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版文言文

小學版文言文

發布時間: 2020-12-05 04:23:03

A. 人教版小學語文文言文目錄

四年級上冊
第一組
觀潮
2* 雅魯藏布大峽谷
鳥的天堂
4*火燒雲
語文園地一
第二組
5 古詩兩首
△ 題西林壁

蒽,是人教的,只不過還得麻煩樓主找找啦~~
△ 游山西村
6 爬山虎的腳
7 蟋蟀的住宅
8*世界地圖引出的發現
語文園地二
第三組
9 巨人的花園
10* 幸福是什麼
11 去年的樹
12*小木偶的故事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13 白鵝
14*白公鵝
15 貓
16*母雞
語文園地四
第五組
17 長城
18 頤和園
19*秦兵馬俑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20 古詩兩首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 送元二使安西
21 搭石
22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23*卡羅納
24*給予是快樂的
語文園地六
第七組
25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26 那片綠綠的爬山虎
27*烏塔
28*尺有所短 寸有所長
語文園地七
第八組
29 呼風喚雨的世紀
30*電腦住宅
31 飛向藍天的恐龍
32*飛船上的特殊乘客
語文園地八
選讀課文
1 五彩池
小青石
麻雀
迷人的張家界
仰望布達拉
一個蘋果
幻想家
人造發光植物
生字表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四年級下冊
第一組
△ 1 古詩詞三首
 獨坐敬亭山
 望洞庭
 憶江南
△ 2 桂林山水
△ 3 記金華的雙龍洞
△ 4 七月的天山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一
 第二組
△ 5 中彩那天
△ 6 萬年牢
△ 7 尊嚴
△ 8 將心比心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二
 第三組
自然之道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
蝙蝠和雷達
大自然的啟示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三
第四組
夜鶯的歌聲
小英雄雨來
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
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四
 第五組
觸摸春天
永生的眼睛
生命 生命
花的勇氣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五
第六組
鄉下人家
牧場之國
古詩詞三首
 鄉村四月
 四時田園雜興
 漁歌子
麥哨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六
 第七組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
全神貫注
魚游到了紙上
父親的菜園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七
 第八組
寓言兩則
 紀昌學射
 扁鵲治病
文成公主進藏
普羅米修斯
漁夫的故事
△ 詞語盤點
△ 語文園地八
 選讀課文
△ 1 趵突泉
△ 2 小珊迪
△ 3 有趣的動物共棲現象
△ 4 黃繼光
△ 5 生命的葯方
△ 6 可愛的草塘
△ 7 到期歸還
△ 8 武夷山和阿里山的傳說
△ 生字表(一)
△ 生字表(二)
人教版新課程小學語文五年級上下冊課文目錄
五年級上冊
第一組
竊讀記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
走遍天下書為侶
我的「長生果」
△ 口語交際•習作一
△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古詩詞三首
梅花魂
桂花雨
小橋流水人家
△ 口語交際•習作二
△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松鼠
新型玻璃
假如沒有灰塵
△ 口語交際•習作三
△ 回顧•拓展二
第四組
釣魚的啟示
通往廣場的路不止一條
落花生
珍珠鳥
△ 口語交際•習作四
△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綜合性學習:遨遊漢字王國
有趣的漢字
第六組
地震中的父與子
慈母情懷
19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
學會看病
△ 口語交際•習作六
△ 回顧•拓展六
第七組
圓明園的毀滅
狼牙山五壯士
難忘的一課
最後一分鍾
△ 口語交際•習作七
△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七律•長征
開國大典
青山處處埋忠骨
毛主席在花山
△ 口語交際•習作八
△ 回顧•拓展八
選讀課文
黃果樹聽瀑
斗笠
太空「清潔工」
鞋匠的兒子
剝豆
你一定會聽見
木笛
百泉村(四章)
生字表(一)
生字表(二)
五年級下冊
第一組
1 草原
2* 絲綢之路
3 白鯨
4*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一
回顧•拓展一
第二組
5 古詩詞三首
6 冬陽•童年•駱駝隊
7* 祖父的園子
童年的發現
9* 兒童詩兩首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二
回顧•拓展二
第三組
楊氏之子
晏子使楚
12* 半截蠟燭
13* 打電話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三
回顧•拓展三
第四組
14 再見了,親人
15* 金色的魚鉤
16 橋
17* 夢想的力量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四
回顧•拓展四
第五組
18 將相和
19 草船借箭
20* 景陽岡
21* 猴王出世
口語交際•習作五
回顧•拓展五
第六組
綜合性學習:走進信息世界
信息傳遞改變著我們的生活
利用信息,寫簡單的研究報告
第七組
22 人物描寫一組
23* 刷子李
24* 金錢的魔力
詞語盤點
口語交際•習作七
回顧•拓展七
第八組
25 自己的

B. 人教版中小學課本收錄的文言文有哪些

人教課標本小學語文教材中選取了部分文言文作品,具體是五年級下冊的《楊氏之子》、六年級上冊的《伯牙絕弦》以及六年級下冊的《文言文兩則》——《學奕》《兩小兒辯日》.
中學
七年級上冊:
5 童趣
10 《論語》十則
15 古代詩歌五首
1.《觀滄海》
2.《次北固山下》
3.《錢塘湖春行》
4.《西江月》
5.《天凈沙秋思》
20 山市
25 《世說新語》兩則
(一)《詠雪》
(二)《陳太丘與友期》
30 寓言四則
3.《智子疑鄰》
4.《塞翁失馬》
七年級下冊
5 傷仲永
10 木蘭詩
15 孫權勸學
20 口技
25 短文兩篇
1.《誇父逐日》
2.《兩小兒辯日》
30 狼
八年級上冊
21 桃花源記
22 短文兩篇
1.《陋室銘》
2.《愛蓮說》
23 核舟記
24 大道之行也
25 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26 三峽
27 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
《記承天寺夜遊》
28 觀潮
29 湖心亭看雪
30 詩四首
歸園田居(其三)
使至塞上
渡荊門送別
游山西村
八年級下冊
21 與朱元思書
22 五柳先生傳
23 馬說
24 送東陽馬生序(節選)
25 詩詞曲五首
1.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2.赤壁
3.過零丁洋
4.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5.山坡羊潼關懷古
26 小石潭記
27 岳陽樓記
28 醉翁亭記
29 滿井游記
30 詩五首
1.飲酒(其五)
2.行路難(其一)
3.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5.己亥雜詩
九年級上冊
17 智取生辰綱
18 楊修之死
19 范進中舉
20 香菱學詩
21 陳涉世家
22 唐雎不辱使命
23 隆中對
24 出師表
25 詞五首
《望江南》
漁家傲秋思
江城子密州出獵
武陵春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
九年級下冊
17 公輸
18 《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9 魚我所欲也
20 《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21 曹劌論戰
22 鄒忌諷齊王納諫
23 愚公移山
24 《詩經》兩首
1.關雎
2.蒹葭
望採納,謝謝

C. 小學生文言文

1、黃琬巧對 2、神童庄有恭 3、曹植聰慧
4、鮑子難客 5、曹紹夔捉「怪」 6、楊億巧對
7、解縉敏對 8、承宮樵薪苦學 9、桓榮勤學不倦
10、宋太宗學書 11、崔景偁拜師 12、為人大須學問
13、讀書五失 14、顏回好學 15、張孝基仁愛
16、陳實與「樑上君子」 17、趙簡子元日放生 18、鄧攸棄兒保侄
19、張之萬之馬 20、王安石辭妾 21、宋仁宗忍餓
22、范仲淹罷宴 23、顧榮施炙 24、逆旅主人無情
25、陸元方賣宅 26、昔齊攻魯,求其岑鼎 27、楊萬里與「誠齋」
28、和氏璧 29、幽王擊鼓 30、許生端方
31、王安石待客 32、範文正正直 33、王安國直言
34、海瑞清廉 35、呂蒙正不記人過 36、梁鴻尚節
37、蹇材望偽態 38、米芾索帖 39、趙孟頫過揚州
40、歐陽修不喜釋氏 41、唐伯虎識破術士 42、朱文公受騙
43、章惇書絕壁 44、李白之死辨誤 45、雋不疑之母
46、徐有功秉公執法 47、王翱秉公 48、么恩與公法
49、晉平公游於河 50、子產不毀鄉校 51、董閼於法無赦
52、商陵君養「龍」 53、錢貨入瓶 54、田真兄弟
55、樵夫毀山神 56、奇鷹 57、雉鳥報復
58、桑中生李 59、縣令捕捕蝗 60、天敵

D. 小學文言文都學哪些

小學6年階段,孩子要學習簡單古文,領悟其中道理和真諦。這些都先人給我們留下來瑰寶和文化遺產,讓孩子充分理解各種奧秘,不僅對其成長、成才大有裨益,而且也對文化傳承和弘揚。小編整理人教版教材總結以下12篇必背文言文,希望能引起家長朋友們重視。
楊氏之子
南北朝:劉義慶
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夫子家禽。」
學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陳元方候袁公
南北朝:劉義慶
陳元方年十一時,候袁公,袁公問曰:「賢家君在太丘,遠近稱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強者綏之以德,弱者撫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嘗為鄴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異世而出,周旋動靜,萬里如一。周公不師孔子,孔子亦不師周公。」
葉公好龍
兩漢:劉向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孟母三遷
兩漢:劉向
鄒孟軻母,號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時,嬉遊為墓間之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乃去,舍市旁,其嬉遊為賈人炫賣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處吾子也。」復徙居學宮之旁。其嬉遊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真可以處居子矣。」遂居。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謂孟母善以漸化。
揠苗助長
先秦:佚名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伯牙絕弦
未知:佚名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愚人食鹽
南北朝:僧伽斯那
昔有愚人,至於他家。主人與食,嫌淡無味。主人聞已,更為益鹽。既得鹽美,便自念言:「所以美者,緣有鹽故。少有尚爾,況復多也?」愚人無智,便空食鹽。食已口爽,反為其患。
一毛不拔
魏晉:邯鄲淳
一猴死,見冥王,求轉人身。王曰:「既欲做人,須將毛盡拔去。」即喚夜叉拔之,方拔一根,猴不勝痛叫。王笑曰:「看你一毛不拔,如何做人?」
刻舟求劍
先秦:佚名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畫蛇添足
兩漢:劉向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吾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其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文侯與虞人期獵
兩漢:劉向
魏文侯與虞人期獵。日,飲酒樂,天雨。文侯將出,左右曰:「今日飲酒樂,天又雨,公將焉之?」文侯曰:「吾與虞人期獵,雖樂,豈可不一會期哉!」乃往,身自罷之。魏於乎始強。
世無良貓
清代:樂鈞
某惡鼠,破家求良貓。厭以腥膏,眠以氈罽。貓既飽且安,率不食鼠,甚者與鼠游戲,鼠以故益暴。某恐,遂不復蓄貓,以為天下無良貓也。無貓邪,不會蓄貓也。

E. 小學生的文言文有那些

主要是一些寓言故事,比如《掩耳盜鈴》《守株待兔》等等。。。有的小學的文言文也可以從初中生文言文當中去選擇,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限定性。

F. 小學文言文閱讀

一 誇父逐日
(1)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2)誇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於隅谷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注釋
⑴逐走:賽跑。逐:競爭。走:跑。 ⑵入日: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 ⑶欲得飲:想要喝水解渴。 ⑷河、渭:即黃河,渭水。 ⑸北飲大澤:大湖。傳說縱橫千里,在雁門山北。北:方位名詞用作狀語,向北。 ⑹道渴而死:半路上因口渴而死去。 ⑺鄧林:地名,現在在大別山附近河南、湖北、安徽三省交界處。鄧林即「桃林」。 ⑻未至:沒有趕到。 ⑼渴:感到口渴。
⑽棄:丟棄。 ⑾為:成為。 (12)逐日:追逐太陽。
古今異義:
① 誇父與日逐走 走:古義:跑。今義:行走
②飲於河,渭 河:古義:專指黃河。今義:泛指所有河流
一詞多義:
飲 ①欲得飲 飲:名詞,飲食,食物和水 ②飲於河、渭 飲:動詞,喝
古文翻譯:
誇父與太陽賽跑,一直追趕到太陽落下的地方;口渴了,想要喝水,到黃河、渭水去喝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了,誇父又向北去喝大湖裡的水。他還沒趕到大湖,就半路渴死了。他丟棄的手杖,頓時化為一片桃林。

二 齒亡舌存
常樅「張其口而示老子曰:『吾舌存乎?』老子曰:『然!』『吾齒存乎?』老子曰:『亡!』常樅曰:『子知之乎?』老子曰:『夫舌之存也,豈非以其柔耶?齒之亡也,豈非以其剛耶?』常樅曰:『噫,是已!天下之事盡矣,何以復語子哉!』
翻譯:
常樅又張開嘴給老子看了看,問道:「我的舌頭還在嗎?」老子說:「當然還在。」常樅又問:「我的牙齒還在嗎?」老子說::「早就沒有了。」常樅又問老子: 「你知道原因是什麼嗎?」老子回答說:「那舌頭所以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柔軟的嗎?牙齒的不存在,豈不是因為它是剛硬的嗎?」
常樅說:「好啊!是這樣的。世界上的事情都已包容盡了我還有什麼可以再告訴你的呢?」

【說明】在實際生活中,有的時候要柔,有的時候要剛,有的時候則要剛柔結合,根據具體情況而定,事物是在不斷變化的,不能說只有柔才好,剛都不行,反之亦然。

三 指鹿為馬
八月己亥,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後群臣皆畏高。
解答問題:
1.「趙高欲為亂」中「為」的意思________
2.「謂鹿為馬」中「為」的意思________
3.「或言馬以阿順趙高」中「以」的意思________
4.「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中「以」的意思________
5.請揣摩「高因陰中諸言鹿以法」中「因」的意思,請從下列句中雙引號詞語中選出與它不同的一項_____
A未若柳絮「因」風起 B蒙「乃」始就學 C肅「遂」拜孟母 D屠「乃」奔倚其下
6.有這則故事可以看出趙高是一個怎樣的人?
7.趙高指鹿為馬的目的是(用原文回答)?

參考答案:1、作 2、是 3、有的人 4、假借 5、A
6、一個是非不分,顛倒黑白的人、同時心狠手辣不擇手段。
7、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
翻譯:八月己亥日,趙高想作亂,恐怕群臣不聽他的,於是他先做試探,牽著一頭鹿獻給二世,說:「這是馬。」二世笑著說:「丞相錯了吧?叫鹿作馬。」趙高就問左右大臣,大臣們有的沉默著不表態,有的說是馬來迎合趙高,有的說是鹿。趙高(後來)就暗中借法律手段,陷害了那些說是鹿的人。此後,大臣們都害怕趙高。

四精衛填海
又北二百里,曰發鳩之山, 其 上多柘木,有鳥 焉 ,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姣。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 溺 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 以 堙於東海。漳水出漹,東流注於河 。
1.翻譯: 北( )其( )焉( )溺( )以( )河( )
2.精衛是一隻什麼樣的鳥?(用原文回答)
3.精衛以前叫什麼?為什麼變成了鳥?(簡要回答)
4.翻譯: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5.此神話,表達了遠古人名怎樣的精神?
答案:
1.翻譯: 北(向北 )其(代發鳩之山 )焉(不譯,補充音節 )溺(被淹死 )以(用 )河(海 )
2.精衛是一隻什麼樣的鳥?(用原文回答) 答: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
3.精衛以前叫什麼?為什麼變成了鳥?(簡要回答)
答: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 溺 而不返,故為精衛
4.翻譯:其狀如鳥,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
答:狀像鳥一樣,頭上有花紋,白色的嘴,紅色的腳,名字叫「精衛」。
5.此神話,表達了遠古人名怎樣的精神? 答:表達了古人堅持不懈,勇敢的精神。
譯文:發鳩山上有許多柘木。那裡有一種鳥,其形狀如烏鴉,頭有花紋、白嘴、紅腳,名叫精衛。它本炎帝的小女兒,名叫女娃。有一日她到東海游水,淹死再也沒回來,變作了精衛鳥。它長年累月地以嘴含著西山的樹枝、石頭丟入海里,想將東海給填平。

五 葉公好龍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選自【漢】劉向《新序·雜事五》)
翻譯:
葉公子高喜歡龍,衣帶鉤、酒器上刻著龍,居室里雕鏤裝飾的也是龍。他這樣愛龍成癖,被天上的真龍知道後,便從天上下降到葉公家裡,龍頭搭在窗檯上探望,龍尾延伸到了廳堂里。葉公一看是真龍,嚇得轉身就跑,魂飛魄散,一臉驚惶 。由此看來,這個葉公並不是真的喜歡龍,他喜歡的只不過是那些像龍卻不是龍的東西罷了。
拼音:yè gōng hào lóng,古音讀作shè gōng hào lóng,作姓氏。
葉公:春秋時楚國葉縣縣令沈諸梁,名子高,封於葉(古邑名,今河南葉縣)。
鉤:衣服上的帶鉤。 寫:畫。
鑿:通"爵",古代飲酒的器具。 屋室雕紋:房屋上雕刻的彩繪、花紋。"文"通"紋"
窺(kuī):這里是探望、偷看的意思。 牖(yǒu):窗戶。 施:延伸。
還(xuán)走:轉身就跑。還,通「旋」,走:跑。 五色無主:神色不定,形容倉皇失措。
夫:指示代詞,那個。 好:喜歡,喜好,愛好。 聞:聽說。
下之:下,下降。之,代詞,代葉公住所。 是:代詞,這個 。

六 學弈
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吾曰:非然也。
譯文:
弈秋是全國最會下棋的人。讓他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聽弈秋的教導;另一個人雖然在聽,可心裡卻想著有天鵝飛來,拿弓箭去射它。即使兩個人在一起學習,成績卻不如第一個人。難道他的智力不如另一個人嗎?回答說:不是這樣的。

注釋:
(01)弈:圍棋,下圍棋。 (02)弈秋:秋,人名,因他善於下棋,所以稱為弈秋。
(03)通國:全國。 (04)之:的。 (05)善:善於,擅長。 (06)使:讓。
(07)誨:教導。 (08)其:其中。 (09)惟弈秋之為聽:只聽弈秋的教導。
(10)雖:即使。 (11)之:指弈秋的教導。 (12)鴻鵠:天鵝。 (13)援:引拉。
(14)繳:本課指有絲繩的箭。「繳」字的另一個讀音jiǎo,是交納、交付的意思。
(15)之:他,指前一個人。 (16)俱:一起。 (17)弗若:不如。 (18)矣:了。
(19)為:因為。 (20)其:他,指後一個人。 (21)與:嗎。 (22)曰:說。
(23)非:不是。 (24)然:這樣。 (25)致志:用盡心志。致,盡,極。
(27)通國:全國. (28)與:語氣助詞,表示疑問。 (29)本文選自《孟子·告子》。
(30)故:原因。 (31)以:認為。 (32) 智:智力

感悟:學習不可一心二用,必須專心致志,做事要一心一意,方可成功!或(若三心二意,將一事無成。)

七 揠苗助長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譯文:
古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一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
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一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八 勸學
1.勸學原文
君子曰: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翻譯
君子說:學習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從藍草中提取的,卻比藍草的顏色還要青;冰,是水凝固而成的,卻比水還要寒冷。木材筆直,合乎墨線,(如果)它把烤彎煨成車輪,(那麼)木材的彎度(就)合乎圓的標准了,即使再乾枯了,(木材)也不會再挺直,
2.勸學原文
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翻譯
是因為經過加工,使它成為這樣的。所以木材經過墨線量過就能取直,刀劍等金屬製品在磨刀石上磨過就能變得鋒利,君子廣泛地學習,而且每天檢查反省自己,那麼他就會聰明多智,而行為就不會有過錯了。
3.勸學原文
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登高而招,臂非如長也,而見者遠;順風而呼,聲非加疾也,而聞者彰。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翻譯
我曾經整天發思索,(卻)不如片刻學到的知識(多);我曾經踮起腳遠望,(卻)不如登到高處看得廣闊。登到高處招手,胳臂沒有比原來加長,可是別人在遠處也看見;順著風呼叫,聲音沒有比原來加大,可是聽的人聽得很清楚。藉助車馬的人,並不是腳走得快,卻可以行千里,藉助舟船的人,並不是能游水,卻可以橫渡江河。君子的資質跟一般人沒什麼不同,(只是君子)善於藉助外物罷了。
4.勸學原文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故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鍥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
勸學翻譯
堆積土石成了高山,風雨就從這兒興起了;匯積水流成為深淵,蛟龍就從這兒產生了;積累善行養成高尚的品德,那麼就會達高度的智慧,也就具有了聖人的精神境界。所以不積累一步半步的行程,就沒有辦法達到千里之遠;不積累細小的流水,就沒有辦法匯成江河大海。駿馬一跨躍,也不足十步遠;劣馬拉車走十天,(也能走得很遠,)它的成功就在於不停地走。(如果)刻幾下就停下來了,(那麼)腐爛的木頭也刻不斷。(如果)不停地刻下去,(那麼)金石也能雕刻成功。
5.勸學原文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用心躁也。
勸學翻譯
蚯蚓沒有銳利的爪子和牙齒,強健的筋骨,卻能向上吃到泥土,向下可以喝到泉水,這是由於它用心專一啊。螃蟹有六隻腳,兩只大爪子,(但是)如果沒有蛇、鱔的洞穴它就無處存身,這是因為它用心浮躁啊。

九守株待兔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韓非子》
譯文: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一顆樹樁。一天,一隻跑地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注釋: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④冀——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譯文: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裡翻土。突然,他看見有一隻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隻又肥又大的野兔。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隻、第三隻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麼多便宜事啊。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後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十 弓與矢
《唐太宗論弓矣》原文與譯文
貞觀初,上謂太子少師蕭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數,自謂無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問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則脈理皆邪,弓雖動而發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識之猶未能盡,況天下之務,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書內省,數延
見,問以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注釋 :①近以示弓工: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②脈理皆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脈理,指木紋。
③務:事務。⑩數延見:經常召見。數(shuò),屢次。
譯文:貞觀初年,皇上對太子少師蕭瑀說:「朕小時侯喜好弓箭,擁有好弓十幾把,自己覺得沒有比這些再好的了,近來把它給造弓的工匠看,工匠卻說『都不是好弓』,朕就問他原因.他說:『木頭的紋理都不正,射出的箭也不會直。』朕才想到熟悉的卻東西也不能達到分辨出好壞.朕靠著弓騎平定四方統一全國,但都不能做到十分了解,更何況天下大事了,哪能夠全都知道?」於是命令京中五品以上的官員輪換住在在中書省,多次召見,問他們民間疾苦,政事得失。

十一 濫竽充數
【原文】
齊宣王使人吹竽①,必三百人。南郭處士②請為王吹竽。宣王悅之,廩③食以數百人。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注釋】
①竽:一種樂器的名稱,很象現在的笙。 ②處士:沒有官職的普通知識分子。 ③廩:糧食倉庫。
【譯文】
齊宣王讓人吹竽,一定要三百人一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為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官倉供養的樂手有好幾百人。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王繼位。王也喜歡聽吹竽,但他喜歡讓他們一個一個地吹,南郭處士只好逃走了。

十二 買櫝還珠
【原文】楚人有賣某珠於鄭者。為木蘭之櫃,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注釋:1.櫝:木匣;2.珠:珍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緻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後把珠寶裝在盒子裡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緻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後,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裡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買下木匣,退還了珍珠。比喻沒有眼力,取捨不當。)

十三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蘇教版為:一兒以日初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yú),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 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譯文:
孔子到東方游學,途中看見兩個小孩在爭論,就問他們爭辯的原因。
一個小孩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近,而正午(中午)的時候距離人遠。」
另一個小孩卻說:「我認為太陽剛出來的時候距離人遠,而正午(中午)的時候距離人近。」
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大得像車蓋一樣,到了正午(中午)時太陽就像盤子碗口那樣小,這不是離人近的大,而遠的小嗎?」
另一個小孩說:「太陽剛出來時讓人感覺清涼而略帶寒意,到了正午(中午)時就感覺像把手伸進熱水裡一樣溫暖,這不是距離人近時得熱,而距離人遠時得涼嗎?」
孔子聽了不能判斷他們誰對誰錯。
兩個小孩笑著說:「誰說你的知識淵博呢?」

十四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以此故法為其國,與此同。時已徙矣,而法不徙,以此為治,豈不難哉!

【注 釋】
1.涉--跋涉,就是渡過江河的意思。 2.自--從。 3.遽--音句,急遽,立刻,匆忙,表示時間很緊迫。
4.契--音氣,動詞,用刀子雕刻。 5.是--這。
6.不亦惑乎--不是佷糊塗嗎?惑,迷惑,糊塗。「不亦……乎」是一種委婉的反問句式。
7.墜--掉落。 8.契者--雕刻的人/地方。 9.若--像。
10.是吾劍之所從墜--這里是我的劍墜落的地方。 11.楚--周代國名,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縣北。
12.求--尋找。 13.止--停下。 14.入--跳下。 15.行--行走。
譯文:
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上掉進了水裡。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上一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靠岸後,這個人順著船沿上刻的記號下水去找劍。船已經走(行駛)了很遠,而劍還在原來的地方不會隨船而前進。用這樣的辦法來找劍,豈不是很糊塗嗎?像這樣治理國家,和這個人一樣。時間已經變遷,但是辦法不變,如此治理國家,不是麻煩了嗎!
刻舟求劍是一個寓言故事演化而成的成語,比喻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的意思。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
這是一個寓言故事,諷刺了片面、靜止,不知變通、墨守成規的人。
刻舟求劍是一個貶義詞,並列式短語,為「刻舟」和「求劍」兩個動賓短語構成的並列短語,在句子中可以作謂語、定語或者狀語。
刻舟求劍的近義詞是墨守成規 ,反義詞有見機行事。

十五 畫蛇添足
楚有祠者,賜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謂曰:「數人飲之不足,一人飲之有餘。請畫地為蛇,先成者飲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飲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畫蛇曰:「我能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奪取卮曰:「蛇固無足,子安能為之足?」遂飲其酒。為蛇足者,終亡其酒。
【注釋】
[1]祠(cí):春祭。 [2]舍人:古代王公貴族手下的辦事人員。卮(zhī):古代盛酒的器具。
[3]相謂:互相商量。 [4]引酒:拿過酒杯。引,取過來。且:將要。 [5]固:本來。
[6]子:對人的尊稱。安:怎麼。 [7]遂:就。 [8]亡:失去。
譯文:
楚國有祭祀的人,賞給來幫忙的門客一壺酒,門客們互相商量說:「幾個人一起喝不夠喝,一個人喝足夠喝。要求大家在地上畫一條蛇,先畫好的人就能喝酒。」
有一個人先畫好蛇,拿起酒准備喝酒,他左手拿著酒壺,右手繼續畫蛇,說:「我能給蛇畫上腳。」他還沒有畫好腳,另一個人畫好蛇了,奪走他的酒壺說:「蛇本來就沒有腳,你怎麼能給蛇畫上腳呢?」於是那個人就把酒喝了。給蛇畫腳的人,最終都會失去他的酒。

十六 狐假虎威
荊宣王[1]問群臣曰:「吾聞北方之畏昭奚恤,果誠何如?」群臣莫對。江一對曰:「虎求[2]百獸而食[3]之,得狐。狐曰:『子[4]無敢[5]食我也!天帝[6]使[7]我長[8]百獸,今子食我,是逆[9]天帝命也。子以[10]我為不信[11],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12]乎?』虎以為[13]然[14],故[15]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畏[16]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 ——選自《戰國策·楚策一》
注釋
[1]荊宣王:楚宣王。 [2] 求 :尋求,尋找。 [3] 食:吃。 [4] 子:你。 [5] 無敢:不敢。 [6] 天帝:上天。 [7] 使:派遣。 [8] 長(zhǎng):長官,首領。這里作動詞,意為「做……首領」。 [9] 逆,違抗。 [10] 以……為……:認為……是……。 [11] 不信:不真實,不可靠。 [12] 走:逃跑。 [13] 以為:認為。 [14] 然:真的,正確的。 [15] 故:所以。 [16] 畏:害怕。
譯文
楚宣王問群臣,說:「聽說北方諸侯都害怕楚令尹昭奚恤,果真是這樣的嗎?」群臣無人回答,江乙回答說:「老虎捕捉各種野獸來吃。捉到一隻狐狸,狐狸對老虎說:『您不敢吃我,上天派我做群獸的領袖,如果您吃掉我,就違背了上天的命令。您如果不相信我的話,我在前面走,您跟在我的後面,看看群獸見了我,有哪一個敢不逃跑的呢?』老虎信以為真,就和狐狸同行,群獸見了它們,都紛紛逃跑,老虎不明白群獸是害怕自己才逃跑的,卻以為是害怕狐狸。現在大王的國土方圓5000里,大軍百萬,卻由昭奚恤獨攬大權。所以,北方諸侯害怕昭奚恤,其實是害怕大王的軍隊,這就像群獸害怕老虎一樣啊。」
十七 鷸蚌相爭
趙且伐燕,蘇代為燕謂惠王曰:「今者臣來,過易水,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莫過甘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謂鷸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擒之。今趙且伐燕,燕趙久相支,以弊大眾。臣恐強秦之為漁父也。故願王熟計之也。」惠王曰:「善!」乃止。
譯文:
趙國將要討伐攻打燕國,蘇代為燕國去游說趙惠王說:「今天我來,渡過易水時,看到有個河蚌剛剛打開,馬上有個鷸鳥跑來啄食它的肉,蚌合上兩片殼剛好夾住了鷸鳥嘴巴,鷸鳥說:(如果)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這里就會有一個死河蚌了。」蚌也對鷸鳥道:「你嘴巴今天抽不出,明天抽不出,這里就會有一個死鷸。」兩個都不肯舍棄讓步,這時剛好有個老漁翁走過看到把他們倆都捉住了。現在趙國攻打燕國,燕趙兩國長時間相持,對兩者都沒好處。我恐怕強大的秦國要當漁夫了。所以請大王再仔細考慮這件事。」趙惠王說:「好。」於是停止了攻打燕國的計劃。

G. 小學所有文言文及譯文

1《共工怒觸不周山》
原文:昔者共工與顓頊爭為帝,怒而觸不周山,天柱折,地維絕。天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 滿西南,故水潦塵埃歸焉。"
譯文:從前,共工與顓頊爭為帝王(共工:傳說中的部落首領。顓頊:傳說中的五帝之一,黃帝軒轅氏的孫子),(共工)發怒撞不周之山(觸:碰,撞。不周山:傳說中的一座大山),支撐天的柱子折了(按,古人認為天圓地方,天有八根柱子支撐,地的四角有大繩拴掛),系掛地的繩子斷了。天向西北方傾斜,所以日月星辰都朝西北方移動(焉:代詞兼語氣詞,與「於是」或「於此」相當);大地的東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泥沙朝東南角流去(潦:積水。水潦,這里泛指大地上的江河。塵埃:塵土,這里指泥沙。歸:歸向,這里指流向)。

2《誇父逐日》
原文:誇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於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
譯文:誇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乾了江河仍嫌不足,於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手杖棄於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

3《精衛填海》
原文:發鳩之山,其上多枯木,有鳥焉,其狀如烏,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衛,其鳴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於東海,溺而不返,故為精衛,常銜西山之木石,以堙於東海。漳水出焉,東流注於河。
譯文: 太陽神炎帝有一個小女兒,名叫女娃,是他最鍾愛的女兒。炎帝不僅管太陽,還管五穀和葯材。他事情很多,每天一大早就要去東海,指揮太陽升起,直到太陽西沉才回家。

16 按圖索驥
《漢書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