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鍾離意文言文翻譯

鍾離意文言文翻譯

發布時間: 2020-12-05 02:43:25

Ⅰ 後漢書 鍾離意傳中願陛下垂聖德揆萬機,詔有司,慎人命,緩刑罰的翻譯

翻譯如下:希望陛下您能夠實行聖德的政策,下令給司法部門,讓他們慎用刑法內,來順應容時節,調和陰陽,緩解與官員、老百姓之間的矛盾。
這句話出自《後漢書·鍾離意傳》。說話的背景是皇帝性情狹窄苛刻,喜歡用探子來窺探官員的隱隱私,很多大臣遭受了刑罰,在這個背景之下鍾離意上書皇上,要讓他慎用刑法,來緩解與官員之間的矛盾。

Ⅱ 《後漢書·鍾離宋寒列傳》翻譯

宋均,字叔庠,南陽安眾這個地方的人。他憑借父親的官職被任命為郎官,正好15歲,喜好儒家經典,每當到了休假的日子,他就跟從博學之人學習經傳。他通曉《詩經》、《禮》,擅長論辯、質疑。到了20多歲的時候,被調任辰陽做長官。那裡的風俗是很少有求學的人卻相信巫術和鬼神,宋均為百姓建立了學校,禁止、杜絕一切過分、不合理的祭祀,百姓們對這件事都平靜地接受了。後來宋均升任上蔡令,當時朝廷禁止百姓喪葬時不得多加浪費,宋均說:「喪葬逾越禮制,犯的是小錯。現在有的百姓不懂得禮儀,還沒有教化好,就立刻因為超過禮制而懲罰他們,這並不是施政的首要做法。」 他最終不肯實施這個政策。升任九江太守,那裡有很多凶暴的老虎,屢次成為百姓的禍患,官府常常徵集、設立捕獸的柵欄、陷阱卻仍然有很多人被傷害。宋均說:「虎豹在山上,龜和鱷魚在水裡,它們各自有生活的處所。況且江淮之地有猛獸,就如同北方有雞、豬一樣。現在成為百姓的禍患,罪過在於殘忍的官吏,而不辭辛勞地張網捕撈,不是顧憐(百姓)的根本做法。一定要斥退姦邪、貪婪的人,考慮提拔忠誠、善良的人,可以全部去掉柵欄、陷阱,免除賦稅。」這件事過了以後有傳言說老虎都相互結伴向東邊渡過長江了。中元元年,有很多蝗蟲(鬧蝗災),它們一起飛到九江的邊界,就向東西兩個方向散去,由於這件事宋均的名聲被遠近的人們稱頌。浚遒縣有唐、後兩座山,百姓共同祭祀它,所有的巫神都要娶百姓的女兒為妻,每年都要更換,百姓於是就不敢進行嫁娶之事,前後幾任太守都不敢禁止。宋均下達命令說:「從現在開始,給山神娶的妻子都要從從事巫術的人家中選娶,千萬不要打擾百姓。」於是,這種事就再也沒有了。永平元年,宋均升任東海相,在任5年,因為犯法而被免官。但東海的官吏和百姓都感念他的恩惠、教化,為他寫了些歌謠,到朝廷請求他回來做官的有數千人。顯宗認為他賢能,永平7年,徵召他做了尚書令。每當在朝廷上辯論的時候,他的話大多能符合皇上的心意。宋均曾經刪減一些有疑問的事(不向上匯報),皇帝認為他有私邪之心,十分生氣。各位尚書都很害怕,個個磕頭告罪。宋均看著他們態度嚴肅地說:「忠臣堅持道義,沒有二心。如果畏懼皇上的威勢失去公正,我即使是死了,也不會改變志向。」皇帝喜歡他不屈服的性格,升任他做司隸校尉。過了幾個月,又出任河內太守,很多政策和教化得以推行。宋均曾經卧病在床,百姓和年長的人都為他祈禱,早晚問候他的,生活起居,他被百姓愛戴到這個地步。宋均用生病作借口向皇帝請求辭官,皇帝派貼身侍從前去慰問,於是留在職位上養病。司徒這個官位空缺了,皇帝認為宋均有才能任命他做宰相,宋均哭著向皇帝推辭。宋均性格寬厚、溫和,不喜歡法令、條文,常認為那些嚴酷而明察秋毫的人,自己或許能廉潔守法,但對待百姓機巧姦猾、嚴酷刻薄,百姓常被他所侵害,百姓的災難、流亡都是由這個原因而產生的。等到他作了尚書,常想要向皇帝叩頭爭諫此事,因為當時的環境嚴酷,所以不敢陳奏。皇帝後來聽說了他的話,感到追悔和悲傷。建初元年,宋均死於家. 是這個嗎?(巴達獸的小號)

Ⅲ 鍾離意字子阿翻譯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也。少為郡督郵。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者,府下記案考之。意封還記,入言於太守曰:「《春秋》先內後外,《詩》雲『刑於寡妻,以御於家邦』,明政化之本,由近及遠。今宜先清府內,且闊略遠縣細微之愆。」太守甚賢之,遂任以縣事。建武十四年,會稽大疫,死者萬數,意獨身自隱親①,經給醫葯,所部多蒙全濟。
舉孝廉,再遷,辟大司徒侯霸府。詔部送徒詣河內②,時冬寒,徒病不能行。路過弘農,意輒移屬縣使作徒衣,縣不得已與之,而上書言狀,意亦具以聞。光武得奏,以〔視〕霸③,曰:「君所使掾何乃仁於用心?誠良吏也!」意遂於道解徒桎梏,恣所欲過,與剋期俱至,無或違者。
後除瑕丘令。吏有檀建者,盜竊縣內,意屏人間狀,建叩頭服罪,不忍加刑,遣令長休。建父聞之,為建設酒,謂曰:「吾聞無道之君以刀殘人,有道之君以義行誅。子罪,命也。」遂令建進葯而死。二十五年,遷堂邑令。防廣為父報仇,系獄,其母病死,廣哭泣不食。意憐傷之,乃聽廣歸家,使得殯斂。丞掾皆爭,意曰:「罪自我歸,義不累下。」遂遣之。廣斂母訖,果還入獄。意密以狀聞,廣竟得以減死論。
顯宗即位,征為尚書。時交趾④太守張恢,坐臧千金,征還伏法,以資物簿入大司農,詔班賜群臣。意得珠璣,悉以委地而不拜賜。帝怪而問其故。對曰:「臣聞孔子忍渴於盜泉之水。此臧穢之寶,誠不取拜。」帝嗟嘆日:「清乎尚書之言!」乃更以庫錢三十萬賜意。轉為尚書僕射。

文言文譯文: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年青時做過郡府督郵。當時他管轄的縣里有個亭長受人酒禮,府吏將這情況登記在文符上(以備)審察。鍾離意封還簿冊後,進郡府對太守說:「《春秋》主張先內後外,《詩經》說『對嫡妻(自己要)作為祟禮法的典範,以影響對於家邦的治理。』明了治政教化的根本,(則能)由近及遠。現今應當先清理府內,暫且寬緩巡行(稽查)遠縣細微的過失。」太守認為他很能幹:,就委任他管縣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會稽瘟疫大爆發,病死的人以萬計數,鍾離意隻身(赴疫區)親自撫恤(難民),供給醫葯,他所管轄地區大都蒙受救濟。
鍾離意被舉薦為孝廉,再次升遷,應召到大司徒侯霸公府供職。他奉詔指揮解送囚徒到河內,時值冬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過弘農縣時,鍾離意便傳下文書讓縣里替囚徒製做衣服,縣里不得已給囚徒製作了衣服,但上書朝廷奏明此事。鍾離意也將全部情況上報,讓皇帝了解(實情)。光武帝見到奏章後,將奏章給侯霸看,並說:「你任用的屬下怎麼如此盡心仁義呢?這個人的確是良吏。」鍾離意又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鎖,任憑他們到想探訪的地方去,(但與囚徒約定)在規定的日期都要到達(目的地),(結果)沒有人違約。
後來,鍾離意被授職作瑕丘縣令。縣吏中有個叫檀建的,偷竊縣衙里的東西,鍾離意屏退左右悄悄地詢問,檀建叩頭服罪,鍾離意不忍心施以刑罰,便遣送他回家,令他長期賦閑。檀建的父親了解(真相後),為檀建安排了酒席,對他說:「我聽說無道之君用刀殺人,有道之君用義殺人。你的罪過當以命抵。」於是令檀建服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鍾離意調任堂邑縣令。縣民防廣為父報仇,吃了官司。他的母親病亡,防廣哭泣不食。鍾離意哀憐他,於是(打算)任憑防廣歸家,使他能為母親辦喪事。屬下都規諫鍾離意(認為不宜這樣處理),鍾離意說:「罪人是由我釋放的,(此舉合宜道義)不會連累你們。」於是就把防廣放走了。防廣安葬母親後,果然回來坐牢。鍾離意暗中將此事上報,使上司知道此事,防廣最終被免除死罪。
顯宗即位,鍾離意被征拜為尚書。這時交趾太守張恢,因貪贓千金,被追究押回京師伏法。(貪賄的)錢物等記錄在案,(一並)沒收,交予大司農。朝廷下詔將這些財物分賜給群臣。鍾離意得到珠寶,將(珠寶)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接受賞賜。顯宗很奇怪,便問他這樣做的原因,鍾離意回答說:「我聽說孔子忍耐著乾渴,也不飲盜泉的水。這些貪贓受賄得到的寶物,(我)確實不敢接受。」顯宗感嘆道:「尚書的話真清正啊!」於是改變作法,賜給鍾離意庫錢三十萬。又將他提升為尚書卜射。

不好意思,我全部都貼上了,見諒

Ⅳ 文言文《後漢書.鍾離意轉》翻譯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年青時做過郡府督郵.當時他管轄的縣里有個亭長受人酒禮,府吏將這情況登記在文符上(以備)審察.鍾離意封還簿冊後,進郡府對太守說:"《春秋》主張先內後外,《詩經》說'對嫡妻(自己要)作為祟禮法的典範,以影響對於家邦的治理.'明了治政教化的根本,(則能)由近及遠.現今應當先清理府內,暫且寬緩巡行(稽查)遠縣細微的過失."太守認為他很能幹:,就委任他管縣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會稽瘟疫大爆發,病死的人以萬計數,鍾離意隻身(赴疫區)親自撫恤(難民),供給醫葯,他所管轄地區大都蒙受救濟.
鍾離意被舉薦為孝廉,再次升遷,應召到大司徒侯霸公府供職.他奉詔指揮解送囚徒到河內,時值冬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過弘農縣時,鍾離意便傳下文書讓縣里替囚徒製做衣服,縣里不得已給囚徒製作了衣服,但上書朝廷奏明此事.鍾離意也將全部情況上報,讓皇帝了解(實情).光武帝見到奏章後,將奏章給侯霸看,並說:"你任用的屬下怎麼如此盡心仁義呢 這個人的確是良吏."鍾離意又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鎖,任憑他們到想探訪的地方去,(但與囚徒約定)在規定的日期都要到達(目的地),(結果)沒有人違約.
後來,鍾離意被授職作瑕丘縣令.縣吏中有個叫檀建的,偷竊縣衙里的東西,鍾離意屏退左右悄悄地詢問,檀建叩頭服罪,鍾離意不忍心施以刑罰,便遣送他回家,令他長期賦閑.檀建的父親了解(真相後),為檀建安排了酒席,對他說:"我聽說無道之君用刀殺人,有道之君用義殺人.你的罪過當以命抵."於是令檀建服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鍾離意調任堂邑縣令.縣民防廣為父報仇,吃了官司.他的母親病亡,防廣哭泣不食.鍾離意哀憐他,於是(打算)任憑防廣歸家,使他能為母親辦喪事.屬下都規諫鍾離意(認為不宜這樣處理),鍾離意說:"罪人是由我釋放的,(此舉合宜道義)不會連累你們."於是就把防廣放走了.防廣安葬母親後,果然回來坐牢.鍾離意暗中將此事上報,使上司知道此事,防廣最終被免除死罪.
顯宗即位,鍾離意被征拜為尚書.這時交趾太守張恢,因貪贓千金,被追究押回京師伏法.(貪賄的)錢物等記錄在案,(一並)沒收,交予大司農.朝廷下詔將這些財物分賜給群臣.鍾離意得到珠寶,將(珠寶)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接受賞賜.顯宗很奇怪,便問他這樣做的原因,鍾離意回答說:"我聽說孔子忍耐著乾渴,也不飲盜泉的水.這些貪贓受賄得到的寶物,(我)確實不敢接受."顯宗感嘆道:"尚書的話真清正啊!"於是改變作法,賜給鍾離意庫錢三十萬.又將他提升為尚書卜射.

Ⅳ 翻譯一下這個文言文

周書王士良傳

【原文】

王士良,字君明,其先太原晉陽人也。後因晉亂,避地涼州。魏太武平沮渠氏,曾祖景仁歸魏,為敦煌鎮將。祖公禮,平城鎮司馬,因家於代。父延,蘭陵郡守。士良少修謹,不妄交遊。魏建明初,爾朱仲遠啟為府參軍事。歷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封石門縣男。後與紇豆陵步藩交戰,軍敗,為步藩所擒,遂居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其才,擢授右丞,妻以孫女。士良既為姻好,便得盡言,遂曉以禍福,伊利等並即歸附。朝廷嘉之,進爵晉陽縣子,尋進爵琅邪縣侯,授太中大夫、右將軍,出為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徙鄴之後,置京畿府,專典兵馬。時齊文襄為大都督,以士良為司馬,領外兵參軍。尋遷長史,加安西將軍,徙封符壘縣侯。齊文宣即位,入為給事黃門侍郎,領中書舍人,仍總知並州兵馬事。俄除驃騎將軍、尚書吏部中。未幾,入為侍中,轉殿中尚書。頃之,復為侍中,除吏部尚書。士良少孤,事繼母梁氏以孝聞。及卒,居喪合禮。文宣尋起令視事,士良屢表陳誠,再三不許,方應命。文宣見其毀瘠,乃許之。因此卧疾歷年,文宣每自臨視。疾愈。孝昭即位,遣三道使搜揚人物。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行郡國,但有一介之善者,無不以聞。及武成帝初,除太子少傅、少師,復除侍中,轉太常卿,尋加開府儀同三司,出為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宇文護聯突厥發北齊,權景宣以兵圍豫州,士良舉城降。授大將軍、小司徒,賜爵廣昌郡公。尋除荊州總管,行荊州刺史。復入為小司徒。俄除鄜州刺史。士良去鄉既久,得臨本鄉,耆老故人猶有存者,遠近咸以為榮。加授上大將軍。以老疾乞骸骨,優詔許之。開皇元年卒,時年八十二。

【譯文】

王士良,字君明,他的祖先是太原郡晉陽縣人。後來因為晉代戰亂,避難到了涼州。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平定沮渠氏,(他的)曾祖王景仁歸附了北魏,擔任了敦煌鎮將。(他的)祖父王公禮,(擔任了)平城鎮司馬,於是在代郡安家。(他的)父親王延,(擔任)蘭陵郡守。王士良少時就處事謹慎,恪守禮法,不隨便(與人)交往。北魏建明初年,(王士良)被爾朱仲遠啟奏擔任府參軍事。(王士良)歷任大行台郎中、諫議大夫,晉封石門縣男爵。後來與紇豆陵步藩交戰,失敗,被步藩捉住,於是移居在河右。行台紇豆陵伊利欽服他的才能,提拔他擔任右丞,(並)把自己的孫女嫁給他。王士良既然(與他)結為姻親關系,便對他知無不言,於是就跟他講明利害關系,伊利等人就一起歸附了(北魏)。朝廷嘉獎他,晉封晉陽縣子爵,不久晉封琅邪縣侯爵,授任太中大夫、右將軍,出京擔任殷州車騎府司馬。東魏遷都鄴城之後,設置京畿府,(任命王士良)專門掌管兵馬。當時齊文襄做大都督,任命王士良擔任司馬,兼任外兵參軍。不久升任長史,加封安西將軍,又轉而晉封符壘縣侯爵。北齊文宣帝(高洋)即位,(王士良)入京擔任給事黃門侍郎,兼任中書舍人,仍然總管並州兵馬事。不久授任驃騎將軍、尚書吏部中。不久之後,入京擔任侍中,轉任殿中尚書。不久,又擔任侍中,授任吏部尚書。王士良少時喪父,侍奉繼母梁氏因孝順聞名。到(繼母)去世時,守孝合乎禮節。文宣帝不久起用他令他視事,王士良屢次上表表達(盡孝)的赤誠之心(拒絕出仕做官),皇帝再三不答應,他才答應詔令。文宣帝看到他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就答應了他(的請求)。(王士良)因此卧病多年,文宣帝常常親自去看望他。(後來慢慢)病癒。孝昭帝(高演)即位,派遣三道使訪求提拔人才。王士良與尚書令趙郡王高睿、太常卿崔昂分別巡視郡國,只要有一個符合要求的人才,無不稟告皇帝。到了武成帝初年,授任太子少傅、少師,又授任侍中,轉任太常卿,不久加封開府儀同三司,出京擔任豫州道行台、豫州刺史。北周保定四年(564),宇文護聯合突厥攻打北齊,權景宣待兵圍困豫州,王士良帶領全城投降。授任大將軍、小司徒,賜廣昌郡公爵。不久授任荊州總管,兼任荊州刺史。又入京擔任小司徒。不久授任鄜州刺史。王士良離開故鄉已經很久,(如今)得以回到原籍,鄉里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老朋友還有在世的,遠近之人都認為(這是)特別榮耀的事。(後來又)加授上大將軍。(後)因年老有病請求辭官回鄉,朝廷特別下達褒美嘉獎的詔書答應(了他的請求)。開皇元年(581)去世,享年82歲。

【注釋】

1、修謹:謂行事或處世謹慎,恪守禮法。《南史·袁泌傳》:「字文洋,清正有干局,容體魁岸,志行修謹。」《明史·陸培傳》:「少負俊才,有文名,行誼修謹,客華亭,嘗卻奔女於室雲。」

2、居喪:猶守孝。處在直系尊親的喪期中。《左傳·襄公三十一年》:「居喪而不哀,在戚而有嘉容,是謂不度。」《禮記·曲禮下》:「居喪未葬,讀喪禮;既葬,讀祭禮;喪復常,讀樂章。」唐韓愈《馬府君行狀》:「女子二人,在室,雖皆幼,侍疾居喪如成人。」《紅樓夢》第64回:「賈珍、賈蓉此時為理法所拘,不免在靈旁藉草枕苫,恨苦居喪。」巴金《秋》一:「姑母因五叔在居喪期中將喜兒收房……心中有些不滿。」

3、視事:就職治事。多指政事言。《左傳·襄公二十五年》:「饗諸北郭,崔子稱疾,不視事。」唐元稹《贈太保嚴公行狀》:「疾告久之,有司上言:百日不視事,當絕俸。」清蒲松齡《聊齋志異·錦瑟》:「生喜得所。黎明,早起視事,錄鬼籍。」何其芳《街》:「新校長和著其他的人一塊兒到學校里視事。」

4、陳誠:表達出一片赤誠之心。漢董仲舒《詣丞相公孫弘記室書》:「近而不言為諂,遠而不言為怨。故輒披心陳誠,仲舒叩頭死罪死罪。」漢王逸《九思·守志》:「伊我後兮不聰,焉陳誠兮效忠。」三國魏嵇康《卜疑》:「先生曰:『吾寧發憤陳誠,讜言帝庭,不屈王公乎?』」

5、毀瘠:也作「毀眥」「毀胔」。因居喪過哀而極度瘦弱。《荀子·禮論》:「故量食而食之,量要而帶之,相高以毀瘠,是奸人之道也,非禮義之文也,非孝子之情也,將以有為者也。」《後漢書·東海恭王彊傳》:「(孝王臻)及弟蒸鄉侯並有篤行,母卒,皆吐血毀眥。」《後漢書·彭城靖王恭傳》:「(劉和)性至孝,太夫人薨,行喪陵次,毀胔過禮。」宋蘇軾《司馬溫公行狀》:「執喪累年,毀瘠如禮。」《明史·張棟傳》:「母卒,年已六十,毀瘠廬墓,竟卒於墓所。」

6、卧疾:卧病。南朝宋謝靈運《齋中讀書》詩:「卧疾豐暇豫,翰墨時間作。」《北史·李暉傳》:「嘗卧疾期年,文帝憂之,賜錢一千萬,供其葯石之費。」前蜀韋庄《卧重疾有題》詩:「與君同卧疾,獨我漸彌留。」宋洪邁《夷堅丙志·錢大夫妻》:「其後卧疾,有發語於冥暗中,自言為亡妾某人,具道欲殺陳之意。」

7、臨視:親臨省視。指尊貴者看望地位卑下者。《漢書·蕭何傳》:「上親自臨視病。」晉干寶《搜神記》卷十一:「客曰:『此兒頭不爛,願王自往臨視之,是必爛也。』」唐韓愈《順宗實錄一》:「德宗憂戚,形於顏色,數自臨視。」五代王定保《唐摭言·爭解元》:「行鄉飲之禮,常率賓佐臨視,拳拳然有喜色。」宋洪邁《夷堅丙志·常熟圬者》:「吳人之俗,每覆瓦時,雖盛暑,亦遣子弟親登其上臨視,蓋懼此也。」《清史稿·高宗紀三》:「乙酉,上奉皇太後臨視織造機房。」

8、搜揚:也作「搜敭」。訪求舉拔。三國魏曹植《文帝誄》:「思良股肱,嘉昔伊呂,搜揚側陋,舉。」《舊唐書·薛登傳》:「或明制才出,試遣搜敭,驅馳府寺之門,出入王公之第。」宋曾鞏《正長各舉屬官詔》:「非獨搜揚幽滯,庶幾為官得人。」清吳偉業《送宛陵施愚山提學山東》詩之一:「兵火獨搜揚,重見鍾離意。」

9、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

(1)老年人。《禮記·王制》:「養耆老以致孝,恤孤獨以逮不足。」《漢書·朱博傳》:「門下掾贛遂耆老大儒,教授數百人,拜起舒遲。」唐王翰《飲馬長城窟行》:「問之耆老何代人?雲是秦王築城卒。」《新唐書·儒學傳下·褚無量》:「(無量)以耆老,隨仗聽徐行,又為設腰輿,許乘入殿中。」

(2)年老。《漢書·宣帝紀》:「朕惟耆老之人,發齒墮落,血氣衰微,亦亡暴虐之心。」宋葉適《宋杜君墓誌銘》:「如君之安於一丘,而能自信獨樂,耆老不倦,以盡其死,是可賢也。」

(3)老成人。《禮記·檀弓上》:「魯哀公孔子曰:『天不遺耆老,莫相予位焉。』」陳澔集說:「言天不留此老成,而無有佐我之位者。」

(4)特指致仕卿大夫。《禮記·王制》:「耆老皆朝於庠。」鄭玄註:「耆老,鄉中致仕之卿大夫也。」

(5)指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紳。《水滸傳》第94回:「兩縣耆老率領百姓,牽羊擔酒,獻納城池。」《文明小史》第37回:「那諸城的百姓……聽見新官到任,而且為著這件事來的,內中就推出幾箇耆老來見新官。」

(6)古代南方少數民族中稱能言善辯者。晉常璩《華陽國志·南中志》:「夷中有桀黠能言議屈服種人者,謂之耆老。其所議論,謂之夷經。」

10、乞骸骨:古代官吏自請退職,意謂使骸骨得歸葬故鄉。《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十》:「臣愚不能復治東阿,願乞骸骨,避賢者之路。」《漢書·趙充國傳》:「充國乞骸骨,賜安車駟馬,黃金六十斤,罷就第。」《明史·錢習禮傳》:「復上章乞骸骨,乃得歸。」亦省作「乞骸」。漢荀悅《漢紀·哀帝紀下》:「大司空彭宣專權,乞骸。」唐權德輿《送崔諭德致政東歸》詩:「乞骸歸故山,累疏明深衷。」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王司馬》:「後司馬乞骸歸,塞上復警。」

11、優詔:褒美嘉獎的詔書。《後漢書·東平憲王蒼傳》:「(蒼)聲望日重,意不自安,上疏歸職……帝優詔不聽。」《南齊書·張欣泰傳》:「上書陳便宜二十條,其一條言宜毀廢塔寺。帝竝優詔報答。」唐白居易《唐贈尚書工部侍郎張公神道碑銘》:「優詔褒美,特授密縣主簿。」張際亮《遷延》詩:「捷書互報中朝賀,優詔仍蒙上賞頒。」

Ⅵ 鍾離意傳 全文翻譯

譯文:

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

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會稽瘟疫大爆發,病死的人以萬計數,鍾離意隻身(赴疫區)親自撫恤(難民),供給醫葯,他所管轄地區大都蒙受救濟。

鍾離意被舉薦為孝廉,再次升遷,應召到大司徒侯霸公府供職。他奉詔指揮解送囚徒到河內,時值冬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過弘農縣時,鍾離意便傳下文書讓縣里替囚徒製做衣服,縣里不得已給囚徒製作了衣服,但上書朝廷奏明此事。鍾離意也將全部情況上報,讓皇帝了解(實情)。光武帝見到奏章後,將奏章給侯霸看,並說:「你任用的屬下怎麼如此盡心仁義呢?這個人的確是良吏。」鍾離意又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鎖,任憑他們到想探訪的地方去,(但與囚徒約定)在規定的日期都要到達(目的地),(結果)沒有人違約。

後來,鍾離意被授職作瑕丘縣令。縣吏中有個叫檀建的,偷竊縣衙里的東西,鍾離意屏退左右悄悄地詢問,檀建叩頭服罪,鍾離意不忍心施以刑罰,便遣送他回家,令他長期賦閑。檀建的父親了解(真相後),為檀建安排了酒席,對他說:「我聽說無道之君用刀殺人,有道之君用義殺人。你的罪過當以命抵。」於是令檀建服葯而死。建武二十五年(公元50年)。鍾離意調任堂邑縣令。縣民防廣為父報仇,吃了官司。他的母親病亡,防廣哭泣不食。鍾離意哀憐他,於是(打算)任憑防廣歸家,使他能為母親辦喪事。屬下都規諫鍾離意(認為不宜這樣處理),鍾離意說:「罪人是由我釋放的,(此舉合宜道義)不會連累你們。」於是就把防廣放走了。防廣安葬母親後,果然回來坐牢。鍾離意暗中將此事上報,使上司知道此事,防廣最終被免除死罪。

顯宗即位,鍾離意被征拜為尚書。這時交趾太守張恢,因貪贓千金,被追究押回京師伏法。(貪賄的)錢物等記錄在案,(一並)沒收,交予大司農。朝廷下詔將這些財物分賜給群臣。鍾離意得到珠寶,將(珠寶)全部放到地上而不接受賞賜。顯宗很奇怪,便問他這樣做的原因,鍾離意回答說:「我聽說孔子忍耐著乾渴,也不飲盜泉的水。這些貪贓受賄得到的寶物,(我)確實不敢接受。」顯宗感嘆道:「尚書的話真清正啊!」於是改變作法,賜給鍾離意庫錢三十萬。又將他提升為尚書卜射。當時,皇帝下詔賜予投降的胡人後代細絹,負責文案的尚書把細絹數量的十誤寫為百,皇帝看到司農呈上的文章,大怒,召來尚書郎,准備杖打他,鍾離意於是進來叩頭說:「失誤,常人都能夠容忍,如果把懶散大意當作過失,那麼我的職位高,罪責應較重;尚書郎職位低,罪責應輕一些,錯誤全在我一人,我應當首先被定罪,」於是脫去衣服接受杖打。皇帝怒意消除,讓鍾離意戴好帽子並赦免了尚書郎。
鍾離意做官五年,用仁愛感化人,百姓多富足,後因長久得病死於任職期間。

Ⅶ 文言文《鍾離意》的翻譯

採納哦抄!!
[譯文]鍾離意字子阿,會稽山陰人。少年時做過郡督郵。當時部縣亭長有受人酒禮的,府下登記在案考察。鍾離意封還記載時,進去對太守說:「《春秋》說先內後外,《詩經》說『在家做妻的榜樣,推廣到治家治國』。就是說,明曉政令教化的根本,由身邊的人推廣到遠處的人。現今應該先清理府內,暫且把考察遠縣細微的過失放鬆一些。」太守認為他很賢能,就委任他管縣里的事。建武十四年(公元39年)會稽發生大瘟疫,死了的人用萬來計算,鍾離意親自隱恤,經營供給醫葯,所屬地區的百姓絕大多數受到了他的救濟。

鍾離意被單薦為孝廉,再次升遷,徵召到大司徒侯霸幕府。朝廷下詔要送囚徒到河內,時值隆冬天寒,囚徒患病不能行走。路過弘農縣時,鍾離意就讓縣里替囚徒製做棉衣,縣里不得已給了他,但上書朝廷報告,鍾離意也將全部情況上報。光武帝得到奏章,給侯霸看,並說:「你所派的掾吏良心竟這么好啊,的確是個好官吏。」鍾離意在路上解除囚徒的枷鎖,聽任他們隨便走動,但規定了到目的地的日期,囚徒們按期到達,沒有一個違背的。回來後,以病免職。

Ⅷ 彭修人物 古文的翻譯

譯文:

彭修表字子陽,是會稽毘陵人。年紀十五歲時,父親做郡里的官員,獲得休假的機會,就和修一起回家,在路上被強盜打劫。彭修在艱難窘迫之下,於是拔出佩帶的長刀上前拿住強盜的頭目說:「父親受辱,兒子不活,你不怕死嗎?」強盜互相告語說:「這個少年是個大義之士啊,不能夠逼迫他。於是告辭道歉離開。鄉里的人都稱贊他的名聲。後來到郡里做功曹。

當時,西部都尉宰祐代理太守,憑很小的過失逮捕了吳縣監獄的官員。准備殺掉他,主簿鍾離意極力勸阻,宰祐大怒,要人捆了鍾離意,要治他的罪,佑吏們沒有人敢說話。彭修推門直接進去,拜倒在大堂上說:「您對主薄發雷霆般的大火,請您說說他的罪過。」宰祐說:「他接到教令三天,始終不執行,不執行命令,對上司不忠誠,難道不是罪過嗎?」

彭修接著行拜禮說:「從前任座當面指出文侯的過失,朱雲用手拉斷了大殿的欄桿,要不是有賢明的君主,哪裡會出現忠臣?現在你是賢明的君主,主簿是忠臣。」宰祐於是赦免了鍾離意的責罰,原諒了監獄官員的罪責。後來他被州府召為從事。當時,賊冠張子林等幾百人作亂,郡府稟告州府,請彭修代理吳縣縣令。

彭修和太守一起外出討伐賊冠,賊冠遠遠看到車馬,競相向他們射箭,飛箭象下雨那樣密集。彭修用身體掩護太守,自己卻被流箭射死,太守得以保全性命。賊冠一向聽說彭的恩德信義,立刻用箭射死了射彭修的人。其餘的全部投降散去。他們說:「本是因為彭修的緣故投降,不是由於太守歸順的。」

原文:

彭修字子陽,會稽毘陵人也。年十五時,父為郡吏,得休,與脩俱歸,道為盜所劫。脩困迫,乃拔佩刀前持盜帥曰:「父辱子死,卿不顧死邪?」盜相謂曰:「此童子義士也,不宜逼之。」遂辭謝而去。鄉黨稱其名。後仕郡為功曹。時,西部都尉宰祐行太守事,以微過收吳縣獄吏,將殺之。主簿鍾離意爭諫甚切,祐怒,使收縛意,欲案之,掾史莫敢諫。

脩排閣直入,拜於庭,曰:「明府發雷霆於主薄,請聞其過。」祐曰:「受教三日,初不奉行,廢命不忠,豈非過邪?」脩因拜曰:「昔任座面折文侯,朱雲攀毀欄檻,自非賢君,焉得忠臣?今慶明府為賢君,主簿為忠臣。」祐遂原意罰,貰獄吏罪。

後州辟從事。時,賊張子林等數百人作亂,郡言州,請脩守吳令。脩與太守俱出討賊,賊望見車馬,競交射之,飛矢雨集。脩障扞太守,而為流矢所中死,太守得全。賊素聞其恩信,即殺弩中脩者,余悉降散。言曰:「自為彭君故降,不為太守服也。」

(8)鍾離意文言文翻譯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本篇文章選自《後漢書·獨行列傳》,《後漢書》為記載東漢歷史的紀傳體史書,由中國南朝宋時期的歷史學家范曄編撰。與《史記》、《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

《後漢書》中分十紀、八十列傳和八志(取自司馬彪《續漢書》),全書主要記述了上起東漢的漢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後漢書》大部分沿襲《史記》、《漢書》的現成體例,但在成書過程中,范曄根據東漢一代歷史的具體特點,則又有所創新,有所變動。

《後漢書》結構嚴謹,編排有序。如八十列傳,大體是按照時代的先後進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為兩漢之際的風雲人物。其後的九卷是光武時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將領。

范曄的祖父范寧曾任晉豫章太守,著《穀梁集解》一書。《十三經註疏》中的《穀梁傳註疏》就是以《穀梁集解》為基礎寫成的。他的父親范泰官拜金紫光祿大夫,加散騎常侍,是宋武帝劉裕的得力助手。他博覽群書、潛心著述,作《古今善言》二十四篇。所以范曄有很深的家學淵源,一直以名門之後自居,生性孤傲,不拘小節,仕宦不甘居人後,著述也不甘居人後。以此成名,也以此喪身。

元嘉九年(432年),范曄在為彭城太妃治喪期間,行為失檢得罪了司徒劉義康,被貶為宣城太守,范曄鬱郁不得志,就藉助修史來寄託他的志向,開始寫作《後漢書》。

范曄以《東觀漢記》為基本史料依據,以華嶠書為主要藍本,吸取其他各家書的長處,刪繁補缺,整齊故事,超越眾家,後來居上。所以到了唐代,范曄《後漢書》取代《東觀漢記》,盛行於世。而諸家《後漢書》,除袁宏《後漢紀》外,都相繼散亡。於是范曄《後漢書》成為現在研究東漢歷史的最基本的依據。

元嘉二十二年(445年),當他完成了本紀、列傳的寫作,同時又和謝儼共同完成《禮樂志》、《輿服志》、《五行志》、《天文志》 、《州郡志》等五志的時候,有人告發他參與了劉義康的篡位陰謀,因此下獄而死。謝儼怕受牽連,毀掉了手中的志稿,使《後漢書》只有紀傳部分流傳了下來。

Ⅸ 文言文翻譯題目

第一個:在那之後,每當下屬縣城有惡劣的賊寇,就下令讓平(是一個人)版堅守在那裡。第二個權:(某人的)能力不能使兩個人都活下來,不能讓種類滅絕~~(後半句不會)第三個:平(人名)傾盡他的血讓(某人)喝了。(弱弱的問一句,是人物傳記嗎?平是指誰?)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