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進度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進度

發布時間: 2020-12-05 05:20:01

① 小學科學分組實驗應開課時數是多少

《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指出:「學生是科學學習的主體、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目前,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已成為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兩面大旗.而實驗教學就能很好地融主體性教學、科學探究於一體. 怎樣才能讓學生們在實驗中有所啟迪和收獲呢?那就是:實驗時應做到「六多」——多看、多做、多思、多說、多聽、多評. 一、多看「想到沒想到,看了才知道.」這是中央電視台少兒頻道《異想天開》之《想到沒想到》欄目的宣傳口號.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耳聽為虛,眼見為實.看到了,我們就相信了,就明白了,這說明了看的重要性. 看,不是隨便地看,而是有目的的觀察.觀察是人認識自然的基本途徑,是科學實驗的顯著特點,同時教會學生觀察也是科學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在科學實驗時,不管是老師的演示實驗,還是學生自己動手實驗,都要讓學生仔細觀察,充分觀察.要引導學生看清、看全事物的真實面貌,更要學生發現平時沒留意的現象.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獲得正確、清晰的事實,掌握第一手的數據資料,得出正確的結論.同時,學生還能從中學會正確的觀察方法,觸類旁通,舉一反三. 比如做《熱水變涼》實驗,將一杯熱水放在桌上,連續測量十分鍾,這時要適時指導學生認真觀察.他們會發現開始水溫下降很快,最後越來越慢.最後學生們得出熱水變涼的規律是先快後慢.這由學生自己認真觀察分析得出來的結論,其教學效果是言語傳授無法比擬的. 二、多做「你聽見了,你忘記了;你看到了,你明白了;你做過了,你記住了.」這說明了做的重要性.法國科學教育以「動手做」為口號和切入點,強調學生自己動手、動腦,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發現與研究的過程.這種學習過程體現著學生作為主體的生命歷程. 心理學理論告訴我們,小學生的記憶與思維主要以直觀形象為主.而動手做最能展現事物的直觀形象. 我們老師只要積極創造實驗條件,使學生在做實驗的過程中充分的感知,經歷科學的過程,學生就能從中獲得一些最基本的科學素養.在科學課上,學生做實驗很多都是草草收場,學生並未「盡興」.有些教師一發現一個(一組)或者是幾個(幾組)同學做完或做對,就迫不及待地命令學生停止實驗,覺得部分學生的成功已經與教師要的結論相吻合.這種做法與科學教學原則明顯相悖.實驗是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手段,是科學課的顯著特點,學生都會從中留下終身難忘的經歷.實驗如果不能取得數據並得出結論,那等於沒做.所以,我們在實驗教學中,應讓孩子們多做,做足,做深. 比如教《小車的運動》一課,做實驗前,教師首先引導學生們提出假設,作出猜測,弄清變數與不變數的關系,然後讓孩子們多次地、反復地做實驗,獲得數據,並從中探究規律.學生們通過「真刀實槍」地「搞」出來的有關結論,將使他們終生難忘,而這一探究學習的方法與過程,將使他們受益一生. 三、多思科學探究是學習科學的主要方式.探究一般要經歷提出問題、進行假設猜想、制定計劃、實驗搜集信息、分析得出結論.提出問題必須學會思考.如果對一些現象視而不見,置之不理,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永遠發現不了問題,更談不上得出一個正確的結論. 假設是科學探究的一個重要思考階段,科學家進行實驗,在沒有成功之前,都只能是「假想」,也可能就是「胡猜」.所以,學生在實驗時,有關科學的結論,應讓學生敞開思路無所顧忌地想,甚至異想天開.這也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創造能力、認識事物能力的重要手段.科學探究的整個過程,處處伴隨著學生的思考,而且需要學生的思考.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可見學習需要多思,需要多問自己幾個為什麼. 比如教學《電磁鐵》一課,教師一上課就出示一個電磁鐵,引導學生認識電磁鐵,而後讓兩名學生各取一個電磁鐵(線圈鐵釘不同),讓學生觀察哪個電磁鐵吸的回形針多,為什麼?這時可鼓勵學生朝不同的方向想.思維就這樣大放光彩. 四、多說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學生有各自的體會和想法,科學實驗後,要讓學生把實驗過程和結論說出來.如果不讓學生說,我們就不知道他們是如何想的.不讓學生多說,就不知道他們思維的全過程,不知道他們對事物的不同看法.就不能去偽存真,去粗取精,達成共識.因此,實驗後應讓學生多說,給他們自由的空間暢所欲言,這是他們的權利,也是教師的責任. 比如教學《觀察水》一課,學生做完高錳酸鉀的溶解實驗後,我就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看到的溶解現象,個別說,小組說,集體交流.這樣反復交流,溶解現象就深深印在學生頭腦中,同時,還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五、多聽善於傾聽的學生就是善於學習的學生.在許多的科學課堂,不顧別人的想法,不注意傾聽的現象比較嚴重.傾聽是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對發言者的尊重.我們要引導學生樂於傾聽,善於傾聽,在傾聽中產生智慧的碰撞. 如在《洗衣服的學問》一課中,當學生設計出不同材料去污能力大小的方案時,我就引導大家針對他的方案,提出問題.這樣,學生不但能認真傾聽,還聽出了別人方案的優點和缺點,在交流中,為方案的完善提供了很大幫助. 六、多評科學課程的教學評價,其主要目的是了解學生實際的學習和發展狀況,以利於改進教學、促進學習,提高每個學生的科學素養.《小學科學(3─6年級)課程標准》中指出,對學生進行評價要做到「四化」:評價主體的多元化,評價內容的全面化,評價方法的多樣化,評價時機的全程化.要求教師准確把握評價的內容,靈活運用評價方法. 在實驗教學中,我們要更注重學生合作能力、實驗能力和安全衛生等方面的評價. 當有個別學生或小組同學出現合作,實驗、衛生等方面的問題和優點時,我就不失時機給予評價,請同學自評,相互評,一堂課下來,評出最佳小組若干,給予加分,當分數累計到指定數時,便可獲得老師的獎勵.獎勵就是一張卡片,一些實驗材料、葯品,或者到科學探究室自主做實驗的資格…… 在科學課上做實驗,學生動手又動腦,個個興高采烈,精神抖擻,興趣濃厚,求知慾強烈.只要我們教師精心准備,正確引導,讓孩子們多看、多做、多思、多說、多聽、多評,我們的科學實驗教學定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②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小學六年級科學實驗教學計劃
(2010學年上學期)
實驗目的:
新的課程標准強調要以培養小學生的實踐能力素養為宗旨,以實踐為核心,努力擺脫以理論知識為中心的舊模式,讓學生在自然實踐操作中得到真知、科學的思維方式、科學態度與價值觀以及運用科學知識和方法的能力等方面的發展。本學期在勞動實踐教學中力求體現新課標的特點,始終圍繞"以探究為核心"的理念進行教學設計和組織教學活動。為了迎合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科學素養。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培養學動手操作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實驗,使學生能在親自動手操作的過程中,主動獲取知識,體驗成功的喜悅;通過實驗,培養學生的思維品質及創新精神,使學生從小學科學、愛科學,為將來發展我國的科技事業,打下良好的基礎。本學期在實驗教學方面有如下打算:
具體要求:
六年級:科學六年級從使用工具開始,提出研究問題,然後研究最簡單的機械—杠桿,由此開始認識杠桿類機械,再研究非杠桿類機械,最後以自行車為載體,以齒輪研究為主要內容對前面的研究作一次總結與提升,讓學生對機械的作用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接著探究不同形狀結構所包含的力學道理,包括條形材料抗彎能力與形狀的關系、拱形承受力的特點,拓展到圓頂形、球形、各種弧形,從人造物體擴展到生物體,在此基礎上探究框架結構的特點,加固框架結構的方法和物體穩定性問題,並展開設計製作活動,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設計科學合理的形狀結構;從最熟悉的電出發,探究電生磁,製作電磁鐵,探究電磁鐵磁力大小,玩具電動機原理,然後以電能為中心認識能量及相互轉化,再擴展到宏觀的太陽能的轉化與儲存;知道生物的種類多種多樣、同種生物不同的個體各不相同。初步理解生物體不同的形態結構是與它們的生活環境相適應的。知道生物的多樣性是人類生存的重要資源。知道保護生物的多樣性就要保護它們賴以生活的環境。能用實驗、調查、查閱資料等方法收集信息,尋找問題的答案。並能利用圖、表等方式記錄、整理調查資料。能夠關注周圍生物所生活的環境,具有環境保護的意識。認同人類是生物家族中的一員,願意並能夠與生物家族的其他成員和諧相處。

③ 如何做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課前准備

1、科學實驗課的課前准備工作顯得十分重要,課前准備的充分則是實驗成功的有回力保證答。
做好實驗教學課前准備,不光教師要做好准備,還要引導學生做好准備。
2、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3、實驗前師生的充分准備,才能使我們的小學科學實驗課堂有序、高效地進行,這是提高實驗效率的首要保障。

④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計劃與科學教學計劃有什麼不同

我也是初教科學,請教了老教師他們說實驗計劃是本學期本冊課本中所有實驗的計劃,而教學計劃則是你本冊課本的計劃

⑤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幾點建議

懸念是對一個問題還沒有得到答案的 「緊張與期待的心情」,它是學生回對新知識的興趣來源。我們在答教學中抓住小學生的心理特徵及認識規律,結合科學學科的特點,巧設懸念,誘發學生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實驗願望。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⑥ 如何使小學科學實驗操作效率更高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創設教學情境的目的是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認知規律,幫助他們建立一個有利於學習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使他們在良好的心理環境和認知環境中產生對科學學習的需要,激發起學習探究的熱情,調動起參與學習的興趣。
對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給學生創設各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其探究才能組織好學生開展有效的實驗探究。那麼如何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呢?我認為:結合教學內容,多元化的變通教學中引導環節,如講故事、變魔術、做游戲、猜謎語等,都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有位教師是通過游戲創設學習情境的。這位教師拿出一個「釣魚玩具」,請四位學生上講台比賽「釣魚」,一下子學生都搶著上去了,學生的興趣都上來了。當四位學生完成「釣魚」比賽後,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用「魚竿」能把「魚」掉上來呢?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甚至有學生說拿來研究一下。學生們的探究興趣都被這個游戲激發了,這樣後面的實驗探究都能有效的開展了。
在三年級科學《金魚》教學時,我在引導學生觀察了金魚的外形、運動和吃食後,問:金魚魚鰓一分鍾開合幾次,金魚不斷地喝水,會脹破肚子嗎?讓學生通過仔細觀察、分析弄清其中的奧秘,並引導學生設計實驗,通過實驗來證明自己的猜測。於是學生便對金魚如何呼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了強烈的探究慾望。
二、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實驗開展
實驗探究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我們應該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是最為重要的。
1、有效性的引導
如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探究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是有效科學探究的保證。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指導,把時間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去發現問題,並通過交流,收獲知識。學生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2、圍繞教學做實驗
實驗切忌毫無目的,隨心所欲。實驗的最終目的是為教學服務的,為的是在實驗中發現規律,理解規律,從科學實驗收獲大量的科學知識,提高自身的科學素養的教學效果,提高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是最重要最根本的策略。興趣的有效途徑。「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學課的開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而掌握規律。
在《我們周圍的空氣》一課中,空氣存在實驗,無論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來吹動小紙條,還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釘個洞放到水裡,使冒出小泡,都是為了證明空氣是存在的。為實驗而實驗,沒有目的性,只會使學生浮於實驗過程與表面現象,不知道為什麼做實驗,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3、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1)明確觀察任務
在實驗前教師要使學生明確觀察什麼,再根據具體的實驗提出觀察要求。
學生在觀察實驗時,如果教師不加指導或指導不明確,學生往往出現無目的、漫不經心地觀察的情況,他們常常只是注意那些感覺新奇或有強烈刺激的現象,而放過了實驗目的所要求觀察的主要內容。這就需要教師去引導去幫助,所以,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一是用眼,科學地看,時刻提醒學生注意用眼觀察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步細小的變化。二是用手摸、用耳聽、用鼻聞、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用嘴嘗、借用工具觀察等等。這就是科學地聽,科學地做,它能幫助學生更全面的感知事物。
當然,在每個實驗中觀察也有側重,而且,並不是每個實驗都要、都可以用這些器官去觀察的。
(2)實驗過程做到有條不紊
演示實驗儀器要做到可見度大,實驗現象清晰可辨。在日常課堂演示實驗中,教師的一舉一動都會成為學生獨立操作的依據和榜樣,對學生的實驗技能操作起著示範作用。教師應嚴格按實驗基本知識要求進行實驗操作,教師需要事先動一番腦筋。
總之,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加上認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師適度和合理的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會變得目標不明確,偏離方向。因此,教師要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選擇合適的策略,引導實驗探究,確保實驗探究有效開展。
三、實驗評價影響著實驗的有效性
教師對實驗的評價不必要面面俱到,但一定要及時評價,同時注意評價的真實性。實驗評價對於學生一些好的行為、習慣的養成及能力的培養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會潛移默化的影響著學生。[3]
教師的實驗評價可圍繞表達能力、觀察能力、設計實驗、方法創新的能力、團結協作、科學探究的能力等進行評價。
如在《螞蟻》一課,我把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定為培養目標之一。師問:螞蟻的身體小,還到處爬動,怎麼解決觀察難題呢?有同學提出了用火燒,馬上有同學否決;有同學提出放在透明的瓶子里,有同學提出螞蟻仍然會亂爬;有同學提出放在水中的瓶蓋上,可以讓它不亂爬,但螞蟻可能會掉進水裡淹死……最終有一位學生提出解決方案:放在一張白紙上,放上螞蟻喜歡吃的食物。事實證明,這個實驗方法還是挺好的。通過教師這樣有意識的引導,學生的實驗設計能力越來越強。
四、改進教材,有效實驗。
小學科學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精心設計實驗,讓學生通過親身參加實驗獲得知識是搞好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關鍵。因此可操作的、成功的實驗是課堂教學的基石。但隨著小學科學課程改革的推進,科學教材的不斷更新,有些時候教材的設計以及編排不是很合理,假如我們還是照本宣科,一塵不變地進行實驗教學,那效果可能會大打折扣。反之,假如能夠大膽地對教材進行適當的改進再進行實驗可能效果會好得多。如:
1、在《熱是怎樣傳遞的》一課中,要求在一段鐵絲上每隔一定距離用蠟粘上一根火柴,將鐵絲固定在鐵架台上,火柴都向下懸掛,用酒精燈給鐵絲一端加熱。觀察那一端鐵絲先掉下來。該實驗存在的缺陷:一是火柴不容易固定住,學生用花費較長時間在固定火柴上。二是在實驗操作中,給鐵絲一端加熱時,會出現多根火柴同時落下的情況。這樣就不利於學生通過觀察得出結論。
改進方法:可以教師自製蠟環用來代替火柴,教師只要學生在鐵絲上每隔一端距離放一個蠟環就行,實驗中學生會很直觀的發現蠟環會依次融化掉下。這樣就很容易理解熱的傳遞方向了。 不僅要做到有條不紊,還要做到每次都能較高質量地完成。如何使演示實驗現象明顯,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看得見,
2、教科版小學科學三年級上冊《水和空氣》單元第6課《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中,要求把一團紙巾放在一個杯子的杯底,然後將杯子豎直倒扣入水中。預測一下,紙巾會被浸濕嗎?這是一個經典的實驗,但是在實驗時總存在著一些不完美的地方。該實驗存在著較大的缺陷:一是紙巾容易浸濕,影響實驗效果。二是後續實驗即水進來把空氣趕跑的現象不夠直觀,三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三是一堂課下來桌上堆滿了紙巾,浪費嚴重。 改進方法:用大號漏斗和小塊塑料泡沫(塗上紅色)代替紙團和杯子做實驗。實驗時,先用手按住漏鬥上的小孔,再用漏斗把泡沫垂直扣入水中,泡沫球就停留在水底,表明空氣占據了漏斗的空間,水就進不去了。然後放開按住漏斗的小孔,空氣從小孔中逃出,泡沫球就浮上來,表明水進來占據了原先空氣占據的空間。改進後的實驗材料即可以重復使用,又克服了原先實驗的缺陷,使空氣占據空間與空間水被替換的現象顯而易見。 實驗證明:實驗教材只是一個工具,必須靈活運用,才能取得實驗的最佳效果。
五、補充延伸,拓展實驗
《科學課程標准》指出:「教師不要把上下課鈴聲當做教學的起點和終點。」學生獲取知識的地點不能僅僅是課堂,「大自然也是一個學習知識的大舞台」。只有堅持課內外教學相結合,讓學生把課內學到的知識用於課後拓展實驗,才能真正使學生在實踐中掌握知識、鞏固知識,獲得課內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1、向課後延伸。
一節課只有40分鍾,下課鈴一響,便意味著本節課課堂探究活動必須終止,但許多實驗探究活動是不可能在短短的40分鍾內達到教學效果的。如四年級下冊《種子萌發》只有一課時的教學時間,但是「種子的萌發」從浸種到生根、發芽、長葉,整個活動過程至少要十幾天的時間。課堂教學和活動過程之間在時間上形成了一個突出的矛盾。要解決這一矛盾,就要課內課外結合,把一部分的活動向課前課後拓展。只有通過引領學生開展課外探究活動,才能讓學生親身經歷觀察「種子萌發」的全過程。
2、將生活變課堂。
科學課的許多內容是學生周圍常見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現象,《小學科學課程標准》就指出,不要把學生束縛在教室這個太小的空間,教室外才是孩子們學科學、用科學、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科學課的有些教學內容需要學生走出教室到校園里去,有些教學內容還要學生走出校園,到田野、公園、工廠里去,以求獲得豐富的感性認識。因此,根據教學的相關內容,積極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小實驗、小製作、小發明、小論文,鼓勵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幾個人一小組在家長的陪同下進行課外探究活動是非常有必要的。
六、實驗教學應注意的地方
1、注意實驗中的安全
2、課前教師要試做實驗,要做到心中有數
3、做到實驗的設計科學有效
合理地設操作過程、基本的實驗方法選定以後,緊接著就要編定具體的操作細節,這些操作細節的設計要合理規范、切實可行。
總之,小學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科學老師,應努力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學質量,真正地實施素質教育。

⑦ 小學科學在觀察實驗教學時應遵循什麼原則

小學科學在觀察實驗教學時應遵循的原則就是實事求是的原則不能進行誇大,其詞的呃給不觀察也不能忽略觀察,一定要實事求是。

⑧ 小學科學實驗教學記錄單

http://www.enwaimao.cn/Practice/primary/200904/17518.html
http://www.srdlxx.com/-mainmenu-61/-mainmenu-66/425.html
找了兩個,不知道你內要的容是哪個

⑨ 如何提高小學科學實驗教學的有效性

一、創設學習情境,激發探究興趣
烏申斯基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慾望。」對於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來說,興趣是學習的動力,給學生創設各種讓他們感興趣的教學情境,是激發其探究興趣的有效途徑。「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學課的開頭,通過創設情境,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組織好學生開展有效的實驗探究。那麼如何去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呢?筆者認為:結合教學內容,合理選擇創設情境的方法(如故事、魔術、游戲、實物、懸念等),就能有效的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
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有位教師是通過游戲創設學習情境的。這位教師拿出一個「釣魚玩具」,請四位學生上講台比賽「釣魚」,一下子學生都搶著上去了,學生的興趣都上來了。當四位學生完成「釣魚」比賽後,給學生拋出一個問題:為什麼用「魚竿」能把「魚」掉上來呢?學生很快就在下面議論開了,有的說是魚鉤,有的說是磁鐵……,甚至有學生說拿來研究一下。學生們的探究興趣都被這個游戲激發了,這樣後面的實驗探究都能有效的開展了。
創設學習情境方法有很多種,只要是能激發探究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均可運用。總之,在課堂教學中,有許多合理,有效的創設情境方法,需要我們在教學中針對不同的教材,靈活選擇,運用,並潛心研究更加有效的方法,使導課真正成為一節課成功的一半。
二、選擇合適材料,方便實驗操作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核心,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究科學規律,光靠一張嘴巴、兩根粉筆是遠遠不夠的。要完成科學探究的目標勢必要藉助各種形式的科學實驗,而實驗材料是開展科學實驗的前提。合理的選擇實驗材料有助於學生探究活動的順利開展,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和創新精神。
選取的材料要貼近生活,最好是隨時可得,隨處可見的,和學生的現實生活有著緊密聯系的,有助於教師的教學順利開展。如研究《聲音是怎樣傳播的》這一課中「土電話」的製作,教材選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線,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在選擇材料進行實驗時,所選材料是否具有引導性,能否是學生產生學習興趣,深入探究。如在《比較水的多少》一課教學中,教材中出示了三個大小、形狀各不相同的瓶子作為學生的研究材料,然後在三個瓶中裝入不同的水進行比較。實際上僅靠這樣的材料設計並不適合我們的學生,研究起來無從下手,也沒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已有認知和直接經驗,構建新的知識結構。對此,我又增加了一個瓶子,利用這個瓶子來對比衡量水的多少。學生在運用直接生活經驗時發現探究障礙,從而能更好地科學探究。這里增加的這個瓶子體現了知識建構的引導性,更有助於學生獲得解決問題的辦法。
只有根據學生和課程的實際來設計、選取合理的有結構的材料,才能讓學生由材料引發經歷,由經歷形成科學認識,方便實驗探究活動的是順利開展,最終發展和豐富學生的科學素養。
三、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實驗開展
實驗探究在小學科學課的學習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學生步入奇妙的科學殿堂;常常能激起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學生的創新潛能。它對於培養學生的動口、動手、動腦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都具有其他教學手段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小學科學教學中,選擇合適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的實驗探究,是最為重要的。
如在《磁鐵有磁性》一課中,探究哪些物體能被磁鐵吸引。教師應該提供充足的探究時間,是有效科學探究的保證。因為這個實驗的過程非常簡單,不需要太多的時間去指導,把時間留給學生在實驗探究中去發現問題,並通過交流,收獲知識。學生會得到成功的喜悅。
總之,學生由於年齡的特點,加上認知水平有限,缺少教師適度和合理的指導,學生的科學探究就會變得目標不明確,偏離方向。因此,教師要在設計教學計劃時,選擇合適的策略,引導實驗探究,確保實驗探究有效開展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