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代表濕
1. 古文翻譯一個句子 江南卑濕 丈夫早夭
」江南卑濕,丈夫早夭」中的」 丈夫」的意思是:男子,和今義比詞義是擴大的。
原文: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郢之後徙壽春,亦一都會也。而合肥受南北潮,皮革、鮑、木輸會也。與閩中、干越雜俗,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
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譯文: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一帶是南楚地區。這里風俗與西楚地區大體相似。楚失郢都後,遷都壽春,壽春也是一個都市。而合肥縣南有長江,北有淮河,是皮革、鮑魚、木材匯聚之地。因與閩中、於越習俗混雜,所以南楚居民善於辭令,說話乖巧,少有信用。
江南地方地勢低下,氣候潮濕,男子壽命不長。竹木很多。豫章出產黃金,長沙出產鉛、錫。但礦產蘊藏量極為有限,開采所得不足以抵償支出費用。九疑山、蒼梧以南至儋耳,與江南風俗大體相同,其中混雜著許多楊越風俗。番禺也是當地的一個都市,是珠璣、犀角、玳瑁、水果、葛布之類的集中地。
出處:《貨殖列傳》——西漢·司馬遷

(1)文言文代表濕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西漢初年中國第一次全方位應用道家理論治國,產生了大漢第一盛世――文景之治,《貨殖列傳》中關於道家的「低流之水」的市場機制,其有關理論和實踐情況主要記述在《淮南子》、《史記》、《漢書》等道家諸書與史書中。
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第一篇就講述了市場自我調節的例子:東南西北方的物產各不一樣,北有氂牛,西有畜牧,東有漁鹽,南有木材,那麼這些東西都是人民的生活必需品,北方也要用木材,南方也要用皮毛,那怎麼辦呢?
司馬遷說:「這難道還需要官府發布政令,征發百姓限期會集嗎?人們能各憑其能,各竭其力,各滿其欲。所以,賤貨能貴賣,貴物能賤買。人們各經其業,各從其事,就像水往低處流那樣,日夜無休,不招自來買賣,不求自出交易。這符合大道,也是自然調節的證明。」
2. 只要文言文翻譯,盡量全
陶公性儉厲
本文選自記載漢到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世說新語—政版事第三》,權編者是劉義慶(403-444),他是南朝·宋著名的文學家。
原文
陶公性檢厲,勤於事。作荊州時,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咸不解其意。後正會,值積雪始晴,聽事前除雪後猶濕,於是悉用木屑覆之,都無所妨。
官用竹,皆令錄厚頭,積之如山。後桓宣武伐蜀,裝船,悉以作釘。
又雲,嘗發所在竹篙,有一官長連根取之,仍當足。乃超兩階用之。
譯文
陶侃性情儉省而嚴厲,對政事十分勤勉。他任荊州刺史時,命令監造船隻的官員把鋸木屑全部收集起來,不論多少。大家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後來正月初一大會僚屬,恰好遇到久雪初晴,大堂前的台階除雪後還很濕。這時陶公就讓人用木屑覆蓋在上面,人們出入一點都不受到妨礙。
官府用的毛竹,陶侃總是命令把截下的根部收集起來,(以至於)堆積得像山一樣。後來桓溫伐蜀,把戰船組裝起來的時候,都用這些竹頭作釘。
又傳說,陶侃曾征調當地竹篙,有一位官員把竹子連根取用,用竹根代替竹篙的鐵箍,陶侃就把他提升兩級加以重用。
3. 現代文中濕透在古文中是什麼意思
走,文言文中的意思是跑,現代漢語中的意思是行走。例如:1、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守株待兔》)文言文2、我們到公園里走一走。現代文。
4. 濕透的樣子在文言文中怎麼說
忽暴雨,上下淋濕
5. 古文中"干"有哪些意思
gàn
①<名>盾牌抄。《過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②<動>捍衛。《賣柑者言》:「今夫佩虎符,坐皋比者,洸洸乎干城之具也。」
③<動>冒犯;沖犯。《商君書·業分》:「民不敢犯法以干法官也。」
④<動>直沖。《兵行車》:「哭聲直上干雲霄。」《雁盪山》:「自嶺外望之,都無所見,至谷中則森然干霄。」
⑤<動>追求;求取。《中山狼傳》:「時墨者東郭先生將北適中山以干仕。」
⑥<動>干預;牽涉。《智取生辰綱》:「我們自湊錢買酒吃,干你甚事?。」
⑦<名>水邊;河岸。《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
⑧<名>山澗。《詩經·斯干》:「秩秩斯干,幽幽南山。」(秩:水清的樣子)
⑨<名>天下。見「干支」
⑩<形>沒有水分或含水分很少的。與「濕」相對。《賣柑者言》:「視其中,則干若敗絮干。」⒒<形>空虛。「外強中干」
gàn
①<名>樹干。《淮南子·主術》:「枝不得大於干。」
②<名>指事物的主體或重要部分。《國語·晉語》:「愛親明賢,政之干也。」
③<名>才能;才幹。《三國志·諸葛亮》:「理民之干,優於將略。」
④<動>辦理;主治。《水滸傳》:「明日幹了這事,更是這里安身不得了。」
⑤<名>事情;事務。《水滸傳》:「學生來時,說道先生今日有干,權放一日假。」
6. 濕頭發文言文怎麼說
只需要將現代漢語雙音節詞「頭發」改成文言文單音節詞「發」就行了:濕發。
7. 用文言文形容被雨淋濕身的詞句
被雨淋濕身
雨濕身
《網路文言文翻譯》
8. 怎麼用文言文的形式說下太大的雨,全身都弄濕了
下大雨之,一身皆沾
9. 小鳥翅膀被雨打濕的文言文怎麼說
就是鳥的翅膀被雨打濕了,這個沒有什麼,我有我的說法的,不知什麼東西都可以用文言文細絨的
10. 鄭人逃暑文言文翻譯
譯文:
鄭國有個人在一棵獨立的樹下乘涼,太陽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也隨著樹的影子挪動自己的卧席。
到了黃昏,他又把卧席放到大樹底下。月亮在空中移動,樹的影子也在地上移動,他又隨著樹影挪動自己的卧席,而苦於露水沾濕了全身。
樹影越移越遠了,他的身上也越沾越濕。(這個方法)在白天使用很巧妙,但晚上用就相當笨拙了。
原文:
鄭人有逃暑於孤林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以從陰。及至暮,反席於樹下。及月流影移,復徙衽以從陰,而患露之濡於身。
其陰逾去,而其身逾濕,是巧於用晝而拙於用夕矣。——《太平御覽·人事部》

(10)文言文代表濕擴展閱讀:
鄭人逃暑這則寓言告訴我們,外界條件是不斷變化的,我們要隨著事態的發展去解決問題所在,而不能只用老眼光。
老辦法去看待並解決新的問題,不然就會碰壁;客觀世界在不斷運動、發展、變化,我們也一定要認識並適應這種發展變化,不能墨守成規,要懂得融會貫通。
鄭人用避暑的辦法去對待夜間的露水,當然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用狹隘的經驗去對待變化著的事物,必然會受到客觀規律的懲罰。
出處介紹:
《太平御覽》是宋代著名的類書,為北宋李昉、李穆、徐鉉等學者奉敕編纂,始於太平興國二年(977)三月,成書於太平興國八年(983)十月。
《太平御覽》采以群書類集之,凡分五十五部五百五十門而編為千卷,所以初名為《太平總類》;書成之後,宋太宗日覽三卷,一歲而讀周,所以又更名為《太平御覽》。
全書以天、地、人、事、物為序,分成五十五部,可謂包羅古今萬象。書中共引用古書一千多種,保存了大量宋以前的文獻資料,但其中十之七八已經亡佚,更使本書顯得彌足珍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