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順民
⑴ 求不知道是老子、孔子、孟子還是誰生死觀典故中的一句古文
秦佚吊喪
傳說老聃活了160餘歲,他去世的時候,鄰居朋友都來弔唁。老人哭他,就像哭自己的兒子一樣;少年哭他,就像哭自己的父親一樣。他們都非常懷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恩大德,因此,大家都悲不自勝。
三號而出
這個時候,老聃的好友秦佚前來弔唁,他走到老子的靈前,不跪也不拜,只是拱手致意,然後哭了三聲就停止了。
等到他要轉身回去的時候,鄰人攔住他問道:「你不是老子的好朋友嗎?」秦佚答到:「當然是啊。」鄰人就說:「既然是老子的好友,竟然如此薄情少禮,這樣做可以嗎?」秦佚說:「有什麼不可以的呢?」鄰人聽後,都很氣憤,隨之大聲責問他道:「你有什麼理由這么薄情呢?」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於道乎?不合於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譯文:老聘死了,他的朋友秦佚去吊喪,大哭了幾聲就走了。老聘的弟子們說:「您不是老聘先生的朋友嗎?」秦佚說:「是的。」「那麼這樣吊喪,合適嗎?」秦佚說:「合適,起初我以為他是得道的聖人,現在知道不是的。剛才我去弔唁的時候,看見老人哭,好像哭自已的孩子,少年人哭,好像哭自已的母親。他們所以如此,其中必有本不來想來弔唁而來弔唁的,本不想痛哭而痛哭的。這是違背天然發泄過分的感罰。該來的時候,老聘先生應時而生,該離開的時候,老聘先生順理而死。安然地應時而順理,悲哀歡樂就不能進入心中。古人把這叫做天帝解除倒懸之苦。」)
千古悼文
鄰人聽完他的話後,好像都有點領悟了,於是又問道:「既然你不悲哀,為什麼又要哭三聲呢?」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並不是因為悲哀,是在與老聃辭別呢。一號,是說他的出生合乎自然之理;二號是說他的死也是合乎自然之理;三號是說他所傳授的自然無為的道理也是合乎自然之理。老聃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合乎自然的道理,還有什麼值得悲哀的呢?」
鄰居和朋友聽完以後,都說秦佚是老子真正的朋友,故推舉他為主葬之人。葬老子的時候,秦佚寫了悼文:
「老聃大聖,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⑵ 文言文 順民 答案
譯文:
先王首先順應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眾擁護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自古以來不勝枚舉.失去民眾的擁護建立功名的,從來沒有過.獲得民眾的擁護是有方法的,無論是具有萬輛兵車的大國,還是僅有百戶的小邑,人民中沒有不喜悅的.擇取人民所喜悅的事,就獲得人民的擁護了,人民喜悅的事難道很多嗎 這是獲得人民擁護的關鍵. 從前,湯戰勝夏朝而統治天下.天大旱,農業五年沒有收成.湯於是在桑林用自己的身體(作保證)向神祈禱,說:"我一人有罪,不要禍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責也都在我一個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聰慧,使天帝鬼神傷害人民的生命."於是湯剪斷自己的頭發,用木夾擠壓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體作為祭祀的物品,來向天帝求福.人民於是大喜過望,雨也大降.這可以說湯是通曉鬼神的變化,人事轉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岐山侍奉紂王,雖遭到紂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莊恭順,早晚一定準時朝拜,進獻貢物一定恰到好處,祭祀一定畢恭畢敬.紂王很喜歡,封文王為西伯,賞賜他千里封地.文再拜稽首,辭謝說:"我只願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文王並不是討厭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替人民請求廢除炮烙之刑,必定是想要換取民心.得到民心,勝過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說,文王是非常聰明的. 越王深為會稽之恥而痛苦,想要得到民眾的真心擁護,以求和吳國決一死戰.於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嘗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聽音樂.用了三年,苦心勞力,唇乾肺傷.對內愛撫群臣,對下教育百姓,以便使他們衷心依順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獨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與人民共飲.吃自己親身耕種的穀物,穿妻子親手紡織的布做的衣服.飲食拒絕珍奇,衣服不穿兩層,裝飾禁用兩種顏色.他時時出外巡視,隨從的車輛上載著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病的,困厄的,面色憂愁和生活困難的人,一定親自給他們食物吃.在這之後,他召集大夫們,向他們說:"我願與吳國最終求得上天裁正.現在吳,越兩國相互殘殺共同毀滅,士大夫踏肝踐肺同日戰死,我跟吳王頸臂相交肉搏而亡,這是我最大的願望.如果這樣仍不能實現願望,從國內狀況衡量,我們的國力不足以損傷吳國,從國外考慮,與諸侯結盟也不能損害吳國,那麼,我將拋棄國家,舍棄群臣,身帶長劍,手持利刃,改變容貌,更換姓名,手執箕帚去服侍吳王,以便跟吳王決死於頃刻之間.我雖然知道這樣做會遭致腰頸斷絕,頭腳異處,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實現!"後來越國終於與吳國在五湖展開決戰,吳國軍隊被打敗,緊接著越國軍隊包圍了吳國的王宮,吳國城門失守,活捉了夫差,殺死了吳相.滅掉吳國之後兩年稱霸諸侯.這是先順民心的結果.
原文
《順民》
《呂氏春秋》-季秋紀第九 二曰:先王先順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 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必有道,萬乘之國,百戶之邑,民無 有不說。取民之所說而民取矣,民之所說豈眾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湯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 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 命。」於是翦其發,磨阝其手,以身為犠牲,用祈福於上帝。民乃甚說,雨乃大 至。則湯達乎鬼神之化、人事之傳也。 文王處岐事紂,冤侮雅遜,朝夕必時,上貢必適,祭祀必敬。紂喜,命文王 稱西伯,賜之千里之地。文王載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文王非 惡千里之地,以為民請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故曰 文王智矣。 越王苦會稽之恥,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於吳。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 目不視靡曼,耳不聽鍾鼓。三年苦身勞力,焦唇乾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以 來其心。有甘脆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與民同之。身親耕而食,妻親織 而衣。味禁珍,衣禁襲,色禁二。時出行路,從車載食,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 困窮、顏色愁悴、不贍者,必身自食之。於是屬諸大夫而告之曰:「願一與吳徼 天下之衷。今吳、越之國相與俱殘,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與吳王接頸交 臂而僨,此孤之大願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內量吾國不足以傷吳,外事之諸侯不 能害之,則孤將棄國家,釋群臣,服劍臂刃,變容貌,易姓名,執箕帚而臣事之, 以與吳王爭一旦之死。孤雖知要領不屬,首足異處,四枝布裂,為天下戮,孤之 志必將出焉!」於是異日果與吳戰於五湖,吳師大敗,遂大圍王宮,城門不守, 禽夫差,戮吳相,殘吳二年而霸。此先順民心也。 齊莊子請攻越,問於和子。和子曰:「先君有遺令曰:『無攻越。越,猛虎 也。』」莊子曰:「雖猛虎也,而今已死矣。」和子曰以告鴞子。鴞子曰:「已 死矣,以為生。故凡舉事,必先審民心,然後可舉。」
⑶ 閱讀文言文,完成下題 :《順民》
1、下列對【】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C) A. 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 【辭】回辭謝 B.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答地【賢】勝過 C.釋群臣【釋】放走D.口不幹厚味【甘】甘甜
2、下列【】中詞語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 ) A.下養百姓,以來其心【以】,以刺世事【以】 B.以視孤寡老弱之漬病【之】;不知將軍寬之至此【之】C.殘吳二年而罷【而】;城入趙而璧留秦【而】.D.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於】;平原君不敢自此於人【於】 3、下列全都表明君王順應民心的舉措是(1-6 )【多選】 ①湯乃以身禱於桑林;②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③文王再拜稽首而辭曰:「願為民請炮烙之刑。」;④得民心則賢於千里之地;⑤三年苦身勞力,焦唇乾肺,內親群臣,下養百姓,來其心。⑥身親耕而食,妻親織而衣。
⑷ 文言文」光濟四海,奕世載德」是什麼意思
其榮光使四海之民受益,其美德澤及後世不絕。
一、原文
昔在帝堯之禪曰:「咨爾舜,天之歷數在爾躬。」舜亦以命禹。泉於稷、契,咸佐唐、虞,光濟四海,奕世載德,至於湯、武,而有天下。雖其遭遇異時,禪代不同,至乎應天順民,其揆一也。
二、譯文
當年帝堯禪讓時說:「舜,天命預定你是統治的繼承人。」舜也是按天命把天下揮讓給了禹。至於稷、羿,都輔佐唐堯、虞舜,其榮光使四海之民受益,其美德澤及後世不絕,至於商湯、周武,擁有天下。雖然他們所處時代各異,更朝換代的方式不同,但他們都是上應天命下順民心。
三、出處
節選自《漢書》

(4)文言文順民擴展閱讀
一、創作背景
由於《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因此,當時有不少人為其編寫續篇。據《史通·正義》記載,寫過《史記》續篇的人就有劉向、劉歆、馮商、揚雄等十多人,書名仍稱《史記》。班固的父親班彪(公元3年~公元54年)對這些續篇感到很不滿意,遂「采其舊事,旁貫異聞」為《史記》「作《後傳》六十五篇」。
班彪死後,年僅22歲的班固,動手整理父親的遺稿,決心繼承父業,完成這部接續巨作。
二、作品賞析
在敘事上,《漢書》的特點是注重史事的系統、完備,凡事力求有始有終,記述明白。這為我們了解、研究西漢歷史,提供了很大的方便。至今,凡是研究西漢歷史,無不以《漢書》作為基本史料。
在體裁方面。《漢書》與《史記》同為紀傳體史書。不同的是,《史記》起於傳說「三皇五帝」,止於漢武帝時代,是一部通史;而《漢書》卻是專一記述西漢一朝史事的斷代史。這種紀傳體的斷代史體裁,是班固的創造。以後歷代的「正史」都採用了這種體裁。這是班固對於我國史學的重大貢獻。
三、作者簡介
班固(公元32年~公元92年),東漢歷史學家班彪之子,班超之兄,字孟堅,扶風安陵人(今陝西咸陽)。生於東漢光武帝建武八年,卒於東漢和帝永元四年,年六十一歲。班固自幼聰敏,「九歲能屬文,誦詩賦」,成年後博覽群書,「九流百家之言,無不窮究」。著有《白虎通德論》六卷,《漢書》一百二十卷,《集》十七卷。
⑸ 文言文《呂氏春秋·順民》的翻譯
先王們首先順應民心,所以功名成就,憑恩德贏得民心而建立大功名的,從前的時代有很多這樣的人了;失掉民心卻建立功名的,未曾有過這樣的人。贏得民眾一定要有方法。無論是擁有萬輛戰車的國家,還是只有百戶人家的村邑,無不有所喜歡的事物。選做人民所喜歡的事,民心就得到了。人民所喜歡的事物難道多嗎?這是得到民心的關鍵。
過去,商湯戰勝夏而開始治理天下。天大旱,連續五年不能收獲,商湯就用自己的身子在桑林祈禱,說:「我一人有罪過,不要殃及萬民;萬民有罪的話,都在於我一個人。不要因為一個人的無能而讓上帝、鬼、神傷害人民的性命。」於是剪掉自己的頭發,拶上自己的手指,以身體作為祭品,用來向上帝祈求福祉。人民於是非常高興,雨水於是大量地降落。那麼商湯是通達鬼神的變化、人事的轉變了。
文王居住在岐山,接受紂的統治,雖然委曲受辱,但還是恭正謙卑,早晚朝見一定遵守時間。上貢一定適宜,祭祀一定恭敬。紂高興了,命令文王作西伯,賜給他千里的土地。文王再拜稽首推辭道:「我情願為百姓請求解除『炮烙』的刑罰。」文王不是討厭千里的土地,而是因為為人民請求解除「炮烙」的刑罰,一定會得到民心啊。贏得民心,勝於得到千里土地。所以說文王明智啊。
越王為會稽山戰敗的恥辱而痛苦,想要深得民心以求得和吳國死戰,就身體不安於枕席,吃飯不嘗豐盛的美味,眼睛不看美色,耳朵不聽鍾鼓音樂。三年裡,煎熬身體,耗費精力,唇焦肺干。對內親近群臣,對下供養百姓,用以招徠他們的心。(如果)有甜美的食物,不夠分的話,自己就不敢吃;如果有酒,把它倒進江里,和人民共同享用它。自身親自種來吃,妻子親自織來穿。吃的禁止珍異,穿的禁止過分,色彩禁止使用兩種以上。時常外出,跟著車子,載著食物,去看望孤寡老弱當中染病的、困難的、臉色憂愁憔悴的、缺吃少喝的人,一定親自喂他們。於是聚集各位大夫,告訴他們說:「我寧願與吳國一決誰應得到上天的賜福(譯為:寵愛)。如果吳越兩國彼此一同破滅,士大夫踩著肝肺同一天死去,我和吳王接頸交臂而死,這是我的最大願望。如果這樣做不行,從國內估量我國不足以傷害吳國,對外聯絡諸侯不能損害它,那麼我就將放棄國家、離開群臣,帶著劍,拿著刀,改變容貌,更換姓名,草著簸箕、掃帚去臣事他,以便有朝一日和吳王決一死。我雖然知道這樣會腰身和脖竟頸不相連、頭腳異處、四肢分裂,被天下人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實現。」於是,他日果然和吳王在五湖決戰,吳軍大敗。繼而大舉圍攻吳王王宮,城門失守,擒獲夫差,殺死吳相。消滅吳國二年以後就稱霸了。這是首先順應民心啊!
⑹ 我需要些將經典古籍解釋的面目全非的例子,要有原文言文和解釋,急~~分高
1、以德抱怨
原句:「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論語 憲問》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以德抱怨」什麼意思呢?就是說: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里吞,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一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以德抱怨」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FANS給玩了一把!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以德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以直抱怨」,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哥耶穌在聖經里就叫囂要:「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大鷹來欺負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里,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裡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裡的本性是羊性,這里如月影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象嗎?
以德抱怨。
原句: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歪曲程度:8
反面影響:9
2、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論語·秦伯》
又是孔老先生的話,小小景仰一下下先。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國家統治人民,指使驅趕他們去做事就行了,不要讓他們明白他們在做什麼。這句話在現在看來,絕對很明顯就是封建統治階級幾千年來一直在玩弄的愚民權術,小老百姓嘛,讓他們知道那麼多干什麼?最好都是昏昏噩噩,只知道照著我們的意思去庸庸碌碌一輩子,這句訓誡不可謂不惡毒,它被千百年來中國的大小封建統治者奉為至寶,抹殺了多少真理與人民的創造性,但同時,我們的問題就來了,這樣的一條愚民之術,真是孔子這位致力於教化人民的教育家的本意嗎?
我們知道,在春秋時代的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後人要研讀那時侯的文章,便要再經過一個「句斷」的過程,即是根據上下文意思自己在句子的適當地方加上標點和停頓,這樣才能得出一句句意通順而連貫的話。在這里插一句,孔子的文章為什麼被後人引用得非常多呢?這其一當然是孔子本身的名望使然,其二,則是因為他的語錄涵蓋的范圍非常廣,幾乎包括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這樣一來,後來的人無論是誰,抱著什麼目的,都可以從孔子的話中斷章取義地引用其中的相關部分,再加以自己個人傾向的理解和句斷,用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比方說現在這句「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從前文來看,我們孔老先生前邊一直在討論詩禮樂這三種東東的教育問題,可怎麼後邊一下子就變成去教帝王權術的訓誡了呢?原來,這又是後人別有用心地斷章取義,刻意在句子的中間用一個不恰當的「句斷」使這句話產生了歧義的緣故。我們結合上下文的語境,很容易就能得出這句話正確的分句方法:「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的整句話就是說,詩、禮、樂這三樣東西是教育民眾的基礎,一定要抓好,如果人民掌握了詩禮樂,好,讓他們自由發揮,如果人民還玩不來這些東東,我們就要去教化他們,讓他們知道和明白這些東西。」你看,這才是「有教無類」的大教育家孔老先生的本意嘛。好好的一句話,硬是被那些別有用心的混蛋生生地坳成了孔子要愚弄人民,要阻撓人民知書答理尋求知識的愚民之術。真不知道那些曲解這話的SB怎麼想的,你要說這種P話是教育家孔子說出來的,誰信啊?都把人民當白痴來忽悠了?
有人說古時候的中國人民是不幸的,即便是在物質豐富的盛世,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貧乏得可憐,到了中近代,西方的思想領域漸漸迎來了文藝復興,迎來了民主共和,迎來了一個又一個推動世界的發明進步與思想啟蒙,而聰明的中華民族呢?在更早的時候他們就有了偉大的四大發明,走在了世界的前邊,可為什麼就是這么好的基礎,到了近代我們反而遠遠於西方這些小字輩的民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多惡毒的訓誡啊!它象一條張開血盆大口的大蛇,狠狠地纏在中華民族的身上,泯滅了多少先進的思維火花,束縛了多少應有所作為的苗子。但反過來看看,故意曲解這句話的封建統治者固然可恨,但我們能完全把責任都推到他們身上嗎?這本身就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情,我們怎麼就沒想想,一個偉大的教育家,一個用一生置身於教化天下民眾的孔子,又怎麼會說出「民不可使知之」的蠢話來?更可笑的是,這句話我們竟然就這樣相信了幾千年膜拜了幾千年,這最後該傷心的,是孔老先生呢?還是我們呢?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原句:「子曰: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歪曲程度:7
反面影響:9
3、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民間諺語聯對
量小非君子,無毒不丈夫,這句話絕對是中國眾多以訛傳訛的話中最搞笑的一個例子之一,就算是剛完成九年義務教育的初中生,也能輕易看出這其中的不妥之處,首先,這無毒不丈夫,就跟我們認識的古人崇尚的價值觀念大大背離了,大丈夫,自然是說那些坦坦盪盪胸懷寬廣的男人,什麼時候惡毒陰損,暗箭傷人這種前綴也能放在前邊來形容大丈夫了?
原來,這句來自民間的諺語本來應該是「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這本來是個很好的句子,里邊充分運用了對仗。顯示出了一份陽剛有力的氣魄,一個胸懷坦盪的男人形象就躍然於紙上,可惜勞動人民口耳相傳的這一句話,到了朝廷上那些所謂的學高八斗的「君子」嘴裡就變了個味。為什麼呢?這要從古時候文人的習性說起,在這副對聯式的諺語里,「度」為仄聲字,犯了孤平,念著別扭,很容易讀為平聲字「毒」,那些對音律美感要求甚高的學者們某天吃飽了沒事兒干,便發揮他們的專長自做主張,把這句改為「無毒不丈夫」了,於是這句話,終於成了典型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例句,成了迂腐文人的筆下的又一個犧牲品,「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原話里一個君子對一個丈夫,一個度對另一個量,本來是很完美的一個句子,可經過上千年的以訛傳訛,竟成了「無毒不丈夫」這句現在我們掛在嘴邊的口頭禪。
這句話的整個演變過程,我寧可相信是無意的,否則也太缺德了,這不故意往咱男人身上抹黑么?但就是這無意的一個訛傳,卻也給我們帶來了些說大不大,說小不小的影響,我們都知道心理學上有個說法叫先入為主,潛移默化。無毒不丈夫,我們天天在耳濡目染這個被篡改了的男人形象之際,心裡的價值觀人生觀,難免也會受到些不良影響,天天看著電視里奸人慫恿主角干壞事的時候都用這句:「干吧!無毒不丈夫!」然後主角想想也對,於是五指並攏手掌上舉,狠狠地做一個切的動作:「無毒不丈夫,干!」你能說同樣作為一個男人,這東西看久了你的思維能不收到一丁點兒的影響么?關於這種語言的影響力量,我再舉個例子,比如隔壁頂撞了我一下,這時候我朋友張三來了:用的是原版的好話勸我:「老話說,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大如啊你是個男人,就別跟他一般計較了。」張三這樣說,我這個大丈夫當然再拉不下面子去計較這種小事,可如果另一種情況,張三來和我這么說:「這老話怎麼說的?無毒不丈夫!大如,你是男人,不能慫啊!給你刀,去做了他!」 看看,我聽到他這話,除了接過刀速度沖出去亂砍以證明自己是個男人之外,還真沒什麼好辦法,你說對不對?
無毒不丈夫
原句: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歪曲程度:9
反面影響:5
4、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論語·陽貨》
現今女權主義抬頭,孔老夫子的這一句話便立時變成了女權精英批判者們群起而攻之的絕好靶子,看看,這就是你們中國男人歧視咱女性的最初起源,孔夫子這老混蛋啊!害我們女性被壓迫了幾千年啊幾千年,好不容易翻身做主人哪,我們要頂上半邊天再搶他們的半邊~~天!一時間,群情激憤,兇狠異常,熱鬧非凡。但各位姐姐們阿姨們姑奶奶們,且聽如月影說兩句話,你們把這罪過都推到孔老人家身上,卻是大大地冤枉了他了。
先根據當年老孔的處境,提出一個疑問:「孔老先生當時,為什麼要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樣的話?任何人說話都不會是無緣無故的,當然,除了瘋子,而我們的孔老先生應該不是瘋子吧?而且這位孔老先生受《詩經》的影響很深,他說:「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思無邪」,他認為《詩經》是一部偉大的著作,而我們再來看看這部孔子都很推崇的巨著,里邊倒有很大一部分歌頌了女子的活潑美麗,大方善良,歌頌了當時男女平等的浪漫愛情氛圍,事實也是這樣,在春秋時代,男女間是相當平等的,而孔夫子本人更是曾反復多次以詩經里的「妻子好合,如鼓瑟琴」來表達了自己對婚姻和女子的平等看待觀點。所以,說孔子歧視婦女,不僅和孔子的思想不符,更與當時的民間社會整個大環境對不上號,因此這個說法,實在是大大地有待商榷。
所以我們就要看看,孔子當初是在什麼一種環境下說出「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這句話的?這話又是對誰說的?他一宗師級別的身份,不可能在路邊想著想著突然心情煩躁就開罵一八桿子打不著的婦女同志吧?在《史記·孔子世家》里,提到了孔子之前的衛國之行,孔子「居衛月余,靈公與夫人同車,宦者雍渠參乘出,使孔子為次乘,招搖市過之。孔子曰:『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於是丑之,去衛。」我來大致翻譯一下這段話,當代全國教育勞模孔老先生受衛國國君的邀請,來到了衛國參觀學習休養,但在這期間,孔老先生突然發現自己被涮了,人家根本是拿他的身份來炫耀自己抬高自己而已,並不是真正支持他來這教化衛國民眾的,尤其是那個衛靈公的老婆,為了抬高自己的身望,公開炫耀,貶低了孔子,孔老先生那個郁悶啊,你衛靈公到底是喜歡德才多些,還是喜歡女色多些?在你心裡我和你老婆哪個重要?乾醋自己吃完,依然沒人鳥他,孔子怒了,說:「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丟!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GO,GO,GO!」收拾行李就離開了衛國,離開之後,心情平復了,想起衛國公老婆那種仗著得寵,驕橫跋扈亂政擾民的爛事兒,就發了感慨:「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你看,知道了這些歷史背景和人生經歷,孔子這話就很好理解了。我們知道,他罵的人是那種「被養」的女人和小人,女子還好說,可想想什麼人才能養小人?君主啊!再看看孔子的衛國之行,一切都明白了,他這話斷不是發神經突然開罵起包括自己老媽在內的所有女人,而是有一個特指的對象,這個對象,就是衛靈公那位老婆南子,就是那些「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的宮廷女權,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這後一句話怎麼解釋呢?就是說你作為一個君主,對那些後宮的女人和沒什麼本事的拍馬小人太親近了,她們就會得意忘形,忘了自己的身份,開始用你的權力胡做非為,而你疏遠她們吧,她們又要埋怨,總之是非常麻煩。此前沒見過什麼宮廷里女人之間的斗爭的孔子說出這話是可以理解的,他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孔子之前,妲己誤國,烽火戲諸侯,這些事例還少嗎?孔子之後,宦官小人當道,皇後外戚亂政的橋段更是屢屢上演,不可枚數。所以我們的女性同胞們,你們要清楚,孔子當時沒發神經把你們全天下的女人不分青紅皂白地亂罵一通,別再憋屈他老人家了~~
最後一個問題,那麼是誰誤傳了這句話,讓我們可愛的女性同胞被壓迫了幾千年之久呢?俗話說冤有頭,債有主,如月影要幫孔老夫子平反,自然也要再幫你們找到一個真正的罪魁禍首,讓你們發泄出那幾千年積下的怨恨(怎麼說著說著象鬼片了-_-!),好了,拉回正題,西漢的時候有一位所謂的「大儒」董仲舒,此人大力主張「夫為妻綱」,就是這個傢伙,借孔子的一句話斷章取義,給廣大的中華婦女頭上戴上了千年的枷鎖。看看這傢伙在《基義》一書里提出的「三綱」:「君臣父子夫妻之義,皆與諸陰陽之道。君為陽,臣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王道之三綱,可求於天。」他這東西就是一為討好歷任統治者的馬屁之作。「君為臣綱」,為歷代皇帝所接受,漸漸形成了封建統治的一套准則,而「夫為妻綱」,則為歷代男人所推崇。這「綱」是什麼意思?君為臣綱,則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知道這個「綱」的厲害了吧?你想想,各位苦命的女子沒嫁人前都一可人的窈窕淑女,本來身份平等,嫁了人,就得時刻提心吊膽地按著老公的這個「綱」過日子,這三綱五常,束縛了中國多少年,害了多少代人啊!
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
原句: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
歪曲程度:6
反面影響:9
5、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莊子·養生主》
這句話是莊子說的,八卦一下,莊子此人,實在是如月影非常喜歡的一個人物,他的思想和性情,都非常十分很特別對我胃口,什麼大家不愛聽這些?那算了,本來想抖點猛料讓大家深入了解一下我這個好同志的……好了好了別扔雞蛋,我說正事還不行嗎?好,先來看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這句話我們在什麼地方見得最多呢?第一,是圖書館,第二,是全國各個小學的後牆上,按照現在人們的普遍理解,這句話實在是學習勵志類的不二明言警句,生也有涯,知也無涯,多崇高的目標啊,這比什麼孔老夫子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都來得有氣勢多了,古往今來,不知道多少學子在這句話的激勵下鑿壁偷光聞雞起舞奮發圖強追求上進讀那些永遠也讀不完的書,動力啊,偶像啊,莊子七老八十還能說出這么振奮人心的話,咱年輕的小輩正當青春,怎麼能輸給他老人家?不狠狠地讀書怎麼對得起他老人家?
但真相說出來,往往會讓人哭笑不得,莊子的這句話其實是這樣說的,「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我莊子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我面對的知識是無限的,要我以本來有限的生命,去追求那種永遠看不到邊的盡頭,你當我是SB嗎?這樣會搞死自己的捏~~莊子是一個追崇順其自然,清凈無為的灑脫人物,他認為人吃個飯,飽了就行,沒什麼必要追求奢華,穿個衣,別凍著就行,實在不需與什麼人攀比。同樣,學問也是如此,學夠了就行,學以致用,學問學來就是為了用,你一個人再牛B,還能全部用到這世間所有的學問?既然不能用到,那你老學老學把自己整個生命都拿來學這是幹啥呢?時間都被你拿來學習了,還怎麼有時間把學到的東西拿來用呢?這不就跟吃飯是為了炫耀穿衣是為了攀比的人一樣,完全本末倒置了嗎?所以他老人家就在《養生主》一書中給後世陷入這個怪圈的書獃子們提了個醒,你們這樣苦學盲學亂學通學,對身體不好滴,會搞死自己滴~~
當然,莊子的這句被人誤解的話,其實並沒有以上那些例子引起的反面作用那麼大,讀書是必須的,掌握一定的知識也是必須的,但咱們要記得自己把握好,有個度。你就算用半輩子武裝得自己學富五車,卻發現很多知識你根本用不上,這不浪費了么?莊子從來都不認為一個人能比自然更大,這是他所有的話中唯一的主題思想,實際上,就算我們拿現在的世界觀來衡量一部《莊子》,仍能發現他的學說里,有許多是符合辨證唯物主義思想的。可嘆的是,就是這么一位崇尚自然的思想家,他一句勸解讀書人適可而止循序漸進的話卻被一些叫嚷著「人定勝天」的人當成了激勵年輕人拚命讀書的名言來供著,科舉改成了高考,八股改成了應試教育,於是大學生一年比一年多,可素質卻一年比一年低下,最後整黃了吧?你看現在大學文憑都和廢紙沒什麼兩樣了,這幫人還不醒悟,還是繼續讀,讀完大學讀碩士,讀完碩士讀博士,讀完博士讀博士後……讀完出來一看,嘿,好象我已經老了捏,很多知識也用不著捏,這不自己跟自己過不去么?最後再說一句私人的牢騷話,最近我去圖書館,總看見一幫老頭老太太天天在那侯著,一見有啥免費的學習班就往裡鑽,也根本不管別人老師是教著什麼,各位老爺爺老奶奶們,聽我這個後輩說句話,您們這不瞎搗蛋么?趕時髦啊?擺個性哪?想讓我們稱贊下您啊?還是真打算活到老學到老啊?自個兒細細思量一下有什麼意義么?能不能騰些地方給些真正需要的人進去?M的連「量子力學基礎淺談」都有街道的老大媽在里邊占著位置,我真是無語了……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原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
歪曲程度:8
反面影響:3
6、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莊子·大宗師》
說點輕松點的吧。
沿著偉大的思想家莊老爺子的足跡,我們再來看看另外一條咱們耳熟能詳的名句:「相濡以沫」。
說起這句話,其實大有來頭,我想大家都聽過現在流行的一個詞吧?江湖,這個「江湖」是從哪兒出來的呢?很多人以為最初是古龍小說里的一句「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其實不然,江湖這個詞最早的出處,便是在莊子說「相濡以沫」的這句話中。在《大宗師》篇中,莊子給我們講了這么一個小故事:「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他說的是有一天,一眼泉水幹了,兩條小魚被困在了一個小水窪,為了生存下去,它們彼此從嘴中吐出泡泡,用自己的濕氣來濕潤對方的身體,互相扶持,互相依賴。但,與其在死亡邊緣才這樣互相扶持,還不如大家找到一條水路,開開心心地回到廣闊的江河湖海,回到各自的天地,彼此相忘,自由自在。
我們口口聲聲說的「江湖」就是這么來的,沒想到吧?做下小廣告哈,歡迎觀看點評在下拙作:小說《書江湖》,不是什麼特別牛B的書,主角比佐羅牛B一點而已,現正聯系出版或許不日上市,先搜索來看一下也可以~~
恩,恩,回來,相濡以沫,多美的情景,雖然這並不是愛情最理想的狀態。當年街道居委會的老大媽就算再沒文化,這句話肯定是會說的,在我們的父輩那個婚姻靠組織介紹的年代,這句話支撐了多少性格各異,卻本沒有多少感情基礎的夫妻一直走到了今天,相濡以沫,多好的一個榜樣啊,只是當年沒曾想,只是當年不知道,既然需要相濡以沫才能支撐,為什麼卻不幹脆灑脫地放手,把自己,也把對方放開去找各自的幸福,去找各自的江湖呢?
相濡以沫,這句話的全部意思,又有多少人知道呢?
我有個大學的同學,是個陝西的女孩子,她在上學時找了個陝西的男朋友,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給了他,當然包括了身體,可是那個懶惰的男朋友對她很不好,常打她罵她象傭人一樣地指使她,卻又根本離不開她,我們驚奇的是,她竟然一直默默忍受了下來,一忍就是四年,我們忍不住問她,你們過得這么辛苦這么難受,為什麼還要在一起呢?她卻這樣回答:「嫁雞隨雞,嫁狗隨狗,雖然在一起不是很快樂,但這不就是相濡以沫嗎?」
我無言,這能算是相濡以沫嗎?為什麼明明外邊有更大的江湖,更寬廣的天地,為什麼明明知道知道自己有更好的未來,卻要把雙方都綁在一起,不開心地繼續過下去呢?我們都身處一個傳統思維占據非常強勢地位的社會,一句相濡以沫,不知道讓多少愛情做了這種傳統思維的犧牲品。其實想一想,如果自己都不開心,別人的稱贊又能怎麼樣?如果自己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天地,別人的指責又能怎麼樣?唉,說大了,有點沒邊沒際,父母也教育過我勸合不勸分的道理,這話題也到此為止吧,勸合不勸分,相濡以沫啊,原來我也不能免俗。
只是嘆息一聲,我們都沒曾想到,除了一句相濡以沫,原來後邊,還可以相忘於江湖。
相濡以沫
原句: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歪曲程度:--
反面影響:--
7: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原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道德經》
要說起這句話,大半的憤青都會告訴你,這話的意思是說:「天地殘暴不仁,把萬物都當成低賤的豬狗來看待,而那些高高在上的所謂聖人們也沒兩樣,還不是把我們老百姓也當成豬狗不如的東西!」標準的無政府主義宣言,標準的對社會不滿。這句話在各種憤青的文章中,在當前下三流的網路YY小說里那是隨處可見,主角通常是弱小無助,飽受壓迫和不公,於是有一天突然醒悟,大喊一聲「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立時或悟道飛升,或肉身成佛,或從一個人人可以欺負的小癟三變成一方霸主,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基本上,這些孩子的思維都可以總結為一種抑鬱太久的被壓迫感大爆發,就好象連老天都欠了他們個十萬八萬似的。可是呢?另一方面這幫無政府主義的傢伙又沒膽子喊出什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之類更牛B的話,更不敢扯出個大旗子大叫「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最後,只好喊一喊這句「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以表達一種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憋屈。說實話,其實我挺同情這些人的,無政府主義沒什麼了不起,一個人在學生時代沒有經歷過無政府主義的階段,基本上可以被認為沒有青春,我也經歷過那種思想特別沖動覺得這世界上誰都跟自己過不去的時代,不同的是現在我知道了怨天尤人一點用都沒有,社會是不公平,社會就是這么吊不公平,如果你覺得社會不公平,你只有自己努力去改變這一切。
但就算我非常理解他們的青春年少,我還是有必要得跟這些後輩們說一句,你們這句話,其實恰好用錯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這根本不是你們從字面上理解的,說天地殘暴不仁,把世間萬物都看成豬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豬狗,也根本不是你們想的那樣說所謂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把百姓看得低微卑賤。其實這句話的真正意思是說,天地不情感用事,對萬物一視同仁,聖人不情感用事,對百姓一視同仁。你們推崇的這句話,它的原意中根本沒有你們所需要的壓迫與歧視,卻恰恰相反,它說的是一個公平的道理,我們所有的人,所有的眾生在天地的眼中,都是平等的,為什麼現在你啃著乾麵包,別人卻吃著海鮮大餐?孩子,在大叫不公平之前,為什麼你不想想你是否和他流過一樣的汗水?如果想不通,也行,那就別想了,為什麼你不嘗試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稍微扭轉一下這樣的「不公」?只是大叫著不公平大叫著沒天理大叫著等著天上掉個餡餅下來補償你的委屈你的遺憾你正損失著的一去不復返的青春年華,有用嗎?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⑺ 求:形容或影射天下大亂的古文古詩
陸游 《示兒》
文天祥 《過零丁洋》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辛棄疾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