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遣
Ⅰ 文言文翻譯明徹遣人覘伺,知胡在陣,乃自酌酒以飲
第二天天亮透的時候,他派人去偵察窺探,得知胡人在陣營中,就一個人自斟自飲。
Ⅱ 內遣(文言文意思)
(原文)內遣
(譯文)內派
遣:派,送,打發。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紅樓夢》
又如:遣哀 ( 抒發哀思 ) ;遣欲 ( 排除慾念 ) 遣除; ( 猶排除 ) 遣惡; ( 除惡 )
Ⅲ 語文奮揚遣太子文言文!!!!!!!
奮揚遣太子
原文抄:楚平王使奮揚殺太子建,未至而遣之,太子奔宋,王召奮揚,使城父人執之以至,王
曰:「言出於予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對曰:臣告之,王初命臣曰:「事建如事余,
臣不佞,不能貳也;奉初以還,故遣之,已而悔之,亦無及也。」王曰:「而敢來,何
也?」對曰:「使而失命,召而不來,是重過也,逃無所入。」王乃赦之。
譯文:楚平王派奮揚去殺太子建,他還沒有去就把消息告訴了太子建,太子就跑到宋國去。楚平王召回奮揚,叫城父那裡的人把他抓到送來,平王說:「話從我嘴裡說出去,你耳朵聽到,是哪一個告訴太子建?」奮揚說:「是我告訴的,你當初交待我,伺候建像伺候你一樣,我很愚蠢,不能有貳心;自接到你要殺他的命令以後,就派人告訴他,後來懊悔也來不及了。」平王說:「你為什麼敢來?」奮揚說:「你派我做使者,我沒有完成任務,你召我再不來,是罪過加罪過,我無地可逃。」楚平王聽了就把他放了。
Ⅳ 郭進遣宅(文言文)的翻譯
白話釋義:
郭進有才能識略,戰功卓著。他曾任邢州刺史,現在的邢州城就是他在任時所建。城牆厚六丈,至今堅固無比。他留存的鎧仗也精巧,連保藏都有法度規矩。郭進在城北蓋房子,聚集族人賓客慶祝完工宴飲,連土木工匠也在宴請之列。
他在東廂房設席招待工匠,在西廂房設席讓他的兒子們落座。有人問:「大人您的兒子們怎能與工匠們比鄰相坐?」郭進指著工匠說:「這些人是建宅人。」又指他自己的兒子們說:「這些人是賣宅人。」
原文:
郭進有才略,累有戰功。嘗刺刑州,今刑州城乃進所築。其厚六丈,至今堅完。鎧仗精巧,以至封貯亦有法度。進於城北治第既成,聚族人賓客落之,下至土木之工皆與,乃設諸工之席於東廡,群子之席於西廡。
人或曰:「諸子安可與工徒齒?」進指諸式曰:「此造宅者。」指諸子曰:「此賣宅者,因宜坐造宅者下也。」進死未幾,果為他人所有。今資政殿學士陳彥升宅,乃進舊第東南一隅也。
此文出自北宋沈括所著的《夢溪筆談》

(4)文言文遣擴展閱讀
內容簡介:
據現可見的最古本元大德刻本,《夢溪筆談》一共分30卷,其中《筆談》26卷,《補筆談》3卷,《續筆談》1卷。全書有十七目,凡609條。內容涉及天文、數學、物理、化學、生物等各個門類學科,其價值非凡。
書中的自然科學部分,總結了中國古代、特別是北宋時期科學成就。社會歷史方面,對北宋統治集團的腐朽有所暴露,對西北和北方的軍事利害、典制禮儀的演變,舊賦役制度的弊害,都有較為詳實的記載。
寫作背景:
關於《夢溪筆談》的創作背景及相關情況,作者沈括在《夢溪筆談·序》中有比較清楚的說明:1082年(宋元豐五年)後,作者政治上不得志,約1088年前後(元祐三年)住潤州,在那裡修築一座夢溪園(在今江蘇鎮江東)卜居,作者日常的生活較少外出,也較少與人來往,是謂「予退處林下,深居絕過從」。
在創作上,作者自謂「聖謨國政,及事近宮省,皆不敢私紀。至於系當日士大夫毀譽者,雖善亦不欲書,非止不言人惡而已。」即是說,帝王私事,當朝得失,人事毀譽,乃至之前自身的仕途遭遇等等,沈括都沒有也不願意涉及。因此,作者所創作的都是「不系人之利害者」,出發點則是「山間木蔭,率意談噱」。
《夢溪筆談》的撰寫時間,歷來有多種說法。胡道靜在《夢溪筆談校正·引言》中提出:「《夢溪筆談》撰述於1086-1093(宋元祐年間),大部分於1088年(元祐三年)定居於潤州以後寫的」;李裕民《關於沈括著作的幾個問題》(《沈括研究》,浙江人民出版社,1985年)認為:「作於1082年(宋元豐五年)十月沈括在隨州安置後,至遲在遷居潤州夢溪園之初已完書。」但現一般認為,胡道靜的說法較為可靠,即《夢溪筆談》成書於1086-1093年間。
Ⅳ 然今遣汝者文言文
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
出自《與長子受之》
原文
蓋汝好學,在家足可讀書作文,講明義理,不待遠離膝下,千里從師。汝既不能如此,即是自不好學,已無可望之理。然今遣汝者,恐汝在家汩於俗務,不得專意。又父子之間,不欲晝夜督責。及無朋友聞見,故令汝一行。汝若到彼,能奮然勇為,力改故習,一味勤謹,則吾猶可望。不然,則徒勞費。只與在家一般,他日歸來,又只是伎倆人物,不知汝將何面目。歸見父母親戚鄉黨故舊耶?
念之!念之!「夙興夜寐,無忝爾所生!」在此一行,千萬努力。
譯文
如果你努力學習,在家裡也可以讀書寫文章,弄明白言論或文章的內容和道理,用不著遠離父母,千里迢迢地去跟從老師學習。
你既然不能這樣,就是自己不好學,也不能指望你懂得這個道理。但是現在讓你出外從師的原因,是擔心你在家裡為俗務所纏身,不能專心讀書學習。同時,父子之間,我也不希望日夜督促責備你。在家裡也沒有朋友和你一起探討,增長見識,所以要讓你出去走一走。你要到了那裡,能奮發努力有所作為,用心改去以前的不好的習慣,一心勤奮謹慎,那麼我對你還有希望。若不是這樣,則是徒勞費力,和在家裡沒有兩樣,以後回來,又僅僅是以前那樣的小人物,不知道你准備用什麼樣的面目來見你的父母親戚同鄉和老朋友呢?
記住!記住!「勤奮學習,不要愧對了父母」這一次行程,要千萬努力呀!
Ⅵ 文言文 遣 字義
基本字義
1. 派,送,打發:派~。~送。差(chāi)~。調(diào )~。~返(遣送回到原來的地方)。~散(sàn )。~詞(說話、寫文章運用詞語)。
2. 排解,發泄:~悶。消~。~興(sàn)。~懷。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辵( chuò)。本義:釋放)
2. 同本義 [release]
遣,縱也。——《說文》
遣之日讀誄。——《周禮·太史》。注:「謂祖廟之庭,大奠將行時也。」
大喪飾遣車。——《周禮·巾車》
書遣於策。——《儀禮·既夕禮》
遣車視牢具。——《禮記·雜記》。「送葬載牲體之車也。」
遣車一乘。——《禮記·檀弓》。注:「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按,此字古專於用凶禮。
3. 又如:遣俘(遣還俘虜);遣還(猶遣返)
4. 派。派去 [send;dispatch]
趙王於是遂遣 相如奉璧西入 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權意不欲遣質。——《三國志·周瑜傳》注
乃遣張良往立 信為 齊王,征其兵擊 楚。——《史記·淮陰侯列傳》
願勿遣。——漢· 劉向《列女傳》
王終遣之。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遣李進誠。——《資治通鑒·唐紀》
5. 又如:調遣(調派;差遣);差遣(分派到外面去工作);遣使(派遣使者);遣人去請醫生;遣價(差遣僕人);遣官(派遣官員);遣員(差遣人員);遣軍(派遣軍隊)
6. 貶謫;放逐 [relegate;exile]
姜氏與 子犯謀醉而遣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遣歸故郡。——《漢書·孔光傳》
帝不悅而遣太子。——《潛夫論》
7. 又如:遣歸(貶謫、釋放或休棄而令歸);遣謫(流放邊遠地區);遣刑(清代放逐犯人到極邊遠的地方去服苦役的刑罰);遣斥(斥逐);遣犯(指放逐在邊地服刑的囚犯);遣流(發配,流放)
8. 發送;打發 [send;dismiss]
笑而遣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婿固不遣。——明· 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厚資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傳》
時方冬停遣。——清· 方苞《獄中雜記》
9. 又如:遣日(打發時光,消遣);遣書(發信);遣發(打發,排遣);遣閑(打發閑暇);遣嫁(出嫁);自遣(排遣愁悶,安慰自己)
10. 古時指丈夫休棄妻子 [cast off one's wife and send her home]。如:遣行(謂妻子被丈夫休棄離去)
11. 抒發 [express]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紅樓夢》
12. 又如:遣哀(抒發哀思);遣欲(排除慾念);遣除(猶排除);遣惡(除惡)
13. 運用 [apply]。如:遣用(使用,運用)
14. 白天雨止放晴 [clear up (after rain)]。如:遣晝(久雨至午稍停)
15. 使,讓 [let;allow]。如:遣令(猶指使);遣喚(猶傳喚)
Ⅶ 古文遣是什麼意識
參考前後語境......
詳細字義
〈動〉
1. (形聲。從辵( chuò)。本義:釋放)
2. 同本義 [release]
遣,縱也。——《說文》
遣之日讀誄。——《周禮·太史》。注:「謂祖廟之庭,大奠將行時也。」
大喪飾遣車。——《周禮·巾車》
書遣於策。——《儀禮·既夕禮》
遣車視牢具。——《禮記·雜記》。「送葬載牲體之車也。」
遣車一乘。——《禮記·檀弓》。注:「人臣賜車馬者,乃得有遣車」。按,此字古專於用凶禮。
3. 又如:遣俘(遣還俘虜);遣還(猶遣返)
4. 派。派去 [send;dispatch]
趙王於是遂遣 相如奉璧西入 秦。——《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權意不欲遣質。——《三國志·周瑜傳》注
乃遣張良往立 信為 齊王,征其兵擊 楚。——《史記·淮陰侯列傳》
願勿遣。——漢· 劉向《列女傳》
王終遣之。
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桃花源記》
遣李進誠。——《資治通鑒·唐紀》
5. 又如:調遣(調派;差遣);差遣(分派到外面去工作);遣使(派遣使者);遣人去請醫生;遣價(差遣僕人);遣官(派遣官員);遣員(差遣人員);遣軍(派遣軍隊)
6. 貶謫;放逐 [relegate;exile]
姜氏與 子犯謀醉而遣之。——《左傳·僖公二十三年》
遣歸故郡。——《漢書·孔光傳》
帝不悅而遣太子。——《潛夫論》
7. 又如:遣歸(貶謫、釋放或休棄而令歸);遣謫(流放邊遠地區);遣刑(清代放逐犯人到極邊遠的地方去服苦役的刑罰);遣斥(斥逐);遣犯(指放逐在邊地服刑的囚犯);遣流(發配,流放)
8. 發送;打發 [send;dismiss]
笑而遣之。——宋· 歐陽修《歸田錄》
婿固不遣。——明· 崔銑《洹詞·記王忠肅公翱三事》
厚資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傳》
時方冬停遣。——清· 方苞《獄中雜記》
9. 又如:遣日(打發時光,消遣);遣書(發信);遣發(打發,排遣);遣閑(打發閑暇);遣嫁(出嫁);自遣(排遣愁悶,安慰自己)
10. 古時指丈夫休棄妻子 [cast off one's wife and send her home]。如:遣行(謂妻子被丈夫休棄離去)
11. 抒發 [express]
奈何天,傷懷日,寂寥時,試遣愚衷。——《紅樓夢》
12. 又如:遣哀(抒發哀思);遣欲(排除慾念);遣除(猶排除);遣惡(除惡)
13. 運用 [apply]。如:遣用(使用,運用)
14. 白天雨止放晴 [clear up (after rain)]。如:遣晝(久雨至午稍停)
15. 使,讓 [let;allow]。如:遣令(猶指使);遣喚(猶傳喚)
Ⅷ 文言文翻譯
《晁錯傳》
晁錯者,潁川人也。以文學為太常掌故。錯為人峭直刻深。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帝,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才,遷為中大夫。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景帝即位,以錯為內史。錯常數請間言事,輒聽,寵幸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遷為御史大夫,請諸侯之罪過,削其地,收其枝郡。奏上,上令公卿列侯宗室集議,莫敢難,獨竇嬰爭之,由此與錯有隙。錯所更令三十章,諸侯皆喧嘩疾晁錯。錯父聞之,從潁川來。謂錯曰:「上初即位,公(漢時君稱臣,父稱子,平輩互稱,皆為公)為政用事,侵削諸侯,別疏人骨肉,人口議多怨公者,何也?」晁錯曰:「固也,不如此,天子不尊,宗廟不安。」錯父曰:「劉氏安矣,而晁氏危矣,吾去公歸矣!」遂飲葯而死,曰:「吾不忍見禍及吾身。」死十餘日,吳楚七國果反,以誅錯為名。及竇嬰袁盎進說,上令晁錯衣朝衣斬東市。
晁錯已死,謁者僕射鄧公為校尉,擊吳楚軍為將。還,上書言軍事,謁見上。上問曰:「道軍所來,聞晁錯死,吳楚罷不?」鄧公曰:「吳王為反數十年矣,發怒削地,以誅錯為名,其意非在錯也。且臣恐天下之士噤口,不敢復言也!」上曰:「何哉?」鄧公曰:「夫晁錯患諸侯強大不可制,故請削地以尊京師,萬世之利也。計畫始行,卒受大戮,內杜忠臣之口,外為諸侯報仇,臣竊為陛下不取也。」於是景帝默然良久,曰:「公言善,吾亦恨之」
太史公曰:晁錯為家令時,數言事不用;後擅權,多所變更。諸侯發難,不急匡救,欲報私仇,反以亡軀。語曰「變古亂常,不死則亡」,豈錯等謂也。 (選自《史記·袁盎晁錯列傳》)
參考譯文:
晁錯是潁川人,憑借文學而當上了太常掌故。晁錯為人嚴峻刻薄,不近人情。漢孝文帝時天下沒有研究《尚書》的人,只聽說濟南一伏生是以前的秦國博士,研究過《尚書》,年齡已經九十多了,年紀太老無法征他到京都來,就下詔讓太常派人到他那裡受學。太常差派晁錯到伏生的住所受學《尚書》。學成歸來,就徵引《尚書》上書陳說對國家有利的治國方略。孝文帝下詔任命他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晁錯憑借他的辯才被太子寵愛,太子家稱他為「智囊」。在孝文帝時,晁錯多次上書建議削弱藩王勢力,以及修改法令。上書陳述幾十次,孝文帝雖然沒有聽取他的建議,卻很賞識他的才能,升遷他為中大夫。那時候,太子對晁錯的計謀策略稱善,而袁盎等一些大功臣們都不喜歡晁錯。
景帝登基,任命晁錯為內史。晁錯曾多次請求陳說一些事情,總是被聽取。他所受的寵愛,凌駕九卿之上,更定了不少法令。升遷為御史大夫後,建議就諸侯的罪過削減其土地,收取他們四周的郡城。奏書呈上,景帝命令公卿列侯宗室聚集商議,沒有一個敢責難晁錯的,只有竇嬰與他爭辯,因此和晁錯有嫌隙。晁錯所更定的法令有三十章,諸侯都叫囂著攻擊晁錯。晁錯的父親聽到了這個消息,從潁川趕來,對晁錯說:「景帝剛剛即位,你當權處理政事,想削減諸侯的力量,疏離人家的骨肉,而被人家紛紛議論,都埋怨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晁錯說:「事情固當這樣做,不這樣做,則天子不受尊崇,宗廟不安穩。」晁錯的父親說:「這樣做,劉家天下安穩了,然而晁氏家族卻危險了啊!我要離開你走了。」於是飲葯自盡,臨死前說:「我不忍心看見禍患降臨到我身上。」晁錯的父親死後十幾天,吳、楚七國果真以誅殺晁錯為名,起兵造反。等到竇嬰、袁盎進諫陳說,景帝下令讓晁錯穿著朝服在東市把他斬了。
晁錯死後,謁者僕射鄧公擔任校尉,做抗擊吳、楚的軍隊的將帥。打仗歸來,上書陳述軍事情況,拜謁進見景帝。景帝問他:「你從吳軍、楚軍的地方來,聽到晁錯已死的消息,吳、楚罷兵了嗎?」鄧公說:「吳王蓄意造反已有數十年了,因為削地而發怒,以誅殺晁錯為名,但他的本意並不在晁錯呀!再說我恐怕天下的人都將閉口,不敢再進言了。」景帝說:「這是為什麼呢?」鄧公說:「晁錯擔心諸侯強大,無法加以控制,所以請求削減他們的土地,以保持京都的尊崇地位,這實在是有利國家的好事呀!計劃才剛施行,竟然遭到殺戮,對內杜絕了忠臣的進諫,對外反替諸侯報了仇,我私下認為陛下不該如此。」景帝沉默了好久,才開口道:「你所說的確實不錯,我對這事也感到有點悔恨。」
太史公說:晁錯當家令的時候,屢次進言,而不被採用。後來掌權,變更許多法令。諸侯發動叛亂,晁錯不急著匡輔挽救這危機,卻想報個人私仇,反而因此慘遭斬首身亡。常言道:「變更古法,混亂常理,不死則亡」,大概指的就是晁錯這一類人吧!
評贊說:晁錯精於替國家長遠謀劃,卻不能看到自身的危害。他的父親看到了,只是他長於治理溝渠,對挽回敗局沒有好處,不如趙括的母親指出趙括的弱點,來保全他的宗族。可悲啊,晁錯雖然不能終其天年,但世人同情他的忠誠。所以寫出他的所作所為的文字附於書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