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美術學科 » 文言文被動句例句

文言文被動句例句

發布時間: 2020-12-05 11:25:14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有哪些

「受……於」、「見……於」、「所」、「為……所」是文言文中被動句的標志。

例子:飢死道路為群獸所食。

⑵ 文言文被動句式有哪8種

1.用介詞「於」引進行為主動者.如:
(1)憂心悄悄,慍於群小.(《詩經·邶風·柏舟》)
(2)故有備則制人,無備則制於人.
(《鹽鐵論·險固》)
2.動詞前加「見」.如:
(3)年四十而見惡焉,其終也已.(《論語·陽貨》)
(4)故君子恥不修,不恥見污;恥不信,不恥不見信;恥不能,不恥不見用.(《荀子·非十二子》)
「見」往往與「於」字配合,由「於」引進主動者.如:
(5)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6)使文王所以見惡於紂者,以其不得人心焉?(《韓非子·難二》)
3.動詞前加「為」引進主動者,或直接加「為」,不出現主動者.如:
(7)多多益善,何以為我禽?(《史記·淮陰侯列傳》)
(8)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陳涉世家》)
「為」字還常與「所」字配合使用,形成「為……所」式.
(9)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項羽本記》)
(10)如姬父為人所殺.(《魏公子列傳》)
「為」在個別情況下還可以跟「於」或者「見」配合使用,構成「為……於」或者「為……見」式:
(11)胥之父兄為戮於楚.(《吳世家》)
(12)烈士為天下見善(贊美)矣,未足以活身.(《莊子·至樂》)
4.動詞前加助動詞「被」表示被動.這類句式大約萌芽於戰國末期.如:
(13)今兄弟被攻,必攻者,廉也.知友被辱,隨仇者,貞也.(《韓非子·五蠹》)
(14)國一日被攻,雖欲事秦,不可得也.(《戰國策·齊策》)
後來,「被」字句式中有了施事者出現,構成「被+施事者+動詞」式(這時的「被」應看著介詞).如:
(15)五月十日,臣被尚書召問.(蔡邕《被收時表》)
(16)舉體如被刀刺,叫呼而終.(《顏氏家訓·歸心》)
由於受「為……所」句式的類化,還產生了「被……所」式.如:
(17)晉文公被秦所納,既而背秦.秦伯伐之.戰於韓,被秦所獲.(《禮記·坊記》)
(18)達非司馬懿對手,必被所擒.(《三國演義》第九十五回)
總的說來,文言文中被動句式的主要標志可以概括為四字(於、見、為、被)三式(見……於、為……所、被……所).這些有標志的被動句往往很容易識別,但文言文中還有許多沒有標志的被動句(即零形態文言被動句式),如不能識別,勢必對文言翻譯造成負面的影響.為此一並說明如下:
無標志文言被動句主要有兩類.第一類是不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翻譯時大多數可加「被」,亦可不加「被」.如:
(19)人固不易知,知人亦不易也.(《史記·范睢蔡澤列傳》)[譯文:人本來不容易(被)了解,了解人也不容易.]
(20)風至苕折.(《荀子·勸學》)[譯文:風吹來,葦桿(被)折斷了.]有少數句子則必須加「被」.如:
(21)國勝君亡,非禍而何?(《左傳·哀公元年》)[譯文:國家被人家戰勝了,國君逃亡了,不是禍是什麼呢?]
(22)會延年家收(《漢收·李陵傳》)[譯文:碰上延年家被查抄拘捕.]
第二類是出現主動者的被動句.這種被動句實際上可以看作省略了一個表被動的介詞「於」的被動句.如:
(23)又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24)懲北山之塞,出入之迂也.(《列子·湯問》)
(25)足蒸暑土氣,背炙炎天光.(白居易《觀刈麥》)
以上三例,「逼兵勢」可看著「逼於兵勢」,「懲」可看著「懲於」,「蒸」可看著「蒸於」,「炙」可看著「炙於」.
此外,還有一種以「動詞+者」表被動的句式.如:
(26)今大國之攻小國也,攻者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守為事;攻人者亦農夫不得耕,婦人不得織,以攻為事.(《墨子·耕柱》)
上例中的「攻者」就應看著「被攻打的國家」.

⑶ 文言文中的各種句式及例句

文言文的句式
一、判斷句
現代漢語的判斷句用「是」作謂語,連接前後的名詞、代詞以及相應的短語進行判斷,形式簡捷單一;可是古漢語中的判斷句的形式就比較多,有助詞判斷句、副詞判斷句、詞序判斷句以及動詞判斷句等。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助詞判斷句
這類判斷句就是所謂的「『者』『也』判斷句」,實際上它是用詞序來表判斷的,助詞「者」「也」只是用來錶停頓和語氣的,我們也可以把「者」「也」看作是這類判斷句的標志。
1、前「者」後「也」句。「……者,……也。」
主語後面用「者」表提頓,謂語後面用「也」表判斷語氣。這是古漢語判斷句的最基本格式,後面介紹的三種形式,都是這種句式的變形。翻譯時在主謂之間加「是」。如:
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這個句子的主語謂語都是名詞。譯為:廉頗是趙國優秀的將領。
此五者,知勝之道也。(《謀攻》)
這個句子的主語是數詞。譯為:這五點是預測勝利的方法。
強秦之所以不敢加兵於趙者,徒以吾兩人在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主謂短語加「者」作主語,判斷原因或解釋情況。譯為:強大的秦國不敢出兵侵略趙國的原因,只是因為有我們兩人在啊。
2、有「者」無「也」句。「……者, ……」
主語後加「者」,謂語後無「也」。如:
天下者,高祖天下。(《史記•魏其武侯列傳》)
主語是名詞充當的。譯為:天下是高祖的天下。
至如信者,國仕無雙。(《史記•淮陰侯列傳》)
主語是動賓短語充當的。譯為:至於像韓信,是國家獨一無二的人才。
3、無「者」有「也」句。「……,……也。」
主語後「者」省去,謂語後用「也」煞尾。主語一般是名詞、代詞、動詞,謂語是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翻譯時主謂間加「是」。如:
夫戰,勇氣也。(《曹劌論戰》)譯為:打仗,靠的是勇氣啊。
我,子瑜友也。(《赤壁之戰》)譯為:我是子瑜的朋友。
和氏璧,天下所共傳寶也。(《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和氏璧是天下所公認的寶貝。
此謀攻之法也。(《謀攻》)譯為:這是用謀略攻取的方法。
4、「者」「也」在後句。「……,……者也。」
主語後的「者」,移到謂語後和「也」連用,加強了語氣。翻譯時主謂間加「是」。如:
晏嬰,齊之習辭者也。(《晏子春秋》)譯為:晏子是齊國善於辭令的人。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城北的徐公是齊國最漂亮的人。
(二)副詞判斷句
主要有副詞「乃」「即」「則」「誠」「本」「非」等等。實際上這類判斷句仍舊用詞序來表示判斷的,這些副詞只是起了強調作用或否定作用。我們也可以把這些副詞看作是這些判斷句的一個標志。
1、「乃」字判斷句
用副詞「乃」放在主謂之間,強調肯定性判斷。翻譯時把「乃」換為「是」。如:
當立者乃公子扶蘇。(《史記•陳涉世家》)譯為:應該被擁立為皇帝的是公子扶蘇。
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譯為:如果事情不成功,這是天意啊。
2、「即」字判斷句
「即」是副詞,放在主謂之間,表示肯定判斷,譯為「就是」。如:
梁父即楚將項燕。(《史記•項羽本紀》)譯為:項羽的父親就是楚國的大將項燕。
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記》)譯為:就是現在一個挨一個地在墓中的這五個人。
3、「則」字判斷句
用「則」這個副詞,放在主謂之間,加強肯定判斷。譯為「就是」。如:
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岳陽樓記》)譯為:這就是岳陽樓的宏大景觀啊。
此則余之罪也。譯為:這就是我的罪過呀。
4、「誠」字判斷句
用「誠」這個副詞,放在主謂之間,強調肯定判斷。譯為「確實是」。如: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師表》)譯為:這確實是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啊。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譯為:我確實知道不如徐公漂亮。
5、「本」字判斷句
用「本」放在主謂之間,表示追本求原的判斷。譯為「本來是」。如:
臣本布衣。(《出師表》) 譯為:我本來是一個平民百姓。
問其人,本長安倡女。(《琵琶行》) 譯為:問她是什麼地方的人,她回答說她本是長安的歌女。
6、「非」字判斷句
用「非」放在主謂之間,否定謂語,形成一個否定判斷句。譯為「不是」。如:
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秋水》)譯為:你不是魚,怎麼知道魚的快樂呢?
此物固非西產。(《促織》)譯為:蟋蟀這東西本來不是陝西的出產。
此外,副詞「固」「皆」「亦」有時也用於判斷句中幫助判斷,我們可以從上下文的關系中來判斷。
(三)動詞判斷句
1、「為」字判斷句
「為」,動詞,一般用在不以「也」字煞尾的判斷句中,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是」。如:
如今人方為刀俎,我為魚肉,何辭為?(《鴻門宴》)譯為:如今人家正好是刀和案板,我們是魚和肉,還告辭什麼呢?
此為何若人?(《公輸》)譯為:這是怎麼樣的人?
2、「是」字判斷句
「是」,在古漢語中是指示代詞,作判斷動詞很少見,僅在接近當時口語的文學作品中出現,漢魏以後漸多。如:
此必是豫讓也。(《史記•刺客列傳》)
(吳)巨是凡人。(《赤壁之戰》)
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木蘭辭》)
問今是何世……(《桃花源記》)
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琵琶行》)
翩翩兩騎來是誰?(《賣炭翁》)
自言本是京城女。(《琵琶行》)
二、被動句
被動句的最大特點是,它的主語是受事。即謂語動詞所發出的動作行為要涉及到主語,要落實到主語的頭上,主語是動作行為的承受者。(如:球被我打。「球」這個主語承受了謂語「打」的動作。)這個特點和現代漢語是完全相同的,只不過古漢語被動句的形式要多得多。下面分別予以介紹。
(一)「見」「於」被動句。
1、見+動+於+施動者。
這是「見」「於」被動句的基本格式。「見」,助詞,用在動詞謂語前;「於」介詞,用在動詞謂語後引出施動者,和施動者組成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一般要挪到動詞謂語前。如: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我確實擔心被您欺騙而辜負了趙國。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譯為:我常常被內行的人恥笑。
2、見+動。
「見」,助詞,用在動詞前表被動。這是「見」「於」被動句基本格式的一種變形。如:
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列傳》)眾人都醉了惟獨我醒著,因此被流放。
3、動+於+施動者。
「於」介詞,用在動詞謂語後引出施動者,和施動者組成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一般要挪到動詞謂語前作狀語。這是「見」「於」被動句基本的另一種變形。如: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孟子•滕文公上》)譯為:勞心的人統治別人,勞力的人被別人統治。
外欺於張儀,內惑於鄭袖。(《屈原》譯為:在外被張儀欺騙,在內被鄭袖迷惑。
4、受+動+於+施動者
也是「見」「於」被動句基本格式的一種變形,只是用「受」替換了「見」,其它未變。如: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譯為:我不能拿整個吳國的土地,上十萬的軍隊,被人控制。
(二)「為」「所」被動句
1、為+施動者+所+動
這是「為」「所」被動句基本格式,「為」是介詞,引出施動者,「所」是助詞,用在動詞謂語前,翻譯時「為」翻譯為「被」,「所」刪去不譯。如:
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譯為:如姬的父親被人殺害。
汝等怯懦,為蛇所食。(《搜身記•李寄》)譯為:你們這些人怯懦軟弱,被蛇吃掉。
2、為+所+動
這是「為」「所」被動句基本格式一種變形,「為」「所」連用,並不引出施動者。如:
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譯為:你們都將被俘虜。
官軍加討,屢為所敗。(《舊唐書•黃巢傳》)譯為:官軍討伐他們,但多次被打敗。
3、為+施動者+動
這是「為」「所」被動句基本格式另一種變形,「為」是介詞,引出施動者,用在動詞謂語前,翻譯時「為」翻譯為「被」。如: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譯為:他自己客死在秦國,被天下人恥笑。
4、為+動
這是「為」「所」被動句基本格式又一種變形,「為」是介詞,直接用在動詞謂語前,翻譯時「為」翻譯為「被」。如:
厚者為戮,薄者見疑。(《韓非子•說難》)譯為:情節重大的被殺掉,情節輕微的被懷疑。
(三)被字被動句
被字被動句先秦時比較少見,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現代漢語被字句的主要形式。
1、被+動
「被」是介詞,直接用在動詞謂語前,不引出施動者,用法和現代漢語相同。如: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譯為:誠信卻被懷疑,忠誠反被誹謗,能不怨憤嗎?
2、被+動+於+施動者
「被」是介詞,用在動詞謂語前;「於」也是介詞,用在動詞謂語後引出施動者,和施動者組成介賓短語作補語,翻譯時一般要挪到動詞謂語前。如:
燕以萬乘之勢被圍於趙。(《戰國策•齊策》)譯為:燕國憑著萬輛戰車的實力,卻被趙國圍困。
(四)意合被動句
這類被動句不藉助任何錶被動的介詞,完全以主動句的形式表達被動句的內容,我們只能通過「主語是受事」這一被動句的特點來判斷它。翻譯時加「被」就行了。如:
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史記•屈原列傳》)「屈原」這個主語承受了謂語「放逐」這個動作,主語是受事。所以這個句子是被動句。全句譯為:屈原被放逐,才寫出了《離騷》。
帝感其誠。(《愚公移山》)主語「帝」可以發出「感」這個動作,但我們往後分析一下,「其誠」這個賓語不是「感」支配的對象,而是「感」的施動者,由此可見,主語「帝」是受動者,即主語是受事。所以,這個句子是被動句。譯為:天帝被他的誠意所感動。
三、變式句
變式句就是倒裝句,現在講一些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倒裝句,常見的有賓語前置、定語後置、介賓後置等等。
(一)賓語前置句
賓語前置句就是把動詞的賓語提到動詞之前或把介詞的賓語提到介詞之前的一種句式。有以下四種情況。
1、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前置。如: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論語•陽貨》)本句有否定否詞「不」,說明它是否定句,代詞「我」是賓語,兩個條件都符合,那麼代詞賓語「我」就提到了動詞謂語「與」前。譯為:時間一天
天地流逝,再也不會有更多的光陰給我。
諸侯之禮,我未之學也。(《孟子•滕文公上》)譯為:諸侯的禮儀,我沒有學過它。
世溷濁而莫余知也,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譯為:社會一片混濁,沒有人了解我啊,我將昂首闊步,不予理睬。
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禮記•大學》)譯為:所說的讓一個人思想誠實,就是不欺騙自己。
2、疑問句中,代詞作賓語時前置。如:
這條規則是比較嚴格的,在古漢語中疑問代詞作動詞的賓語或介詞的賓語一般都要前置。如:
項王曰:「沛公安在?」(《鴻門宴》)這個句子是疑問句,疑問代詞「安」提到了動詞「在」之前,常式句應是「在安」,這個句子卻變成了「安在」。譯為:項王問:「沛公在哪裡?」
大王來何操?(《鴻門宴》)「何操」即「操何」。譯為:大王來帶了什麼禮物?
吾誰敢怨?(《左傳•昭公二十年》)「誰敢怨」即「敢怨誰」。譯為:我敢怨恨誰呢?
子歸,何以報我?(《左傳•成公三年》)「何以」應是「以何」。這個句子是介詞「以」的賓語「何」前置了。譯為:您回去後,用什麼報答我?
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誰與」應是「與誰」。這個句子也是介詞「與」的賓語「誰」前置了。譯為:如果沒有這樣的人,我和誰是同道呢?
3、助詞「之」或「是」提賓。如:
宋何罪之有?(《公輸》)「何罪之有」即「有何罪」。「之」,助詞,放在動詞「有」前作提賓標志,把賓語「何罪」提到動詞「有」之前。譯為:宋國有什麼罪過?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師說》)「句讀之不知」即「不知句讀」,「之」助詞,將賓語「句讀」提到動詞「知」之前。「惑之不解」同樣。譯為:不懂得文章的句讀,不能解決疑難問題。
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孟子•滕文公下》)「戎狄是膺」即「膺戎狄」,「荊舒是懲」即「懲荊舒」。譯為:攻擊戎狄,懲罰荊舒。
求!無乃爾是過與?(《論語•季氏將罰顓臾》)「爾是過」即「過爾」。「過」,責備。譯為:求呀!恐怕該責備你吧?
另外,用「之」「是」提賓後,又常常在前置的賓語前加上副詞「唯」,以強調語氣,構成「唯……是(之)……」的格式。翻譯時調順語序,「是(之)」不譯,「唯」譯為「只」,有時也可不譯。如:
唯陳言之務去。(韓愈《樊紹述墓誌銘》)譯為:只務必去掉陳言。
唯余馬首是瞻。(《左傳•襄公十四年》)譯為:只看我的馬頭。
唯才是舉,吾得而用之。(曹操《求賢令》)譯為:只推薦有才能的人,我得到他們並且重用他們。
有時,「之」提賓時,在「之」和動詞之間加上一個「為」字。如:
知者無不知也,當務之為急。(《孟子•盡心上》)譯為:聰明的人沒有不應該知道的,但要急於知道當前最重要的事。
4、其它
有時,為了強調賓語或詩歌中音韻的需要,也把賓語前置。
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論語•為政》) 「一言以蔽之」即「以一言蔽之」。譯為:《詩經》有三百首,用一句話來概括它,叫做「思想上不邪惡」。
楚戰士無不一以當十。(《史記•項羽本紀》)「一以當十」即「以一當十」。譯為:楚國的戰士沒有不用一個人抵擋十個敵人的。
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念奴嬌•赤壁懷古》)「多情應笑我」即「應笑我多情」。
英雄無覓孫仲謀處。(《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英雄無覓」即「無覓英雄」。
(二)定語後置句
古漢語中的定語一般放在中心詞之前,但有時為了強調或行文的需要而把強調的定語或較長的定語移到中心詞之後,這種情況就叫定語後置。定語後置也有一定的格式。
1、「之」「者」後置句。「中心詞+之+定語+者」
這是定語後置句的主要格式。「之」是定語後置的標志,「者」放在定語的後面。翻譯時要調過來。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石鍾山記》)「石之鏗然有聲者」即「鏗然有聲之石頭」。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
於是集謝庄少年之精技擊者。(《馮婉貞》)「少年之精技擊者」即「精技擊之少年」。譯為:於是召集謝庄的精通武術的年青人。
2、「之」字後置句。「中心詞+之+定語」
藉助「之」,把定語移到中心詞之後,以起強調作用。如:
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爪牙之利」即「利爪牙」,「筋骨之強」即「強筋骨」。譯為:蚯蚓沒有銳利的爪牙,也沒有強壯的筋骨。
余既滋蘭之九畹兮,又樹惠之百畝。(屈原《離騷》)「蘭之九畹」即「九畹蘭」,「惠之百畝」即「百畝惠」。譯為:我已經培育了九畹蘭花啊,又栽種了百畝惠草。
3、「者」字後置句。「中心詞+定語+者」
定語帶上「者」,直接放在中心詞之後。如:
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孟子•離妻上》)「人有一妻一妾而處室者」即「有一妻一妾而處室人」。譯為:齊國有一個與妻妾同住一室的人。
亦雁盪具體而微者。(《夢溪筆談•雁盪山》)「雁盪具體而微」即「具體而微雁盪」。譯為:也是形體完備而微小的雁盪山。
4、「而」「者」後置句。「中心詞+而+定語+者」
「而」是定語後置的標志,「者」放在定語的後面。翻譯時要調過來。如:
有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乎?(《論語•衛靈公》)「一言而可終身行之者」即「可終身行之之一言」。譯為:有可以終身實行的一句話嗎?
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孟子•梁惠王下》)「窮民而無告者」即「無告之窮民」。譯為:這四種人,是天下走投無路而又無依無靠的老百姓。
(三)介賓後置句
從嚴格意義上講,介賓後置並不是變式句,只不過是古人習慣用介賓短語作補語,而今人喜歡用它作狀語罷了。因此,翻譯時,我們把古人的介賓短語補語挪到狀語位置就行了。如:
李氏子蟠……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拘於時」即「於時拘」,「學於余」即「於余學」,介賓短語補語調到狀語的位置。譯為:李家的孩子蟠……不[受時俗]約束,[向我]學習。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取之於藍」即「於藍取之」,「青於藍」即「於藍青」。譯為:靛青,[從藍草中]取得,卻[比蓼藍]更深。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孟子•寡人之於國也》)「樹之以桑」即「以桑樹之」。譯為:五畝住宅大的土地,[把桑樹]種在上面。
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也。(《孟子•寡人之於國也》)「申之以孝悌之義」即「以孝悌之義申之」,「負戴於道路」即「於道路負戴」。譯為:[把孝悌的道理]反復講給百姓聽,頭發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了。
(四)主謂倒裝句
這類句子和現代漢語相同,一般在感嘆句、疑問句中出現,翻譯時仍保留倒裝語序,不調整。如:
賢哉,回也!(《論語•雍也》)謂語是「賢」,主語是「回」,把謂語提到了主語前,強調
謂語。譯為:多麼高尚啊,顏回!
誰歟,哭者?(《苛政猛於虎》)譯為:誰呢,哭的人?
四、省略句
在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只要不發生歧義,就可以省去句子的某些成分。這些省去了某些成分的句子就叫省略句。
古漢語省略句的省略方式和現代漢語相同,都是承前省、蒙後省、對話省,但省略的成分卻要廣得多,如主語省略、謂語省略、賓語省略、兼語省略、介詞省略、分句省略等等。
(一)主語省略
古漢語第三人稱代詞「之」不能作主語,當需要第三人稱作主語時,或重復前句名詞,或乾脆省略,所以古漢語中主語省略就比較多。
1、承前省。如:
疾在腠里,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扁鵲見蔡桓公》)是承前主省主。譯為:病發生在皮膚,是湯熨所能治好的;(病)發生在肌肉;用針砭就能治好;(病)發生在腸胃,可以用火劑湯葯來治療。
永州之野產異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是承前賓省主。譯為:永州的野外出產怪蛇,(蛇)身黑色的底子上有著白色的花紋。
2、蒙後省。如:
()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蒙後主省主。譯為:(您)估計我到了咱們軍營中,您再進去。
3、對話省。如:
藺相如固止之,():「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曰:「()不若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由於是對話環境,對話的主語都省略了,甚至連對話內容里的主語也省略了。譯為:藺相如堅決制止住他們,(藺相如)說:「你們比一下廉將軍和秦王,誰厲害?」(舍人們)說:「(廉將軍)不如秦王。」
(二)謂語省略
一般情況下,謂語省略較少,但古漢語時有所見。譯時一般要補出。
1、承前省。如:
陳勝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陳涉世家》)承前謂省謂。譯為:陳勝封自己為將軍(封)吳廣為都尉。
2、蒙後省。如:
殺人如()不能舉,刑人如恐不勝。(《鴻門宴》)蒙後謂省謂。譯為:殺人(唯恐)不能殺盡,處罰人唯恐不能用盡酷刑。
3、對話省。如:
齊威王欲將孫臏,孫臏謝曰:「刑餘之人不可()。」(《孫臏》)對話環境中省略謂語「將」。譯為:齊威王想拜孫臏為主將,孫臏推辭說:「我是受過臏刑的人,不能(擔任主將)。」
(三)賓語省略
1、動詞的賓語的省略
動詞賓語的省略,一般都是承前省,省略的往往都是多次「之」。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葉公好龍》)承前賓省賓。譯為:葉公看見它,連忙躲開(它)逃走。
如果動詞後已有介賓短語作補語,它的賓語(代詞)也往往省略。如:
權起更衣,肅追()於宇下。(《赤壁之戰》)譯為:孫權起身上廁所,魯肅追(他)到檐下。
否定句中,代詞作的賓語也常省略。
如:揚州城下,進退不由()。(《〈指南錄〉後序》)譯為:在揚州城下,進退不由(自己)。
2、介詞的賓語的省略
介詞「以」「與」「為」等之後的代詞賓語常常被省略。(「於」後的不省。)如:
齊使以()為奇,竊載與()之齊。(《孫臏》)譯為:齊國的使者把(他)當作奇才,秘密的用車子載著,同(他)一起到齊國。
於是秦王不懌,為()一擊缶。(《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在這種情況下,秦王很不高興,給(趙王)敲了一下缶。
(四)兼語省略
在兼語句中,使令動詞「使」「令」等後的代詞兼語常常省略。如:
扶蘇以數諫故,上使()外將兵。(《陳涉世家》)譯為:扶蘇因為多次勸諫的緣故,皇上就派(他)到邊境去帶兵打仗。
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桃花源記》)譯為:就邀請(漁人)到家裡,擺酒殺雞做飯來招待他。
(五)介詞省略
現代漢語的介詞一般不省略,但古漢語的「以」「於」在構成介賓短語作補語時,常被省略,如果同時有賓語,更易於被省略。
1、介詞「於」的省略。如: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過秦論》)「於咸陽」作「聚」的補語,同時有賓語「之」,因此,介詞「於」省略。譯為:收沒天下的武器,把這些武器集中(到)咸陽。
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廉頗藺相如列傳》)譯為:現在我到了,大王(在)偏殿接見我。
屈原至於江濱,被發行吟()澤畔。(《屈原列傳》)譯為:屈原來到江濱,披散著頭發(在)湖邊,一邊走著一邊吟詩。
2、介詞「以」的省略。如:
死馬且買之()五百金,況生馬乎?(《戰國策•燕策》)譯為:死馬尚且(用)五百金買它,何況是活馬呢?
又試之()雞,果如成言。(《促織》)譯為:又(用)雞試驗鬥蟋蟀,果真像成名說的。
(六)分句的省略
古漢語中,有時也出現分句省略的情況,要通過上下文來分辨,翻譯時要補出來。如:
嘩然而駭者,( ),雖雞狗不得寧焉。(《捕蛇者說》)譯為:嚇得亂叫亂嚷的,(不僅是人),即使是豬狗也不得安寧呀。
項伯殺人,( ),臣活之。(《鴻門宴》)譯為:項伯殺了一個人,(按律當斬),我救活了他。
五、比較句
就兩種或兩種以上同類的人或事物辨別異同或高下叫比較,這樣的句子就叫比較句。
比較句由比較的前項——比較者、比較的後項——參照系、比較動詞——比、於、視、比較的標准這四部分組成。
————————
貼吧原帖中還有些練習。

⑷ 初中文言文被動句

l.用「為……所……」、「為所」表示被
(1)其印為予群從所得
(2)為鄉里所患《周處專》
(3)二屬蟲盡為所吞
2.用「為+動詞」表示被動。
(1)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
者《陳涉世家》
(2)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
笑《守株待兔》
3.用「於」表示被動。
(1)只辱於奴隸人之手
(2)得幸於武宗《樂工羅程》

⑸ 文言文中的被動句都有哪些詳細一點的。

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系是被動關系,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
一般來說 文言文的被動句的掌握你就看關鍵的字 或者翻譯出來 就很明顯了

⑹ 文言文句式中的被動句有哪些

被動句的表示法有兩種類型。

  • 一種是用一定的虛詞作為標志的被動句,這種類型主要是有以下幾種形式:

「於」表被動,介出動作的主動者。例:

  1. 不能容於遠近。《五人墓碑記》(不能被遠近各處所容留)

  2. 而君幸於趙王。《廉頗藺相如列傳》(而你被趙王寵幸)

  3. 暴見於王,王語暴以好樂,暴未有以對也。《庄暴見孟子》(被王召見)

  4. 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赤壁賦》

  5.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接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不被時俗約束。注意,「學於余」的「於」是「向」的意思。)

  6. 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7. 使不辱於諸侯。

  8. 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有時候,這個「於」也能省略掉。如: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非心服也。(《赤壁》)

  1. 「逼兵勢」是「逼於兵勢」。《同上》

「見」 「見……於……」「受……於……」形式表被動。例:

  1. 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2. 舉世混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

  3. 信而見欺,忠而被謗。《屈原列傳》

  4. 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屈原列傳》

  5. 漸見愁煎迫。《孔雀》

  6. 燕國見陵之恥除也。《荊軻……》

  7.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8. 今是溪獨見辱於愚,何哉。《愚溪詩序》

  9. 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齊桓晉文之事》

  10.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11. 賤妾不幸,今日見辱於長者《柳毅傳》

  12. 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以上兩種格式中的「於」是介詞,作用是介出動作的主動者,「見」「受」表被動。需要注意的是:

「見」有一種特殊用法和表被動的「見」的形式很相近,如:

  1. 冀君實或見恕也。(《答司馬諫議書》)

  2. 生孩六月,慈父見背。《陳情表》

  3. 君既若見錄。《孔雀》

這里的「見」不表被動,它是放在動詞前,表示對自己怎麼樣的客氣說法,像現代漢語中的「請見諒」等即為此種用法 「請見諒」表「請你原諒我」之意。類似的還有:見笑、見教等。

「為」「為……所」。例:

  1. 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伶官傳序》

  2. 父母宗族皆為戮沒。《荊軻刺秦王》

  3. 身客死於秦,為天下笑。《屈原列傳》

  4. 遂為猾胥報充里正役。《促織》

  5.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6. 當是為谷中大水沖激。《雁盪山》

  7. 為深谷林莽所蔽。《雁盪山》

  8. 遂為諸將所擁而行。

  9. 為諸先烈所不惜犧牲生命以爭之者。《黃花岡……》

  10. 為巡船所物色。

  11. 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還有「為操所先」「為人所殺」等)

  12. 升死,其印為予群從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13. 為婢僕所感,日以厭薄。《柳毅傳》

  14. 女侄不幸,為玩童所辱。《同上》

  15. 羸兵為人馬所蹈藉。

  16. 如姬父為人所殺。

註:另兩種形式「……為所……」和「為……之所……」實際上就是「為……所……」格式。例:

  1.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此句實際上是說「不者,若屬皆且為之(或「其」指劉邦)所虜」,(否則,你們這幫人都將被他俘虜!),「之」或「其」只是省略了,所以不需再分類記憶。

  2. 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六國論》

    「為積威之所劫」意思就是「為積威所劫」(被積久而成的威勢所脅迫),「為」仍是表被動介詞。「之」,放在「為」後的動作出發者與動作之間,是結構助詞,無義,用來調節音節。

「被」字表被動。例:

  1.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五人墓碑記》)

  2. 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史記·屈原列傳》)

  3. 曲罷曾教善才服,妝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4. 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5. 仍更被驅遣。(《孔雀東南飛》)

  • 被動句的另一種類型是不用任何虛詞為標志的,即以主動句的形式表達被動的內容。也叫意念被動句。例:

  1. 戍卒叫,函谷舉。——函谷關被攻佔(《阿房宮賦》)

  2. 猶守義不辱。

  3. 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

  4. 洎牧以讒誅。——等到李牧因為讒言被誅殺。(《六國論》)

  5.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6. 鍥而不舍,金石可鏤。(《勸學》)

  7.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

  8. 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陳情表》)

    註:此種被動句多用來表示不幸或不愉快的事。還比如「比干剖心」「邯鄲圍」「城必克」「城之破」等。

    注意:有的整個句子的主語不是受事者,而是句子的某個成分含有被動,我們一般也把它叫做被動句。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五人墓碑記》)

⑺ 文言文被動句

用「為」表被動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被天下人嘲笑)
用「被」表被動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用「見」表被動
「……徒見欺」(……白白地被欺騙)
用「於」表被動
「受制於人」(被人控制)
「不能容於遠近。」(不能被鄰里所容)

1.
動詞後用介詞「於」表被動,「於」起介紹引進動作行為的主動者的作用。如:「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史記.屈原列傳》)這里「惑」、「欺」的動作是由「於」後的「鄭袖」、「張儀」發出來的。

有時也在介詞「於」或動詞前加「受」,形成「受......於......。」的形式表被動。如:「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從,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用「見」、「於」,「見......於......。」表被動。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同上)「暴見於王。」(《孟子.梁惠王下》)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

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動見瞻觀,何時易乎? (曹丕《與吳質書》)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參佐無不被系束。(《世說新語•桓南郡好獵》)

5.動詞本身表被動。這是意念上的被動句,需要根據上下文來判別。例如:
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 (《左傳•鄭伯克段於鄢》)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⑻ 初中文言文被動句

「......見......於......」表被動例句:(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璧歸,間至趙矣。(《廉頗藺相如列傳》) 翻譯:我擔心被秦王欺騙而有負於趙國 「......見......」表被動例句::事如此,此必及我。(見犯乃死),重負國!《蘇武牧羊》翻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一定會牽連到我。(等到被匈奴侮辱以後才死),更加對不起國家或者;徒見欺翻譯;白白被欺騙
無標志的意念被動句例句:舉孝廉不行,連辟公府不就《張衡傳》翻譯:被舉薦為孝廉公沒有答應...

⑼ 文言文被動句格式

文言里的被動句,常藉助於一定的介詞、助詞、助動詞來造成被動的格式。
1、用介詞「為」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炮台悉為逆據。(《三元里抗英》)
②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五蠹》)
2、用介詞「於」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夫趙強而燕弱,而君幸於趙王,故燕王欲結於君。(《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不拘於時,學於余。(《師說》)
3、用介詞「被」表被動,「被」的賓語往往省略。如:
①內一人說是西洋兵頭,亦被殺死。(《三元里抗英》)
②信而見疑,忠而被謗,能無怨乎?(《屈原列傳》)
4、用助動詞「見」表被動。如:
①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②非獨見病,亦以病吾子。(《答韋中立論師道書》)
5、用「為……所……」的格式表被動
「為」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所」是助詞,置於動詞之前。如:
①贏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
②巨是凡人,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6、用「見……於……」的格式表被動。「見」是助動詞;「於」是介詞,引進行為的主動者。如: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故令人持壁歸。(《廉頗藺相如列傳》)
7、意念上的被動。
動詞本身用於被動意義,不藉助於任何錶示被動的詞語。這種被動要根據文意來判斷。如:
①舉孝康,不行。(《張衡傳》)──「舉孝廉」,被舉薦為孝糜。
②廉頗為趙將,伐齊,大破之,取陽晉,拜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為上卿」,被封為上卿。
③戍卒叫,函谷舉。(《阿房宮賦>)──「函谷舉」,函各關被攻下。

⑽ 在文言文中用「為……所……」或「……為所……」表被動的句子

解答:
句子:(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司馬光《資治通鑒》
分析:此句正是採用「為……所……」的格式,「為」用作介詞,有「被」的意思,與「所」合成,表示被動。
【希望我的回答對您有所幫助!】

熱點內容
末世化學家txt下載 發布:2025-10-20 05:02:05 瀏覽:397
教學常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10-20 04:03:06 瀏覽:298
推拿手法教學 發布:2025-10-20 01:15:51 瀏覽:398
教師師德素養提升總結 發布:2025-10-19 23:57:12 瀏覽:68
舞獅鼓教學 發布:2025-10-19 16:17:31 瀏覽:669
杭州市教育局電話 發布:2025-10-19 09:21:50 瀏覽:285
中非歷史關系 發布:2025-10-19 06:47:41 瀏覽:5
師德雙八條 發布:2025-10-19 05:31:17 瀏覽:360
大學物理第十一章答案 發布:2025-10-19 04:36:23 瀏覽:750
如何讓網吧 發布:2025-10-19 01:49:35 瀏覽:735