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課程領域
欣賞評述,造型表現,設計應用,綜合探索四大領域劃分。
B. 美術新課程理念教學內容有哪些
http://tieba..com/f?kz=583287464貼吧上有。全
http://blog.luohue.net/Blog/View.aspx?essayID=117437&BlogID=624這上面很全了
基本理念
1.以學生發展為本,是學生形成基本美術素養
2關注學生生活,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3加強綜合性學習,在廣泛的文化情景中認識美術
4以學生為主體,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弱化甄別與選拔能力,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教學內容包括
1.本《標准》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分成四個學習領域,即"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將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美術學習分成四個學段,即第一學段:1~2年級;第二學段:3~4年級;第三學段:5~6年級;第四學段:7~9年級。
2.如何處理四個學習領域在課時總量中比例關系的建議。
3.對內容標准基本組成部分及其相互關系的說明。
4.對四個學習領域的范圍、意義、學習目標及教學方式的說明。
5.分學段提出各學習領域的內容標准以及相關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
一、內容說明
本《標准》的四個學習領域,在比例上不作具體的規定,各地可根據情況靈活安排。
各學習領域分別由標准、教學活動建議和評價建議三部分組成。標準是課程總目標的具體化,體現出與總目標的對應關系。教學活動建議針對標准提出一些更為具體的、可操作的內容和學習方式。這些具體的內容和學習方式具有可選擇性,各地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和採納其中的建議,實施教學活動,促進學生向目標發展。評價建議則提出檢測標准達到程度的要點。總之,目標、內容、學習方式和評價四方面構成了美術教學的完整過程。
【造型·表現】學習領域說明
"造型·表現"領域是指運用多種材料和手段,體驗造型樂趣,表達情感和思想的學習領域。造型是具有廣泛含義的概念,但在本學習領域中指的是運用描繪、雕塑、拓印等手段和方法,創作視覺形象的藝術創作活動。表現則是通過美術創作活動來傳達觀念、情感和意義的過程。造型與表現是美術創造活動的兩個方面,造型是表現的基礎,表現是通過造型的過程和結果而實現的。本學習領域在低年級階段強調感受、體驗和游戲性,看、畫、做、玩融為一體,模糊學科門類界線。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學習的深入,美術學科知識的輪廓將逐漸適度地顯現。
通過"造型·表現"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認識與理解線條、形狀、色彩、空間、明暗、質感等基本造型要素,並能運用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對比與和諧、多樣與統一等組織原理進行造型活動,激發想像力和創新意識。
第二,通過對各種美術媒材、技巧和製作過程的探索及實驗,發展藝術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現能力。
第三,體驗造型活動的樂趣,產生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
設置"造型·表現"學習領域旨在突出學生的學習活動方式,淡化過於強調學科特色的傾向。本學習領域不是以單純的知識、技能傳授為目的,而是要貼近學生不同年齡階段的身心發展特徵與美術學習的實際水平,鼓勵學生積極參與造型表現活動。在教學過程中,應引導學生主動尋找與嘗試不同的材料,探索各種造型方法;不僅關注學生美術作業的結果,還要重視學生在"造型·表現"活動中參與和探究的過程。
5 小學美術新課程標准
【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說明
"設計·應用"領域是指運用一定的物質材料和手段,圍繞一定的目的和用途進行設計與製作,傳遞、交流信息,美化生活及環境,培養設計意識和實踐能力的學習領域。本學習領域中"設計"一詞包括與學生生活有關的現代設計基礎和傳統工藝。
通過"設計·應用"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並運用設計和工藝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進行有目的的創意、設計和製作活動,發展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
第二,感受各種材料的特性,合理利用多種材料和工具進行製作活動,提高動手能力。
第三,了解藝術形式美感及其與設計功能的統一,提高對生活物品和自己周邊環境的審美評價能力,激發美化生活的願望。
第四,養成事前預想和計劃的行為習慣以及耐心細致、持之以恆的工作態度。
在義務教育階段設置"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形成設計意識和提高動手能力。因此,在這一學習領域的教學中,應遵循學生認知發展規律,從學生實際出發,避免學科知識專業化傾向。教學內容的選擇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社會,加強趣味性、應用性,使學生始終保持學習的濃厚興趣和創造慾望。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說明"欣賞·評述"領域是指學生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進行欣賞和評述,逐步形成審美趣味和提高美術欣賞能力的學習領域。除了通過欣賞獲得審美感受之外,還應用語言、文字等表述自己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的感受、認識和理解。
通過"欣賞·評述"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該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激發參與"欣賞·評述"活動的興趣,學習多角度欣賞和認識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的材質、形式和內容特徵,了解中外美術發展概況。
第二,逐步提高視覺感受能力,掌握運用語言、文字和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認識的基本方法,形成健康的審美情趣,發展審美能力。
第三,逐步形成崇尚文明、珍惜優秀民族藝術與文化遺產、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態度。
"欣賞·評述"學習領域的教學,應注重學生的積極參與,努力激發學生的主體精神,克服以往以教師講述為主的弊端,積極探索教學方式的多樣化。同時,著重培養學生掌握美術欣賞最基本的方法,不斷提高學生的欣賞和評述的能力,並以此作為教學評價的主要依據。
應該說明的是,評述並非是一種高不可攀的行為,其方式是多種多樣的,並具有不同的程度(例如學生在一起談論藝術就是評述的一種方式),每個學生都可以對自然美和美術作品等視覺世界作出自己的評述。
"欣賞·評述"教學也可以利用當地的文化資源,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藝術與社會、藝術與歷史、藝術與文化的關系,涵養人文精神。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說明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①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②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③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通過"綜合·探索"領域的學習活動,學生應達到以下目標:
第一,了解美術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差異與聯系,學習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探究性、綜合性的美術活動,並以各種形式發表。
第二,認識美術與生活的密切關系,發展綜合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三,開闊視野,拓展想像的空間,激發探索未知領域的慾望,體驗探究的愉悅與成功感。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的教學,要求教師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引導學生積極探索美術與其他學科、與社會生活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跨學科學習活動。
附:課程總目標與學習領域及學習階段關系的圖示
C. 幼兒園五大領域,藝術可以講什麼課
藝術分為美術和音樂 美術又細分為:繪畫和手工 手工包含:折紙、剪紙、粘貼、拼貼、綜合 幼兒繪畫包含:簡筆畫、填色、水粉畫、印章畫 雲盤分享http://pan..com/s/1bnpYxDt 密 k7am 音樂分為:歌唱、打擊樂、音樂欣賞和律動 音樂示範課 http://pan..com/s/1i3nKp4D i6x3 能上課的內容真的 太多了
D. 在藝術學習領域中,美術課程以什麼為載體
美術課程當然是以課堂教學和課外實踐為載體啦!你說的途徑實質就是方法回,學美術的途徑一定要理論與實答踐必須有機結合,當你的藝術領悟力和實踐藝術再創造提升到一定層面,美術課程就沒那麼重要了;其美術課程的核心就是人文教育和人類高度的審美觀形成。希望這些分析對你有幫助哦!!!
E. 簡要介紹美術的分類與領域
1.綜合·探索」學習領域 它的內容包括通過綜合性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分三個層次:融美術各學習領域為一體;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結合;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層次不同程度的交叉與重疊。 按著表現形式來看,包括繪畫、書法、攝影、雕塑、泥塑、攝像、剪紙、設計、篆刻等。 按著作品的來源來看,分為經典美術和大眾美術。 總之,基礎教育美術課程的目的都是為了培養有較高審美素養的國民。2.欣賞·評述」學習領域 它的內容包括欣賞、鑒別和評述(美術評論\美術批評)。3.「設計·應用」學習領域 它的內容包括現代設計基礎、傳統工藝美術。現代設計基礎主要包括平面構成、立體構成、色彩構成、工業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服裝設計、環境藝術設計以及電腦美術設計等。傳統工藝美術主要包括基礎圖案、金屬工藝、竹木工藝、編結工藝、纖維工藝、紙工藝、泥塑和陶藝以及各種民間美術工藝製作等。4.「造型·表現」學習領域 它的內容包括一切與視覺造型有關的美術活動,如所有的繪畫種類、雕塑形式、工藝中的部分手工活動、民間美術中的勞作活動等。其中涵蓋美術的基本造型要素(線條、形體、空間、明暗、肌理、質感、色彩、構圖等)。美術又稱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靜態藝術。基礎教育美術課程指的中小學美術教育課程與教學。它主要包括課內外的美術創作教學活動和美術鑒賞教學活動。以往的基礎教育美術課程內容按專業美術的主要門類,它主要包括繪畫、雕塑、工藝、建築等類型。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其范疇也發生新的變化。其范疇包括一切與視覺有關的藝術作品、藝術想像和日常生活中各種視覺影像,既包含傳統的繪畫、雕塑、工藝和建築的知識和技法,也包括新興的設計、攝影、攝像及未來的視覺藝術作品和現象,還包括日常生活中能建構並傳達個人態度、信念和價值觀的各種視覺影像。並主張通過美術學習,培養學生的視覺閱讀、表達和交流能力,引導他們學會對經典美術作品及其生活中的各種視覺影像進行思考與解讀。 美術課程標准對課程內容的設計,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結合美術學科特點,
F. 新課程美術的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四個學習領域的特徵是什麼?
一、對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認識
美術新課程標准力求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歸納起來新課程標准有以下特點:
(一)強調課程標準的導向性、選擇性
美術課程標准沒有採取列出具體的知識點(在低年級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導向性的內容標准,並提供指向這些標準的教學活動方式建議。這些教學活動方式建議也是選擇性的。例如,3-4年級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是: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上述內容標准非常概括,體現大的導向性。為了指向上述標准,有下面的教學活動建議可供選擇:
(二)、以美術學習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美術新課程標准從美術學習方式出發,劃分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1)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2)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3)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時,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製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對未知領域的探究慾望,並體驗愉悅和成就感。?
。
G. 如何做好美術課程四個領域的學習
美術課程的教學內容分為四個學習領域的特徵是什麼?
一、對美術新課程標準的認識
美術新課程標准力求體現了素質教育的要求,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聯系,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歸納起來新課程標准有以下特點: (一)強調課程標準的導向性、選擇性
美術課程標准沒有採取列出具體的知識點(在低年級更是如此)的方式,而是提出具有一定概括性和導向性的內容標准,並提供指向這些標準的教學活動方式建議。這些教學活動方式建議也是選擇性的。例如,3-4年級的「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內容標準是: 學習對比與和諧、對稱與均衡等組合原理,了解一些簡易的創意和手工製作的方法,進行簡單的設計和裝飾,感受設計製作與其它美術活動的區別。 上述內容標准非常概括,體現大的導向性。為了指向上述標准,有下面的教學活動建議可供選擇:
(二)、以美術學習方式劃分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究性 美術新課程標准從美術學習方式出發,劃分出「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學習領域。
「綜合·探索」領域是指通過綜合性的美術活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研究、創造以及綜合解決問題的美術學習領域。它分為三個層次:(1)融美術各學習領域(「造型·表現」、「設計·應用」和「欣賞·評述」)為一體;(2)美術與其他學科相綜合;(3)美術與現實社會相聯系。三個層次之間又有著不同程度的交叉或重疊。
「綜合·探索」學習領域要求美術教師在教學時,尋找美術各門類、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之間的連結點,設計出豐富多彩的「綜合·探索」領域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應特別注重以學生為主體的研討和探索,要求學生靈活運用各學科的知識設計探究性活動的方案,進行製作、表現和展示,喚起對未知領域的探究慾望,並體驗愉悅和成就感。? (三)、注意了標准實施的可行性
本課程標准首次明確了廣大中小學美術教師是最重要的閱讀者和使用者。為了幫助教師領會此次美術課程改革的精神,本課程標准對一些新的觀念和方法,提供了具體可操作的案例(包括各學習領域案例25個,其他案例12個),以便教師能舉一反三,創造性地進行教學。 與原教學大綱的比較:原大綱雖在「教學要求」、「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教學中應該注意的問題」和「積極改善美術教學條件」中涉及了一些指導性意見,但不及本標准具體,而且未提供具體的案例。? (四)、強調激發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 興趣是美術學習的基本動力之一。本課程標准力求從這么幾個方面激發學生對美術學習的興趣。
第一,降低學科知識和技能的難度和要求,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的魅力,使課程內容與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情感和認知特徵相適應,以活潑多樣的課程內容呈現形式和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標准中提到的「在美術造型游戲中體驗各種繪畫工具和不同材料的使用效果,熟悉常用顏色和工具。」(1-2
年級「造型·表現」學習領域)「以游戲的方式,觀察和觸摸各種實物,進行感官體驗,並作簡單組合造型。」(1-2年級「設計·應用」學習領域)「走出教室,觀賞校園和所在地區的景色。」(1-2年級「欣賞·評述」)「創造學生自己喜歡的漫畫和卡通形象,用來表達觀念、情感和思想」(7-9年級「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等。 第二,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從學以致用的角度激發學習動力,努力追求生活的藝術化。與原教學大綱的比較:原大綱雖在「教學目的」中,提出了「通過美術教學,培養學生對美術的興趣與愛好」,在「教學要求」(小學部分)和「選擇教學內容的原則」中提出了「美術教學內容應適應學生的心理和生理特點,注意循序漸進和趣味性」,但未能提供具體的教學活動方式來體現上述要求。
二、美術新課程標準的的基本理念是:
1.使學生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 2.激發學生形成學習美術的興趣; 3.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 4.培養創新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5.為促進學生發展而進行評價。
三、面對新課程標准,我們怎麼教美術?
(一)、確立新的課堂教學觀。
1、整合教學與課程。當課程由「專制」走向民主,由封閉走開放,由專家走向教師,由學科走向學生的時候,課程就不只是「文本課程」(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教科書等文件),而是「體驗課程」(被教師和學生實實在在體驗到的課程)。 2、強調互動的師生關系,構建充滿生命力的課堂教學運行體系。現代教學論指出,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沒有交往,沒有互動,就不存在或未發生教學,那些無實質性交往發生的教學是「假教學」。在美術新課程中由於貫徹新的教育理念,格外關注學生的身心發展,因此帶來美術課堂豐富多彩的互動教學。
3、構建素質教育課堂教學目標體系。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以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方面的整合,體現了新課程的價值追求。努力做到結論與過程的統一;認知與情意的統一。美術課堂教學目標的確定,要十分注重情感目標。教師在教學中只有注重激發學生的喜愛、喜歡、欣賞之情,學生在練習中才能將自己的喜愛之情溶入習作之中。
4、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學習方式有接受和發現兩種。新課程倡導體驗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學習等。 (二)確立自己新的角色地位。
課程改革將使教師在新課程的舞台上扮演一個新的角色,教師將走進新課程規定的不同以往的課堂生活情境,美術教師將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而重新尋找自己的教學方法,美術課程新標准將成為重塑美術教師職業形象的重要依據。
(三)教師應該自覺調整教學行為。
美術新課程「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術課程與學生生活經驗緊密關聯,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提
高想像力和創造力,提高審美意識和審美能力,增強對大自然和人類社會的熱愛及責任感,發展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與能力。」
目前,我們中小學美術課教學的過程一般是導入新課、講授新課、學生作業、作業展評、課堂小結幾個環節。認真的教師都設計了周密的教學步驟,圍繞教材安排提問,引領著學生的思維和注意力,滔滔不絕,學生處於接受知識的狀態,洗耳恭聽。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的機會較少,在課堂中充當配角,教學效果是教師預設的。
(四) 努力改變貫用的課堂模式。
一是讓學生在課堂上真正動起來。美術學科是操作性很強的學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十分注重讓學生多操作。
二是努力運用現代媒體進行教學,擴大信息容量。
三是倡導小課題和長作業。以往的美術教學一般是一課一練,一課一次作業。 四是讓學習活動成為學生生活的一部分。 (五)注重開發和豐富美術課程資源
在新課程理念下,教學活動不僅僅是對教材的簡單地處理和傳授,而應該將教材作為一種範例,把它放在一個更廣闊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作為教師要能獨具慧眼,敏銳地發現生活中、大自然中、人類社會歷史文化遺產中與教材有關的重要資源,並進行收集和整理。再根據自身和學校的條件,對這些資源進行整合和處理,有選擇地運用到具體的課堂教學之中,來不斷豐富和拓展以現有教材為依託的具體的教學活動。因此,為了很好地落實新課程理念,我們必須注重開發美術課程資源,提升美術課堂教學質量
H. 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哪些領域
課程改革,改變單純以學科知識體系構建課程的思路和方法,從促進學生素質發展的角度,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因此,本《標准》劃分了"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 四個學習領域。
美術學習活動大致可分為創作和欣賞兩類。盡管創作和欣賞都涉及外化和內化兩種活動特徵,但創作更傾向於外化,欣賞更偏重於內化。由於美術學習具有操作性的特點,所以創作活動佔有相當大的比重。為了便於學習,本《標准》將創作活動再具體分為"造型·表現"和"設計·應用"兩個學習領域。"造型·表現"是美術學習的基礎,其活動方式更強調自由表現,大膽創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認識。"設計·應用"學習領域的活動方式既強調形成創意,又注意活動的功能目的。外化性行為特徵是上述兩個學習領域的相同點,而區別在於前者更注重自由性,後者更注重功能性。"欣賞·評述"這一學習領域則更注重通過感受、欣賞和表達等活動方式,內化知識,形成審美心理結構。
綜合性學習是世界教育發展的一個新特點,是美術課程應該具有的特徵,也是本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需要突破的一個難點。為此,本《標准》特別設置了"綜合·探索"這一新的學習領域。"綜合·探索"學習領域提供了上述美術學習領域之間、美術與其他學科、美術與現實社會等方面相綜合的活動,旨在發展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探究發現能力。
上述四個學習領域的劃分是相對的,每一學習領域既各有側重又互相交融,緊密相關,形成一個具有開放性的美術課程結構。
I. 新課程標准根據美術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為哪4個學習領域
新美術課程以「造型·表現」、「設計·應用」、「欣賞·評述」和「綜合·探索」四個方面的學習活動方式來劃分學習領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