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過文言文
㈠ 文言文中,那些可以指代書的意思
除了簡,木牘,書的別稱還有
百城 《北史·李孝伯傳》:「丈夫擁書萬卷,何假南面百城?」稱藏書富者為擁「百城」。
書田 以耕田喻讀書,所以書也稱「書田」。出自《王邁·送族侄千里歸漳浦詩》:「願子繼自今,書田勤種播。」
經笥 經,經書,泛指最重要的有指導性的著作;笥,裝書的箱子。《後漢書·文苑傳·邊韻》:「腹便便,五經笥;但欲眠,思經事。」後人用「經笥」代好書多,用「腹笥」喻博學。
萬卷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後人用「萬卷」代指數量驚人的書。
千鍾粟、黃金屋、顏如玉 宋真宗《勸學文》:「讀讀讀,書中自有千鍾粟;讀讀讀,書中自有黃金屋;讀讀讀,書有自有顏如玉。」封建時代常用來代指書籍。
五車 用五輛車載書,喻書多,語出《莊子·天下》:「惠施多方,其書五車。」
汗牛充棟 柳宗元《陸文通先生墓表》:「其為書,處則充棟宇,出則汗牛馬。」形容藏書極多,堆滿屋子,充滿棟梁間;運送時讓牛馬負載,牛馬都累出大汗。後人用「汗牛」、「充棟」或「汗牛充棟」來借代極為豐富的藏書。
㈡ 文言文 指的意思
概述著名語言文學家、教育家王力先生在《古代漢語》中指出:「文言是指以先秦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上古漢語書面語言以及後來歷代作家仿古的作品中的語言」。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寫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歷代模仿它的作品。文言文作為一種定型化的書面語言,沿用了兩三千年,從先秦諸子、兩漢辭賦、史傳散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八股……都屬於文言文的范圍。也就是說,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書面語言,是現代漢語的源頭。
第一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一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你吃飯了嗎?」。
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一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書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里,「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一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一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㈢ 文言文其中文指
第一個文是書面的意思。
第二個文是文章的意思。
文言文代表書面語言的文章。
在古代寫文章不會用到白話,
而是使用書面語。
知道宋朝之後才開始慢慢使用白話。
㈣ 古文是指什麼
古文
①五四以前的文言文的統稱(一般不包括「駢文」)。②漢代通行隸書,因此把秦以前的字體叫做古文,特指許慎《說文解字》里的古文。
詳解②
古文是指春秋戰國及其以前古書上的文字。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周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與古文或異。"把古文與大篆相提並論,說古文是史籀以前的文字的通稱。
由於古人無筆墨,於是就用竹簽點漆,在竹筒上寫字,稱為書契文,亦叫竹簡書。因竹硬漆膩,書寫不流利,寫出的字頭粗尾細,象蝌蚪之形,故叫蝌蚪書或蝌蚪文。凡是竹簡漆書,都可以叫蝌蚪文,不一定非他頡所書不是蝌蚪文。
古文主要是指《易經》、《論語》、《春秋》、《尚書》、《周禮》、《呂氏春秋》、《孝經》等等古書上的文字,是比較早的筆書文字。
與駢文相對而言的﹐奇句單行﹑不講對偶聲律的散體文。魏晉以後駢儷文盛行﹐講究對偶﹐句法整齊而文詞華麗。北朝後周蘇綽反對駢體浮華﹐仿《尚書》文體作《大誥》﹐以為文章標准體裁﹐時稱「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語言寫作文章。其後﹐至唐代韓愈﹑柳宗元等﹐主張恢復先秦和漢代散文內容充實﹑長短自由﹑朴質流暢的傳統﹐即稱這樣的散體文為古文。韓愈《題歐陽生哀辭後說:「愈之為古文﹐豈獨取其句讀不類於今者邪﹖思古人而不得見﹐學古道則欲兼通其辭。」《師說》說:「李氏子蟠﹐……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都正式提出了古文的名稱﹐並為後世所沿用。唐代優秀的古文家﹐雖以復古為號召﹐卻富有革新精神。他們既犟調「道」的重要﹐也很注重「文」的作用﹐並崇尚創造﹐主張「惟古於詞必己出」﹑「文從字順各識職」(韓愈《南陽樊紹述墓誌銘》)。他們所作的古文﹐實際上是一種新型散文﹐從當時口語中提煉而成為一種新的書面語言﹐有自己的個性與時代現實性﹐也有部分較為艱深僻澀的﹐但非主流。明代倡導「文必秦漢」的何景明說:「夫文靡於隋﹐韓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於韓。」(《與李空同論詩書》)﹐從這句話可以看出﹐韓愈的所謂古文與先秦漢代之文不同﹐它是既有所繼承又有所創新的。
對古文的了解可參見<古文觀止>:http://www.qualiwaychina.com/andy/guwen.htm
㈤ 古文中「指」有哪些意思
◎ 指 zhǐ
〈名〉
(1) 手指。手掌的五個終端部分之一 [finger]
指,手指也。——《說文》
駢拇枝指。——《莊子·駢拇》
是猶傴身而好升高也,指其頂者愈眾。——《荀子·儒效》
指如削蔥根。——《玉台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兩鬢蒼蒼十指黑。——唐· 白居易《賣炭翁》
以指叩門。——明· 歸有光《項脊軒志》
雖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2) 又如:指下(手指按下,比喻診脈看病);伸手不見五指;屈指可數;指甲,指爪(指紋痕跡,手指尖端,指端背面扁平的表皮角質層);指尺(古時以中指的中節為一寸);指掌(手指和手掌);指語(啞語的一種,以手指形狀、姿勢表示拼音字母)
(3) 足指也叫做指 [toe]
乃捫足曰:「虜中吾指。」——《史記·高祖本紀》
(4) 近代誤寫作「趾」
(5) 意旨;意向 [intention]
其指極大。——《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承從天之指。——《管子·侈靡》。注:「指,意也。」
大將軍陰受上指。——《漢書·李廣傳》
乃論六家之要指。——《漢書·司馬遷傳》
(6) 又如:指約(旨意簡約);指略(要旨);指象(天以景象示意);指意(指意,意向)
(7) 一個手指的寬度 [finger breadth;digit]。如:肝大三指;二指寬
㈥ 文言文中的用法是指
文言文中不乏一些詞語,在不同的語境中有不同的意思,特別是一些虛詞,雖然實際沒有意義,但是卻在整個句子的翻譯中充當重要的角色。為使得同學們更好的掌握文言文中常見詞的用法,小編給整理了一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之
1.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
(一)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稱。譯為「他」(他們)、「它」(它們)。作賓語或兼語,不作主語。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代人,作賓語。)
輮使之然也。(《勸學》,代物,作兼語。)
人非生而知之者。(《師說》,代事理,作賓語。)
(二)指示代詞,表近指。可譯為「這」,通常作復指性定語。如:
均之二策。(《廉頗藺相如列傳》)
2.用作助詞,也分幾種情況:
(一)結構助詞,定語的標志。用在定語和中心語(名詞)之間,可譯為「的」,有的可不譯。如:
若能以吳、越之眾與中國抗衡。(《赤壁之戰》)
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
(二)結構助詞,補語的標志。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可譯為「得」。如:
古人之觀於天地、山川、草木、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
(三)結構助詞,賓語前置的標志。用在被提前的賓語之後,動詞謂語或介詞之前,譯時應省去。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即「宋有何罪」)
(四)結構助詞。當主謂短語在句中作為主語、賓語或一個分句時,「之」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可不譯。譯時也可省去。如:
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師說》)
悍吏之來吾鄉,叫囂乎東西。(《捕蛇者說》)
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
(五)音節助詞。用在形容詞、副詞或某些動詞的末尾,或用在三個字之間,使之湊成四個字,只起調整音節的作用,無義,譯時應省去。如:
頃之,煙炎張天。(《赤壁之戰》)
㈦ 古文中「指」有哪些意思
指的文言文意思和發音
zhǐ
①<名>手指。《賣炭翁》:「兩鬃蒼蒼十~黑。」《孔雀東南飛》:「~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
②<動>用手指點。《陳涉世家》:「旦日,卒中往往語,皆~目陳勝。」《始得西山宴遊記》:「望西山,~異之。」
③<動>指給……看。《史記?項羽本紀》:「~王翳曰:『此項王也。』」
④<動>指責。《漢書?王嘉傳》:「千夫所~,無病而死。」
⑤<動>直立;豎起。《鴻門宴》:「頭發上~,目眥盡裂。」
⑥<名>通「旨」。意圖;意旨。《陳涉世家》:「卜者知其意。」《屈原列傳》:「其稱文小而其~極大。」
⑦<副>通「直」。直接。《愚公移山》:「~通豫南,達於漢陰。」
【指點】⒈指出;指給人看。⒉指責。⒊評論;指導。
【指意】意旨;意向。
㈧ 文言文中的過指的是什麼 當天回答有賞!
2. 同本義 [go across;pass through]
過,度也。——《說文》
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驚,宮車過也。——杜牧《阿房宮賦》
有過於江上者,見人方引嬰兒而欲投之江中。——《呂氏春秋·察今》
行過夷門,見侯生。——《史記·魏公子列傳》
3. 又如:過江;過馬路;從這條街上過;從他門前過;路過(途中經過);過翼(經過的飛鳥);過賓(路過的賓客);過處(經過之處);過來過往(來往經過);過陰(到陰間走一趟)
4. 超出,勝過 [exceed;go beyond]
從此道至吾軍,不過二十里耳。——《史記·項羽本紀》
力能扛鼎,才氣過人。
大都不過參國之一。——《左傳·隱公元年》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聊齋志異·促織》
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過如(超過;勝過);過了漕(過了漕運期限);過情(超過實際);過實(超過實際情況);過絕(超越;超過)
6. 過去(過後) [pass by;go over]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聊齋志異·促織》
花過而采,則根色黯惡,此其效也。——宋· 沈括《夢溪筆談》
7. 又如:三伏已過;雨過天晴;過跡(過去的形跡);過景(過時;不應景);過逝(流逝。很快地過去);過郤(過去)
8. [婉詞]∶去世 [pass away]
陛下雖過世為神,豈假手於苻登而圖臣,忘前征時言邪?——《晉書·苻登載記》
9. 又如:過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過的;過輩(去世);過背(去世);過七(人死後每七天舉行一次弔祭儀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斷七)
10. 給予;遞給 [give]
郵人之過書,門者之傳教也。——《論衡》
予亦謂之過。辰州人謂以物予人曰過。——《通雅》
11. 又如:過度
12. 渡過 [cross]
野市分獐鬧,官帆過渡遲。——宋· 蘇軾《荊州》
13. 又如:過索(渡河之繩索);過江(渡過長江)
14. 轉移;過渡 [transfer]
買的房子已付款,只是過戶手續還未辦理好
過錄底稿
15. 又如:過龍(經手遞送賄賂);過處(詞的上下片過渡之處。亦稱「過片」)
16. 〈方〉∶ 傳染 [infect]。如:過病(傳染疾病)
17. 度過;過活 [spend the time;pass the time]
吾家後日當甚貧,貧無所苦,清靜過日而已。——清· 林覺民《與妻書》
18. 又如:過陰天兒(休息);過老(度晚年);過日(度日;生活);過遣(打發日子,消磨時光)
19. 來訪;前往拜訪;探望 [visit]
於是乘其車,揭其劍,過其友。——《戰國策·齊策四》
自迎嬴於眾人廣坐之中,不誼有所過,今公子故過之。——《史記·魏公子列傳》
20. 又如:過臨(光臨;惠臨);過款(過訪);過晤(前往會見)
21. 交往,相處 [associate;contact]
稍喜過從近,扶筇不駕車。——宋· 黃庭堅《次韻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過從甚密
22. 又如:過逢;過從(互相交往);過會(農家親朋每年定期聚會的日子,或公社每年舉行廟會的節日)
23. 交談 [talk with each other;converse]。如:過談(往訪交談)
24. 錯,犯錯誤 [mismake]
微二人,寡人幾過。——《呂氏春秋·審應覽·具備》
人恆過,然後能改。——《孟子·告子下》
(趙太後)曰:「君過矣,不若長安石之甚。」——《戰國策·趙策》
25. 失去 [lose]。如:過序(失去正常規律順序)
26. 怪罪,責難 [censure]
孔子曰:「 求,無乃爾是過與?(這恐怕應該責備你吧!)」——《論語·季氏》
聞大王有意督過之,脫身得去,已至軍矣。——《史記·項羽本紀》
27. 又如:不過(不怪罪);過謫(責備;怪罪);過適(怪罪,責難)
28. 繼入、贅入或嫁人 [adopt;marry]
孩兒也,他如今只待過門,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關漢卿《竇娥冤》
29. 又如:過嗣(過繼);過給(過繼)
30. 方言。指母豬生小豬 [farrow]。如:過下來的小豬(生下來的小豬)
31. 傳遞 [transport]
他這個人喜歡過嘴,你說話可要注意
32. 又如:過盞(敬酒);過嘴(傳話);過語(傳話);過書(傳遞書信);過氣(傳送氣息以交配);過狀(遞交文狀、訴狀)
33. 幫助咽下;和著吃 [swallow]。如:過過(過口,改口味);過口(吃食物下酒);過酒(下酒;送酒)
34. 沖刷;漂洗 [wash off]。如:過水(用水漂洗)
35. [語助]
36. 用在動詞加「不」或「得」的後面,表示勝過或通過的意思。如:過不去(有阻礙,通不過);講不過禮去(於禮儀上行不通);比得過(能勝過他人);我說不過你
37. 用在動詞後,表示完畢。如:吃過(吃完);起過(已經起床完畢)
38. 用在動詞後,表示某種行為或變化曾經發生,但並未繼續到現在。如:讀過書(曾經讀書,現己不讀書);當過官(過去做過官,現己不為官)
我去過北京
飯吃過了
〈名〉
1. 無意的犯法或作惡行為;錯誤 [fault;mistake]
過,罪愆也。——《說文》
出入禁闥,補過拾遺。——《史記·汲黯列傳》
過則無憚改。——《論語·學而》
夫過有厚薄,則刑有輕重。——《商君書·開塞》
刑過不避大夫,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過者,受上賞。——《戰國策·齊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嘗非予之過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過愆(過失;罪咎);過惡(過錯);勇於改過;知過必改;過行(過失行為);過計(估計錯誤)
3. 〈方〉∶緣故 [cause;reason]。如:離家遠的過(離家遠的緣故);夏天的過(因為夏天的緣故)
4. 通「禍」( huò)。災殃 [disaster;adversity]
八曰誅以馭其過。——《周禮·天官·大宰》
5. 又如:大過(大災大禍)
〈形〉
1. 過分;;過於;太甚 [excessive]
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古者天下之人愛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擬之如天,誠不過也。——清· 黃宗羲《原君》
2. 又如:過愛(過分的愛);過余(過分);過頭話(過分的大話)
〈量〉
1. 遍,次 [time]。如:過兒(次;遍);一過(一遍);過子(次數;遍)
2. 另見 guō
㈨ 文言文中指代自己的字有哪些
分兩種情況,一是第一人稱代詞,二是謙稱。
文言文中,第一人稱代詞主要有「我、吾、余、予、朕、台(yí)、昂(áng)」等七個。其中,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個。如:
吾:吾與汝畢力平險
余:余聞而愈悲
我:我與城北徐公孰美
予:予觀夫巴陵勝狀
謙稱,古人為了表示自己的謙遜禮貌,在對話中往往不用自稱代詞,而常用謙稱代替。常見的有:愚、臣、不肖、小人、鄙人、不才、小民、仆、某、「孤、寡人、朕」(君主自稱),「妾」(女子自稱)。
謙稱屬於名詞,不是人稱代詞。
㈩ 文言文指的是什麼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最早根據口語寫成的書面專語中可能就已經有了加工屬。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春秋戰國時期,用於記載文字的物品還未被發明,記載文字用的是竹簡、絲綢等物,而絲綢價格昂貴、竹簡笨重且記錄的字數有限,為能在「一卷」竹簡上記下更多事情,就將不重要的字刪掉。後來當「紙」大規模使用時,統治階級的來往「公文」使用習慣已經定型,會用「文言文」已經演變成讀書識字的象徵。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徵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注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現代書籍中的文言文,為了便於閱讀理解,一般都會對其標注標點符號。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幫助,有問題可以追問。
滿意請及時採納,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