,徐悲鴻感到自己已能在創作之前胸有成竹,並能盡情揮寫,得心應手。於是,他帶著精湛的繪畫技法和廣博的藝術知識,回到久別的祖國,致力於革新中國繪畫的現實主義藝術運動。作為一位誠實正直的藝術家,徐悲鴻的藝術活動和祖同的命運始終緊密地聯系在一起。
1927年歸國後,徐悲鴻與田漢、歐陽予倩共同創辦了南國藝術學院。徐悲鴻在擔任美術系主任的同時,開始創作巨幅油畫《田橫五百士》,歌頌被壓迫人民所最可貴的富貴不淫、威武不屈的精神。
1928年,南京中央大學也聘請徐悲鴻擔任藝術系教授,徐悲鴻提出不能辭去南國的工作。於是,他十月在南國,半月在中大授課。
1929年,徐悲鴻就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他以"一口反萬眾"的堅定態度聘齊白石為教授,極力促進中國畫教學的革新。
痛感中國許多人才被埋沒壓抑,他創作了巨幅國畫《九方皋》。幾經易稿,把千里馬遇到知己的欣喜和九方皋雖為樵夫,卻具遠見卓識的風度,表現得淋漓盡致。1931年至1933年,徐悲鴻用了兩年的時間,以《書經》為題材,畫出巨幅油畫《徯我後》,表達人民反對壓迫者,渴望得到解救的心聲。
為了宣傳中國美術,提高中國藝術的國際地位,1933年,徐悲鴻前往歐洲,舉辦中國畫展。畫展首先在巴黎引起強烈震動,參加開幕式的重要人士達3000人,展覽應觀眾要求延長了15天,目錄印至三版,報紙一的介紹文章達200餘篇。法國文豪保爾•瓦洛里專門為該展撰文介紹。徐悲鴻的作品受到公眾的熱誠贊揚,法國政府購藏了他的《古柏》一畫,法國報紙稱贊該畫可與巴比松畫派大師盧梭相比。
隨後,徐悲鴻又赴布魯塞爾、柏林、法蘭克福舉辦個人畫展,獲巨大成功。有50多家報紙雜志發表了贊譽文章。
徐悲鴻在義大利米蘭、蘇聯列寧格勒、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畫展也引起轟動,該展的紀錄片在意全國放映,被譽為自馬可•波羅之後最重要的文化交流。蘇聯愛米塔日美術館還專門成立了中國繪畫的展室。徐悲鴻在撰寫的《在全歐宣傳中國美術的經過》一文中說:"吾此次出國舉行中國畫展,曾在法、比、德、意、蘇展出7次,成立4處中國展覽室於各大博物院,總計因諸展而贊揚中國文化之文章、雜志達兩萬萬份。吾於展覽會一切接洽,在內在外,絕對未用政府名義……其歲糜國人巨款,號稱文化基金之任何機關,皆未有一文之助,凡我同民,皆請注意於此點也。"徐悲鴻從蘇聯帶回了珍貴的列寧和托爾斯泰面模,並促成了蘇聯版畫在南京和上海的展覽。
1935年,徐悲鴻赴廣西,創作了山水畫《灕江春雨》,以大潑墨的手法描繪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情景交融,筆墨淋漓,法新穎獨特,是中國大寫意山水畫的代表之作。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重慶,徐悲鴻回校任教,並創作了國畫《巴人汲水》、《巴之貧婦》等反映入地生活艱辛的作品。
1938年,徐悲鴻攜帶自己的作品去南洋,先後在新加坡、吉隆坡、檳榔嶼、怡保舉行畫展,盛況空前。徐悲鴻將畫展的全部收入捐獻,救濟祖國的難民。
1940年,徐悲鴻位印度詩哲泰戈爾之邀,赴印度國際大學講學,並在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泰戈爾在畫展序言中寫道:"中同的藝術大師徐悲鴻在有韻律的線條和色彩中為我們提供廠一個在記憶中已消失的遠古形象,而無損於他自己經驗里所具有的地方色彩和獨特風格……我盡情地欣賞了這些繪畫,我確信我們的藝術愛好者將從這些繪畫中得到豐富的靈感……多言是饒舌的……這樣,我就升起談話的帷幕,來引導觀眾走向一席難逢的美好的盛筵?quot;
徐悲鴻為泰戈爾作了10餘幅素描速寫,並根據它們完成了中國畫《泰戈爾人偉大的詩人正在凝神構思一首美麗的詩歌,寧靜而神秘的花園有著無窮的詩意。它是徐悲鴻的肖像畫傑作之一。在泰戈爾的介紹下,徐悲鴻還為聖雄甘地作了速寫像。
在印度,徐悲鴻創作了構思已久的巨幅國畫《愚公移山》。畫面以艱卓精神和必勝信念震撼人心。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他以自己的畫筆為堅強不屈的同胞寫下了無愧於時代的偉大形象。徐悲鴻為這幅畫作了一百多幅習作和畫稿,最終使用了巨幅宣紙來表現劇烈運動中的人體。這在中日畫中是前所未有的,它為中國繪畫的發展揭開了新的一頁,是歷史與現實、西洋畫與中國畫的完美結合。
※ 1942年,徐悲鴻回到重慶後,在極端艱苦的條件下籌建中國美術學院。同時創作了大量優秀的中國畫作品,其中動物畫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筆下的動物都寄託著畫家自己的精神,具有強烈的時代感情。他喜寫威鎮百獸的雄獅,以"新生命活躍起來"的題詞點出向已熱望的民族覺醒與奮起。在祖同遭到侵略,人們遭受到蹂躪之時,他作的則是怒目欲盼的負傷之獅。他畫的駿馬以上往無前的
--------------------------------------------------------------------------------
1953年9月29日徐悲鴻的遺體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烈士公墓,這是安葬時的照片 徐悲鴻之墓
氣魄和猙獰硬骨而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問汝健足果何用,為覓生歐蒭盡日馳","值須此世非長夜,漠漠窮荒有盡頭","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畫家的喜怒哀樂同那堪托死生的奔馬已經融為一體了。在風雨長啼的雄雞、逆風而飛的麻雀、貪食未果的白鵝、顢頇渾沌的懶豬都在栩栩如生、脫紙而出的同時被賦予深刻的寓意,其弦外之音、畫外之意給人以美好的回味與深刻的啟迪。
㈤ 關於馬的繪畫介紹100字
徐悲鴻《八駿圖》
馬的品種:蒙古馬,哈薩克馬,河曲馬,雲南馬,三河馬,伊俐馬,千里馬,汗血寶馬
馬的名字:一個叫絕地,足不踐土,腳不落地,可以騰空而飛;一個叫翻羽,可以跑得比飛鳥還快;一個叫奔菁,夜行萬里;一個叫超影,可以追著太陽飛奔;一個叫逾輝,馬毛的色彩燦爛無比,光芒四射;一個叫超光,一個馬身十個影子;一個叫騰霧,駕著雲霧而飛奔;一個叫挾翼,身上長有翅膀,象大鵬一樣展翅翱翔九萬里。
徐悲鴻畫馬
徐悲鴻是中國當代傑出的畫家,卓越的美術教育家。他出生於江蘇宜興,幼年隨父學畫,後赴巴黎入法國國立高等美術學校,精研素描與油畫,並先後去英、德、法、意及瑞士觀摹學習,吸取了不少世界藝術精華。他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
徐悲鴻畫馬,堪稱一絕。他很喜愛馬,最早也是以畫馬聞名的。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及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經常在山鄉和有馬的地方對真馬寫生,馬的速寫稿不下千幅。所以他下筆時能作到「全馬在胸」,筆墨酣暢。他早年流落上海時,曾畫了一幅馬,寄給上海美術館,得到主持該館的嶺南派畫家高氏兄弟的贊賞,說:「雖古之韓干,無以過也」。
1934年4月,徐悲鴻應邀到莫斯科舉辦畫展。一天,他應蘇聯文化局長之請為觀眾作一次畫馬的現場表演,他充分運用中國畫獨有的線條,水墨濃淡相宜,寥寥數筆,一匹勢不可擋的奔馬便躍然紙上。當時,在場的素有愛馬之癖的騎兵元帥布瓊尼,撥開人群走到徐悲鴻面前,直率地說:「徐先生,就將這匹馬贈給我吧,否則我會發瘋的!」徐悲鴻被布瓊尼的幽默逗笑了,欣然點頭答應。布瓊尼高興地和徐悲鴻熱烈擁抱,並大聲稱贊道:「徐先生,你不僅是東方的一支神筆,也是屬於世界的一支神筆。你筆下的奔馬,比我所騎過的那些戰馬更加奔放、健美!」
徐悲鴻畫的馬落筆有神,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盤骨強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他以周穆王八匹名馬為題材所畫的《八駿圖》,成為這位藝術大師的不朽名作。而其最著名的則是《九方皋相馬》,現藏北京徐悲鴻紀念館。
在徐悲鴻筆下的馬,賦予了畫家自己的個性和理想。他常借畫馬抒懷,有所寓意,以寄託自己的悲哀、憂郁、希望和歡樂。這從畫面和畫上的題詞即可清楚地看出,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上世紀40年代初,徐悲鴻在抗日戰爭的戰火紛飛中,隻身遠走南洋,4次舉辦作品展覽,將賣畫的全部收入捐獻給失去家園的祖國難民。他在一幅馬畫上題詞:「水草尋常行處有,相期效死得長征。」表達了主張積極抗日的願望。1944年在重慶中央大學授課並籌備中央美術學院時,他把賣畫的收入多用來幫貧寒的學生、教師和文化界人士,而自己卻過著異常艱苦的生活。他在一幅側面奔馬畫上的題詞是:「問汝健腳果何用,為覓生活競日馳」,反映著當時的現實境況。1953年,徐悲鴻在北京故居,歡快地揮動墨汁淋漓的畫筆,只用了十幾分鍾,便畫出了一匹栩栩如生、四蹄騰空的奔馬,並題寫道: 「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這充分表達了畫家對新中國誕生的神情和發自內心的真誠喜悅。
㈥ 美術課上,我發現同桌畫的馬很逼真,我情不自禁地這樣稱贊他:________
美術課上,我發現同桌畫的馬很逼真,我情不自禁地這樣稱贊他:真是個天才!
㈦ 馬的繪畫
奔馬圖
徐悲鴻擅長以馬喻人、托物抒懷,以此來表達自己的愛國熱情。徐悲鴻筆下的馬是"一洗萬古凡馬空",獨有一種精神抖擻、豪氣勃發的意態。
從這幅畫的題跋上看,此《奔馬圖》作於1941年秋季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此時,抗日戰爭正處於敵我力量相持階段,日軍想在發動太平洋戰爭之前徹底打敗中國,使國民黨政府俯首稱臣,故而他們傾盡全力屢次發動長沙會戰,企圖打通南北交通之咽喉重慶。二次會戰中我方一度失利,長沙為日寇所佔,正在馬來西亞檳榔嶼辦藝展募捐的徐悲鴻聽聞國難當頭,心急如焚。他連夜畫出《奔馬圖》以抒發自己的憂急之情。
在此幅畫中,徐悲鴻運用飽酣奔放的墨色勾勒頭、頸、胸、腿等大轉折部位,並以干筆掃出鬃尾,使濃淡干濕的變化渾然天成。馬腿的直線細勁有力,有如鋼刀,力透紙背,而腹部、臀部及鬃尾的弧線很有彈性,富於動感。整體上看,畫面前大後小,透視感較強,前伸的雙腿和馬頭有很強的沖擊力,似乎要沖破畫面。
徐悲鴻早期的馬頗有一種文人的淡然詩意,顯出"躑躅回顧,蕭然寡儔"之態。至抗戰爆發後,徐悲鴻認識到藝術家不應局限於藝術的自我陶醉中,而應該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將藝術創作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所以他的馬成為正在覺醒的民族精神的象徵。而建國後,他的馬又變"山河百戰歸民主,鏟盡崎嶇大道平"的象徵,仍然是奔騰馳騁的樣子,只是少了焦慮悲愴,多了歡快振奮
市場價:138元
會員價:130元
VIP 價:125元
T28 奔馬
品名: 奔馬 (原畫作者)徐悲鴻
中國志號: T28
創作者: (原畫作者)徐悲鴻 (設計者)劉碩仁
發行日期: 1978-5-5
影寫版,(1)-(6)齒數:11.5*11,規格:30*40mm,版式:50(10*5);(7)(10)齒數:11*11.5,規格:40*30mm,版式:50(5*10)
(1)4分 奔馬 2500萬枚
(2)8分 奔馬 2500萬枚
(3)8分 奔馬 2500萬枚
(4)10分 奔馬 1500萬枚
(5)20分 奔馬 500萬枚
(6)30分 奔馬 250萬枚
(7)40分 奔馬 250萬枚
(8)50分 奔馬 250萬枚
(9)60分 奔馬 250萬枚
(10)70分 奔馬 250萬枚
http://www.shanghaistamps.com/list.asp?id=625
《奔馬》原作為中國現代畫家、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所繪。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長於油畫、國畫,尤精素描,兼工花鳥、風景、走獸。其作品簡練明快,蓬勃有趣。畫馬筆法奔放,尤見氣勢,馳譽中外。代表作品有《奔馬圖》等。
由於馬姿態優美,具有情感,奔騰起來雄健激昂,因此馬的形象備受畫家的青睞。古今中外有眾多的以畫馬見長的畫家,徐悲鴻是其中集大成的一位。
是否可以解決您的問題?
㈧ 中國誰畫馬畫的最好
畫家吳馬自幼家學,從小研習書法繪畫,有著扎實的中國傳統繪畫的基礎和繪畫功底,他繪畫題材廣泛,山水、動物、花鳥、人物。他的動物畫神形兼備,活靈活現,筆墨精湛,氣韻生動,極富有神韻。吳馬的奔馬作品極具代表性,他奔馬作品傳承徐悲鴻先生風格,又有自己的筆墨風格,他筆下的奔馬筆精墨妙,氣韻生動,神采奕奕,動感十足,充分展現了馬的精氣神。吳馬奔馬作品被眾多名家稱譽,不愧為當代畫馬名家,畫馬高手。

畫家吳馬奔馬作品
㈨ 美術賞析
本節課本人根據近年的實際教學經驗所進行的嘗試,希望能找到一種比較適合中學生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作為欣賞課,內容上不必去求全因為45分鍾是絕對做不到的。所以更應注重的是教學的方法和態度。
首先本課課題《長河漫步》,選題也要有一定的時間導向性。所以本課決定採取以「馬」為話題漫步歷史長河通過古代的雕塑繪畫作品的欣賞,來了解中國美術的發展、了解中國古代美術作品的特點——形與神的關系。通過對幾個主要歷史時期「馬」作品的分析,使學生對中國古代繪畫的以線為主、以形寫神、注重象徵意義的表達等有一個明確的認識。關鍵是教師的介紹不能太專業、要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中主動的接受 ,培養學生的興趣放在第一位!
教學目標:
1、 通過「馬」的線索讓學生對中國古代藝術作品的主要特點有所了解、產生興趣。通過對「美」的追求激發學生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2、 中國美術作品中的以形寫神,及象徵意義的表達。
教學難點:
中國畫形與神的關系
教學設計:
教師引導,學生參與,教師總結。
教具准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課本
教學過程:
長河漫步
一、 提出問題,導入新課。
二、 欣賞視屏資料,引出話題
1、 馬與人類的關系,馬在歷史發展中的地位——武力的象徵——秦始皇兵馬俑(特點,價值)
2、 馬在戰爭中的作用——名將與名馬(項羽、關羽、秦瓊等人的坐騎,學生回答)
霍去病(可以讓學生結合歷史敘述故事)---引出作品《馬踏匈奴》(地位、藝術特點、風格、)第一次提到形與神
3、 由《馬踏匈奴》引出《馬踏飛燕》重點講述優美的造型、獨特的想像力——中國旅遊標志。與外國作品的比較——想像力
4、 (設置問題) 中國古代專門考察畫家想像力的題目1踏花歸來馬蹄香,馬蹄的「香」如何體現?2野渡無人舟自橫,舟的「 橫」如何體現?3深山無人藏古寺,古寺的「藏」如何體現?——含蓄的美。——想像力
5、 小結 漢代以前的藝術特點,存在形式。
社會的進步使中國繪畫進入了新階段。(紙的發明,理論的完善等)
6、 唐朝繪畫的「馬」體現了中國繪畫的以線造型,同時傳達了時代的風貌——盛世的肥美、寬大
(設置問題) 唐朝的盛世景象如何通過美術作品來體現?
7、 宋代繪畫的「馬」對比例,神態線描、墨染這說明在技法上除繼承傳統之外,又精研馬的比例,神態,而使畫馬藝術發展到更高的水平。(以線造型與外國繪畫的光影塊面的對比)
8、 (設置問題重點討論)文人畫家介入畫馬使畫的內容寄託了人文情懷,人文情思。結合課本提示獨立欣賞元代任仁發的《二馬圖》
9、 明代畫馬有成就的不多。大多是摹擬宋,元筆法,缺少新意,缺乏獨創性。畫馬有義大利人郎士寧他的特點是形象准確,色彩鮮明,描繪細膩,一筆不苟。但其畫馬過分寫實,藝術的概括和中國畫的主要特點還運用的不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