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科學科學的

科學科學的

發布時間: 2020-12-05 01:59:03

『壹』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要素不包括(

科學思想是指:在各種特殊科學認識和研究方法的基礎上提煉出來的、能夠發現和解釋其它版同類或更多權事物的合理觀念和推斷法則,它對進一步的、更廣泛的科學研究和社會實踐具有導向作用。
典型的科學思想有:數學科學中的極限思想、自然科學中的互補思想、生命科學中的進化思想、社會科學中的和諧思想、思維科學中的系統思想、哲學科學中的轉化思想等。
因為科學常和技術連在一起,因此容易讓人忘了科學是上層建築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沒有理性傳統的落後社會中,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們不知道還有科學精神。的確很少有人總結概括科學思想,也很少有人宣傳科學思想。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對落後國家的影響不是很大的,至少不是全方位的。
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構成科學的思想氣質。我國的蔡德誠教授則把科學精神歸納為「六要素」,即: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兩位學者有許多共有認識。為說得更明確點,我把科學思想用以下語詞概括:公正、簡單入手多元思考、證實加證偽、理性懷疑、爭論與激勵。

『貳』 什麼是科學與偽科學

  • 科學英語:Science,希臘語:Επιστήμη)

  1. 通過經驗實證的方法,對現象(原來指自然現象,現泛指包括社會現象等現象)進行歸因的學科。科學活動所得的知識是條件明確的(不能模稜兩可或隨意解讀)、能經得起檢驗的,而且不能與任何適用范圍內的已知事實產生矛盾。科學原僅指對自然現象之規律的探索與總結,但人文學科也被越來越多地冠以「科學」之名。

  2. 人們習慣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把科學劃分為不同的類別,傳統的自然科學主要有生物學、物理學、化學、地球科學和天文學。邏輯學和數學的地位比較特殊,它們是其它一切科學的論證基礎和工具。

  3. 科學在認識自然的不同層面上設法解決各種具體的問題,強調預測結果的具體性和可證偽性,這有別於空泛的哲學。科學也不等同於尋求絕對無誤的真理,而是在現有基礎上,摸索式地不斷接近真理。故科學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偏差的糾正史。

  • 偽科學(英語:pseudoscience),又稱假科學、壞科學、疑似科學

  1. 指任何經宣稱為科學,或描述方式看起來像科學,但實際上並不符合科學方法基本要求的知識、缺乏支持證據,禁不起可信性測試,或缺乏科學形式,偽科學常常使用模糊的、自相矛盾的、誇張的或無法證明的主張,過度依賴確認而不是嚴格的反駁,缺乏其它專家的公開確認,缺乏系統化、理性化的理論過程。

  2. 當某一領域、實踐、或知識自稱符合科學研究的規范,卻無法達標時,就可以被稱作偽科學。科學與啟示、神學或靈性不同,因為它是通過經驗和實驗來探究物理世界的。大眾的普及科學也可能無法達到科學標准。「普及科學」可能介於科學和偽科學,是因為它可能包含科幻小說。偽科學可能會泛濫,甚至可以出自公立學校的科學教師和新聞報導人之口。

  3. 帶有貶義,將某一對象指為偽科學,會將其貼上不正確或偽裝成科學的標簽[13]。也因此,被指控者通常拒絕承認這樣的稱呼。

『叄』 知道科學與科學性的區別嗎

1、科學一詞的多種含義

科學一詞和哲學一詞一樣,都是日本人的創造,日本人考慮到近代歐美專science的特點屬是分門別類地研究客觀事物,於是翻譯為「科學」。科學的原義是「分科之學」,「分科」研究學問是為了更好地獲得真理。後來,科學成為真理體系的代名詞。

①科學知識。科學是真理性的思想體系,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精神科學三大類。

②科學研究。科學是追求真理的實踐活動;在當代,科學是群體性事業。

③科研方法。科學是獲得真理的各種手段,包括物質性的科學儀器、精神性的思維方法。

④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是人類追求真理的崇高精神。

2、科學性是科學最本質的屬性

科學性即真理性,科學是對客觀事物及其規律的正確反映。

①科學研究和科學精神都是為了追求科學知識;

②科研方法也有是否科學的問題,即是否符合研究對象的特性,能否揭示其本質和規律。

『肆』 為什麼哲學不是「科學之科學」

哲學可以對科學進行反思,這種反思並不是以科學的方式和方向來進行,也不是用來說明科學的方向和本質的,即哲學不能以脫離實際的可重復和可驗證的方式來說明科學,所以,它不是科學的科學。

哲學是科學之科學,這句話只是在描述哲學和具體科學的關系。即:哲學是以具體科學為基礎,對具體科學進行抽象概括的科學。這里科學僅僅只一種學問、一種研究體系,而不判斷其體系的正確性與否。

(4)科學科學的擴展閱讀:

哲學與具體科學的區別和聯系:

1、二者的區別是,具體科學以世界某一領域的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哲學則以整個世界的最一般規律為研究對象。

2、二者的聯系是,哲學以具體科學的成果為基礎,並隨著具體科學的發展而發展。哲學所概括的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普遍規律的理論,對具體科學的研究又提供了世界觀和方法論的指導。

3、用馬克思主義哲學代替具體科學的「代替論」和否認馬克思主義哲學對具體科學研究的指導作用的「取消論」都是錯誤的。

把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成是「科學之科學」,這既限制了具體科學的發展也使哲學背上沉重的包袱而不利於發展。科學之科學是研究科學的一種正確態度目的和方法,還達不到成為一種科學的專業程度。

『伍』 什麼是科學科學有什麼用呢

科學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對象,得出一種正確的結論。
至於科學的作用我想是生活的理論指導,是一種生活工具。

『陸』 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不是等於真理呢科學可信嗎

對於人類的發展來說,具有非常大的作用的也就是科學的發展了,我們如今的生活都是從科學的一步步探索所得到的,而與之科學相互對應的也就是真理的存在,人們往往會疑惑什麼是科學?科學是不是等於真理呢?科學可信嗎?其實科學就是揭示事物的一些屬性,真理要更高級一點,但是科學並不等於真理,科學也不見得就一定可信。

而科學本身也不見得就可信,就比如說我們以前都覺得地球就是最大的存在,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我們走出了地球的大門,看到了外面的宇宙,這個時候才認識到我們人類居住的地球也不過如此,這就是一個科學的突破,也不見得以前的就可信。

『柒』 科學和科學理論之間的區別

科學和科學理論之間的區別:
1、科學是指發現、積累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系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科學包含自然、社會、思維等領域,如物理學、生物學和社會學。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系。
2、科學理論是對某種經驗現象或事實的科學解說和系統解釋。它是由一系列特定的概念、原理(命題)以及對這些概念、原理(命題)的嚴密論證組成的知識體系。

『捌』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本質是什麼

科學,指的就是分科而學,後指將各種知識通過細化分類(如數學、物理、化學等)研究,形成逐漸完整的知識體系。它是關於發現發明創造實踐的學問,是人類探索研究感悟宇宙萬物變化規律的知識體系的總稱。

科學本質就是一個建立在可檢驗的解釋和對客觀事物的形式、組織等進行預測的有序的知識的系統。在一個舊的,密切相關的意思,「科學」還指可合理解釋,並可靠地應用型知識的主體本身。科學的專業從業者習慣上被稱為科學家。

(8)科學科學的擴展閱讀

近代的科學,旨在理性、客觀的前提下,用知識(理論)與實驗完整地證明出的真理。它是指以培根倡導的實證主義,伽利略為實踐先驅的實驗方法為基礎,以獲取關於世界的系統知識的研究。

分為以自然現象為對象的自然科學和以社會現象為對象的社會科學。與藝術,哲學,宗教,文學等相區別。現代科學,還包括以人類思維存在為對象的思維科學。

1888年,達爾文也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

『玖』 什麼是科學科學的內容。

實際上,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系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麼?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麼?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決這些爭議。下面先看看我根據現有教科書以及有些權威性論著上的定義改進的自認為非常嚴格的定義,然後再來討論一下其確切的含義,爭取學術界有個一致的認同。 定義——科學是一種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系,且是一項社會事業 該定義中「最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系(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麼很多書上為什麼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系」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系已不象某些知識體系那樣規模那麼小,討論范圍那麼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系,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么大的體系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眾不同了。但知識體系並不只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系。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里怎麼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復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麼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只有科學家才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沖突。而這一系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眾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著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最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只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線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范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只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產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只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借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制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麼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困難,而且體系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著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決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決這一矛盾,使科學向前邁進。由邁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我想,科學的如上定義用了最少的文字既把經典的科學含義表達了出來,又突出了科學的特點,明確了科學與其它的分界,概括了庫恩的科學範式理論和波普爾的證偽理論,強調了科學的進化特徵。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