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高分文言文

高分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03:17:51

⑴ 高分 文言文翻譯 謝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惟我與爾有是夫!】
選自《欽定四書文》(康熙)韓菼
從自己空間里摘了一點亂講的東西,發到這里來,大家看著玩,歡迎討論……

孔子跟顏回說,我道能行,那就在這個社會上施行我道,倘若這個社會不能允許我道推行,那就藏道於身,能做到這樣的,只有我和你了呀!

能藏道於身,這是要很高的修養的,我們前面看到那個寧武子就很有這方面的才能,顏回也可以,但你看中國古代那些讀書人就不一樣了,天天發愁,「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感覺自己的政治抱負無法施展很痛苦,覺得自己是人才,可是無人欣賞,感覺很無奈,怎麼也做不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充其量拿著這兩句安慰一下自己,蘇軾就有詞講「用舍由人,行藏在我」,是不是真的這樣放得開,不是,聊以慰藉。真的要學問修養到這個程度,太難了。

那孔子有沒有真做到,沒有,跟那些讀書人比,比較高明的就是沒有愁的「白發三千丈」,但另一個角度看,這些人都是自覺自願把民族國家扛上肩的,這樣的修養其實已經了不得了。

陸游有一首詩叫做《示兒》:「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這是放翁彌留之際所做,金人佔領了漢人半壁江山,這個責任,我們現代人要交給政府了,但他們不會,這些責任,自己都要扛上肩,明知道死了之後「萬事空」,但還是要子孫祭祀的時候告訴自己一聲,到死,民族與國家都在心裡,這個氣節,這個敢於承擔責任的心,實在了不起。

後來蒙古人滅了金,然後把南宋政權也滅了,這個時候讀書人還是要說話,林景熙又寫了《題陸放翁詩卷後》,裡面說:「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算是借陸放翁的詩抒發自己喪失家國的沉痛之情了。他還有一首詩,叫做《讀文山集》,裡面有幾句截給大家看一看:

「膝不可下頭可截,白日不照吾忠切。
哀鴻上訴天欲裂,一編千載虹光發。
書生倚劍歌激烈,萬壑松聲助幽咽,
世間淚灑兒女別,大丈夫心一寸鐵!」

這就是中國讀書人,很有責任感,不是電視上演的,一打架就鑽桌子底下去,那個不是讀書人的風骨,文天祥也是讀書人,可以這樣說,真正的讀書人,從來不缺錚錚鐵骨。

「舍之則藏」這個道理,想必孔子很明白,但還是忍不過,還是希望能改造一下社會,一生奔波,不是嘴上說說,一生都在做這件事,真的把民族國家放在了自己的肩膀上,我們現代年輕人真的需要多多學習這樣的精神,我認為現代教育最不好的就是教人功利,把「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的精神丟到一邊去,說那是大話,空話,我看未必,幾千年那麼多人都做到了「空話」所說的事情,這「空話」未必就是那麼空。近代的「錢學森」先生們哪個不是重利輕義的大英雄,我們的教育,是否應當以教育出這樣的先生為自豪呢?

【女與回也孰愈】

以孰愈問賢者,欲其自省也。

夫子貢與顏淵,果孰俞耶,夫子豈不知之?乃以問之子貢,非欲其自省乎?

若曰:女平時之善於方人也,吾嘗以女為賢矣。夫在人者尚有比方之意,豈在己者轉無衡量之思。明於觀人者,必不昧於知己,竊願舉一人焉以相質也。

夫女不與回並列吾門乎?

德行之利,回也實居其首,則回必有所以為回者,而後無慚殆庶之稱。

言語之美,女也亦有專長。則女必有所以為女者,而後可為從政之選。

然在回也,簞瓢陋巷之中,自守貧居之真樂,豈必與女相衡。

即在女也,束錦請行以後,編交當代之名卿,豈必與回相較。

而吾乃不能忘情於女,且不能忘情女之與回。

今夫天之生人也,聰明材力.雖造物不能悉泯其參差,則其必有一愈焉;理也。

令夫人之造詣也,高下淺深,雖師長不能盡窺其分量,則其不知孰愈焉;情也。

將謂回愈於女乎?而女自一貫與問之後,亦既高出於同堂。

將謂女愈於回乎?而回自三月不違以來,久已見稱於吾黨。

將謂回不愈女,女不愈回乎?此可與論過猶不及之師,商而女之回也,固非其例。

將謂回有時愈女,女有時愈回乎?此可與論退與兼人之由,求而女與回也,又非其倫。

夫弟子之造就,函丈難欺,假令我出獨見以定短長,回亦無不服也。女亦無不服也。然我言之,不如女決之也。孰高孰下,奚弗向長者而自陳。

夫爾室之修為,旁觀盡悉,假令人持公論以評優劣,豈不足以知回也,豈不足以知女也。然人論之,不如女斷之也。孰輕孰軒,奚弗對同人而共白。

吾不能忘情於女,且不能忘情於女之與回也。女與回也孰愈?

〖釋題〗:這是一個一句題,是一節書中的一句,原句是《論語·公冶長》篇第八章。全文是:「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問一以知十;賜也,問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孔子教育弟子,著名的教育方法是循循然善誘人,就是特別會按次序誘導人。這是誘導啟發子貢的一段話。讓他和最好的學生顏回比較,是否比得上顏回。子貢能正確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說明比不上顏回,而且回答很形象具體,一是「問一知十」、一是「問一知二」,差距很大。孔子也肯定了他回答的正確,語氣上有贊許之意。用了兩次「弗如也」,不唯加重語氣,而且體現了《論語》語錄體文字的感情成分。這章書在朱熹註解中,除「女」注音「汝」、「愈、勝也」等文字註解外,後面總註解說:「……問其與回孰愈,以觀其自知之如何?聞一知十,上知之資,生知之亞也。問一知二,中人以上之資,學而知之之才也。子貢平日以己方回,見其不可企及,故喻之如此。夫子以其自知之明,而又不難於自屈,故既然之,又重許之;此其所以終問性與天道,不特問一知二而已也。」八股文對《四書》的理解與發揮,是以朱注為標準的。這個題目不出整章書,只出其中一句,作者不能犯上犯下,只能就這句話來思維、生發,叫做「尊題」。嚴格地針對題目展開思維,首先抓住要點,這句話用白話解釋,就是「你和顏回比比誰超過誰?」以此為題,作如何展開思維呢?

〖淺釋〗:

一、破題:作者認題、審題之後,抓住兩個要點,就是「孰愈」、「自省」。前者是題中的實詞,後者是朱注中的意思,即「觀其自知之如何」?「孰愈」是比較子貢與顏淵,「自省」是啟發子貢的認識,為什麼要啟發他等。全文就這個范圍內展開。

二、承題:點名子貢與顏淵,說明二人誰超過誰,孔子作老師的怎能不知道,而以「孰愈」問子貢,不是很明顯要他自我反省嗎?

三、起講:緊接欲其自省,進一步發揮,先呼應破題,點出「以女為賢矣」。接議「方人」、「量己」,先是對照設問:「在人……尚有」,「豈在己……轉無」,接著肯定其賢,「明於觀人」,「必不昧於知己」。願舉一人比較,八股文講究在此處「入口氣」,即由作者口氣轉入孔子說話的口氣,即所謂「代聖人立言」,這里起講:「竊願舉一人以相質也」,及前面「吾嘗以女」,都已轉入孔子口氣,所以在承題中用「夫子」稱孔子,起講中用「吾」,就是孔子自稱,完全自己語氣了。

四、提比:自「夫女不與回並列吾門乎」句下為提比,以孔子口氣,比較顏回、子貢二人的不同。一大股,又成為兩小股,互相對照,句法整齊,是專作「孰愈」二字。顏回在德行科、子貢在語言科,都是變化用《論語》中的原話。簞食瓢漿居陋巷,是顏回,即所謂「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子貢則是貨殖專門,是孔子弟子中最有錢的。二人對照比較,不相上下。

五、中比:從單作「孰愈」二字,純客觀比較,進一步作「女與回」三字。即寫明孔子為什麼要問子貢,文章重點寫一個「問」字。先是一小股,說於理,必有一愈;於情,不知孰愈。不知孰愈,故有一問,緊接一大股,又是兩小股對照發揮。「回愈於女」、「女愈於回」、「回不愈女」、「女不愈回」、「回有時愈女』、「女有時愈回」,兩個方面,六種可能,反復對照,文字運用固然熟練,而更重要是這種周密的思想方法。面面都能想到,而想到這一面,就有另一面,都是對照的,而無孤立的。

六、後比一大股,兩兩對照,落實到「欲其自省」上。全用啟發式語氣,一用「我言之,不如女決之」、一用「人論之,不如女斷之」。「我」與「人」又分為二,以我為主的主觀和以人為主的客觀,又是兩個方面對照說,可見八股之特徵,首先是一分為二的對照思維。

七、結尾一合,又歸到「女與回也孰愈」上,簡單明快。這篇文章,即使現代讀者,也很容易理解。可以較清楚、明顯地看八股文的章法。

【不以規矩】

規矩而不以也,惟恃此明與巧矣。

夫規也、矩及,不可不以者也。不可不以而不以焉,殆深恃此明與巧乎?

嘗聞古之君子,周旋則中規,折旋則中矩,此固不必實有此規矩也。顧不必有者,矩規之寓於虛;而不可無者,規矩之形於實。奈之何、以審曲面勢之人,而漫日舍旃、舍旃也。

有如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誠哉明且巧矣。

夫有其明,而明必有所麗,非可曰睨而視之已也。則所麗者何物也。

夫有其巧,巧必有所憑、非可曰仰而思之已也。則所憑者何器也。

亦曰規矩而已矣。

大而言之,則天道為規,地道為矩,雖兩儀離規矩而成形。

小而言之,則袂必應規、袷必如矩,雖一衣不能舍規矩而從事。

孰謂規矩而不可以哉?

而或謂規矩非為離婁設也,彼目中明明有一規焉。明明有一矩焉,則有目中無定之規矩,何取乎手中有定之規矩。

或而謂規矩非為公輸子設也。彼意中隱隱有一規焉,隱隱有一矩也。則有意中無形之規矩,何取乎手中有形之規矩。

誠如是也,則必無事於規而後可,則必無事於矩而後可,夫吾不規其規,何必以規;吾不矩其矩,何必以矩而不然者,雖明與巧有存乎規矩之外,如欲規而無規何?如欲矩而無矩何?

誠如是也,則必有以代規而後可,則必有以代矩而後可。夫吾有不規而規者,何必以規,吾有不矩而矩者,何必以矩而不然者,雖明與巧有出乎規矩之上。如規而不規何?如矩而不矩何?

夫人之於離婁,不稱其規矩,稱其明也。人之於公輸,不稱其規矩,稱其巧也。則規矩誠為後起之端。

然離婁之於人,止能以規矩示之,不能以明示之也。公輸之於人,止能以規與之,不能以巧與之也。則規矩實為當循之准。

不以規矩,何以成方圓哉?

〖釋題〗:這是一個單句題,這句話現在人們還常說。語出《孟子》。《離婁》篇章句上有這句話,原章雲:

「孟子曰: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師曠之聰,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賓士天下。今有仁心、仁問,而民不被其澤,不可法於後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原章書很長,在此不盡引。下章還接這一論點推論,就是:

「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聖人,人倫之至也……孔子曰:道二,仁與不仁而已矣。」

《離婁》是孟子充分論述仁政、也就是儒家政治制度對國家的重要性,反其道而行之,甚則身弒國亡,不甚亦身危國削,雖孝子賢孫不能改。一上來用「規矩」作個生動的比喻,而且反復強調這一比喻,這里原文重在說「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而此文題只出「不以規矩」四字,作此題不能連下句一起說,只能在此四字上思維發揮。

〖淺釋〗:

一、破題:破題只兩句,先抓住「以」與「不以」正反兩面,以靠規矩,不以靠什麼,只是「明」與「巧」,用一「恃」字,便有文章可作了。

二、承題:著重說不可不以而不以,突出「恃此明與巧」

三、起講:從分析規、矩入手,「不必有」、「不可無」、不必有是虛,不可無是實,「寓於虛」、「形於實」又是一個對立面。這也可看出八股文訓練的思維方式,就是在任何小的、無話可說的情況下,也能不斷思維出新的、各種角度、各種方面的對立面。這樣就可以充分、全面、辯證地分析問題。起講結尾用反問感嘆語氣,就是「為什麼」或「怎麼辦呢」,以能夠看出曲線、面對形象的人,而隨便說「舍旃舍旃」呢?「舍旃舍旃」,就是「舍了罷」、「舍了罷」。這里用《詩經》典故原句,以增加文章文采。《詩經·唐風》中《采苓》篇:「舍旃舍旃」,同「之」字,即「舍之」、「舍之」。見《廣韻、釋言》。在一般文言文中,以「旃」字當「之」用的是少見的。這樣用可見作者的學問,亦可博得閱卷官的贊賞。

四、提比:這是《孟子》中的題目,入口氣也入孟子口氣。《孟子》的文章是長於辯論的。他曾說:「予豈好辯哉?予不得已也。」所以作《孟子》的題目,也要善於說理辯論。何況這個題目,只是被否定的前一半,而重在必須以,不以不能成方圓。雖有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也不可以。因而此題從「不以」作起,從恃明與巧人手反作,才能否定題目。提比兩小股。一論「明」與「巧」必須有物可憑,不是虛無的。何物可憑,只有「規矩」。二從大小言之,大到天地、小到襟袖,都離不開規矩。最後反問一句「孰謂規矩而不可以哉?」反面作此題,一問十分有力。中國傳統自然觀,認為「天圓地方」,所以說「天道為規,地道為矩」,自然這是錯的。

五、中比:中比兩大股,銜接提比最後反問句而發。先論具體的規與矩,與人的明與巧的關系。用現代話說:就是主觀與客觀、思維與事物、人的聰明才智與具體落實的辯證關系。如何體現人的主觀的明與不明、巧與不巧,均要看客觀的效果。不用圓規便能畫個圓,這個圓是否真圓,還要圓規的標准衡量。目中的規、意中的形,和手中的規矩,在邏輯上是不可分的。雖明與巧有出乎規矩之上,存乎規矩之外,但明與巧與規矩是無法分開的,兩股四段,假設排斥,反復對照,論證明與巧與規矩的不可分割的關系。

六、後比:一大股兩段對照,一論人們稱贊離婁之明、公輸子之巧,而不稱規矩,說明是先有人類之明與巧,而後有規矩,明與巧是第一位的、規矩是第二位的。二論示人只能示以規矩,不能示以明與巧。一切文化流傳、教育制度、政治指示,均當作如是觀。雖然人的因素起主要作用,而表現出來的卻是客觀的存在。「鴛鴦綉罷憑君看,莫把金針度與人」,「能示人以規矩,不能示人以巧」,作者把這種道理表現的十分清楚。

七、經過反復分析論證,最後以一句話結束全文。完成了反面作法,有力地突出「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的原意。

⑵ 高中文言文怎樣學才能得高分

高中文言文閱讀答題技巧及解題方法
掌握正確的閱讀方法
不少考生拿到文言文材料,常常是讀完一遍就去選擇答案。這種做法是很不正確的,解文言文閱讀題應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初讀全文,把握大概。指的是集中心思穩住神,瀏覽或跳讀一遍。大概明了什麼時間、什麼人、什麼事、前因後果、誰說什麼話,能懂六七成即可。第一遍看不大懂是很正常的。
第二步細看題目,研讀字詞。在這一步驟當中,需一一落實要求答題的字、詞、句在材料中的對應位置,一般來說,運用所學的知識,較易題可以在這一步完成。
第三步再讀全文,加深理解。這一步是從更高的層次上認知全文,既能加深對文意的理解,又能對前兩步出現的偏誤作糾正,這是一個深入兼復核的過程。
文句翻譯題: 答題技巧:粗知全文大意,把握文意的傾向性。詳知譯句上下文的含義。逐字對應翻譯,做好換、留、刪、補、調。抓住句子中關鍵字詞翻譯,要與上下文對應,這些字詞是得分點。由現代詞、成語推導詞語在文中的含義。注意詞類活用、倒裝、通假、偏義復詞。復雜句子要作句子成分分析,抓住主幹,注意句間關系。意譯詞語根據上下文推導,不拘泥於原文結構,由實到虛。組合成句子,前後通順。
★一定要直譯,一般不允許意譯,要字字落實,忠實於原文。
①先將句子中的每個字都落實為現代漢語的解釋。("信")
②翻譯個別字的最常用方法就是把古漢語中常用的單音節詞換成現代漢語中常見的雙音節詞。人名地名等專用名詞不要翻譯,無須自作聰明。
③再將這些字連成句,要求符合現代人說話習慣。("達")
④連字成句時注意盡量多就少改,該補的一定要補出來,該調整順序的也要落實。使一句話完整通順。
⑤個別字詞實在無法說通,試試看是否是通假或者活用
(此文摘自《網路文庫》請珍惜。)

語文的文言文怎樣才可以拿高分

語文在中小學的教育中占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對於語文題目的作答,很回多同學找不到規律因此丟答分嚴重,學習語文雖然需要靠理解,但一些固定的模式可以借鑒,總結起來幫助學生在答題中掌握要點,進而取得高分。掌握這些萬能公式,一定要多去練習,這樣才能在考試中發揮更好的效果,達到得高分的目的。 表達技巧在古代詩歌鑒賞中佔有重要位置,表現手法諸如用典、烘托、渲染、鋪陳、比興、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動靜結合、虛實結合、委婉含蓄、對比手法、諷喻手法、象徵法、雙關法等等。詩中常用的修辭方法有誇張、排比、對偶、比喻、借代、比擬、設問、反問、反復等。答題時,要特別注意以下幾點:一是緊扣要求,不可泛泛而談;二是要點要齊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語,力求用語准確、簡明、規范。

⑷ 【高分】文言文的翻譯

傷仲永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種田為業。仲永長到五歲時,不曾見過書寫工具,忽然哭著要這些東西。父親對此感到驚異,從鄰近人家借來給他,他當即寫了四句詩,並且自己題上自己的名字。這首詩以贍養父母、團結同宗族的人作為內容,傳送給全鄉的秀才觀賞。從此有人指定事物叫他寫詩,他能立刻完成,詩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同縣的人對他感到驚奇,漸漸地請他的父親去作客,有人用錢財和禮物求仲永寫詩。他的父親認為那樣有利可圖,每天牽著方仲永四處拜訪同縣的人,不讓他學習。
我聽說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間,跟隨先父回到家鄉,在舅舅家見到方仲永,他已經十二三歲了。叫他寫詩,已經不能與從前聽說的相稱了。再過了七年,我從揚州回來,又到舅舅家,問起方仲永的情況,舅舅說:「他才能完全消失,普通人一樣了。」

苟變吃人兩個雞蛋? 是子思薦苟變吧?

子思向衛國國君提起苟變說:「他的才能可統領五百輛車。」衛侯說:「我知道他是個將才,然而苟變做官吏的時候,有次征稅吃了老百姓兩個雞蛋,所以我不用他。」孔說:「聖人選人任官,就好比木匠使用木料,取其所長,棄其所短;因此一根合抱的良木,只有幾尺朽爛處,高明的工匠是不會扔掉它的。現在國君您處在 戰國 紛爭之世,正要收羅鋒爪利牙的人才,卻因為兩個雞蛋而舍棄了一員可守一城的大將,這事可不能讓鄰國知道啊!」衛侯一再拜謝說:「我接受你的指教。」

永某氏之鼠

湖南零陵地方有某人,這個人對於日辰禁忌異乎尋常地畏懼拘泥。認為自己出生那年恰逢地支屬子,而鼠,就是子的生肖神。為了愛護老鼠,家裡不養貓狗,不許僕人捕殺老鼠,成為禁例。連得他家的糧倉、廚房,也都任憑老鼠橫行,從不過問。因此老鼠們互相通報紛紛到某人家裡來,每頓吃得飽飽的,可以不出亂子。某人家裡沒有一件器具是完整的,衣架上的衣服也沒有一件是完好的,平時吃喝的大都是老鼠吃剩的東西。白天滿地的老鼠成群結隊跟人們並行,一到夜晚,偷東西、啃咬、打匠斗、作惡,弄出各種各樣的響聲,使人不能安睡。某人始終不感到討厭。幾年以後,某人搬遷到別的地方去了。原來的房屋換了別人來居住,老鼠照舊胡作非為,那人說:「這是暗中出沒的壞東西,破壞作惡特別厲害,不過怎麼到了這個地步呢!」於是他弄來五六隻貓,把門關上,撤去瓦片,用滾水灌澆老鼠洞,找來一些童僕四面兜捕老鼠,殺死的老鼠堆積成小山,把它丟棄在隱暗角落裡,臭氣幾個月才散掉。

李氏之鳩
陳子龍養斑鳩,要在五月五日時剪它的舌頭。用汞硫火烤煉它,做成靈沙和米菽,每天喂三次,改變它的心,能說人話,比鸚鵡還強。李氏有一隻斑鳩非常聰明,已經養了幾年了,白天就在楹簾幕間飛翔,並不離開很遠。晚上在籠中棲息,以躲避狸鼠。見到僕人有私自拿東西或摘花的一定會告訴它的主人。晉人賈於吳看見這只鳥,願意用十金來換。斑鳩知道了他的意圖,告訴它的主人說:「我在這呆了很久,不忍心離去。你如果將我賣給別人,我就不吃東西了。」主人欺騙它說:「我的朋友想要看看你,才帶你走。」到了賈家,主人就舍棄了斑鳩離開了。斑鳩真的不吃東西,哀叫著說要回去。賈人可憐它的想法,又怕它死去,金就白花了。於是舍棄了十金中的二金,以八金將它還給李氏,斑鳩才吃東西。陳子龍說:「斑鳩,是一隻鳥。卻不輕易離開主人,十分專一。因此詩人將它比作君子,可是屈氏卻厭惡它的佻巧,這是為什麼呢?」

⑸ 【高分】幫我翻譯一下這篇文言文

講的大概就是這么一個事業失敗的商人,被一個學校的高層領導看中,任職於那個學校,然而學生不聽話,學校里一些不負責任只顧私利的人也看不慣他的作風,屢屢陷害打壓他,中途還被恩人誤會,郁悶之極的他選擇明哲保身,但是那些人還是不願意放過他,好在領導們還是心眼通透的一直護著他,於是他決定,既然躲不過就跟他們拼了,勢必要把那些害群之馬揪出來。

⑹ 高分文言文翻譯(速度、謝謝、)

戴進,字文進,是杭州人。(戴進原先是首飾匠)他鍛制的人物花鳥,模擬得專形神屬畢肖十分精奇,其價值超過一般鍛工製品的一倍。戴進自己很得意,以為人們一定十分看重而把它們當作寶貝流傳下去。一天,在集市的熔金人那裡,看到的首飾,就是戴進打制的,頓時感到悲傷失意。回來他對人說:「我耗盡了心血製作了這些東西,哪裡僅僅為了換飯吃呢?心想借首飾使我的名字不朽啊。如今他們銷毀我製造的首飾一點不愛惜,這種手藝不值得再做下去了。今後我將干什麼工作才行呢?」人們對他說:「你那巧妙的技術放在金銀首飾上,首飾只供世人把玩及小孩婦女裝飾而已。他們只沉溺於首飾的輝煌光亮,哪裡了解製作人的辛苦?你若能把手藝移以素絹上作畫,這樣一定能流傳下去的。」戴進非常高興,就學畫畫,當時名聲很高。 然而戴進命運不好,雖然得到待詔的官位,但前途坎坷不平沒有得到皇帝的恩遇。他的畫在疏淡的幾筆中能細致的描摩事物,用筆清淡幽深。他畫人物尤其美,他的真跡也很少看見了。

其中「糈」指糧食。

⑺ 高分,文言文翻譯

這樣以後其他的子孫們就紛紛責備那個有錯誤的人,再通過族中長輩求情,本人裸露上身表示認錯,並表示堅決改正,才答允他們的請求。

是萬石君篇的吧 萬石張叔列傳第四十三中的一小節

⑻ 高分高中文言文

荀子沒有師說,只有勸學: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蚓無爪牙之利, 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古文標題:師說

出處或作者:韓愈

古人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告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後生於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人聖人,其也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是古聖益聖,愚益愚。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日師日弟子雲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庚。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聘。郯子之陡,其賢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之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比,如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古文標題:琵琶行(並序)

出處或作者:白居易

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聞舟中夜彈琵琶者,聽其音,錚錚然有京都聲。問其人,本長安倡女,嘗學琵琶於穆、曹二善才;年長色衰,委身為賈人婦。遂命酒,使快彈數曲。曲罷憫然。自敘少小時歡樂事,今漂淪憔悴,轉徙於江湖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覺有遷謫意。因為長句,歌以贈之,凡六百一十二言,命曰《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馬客在船,舉酒欲飲無管弦。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忽聞水上琵琶聲,主人忘歸客不發。尋聲暗問彈者誰,琵琶聲停欲語遲。
移船相近邀相見,添酒回燈重開宴。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
轉軸撥弦三兩聲,未成曲調先有情。弦弦掩抑聲聲思,似訴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續續彈,說盡心中無盡事。
輕攏慢拈抹復挑,初為《霓裳》後《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語。嘈嘈切切錯雜彈,大珠小珠落玉盤。間關鶯語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灘。水泉冷澀弦凝絕,凝絕不通聲暫歇。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銀瓶乍破水漿迸,鐵騎突出刀槍鳴。
曲終收撥當心畫,四弦一聲如裂帛。東船西舫悄無言,唯見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撥插弦中,整頓衣裳起斂客。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蝦蟆陵下住。
十三學得琵琶成,名屬教坊第一部。曲罷常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
五陵年少爭纏頭,一曲紅綃不知數。鈿頭雲篦擊節碎,血色羅裙翻酒污。
今年歡笑復明年,秋月春風等閑度;弟弟從軍阿姨死,暮去朝來顏色故!
門前冷落車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
去來江口空守船,繞船明月江水寒。夜深忽夢少年事,夢啼妝淚紅闌干。」
我聞琵琶已嘆息,又聞此語重唧唧。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
我從去年辭帝京,謫居卧病潯陽城。潯陽地僻無音樂,終歲不聞絲竹聲。
住近湓江地低濕,黃廬苦竹繞宅生。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豈無山歌與村笛?嘔啞嘲哳難為聽。
今夜聞君琵琶語,如聽仙樂耳暫明。莫辭更坐彈一曲,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卻坐促弦弦轉急。凄凄不似向前聲,滿座重聞皆掩泣。
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

昏, 我全部打出來 超過一萬個字,不能放了,咋辦?~!

⑼ 把中文翻譯成文言文(高分)

吾慕卿久已,未敢講也,卿乃佳人。吾自知未能與卿相匹,當自勉以博卿心。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