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課文
《勸學》
《鄒忌諷齊王納諫》
《屈原列傳》
《陳情表》
《滕王閣序》
《師說》
《阿房宮賦》
《六國論》
《游褒禪山記》
《前赤壁賦》
2. 語文高二必修5文言文課文。
《歸去來兮辭》並序 陶淵明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
舟搖搖以輕殤,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乃瞻衡宇,栽欣載奔。童僕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尤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眇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策扶老以流憩,時翹首而遐觀。雲無心以出〔山由〕,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遺,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人告余以春兮,將有事乎西疇。或命巾車,或〔木卓〕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羨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復幾時?何不委心任去留?胡為惶惶欲何之?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執杖而耘耔。登東坳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滕王閣序 唐 王勃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軫(zhěn),地接衡廬。襟三江而帶五湖,控蠻荊而引甌(ōu)越。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人傑地靈,徐孺下陳蕃之榻。雄州霧列,俊采星馳。台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都督閻公之雅望,棨(qǐ)戟遙臨;宇文新州之懿範,襜(chān)帷暫駐。十旬休假,勝友如雲;千里逢迎,高朋滿座。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紫電青霜,王將軍之武庫。家君作宰,路出名區,童子何知,躬逢勝餞。
時維九月,序屬三秋。潦(liǎo)水盡而寒潭清,煙光凝而暮山紫。儼驂(cān)騑(fēi)於上路,訪風景於崇阿。臨帝子之長洲,得天人之舊館。層台(有版本寫作「巒」)聳翠,上出重霄;飛閣流丹,下臨無地。鶴汀(tīng)鳧渚(zhǔ),窮島嶼之縈回;桂殿蘭宮,即岡巒之體勢。披綉闥(tà),俯雕甍(méng),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lǘ )閻撲地,鍾鳴鼎食之家;舸(gě)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zhú)。雲銷雨霽,彩徹區明。落霞與孤鶩(wù)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漁舟唱晚,響窮彭蠡(lǐ)之濱;雁陣驚寒,聲斷衡陽之浦。
遙襟甫暢,逸興遄(chuán)飛。爽籟發而清風生,纖歌凝而白雲遏(è)。睢(suī)園綠竹,氣凌彭澤之樽;鄴水朱華,光照臨川之筆。四美具,二難並。窮睇(di)眄(miǎn)於中天,極娛游於暇日。天高地迥(jiǒng),覺宇宙之無窮;興盡悲來,識盈虛之有數。望長安於日下,目吳會於雲間。地勢極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關山難越,誰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懷帝閽(hūn)而不見,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時運不齊,命途多舛;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酌貪泉而覺爽,處涸轍以猶歡。北海雖賒,扶搖可接;東隅(yú)已逝,桑榆非晚。孟嘗高潔,空餘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
勃,三尺微命,一介書生。無路請纓,等終軍之弱冠;有懷投筆,慕宗愨(què)之長風。舍簪(zān)笏(hù)於百齡,奉晨昏於萬里。非謝家之寶樹,接孟氏之芳鄰。他日趨庭,叨(tāo)陪鯉對;今茲捧袂,喜托龍門。楊意不逢,撫凌雲而自惜;鍾期相遇,奏流水以何慚。嗚呼!勝地不常,盛筵(yán)難再;蘭亭已矣,梓(zǐ)澤丘墟。臨別贈言,幸承恩於偉餞;登高作賦,是所望於群公。敢竭鄙懷,恭疏短引;一言均賦,四韻俱成。請灑潘江,各傾陸海雲爾。
逍遙游 莊子
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
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齊諧》者,志怪者也。《諧》之言曰:「鵬之徙於南冥也,水擊三千里,
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蒼蒼,其正色邪?其遠而無所至極邪?其視下也,亦若是則已矣。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
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背負青天而莫之夭閼者,而後乃今將圖南。
蜩與學鳩笑之曰:「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
之九萬里而南為?」適莽蒼者,三飡而反,腹猶果然;適百里者,宿舂糧;適
千里者,三月聚糧。之二蟲又何知?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
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靈者,以五百歲為春,五百歲為秋;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歲為春,八千歲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
湯之問棘也是已。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
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
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鷃笑之曰:「彼
且奚適也?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
奚適也?」此小大之辯也。
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鄉,德合一君,而徵一國者,其自視也亦若此矣。而
宋榮子猶然笑之。且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
辯乎榮辱之境,斯已矣。彼其於世未數數然也。雖然,猶有未樹也。
夫列子御風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後反。彼於致福者,未數數然也。
此雖免乎行,猶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
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陳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凶。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
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於成立。既無叔伯,終鮮
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童。煢煢孑立,形影相
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待湯葯,未嘗廢離。
逮奉聖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後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
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待東宮,非臣隕
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
門,急於星火。臣欲奉詔賓士,則以劉病日篤;欲苟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
狼狽。
伏惟聖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事偽朝,
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
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
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盡節於陛下之日長,報劉之日短也。
烏鳥私情,願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後土,實所
共鑒。願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卒保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
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3. 初中文言文課文目錄
蘇教版
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目錄
(序號為排列的次序,不是課文的編號)
七年級上冊8
1《鄭人買履》
2《刻舟求劍》
3《幼時記趣》
4《三峽》
5《以蟲治蟲》
6《梵天寺木塔》
7《論語八則》
8《狼》
七年級下冊6
9《趙普》
10《黃鶴樓》
11《於園》
12《黔之驢》
13《愛蓮說》
14《兩小兒辯日》
八年級上冊5
15《晏子使楚》
16《人琴俱亡》
17《小石潭記》
18《記承天寺夜遊》
19《治水必躬親》
八年級下冊7
20《馬說》
21《陋室銘》
22《活板》
23《核舟記》
24《口技》
25《送東陽馬生序》
九年級上冊7
27《陳涉世家》
28《桃花源記》
29《與朱元思書》
30《捕蛇者說》
31《岳陽樓記》
32《醉翁亭記》
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級下冊8
34《曹劌論戰》
35《鄒忌諷齊王納諫》
36《魚我所欲也》
37《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38《愚公移山》
39《出師表》
40《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41《田忌賽馬》
4. 高中文言文課文內容
這個呀,推薦個國產免費學習軟體——「中華詩詞2009」給你吧,中國古詩文全有,且有注版釋有拼音,如權果你願花39元注冊的話,還有詳盡的白話文解釋。
還一個叫「漢語大辭典普及版」,也是免費的,雖然只有中小學(含高中)的古詩文,不用注冊也有白話文解釋,而且有個懸浮窗口,對不會讀的字滑鼠一指讀音就出來,非常方便。網路一下就能找到。確實找不到再給我留言吧……
5. 文言文《孫權勸學》課文和翻譯
一、原文:北宋 司馬光《資治通鑒》卷六十六
初,權謂呂蒙曰:「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蒙辭以軍中多務。權曰:「孤豈欲卿治經為博士邪?但當涉獵,見往事耳。卿言多務,孰若孤?孤常讀書,自以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學。
及魯肅過尋陽,與蒙論議,大驚曰:「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蒙曰:「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
二、譯文:
最初,孫權對呂蒙說:「你現在手握權柄,不可以不讀書。」呂蒙辯護說,不是他不讀書,而是軍中事情太多,沒有時間。孫權說:「我豈是要你研究儒家經典,去當教書匠?只不過希望你大略有個印象,知道歷史就夠了。如果說沒有時間,誰能比我更忙,我還常常讀書,自以為大有裨益。」呂蒙才開始求學。
後來,魯肅路過尋陽,跟呂蒙談論,不由大吃一驚,說:「你今天的才識智略,已不是當年吳郡時代的呂蒙。」呂蒙說:「士別三日,就要刮目相待,大哥發現得未免太遲!」魯肅遂拜見呂蒙的娘親,結交成為好友,然後告辭。

(5)文言文課文擴展閱讀
一、文學賞析
1、主題思想
此文記敘了三國時期呂蒙在孫權勸說下開始學習,而使才略有了驚人的長進,並令魯肅為之嘆服、與之「結友」的故事,說明了人應當好學、只要肯學習就會有進步的道理,突出了學習重要性。[3]
2、藝術特色
此文雖極簡略但剪裁精當,不僅保留了先前史書中原文的精華和故事的完整性,而且以更精練的文筆突出了人物的風采,是一篇成功的改寫之作。
二、人物簡介
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縣(今浙江省杭州市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並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後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後,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
6. 求初中語文文言文課文——只要課文!
http://www.zxxk.com/wxt/Info.aspx?InfoID=140497
這個網站上由所有初中的課文下載
7. 小學課文的一篇文言文
吳王欲伐⑦荊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諫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諫專不敢,則懷丸屬操彈,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⑤也;黃雀延頸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解釋: 1.荊:楚國
2.舍人:宮廷侍從
3.少孺子:年輕人
4.委身曲附:彎著身子,屈著前腳
5.傍:通「旁」
6.延頸:伸長著頭頸
7.伐:進攻
8.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9.罷:停止
10.則:就。
11.三:多次
12.子:你
13.委:縮
啟示:螳螂正要捉蟬,不知黃雀在它後面正要吃它。比喻目光短淺,僅僅看見眼前的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
8. 語文,文言文
2003——2004年中考文言文歸納
1——4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出題省份 2004年出題省份
〈為學〉 泉州P80
〈桃花源記〉 海淀P40、北京P65
〈愛蓮說〉 維坊P13
〈公輸〉 桂林P20、福州P52
〈三峽〉 益陽P25 吉林P31、南京P85
〈記承天寺夜遊〉 廣東P30、呼和浩特P76
〈五柳先生傳〉 安徽P36、山西P62 維坊P17、河北P61、廣州P66
〈孫權勸學〉 上海P41
〈送董邵南遊河北序〉 南寧P50 廣東P18、包頭P21、安徽P39
〈核舟記〉 南昌P55
〈馬說〉 廈門P77 福州P42
〈與朱元思書〉 南通P86
〈小石潭記〉 吉林P31
〈唐雎不辱使命〉 黃岡P77
第五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始得西山宴遊記〉 廣州P2、南京P4 濟南P72
〈醉翁亭記〉 安徽P36、天津P44 哈爾濱P5、溫州P61、長沙P75、南京P85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嘉興P89 煙台P10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重慶P47 四川P33
〈岳陽樓記〉 遼寧P27、呼和浩特P76 海淀P3、長沙P75、大連P82
第六冊文言文
文章 2003年 2004年
《魚我所欲也》 桂林P80
《出師表》 鎮江P18、上海P41、蘭州P73、黑龍江P90、哈爾濱P92 四川P35、廈門P56、沈陽P70
《曹劌論戰》 桂林P20、嘉興P89 重慶P27、黑龍江P29
《上樞密韓太尉書》 大連P57、濟南P69 南昌P12、濟寧P23、昆明P45
《送東陽馬生序》 天門P83 佛山P55、廣州P66
詩詞鑒賞題
題目 2003年 2004年
《泊秦淮》 廣州P3
〈漁家傲〉 桂林P21
《題破山寺後禪院》 河南P34
《破陣子》 天門P83
〈春望〉 四川P35、揚州P48
〈浣溪沙〉 廣州P66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黃岡P77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桂林P81
對於初三學生來說,文言文是中考必爭之分。歷屆中考證明,凡是文言文分數高的考生,其中考語文分數都比較高。但同學們在復習文言文上往往有一個誤區:因為老師已經不同程度地領著學生對文言文進行了復習,這使得他們自我感覺良好,認為已經復習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下什麼功夫了。殊不知這正是「半瓶之水」,大多數同學只是在「面」上掌握了些許知識,而真正落實到「點」上,許多同學還是會因為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細致而敗下陣來。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在復習中按照5天計劃再進一步。
第一天:專攻背誦默寫
文言文要求背誦默寫的篇目較多,以H版為例,古文19篇,古詩32首,同學們基本上能夠背出,但要做到不漏字、不添字、不改字、不顛倒語序、不寫錯別字就沒那麼容易了,更不用提對一些語句的理解性記憶了。所以把默寫功夫做到細致准確、一字不差、深刻理解、靈活運用才能達到中考要求。
第一步:大聲誦讀。誦讀確實是背誦的好方法,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你不妨大聲誦讀古文古詩,每篇連續誦讀五遍以上,一方面通過誦讀可以強化你對文章的再熟悉,另一方面隨著誦讀數的增加會逐漸加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即自己對文章的感悟、體會,更加深刻地了解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另外,隨著誦讀的深入,你對每句話的意思也會更明白,有的同學讀完一句古文,這句話的意思也會馬上在他的眼前出現,這就是對古文相當熟悉的結果,這個步驟做得好,也會為下面的句子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二步:出聲背誦。在前面大聲誦讀的基礎上,現在可以完全拋開書本,出聲背誦,每篇連續背誦五遍以上,你會發現在第一、二遍時你有一些生硬,到三、四遍時你已相當流利了,到五、六遍時你已完全熟練地掌握了全文,而且不會發生漏字、添字和語序顛倒的情況了,這時候讓你背錯都難了。這兩個步驟中,出聲是關鍵,因為讀出聲音來是對人的記憶功能的再重復,能起到在心裡默背的雙重功效,而且出聲也使得同學能隨時發現、檢查自己的錯誤。尤其對一些背誦准確度不高的同學而言,出聲背誦是解決問題的最好方法。
第三步:背熟文章之後,便是保證字的正確率。這時候,你可以再拿起書本,一行一行看下去,將容易寫錯的字多練幾遍,保證不改字,不寫錯別字,這一步驟是收尾工作,如果做不好,前面的努力將前功盡棄,所以要認真對待。
第四步:勾畫出每一篇古文、古詩的名言警句(如「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等),揭示主題、中心的關鍵性語句(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等)、描寫山水環境的語句(如「青樹翠蔓,蒙絡搖綴,參差披拂」等)和表現作者心情的句子(如「凄神寒骨,悄愴幽邃」等)。將這些句子重點背誦,並理解它在文中的作用,以備理解性記憶之需。
第五步:做一些理解性背誦的題目,仔細咀嚼題乾的要求,抓住關鍵字來思考該回答哪些內容,注意在回答題目時有可能要作一些細微變化。如「安陵君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和「唐雎拒絕秦王易地要求的理由的句子」是不相同的,同學很容易混淆。這道題要抓住「理由」二字回答,答案應是「受地於先王,願終守之,弗敢易」和「安陵君受地於先王而守之,雖千里不敢易也,豈直五百里哉」,其它的話均不是理由,所以不應寫。
第六步:對於某一篇古文、古詩的理解性背誦,理解起來還是較簡單的;而對於在所有學的文章中搜索符合題干要求的語句,難度就大多了。這只能要求同學多積累,多貫通,如積累一些描寫山水景色、戰爭殘酷、愛好和平、悠閑自得的心境、自然環境、友情等方面的句子,給它們加以歸類,有意識地逐漸擴大你收集的范圍,在答題時可多想幾個詩句,然後選擇最符合題干要求的句子,保證萬無一失。
第二天:文言實詞的掌握
文言實詞一向是文言考試較容易得分的部分,一些同學已掌握了大多數的實詞解釋,可是還會在准確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動手一課一課地整理歸納一下。首先,調理一些特殊的實詞:通假字、典型的古今異義、詞性活用和一詞多義現象,這樣整理下來一是拓寬思路,提高遷移能力,二是掌握扎實,記憶深刻。其次,整理一些雖不特殊但卻很重要的實詞:在現代漢語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實詞和書下注釋中的實詞。
這一部分的整理很關鍵,因為實詞的掌握不僅是讀懂課內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閱讀課外文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實實地掌握每個實詞的確切意義,了解它的一詞多義,我們的文言語感才會逐漸形成,才能在閱讀課外文言文時舉一反三,為今後高中的進一步文言文學習打下堅實基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實詞解釋時,要依據課本中的書下注釋為准,絕不能模稜兩可。
第三天:文言語句的翻譯
文言語句的翻譯實際上是在整篇文章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所以在第一天朗讀文章的時候,就給句子翻譯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同時句子翻譯又要特別注重句中關鍵實詞的理解,所以第二天的實詞整理又為它打下一層基礎,那麼,句子翻譯就顯得輕松多了。在全面翻譯課文的基礎上,同學不妨再一課一課地重點整理這些文言語句:首先,整理課文當中的句言警句,體現中心主題的關鍵性句子。其次,整理課文中帶有句式變換的句子,如倒裝句、省略句。再次,整理句中含有一詞多義、詞性活用的實詞的句子。最後,整理文中有固定格式、常見格式的句子。
值得一提的是,句子翻譯是以文言實詞的掌握為基礎的,句中的幾個重點實詞的意思理解了,這句話的翻譯也就迎刃而解了,所以基本功要掌握扎實。句子翻譯還重在培養語感,只有課內有了一定的基礎,才能在課外文言閱讀中以不變應萬變。
第四天:課內語段閱讀的把握
語段閱讀也是在整篇課文的理解基礎上進行的,所以第一天的課文誦讀已讓同學加深了對文章的理解,我們還可從以下幾個角度進行整理:首先,概括每篇課文的中心,劃分段落層次,理清文章寫作思路,並概括段意。其次,找出文中重點段落(能反映中心或體現作者心情的段落),體會它帶給人們的啟示、蘊涵的深刻哲理。再次,找出文章中心句和重點段落中的關鍵句,並體會這些句子在文中的作用。最後,把握文中作者的思想感情,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徵,人物語言的特點等。
這一部分中的中心句、關鍵句可以和理解性背誦的語句聯系起來,它們是相通的。答題時只要把文章的大方向(中心、寫作目的、思想感情)把握住了,其它的題也就不會難倒我們了。
第五天:課外語段閱讀的把握
不要被課外語段所嚇倒,其實有很多課外語段並不比課內所學的難,只要我們循序漸進,掌握一定量的文言文實詞的含義,具有了一定的文言語感,相信同學會輕松度過這一關。
首先,同學需要有一定量的簡單的課外語段的積累,以寓言故事、成語故事為主,如《東施效顰》、《守株待兔》、《畫蛇添足》、《鄭人買履》等,了解這些文章中的重點實詞(以課內有的為主),會翻譯文中能揭示哲理或含有詞性活用、古今異義現象的句子,並理解故事的主旨、寓意或人物的性格特點。同時積累一些故事,名言(如「業精於勤,荒於嬉」等),也可作為議論文的論據,何樂而不為?
其次,你還要找10篇未讀過的文言短文,開始強化訓練。拿來一篇從未閱讀過的短文,先不要慌,先把文章瀏覽一遍,一邊瀏覽一邊將你知道的翻譯出來,而不翻譯的詞先拋到一邊,一遍下來,文章大致寫的內容應該理解得差不多了。然後第二遍再仔細閱讀,這回要字斟句酌,仔細推敲,遇到熟悉的實詞可以好好想一想在哪篇文章中學過,遇到一詞多義的實詞可以比較一下用哪一個意思在此處最恰當。讀完後如還有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就要上下句聯系,推測它的大致意思。讀完第二遍後,就可以做習題了,最難的容易失分的習題莫過於透過現象揭示本質,即挖掘短文的寓意或主旨,同學應注意要將文中的某個人的某種行為加以概括引申,進而擴展到「告訴人們做事要怎樣,不要怎樣。」
如果這五天你能通過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循序漸進地將文言文基礎知識整理歸納之後,相信你的文言閱讀能力將飛躍一個層次。最主要的是,你的思路理順了,對整個文言部分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就能更好地跟隨老師進行下一輪的深入復習,相信今後的學習會輕松得多。我們還需看到,這種自我歸納整理不僅讓同學在中考前受益匪淺,更會將打好的堅實的文言基礎帶到高中2005年中考亮點之九:文言文課內外對比閱讀成為新的趨勢
課標相關要求:
課標直接針對文言文閱讀的規定是:「閱讀淺易文言文,能藉助注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但是提請大家注意,課標關於閱讀能力的要求同樣適用於文言文,「理解主要內容」,「體味和推敲重要詞句在語言環境中的意義和作用」,「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問」等能力都在考查范圍之內。
2005年各地考查情況:
從2005年各地中考試卷來看,除了對具體字詞語句的語法功能以及理解翻譯這類基礎能力的常規考查之外,對於整篇文章的理解性閱讀考查有所加強,幾乎所有的試卷都設計了諸如「概括文章主要內容」、「對文中人物有何評價」、「從文中領悟了什麼道理(得到哪些啟示)」這樣的問題,涉及了品味、鑒賞、拓展等方面。文言文的比較閱讀也繼續升溫,有將同一類型文章進行比較的(山東臨沂),有將同一人物的不同事跡進行比較的(浙江台州),還有將不同人物如何對待同一問題放在一起比較的(四川資陽),等等等等,這樣的考查方式增大了考生的閱讀量,對考生綜合理解與分析把握的能力要求也有所提高,難度也就相應提高了。上述事實表明,文言文的命題思路有向現代文貼近的跡象,廣大備考師生對此應當重視起來。
中考版對這一內容的關註:
文言文閱讀是閱讀的一大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們特意策劃了2004年7-8月的文言文專號,既涵蓋了字詞、文學文化常識等基礎知識,又對理解、鑒賞等高層次能力做了指導,並且配製了相應的中考訓練題,其中就包括比較閱讀這樣的考查方式,對文言文進行了集中細致的梳理。在正常版面,我們也對這一部分內容作了關注,在2005年第118期報紙的頭版我們刊登了海南省蘇盛葵老師關於文言文閱讀所作的述評以及預測,指出了文言文比較閱讀這一新的熱點。
http://www.edown.net/gaokao//200510/1663.html http://ht88.com/bbs/dispbbs.asp?boardid=33&id=7346
祝你好運!!!!!!!!!!!!!!!!!!!!!!!!!!!!!!!!!
參考資料:http://www.ywtd.com.cn/gb/information/2005-08/10/content_16610.htm
9. 文言文課文大全
人教版七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童趣(沈復)
第二單元
10、《論語》十則
第三單元
15、古代詩歌五首
觀滄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灣)
錢塘湖春行(白居易)
西江月(辛棄疾)
天凈沙·秋思(馬致遠)
第四單元
20、*山市(蒲松齡)
第五單元
25、《世說新語》兩則
詠雪
陳太丘與友期
第六單元
30、*寓言四則
智子疑鄰
塞翁失馬
人教版七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一單元
5、傷仲永(王安石)
第二單元
10、木蘭詩
第三單元
15、*孫權勸學《資治通鑒》
第四單元
20、口技(林嗣環)
第五單元
25、短文兩篇
誇父逐日 《山海經》
兩小兒辯日 《列子》
第六單元
30、*狼(蒲松齡)
人教版八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21、桃花源記(陶淵明)
22、短文兩篇
陋室銘(劉禹錫)
愛蓮說(周敦頤)
23、核舟記(魏學洢)
24、大道之行也(《禮記》)
25、杜甫詩三首
望岳
春望
石壕吏
第六單元
26、三峽(酈道元)
27、短文兩篇
答謝中書書(陶弘景)
記承天寺夜遊(蘇軾)
28、觀潮(周密)
29、湖心亭看雪(張岱)
30、詩四首歸園田居(陶淵明)
使至塞上(王維)
渡荊門送別(李白)
登黃鶴樓
人教版八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21、與朱元思書(吳均)
22、五柳先生傳(陶淵明)
23、馬說(韓愈)
24、送東陽馬生序(節選)(宋濂)
25、詩詞曲五首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劉禹錫)
赤壁(杜牧)
過零丁洋(文天祥)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蘇軾)
山坡羊·潼關懷古(張養浩)
第六單元
26、小石潭記(柳宗元)
27、岳陽樓記(范仲淹)
28、醉翁亭記(歐陽修)
29、滿井游記(袁宏道)
30、詩五首飲酒(其五)(陶淵明)
行路難(其一)(李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
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
己亥雜詩(龔自珍)
人教版九年級上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六單元
21、陳涉世家(司馬遷)
22、唐雎不辱使命(劉向)
23、隆中對(陳壽)
24、出師表(諸葛亮)
25、詞五首
望江南(溫庭筠)
江城子·密州出獵(蘇軾)
漁家傲(范仲淹)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辛棄疾)
武陵春(李清照)
人教版九年級下冊文言文翻譯全集
第五單元
17、公輸 《墨子》
18、《孟子》兩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19、魚我所欲也 《孟子》
20、《莊子》故事兩則
惠子相梁
莊子與惠子游於濠梁
第六單元
21、曹劌論戰 《左傳》
22、鄒忌諷齊王納諫 《戰國策》
23、愚公移山 《列子》
24、《詩經》兩首
關睢
蒹葭
10. 文言文。語文。
謙辭:家君 鄙人 卑職 寡人 老朽
敬辭:尊君 陛下 令尊 足下 令郎 君
去 :古今異義專 今義: 到 古義: 離開屬
相: 這個義項比較多 今義 :相互 古義: 偏指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相當於代詞「之」, 例如:苟富貴,無相忘(《陳涉世家》) 意思是不要忘了我。
句中相當於我; 相委而去翻譯為: 拋棄了我自個兒走了
作為一個演講家,王晨在每次正式演講之前總是( 絞盡腦汁 )地錘煉詞語和研究聽眾的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