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感受
㈠ 對文言文學習方法的感悟
也不知道好不好,不好望諒解~
1、學會看注釋。
2、要會翻譯,字字落實。翻譯一定要通順,不通順潤色。
3、讀懂意思,理解作者的用意。
4、記住常用字詞的意思或隱身意。
㈡ 文言文釋義和感悟的區別
釋義:只是字面的意思;
感悟:從字面意思加上語境所思考出的意思;
感悟相對於釋義更加的全面和容易理解。
㈢ 關於「學習的感受」的150字文言文
《送東陽馬生序》
余幼時即嗜學,家貧,無從致書發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逾約。以是人多以書假余,余因得遍觀群書。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游,嘗 趨百里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 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授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或有所聞。
入暮年,獨愴然!
是何其悲?窮困至此,難以言表.六月之今,惟愴然乎 涕下 .年歲之蹉跎,形體之苦悶,更著神靈之悲傷.默然久之,終不能獨解.或曉其人,欲知我者幾何?知我者誰?是昊宇兄乎?萱君默然,識我否?昔年之友,今之幾存?是宋君乎?摯友友之,得一足矣.吾所以涕泣者,以年歲之殤也.更有不知人也.
識人、知人、信人,後則和?人信之,或創.高中事未竟,於家且悖,加之事之繁難,已無措,況君之難乎?固知已往不可見,來者猶可追.然豈忘之?毋論正誤,以無所謂之言,忘卻之態,可乎?況自比之,其君之殤乎?其吾之悲也.
已矣乎!自環四顧,誰人知我?竟不知何方!是固知為微塵野馬,不入人心.然尚有寥寥人者異之,吾可由是感激.
文似不通,熟視可窺門鏡.非文筆之限難成章也,是言之不可言明耳!何其悲夫!誰人可知?誰人能慰?
㈣ 學習文言文的感想300字
從上小學起,我們就開始接觸並學習文言文。由於年代久遠,對於白居易的所謂「老婆婆都能讀懂」的詩文,我們讀來都難免有些晦澀難懂。但一路學來,收獲和意義還是不自覺地顯現了出來。
從牙牙學語我們就開始背誦<三字經>,讀「人之初,性本善」,聽爸爸媽媽講「犬救幼女」「黃香溫席」的故事。讀《文徵明習字》,深深為他「日以十本為率,書遂大進」的學習精神而感動。
進入高中,我們學習了越來越多的文言文名篇。我越來越感受到,作為中華兒女,作為想進步的青年,學習文言文是多麼的必要。
讀《增廣賢文》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我們清楚地懂得了要孝敬父母。讀《後漢書》天下皆知取之為取,而莫知與之為取。我知道了給予別人也是一種收獲。讀《公孫龍子》見侮而不鬥,辱也。它教會了我們當正義遭到侮辱、欺凌卻不挺身而出,是一種恥辱的表現。讀《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讀《莊子》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讀《左傳》,讀《中庸》,讀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通過學習文言文,我直接了解了歷史以及古人的思想。很多中國人不可不知的知識都來自於文言文。三山五嶽,三皇五帝……。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面對古人的思想觀念,我們必須實事求是地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來理解,但是它帶給我們的借鑒作用是絕不可否認的。
古為今用,繼承發展。中醫是起源於形成於中國的具有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等特點的醫學。它無疑很好地繼承了我國傳統文化。即使在文革期間,中醫仍作為「古為今用」的醫學實例得到黨和國家政策上的支持而得以發展。現代,中醫在中國仍然是治療疾病的常用手段之一。文言文一直是中醫考試的必考科目。中醫產生於原始社會,春秋戰國中醫理論已經基本形成。僅對於醫學方面,文言文中就包含著怎樣豐富的智慧啊!
中華民族是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都凝結在了文字典籍之中。文言文中有無限豐富的凝結著古人智慧的材料。當然,學習這些經典文章將對我們修養內涵將產生積極的作用和影響。
身為中華兒女,弘揚祖國的傳統文化,是我們不可推卸的義務和責任。身為中學生,在繼承和發展傳統文化的過程中,又可以增加我們談吐的魅力,開拓視野,豐富知識.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㈤ 學習文言文的感想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有許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但剛剛接觸古文的時候,我困惑極了。古文太難了,與現代人寫作、說話的方式完全不同,通篇「之乎者也」,我費了很大的勁,才讀了個一知半解,甚至覺得比讀英文還難。比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到底是在說什麼呀?不過當我真正學會讀懂一篇古文後,我又深深被它吸引,不禁驚嘆老祖宗的智慧,他們用字這么節省精煉,往往只用幾個字就表達了現代人幾句話才能講清楚的意思和道理。像我們課本里有一首陶淵明的詩《歸園田居》,裡面只一句:「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只10個字,就把一個自然、寧靜、有充滿生活氣息的小山村形象生動地描繪出來了。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古文多簡練;「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懂不要裝懂,這才是真懂。」這句話跟古文比起來,既累贅又沒意思。我以後要努力學好古文,把自己的漢語表達得更准確。
讀古文,讀詩詞、曲的感受,就如同走在山蔭小道上,撲面的美景讓你目不暇接。曾幾何時,我獨坐書桌前,手捧一卷古文詩書,把自己融入到千年前的唐風宋雨,看花開花落,雲卷雲舒;曾幾何時,我放飛我的思緒到江南水天連接處,聽漁舟唱晚,想那半夜的鍾聲是否在迎接客船;曾幾何時,我也曾想,多讀書,學真本領,也要仰天大笑出門去,高唱我輩豈是蓬蒿人。
㈥ 讀文言文後的感悟。50字左右
《世來說新語》節選:徐孺子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徐孺子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對他說:「若是讓月亮中什麼都沒有,它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說:「不對。比方說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了。」徐孺子對於別人的看法,沒有盲目苟同,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用眼睛來打比方,相當形象且巧妙的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㈦ 文言文感悟
《世說新來語》節選自:徐孺子年九歲,嘗月下戲。人語之曰:「若令月中無物,當極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無此必不明?」
徐孺子九歲,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對他說:「若是讓月亮中什麼都沒有,它是不是應該更加明亮呀?」這個姓徐的孩子說:「不對。比方說人眼中都有瞳仁,沒有瞳仁就看不見光明了。」徐孺子對於別人的看法,沒有盲目苟同,而是運用自己的智慧,用眼睛來打比方,相當形象且巧妙的發表了自己的觀點。
㈧ 讀了文言文《萬字》之後,有什麼感受和啟發
有一個土財主來,家裡很有錢,但是他源家世代都不識字.這個財主覺得這樣不好,有一年,聘請一個楚國的老師給自己的兒子上課,教文化.這個老師於是就開始教財主的小兒子拿筆描紅.在紙上寫了一劃,教他說:這個字念「一」;在紙上寫了兩劃,教他說:這個字念「二」;在紙上寫了三劃,教他說:這個字念「三」.地主家的兒子於是就感到很高興,原來寫字這么簡單!扔下筆,就去找他爸爸,說:「我學會寫字了!我學會寫字了!可以不用先生教了,我自己已經全都學會了!可以讓先生回家了!」這個地主很高興,就聽了兒子的話.給了那個楚國先生一些錢,讓他回去了.不久以後,地主准備找他的親家朋友,一個姓萬的人吃點喝點,讓他的兒子早上起床寫個請貼,寫了很長時間也沒寫好.這個財主就去看個究竟,問怎麼回事?於是他兒子就抱怨說:「天下有那麼多的姓氏,姓什麼不好?非要姓萬!我從早上起床就開始寫,寫到現在,才寫完五百劃!
逾時——不久以後
奈何——怎麼會、為什麼(在本文中的意思)
故事給了什麼啟示?
啟示就是,學點東西不能太浮躁,自做聰明,說一你自己認為悟出了個二!即使你真悟出來了,也要虛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